《诫子书》内容理解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解析—《诫子书》(1)《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文集》,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是蜀国政治家、军事家。
(2)文题解读: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诫子书”即诸葛,旨在告诫、劝勉的书信。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⑴[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⑵[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⑶[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⑷[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⑸[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⑹[明志]明确志向。
⑺[明]明确坚定.⑻[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⑼[致]达到。
(10)[广]增长。
(11)[淫慢]放纵懈怠。
(12)[淫]放纵。
(13)[慢]懈怠。
(14)[励精]振奋精神。
(15)[励]振奋。
(16)[险躁]轻薄浮躁。
(17)[险]轻薄。
(18)[治性]修养性情。
(19)[治]修养。
(20)[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21)[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2)[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23)[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4)[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5)[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6)[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答案】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答案】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⑶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⑷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答案】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⑸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答案】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人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⑹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答案】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一、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诫子书读后感《诫子书》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的一部经典读物,由东晋文学家和政治家陶渊明所著。
这本书可以说是陶渊明的一道遗训,他在书中以亲切的语气对自己的儿子陶潜传授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教育子女的理念和观念。
作为一名读者,在阅读《诫子书》的过程中,我不禁被书中的言辞感动。
陶渊明以一种深情的态度对自己的儿子陶潜进行谆谆告诫,这种父子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让我感到温暖。
书中讲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原则和道理,这些道理历久弥新,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为人处事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普通人,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善待他人、真诚对待每一个人。
诫子书中提到的“直言无讳、实事求是”的原则,让我意识到在交流和沟通中应该坦诚对待问题,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不怕冲突和争论。
只有诚实和直率地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声音被倾听和尊重。
此外,《诫子书》还给了我创新思考和观点的启示。
陶渊明在书中不断强调要追求智慧和修身养性,因为只有内心强大和自身修养提升的人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拥有创新思维和高尚品质变得尤为重要。
《诫子书》告诉我,要想在这个世界中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新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阅读《诫子书》是一次难得的人生启迪。
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够了解到古人对于教育子女的智慧和方法,还能够从中领悟到为人处事的原则和哲理。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和改进,才能成为一个品质优秀、有思想的人。
它为我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指导,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更加地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阅读《诫子书》,我也深感古人的智慧和世世代代的家庭教育传统,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诫子书》:原文,翻译和解读
1.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 翻译
3. 解读
《诫子书》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诸葛亮为其子所写
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中,诸葛亮强调了修身养德的重要性,提倡静
心学习,以达到远大的目标。
他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人生志向;只有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断努力,才能拓宽自己的才能和学识。
诸葛亮还警告他的儿子,过度放纵和懒散会导致精神衰弱,而急躁和冲动则会损害个人的品格。
他提醒儿子要珍惜时间,抓住机遇,不要让年华虚度,否则将后悔莫及。
这封信不仅是一份家教,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
它教导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勤奋学习,不断努力,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淡泊名利。
这种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诫子书三国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ji ǎn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y ín 慢则不能励精,险xi ǎn 躁z ào 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七上 默写篇目)一、文常(1)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
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信,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2)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二、注释(2)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3)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4)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5)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6)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7)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8)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9)广:增长。
(10)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1)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2)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13)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4)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5)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16)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7)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18)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19)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三、译文(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jiǎn以养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用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静心专一,就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2)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培养才干必须通过学习。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诫子书》含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
为父未尝一日忘汝。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
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
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
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
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
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
至嘱,至嘱!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
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
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取材于张之洞《诫子书》,有删改)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挟:依仗B.反足贻.堂上以忧贻:赠给C.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炙:熏陶D.即幸.不被人知悉幸:侥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言恨不一日离汝汝其.慎之B.然必令汝出门者.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C.治国之.道不一余五旬外之.人也D.诸前辈犹多不以.然以.从事于所学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B.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你纵使忧虑自己不能够成才,也要勿忘忧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C.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D.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文虽有对儿子的委婉责备,但更多的是耐心的教导、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想念,写得语重心长,感人至深。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诫子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家训文化,认为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
这种文化传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而到现在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一起探究一下《诫子书》的原文及译文,并深入认识这个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一、《诫子书》的历史背景《诫子书》是一部由汉代家训著述家董仲舒所著的家训书。
《诫子书》最早是作为古代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一部分而出现的,而其主要内容就是教育家长如何理解和指导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品行和性格。
从文化角度来看,《诫子书》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庭中儿女,也是非常必要的传统。
从《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有品行,有知识和有文化内涵的人。
这是中国家庭教育一直秉持的理念。
二、《诫子书》的原文及译文《诫子书》作为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内容也非常丰富。
但是,作为一篇长文,这里只会列出部分原文及其译文,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个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1、文中第一句:“凡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风雨所至,无不与子同。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所感受到的天地风雨日月,在世界上所有的人中都是公平与公正的。
”2、文中第二句:“故当作矫而严,作风而畏,作肃而敬,作诚而恭。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在自身的品行上,要有纠正、自律的态度,在待人接物上,应该有谨慎并且敬畏地态度,在言行举止中,要有肃静和恭敬的态度。
”3、文中第三句:“勉强为不可取,强制难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能通过勉强和强迫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相反,你需要通过沟通和理解,以及合理的安排,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4、文中第四句:“让孩子明白,做事有好的方法,也有不好的方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需要在教育中,让孩子了解做事有好的方法和不好的方法,同时鼓励他们学习更好的方法,而不是强迫他们去做某些事情。
诫子书中静志学三者关系的理解《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其子的一封家书,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了他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和要求。
其中,“静”、“志”、“学”三者的关系是文章的核心之一,对于我们理解这篇文章以及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强调了“静”的重要性。
他写道:“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这句话表明了“静”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在诸葛亮看来,学习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心态要平和,不能浮躁。
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专注学习,深入思考,从而获得真知。
“志”是《诫子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诸葛亮明确指出:“志当存高远。
”这意味着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不能目光短浅,只关注眼前的事物。
同时,他也强调了“志”对于“学”的重要性。
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志向,学习才会有动力和方向,才能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学”则是《诫子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诸葛亮认为学习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告诫儿子要勤奋学习,不断求知。
同时,他也指出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实践。
在《诫子书》中,“静”、“志”、“学”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静”是“志”和“学”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心态平和、专注学习,才能够实现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其次,“志”是“学”的动力和方向。
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志向,学习才会有动力和方向,才能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最后,“学”则是实现“志”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提升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达到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家庭教育中,“静”、“志”、“学”三者的关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家长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能够专注学习,不受外界干扰。
其次,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目标,让孩子有明确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俭以.养德 以.德报怨 学以.致用 自以.
为是 B .意.与日去 出其不意. 词不达意. 意.气风发 C .淡泊明志. 志.大才疏 志.同道合 志.
在四方
D .年与时驰. 心驰.神往 驰.名中外 纵横驰.
骋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甲】静以修身
翻译:用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
理解:诸葛亮强调提高自身修养,需要屏除杂念和干扰,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如果放纵、轻浮则不能修养身心。
【乙】学须静也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理解:诸葛亮阐明学习要求所处环境安静,不受干扰。
他强调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对社会有所贡献。
《诫子书》读书笔记(优秀6篇)《诫子书》读书笔记篇一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的家书,是诸葛亮一生经验的总结和对儿子殷切的期望和要求。
多么伟大的父爱!也是后人教育子孙的楷模篇。
诫子书的主要内容是:是大丈夫要修身养性、以节俭、朴素来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要淡泊名利。
学习时要清静,努力而有毅力,要有远大的志向。
如果怠慢就不能学以致用,急躁就不能陶冶心性。
年华随时日流逝,意志也随时日消磨,就会变得如枯黄的叶子一样,被时代抛弃。
最后只能悲伤地守在自己贫穷的茅庐里,后悔也来不及!诸葛亮不仅告诫了他的儿子,同时也告诫了我们,让我明白做什么事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志向。
“心中没目标,一根稻草压弯腰;心中有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但是,光说是不行的,要紧的是抓紧时间,努力去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少的时候要扎实基础,充分地汲取知识,好好学习。
不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等到老的时候,才后悔,空悲切,时不再来。
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无限的知识海洋中。
现在我六年级了,更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尽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流的中学。
考上理想的中学就要付诸于行动。
这段时间,我的收获本写的作文进步不小,这与杨老师倡导的课外阅读影响极深。
我要让课外阅读积累的素材,充实我的收获,有质有量,做好每天有价值的收获!“夫君子须静也,才须学也”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学任何东西,首先要静,这我深有体会,从小学毛笔时,就是练静心,心里急躁,是学不好的。
偶尔的时候,作业多了,又想看电视,然后就马马虎虎地做,字迹也潦草了。
当本子发下来,错的一塌糊涂,好惭愧!这就是首先没有静下来,长期草率、浮躁就会荒废学业。
戒子书一篇意义深远的古诗文。
它让我反省了自己,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终身受益匪浅!《诫子书》读书笔记篇二“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诫子书》结构梳理《诫子书》是中国古代教育家魏武王所写的一本教育典籍,它是教导子女如何行为举止的重要著作之一。
本文将对《诫子书》的结构进行梳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一、前言《诫子书》作为一本教育书籍,自然需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前言。
在《诫子书》中,魏武王以亲切而严肃的口吻与读者对话,向读者传达了他撰写这本书的动机和目的。
他强调了家教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教育好自己的子女。
二、行为规范在《诫子书》的主体部分,魏武王列举了许多行为规范,告诉读者应该如何言行举止。
这些规范涵盖了各个方面,从社交礼仪到道德准则,从家庭关系到公共行为,无一不体现了魏武王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例如,他告诫子女要尊敬长辈,要遵守社会公德,要以身作则,要懂得感恩和尊重他人。
三、学习方法除了行为规范,魏武王还在《诫子书》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一些学习方法和建议。
他告诫子女要勤奋学习,要尊重师长,要善于思考和总结。
他还提到了一些学习的技巧,如阅读书籍、观察周围事物、实践和思考等。
通过这些学习方法,魏武王希望能够培养子女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修身养性在《诫子书》的后半部分,魏武王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告诫子女要注重内在修养,要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提到了一些修身养性的方法,如修养心态、保持健康、坚持做好事等。
通过这些方法,魏武王希望能够让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不仅注重外在的行为规范,也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素质提升。
五、结语《诫子书》的结尾部分是魏武王的结语,他再次强调了家教的重要性,希望读者能够认真学习和实践书中的教诲。
他鼓励读者要不断提升自己,要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责任感的人。
最后,他祝愿读者能够在家庭和社会中取得成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总结:《诫子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教育典籍,它以行为规范、学习方法和修身养性为主要内容,通过魏武王亲切而严肃的口吻,向读者传达了他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期望。
这本书不仅强调了子女应该如何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培养子女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
《诫子书》内容理解
一、重点内容。
1.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从和两方面展开论述,道出了多层关系: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2.本文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须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诫子书》中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一要有志,二要淡泊宁静。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是否有关?
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
因为节俭才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才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散精力。
5.读“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你收到怎样的启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请从文中再找出一个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对我们在做人和治学方面有很大的教益。
⑵“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句话蕴含深刻哲理,告诫人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7.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8.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9.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0.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
“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静”是学习的前提。
“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
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
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
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11.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12.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的句子:;;。
2.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
3.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的千古名句:,。
4.反映诸葛亮静观万物、静心思考和冷静处世的思想及其心态的句子:,。
5.文中常被人们引做“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