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刑各论习题(光盘)
- 格式:doc
- 大小:602.00 KB
- 文档页数:202
(0323)《刑法分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1批次2:第2批次3:第3批次4:第4批次5:第5批次6:第6批次1:[论述题]苏某于1992年被A国间谍机关招募为间谍,经过特工训练后,于1994年受该间谍机关的派遣,潜入我国境内刺探、搜集了国家机密情报,1999年再次潜人我国境内某市时,被国家安全机关人员抓获,苏某在被抓捕时,开枪拒捕,打死国家安全机关人员一名。
问:苏某的行为构成何罪?参考答案:苏某参加A国间谍组织并受其派遣潜入我国境内,刺探、搜集我国的国家机密情报,严重危害我国国家安全,苏某的行为已构成间谍罪。
同时,苏某在被抓捕过程中,开枪拒捕,并打死国家安全机关人员,又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以间谍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2:[多选题]下列各罪中,属叙明罪状的犯罪是( )A:故意杀人罪B: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C:传授犯罪方法罪D:走私淫秽物品罪参考答案:BD苏某参加A国间谍组织并受其派遣潜入我国境内,刺探、搜集我国的国家机密情报,严重危害我国国家安全,苏某的行为已构成间谍罪。
同时,苏某在被抓捕过程中,开枪拒捕,并打死国家安全机关人员,又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以间谍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3:[多选题]下列关于法定刑和宣告刑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法定刑是宣告刑的基础B:宣告刑是法定刑的实际运用C:宣告刑是绝对确定的D:法定刑是绝对不确定的参考答案:ABC苏某参加A国间谍组织并受其派遣潜入我国境内,刺探、搜集我国的国家机密情报,严重危害我国国家安全,苏某的行为已构成间谍罪。
同时,苏某在被抓捕过程中,开枪拒捕,并打死国家安全机关人员,又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以间谍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4:[多选题]我国刑法理论上一般把罪状分为( )A:简单罪状B:叙明罪状C:引证罪状D:空白罪状参考答案:ABCD苏某参加A国间谍组织并受其派遣潜入我国境内,刺探、搜集我国的国家机密情报,严重危害我国国家安全,苏某的行为已构成间谍罪。
刑法分论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借到M国探亲的机会滞留不归。
一年后甲受雇于M国的一个专门收集有关中国军事情报的间谍组织,随后受该组织的指派潜回中国,找到其在某军区参谋部工作的战友乙,以1万美元的价格从乙手中购买了3份军事机密材料。
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A.以叛逃罪论处B.以叛逃罪和间谍罪论处C.以间谍罪论处D.以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论处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间谍罪与相关犯罪的区分。
首先,甲不构成叛逃罪,根据《刑法》第109条的规定,叛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在境外叛逃,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行为。
而本题中甲是借到M国探亲的机会在境外叛逃,而不是在履行公务期间因而不构成叛逃罪。
故选项A、B都可排除。
其次,甲接受M国一个收集中国军事情报的间谍组织指派潜回中国收买军事情报的行为构成间谍罪。
间谍罪(《刑法》第110条),是指参加间谍组织或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显然,甲受雇于M国间谍组织并受其指派潜回中国购买军事情报的行为,是完全符合间谍罪的犯罪构成的。
再次,如果行为人参加了间谍组织或者接受了间谍组织任务以后,又实施了刺探、收买、窃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或进行其他破坏活动的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根据通说,这种情况按间谍罪一罪处理,因为参加间谍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实施其他犯罪活动。
因此对甲的行为应适用间谍罪定罪处罚,而不能实行并罚。
上述情形属于刑法理论上的吸收犯,参加间谍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实施各种其他犯罪活动,接受间谍组织任务以后自然要实施任务(原因行为和结果行为的牵连),吸收犯的处断原则就是从一重罪处断。
就本题而言,甲的行为触犯的两个罪名——间谍罪和为境外收买国家秘密情报罪(《刑法》第111条)。
刑法各论试卷(一)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在括号内)1.盗窃正在使用中的公路上的井盖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B.破坏交通设施罪C.破坏交通工具罪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2.王某花8000元钱从人贩子手中收买了妇女钟某,强行奸淫之后,又转手以10000元的价格卖给他人。
王某的行为构成()。
A.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强奸罪B.强奸罪C.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D.拐卖妇女罪3.某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张某,故意指使他人虚报保险事故,并由自己亲自理赔,骗取保险金20余万元与他人私分。
张某构成()。
A.保险诈骗罪B.虚假理赔罪C.贪污罪D.职务侵占罪4.张某以请客为名用酒将高某灌醉,然后扶高某到偏僻无人处,将高某的钱包(内有人民币5000元)拿走。
张某的行为构成()。
A.诈骗罪B.盗窃罪C.抢劫罪5.侵占罪5、甲为上厕所,将不满1岁的女儿放在外边靠着篱笆站立,刚进入厕所,就听到女儿的哭声,急忙出来,发现女儿倒地,疑是站在女儿身边的4岁男孩乙所为。
甲一手扶起自己的女儿,一手用力推乙,导致乙倒地,头部刚好碰在一块石头上,流出鲜血,并一动不动。
甲认为乙可能死了,就将其抱进一个山洞,用稻草盖好,正要出山洞,发现稻草动了一下,以为乙没死,于是拾起一块石头猛砸乙的头部,之后用一块磨盘压在乙的身上后离去。
案发后,经法医鉴定,在甲用石头砸乙之前,乙已经死亡。
依此情况,甲的行为构成何罪?()A.过失致人死亡罪B.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C.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未遂)数罪D.故意杀人罪6、宋某欠王某现金4万多元,王某多次向宋某索要,但宋某以种种借口拖延不还。
王某遂与他人将宋某骗出拘禁起来,使用暴力方法逼其还债,致使宋某左眼伤残,丧失视力。
王某的行为应如何定罪?()A、非法拘禁罪B、故意伤害罪C、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罪D、绑架罪7、乙听说甲能将1000元变成10000元,便将家里的2000元现金交给甲,让甲当场变2000元成20000元。
《刑法各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贪污罪 2.诈骗罪 3.简单罪状 4.叙明罪状 5.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6.挪用公款罪二、单项选择题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破坏生产经营罪的主观方面是( ) A.故意 B.故意,且具有破坏生产的目的C.故意,且具有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D.故意,且具有报复的目的2.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属于() A.危害国家安全罪 B.军人违反职责罪C.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D.危害国防利益罪3.我国刑法规定的虚假破产罪的主体是( )A.公司和企业 B.一般主体C.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D.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4.关于遗弃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遗弃的对象必须是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B.遗弃行为情节恶劣的,才构成犯罪 C.遗弃罪的主观方面可以是过失 D.遗弃罪的行为人必须是对被遗弃者负有扶养义务的人5.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贪污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 )A.国家财产B.公共财物C.国家和集体的财物D.本单位的财物6.生产、销售假药罪的客体不包括() A.国家对食品的安全管理制度 B.生命权 C.健康权 D.财产权三、简答题1.放火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2.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2.诈骗罪: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3.简单罪状:在分则条文中只简单规定罪状,或者简单描述犯罪的构成特征的罪状。
4叙明罪状:在分则条文中比较具体、详细地对具体犯罪的构成特征加以描述的罪状。
5.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较大的行为。
6.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A.物品罪,但如按照普通光盘计算,其偷逃应缴税额较大时,应认定为D.的上游犯罪。
为单位贷款诈骗所得实施洗钱行为的,不成立洗钱罪C. C.D. D.证A. A.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23.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修正案八》将盗窃罪修改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而原《刑法》规定的盗窃罪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比较两段条文,试分析两者的区别并讨论刑法修改的理由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六章第二节)答: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罪分六种情况:第一种情况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根据相关司法解释,盗窃数额在1000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属于数额较大。
可以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判处拘役、管制,也可以不限制人身自由,只判处罚金。
盗窃数额在1000元以下的,属于小偷,不构成犯罪,只能由公安机关予以治安处罚。
这样的规定有两个缺陷;1.对小偷的打击不力。
北京市民没有不丢过自行车的,由于自行车价值不足1000元,无法处以刑法,所以偷自行车行为很普遍。
在公交车上扒窃的,扒窃数额一般也不到1000元。
法院也没有办法判刑。
2.对小偷的打击不合理。
小偷由公安局处理,无法得到律师的辩护,他们的辩护权得不到保障。
公安机关有权对小偷处15日以下拘留,也可以处两年以下劳教。
刑法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B2.A3.B4.D5.B6.D7.C8.A9.D 10.C11.B 12.B 13.B 14.D 15.A16.C 17.B 18.A 19.C 20.B21.B 22.D 23.C 24.A 25.D26.D 27.D 28.B 29.C 30.B31.A 32.C 33.C 34.D 35.C36.B 37.D 38.A 39.B 40.B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 ABCD 3.BD 4.ABD 5.BC6.BCD7.BCD8.AB9.ABC 10.ABC11.ABCD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16.ABCD 17.AC 18.ABC 19.AB 20.ABC21.ABCD 22.ABCD 23.AC 24.ABC 25.ABCD三、简答题1.强奸未遂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区别(1)侵犯客体不同。
前者侵犯的是妇女的性的不可侵犯的自由权利;后者是妇女的人格尊严。
(2)客观方面不同。
前者是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或者侮辱妇女。
猥亵,是指除轩滛以外的,以满足自己性欲或者挑逗他人引起性欲的有伤风化的淫秽行为;侮辱,是指公然贬低妇女人格、损害妇女形象的行为。
(3)主体方面。
前者是年满14周岁的自然人,通常情况下是男子,但妇女可以成为强轩罪的共犯;后者是年满16周岁的自然人,通常情况下是男子,但也可以由妇女单独构成。
(4)主观方面。
前者是故意,且是具有奸淫目的的直接故意;后者也是故意,但不具有奸淫目的。
2. 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的区别(1)侵犯客体不同:非法拘禁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即自由活动的权利;绑架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2)主观方面不同:非法拘禁主观是以限制他人人身自由为目的,绑架主观是以通过限制他人人身自由获取钱财为目的;或以其作为人质。
(3)客观方面不同:非法拘禁罪是通过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把人限制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使其无法自由行动;绑架罪则是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索要钱财。
刑法分论试题及答案【篇一:刑法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全)整合版】第四编罪刑各论一、危害国家安全罪1.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借到m国探亲的机会滞留不归。
一年后甲受雇于n国的一个专门收集有关中国军事情报的间谍组织,随后受该组织的指派潜回中国,找到其在某军区参谋部工作的战友乙,以1万美元的价格从乙手中购买了3份军事机密材料。
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2002年试卷二第11题)a、以叛逃罪论处b、以叛逃罪和间谍罪论处c、以间谍罪论处d、以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论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间谍罪和叛逃罪的构成要件(时间要件)。
叛逃罪的构成要件中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叛逃的时间必须是在履行公务期间。
犯罪时间、地点和方法大部分犯罪中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在个别犯罪中却是犯罪构成要件的要素。
例如,军人违反职责罪中的很多规定要求军人违反职责必须是在“战时”和“战场”,刑法第340条的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和第341条第2款的非法狩猎罪都要求要有特定的犯罪时间、犯罪地点和特定的方法,包括“禁渔期、禁猎期或者禁渔区、禁猎区以及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
”一、判断题1.煽动分裂国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叛逃罪的法定刑中不包括死刑。
(对)2. 武装叛乱、暴乱罪属于结果犯。
(错)3.是否危害国家安全,是区分危害国家安全罪与非罪或危害国家安全罪与其他犯罪的重要标准。
(对)4.投敌叛变罪,是指中国公民投奔敌方营垒,或者在被捕、被俘以后投降敌人,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对)5.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
(错)6.投敌叛变罪、分裂国家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
(错)7.犯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叛逃罪的,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对)8. 资敌罪,是指战时供给敌人武器装备、军用物资资敌的行为。
(对)9.策动、胁迫、勾引、收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武装部队人员、人民警察、民兵进行武装叛乱或者武装暴乱的,依照武装叛乱、暴乱罪从重处罚。
全国自考刑法(罪刑各论)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名词解释 5. 简答题 6. 论述题8. 填空题名词解释1.注意规定正确答案:是在刑法已作相关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
涉及知识点:罪刑各论2.投敌叛变罪正确答案:是指中国公民投奔敌人营垒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或者在被敌人捕俘后投降敌人进行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行为。
涉及知识点:罪刑各论3.危害公共安全罪正确答案: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危害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以及公共生活的平稳与安宁的行为。
涉及知识点:罪刑各论4.投放危险物质罪正确答案: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涉及知识点:罪刑各论5.走私贵重金属罪正确答案:是指违反海关法规,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黄金、白银或者其他贵重金属的行为。
涉及知识点:罪刑各论6.保险诈骗罪正确答案: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使自己或者第二三者获取保险金为目的,采取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涉及知识点:罪刑各论7.合同诈骗罪正确答案: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欺诈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涉及知识点:罪刑各论8.遗弃罪正确答案: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
涉及知识点:罪刑各论9.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正确答案: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或者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行为。
涉及知识点:罪刑各论10.危害国防利益罪正确答案:是指违反国防法规,故意或者过失危害国防利益的行为,包括平时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和战时危害国防利益的犯罪。
第十四章罪刑各论概说一、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我国刑法典主要由和组成。
2.我国刑法分则的绝大多数条文由和组成。
3.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对犯罪进行排列的主要依据是。
4.根据立法实践和刑法理论,法定刑可以为、和三种。
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法定刑主要是。
5.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罪状主要是。
6.根据罪名包含的犯罪构成内容的单复,罪名分为、和。
7.根据刑法规定与司法实践,确定罪名时应注意罪名的性、性与性。
(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刑法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犯罪的直接客体 B.犯罪对象 C.犯罪的同类客体 D.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2.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大多数罪状是()。
A.简单罪状B.空白罪状C.叙明罪状D.引证罪状3.在同一类犯罪中,各种具体犯罪的排列顺序主要是根据()。
A.同类客体 B.直接客体 C.社会危害性大小 D.罪与罪之间的内在联系4.《刑法》第333条第2款规定:“有前款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依照《刑法》第234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刑法的这一条规定属于()A.简单罪状 B.叙明罪状 C.引证罪状 D. 空白罪状5.下列属于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是()。
A.处死刑 B.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C.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 D.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6.《刑法》第258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本规定的罪状属于()。
A.引证罪状 B.空白罪状 C.简单罪状 D.叙明罪状7.在条文中不直接说明某种犯罪的构成特征,而只是指出该罪违反的有关法规的,属于()。
A.引证罪状 B.空白罪状C.简单罪状 D.叙明罪状(三)多项选择题1.刑法理论上一般将罪状分为 ( )A.简单罪状 B.复杂罪状 C.叙明罪状 D.引证罪状2.根据各国刑事立法实践和刑法理论,法定刑可以分为( )。
A.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B.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C.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D.相对不确定的法定刑3.下列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的是()。
A. 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 B.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C.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D.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四)名词解释1.罪状2.叙明罪状3.空白罪状4. 简单罪状5.引证罪状6.法定刑7.绝对确定的法定刑8.相对确定的法定刑9. 罪名10.宣告刑11.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五)判断1.刑法分则中各类犯罪的排列顺序主要是根据各类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来进行的。
( )2.《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该法条罪状属于空白罪状。
()3.我国刑法分则对10大类犯罪进行排列的依据主要是以各类犯罪的危害程度大小为序。
()4.刑法分则条文的结构由罪状和法定刑构成。
()5.罪状要以罪名为基础,罪状包括在罪名之中。
( )6.在法定刑的几种形式中,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最能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7.《刑法》第121条规定:“犯劫持航空器罪,致人重伤、死亡或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处死刑”,这一规定属于绝对确定的法定刑。
()8.宣告刑必须以法定刑为依据,因此宣告刑只能在法定刑所规定的刑种和刑度内。
( )9.罪名应当是对犯罪本质特征或者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
( )10.对于包含两个以上选择罪名的条文,行为人只实施其中一种行为的,只按此行为确定罪名,行为人实施两种以上行为的,也应只定一罪。
( )(六)简答1.简述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的关系。
2.简述法定刑与宣告刑的区别。
3. 简述罪名的功能、分类以及确定原则。
(七)论述论法条竞合的概念、特征、表现形态及适用原则。
二、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总则、分则2.罪状法定刑3.同类客体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4.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相对确定的法定刑5.叙明罪状6.单一罪名选择罪名概括罪名7.合法概括科学(二)单项选择题1.C2. C3. C4.C5. A6.D7.B(三)多项选择题1.ACD2. ABC3.ABCD(四)名词解释1.罪状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基本构成特征的描述。
2.叙明罪状是指分则条文对具体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
3.空白罪状是指刑法条文不直接具体地说明某一犯罪构成的特征,但指明了必须参照的其他法律、法规。
4. 简单罪状是指条文仅简单地写出犯罪名称而没有具体描述犯罪的基本构成特征。
5.引证罪状是指引用同一法律中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的构成特征。
6.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条文对各种具体犯罪所确定的刑罚种类和刑罚幅度。
7.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在条文中对某种犯罪或某种犯罪的某种情形只规定单一刑种与固定刑度。
8.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条文对某种犯罪规定具体的刑种与刑度,并且明确规定最高刑与最低刑。
9. 罪名就是犯罪的名称,是对具体犯罪的本质特征或者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
10.宣告刑是人民法院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对某种具体犯罪判决宣告的应当执行的刑罚。
11.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是指条文中对某种犯罪不规定具体的刑种与刑度,只笼统规定对某种犯罪应予惩罚。
(五)判断正误1. 对2.错3. 对4. 对5.错6.错7. 对8. 对9. 对 10. 对(六)简答1.答:刑法总则与分则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总则规定的是有关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是对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的抽象概括;分则规定的是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定刑,是对总则规定的一般原理、原则的具体运用。
2.答:宣告刑与法定刑之间的区别在于:(1)法定刑是立法机关在制定刑法时,针对具体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所确定的量刑标准;宣告刑是司法机关在处理具体案件时确定犯罪人应当实际执行的刑罚。
(2)法定刑有可供选择的刑种与刑度,宣告刑只能是特定的刑种与刑度。
(3)法定刑是立法上的规定,宣告刑是执法中的适用。
宣告刑必须以法定刑为依据,即使从轻、从重、减轻处罚时,也要以法定刑为依据。
3. 答:罪名,就是犯罪的名称,是对具体犯罪的本质特征或者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
其功能在于:(1)概括功能。
所谓概括功能,即是指对社会上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形形色色的犯罪现象进行概括的作用。
(2)区分功能,又称个别化功能,是指罪名具有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界限的作用。
(3)评价功能,是指罪名具有国家对危害社会的行为所给予的社会政治上的和法律上的否定评价,以及对行为人进行的非难和谴责的作用。
(4)威慑功能,是指由于罪名体现了国家对犯罪的否定评价和对行为人的谴责,所以具有威慑和预防犯罪的作用。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罪名划分为以下一些种类:(1)类罪名、分类罪名与具体罪名。
这是以一类犯罪所侵犯的和具体犯罪所侵犯的客体为标准所作的划分。
类罪名是某一类犯罪的总的名称。
具体罪名是各种具体犯罪的名称。
(2)立法罪名、司法罪名和学理罪名,这是以罪名的法律效力为标准所作的划分。
立法罪名,是指立法机关在刑法分则条文中明确规定的罪名。
司法罪名,是指最高司法机关通过司法解释所确定的罪名。
学理罪名,是指理论上根据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内容,对犯罪所概括出的罪名。
(3)单一罪名、选择罪名与概括罪名,这是以罪名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内容的单复为依据所作的划分。
单一罪名,是指罪状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单一、只能反映一个犯罪行为,不能分解拆开使用的罪名。
选择罪名,是指因罪状所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比较复杂,反映出多种犯罪行为方式、对象等情况的罪名。
概括罪名,是指其包含的犯罪构成的具体内容复杂,行为方式多样,但只能概括使用而不得分开使用的罪名。
(4)确定罪名与不确定罪名,这是以罪名在刑法中是否确定不变为标准所作的划分。
确定罪名,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的罪名。
不确定罪名,是指法律没有特定表述,定罪时可以根据行为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名称的罪名。
罪名的确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即确定罪名时必须严格根据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条文为依据,符合立法精神。
(2)概括性原则,即罪名必须是对具体犯罪罪状的高度概括,罪名的表述应力求精炼简明,不能冗长繁琐。
(3)科学性原则,即罪名必须鲜明地反映具体犯罪的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出此罪与彼罪的区别。
(七)论述答:法条竞合,也称法规竞合,是指因刑法对法条之错综复杂的规定而出现一个犯罪行为同时符合数个法条规定的犯罪构成,但从数个法条的逻辑关系来看,只能适用其中一个法条,当然排除适用其他法条的情形。
法条竞合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行为人实施了一个犯罪行为。
所谓一个犯罪行为,是指基于一个罪过而实施的单数犯罪行为。
如果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不是一个犯罪行为,而是数个犯罪行为,则不存在法条竞合的问题。
(2)一行为同时符合数个法条规定的犯罪构成。
所谓数个法条,包括三种不同情形:一是相异法律之间的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二是同一法律中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三是同一法律中同一法条中的普通款项与特别款项。
如果一行为只触犯一个罪刑规范,则不产生法条竞合的问题。
(3)数个法条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这种逻辑关系表现为“特别法与普通法”以及“重法与轻法”的关系。
从法条关系来看,法条竞合的表现形态有两种:(1)因特别关系而形成的法条竞合。
(2)因吸收关系而形成的法条竞合,即两个以上刑法规范之间具有全部法和部分法的关系时形成的法条竞合。
从实际情况来看,法条竞合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1)因犯罪主体不同而形成的法条竞合关系。
(2)因犯罪目的不同而形成的法条竞合。
(3)因犯罪对象不同而形成的法条竞合。
(4)因犯罪手段不同而形成的法条竞合。
(5)因危害结果不同而形成的法条竞合。
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如下:(1)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
当一个行为同时符合相异法律之间的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时,应严格依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处理。
当一个行为同时触犯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时,在通常情况下,也应依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论处。
(2)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
当一个行为同时符合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规定的犯罪构成时,在特殊情况下,应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即按照行为所触犯的法条中法定刑最重的法条定罪量刑。
所谓“特殊情况”,是指以下两种情形:(1)法律明文规定按重罪定罪量刑的。
(2)法律虽未明确规定按普通条款的规定定罪量刑,但对此亦未作禁止性规定,且依特别条款定罪难以做到罪刑相适应,也应按照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论处。
可见,适用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行为所触犯的必须是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否则应严格依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定罪量刑。
(2)同一法律中,特别条款规定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普通条款规定的法定刑,如适用特别条款,则明显导致罪刑的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