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
- 格式:ppt
- 大小:3.22 MB
- 文档页数:1
有关道德的名词解释有关道德的名词解释【道德概念】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道德概念】【道德品质】【道德境界】【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素质】【道德体系】【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责任】【道德义务】【道德底线】【道德教育】【道德品质】道德品质也称“德性”,简称“品德”。
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
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
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最高尚的、最能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概念】【道德品质】【道德境界】【道德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素质】【道德体系】【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责任】【道德义务】【道德底线】【道德教育】【道德境界】道德境界是从人们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人们所处的地位和自身的道德修养。
如“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私兼顾”、“自私自利”,就是人们对不同道德境界的通俗概括。
共产主义道德的最高境界是大公无私。
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各有不同。
道德是什么?道德是指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应该遵循的伦理原则和准则。
下面是六篇关于道德的文章。
1. 道德的重要性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它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缺乏道德行为的社会将充满欺骗、不信任和混乱,而一个有良好道德观念的社会将充满善意、友爱和尊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道德,并努力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 道德的定义和特征道德是一种价值观,它涉及到区分善恶、对错以及适当和不适当的行为。
它由社会、文化和个人观念所塑造,并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道德的特征包括公正性、责任感、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和关爱他人等。
3. 道德与个人选择道德是人们在面临各种选择时的指导原则。
它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行为是否符合伦理准则,并在道德和利益之间做出选择。
有时候,正确的道德决策可能不利于个人的利益,但它们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4. 道德的培养和教育道德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和社会化逐渐形成的。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扮演着培养和教育人们道德的重要角色。
培养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 道德与职业伦理道德在职业道德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职业道德要求从业者根据伦理准则和职业规范来进行工作,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并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在职场中,遵循道德行为的原则可以帮助维护公平、正义和诚信。
6. 道德与社会责任道德不仅是个人行为的指导,还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一个有良好道德观念的人应该关心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弱势群体,并尽力为他人谋福利。
道德责任要求我们关注不仅自身,也要关注整个社会的利益和福祉。
这些文章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道德的定义、作用以及道德在个人、职业和社会层面上的重要性。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概念。
人们用道德来衡量行为的对错,它是引导人们行为的准绳。
道德因国度、国家、文化、民族、信仰、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而不同。
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什么是道德。
一、道德的定义道德是指行为准则、风俗规范和社会规则的总称,是在人类社会中为引导人们行为而形成和发展的一种规范。
它包括个人道德和社会道德两个层面,个人道德是指人的自律和道德素养,而社会道德则是指人与人相互关系中的道德问题。
二、道德的来源道德的来源可以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
内在来源指的是道德在个体内部产生的源头,主要来自于人的自我意识、自我观念、道德情感等。
外在来源则是外在环境对人以及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
三、道德的功能道德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首先,它是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够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会良好运转。
其次,它可以引导人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增强个体的责任感和崇高感。
最后,道德还能够促进社会的普遍进步和发展,推动社会不断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四、道德的实践道德不仅仅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实践。
要想实践道德,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即对自己、他人和社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感。
其次,需锤炼自己的自控能力和责任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最后,需要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引领社会健康发展和增强社会道德规范的力量。
五、道德的现实意义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保障,人们在道德指引下,能够实现自我超越,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其次,道德还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团结合作的基础,能够增强社会对人的信任度和互动纽带,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总之,道德是人类社会中极为重要的概念,能够引导人们在行动中不断进步,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道德建设,自觉维护道德准则,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质,在实践中推动社会道德进步和健康发展。
什么是道德?道德是指社会规范、人类行为准则中的一种,是一种基于人类道德感、公正、真理、伦理等基础的准则。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保障了社会的平稳发展和人类的共存和谐。
那么,什么是道德?这个问题,是众多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长期研究的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解释道德的本质和价值。
一、道德的定义定义一:道德是社会规范道德是社会文明的产物,是在社会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准则和规则。
这些规范不是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但违反道德规范会导致社会性失范和道德失守。
定义二:道德是人类行为准则道德不仅是社会规范,还是人类行为准则的一种。
道德和法律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它是自愿遵守的。
道德界定了人们心灵深处的行为准则,与个人道德观、信仰、理念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而法律规定了具有强制性的行为准则,受到国家权威的保障和执行。
二、道德与人类处境人类处境是无可避免的,常常面临多种问题和风险,而道德正确的指引有助于人们在困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1. 道德决策道德决策是指在特定情境中,依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准则,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动或选择。
道德决策并不是简单地遵循自己的气质、兴趣或个人意志,而是要基于道德准则来进行判断。
2. 道德冲突道德冲突是指在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道德准则面前,因为不同的道德原则引发的冲突而导致人类会陷入道德选择的困境。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冲突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处理好道德冲突至关重要。
三、道德的意义道德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规范,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1. 维护社会稳定道德准则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规范,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遵守。
它可以限制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维护社会的良性发展,并约束公职人员不向个人或具有特殊权力的人提供不利待遇或任何形式的排斥。
2. 促进个人成长道德准则不仅是社会的规范性标准,也有助于人类伦理自我修正、人格升华的成长之路。
什么是道德今天我们所讲的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
不同的对错标准来自于特定生产能力、生产关系和生活形态下自然形成的。
道德的最本质的作用是用来维护群体以及个人的利益权益最大化。
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为非正式公共机制,非正式既指无法律或权威能判定正确与否,而公共机制指所有场合都能套用的准则。
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有些时代又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
人类的道德有共通性。
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我认为道德之所以为道德,是长久而广泛的美好思想的结晶。
要认识道德,就要从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谈起,《管子》中有四维:礼、义、廉、耻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提出五常:仁、义、礼、智、信;四字:忠、孝、节、义;《中庸》中提出三达德:智、仁、勇;到了宋代提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孙中山提出中国固有的八种道德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研究过我国传统道德的发展和世界道德进程,可以知道世界中国的儒家学说强调“以德治国”。
儒家素倡德主刑辅,因为道德教化可以“防患未然”,比严刑峻法更有利于统治。
不但可以麻痹人民斗志,而且有利于使统治阶级的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统治思想。
儒家又重义轻利,特别是宋明理学鼓吹“存天理,灭人欲”,把人民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说成“人欲”,也就严重地压抑了人们的权利观念。
统治者一方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却要求人民“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大义灭亲”,就算牺牲生命或残杀亲人也要遵守符合统治者利益的仁义道德。
道德的定义和意义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规范个体行为的准则和价值观。
它涉及个体与他人、社群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秩序和和谐共处的基础。
道德的定义和意义体现为人类行为的规范与指导,使得人们可以在社会中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并谋求共同发展。
一、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人们根据其对善恶、对正误的判断,形成的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
道德的定义含有以下几个要素:首先,道德是基于个体对善恶的判断,它涉及人们对行为后果的评价和价值的取舍。
其次,道德是用以规范行为的准则,它要求人们在决策和行动时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最后,道德的定义强调了个体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义,每个人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都应该基于其对善恶的负责。
二、道德的意义1. 提供行为准则道德为人们提供了一套行为准则,使得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当人们面临道德困境时,道德成为指引,帮助人们作出符合社会期望和价值的决策。
道德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引导人们遵循公平、诚实、守信等价值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2. 培养行为习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通过道德教育,人们可以逐渐形成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守信诚实等积极的行为习惯。
这些行为习惯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并提升个体的道德素质。
3. 维持社会秩序道德在社会中起到维护秩序的重要作用。
当人们遵循道德规范时,他们会尊重法律、尊重他人的权益,并遵守社会公共规则。
道德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减少冲突和纠纷,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 塑造个体品质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也是塑造个体品质的重要方式。
通过遵循道德规范,人们可以培养自律、正直、良知等品质,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的意义在于它为个体提供了发展和成长的基础,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人。
总结起来,道德的定义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培养行为习惯、维持社会秩序以及塑造个体品质等方面。
1、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和“德”是分开来的,是两个词。
“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它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2、德育:“德育”概念的使用大体分狭义、广义两种情况。
狭义的“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
什么是道德?道德,作为人类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么,什么是道德?即“道德是什么?”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道德的概念道德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它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
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道德的作用1. 指导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
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反映了人们对于好与坏、美与丑、真与假的认知和判断。
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对于构建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至关重要。
2. 促进人们的精神成长和健康发展。
道德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类对于人类自身存在及其意义的感悟和体验,激励并促进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发展。
3. 社会正义的基础。
道德反映的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由此建立的社会正义也依照这一标准进行评判和判断,能够更好地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平、公正。
三、道德的特点1. 社会性。
道德是由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是对于社会关系和行为的规范。
2. 历史性。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人类文明的演进不断进行的,它的不断变化和进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3. 相对性。
道德是基于人类社会的特定历史和文化语境之下形成的,体现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
四、道德的发展史道德经历了数千年的演进和发展,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 礼乐文化时代。
在古代中国的礼乐文化时代,道德被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价值进行探讨和反思。
2. 儒家文化时代。
在中国的儒家文化时代,道德被视为社会关系的基础,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完善。
3. 宗教文化时代。
在宗教文化时代,道德被作为宗教信仰的基础,体现出人与神的关系。
4. 现代文化时代。
在现代文化时代,道德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演进,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道德与现代社会发展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更新,人类社会不断变革和发展。
一、道德的含义道德作为一种概念最早是荀子提出的。
他在《荀子劝学》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意思是说,礼是封建规章制度的根本依据,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规范,所以求学问以达礼为止境,按“礼”的要求去为人处世,也就达到了最高的道德境界。
现在我们讲的道德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和调节的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道理和规则。
如在公共场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禁止随地吐痰”、“禁止大声喧哗”等标语,但真正遵守的人都是靠自觉。
就是说道德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方式是非强制性的,如在乘坐公交车时,我们大力提倡给老弱病残让座,如果某年轻人不让做的话,就会招致别人的鄙视和唾弃,但谁也不能强制他让座。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1.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人民服务,伟大而平凡,高尚而普通,它并非高不可攀、远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
对于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要求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对于不同层次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济困也是为人民富。
无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每个人都能够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
2.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
集体利益的发展,本身就包含着每个人利益的增加。
在实际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可以缓和的、化解的,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
3.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唉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艰苦创业,勤奋工作。
道德的含义及属性一、道德的含义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一种调整形式,它是人们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它以人们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方式为特点调整人们的内心意愿和行为,因此,它是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保证实行的。
道德的内容并不来自于自然或神,也不是来源于抽象的人性,虽然道德在社会中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但它的内容归根到底源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来自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关系。
一定的道德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通过调整人们的内心意愿和外部行为,调整一定的利益关系,维护自己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主要是维护自己的经济基础。
对于道德的内容,我们可以依次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价值,即善、美、正义、光荣、公正等内容,这是道德中最高层次的内容,这也是评价人们意愿和行为的最高标准。
当然,这些价值都有相应的附属理论的证明和支持。
原则,这是仅次于价值的评价标准,它体现价值内容,但又更具体化。
比如,为人应当诚实,这就是一个原则。
人为什么要诚实呢?从道德上说,因为这是善的、美的和正义的等等。
这一原则的正当性是在价值中得到证明的。
规则,这是评价人们行为和内心活动的最直接标准,它又是原则的具体化。
比如,不要说谎,这就是一个规则。
人为什么不要说谎呢?因为道德原则要求人们诚实,说谎是不诚实的。
在这里,规则延伸了原则。
感觉和态度,这个层面已经直接与人们的内心活动以及行为相联系,它是人们对道德价值、原则、规则的感性认识,或者说它是人们道德情感层面的东西。
前面三层次作为调整形式还可以说相对独立于主体之外,而感觉和态度则是与主体联系在一起的。
但是,这种感觉和态度又构成道德体系的一个部分,因为没有人们一定的道德情感,一定的道德价值、原则、规则就没法在社会中存在。
就大众来说,人们对一定的善、美、正义、光荣、公正等的追求和偏好,并不是基于对关于它们的深奥理论有明确的理解(这些理解和说明通常是道德学家的事),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情感层面的感觉和态度,而这种感觉和态度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来的,而不都是通过系统的道德理论教育培养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