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杆菌病
- 格式:ppt
- 大小:20.04 MB
- 文档页数:46
多种动物共患病(巴氏杆菌病)多种动物共患病(巴氏杆菌病)巴氏杆菌病,又称布鲁氏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传染病,可以影响多种动物,包括牛、羊、猪、犬等。
这种病菌具有潜伏期长、传染性强的特点,给动物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重点探讨多种动物共患巴氏杆菌病的原因和防控措施。
一、巴氏杆菌病在多种动物中的传播巴氏杆菌病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包括病畜分泌物、胎盘、堕胎胎儿等。
多种动物共患巴氏杆菌病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动物在农场或养殖场中共同生活、共同饮食,感染源的传播范围较广。
此外,不合理的畜牧管理和卫生措施也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
二、巴氏杆菌病给动物健康带来的危害巴氏杆菌病对多种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首先,巴氏杆菌感染会导致动物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发热、抖颤、乏力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其次,巴氏杆菌病会引起动物的生殖问题,如流产、不育等,这对畜牧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此外,巴氏杆菌病对动物的肉质和奶品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给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带来了隐患。
三、多种动物共患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种动物共患巴氏杆菌病,需要采取以下防控措施:1. 健全的养殖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养殖管理制度,包括定期体检、排除法管理、隔离患病动物等。
通过规范的养殖管理可以及时发现疾病感染并进行控制,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2. 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加强养殖场的卫生防疫工作,包括定期消毒、清洗饮水设施、隔离和消毒病畜及其分泌物等。
这可以有效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减少感染机会。
3. 定期疫苗接种:根据兽医的建议,定期给动物接种合适的疫苗,以增强其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4. 加强监测和报告:养殖场需要加强对巴氏杆菌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感染病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疫情的扩散。
5. 提高兽医技能和意识:提高养殖场饲养员和兽医的兽医技能和防控意识,加强对巴氏杆菌病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及时排除患病动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活体症状、检疫及处理方法-养牛技术牛巴氏杆菌病又称为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有些地方称“地方性肺炎”。
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发生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
以发生高热、肺炎和内脏广泛出血为特征。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巴氏杆菌病的活体症状、检疫及处理方法。
1、活体症状败血型。
病牛先表现出体温明显升高,一般可达到41-42°C,之后表现出全身症状,如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失去光泽,结膜潮红,鼻镜干裂,有时发出呻吟或者咳嗽,拱背低头,肌肉震颤,逐渐衰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
母牛还伴有泌乳减少或者彻底停止。
初期会发生便秘,后期变成腹泻,排出混杂黏液、血液、黏膜片的液状粪便,并散发恶臭味。
然后病牛体温快速降低,往往在12-24h内由于严重虚弱而发生死亡。
浮肿型。
该类型病牛主要是胸前、咽喉部以及头颈部的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扩张性炎性水肿,用手触摸存在热痛感。
同时,舌部以及周围组织呈暗红色,并发生明显肿胀,呼吸严重困难。
此外,还伴有急性结膜炎,大量流泪,眼睛红肿,皮肤及黏膜发绀,部分病牛还会发生下痢。
病程通常可持续2-36h,最终由于呼吸障碍而发生死亡。
肺炎型。
病牛主要表现出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体温明显升高,呼吸严重困难,伴有痛性干咳,先有泡沫样鼻液流出,后期变成脓性。
叩诊胸部会产生明显疼痛,并存在实音区;听诊胸部可听到水泡性杂音,有时能够听到清晰的胸部摩擦音。
发病初期发生便秘,后期发展成下痢,并排出混杂血液和黏膜的粪便,且散发恶臭味。
病程一般可持续3-6天。
2、宰后剖检剖检变化。
病死牛胸腔存在较多黄色液体,气管内存在泡沫和茶色液体。
黏膜发生充血、出血,尤其是喉黏膜呈暗紫色。
肺脏呈胶样,表面光滑,间质明显扩张,切面比较湿润。
肝脏表面光滑,质地坚硬,切面湿润,并流出黄褐色液体。
胆囊发生肿大,内膜存在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