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27.79 KB
- 文档页数:3
鸭疫巴氏杆菌病―防治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对于圈养的雏鸭,保持适当的通风换气,避免过度拥挤,减少炎热或寒冷的应激等。
如果在网上饲养,应定期冲洗和消毒地面,避免粪便堆积,减少污染。
受本病污染的鸭场,可在其易感年龄前2~3日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常用的有效药物有磺胺喹沙啉等。
对于全群发病的雏鸭每天用庆大霉素肌肉注射或用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甲砜霉素等治疗,辅助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电解质,同时用消毒药对场地、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可使疫情得到控制。
待病情稳定后再接种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菌苗或弱毒菌苗,以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
康复鸭对再感染有抵抗力。
在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的过程中,应做药物敏感试验,以确定首选的敏感药物。
同时各种抗菌药物应该交替使用,以避免抗药菌株的出现。
目前预防本病的菌苗有灭活菌苗、弱毒菌苗。
另外,亚单位苗也在研制之中。
接种灭活菌苗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死亡率。
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菌苗诱导的免疫具有型特异性,对异源菌无保护作用,因此一个理想的菌苗应包括主要流行的血清型菌株,以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Lagton和Sandhu(1984)报道,以1、2、5三个血清型制备的三价灭活菌苗,在小鸭1~2周龄或2~3周龄时免疫两次,可使70%~85%的免疫鸭得到保护,而且2、3周龄时免疫2次比1、2周龄免疫可获得更高的保护率。
Sandhu(1979)用1、2、5血清型的研制的菌苗分别在10日龄和17日龄免疫两次可获得较高的保护率,但这种保护只能维持二周(第二次注射后),并且发现铝胶佐剂菌苗并不比无佐剂菌苗产生更好的免疫保护,而油乳剂菌苗则可产生足够的保护力,并维持到上市日龄,但在接种部位引起局部损害。
Harty等(1979)对几种类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菌苗的免疫力进行评估,野外试验结果表明福尔马林灭活菌苗效果较好。
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菌苗普遍存在的缺点是保护力的持续时间较短。
2020年第8期 吉林畜牧兽医37·禽业专栏·QinYe ZhuanLan 鸡鸭同时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陈灿荣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源潭镇动物卫生防疫站,广东清远 511533我国是一个养殖业发达的国家,但是养殖鸡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养殖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
尤其是传染性非常强的病毒类疾病,如果传染能力足够强,可能会导致鸡鸭大批量的患病死亡,给养殖鸡鸭的养殖户造成十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
本文就在鸡、鸭养殖的过程中,较容易出现的巴氏杆菌病进行论述,积极探讨鸡鸭同时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1 鸡鸭感染巴氏杆菌病的主要症状在家禽养殖的过程中,巴氏杆菌病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它的广泛发生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产生了无法挽回的影响。
经过深入研究剖析发现,巴氏杆菌病在一年的任何季节都有可能侵染鸡鸭等家禽类的身体,也就是说全年都有可能造成鸡鸭的感染。
如果是在寒冷或者是天气突变极其炎热等极端的天气当中发病率会更高。
在鸭群感染巴氏杆菌病以后,鸭群的发病状况发展的十分迅速,如果鸭群足够密集,可能会产生一个急速的传播,造成大爆发。
较容易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鸭群一般是雏鸭,抵抗力比较低,感染上巴氏杆菌病病毒以后,雏鸭的嘴里、鼻腔里都会向外流出黏状的分泌物,甚至于眼睛周的容貌也会扭曲,更严重还会造成咳嗽、食欲不振、昏睡、急速消瘦等异常情况。
对于鸡类来说,在患病症状的这一方面,基本上和鸭群大同小异,但是需要注意到的一点是,鸡类就其自身来讲巴氏杆菌的发病概率并不高,但是如果养殖户把鸡群和鸭群混合饲养,就会大大提高这一群体的发病率,从这一方面来讲,需要考虑的建议就是尽量的分开饲养鸡与鸭,避免当鸭群感染了巴氏杆菌病毒以后,也使得鸡群被感染,造成更为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加强管理家禽饲料的力度在对于鸡鸭同时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这一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对家禽的管理力度。
鸭巴氏杆菌病的防治作者:黄继成来源:《兽医导刊》 2018年第9期鸭巴氏杆菌病又称鸭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的A 血清型菌株所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一、病原与流行病学该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有荚膜,不形成芽孢,无运动性,染色时两端浓染(图1),在血清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培养后呈白色露珠样(图2)。
本菌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抵杭力比较弱。
本病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
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
成年鸭发病较多,幼鸭较少发生。
肥胖和产蛋多的母鸭发病后的死亡率较高。
气温较高的七八月份、多雨潮湿、天气骤变、饲养管理不良等多种因素,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二、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2 ~ 9 d。
按病程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Ⅲ型。
1. 最急性型。
病例常无前驱症状,可在奔跑中或在交配时突然倒地,扑动翅膀即死亡。
有时见母鸭蹲在窝内产蛋,蛋产出后母鸭也死亡。
或是晚间一切正常,食得很饱,次日早晨即发现不少鸭只死亡。
2. 急性型。
患鸭精神呆钝,离群独处,尾、翅下垂,头隐伏翅下,打瞌睡,停止鸣叫,行动缓慢,不愿下水嬉戏。
体温升高达42.5℃~43.5℃,渴感增强,食欲减少或废绝。
从鼻和口中流出黏液。
呼吸困难,表现张口呼吸,患鸭往往摇头,剧烈下痢,拉出绿色和灰白色或淡绿色的稀粪,有时混有血丝或血块,味恶臭。
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稀粪沾污。
下颌肿大。
患鸭常在发病后1 ~ 2 d 内死亡,死亡率颇高。
耐过急性型的鸭可转为慢性病型。
母鸭群感染本病后,产蛋量下降,薄壳蛋增多。
3. 慢性型。
呈进行性消瘦、贫血和持续性腹泻。
食欲减退,渴感增加。
有此病鸭一侧或两侧脚部关节肿胀、发热、疼痛、行走困难、跛行或完全不能行走。
穿刺关节肿胀部位时见有暗红色液体,病程较长者则局部变硬,切开见有干酪样物。
病程常为几周至1 个月以上,死亡率高达50% ~ 80%。
三、病理变化最急性型常无明显的病理变化,有时只见心冠沟脂肪有少数出血点,肝脏有少量针尖大、灰白色、边缘整齐的坏死病灶。
鸭巴氏杆菌病怎么办鸭巴氏杆菌病治疗方
法
【常见问题】鸭巴氏杆菌病怎么办?
【专家解答】在养殖家禽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的观察和防范的话,很容易使得鸭子产生疾病,像鸭瘟、鸭巴氏杆菌病等等常见的疾病是极其容易发生的,今天本人就来说说鸭子鸭巴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法。
预防
对于常常发生此病的鸭场可以每10天用喹乙醇拌饲料喂3天,按每公斤饲料25毫克使用,或每周用穿心莲粉拌料饲喂2~3天,或用土霉素碱按每公斤体重50毫克拌料饲喂2天。
治疗
对病鸭用青、链霉素按每公斤体重各5万单位进行肌肉注射,1天2次,连用2天见效。
磺胺类药,如磺胺嘧碇、磺胺二甲基嘧啶等,按0.05~0.1%拌料饲喂,连喂3~5天。
【本人总结】以上就是养殖鸭子的时候鸭子患上鸭巴氏杆菌病的
相关防治和治疗问题,养殖鸭子如果能够学到疾病的防治也许就能够更好的养殖,减少疾病的发生。
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的。
禽巴氏杆菌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蘑菇种植技术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败血性传染病。
以发热、腹泻、呼吸困难为特征,最急性病例迅速死亡。
禽霍乱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危害多种家禽、野禽。
其特征表现为急性败血过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低毒感染或急性发病之后,可出现慢性的、局部性的疾病。
这是一种目前尚无很好防治方法而又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禽类疾病。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禽巴氏杆菌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让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助力。
1、病原禽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呈中央微突的短杆菌或球杆菌,大小为长0.25~0.4 μm,宽0.5~2.5 μm,不形成芽胞,无鞭毛,无运动性。
革兰氏染色阴性的需氧兼性厌氧菌。
在组织、血液和新分离培养物中的菌体用美蓝、瑞氏、姬姆萨氏法染色均可着色,菌体呈明显的两极着色,中间部分着色较浅,很像许多并列的两个球菌,所以又叫两极杆菌[1]。
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在血清、血液、或微量血红素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2、流行特点各种家禽及野禽对该病均易感,其中以鸡、鸭的易感性最强,鹅的感受性较差,该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和流行。
禽群的饲养管理不良,阴雨潮湿以及禽舍通风不良等因素,都能够促进该病发生和流行[2]。
有新禽转入带菌的禽群,或将带菌禽调入其他健康禽群时,都会引起该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病禽不出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如有的鸡正在产蛋就突然死在产蛋箱中。
病禽表现突然不安,全身痉孪抽搐,倒地挣扎,翅膀扑动几下即死亡,一般较肥胖的产蛋鸡和高产蛋鸡最易发生该型病症。
急性型是该病的常见类型,病程短的约半天,长的3~4天。
病禽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呈瞌睡状,羽毛蓬乱,两翼下垂,离群呆立,不喜走动。
体温达到43℃以上,食欲废绝,渴感增加,呼吸急促,喉咙发出喷水声。
病禽剧烈腹泻,排出灰白色、黄绿色粪便,肛门周围污染严重。
病禽鸡冠、肉髯肿胀发紫,有热痛感,病程约0.5~3天,最终衰竭而死。
水禽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综合防制措施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曾用名鸭疫巴氏杆菌病、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
该病几年前在我区先是鸭感染发病,很快鹅也感染发病,现在已是我区普遍存在的疫病之一。
该病常导致大批鹅鸭发病和死亡,病愈水禽生长迟缓,饲料报酬显著下降,而且该病难以扑灭,在水禽饲养场常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水禽发病,无形中增加了养户对该病的防治费用。
近几年来,该病已经成为对我区水禽养殖业危害较大的主要传染病。
为了保障我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我区水禽养殖业的顺利发展,现就我区的水禽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综合防制提出如下几点措施,以供同行商讨。
l 搞好饲养环境的卫生清洁工作该病的发生与饲养环境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场地肮脏、潮湿,垫料潮湿甚至发霉,禽舍通风不良、阴暗均会大大增加发病的机会,因此:(l)在育雏(保温)完成后,所用的铁丝网架、垫围、纸箱等用品及工具应及时清洗干净,并在日光下晾晒。
(2)饲养场地应及时清除粪便。
勤换垫料,水槽、料槽在用前、用后都应及时清洗。
(3)对于部分养鹅户采用人造水池供鹅洗浴的,应勤洗水池、勤于换水,每日至少换水2~3次,保持水池清洁卫生。
2 加强日常的消毒工作在购入雏苗前应清洁育雏室,然后对育雏室及育雏用的一切工具、用品进行消毒。
在平时应定期对饲养场地、工具、用品进行消毒。
必要时可选择适当消毒药带禽消毒,尽量减少饲养场地存在的病原菌,尽量减少侵入水禽机体的病原菌的数量,从而减少水禽发病的机会。
3 防止和减少外伤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还可通过被刺破的足部皮肤的伤口、蚊子叮咬等途径传播,因此应保持场地平整、松软,应及时清除场内的钉、刺等尖锐物,认真做好灭蚊工作。
4 避免和减少应激应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水禽机体抵抗力,避免或减少应激。
本病的发生、流行以及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与应激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应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保持禽舍冬暖夏凉、通风良好、场地干燥,尽量避免淋雨、受凉、惊扰等因素的应激。
鸡巴氏杆菌病症状及治疗方法鸡巴氏杆菌病属于接触性传染病,一旦有鸡感染,死亡率很高,所以养鸡人一定要提供警惕。
针对鸡巴氏杆菌病,养鸡场应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本病是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一、鸡巴氏杆菌病的症状鸡巴氏杆菌病主要有三种特征,分别是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
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通常以产蛋高的鸡常见。
发生该病前,病鸡无前驱症状,晚间一切正常,吃得很饱,次日发病死在鸡舍内。
急性型:急性型在养鸡场常见的,鸡患该病会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缩颈闭眼,头缩在翅下,不愿走动,离群呆立。
常常出现腹泻,排出黄色、灰白色或绿色的稀粪。
体温升高,食欲不振。
呼吸困难,口、鼻分泌物增加。
鸡冠和肉髯变青紫色,后发生衰竭,昏迷而死亡。
慢性型:由急性不死转变而来,多见于流行后期。
以慢性肺炎、慢性呼吸道炎和慢性胃肠炎较多见。
病鸡主要出现呼吸困难,常常出现腹泻,消瘦,精神萎顿,冠苍白。
还有一侧或两侧肉髯显着肿大,若病鸡有关节炎的话,关节肿大、疼痛、脚趾麻痹,从而造成走路跛行。
二、鸡巴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法1、对病鸡舍严格隔离。
切断人员及其所有用具的交互来往和使用,清除杂物,集中烧毁。
鸡舍周围环境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消毒,鸡舍内用0.1%百毒杀进行带鸡消毒,每天一次。
2、治疗病鸡,在饲料中拌入敏感药物。
每千克饲料中加入100mg 恩诺沙星混饲,重症不采食者可按治疗量肌注林可霉素,每天2次,连用3天。
3、病死鸡和淘汰鸡集中深埋。
经上述方法综合处理后,从第3天开始死亡数剧减,第5天停止死亡,第7天已完全控制病情。
4、对假定健康鸡群注射灭活菌苗。
取本场病鸡新鲜肝脏,用组织匀浆器将肝组织打碎,生理盐水做10倍稀释,纱布过滤,加入0.2%福尔马林充分混匀,经37℃24h处理,期间每隔4h摇动一次。
腹腔注射小白鼠作动物安全试验,0.3ml/只,观察无死亡。
该场鸡皮下注射1ml/只。
5、在治疗过程中,药的剂量要足,而且疗程必须合理。
牛巴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类急性、败血性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
病牛表现为全身多脏器出血,死亡率较高,对肉牛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 病原学特点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外观呈两端钝圆的小杆状,大小为0.5~2.5 μm×0.2~0.4 μm。
按照该细菌的荚膜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A、B、C、D、E 5 个类型,其中感染牛的主要为B 型和E 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临床表现主要为败血症,A 型和F 型巴氏杆菌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病变;按照菌落的荧光反应可将其分为Fg 型、Fo 型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细菌可在特定情况下相互转换。
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进行体外培养时对营养的要求比较高,无法在普通肉汤、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生长,当培养基中添加血液、血清时该细菌生长良好,培养24 h 后可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该细菌对于环境的抵抗能力交叉,60℃下能存活20 min,70 ℃下仅能存货5~10 min;粪便或血液中的细菌能够存活10d,但如果被阳光折射或遇到高温条件会马上死亡;在生产实践中常使用5%的石碳酸、10%的漂白粉或0.5%~1%氢氧化钠对环境进行消毒,以减少巴氏杆菌病的发生。
2 流行特点2.1 易感动物多杀性巴氏杆菌除了能够感染牛之外,对猪、鸡、鸭、兔等动物也有感染性,但马、驴、驴、犬等动物不易感染,人通常不感染或感染后危害较轻微。
家畜中最易感的是牛,任何品种、年龄的牛均可发病,其中3 周岁以内的牛发病率较高,犊牛感染后常为急性经过,治疗不及时容易死亡。
2.2 传播途径病牛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均存在大量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对环境、饮水、饲料或生产用具造成污染,健康牛被细菌污染的环境后经消化道发生感染。
病牛也可通过咳嗽、打喷嚏的方式将病毒以飞沫的形式排出,健康牛可经呼吸道造成感染。
此外,吸血昆虫叮咬过发病牛后再次叮咬健康牛只也可能造成本病的发生。
雉鸡禽巴氏杆菌病的防治办法禽巴氏杆菌病又名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
属接触性传染病,常呈现败血性病变,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1.病因
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其主要传染来源是引进了带菌雉鸡,它们能经常地或间歇地排出病原体,这些排泄物和分泌物一旦污染了饲料、饮水和用具等,就借此扩散病原,传播疾病。
2.症状
本病亦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是雉鸡染病初期,由于细菌毒力很强,往往还没出现明显症状就死亡;急性型表现出的症状是:闭眼不动,羽毛蓬松、翅膀下垂,脸变青紫,口渴异常,上呼吸道有粘液积聚,有黄色或灰白色下痢,肛门周围有粪便粘结,病发1-3天死亡;慢性型病情发展缓慢,病鸡逐渐消瘦,精神萎靡,粘膜苍白,有的关节肿胀化脓,出现跛行,可拖延几周后死亡。
3.治疗
用0.5%-1.0%的磺胺噻唑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拌料喂食,1-2天后死亡
会显著减少,3-4天后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用青霉素2万一3万单位加上链霉素5万单位(每公斤体重)一起肌肉注射,每日两次,第二天死亡减少,第三天死亡基本停止;也可用喹乙醇,按5毫升,公斤体重,在饲料中添加,每日两次,病也可逐步得到控制。
4.预防
接种禽霍乱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每只肌注0.5毫升,可免疫4-6个月。
在易发病阶段和雨季,可在饲料中加入喹乙醇或抗生素类药物,如土霉素、四环素等,可预防禽霍乱的发生。
巴氏杆菌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强,用5%生石灰、l%漂白粉、50%的酒精1分钟可杀死,所以,平时应注意卫生和消毒。
禽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李荣正来源:《福建畜牧兽医》 2018年第1期禽巴氏杆菌病又称为禽霍乱,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致死率高、病程短、高热、腹泻、呼吸困难、急性败血症为主,对养禽业造成严重影响。
笔者从事动物防疫诊疗三十余年,现就禽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1 流行特点该病无十分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和流行,但在高温、潮湿、多雨的夏秋季以及气候多变的春季多发。
饲养管理不良、闷热潮湿、禽舍通风不良、冷热交替、饮水污染以及转入带病的新禽,都能加快此病的流行发生。
患禽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受病菌污染的羽毛、饲料、笼具、饮水和环境都有可能成为传染源。
该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口腔黏膜以及伤口进行传播。
苍蝇、吸血昆虫和猫等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2 临床症状由于所感染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和禽体自身的抵抗力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2.1 最急性型患禽不出现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
多发生在该病流行初期且肥壮高产家禽,表现突然倒地挣扎,双翼扑动几下即死亡,如有的家禽傍晚进禽舍时无任何症状,第2 d早上即出现大批死在禽舍中,有的蛋禽在产蛋中就突然死在蛋箱中。
2.2 急性型此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患禽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缩颈闭眼、离群呆立、不愿走动、剧烈腹泻,排黄色、灰白色或绿色的恶臭粪便,体温升高至43 ℃以上,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口鼻分泌物增多,最后衰竭昏迷而死,病程0.5~3 d。
2.3 慢性型多见于患病后期,由急性型转变而来。
患禽表现消瘦、腹泻、关节肿大,行走困难甚至瘫痪,临床上以慢性肺炎、呼吸道感染以及胃肠炎较为多见,并可见排绿色或灰色稀粪,粪中混有血液,鼻腔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不断摇头,并企图甩出分泌物,最后衰竭而死。
这些患禽康复后会长期带菌,并丧失部分生产性能。
3 病理变化最急性死亡的患禽无特殊病变,偶有看到心外膜有少许出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