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巴氏杆菌病的流行与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202.17 KB
- 文档页数:2
鸡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与防控措施【摘要】鸡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由鸡巴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本文通过对鸡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
研究发现,鸡巴氏杆菌病主要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传播,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流行特点;患者常表现为发热、腹泻、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甚至死亡。
针对鸡巴氏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的研究不断完善,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控。
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鸡巴氏杆菌病的病因机制、疫苗研发等方面,为该疾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建议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健康教育等措施,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关键词】鸡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防控措施,研究结论,未来研究方向,防控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鉴于鸡巴氏杆菌病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趋势逐渐增加,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鸡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能够引起多种机体感染,包括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等。
鸡巴氏杆菌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和耐药性,使其在临床上治疗逐渐变得困难。
随着全球范围内旅游与贸易的频繁交流,鸡巴氏杆菌病的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给疾病的流行和防控带来挑战。
由于该病在早期症状不典型或隐匿,导致部分患者经常无法及时被诊断和治疗,从而延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
深入了解鸡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对预防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中,我们将重点探讨鸡巴氏杆菌病的现状及其相关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鸡巴氏杆菌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为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该疾病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减少病患的痛苦和死亡率。
鸡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与防控措施鸡巴氏杆菌病(Campylobacteriosis)是一种由鸡巴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通过食物或饮水传播。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
本文将就鸡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病学鸡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常常存在于动物的肠道内,特别是家禽的肠道。
饮食中未经充分煮熟的禽肉或食用未经充分加工的禽肉制品是感染鸡巴氏杆菌的主要方式。
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也是传播鸡巴氏杆菌的重要途径。
鸡巴氏杆菌病的流行具有季节性,主要在夏秋两季发生,这与气温升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关。
鸡巴氏杆菌病对年龄和性别无明显偏好,但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感染。
二、临床症状感染鸡巴氏杆菌后,潜伏期通常为2-5天,但也可能长达10天。
患者通常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在某些严重病例中,可能出现肠道出血、血尿和关节炎等并发症。
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周内症状可自行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长期慢性腹泻,甚至格林-巴利综合征。
三、剖检变化鸡巴氏杆菌病的剖检变化主要体现在消化道黏膜上。
镜下观察可见肠道黏膜糜烂、炎症细胞浸润、黏液和出血。
在严重病例中,还可见到肠壁坏死、溃疡形成等病理变化。
四、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是确定鸡巴氏杆菌病的重要手段。
主要包括病原学检测和免疫学检测两个方面。
病原学检测可以通过培养法、PCR法等明确鸡巴氏杆菌的存在,而免疫学检测则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来确定感染情况。
临床检验中还可以结合症状和病史来进行综合诊断。
五、防控措施鸡巴氏杆菌病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禽肉和禽肉制品的彻底煮熟,避免生食。
2.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卫生。
3. 强化公众健康宣教,加强人们对饮食和个人卫生的健康意识。
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1实验目的1.1观察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变化1.2掌握巴氏杆菌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2实验材料2.1实验动物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病鸡2.2实验材料2.2.1 实验用品:普通肉汤,普通琼脂斜面,普通琼脂平板,血清营养琼脂培养基,生化微量发酵管,麦康凯培养基,半固体琼脂培养基,药敏试纸2.2.2 实验用具:剪刀、镊子,记号笔,接种环,接种针,移液枪,酒精棉,酒精灯,显微镜,载玻片,革兰染色染料,香柏油等。
3实验方法3.1临床症状观察取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病死鸡一只,对其进行临床症状的观察,包括肉冠,肉髯,被毛,粪便等。
3.2病理剖检变化对上述病死鸡进行解剖,观察其主要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
最急性型常无特征性变化。
急性型主要为皮下、腹腔浆膜和脂肪有小出血点,肝肿大,表面布满针尖大小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灶;肠道出血、充血,成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产蛋鸡卵泡充血、出血、变形,呈半煮熟状。
慢性病变可见鸡冠和肉髯淤血、水肿、质地变硬,有的可见关节肿大、变形,有炎性渗出物和干酪样坏死;多发性关节炎时可见关节面粗糙、关节囊增厚,内含红色交流或灰白色、混浊的粘稠液体。
3.3 微生物学诊断3.3.1细菌的分离培养无菌取病鸡病变组织,如肝、脾、心血、肺、淋巴结等接种血清营养琼脂培养基,将培养皿标记后置于37℃温箱,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形态并涂片、染色、镜检。
3.3.2病料涂片检查对于液体病料,可用无菌接种环取一环液体病料在载玻片上涂抹成适当大小的薄层即可病料涂片;对于实质脏器,可用镊子夹持病变组织,然后用灭菌剪刀剪取一小块,夹出后将其新鲜切面在载玻片上压印即成触片。
当涂片或触片干燥后,即可进行染色检查,染色主要采用革兰氏染色法,具体方法如下:(1)涂片经火焰固定,加1液(结晶紫溶液)染1-2分钟,用清水冲去染液;(2)加2液(碘液)染1-2分钟,水洗;(3)加3液(脱色液),不时摇动玻片越10-30秒,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水洗;(4)加4液(复染液),染1分钟,水洗;(5)干后油镜镜检。
禽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作者:李荣正来源:《福建畜牧兽医》 2018年第1期禽巴氏杆菌病又称为禽霍乱,是由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致死率高、病程短、高热、腹泻、呼吸困难、急性败血症为主,对养禽业造成严重影响。
笔者从事动物防疫诊疗三十余年,现就禽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1 流行特点该病无十分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和流行,但在高温、潮湿、多雨的夏秋季以及气候多变的春季多发。
饲养管理不良、闷热潮湿、禽舍通风不良、冷热交替、饮水污染以及转入带病的新禽,都能加快此病的流行发生。
患禽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受病菌污染的羽毛、饲料、笼具、饮水和环境都有可能成为传染源。
该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口腔黏膜以及伤口进行传播。
苍蝇、吸血昆虫和猫等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2 临床症状由于所感染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和禽体自身的抵抗力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2.1 最急性型患禽不出现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
多发生在该病流行初期且肥壮高产家禽,表现突然倒地挣扎,双翼扑动几下即死亡,如有的家禽傍晚进禽舍时无任何症状,第2 d早上即出现大批死在禽舍中,有的蛋禽在产蛋中就突然死在蛋箱中。
2.2 急性型此型在临床上最为常见。
患禽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缩颈闭眼、离群呆立、不愿走动、剧烈腹泻,排黄色、灰白色或绿色的恶臭粪便,体温升高至43 ℃以上,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口鼻分泌物增多,最后衰竭昏迷而死,病程0.5~3 d。
2.3 慢性型多见于患病后期,由急性型转变而来。
患禽表现消瘦、腹泻、关节肿大,行走困难甚至瘫痪,临床上以慢性肺炎、呼吸道感染以及胃肠炎较为多见,并可见排绿色或灰色稀粪,粪中混有血液,鼻腔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不断摇头,并企图甩出分泌物,最后衰竭而死。
这些患禽康复后会长期带菌,并丧失部分生产性能。
3 病理变化最急性死亡的患禽无特殊病变,偶有看到心外膜有少许出血点。
2020年第2期 吉林畜牧兽医·草食动物·CaoShi DongWu巴氏杆菌病在牛养殖过程中的诊断及治疗耿维森吉林省敦化市乡镇兽医工作总站,吉林敦化 133700牛巴氏杆菌病也被称为出血性败血症,致病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最容易被感染的动物为牛,致病菌通常存在于病畜身体组织、分泌物及排泄物中,传染途径以消化道及呼吸道为主,病发后如果未能及时采取恰当的诊治措施,就会严重影响到牛群的健康成长,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因此,需及时对牛巴氏杆菌病做出诊断,并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以促进养殖业发展。
1 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特点经调查研究发现,牛巴氏杆菌病有着比较广泛的分布范围,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为牦牛、黄牛、水牛等。
由于该病的致病菌为条件性病原菌,一般寄宿在健康畜禽的呼吸道或消化道中,当遇到冷热交替、拥挤潮湿、饲养环境脏乱以及通风不良等情况时,牛的体抗力就会发生明显下降,给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侵袭提供有利条件,还会通过分泌物、排泄物以及飞沫等对其它牛造成感染。
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呈地方性或散发性,一旦受到感染,牛的死亡率达到80%甚至90%以上[1]。
2 牛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病牛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体温可达到40~42 ℃),呼吸困难,被毛粗乱,眼结膜潮红,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口鼻处分泌黏液性液体,腹痛等。
发病初期,病牛的粪便呈粥样,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呈液状,严重时还混有血液。
该病潜伏期通常为2~5 d,病程为1~2 d。
根据临床症状,可将牛巴氏杆菌病分为以下症型。
2.1 败血病症型该症型是比较严重的一种巴氏杆菌病类型,病牛的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 ℃,发病初期精神不振且食欲不佳,先便秘,随后转为腹泻,粪便呈糊状或黏液状,后期可见血便。
病情发展至后期,病牛可能因机体衰竭而死,病程整体较短,为0.5~1 d左右。
2.2 水肿病症型该症型的病牛同样会出现高热、呼吸困难、饮食不佳、停止反刍等症状,并且除口腔以外,前胸、头颈等部位也会出现炎性水肿。
櫇櫇櫇櫇櫇櫇櫇櫇殱殱殱殱兽医防疫收稿日期:2023 07 05一例临床鸭巴氏杆菌病的综合诊断郑 沾(玉环市畜牧兽医所,浙江玉环317600)中图分类号:S85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7307(2024)02-0029-002 鸭巴氏杆菌病(鸭霍乱)是鸭养殖中非常容易出现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常常呈现败血症经过。
该病的流行不受季节影响,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季节较为多发。
具有发病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常会引发鸭子大批量死亡。
巴氏杆菌属于典型的条件性病原菌,在养殖环境较差,营养低下,卫生不佳的条件下,常发生内源性感染,致病菌进一步传播蔓延,发生疫情。
近日温州瑞安市某养鸭户临床发生疑似巴氏杆菌病,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采用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确诊。
1 发病情况病鸭多数为刚引进的低龄麻鸭,发病急,死亡率高;2批共3600羽鸭,2100多羽发病,死亡1300羽左右。
病鸭精神萎顿,不愿下水游泳,常落于鸭群的后面或独蹲一隅,闭目瞌睡。
羽毛松乱,两翅下垂,缩头弯颈,食欲减少或不食,渴欲增加,嗉囊内积食不化。
口和鼻有黏液流出,呼吸困难,常张口呼吸,并常常摇头,企图排出积在喉头的黏液,病鸭排出腥臭的白色或铜绿色稀粪。
对病死鸭进行剖检,可见心包积满淡黄色的液体,心肌及心内膜有充血或出血点;肝脏肿大,呈暗紫色,有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
2 实验室检查2.1 病料采集 对临床发病鸭进行扑杀,用棉拭子无菌采集肝、心血、脾、喉头等样品。
2.2 细菌分离培养 将采集样品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和马丁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h,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
挑选典型菌落划线纯培养,观察纯培养菌落的形态、大小及结构,分别进行瑞氏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油镜观察细菌菌体染色属性、形态结构。
挑选目标菌落接种到LB液体培养液中进行扩繁,-20℃保存备用。
发现在鲜血琼脂培养基和马丁琼脂培养基上均见有细菌生长,在鲜血琼脂平板上,呈现灰白色、圆形、半透明、表面粘稠、光滑、边缘整齐的小菌落(图1)。
鸡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与防控措施鸡巴氏杆菌病(Campylobacteriosis)是由鸡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是一种通过食物、水源、接触感染等途径传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广泛,可造成大规模食源性疫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产生重大危害。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和防控措施等方面综述鸡巴氏杆菌病的相关知识。
一、流行病学特点鸡巴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寄生于家禽的肠道中,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用生禽肉、未熟食品或未经充分加热的肉类制品,食用未经处理的受污染的水源,接触感染以及家禽和野生鸟类等。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环境卫生条件差,鸡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二、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鸡巴氏杆菌病在人群中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其中腹泻是其最为典型的表现。
临床上死亡率一般很低,但是在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症状可能较重,甚至引起并发症。
剖检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黏膜炎症,主要为回肠受累,肠粘膜红肿、渗出和溃疡形成等病理表现。
三、实验室诊断鸡巴氏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于细菌培养和鉴定。
在临床样本中可通过细菌培养技术分离出鸡巴氏杆菌,并通过生化和血清学方法鉴定其种属。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如PCR方法,也可以用于检测该病原体的DNA。
还可以通过对临床样本进行免疫学检测,如血清学检测等方法来进行诊断。
四、防控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鸡巴氏杆菌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对于人群来说,需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意识,尤其是加强对食品的处理和消毒。
对于食品加工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确保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安全。
对于家禽养殖企业,需要加强家禽卫生防疫工作,减少鸡巴氏杆菌在家禽中的传播。
加强监测和报告工作,对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追踪,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的爆发。
巴氏杆菌病在牛养殖过程中的诊断与治疗摘要:牛巴氏杆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传染病,具有急性、热性的特点,也被称作出血性败血症,主要表现为高热、肺炎以及急性胃肠炎等。
消化道、呼吸道等是该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对牛群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对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在牛养殖过程中对巴氏杆菌病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牛养殖过程中巴氏杆菌病的诊治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牛养殖业;巴氏杆菌病;诊断;治疗巴氏杆菌病在牛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是一种以内源性感染为主的呼吸道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过往多由荚膜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导致,2007年左右开始主要由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的牛出血性败血症,5~9月份为疾病高发期,具有地方流行的特征。
近年来随着牛养殖业的高速发展,但是疾病诊治技术未取得明显进步,导致多重感染十分常见,对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因此掌握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十分必要。
1.流行病学1.病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发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属于杆菌的一种,外观类似球状,两端为钝圆形,无法运动且不会形成芽孢。
革兰氏染色显示阴性,涂片后进行瑞氏染色显示两极浓染,也被称作两级杆菌,是显微镜检查的主要特征。
该类病菌极易受到外界不良气候的影响,如果在干燥环境下2~3天并受到阳光直射,极易死亡。
浓度为3%的来苏儿或浓度为2%的氢氧化钠能够有效杀灭病菌。
1.2流行特点条件性是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主要特点,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
多数情况下,牛呼吸道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病菌,同宿主共生。
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再加上受到养殖管理不当、外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养殖牛的免疫力下降,增加疾病发生风险[1]。
病牛或带菌牛可作为传染源进行大范围传播,排泄物对食物、水源等造成污染会导致巴氏杆菌病。
健康牛与病牛接触后,会对其消化道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因为蚊虫叮咬或皮肤伤口感染。
1.3传染源该疾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病牛及带菌牛,病菌主要位于肺部组织或气管分泌物中,随着呼吸可以排出体外,对急性菌血症而言,通过尿、乳汁排菌也十分常见。
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赵永豪(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畜牧发展促进中心,山东临沂276002)摘要:鸡巴氏杆菌病是我国养鸡业的一种常见且多发的细菌性传染病,其致死率非常高,对养鸡业造成的危害也比较严重。
对Z,本文简述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鸡巴氏杆菌病;诊断;防治措施DOI:10.3969/J.ISSN.1671-6027.2021.01.167鸡巴氏杆菌病又称家禽出血性败血病0所有家禽都易感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病禽常伴有下痢0故称为禽霍乱。
其特征是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和剧烈下痢,慢性型表现肉髯水肿及关节炎。
我国各地均有发生,对养鸡业危害较大,不容忽视。
1流行病学鸡养殖投资成本少,污染小、市场稳定,发展趋势迅猛,所养殖的。
但鸡养殖不是一的,在接种的前提下,是难保证鸡的健康成,而鸡的氏菌病为前的症,所易爆发成一些不的。
,养殖对鸡巴氏菌的特征有一定的=氏菌鸡出现禽出血性败血症,前期扩散无明显病症,是一种急性、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的鸡表现出发热、呼吸困难,以及还会伴有一定的症状,随着病的发展表现为下俐以及出血性炎症,病的,发,其是在阴雨、容易出现趋势,是雏鸡较少发。
氏菌要是接接传,鸡、及接触、水均传,不易发巴氏杆菌病。
该病还可以通过蚊虫叮咬感染健康个体。
2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2.1临床症状鸡的升高到40~42%,精神萎靡,并且病鸡的反应会迟钝,流泪,有虱液,排白色、绿色或红色稀粪,恶臭。
腹痛症,腿软不愿走动,拥挤成堆。
潜伏2~7d,如果是产蛋的鸡则出现沙壳蛋、软壳蛋等现象,的重停产,即使治疗痊愈后,恢复产蛋需3周以上。
为超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类型。
(1)超急性型该类型的通常发生于本病暴发的初始阶段,起初发现有个别鸡突然亡,而前看不到任何症状的征兆。
比如前一天晚上这些鸡还好好的,一点异样,第2天早晨起来却发现已亡。
而具观察,产及肥硕的鸡,比较容易发生类型的。
(2)急性型而的现,鸡表现出的症是萎靡不,乱,下,,接下来就表现为食欲消退,口渴,呼吸急促,口及鼻中流出大量的有混的液,且腹出色、色或绿色稀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