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层制在中国
- 格式:pptx
- 大小:256.74 KB
- 文档页数:9
浅析科层制及其在中国的运用科层制作为一个术语最初只是用来指政府官员, 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它逐渐用来指一般的大型组织。
对现代意义上科层制的系统阐述, 是以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为代表。
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 是对工业社会中大型而复杂的组织进行行政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可以说它是城市化、工业化和劳动分工的产物。
科层制自出现之初,就具有正反两种功能,在一般意义上, 我们把促进适应、协调与控制, 从而提高管理效率的功能, 视为科层制的正功能;而把有损适应、协调与控制, 从而妨碍管理效率的发挥的功能, 视为科层制的负功能。
科层制的正功能体现在,科层制体现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 它是大规模行政管理的最有效的工具。
科层制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基本职能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极大的提升了行政管理的效率。
并且,科层制中的权力按职务的阶梯方式根据规章而固定地确立, 从而形成固定的等级制度, 组织结构的形状像金字塔,确定了个体的权力与责任,以合乎逻辑和高效率的方式来完成一个复杂的目标, 保证了大规模组织的控制与协调。
再者,科层制通过稳定的规章程序运做。
在任何情况下,组织中的任何成员都要严格遵循一套抽象的规章制度, 组织成员职务的运作受规则的约束,阐明了对人对事的事本主义标准。
事本主义的规章和具体的职责使人们可以预测工作的程序与成果, 从而使组织活动体现出常规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的特征。
此外,科层制体系中拥有普遍性的标准, 量才用人。
它使管理者能够公正与平等地对待人和事,保证了组织创造力。
还有,在科层制中, 公私分离, 成员具有非人格化特征。
由于科层组织中的职务和地位不为占据者所专有, 所以在处理公务时, 要求将私人关系和公务关系严格分清, 不徇私情。
综上所述,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的管理方式, 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 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典型方式。
具有专业化、权力等级、规章制度、和非人格化等基本特征。
试论中国现代科层制的建构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剖析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组织理论的特征和优缺点,着重探讨了我国科层制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科层制组织理论作了探索。
关键词科层制;中国;建构C93-03A1007-7316-(2014)06-0027-2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项制度层面的改革正走向深入,如何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科层制,以推进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政府部门和企事业机构的行政管理效率,理应成为人们当前思考的问题。
一、全面认识官僚制(一)科层制的概念与特征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以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
马克斯・韦伯将官僚制的组织模式视为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最为理想的组织形态,并预言人类在以后的发展中将普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有:(1)专门化。
在官僚制组织中科学地划分了每一个工作单元,各个成员按分工原则专精于自己岗位职责的工作;(2)等级制。
官员的职位按等级制的原则依次排列,部属必须接受主管的命令与监督,上下级之间的职权关系严格按等级划定;(3)规则化。
官僚制组织的运行,包括成员间的活动与关系都受规则限制;(4)非人格化。
在官僚制组织中,个人的情绪不得影响组织的理性决策;组织成员都按严格的法令和规章对待工作和业务交往;(5)技术化。
官僚制组织中的成员凭自己的专长、技术、能力获得工作机会,享受工资报酬;(6)公私分明化。
官僚制的设计把官员与其管理的物资和生产资料完全分开,官员和职员自己不实际占有管理物资和生产物资。
(二)科层制的优点1、严密性。
权力的层级结构制度可以确保决策制度的可靠性。
位于层级结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权限制,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发生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当把问题转交给哪个部门、哪个职位。
2、合理性。
科层制组织按照层级节制原则,保证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对科层制的继承与发展作者:崔兴毅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9期摘要: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科层制首当其冲,对科层制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批判和质疑,认为我们应该完全的摒弃科层这一组织模式。
文章认为,科层组织模式在我国政府组织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科层制在当前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但这不是我们完全否定它的理由,在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既要区分科层制和官僚制,发掘科层组织所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继承科层制合理性的部分,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特有的生态环境,发展适合于中国特色行政模式的科层制。
关键词:科层制;生态环境;继承发展;集分权科层制创立于20世纪初期。
马克斯·韦伯在他的《经济与社会》一书中,对科层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总结,说它是与工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效率最高的组织形态。
从纯技术的角度来看,科层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科层制不仅是一个技术工具,而且是一支挟带利益和价值的社会力量,它本身造成的社会后果越过了其工具成就”,并断言人类在以后的发展中将普遍采用这种组织形态。
无疑,在工业化时代,科层制组织成为主流的行政管理形态,并带来了高效,获得了成功。
一、科层制存在的几大理由及在我国行政生态环境下存在的必要性(一)科层制在行政组织中的运用具有不可替代性科层制的特征适合行政组织的要求。
现代社会分化程度高,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已经无法离开科层制管理模式。
而且,正如韦伯所讲的那样,科层制是技术上有效的行政工具,“在技术上对于达到最高执行水平具有最完美的调适性”。
作为行政组织,稳定性更成为行政组织追求的目标,而科层制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选择。
古埃及、古罗马这些作为无所不管的科层政府统治的国家,成为了很好地历史例证,为科层制的必然性提供了一般根据,也提供了一种事实:“科层制一旦发展起来,那么,‘只有全部文化环境衰落了,科层制才会消亡’”。
我国古代官僚制与韦伯官僚制
官僚制是中国古代王朝最主要的政权形式,其最初建立是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使得各国的政治制度先后由宗法分封制转变为专职官僚制。
理性官僚制又称科层制或官僚制。
他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在汉语中官僚制式带有贬义,然而韦伯的官僚制却截然不同,而是指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的意思,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是理想的类型组织
官僚制的评价
社会政治意义:当时德国处于高速工业化时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要求政治生的变化——皇权衰落,民主政治的发展。
学术意义:对社会各组织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把组织形态与权威结合分析,对官僚制的结构、功能、管理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把行政与效率结合进行分析
存在的问题:是高度的纯化,理想中的形态;过于静态的研究;缺乏对组织与外界环境的研究;过度强调专业分工忽视了宏观的协调;过于强调人员的稳定,容易产生组织惰性;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心里与生理上的需求。
浅谈科层制及其在中国的管理实践应用作者:叶佳琪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在现今社会,科层制已逐渐发展为占主要地位的组织制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层制也是现代社会的缩影。
它不仅是一种组织结构模式,更是一项制度创新,同时,它还是一项重视效率的管理制度。
因此,在发展推行现代科层制的过程中,应当重视理性精神,牢记以法律和秩序为基础的准则,正确调整集中和分散的关系,从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使其更具科学化、理性化。
关键词:科层制正功能负功能管理实践最初,科层制仅仅只是一个学术用语,主要用以代表政府官员,但由于其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迁,科层制也逐渐作为通常的大型组织的代名词。
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对现代意义的科层制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即科层制是有意识地被创造的,为工业社会中大规模并且结构复杂的组织提供行政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制度。
因此,从另一层面来说科层制是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劳动分工的结果。
一、科层制所蕴含的管理学思想马克思·韦伯将科层制视为一种中性的组织形式,并认为科层制包含了固定的组织结构、行为准则和作用,为此,他也对科层制做了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马克思·韦伯设计出了一种具有理性内涵的科层制组织,其基本特征在于专门化、权力等级、规章制度和非人格化。
第一,科层制组织采取以工作类型和目的作为划分作业的标准,这使得其职责范围划分明确、清晰。
科层制组织中的成员按照组织规定的任务来工作,并严格遵守自己的岗位职责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力求以高质量完成任务。
分工明确的优点在于可以为每一个不同的岗位提供具有专业素养和高水平的专家人员,不仅提高工作质量,也有利于使成员履行职责、完成工作的效能大大提高。
第二,由于科层制设立严格的等级制度原则,科层制组织的所有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这一原则,除此之外,科层制还对每一个员工所具有的工作责任及其权威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这使得组织中的成员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上级成员的监控和牵制,层层分明。
科层制的特征
中国的科层制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一部分,它的特征在于它让人们把对上层的尊重转化为对平等的尊重。
科层制是指当时的政治秩序,它将政治体系根据行政职位层次划分为层级,每一级都有自己的职能和权利,将国体秩序与和谐统一有序。
因此,层级的设定非常重要,这是科层制的重要特征。
科层制的的设定是由统一的考试制度考核官员能力导致的。
当时,通过一系列的官员考试,官员们之间可以以才能和勤奋为标准进行比较,从而获得职位及其相应的权力。
这就促进了政治体系内部的和谐团结,把政治权力归结到一个共同的体制下,使社会稳定。
另一个科层制的重要特征在于,它建立了五级制度,根据其任期的长短,先从科举,再到官僚入职,接着经过科主考核,最后登上五品,被授予各自的权力。
这种层级体系将国家的职能进行了规范化,有效地表达了政府和社会的统一,它的最大特征就是拥有有序的权力贯通,以及等级分明的体制。
科层制的最后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实行三长制度。
即制定三级权力,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再到城镇和乡村。
这种权力分配制度非常有效,能帮助政府更好地调整和协调,促进官员之间的沟通。
而且,各个层级之间也见证了国家责任上的分工,使政府运作更加高效。
综上所述,科层制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它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和实用性,是中国政治秩序的重要体现。
该体系的特点是将上下层的尊重转化为平等的尊重,采用统一的考试制度考
核官员能力,建立五级制度授权权力,实行三长制协调权力分配,它能够有效地荟萃社会稳定,促进政府和社会的发展。
科层制与中国社会管理的组织模式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朱国云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剖析马克斯·韦伯所设计的科层制组织的优缺点特征,着重探讨了我国社会转型中组织模式的二元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管理组织模式理论作一探索,以期新的组织管理方式能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并使组织发展为既能严格执法又能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
关键词: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要求构建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模式。
必须承认,由于改革开放,人们的组织意识增强了,价值观念提高了,竞争意识也大大强化了,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同时发生的负面效应:信仰危机、理想淡薄、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下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
这些现象的本质是:组织在变迁,人性在物化。
对于这种现象,可以把它理解为转型时期社会现象的特殊反映。
由此,关于中国社会管理组织模式的未来走向便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必须研究传统的组织结构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从中探讨社会转型过程中组织模式的二元性特征,努力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科层制,以适应社会的现代化转型。
一、科层制组织的特征及其优缺点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
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①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官僚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马克斯·韦伯在对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进行广泛的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任何有组织的团体,唯其实行“强制性的协调”方能成为一个整体。
基于此,他将官僚集权的行政组织体系看成是最为理想的组织形态,并预言人类在以后的发展中将普遍采用这种组织结构。
韦伯设计的这种理性科层制组织具有以下的五大基本特征:1.专门化。
我国科层制组织的现状及其发展态势好嘞,今天咱们聊聊我国的科层制组织现状和发展态势。
说到科层制,大家可能会想,这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其实啊,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按级别划分的管理体系,像一个个小阶梯,往上走,每一步都得有个头儿。
现在的中国,科层制在各个领域都在运转,特别是在相关部门和大企业里,真是“条条框框”无处不在。
想象一下,早上上班,走进办公室,看到那一排排的工位,个个都在忙碌。
上面有个领导在那儿指挥,下面的员工一脸敬畏。
这种层级分明的氛围,让人感觉压力山大。
每个人都在忙着汇报,开会,做总结,仿佛生活就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可问题来了,太多的层级,有时候反而让决策变得缓慢,事情难免拖拖拉拉,真是“好事多磨”。
再说说这科层制的好处,哦,绝对不能忽视。
它就像一个大网,把各个部门和岗位都串联起来,大家各司其职。
遇到问题,能迅速找到负责人,处理事情的时候也比较有条理。
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像是信息传递不够顺畅,层层上报,往往搞得大家“七嘴八舌”,说半天也不一定能说到点子上。
就像喝茶,一壶好茶,最后倒出的是一杯淡水,大家都懵了。
随着时代的变化,咱们的科层制也在逐渐演变。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飞速发展,大家都在追求高效和灵活。
这种时候,传统的科层制就显得有点“跟不上趟”了。
很多企业开始尝试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层级,变得更灵活,像风筝一样,想飞就飞,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这就好比打游戏,大家都想当“高手”,不想再被当“菜鸟”,所以,追求更高的自由度和创新力。
在相关部门部门,情况也差不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光靠那一套老旧的科层制,实在是难以应对。
于是,开始引入一些新理念,像是“服务型相关部门”,强调与民众的互动。
这一来,相关部门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贴心的小棉袄”,把群众的声音听得更清楚,真是让人倍感亲切。
变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阻力。
习惯了“老办法”的人,一时间接受新东西,难免会有些不适应。
32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开始对党和国家机构进行大力度的调整改革。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特别指出“这一年,我们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对党和国家机构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的改革。
”[1]从这一总结评价中足见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性与深远意义。
这次国家机构改革有着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破题”,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 2018年,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解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3]此后,从中央到地方的机构改革方案稳步推进落实。
如今,随着中央和省市具体方案的不断呈现,我们也更清晰地看到这场改革的新内容和深远影响。
这轮机构改革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效导向,而并非囿于某种抽象价值理念的浪漫主义实验。
这个鲜明的指向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治体”:从历史到当代曹锦清教授将治理体系简称为“治体”,并提出中国政治学“要将重点从‘政体’转向‘治理体系’的研究”。
[4]“治体”一词在中国传统政治词汇中早已有之,南宋淳祐年间吕中著有《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今称《宋大事记讲义》)。
吕中在该书《序论》中以“治体论”、“制度论”与“国势论”[5]作为分析宋代政治变迁的核心概念与框架。
有研究指出,吕中所说的治体“由仁意精神和纪纲法制构成,而制度包含纪纲大意与具体形式,前二者中的央地关系和文武规模,与政治地理形势一起决定了政治体的国势强弱。
三者总体上决定了国家政治的命运、治乱和实力格局”。
[6]曹锦清教授的“治体论”是一党政科层制:当代中国治体的核心结构*刘炳辉33封面选题:治理现代化自从秦朝废封建、置郡县以来,郡县制就是中国治理体系的基础种“制度论”,或者说以制度为中心的“结构论”。
而吕中的“治体论”偏向于对治理机制的规律性总结,所以才将“治体”与“制度”作为并列的概念使用。
中国传统科层制的弊端□ 安树彬 科层制是一种合理化和法律化的组织制度,在理想状态中,它是一种被设计来有效执行公共政策的理性体系或组织结构。
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遵循一套特定的规则和程序,有一套清晰的管理链(权力等级),权责通过它自上而下传递。
科层机构的工作是将政策指导应用到特定的情景中,是一种使政府能够按照某种同一性和理性原则运作,并便于内部监督和控制的组织方法。
根据韦伯的论述,科层制(即现代官员的特殊运作方式)具有以下特征:1.存在着固定的通过法律或行政规则安排机关权限的原则;2.存在着职务等级和升级的原则;3.以档案或草案、常设官员、文件班子为基础;4.22・历史文化・以深入的专业培训为前提;5.官员要投入他的整个劳动力;6.官员职务的执行要以专业化知识为规则。
现代科层制与传统科层制的最大区别是,现代科层制是社会生活普遍理性化的环境中的一部分,它与理性化的社会价值观、理性化的企业组织、理性化的法律是相辅相成的。
传统中国是传统科层制高度发达的帝国。
至少在秦统一全国后就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行政管理体制(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具有明显的科层制特点,以后的各个朝代对此虽有变革和发展,但这套科层化的组织管理体制一直承继下来,尤其隋唐时期,中国传统科层制又加进了科举考试制度,使之更趋完备。
在传统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余年,期间有许多被我们看作是现代性的某些特征,曾达到很高的水平,最明显的就是那套完全根据实绩而决定进退的传统科层制。
直到19世纪,这套科层化的管理体制依然还是效率与能力的一个典范。
但到了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而且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西方侵略、西学传播、主要技术革新、工业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国际范围之激烈竞争,传统科层制之不足日益暴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并不断遭到侵蚀,最终,复杂多变而又严酷的现实迫使近代中国政府对传统科层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清末民初的变革,传统科层制基本崩溃并初步转向现代科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