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的研究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86.69 KB
- 文档页数:2
成人依恋的研究综述1绪言1.1问题提出在我们生活中,常能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与人相处非常容易,可以敞开心扉地与人交流,信任别人,并能从与他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快乐;而有些人却害怕与人接近,与别人交往时会紧张、不安、不自在;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乐意与人接近,却总是会感觉别人不是真正的喜欢自己、想要离开他。
这些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现象,可以用心理学里的“依恋”来解释。
依恋贯穿于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个性和生活质量。
在国外依恋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这些年国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在不断地加强。
一个人的依恋类型能反映他与他人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能促进或阻碍人的心理活动。
Ainsworth发表了关于“婴儿期之后的依恋”后,大量研究探讨了青少年和成人与父母的关系、与亲密朋友的关系以及依恋在情侣中的作用。
随着依恋理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研究证实不同类型的依恋在心理品质及行为特质上有着不同的影响。
1.2发展历史1.2.1国外依恋(attachment)概念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
他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与控制论,创立了依恋理论。
依恋是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形成强烈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依恋形成于儿童早期,通常是儿童与其主要照料者之间的紧密连接。
依恋关系最早是针对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的,但依恋的确在人一生中持续存在着。
依恋是儿童社会性和情绪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它源于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婴儿的观察,最早关注依恋的是弗洛伊德,他认为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婴儿的喂养及喂养时母亲与婴儿相处的方式决定着婴儿的依恋性质,儿童对母亲的依恋会成为日后各种情爱关系的原型。
在西方依恋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个世纪60年代,以Bowlby为代表,是依恋理论框架的创建阶段。
1958 - 1963年间英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Bowlby构建了该理论的主要框架,在《依恋与丧失卷I:依恋》一书中Bowlby阐述了早期社会依恋理论,解释了儿童对母亲依恋的机制,论述了最初几年母婴依恋关系的发展;他认为导致一个人对其他人产生一定程度亲密感的任何行为模式都有个体差异,这可能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
中国成人依恋分布研究概述1成人依恋概念依恋(Attachment)理论最初由英国的精神分析师Bowlby提出,指婴儿在和他们的主要养育者互动中发展出来的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或认知图式(cognitive schemas)。
这些工作模型或认知图式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影响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对自我是否值得他人照顾(自我模型)以及他人能否提供照顾(他人模型)的觉察和判断[1]。
它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及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的稳定认知模式。
儿童在内部工作模型的指导下处理各种社会刺激,决定自身的反应方式,并以此来建构未来的人际关系。
发展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在Bowlby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用于测量依恋的实验技术:陌生情境测验[2]。
通过这个测验,区分出婴儿依恋的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及矛盾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把母亲当做是一种家庭基地,当母亲出现他们很放松,母亲离开时则显得有些难过,只要母亲一回来儿童便会回到她身边;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并不寻求接近母亲,母亲离开后他们似乎看起来并不难过;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对母亲既表现出积极也表现出消极的反应。
在后人的研究中发现了第四种依恋:混乱型依恋,这类型的儿童会表现出不一致、矛盾和混乱的行为。
婴儿时期的依恋本质会影响他后半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
因此,这种模型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会继续发挥作用,并影响成人的各种社会功能。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的发展心理学家、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家、临床工作者逐渐对成人依恋关系产生了兴趣,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3]。
然而成人依恋从创立初始即存在两派之争。
发展心理学派研究者Main 和Kaplan研究发现,母亲自身的早期依恋体验会影响她们照看孩子时的敏感性程度,并由此而对孩子的依恋安全性产生影响。
他们认为,成人对其早期依恋经验的回顾,以及这些早期经验对于当前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和成人对这种影响的评价,会成为一种与依恋有关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4]。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发展及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作为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核心心理特征,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其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依恋理论作为现代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之一,其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成人依恋方面,大学生因受到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这对其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牺牲动机则是个体在人际关系中愿意为他人付出和牺牲的内在驱动力,对于维持亲密关系的稳定性和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
关于亲密关系满意度,它是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某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问卷收集数据。
问卷包括成人依恋量表、牺牲动机量表和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结果(一)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特点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以安全型依恋为主,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的问题。
不同依恋类型的学生在面对亲密关系中的挑战时,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二)大学生牺牲动机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牺牲动机普遍较高,多数学生愿意在亲密关系中为对方付出和牺牲。
但也有部分学生表现出较低的牺牲动机,这与其个人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三)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经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具体表现为:安全型依恋的学生具有较高的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而焦虑型和回避型依恋的学生在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上相对较低。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发展及人际关系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作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以期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成人依恋是个体在成年后对早期依恋经验的延续和表现,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情感稳定等密切相关。
牺牲动机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愿意为对方做出妥协和牺牲的心理倾向。
而亲密关系满意度则是个体在恋爱或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发展和人际关系建立的关键时期,其依恋模式、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将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质量。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
问卷包括成人依恋量表、牺牲动机量表和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以测量大学生的依恋模式、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
同时,结合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结果1.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现状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多样,其中安全型依恋占比较大;牺牲动机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但总体上表现出愿意为亲密关系做出妥协和牺牲的倾向;亲密关系满意度整体较高,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不满意的情况。
2.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与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具体表现为安全型依恋的学生更愿意为亲密关系做出牺牲,且其亲密关系满意度也较高;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学生在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上表现较差。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
成人依恋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他人的情感依赖模式,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成人依恋的发展状况不仅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成人依恋的理论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明确成人依恋的测量方法和评估标准。
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究其与相关人格特质(如自尊、自我控制、情绪稳定性等)之间的关系。
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大学生成人依恋健康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发展状况及其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也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成人依恋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依恋理论自Bowlby(1969)提出以来,已成为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议题。
依恋是指个体与特定对象之间形成的强烈情感纽带,它是个体早期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逐渐被应用于成人阶段,特别是大学生群体。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还与其未来职业发展和社会适应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于成人依恋的测量,目前较为常用的工具是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 AAS)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ECR)。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引言成人依恋类型研究是一门关注人类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学科。
依恋理论最初是由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发展。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关注的是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行为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对成人依恋类型的研究进行综述,重点包括依恋类型的分类、测量工具以及研究发现。
一、依恋类型的分类根据依恋理论,成人的依恋类型主要有三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人倾向于相信他们的伴侣会对他们提供支持和安全感,他们能够建立稳定和亲密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人则更倾向于独立自主,不喜欢过多依赖他人,对于亲密关系持保持距离的态度。
焦虑型依恋的人常常担心失去爱人,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接触,容易产生焦虑感。
二、依恋类型的测量工具为了评估成人的依恋类型,研究者开发了多种测量工具。
其中最常用的工具是“成人依恋问卷”(Adult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 AAQ)。
AAQ是一个自报告问卷,通过让被试者回答一系列问题来评估其依恋类型。
该问卷在可靠性和效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验证,被广泛应用于成人依恋类型的研究中。
三、研究发现大量的研究表明,成人的依恋类型与他们的亲密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建立稳定和满意的亲密关系,他们往往能够更好地处理冲突和应对压力。
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更难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他们可能对亲密关系抱有负面态度,并避免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焦虑型依恋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全,他们对于他人的关注和回应有更强烈的需求,并可能因为担心失去爱人而经常产生情绪波动。
此外,研究还发现,成人的依恋类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更健康、更幸福,而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则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依恋类型对于我们的情绪调节、自尊和认知功能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摘要:文章对成人依恋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有外依恋理论概述、成人依恋理论概述、成人依恋理论测量和国内依恋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依恋理论研究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关键词:依恋;成人依恋1.成人依恋概述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得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2]。
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历有关,童年在依恋关系中的经验会让个体形成独特的心理表征,而这种心理表征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改变,会影响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关系的维持和人格特征的形成。
依恋关系的研究最初是针对婴幼儿与其母亲的关系进行的,但是依恋联结却是会持续存在并影响个体的亲密关系,依恋类型会成为个体与人交往和人格发展的基础。
Bowlby强调,尽管依恋行为在儿童早期比较突出,但是在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中都存在依恋,他认为“依恋可能会持续一生,在依恋关系形成、保留和去除及更新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
现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这一影响的存在,人们发现成人与亲人、朋友等亲密对象也会产生婴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
随着个体的成长,依恋关系中的核心因素会被保留,并逐渐嵌入到成人与同伴的关系中,依恋的对象也会随之发生转变,母亲的角色会逐渐被同伴代替[3]。
目前研究者对于成人依恋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发展和认知学派与人格和社会学派。
虽然两派都是在Bowbly和Ainsworth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两派在对成人依恋的界定、研究方法和分析重点上存在差异。
发展和认知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而人格和社会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
因此发展和认知学派主要研究成人与父母的关系,而人格和社会学派主要研究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4]。
因此发展与认知学取向主要从心理学和家庭的角度,分析父母养育方式对成人依恋类型的影响,人格和社会学取向重点研究成人依恋在个体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一、概述依恋理论自其诞生之初,就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人格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成人依恋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成人依恋,指的是个体在成年阶段形成的关于自我和他人之间情感联系的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它对个体的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则是从社会人格的角度出发,探讨成人依恋的内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与个体社会行为、人格特质之间的关联。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不仅关注个体内部的情感联系模式,还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认为,成人依恋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受到家庭、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成人依恋,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内在心理过程,还要考察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情感需求、人际关系模式以及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个体在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理论依据。
社会人格取向的成人依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依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依恋理论,作为一种深入探索人际关系和情感连接的心理理论,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中期的英国。
该理论的核心奠基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他在对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中,首次注意到了母子关系对个体发展的深远影响。
鲍尔比观察到,被剥夺了母爱的儿童在行为和心理上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激发了他对母子依恋关系的研究兴趣。
随后,鲍尔比开展了一系列被称为“母亲剥夺”的研究,进一步指出在个人生活的最初几年里,如果延长在公共机构内照料的时间或经常变换主要养育者,会对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这些研究为依恋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9年,鲍尔比发表了关于依恋的三部重要著作的第一部,这部著作详细阐述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联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其心理发展及人际关系的质量尤为重要。
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作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以期为高校心理教育和人际关系指导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二、文献综述成人依恋是指个体在成年后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的倾向和模式。
牺牲动机则是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愿意为对方做出个人牺牲的倾向。
而亲密关系满意度则是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过去的研究表明,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成人依恋模式有助于建立高满意度的亲密关系,而牺牲动机在维持关系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相关研究尚不完善,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三者的关系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成人依恋、牺牲动机和亲密关系满意度的数据。
问卷设计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熟量表,并针对大学生特点进行适当修改。
数据收集完成后,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四、研究结果1. 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特点研究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模式较为健康,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安全的依恋特征。
其中,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是两种较为常见的非安全依恋类型。
2. 大学生牺牲动机的特点在亲密关系中,大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一定的牺牲动机,但牺牲的程度和范围存在差异。
其中,情感型牺牲动机和责任型牺牲动机是两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3. 大学生亲密关系满意度的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亲密关系满意度整体较高,但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影响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因素包括双方沟通、信任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
4. 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成人依恋、牺牲动机与亲密关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应用心理学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及其的关系研究1.引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8一23岁,正处于心身发展与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逐渐向成人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自我的认识不够成熟,适应社会和应激能力低,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习和工作中的困难,人生中的苦恼,人际关系中的困惑,恋爱中的失意等问题,同时面临着就业和强烈的竞争压力。
面临这么多的问题时,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会影响着他们的应对方式,不同的人会采用不用的应对方式,如果应对方式恰当,会带来开心、兴奋等积极情绪,反之,则会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强迫之类的情绪,心理学上把这类情绪称之为负性情绪[1]。
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表现在[2]:学习压力;环境因素;家庭经济因素和恋爱方面的因素。
2.成人依恋与应对方式的内涵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付出大量努力去寻求和维持亲近性以及同少数具有生理或心理安全性并且能够提供主观潜能的特殊个体保持联系和接触的一种稳定的倾向[3],或者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持续而长久的情感联系,以往研究中指出成人依恋的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和恋人,也可以是其它情景性的依恋对象。
发展临床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将成人依恋定义为“成人关于童年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而社会人格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4]。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3.国内外的研究3.1国内的研究国内研究发现,依恋类型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而且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越低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越高。
应对方式是个体面对有压力的情境和事件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它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也研究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非常重要的心理中介因素[5]。
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成人依恋及其研究进展依恋理论是关于人际关系和情感发展的一种心理理论,最早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埃宾哈斯·埃宾哈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依恋理论主张,早期的亲子关系经历对于个体的感情发展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形成了一种内部工作模式,影响个体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和行为。
依恋关系最早在婴儿和幼儿时期得到研究,研究者通过观察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互动,发现了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两种类型。
安全依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迅速恢复安全感;而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婴儿则表现出强烈的不安或避开母亲。
这些观察结果引发了研究者的思考,后续的研究也逐渐拓展到了成人依恋的领域。
成人依恋研究探索了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类型、依附风格以及这些依附风格对个体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成人依恋的类型主要包括安全、回避和焦虑三种。
安全依恋类型的个体对亲密关系抱有积极的态度,能够自如地与伴侣进行情感沟通和情感表达。
回避型个体常常不愿意与伴侣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喜欢独立和独自解决问题。
焦虑型个体对亲密关系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常常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或不愿意与自己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系。
这些依恋类型与个体在早期亲子关系中经历的安全感和冲突有关,也与个体的人格特质和生活经历有关。
研究发现,成人依恋类型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更愿意与伴侣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回避型个体常常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型个体则常常体验到恐慌和不安,往往对伴侣过分依赖,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近年来,基于成人依恋理论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国际合作、文化差异和临床治疗等方向。
研究者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比较,发现不同文化的个体在依恋类型上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东方文化中的个体更偏向于回避和焦虑依恋类型,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更偏向于安全依恋类型。
文献综述——依恋(成人依恋)依恋(attachment)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提出的,他把依恋定义为“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1。
最早的依恋研究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对婴儿的观察。
直到毕生心理学的出现,成人依恋才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Hazan和Shave最早认为,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之间强烈的和长久的情感联系”。
Berman与Sperling认为成人依恋是指寻求和保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能提供稳定安全感的依恋对象的一种个体倾向@。
我国吴薇莉认为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
成人依恋是个体付出大量努力去寻求和维持亲近性以及同少数具有生理或心理安全性并且能够提供主观潜能的特殊个体保持联系和接触的一种稳定的倾向。
10这种稳定的倾向是由依恋内部工作模型所调节的,而这些模型是从个体在各自的人际经验中建构起来的认知一情感—动机的图式。
成人依恋的研究进展从时间维度上看依恋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6o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
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
目前成人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人依恋与精神病理学的关系。
2、成人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
3、成人依恋的跨文化研究成人依恋的研究取向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存在着两种研究取向:1、发展临床学取向(又称核心家庭取向) 2、社会人格心理学取向(又称同伴一恋人取向)。
成人依恋测量的类型和维度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用“陌生情景法”划分出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ly atta—ched)、回避型(avoidantattached)和矛盾型(anxious—re—sistantattached)。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情绪体验和共情能力的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情绪体验和共情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依恋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一直备受关注,特别是在探讨个体如何与他人建立并保持亲密关系时。
成人依恋作为依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成年人在情感和行为上对他人的依赖和亲近感。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各种情感挑战和社交压力,因此研究他们的成人依恋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情绪体验是人类情感生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个体的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情绪体验的变化尤为显著,他们不仅要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带来的情绪波动,还要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
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
共情能力是指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处境,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
共情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个体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对于大学生而言,共情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社交技巧,还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情绪体验和共情能力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我们将分析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情绪体验和共情能力上的差异,以及情绪体验和共情能力如何影响个体的依恋模式。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
二、文献综述在心理学领域,依恋理论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了研究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视角。
依恋,指的是个体与重要他人(如父母、伴侣等)之间形成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情感联结。
随着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逐渐扩展至成人依恋,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成人依恋,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是指他们在成年早期阶段与亲密伙伴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结。
这种联结不仅影响着他们的社交行为和情感表达,还与他们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等密切相关。
成人依恋研究成人依恋研究引言在人际关系领域中,依恋理论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起初,依恋理论主要关注母婴关系以及儿童依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也开始探索成人依恋的本质以及它对人们的影响。
成人依恋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但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本文旨在探讨成人依恋研究的背景、主要发现以及对个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背景依恋理论最初由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和玛丽·埃因斯沃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理论旨在解释母婴关系中的依恋行为。
后来,研究者将依恋理论扩展到成人关系中,形成了成人依恋研究领域。
成人依恋主要关注人际关系中个体的依恋模式以及对他们的影响。
主要发现成人依恋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
其中,最重要的是成人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成人相信自己可以依赖他人,并且相信他人可以依赖自己。
他们通常有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以平衡自己的独立性和依赖性,同时也会建立稳定的关系。
2.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成人试图远离亲密关系,避免暴露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他们对依赖和亲密感感到不舒服,通常会选择独立和冷漠的方式来应对。
这种依恋类型与情感远离和隐私维护有关。
3.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成人常常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自信心持怀疑态度,同时过度依赖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们通常担心他人是否真心对待自己,容易产生嫉妒和猜忌的情绪。
这种依恋类型与情感不安全和需求的过度依赖有关。
成人依恋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
家庭环境中的安全感和父母关系对个体形成安全型依恋具有重要影响。
个人经历,如早年的伤痛和恐惧经历,也可能导致回避型或焦虑型依恋。
性格特征,如自尊、自我效能感和社会焦虑等,也可能影响个体的依恋类型。
对个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成人依恋类型对个人和人际关系有重要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人往往能够建立稳定、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