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理论综述
- 格式:ppt
- 大小:2.28 MB
- 文档页数:24
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你是否曾好奇为什么有些人在恋爱中总是显得安全可靠,而另一些人则时常陷入焦虑和不安?恐怕依恋理论可以为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在心理学领域中,依恋理论是一个备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它不仅解释了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也逐渐延伸到成人关系领域,揭示了人们对爱与依赖的深层需要。
什么是依恋理论?依恋理论最初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恩斯沃斯提出,他们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寻求安全和依赖的需要,这种需要始于婴儿时期,通过与主要看护者(通常是母亲)的亲密互动建立起来。
根据依恋理论,婴儿在与主要看护者的互动中形成了内部的“工作模型”,决定了他们将来在成年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方式。
依恋类型与成人关系根据依恋理论,人们可以被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的人通常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信心,能够平衡亲密关系中的亲密性和独立性;焦虑型的人倾向于过度依赖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对关系的稳定性感到不安;而回避型的人则更倾向于保持独立,避免与他人过度亲近。
在成人关系中,依恋类型对于关系的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一位安全型的伴侣通常能够创造出稳定而健康的亲密关系,而焦虑型和回避型的伴侣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
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类型,有助于双方更好地沟通、建立信任和应对关系中的困难。
如何改善成人关系?尽管每个人的依恋类型是根植于早期亲密关系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要受其限制。
通过自我认知和情感成长,我们可以逐渐改变自己对于亲密关系的态度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改善成人关系的建议:自我反思与沟通: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认识到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伴侣沟通。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发现自己在处理关系问题时遇到困难,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专业的帮助有助于解决根深蒂固的问题。
建立安全的亲密关系:在关系中,建立信任、承诺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互相尊重对方的需求,共同努力维护关系的稳定性。
依恋理论及研究简述摘要对成人依恋的研究受到这样一种假设的指导:导致在父母和其子女间出现密切的情感纽带的动机系统,也导致在情感关系密切的成人间发展出情感纽带。
本文的目的,是要向不熟悉这一领域的人们——或只是对成人依恋研究感兴趣的人们——提供一个简述,简单介绍成人依恋研究的历史、关键的理论概念、以及一些研究发现。
背景: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
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在当时,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
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鲍尔比依据行为理论做出假定: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
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
在鲍尔比看来,自然选择渐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
依恋行为系统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从总体上使这两者联系起来:人类发展的行为模式、情感调节和人格的现代理论。
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
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
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介绍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约翰·B·巴塞罗缪(John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早期亲密关系中形成的依恋模式对其后续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巴塞罗缪认为,早期的依恋关系对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他将依恋定义为个体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有助于个体在面对不安全和压力时寻求安全和保护。
根据巴塞罗缪的观点,早期依恋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的依恋模式,进而影响其后续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根据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成人的依恋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信任他人的能力。
他们能够自主并积极地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同时也能够独立处理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2.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人倾向于避免亲密关系,他们可能对依赖他人感到不安或抗拒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避免依赖他人。
3.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人常常担心被拒绝或被抛弃,对亲密关系有较强的渴望和需求,但同时又担心他人的反应。
他们可能表现出情绪上的不稳定和对他人过度依赖的倾向。
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认为,依恋类型的形成与个体在婴幼儿时期与主要抚养者的互动经验有关。
如果婴幼儿时期得到了稳定的、温暖的和关怀的照顾,他们更有可能形成安全型依恋。
相反,如果婴幼儿时期经历了忽视、冷漠或不可预测的照顾,他们更容易形成回避型或焦虑型依恋。
成人依恋型对个体的影响广泛,涉及到个体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自尊心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安全型依恋通常与更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高的自尊心相关。
而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困扰、情绪不稳定和心理健康问题。
总结来说,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强调了早期依恋关系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并在人际关系中建立更健康和满意的互动。
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引言近年来,成人依恋理论逐渐被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成为临床护理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成人依恋理论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依恋需求、依恋模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对于临床护理人员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案以及改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成人依恋理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旨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一、成人依恋理论的基本概念成人依恋理论由约翰·鲍威尔(John Bowlby)和玛丽·埃文斯(Mary Ainsworth)等心理学家提出。
它认为个体的依恋是追求安全感和满足情感需求的一种基本动机,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成人依恋模式根据个体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和偏好划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以及恐惧型等四种类型。
安全型成人依恋者能够寻求并维持亲密关系,回避型成人依恋者对亲密关系不感兴趣或回避,焦虑型成人依恋者过度关注亲密关系的稳定性,恐惧型成人依恋者则同时担心被抛弃和被依赖。
了解成人依恋模式有助于护理人员分析患者依恋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二、临床护理中应用成人依恋理论1. 评估患者依恋模式通过采用成人依恋问卷或面谈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依恋模式评估,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患者的亲密关系需求、期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评估结果可作为护理人员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护理有效性。
2. 构建安全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支持和安全感来满足患者的依恋需求,进而建立安全的护患关系。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保持亲密但不侵入性的私人空间,注重沟通和共情,倾听患者的需求和痛苦,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3. 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根据患者的依恋模式,护理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依恋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
对于焦虑型和恐惧型成人依恋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帮助他们处理负面情绪和依恋焦虑。
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与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1.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
成人依恋作为个体与其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的早期情感联系模式,对其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类型及其与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本文首先概述了成人依恋、自尊和社会支持的概念。
然后,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类型及其与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2.文献综述成人依恋理论起源于Bowlby(1969)和Ainsworth等人(1978)对幼儿依恋模式的研究,后来扩展到成年,特别是Hazard和Shaver (1987)提出的成人依恋三分类模型,包括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矛盾型。
这一理论框架强调了亲密关系中个体行为模式、情绪反应和心理表征与其早期依恋体验的连续性(Collins-Feney,2000)。
对于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研究,学者们通常关注其对个体心理健康(Mikulincer-Shaver,2015)、人际关系(Scharfe-Bartholomew,1994)和压力应对能力(Mikulinser et al.,2003)的影响。
具有安全依恋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心理适应性、更健康的人际沟通模式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Feeney-Noller,1996),而回避型和焦虑型冲突依恋可能与心理困扰、关系冲突和生活质量较低有关(Bartholomew-Horowitz,1991)。
自尊是人格心理学的核心概念(Rosenberg,1965),是对个体自身价值的全面评价。
在大学背景下,自尊对学生的学业成绩(Marsh-Craven,2006)、心理健康(Orth et al.,201)和社会功能(Leary et al.,2007)有着重要影响。
成人依恋理论有人从人际交往中获得乐趣,有人却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到痛苦。
依恋理论揭示了其中的原因。
依恋理论是由对象关系学派的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比提出的。
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
内部工作模式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早期亲自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后面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周五组将与大家一起关注成人依恋理论及其对人际关系、对婚恋关系的影响。
我们将一起学习:1、成人依恋理论概述2、什么是依恋?3、亲子依恋4、成人依恋:成人依恋类型和表现、依恋对成人人际关系的影响5、婚恋依恋:爱情与依恋类型的对应关系、伴侣选择、依恋质量对婚恋关系的影响等。
6、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7、回过头来,我们来关注这些理论的实用意义——(1)安全依恋的培养:如何构建安全依恋的环境、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恰当的教育方式。
(2)对非安全依恋的干预:对非安全依恋型的父母的干预、对非安全依恋型的个体的干预第一讲成人依恋理论概述依恋理论认为,早期亲子关系的经验形成了人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是人的一种对他人的预期,决定了人的处世方式。
内部工作模式会在以后的其他关系、特别是成年以后亲密关系和婚恋关系中起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是有很大个别差异的,因此完全没有必要让所有的人全部按照统一的模式来行为处事。
多样的世界更需要不同特点的人来丰富,并不需要人人都为了开朗而健谈,为了活泼而好动。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上出现问题,并不应该全部归咎于他的行为,而更多地关乎其内心。
换句话说,不是因为人际关系有问题而产生心理问题,而是心理的问题使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
精神分析的研究认为,人在幼年时候会被动地获得一些观念,并不自觉地将这种观念内化到自己的“系统”之中。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引言成人依恋类型研究是一门关注人类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学科。
依恋理论最初是由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发展。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关注的是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依恋行为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将对成人依恋类型的研究进行综述,重点包括依恋类型的分类、测量工具以及研究发现。
一、依恋类型的分类根据依恋理论,成人的依恋类型主要有三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人倾向于相信他们的伴侣会对他们提供支持和安全感,他们能够建立稳定和亲密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人则更倾向于独立自主,不喜欢过多依赖他人,对于亲密关系持保持距离的态度。
焦虑型依恋的人常常担心失去爱人,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接触,容易产生焦虑感。
二、依恋类型的测量工具为了评估成人的依恋类型,研究者开发了多种测量工具。
其中最常用的工具是“成人依恋问卷”(Adult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 AAQ)。
AAQ是一个自报告问卷,通过让被试者回答一系列问题来评估其依恋类型。
该问卷在可靠性和效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验证,被广泛应用于成人依恋类型的研究中。
三、研究发现大量的研究表明,成人的依恋类型与他们的亲密关系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建立稳定和满意的亲密关系,他们往往能够更好地处理冲突和应对压力。
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更难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他们可能对亲密关系抱有负面态度,并避免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焦虑型依恋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全,他们对于他人的关注和回应有更强烈的需求,并可能因为担心失去爱人而经常产生情绪波动。
此外,研究还发现,成人的依恋类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更健康、更幸福,而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则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依恋类型对于我们的情绪调节、自尊和认知功能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成人依恋理论背景:鲍尔比的依恋理论婴儿依恋类型的个体成人恋爱关系成人依恋理论的三个内在结论伴侣选择安全基地和安全天堂行为回避型依恋和防御机制成人依恋研究中的未解决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背景:鲍尔比的依恋理论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lby)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
鲍尔比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找)力图抵抗与父母的分离或靠近不见了的父母。
在当时,精神分析著述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达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表现,它们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痛苦。
但鲍尔比指出,在许多哺乳动物中这种表达是很常见的,他认为这些行为可能具有生物进化意义上的功能。
鲍尔比依据行为理论做出假定: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
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
在鲍尔比看来,自然选择渐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
依恋行为系统是依恋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从总体上使这两者联系起来:人类发展的行为模式、情感调节和人格的现代理论。
在鲍尔比看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
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并且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从用眼睛搜寻到主动跟随和呼喊。
这些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孩子重新建立与所依恋对象的足够的身体或心理亲近水平,或者直到孩子“精疲力竭”,后者会出现在长时间的分离或失踪的情境中。
成人依恋类型研究综述摘要:文章对成人依恋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有外依恋理论概述、成人依恋理论概述、成人依恋理论测量和国内依恋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依恋理论研究呈现蓬勃发展趋势。
关键词:依恋;成人依恋1.成人依恋概述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得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2]。
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历有关,童年在依恋关系中的经验会让个体形成独特的心理表征,而这种心理表征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改变,会影响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关系的维持和人格特征的形成。
依恋关系的研究最初是针对婴幼儿与其母亲的关系进行的,但是依恋联结却是会持续存在并影响个体的亲密关系,依恋类型会成为个体与人交往和人格发展的基础。
Bowlby强调,尽管依恋行为在儿童早期比较突出,但是在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中都存在依恋,他认为“依恋可能会持续一生,在依恋关系形成、保留和去除及更新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
现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这一影响的存在,人们发现成人与亲人、朋友等亲密对象也会产生婴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
随着个体的成长,依恋关系中的核心因素会被保留,并逐渐嵌入到成人与同伴的关系中,依恋的对象也会随之发生转变,母亲的角色会逐渐被同伴代替[3]。
目前研究者对于成人依恋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发展和认知学派与人格和社会学派。
虽然两派都是在Bowbly和Ainsworth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但两派在对成人依恋的界定、研究方法和分析重点上存在差异。
发展和认知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而人格和社会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
因此发展和认知学派主要研究成人与父母的关系,而人格和社会学派主要研究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4]。
因此发展与认知学取向主要从心理学和家庭的角度,分析父母养育方式对成人依恋类型的影响,人格和社会学取向重点研究成人依恋在个体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的,最初主要用于研究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结。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家们发现依恋模式不仅影响婴儿与父母的关系,还对成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成年人的亲密关系中,依恋理论提供了一种理解人际关系的框架,帮助我们认识到人们如何在伴侣关系中建立情感联结、应对冲突以及处理分离等各种问题。
本文将探讨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的重要性,从依恋风格的分类及其如何影响成人亲密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索如何通过理解和改变自己的依恋风格来改善人际关系。
依恋理论基础知识依恋风格的分类根据依恋理论,成人的依恋风格通常被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表现出自信和舒适。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界限,并倾向于开放地表达情感。
他们容易信任他人,并愿意与伴侣分享内心世界。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附者常常对伴侣表现出过度的需要和对分离的强烈恐惧。
他们可能会过度关注伴侣的反应,表现出占有欲和不安。
这种类型的人通常在关系中感到不够安全。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附者倾向于保持距离和情感上的独立。
他们可能会在面对亲密时感到不舒服,避免表露情感。
他们常常会表现出对亲密关系的抵触,宁愿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维护自我。
混乱型依恋:混乱型依附者往往经历诸多情感上的动荡,表现出矛盾行为。
他们可能在渴望亲密和害怕亲密之间摇摆不定,对伴侣的信任不稳定。
依恋风格形成原因个体的依恋风格通常与其早期的生活经历、特别是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密切相关。
儿童时期经历的不安全感、忽视、或过度保护都可能对成人后的亲密关系产生影响。
此外,性别、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也都会对个体的依恋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依恋理论在成人关系中的影响安全型依恋与健康关系安全型依赖者通常在成人关系中拥有较高的满意度。
他们能够有效沟通自己的需求,并支持伴侣,同时也能接受伴侣的需求。
在这些健康关系中,双方能够共同面对挑战,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
文献综述——依恋(成人依恋)依恋(attachment)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Bowlby提出的,他把依恋定义为“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1。
最早的依恋研究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对婴儿的观察。
直到毕生心理学的出现,成人依恋才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Hazan和Shave最早认为,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当前同伴之间强烈的和长久的情感联系”。
Berman与Sperling认为成人依恋是指寻求和保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能提供稳定安全感的依恋对象的一种个体倾向@。
我国吴薇莉认为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
成人依恋是个体付出大量努力去寻求和维持亲近性以及同少数具有生理或心理安全性并且能够提供主观潜能的特殊个体保持联系和接触的一种稳定的倾向。
10这种稳定的倾向是由依恋内部工作模型所调节的,而这些模型是从个体在各自的人际经验中建构起来的认知一情感—动机的图式。
成人依恋的研究进展从时间维度上看依恋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上世纪6o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
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
目前成人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人依恋与精神病理学的关系。
2、成人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
3、成人依恋的跨文化研究成人依恋的研究取向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存在着两种研究取向:1、发展临床学取向(又称核心家庭取向) 2、社会人格心理学取向(又称同伴一恋人取向)。
成人依恋测量的类型和维度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用“陌生情景法”划分出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ly atta—ched)、回避型(avoidantattached)和矛盾型(anxious—re—sistantattached)。
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介绍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菲利普·巴塞罗缪(Philippe A. Basilevsky)提出的一种关于成人依恋类型的理论。
该理论基于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研究,将依恋模式延伸到成年人的社会关系中。
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认为,成人的依恋类型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并且对个体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他的理论,成人的依恋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型三种。
1. 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人在儿童时期与主要照顾者建立了健康、稳定的依恋关系。
他们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能够依赖他人,同时也能够独立处理问题。
他们通常能够建立稳定、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并且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寻求他人的支持。
2.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人在儿童时期可能经历了无法依赖主要照顾者的情况,导致他们对亲密关系持有一定的不信任和回避态度。
他们倾向于独立解决问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对亲密关系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们可能避免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系,对亲密关系持有一定的保留和冷漠。
3.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的人在儿童时期可能经历了不稳定、矛盾或不可靠的主要照顾者关系。
他们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缺乏信心,对他人的反应过度敏感,容易担心被拒绝或被遗弃。
他们通常对亲密关系过于依赖,需要持续的确认和安慰,对于亲密关系中的分离和冲突感到焦虑和不安。
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认为,成人的依恋类型对于个体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能够建立稳定、健康的人际关系,具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回避型依恋的人可能在亲密关系中遇到困难,难以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系;焦虑型依恋的人容易陷入情感的不稳定和依赖他人的需求。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巴塞罗缪的成人依恋型学说并不是对所有人际关系和依恋类型的绝对解释,个体的依恋类型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
因此,在理解和应用该理论时,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具体情况。
什么是依恋理论,它如何解释成人关系中的行为模式?依恋理论是由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恩斯沃思共同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主要用来解释人类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
依恋理论认为,人类从出生开始就会形成依恋关系,并且这种依恋关系会对个体的情感发展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据恋理论人依恋关系主要分为安全型、回焦虑种类型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能够自信地探索外部世界,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安慰;而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则倾向于独立自主,不太愿意依赖他人,甚至可能会拒绝接受他人的帮助;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经常担心他人会离开自己,需要持续地得到他人关注和验证。
依恋理论认为,这些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是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形成的,而且会在成年后继续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
比如,安全型依恋的个体通常会拥有稳定而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而回避型和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则可能会出现一些人际关系上的问题,比如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害怕承诺或者过分依赖他人。
在成人关系中,依恋理论也可以解释许多行为模式。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因童时期缺乏安全感而在成年后表现出过分依赖他人、害怕被抛弃;另一个人则可能会因为童年时期缺乏父母关注而在成年后表现出回避他人、不愿意接受亲密关系。
这些行为模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个体早期形成的依恋模式。
另外,依恋理论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在恋爱关系中的行为。
比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害怕被伤害而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过分焦虑和需求;另一个人则可能会因为害怕失去自由而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回避和疏远。
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依恋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恋爱关系中的问题,建立健康而稳定的恋爱关系。
总之,依恋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
通过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依恋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建立健康而稳定的人际关系。
学号201094230205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大学生成人依恋及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系别名称:教育管理系专业名称: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与咨询方向)学生姓名:康敏指导教师:张玉堂副教授二○一四年四月Student ID201094230205BACHELOR'S DEGREE THESIS OFZHIXING COLLEGE OF NWNUCollege students’ adult attachment and its impact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Dept of :Education & ManagerSubject :Psychology(School phychologicalguidance and counseling)Name :Kang MingDirected by :Zhang Yutang Associate ProfessorApril 2014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一、前言 (1)(一)课题背景 (1)(二)成人依恋理论的综述 (1)1.依恋的概念 (1)2.成人依恋 (1)3.成人依恋的测量 (2)二、大学生依恋类型及人际关系 (3)(一)成人依恋类型 (3)1.ECR(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3)(二)大学生依恋类型 (3)(三)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4)1.人际关系的界定 (4)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界定 (4)3.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4)三、大学生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5)(一)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其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 (5)1.成人依恋的维度 (5)2.人际关系的维度 (5)3.大学生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5)四、各种依恋类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应对策略 (6)(一)安全型 (6)(二)恐惧型 (6)(三)迷恋型 (6)(四)冷漠型 (7)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I)摘要根据依恋理论的连续适应性假设(Sroufe,Waters 1977):依恋关系是指个体与依恋对象之间亲密、永久的感情联结,此联结所提供的情感支持与亲密感和安全感会持续影响个体在人生各阶段的发展与适应。
依恋理论研究综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1级研究生田瑞琪010083摘要依恋理论从上世纪60年代兴起至今,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该文介绍了涉及依恋的三个主要理论;介绍了依恋的研究阶段;综合了依恋的研究成果: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类型、影响因素和跨文化研究,最近国外成人依恋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早期依恋和成人依恋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依恋理论研究阶段早期依恋的研究成果成人依恋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依恋(attachment),是指个人与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强烈的情感关系。
有狭义和广义依恋之分,狭义依恋指母婴依恋,广义依恋除了母婴依恋之外,还包括儿童依恋、青少年依恋以及各种类型的成人依恋。
1.依恋理论1.1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非常重视人早期同父母形成的亲密关系,他们把依恋看成早期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关系。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关系是在婴儿先天的自我关注或自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因为抚养者满足了婴儿的需要,特别是使婴儿吮吸的愿望得到满足,婴儿逐渐开始依恋那些抚养、照顾和保护他们的人。
相对与早期精神分析而言,新精神分析学派更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艾里克森认为,在以基本信任感的确立为发展任务的第一年,母亲因能提供营养及满足儿童的需要而在儿童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成为儿童的依恋对象。
在此意义上,这种对母亲的依恋实质上是儿童对现实世界信任感的集中体现。
精神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依恋的情感内涵,触及了依恋的本质;从需要的意义上讨论了依恋的建立与发展,并以儿童需要的满足与否作为依恋确立、发展与转移的内在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把依恋的发生发展与特定阶段的基本任务相联系,对有关研究与教育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不过总的来说,精神分析的依恋理论过分强调儿童生理需要满足的意义,过分看中喂养与口腔经验在依恋形成中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其他交往经验与抚养方式对于依恋形成的影响,割裂了儿童早期经验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