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发热
- 格式:ppt
- 大小:462.00 KB
- 文档页数:41
202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热contents •发热概述•发热病因及影响因素•发热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变化•发热的危害及并发症•发热的防治措施目录01发热概述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机体产热过多或散热不足,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产热大于散热,出现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的症状。
发热口温为36.3~37.2℃,肛温为36.5~37.7℃,腋温为36℃~37℃。
正常体温发热定义发热激活物指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其合成并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如细菌的内毒素、病毒的核酸等。
致热原指能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的物质,包括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和外源性致热原(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内生致热原指由激活物激活而产生的能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的物质,包括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
发热机制感染性发热指由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的发热,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
非感染性发热指由非感染因素引起的发热,如过敏反应、风湿性疾病、肿瘤等。
发热的分类02发热病因及影响因素病因感染炎症Array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肿瘤其他恶性肿瘤可引起肿瘤性发热。
如手术、药物等引起的发热。
影响因素如气候变化、环境温度等。
环境因素如性别、年龄、体质等。
生理因素如病变部位、病情严重程度等。
病理因素如情绪波动、精神紧张等。
心理因素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
与发热相关的常见疾病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喉炎等。
肺部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泌尿系统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等。
03发热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变化神经调节温度感受器身体内存在温度感受器,感知体内外温度变化。
神经调节途径通过温度感受器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进而调节皮肤血管、骨骼肌等组织的活动,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异常神经调节在感染、炎症等病理状态下,神经调节功能异常,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体液调节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维持体温正常。
引言概述: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引起疾病的病理过程的科学。
发热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它在疾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
本文将对病理生理学与发热的相关知识进行详细阐述。
一、发热的定义和生理机制:1.发热的定义和分类2.发热的生理机制:热产生和热散失的调节机制3.发热的调节中心及其神经调节机制4.发热的调节因素: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5.发热与体温的关系二、发热的病理生理学:1.发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炎症反应的介导2.病原微生物介导的发热:感染性发热的机制3.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反应的发热4.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热:中枢性发热的机制5.其他疾病引起的发热: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的发热机制三、常见的发热性疾病:1.细菌感染导致的发热疾病:肺炎、脑膜炎等2.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疾病:流行性感冒、登革热等3.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发热疾病:疟疾、血吸虫病等4.免疫相关的发热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5.肿瘤相关的发热疾病:恶性肿瘤的发热机制和诊断四、发热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1.发热的临床表现:体温变化、寒战、盗汗等2.发热的诊断:体温测量、血常规、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检查3.影像学检查在发热疾病中的应用:X线、CT、MRI等4.病原学检查在发热疾病中的应用:病毒学检查、细菌学检查等5.发热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抗生素治疗、病毒抑制剂、疫苗接种等五、发热的预后和病理生理治疗方法:1.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和预后:体温过高的危害2.发热的治疗原则:控制病因、降温、对症治疗3.抗生素在发热疾病中的应用:药物选择和使用原则4.退热药物的种类与应用:非类固醇类退热药、物理降温等5.个体化治疗策略:病例分析和治疗路径的制定结论:发热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其病理生理学过程涉及多个系统的调节和影响。
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发热疾病,需要根据其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
病理生理学发热发热是指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
在发热过程中,机体通过一系列生理变化和代谢变化维持体温稳定。
一、发热的分类根据发热的时间和温度,发热可分为以下几类:1、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2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发热的原因很多,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发热:是由于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发热。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2、非感染性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引起发热。
常见的病因包括颅脑外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甲亢等。
三、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发热是一种防御性反应,但过高的体温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如引起高热惊厥、代谢紊乱等。
1、高热惊厥:见于婴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在高热状态下易发生惊厥。
2、代谢紊乱:高热状态下机体代谢增强,消耗增加,易发生代谢紊乱,如酸中毒、脱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