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发热(七版)
- 格式:ppt
- 大小:2.31 MB
- 文档页数:61
发热第一节概述体温的中枢调节以调定点学说来解释。
发热的概念:指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过热的概念:调定点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导致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发热激活物概念: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种类:(一)外致热原1.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分枝杆菌2.病毒3.真菌4.螺旋体5.疟原虫(二)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3.体内组织的大量破坏二、内生致热原概念: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一)内生致热原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12.肿瘤坏死因子3.干扰素4.白细胞介素-6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二)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EP产生的过程:产EP细胞的激活、EP的产生和释放产EP细胞种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等产内生致热原的活化方式:1.Toll样受体(TLR)介导的细胞活化LPS和LPS结合蛋白结合---LBP转移LPS给sCD14形成复合物---复合物与单核巨噬细胞的表面受体CD14结合---作用于TLR---TLR激活NF-κB---启动细胞因子表达产生致热原。
2.T细胞受体介导的T淋巴细胞活化途径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一)体温调节中枢分为正调节中枢和负调节中枢。
正调节中枢包括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内含有温度敏感神经元。
通过正调节介质使体温升高。
负调节中枢包括中杏仁核(MAN)和腹中隔(VSA)。
通过负体温调节介质使体温下降。
(二)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1.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2.EP通过终版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1.正调节介质(1)前列腺素E(2)环磷酸腺苷cAMP(3)中枢Na+/Ca2+比值(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5)一氧化氮2.负调节介质(1)精氨酸加压素(2)黑素细胞刺激素(3)膜联蛋白A1(4)白细胞介素-10(四)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发热机制: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引起EP的产生和释放---EP经血液循环到POAH 或OVLT附近---引起中枢介质的释放---中枢介质作用于神经元使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负调节介质产生---抑制调定点和体温的上升发热的三个时相:1.体温上升期特点:正调节占优势,调定点上移,减少散热,增加产热,导致体温升高。
第六章发热(fever)第⼀节概述⼀正常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部位:作⽤⽅式:温度改变® 动作电位(⼆)体温调节中枢部位:⾼级中枢:正调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负调中枢:腹中膈(VSA)、中杏仁核(MAN)次级中枢:延髓,脑桥,中脑,脊髓作⽤⽅式:温度偏离体温调定点(set point,SP),通过释放递质启动效应器。
(三)效应器(⼀)散热⽅式:传导对流辐射蒸发机体通过调节⽪肤⾎流量和发汗活动来调节散热。
(⼆)产热⽅式:代谢性产热体温改变温度感受器(+)体温调定点识别整合器(+),释放递质效应器产热或散热变化体温恢复正常⼆发热的概念发热是在致热源作⽤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0.50C时,称为发热。
体温升⾼(> 0.50C)⽣理性体温升⾼病理性体温升⾼发热过热(hyperthermia)SP增⾼ SP不变T= SP T>SP调节性体温升⾼被动性体温升⾼第⼆节发热的原因与机制⼀.发热激活物(fever activators)概念:能激活产EP细胞,产⽣和释放EP的物质。
主要种类(⼀)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概念:来⾃体外致热物质称为外致热原。
种类:1..细菌与毒素(1)⾰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2)⾰兰⽒阳性细菌与外毒素2.病毒3.真菌4.螺旋体5. 疟原⾍(⼆)体内产物1 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内⽣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EP)(⼀)概念:细胞在发热激活物作⽤下,产⽣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的物质称EP。
(⼆)种类1.⽩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 IL-1):⽣成部位: 单核/巨嗜细胞、内⽪细胞、星状细胞、肿瘤细胞致热特点: 引起双峰热2 肿瘤坏死因⼦(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成部位: 巨嗜细胞、淋巴细胞致热特点: ⼩剂量:单峰热⼤剂量:双峰热3.⼲扰素(interferon, IFN)⽣成部位: ⽩细胞致热特点: 单峰热,有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