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地区地层表

北京地区地层表

北京地区地层表

北京地区地层划分表

注: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古土壤底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愈近山前地带结核层愈发育,核径愈大,成层性不明显,本组岩性、层位稳定,厚一般10~20m,部分地区可厚达25 m 2、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深切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海拔标高500~1300m 之间,与上下地层皆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多为半胶结之钙质黏土、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和淡水灰岩,厚度一般为20~80m,钻孔揭露厚达400m。 3、三叠系(T) 三叠系主要分布吕梁山西麓的隰县,蒲县一带,在黄土冲沟中出露。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上统(T ) 3 延长组(T3y):主要岩性为发育麻斑状构造的黄绿色、肉红色、土黄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度362~474m。 ) (2)中统(T 2 铜川组(T2t):由肉红色、灰红、灰白色、土黄色及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和暗紫色泥岩,少量的黄绿色页岩、煤线等组成,厚度502~634m。 二马营组(T2er):由黄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12~703m。 (3)下统(T ) 1

地层与古生物学阶段性作业3

中国地质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地层及古生物学课程作业3(共3次作业)学习层次:专科涉及章节:第10章——第14章 一、名词解释 南丹型 磨拉石 贡瓦纳古陆 印支运动 二、简答题 1.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轮廓 2.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3.喜马拉雅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4.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三、论述题 1.石炭纪华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2.寒武纪扬子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3.泥盆纪华南板块的古地理和古构造(包括典型剖面、剖面分析和空间变化)4.任举中国地史中的二个成煤期并说其古地理环境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南丹型:“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磨拉石:磨拉石,又称磨拉石建造,板块碰撞(陆—陆碰撞或陆洋碰撞)大陆边缘褶皱隆升,在山间盆地或山麓前缘形成的巨厚的砂,砾岩占优势的陆相沉积。岩石成熟度差(分选,磨圆岩差,矿物成分复杂),相变急剧,是一种快速堆积。 贡瓦纳古陆:冈瓦纳古陆指古生代初或更早至中生代早期(联合古陆解体之前)存在于南半球统一的大陆,它包括非洲、马达加斯加,印巴次大陆,澳大利亚、南美和南极大陆。因具有相同的“古羊齿植物群”而得名。冈瓦纳植物群与欧美区植物群相对立,凡欧美区植物,在冈瓦纳都未发现。 印支运动:印支运动1934年法国地质学家J.Fromaget)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1945年黄汲清首先将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以印支旋回称呼我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目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甘孜、西岭及南岭的印支褶皱带。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二、简答题 1.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和古构造轮廓 早、中三叠世继承了古生代以来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以岭海槽为界,显示出“南海北陆”的特征,南部海区以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东为华南稳定的浅海;西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晚三叠世华南为海陆交互和沉积,随着江南古陆为主体的湘黔桂方地的形成,华南分为东西两个滨浅海沉积区。西部龙门山,滇黔桂一带早期为浅海海湾,晚期海退为近海盆地。 晚二叠世末,北方华北陆块与塔里木陆块,两伯利亚及劳亚古大陆连成一体,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陆河湖盆地,大型的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宁武—沁水,此外,还有东北零星分布的小型的山间盆地。 2.华北板块的形成和演化阶段 (1)陆核的形成,太古宙可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早太古代以基性喷发为主,陆源沉积物较薄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代火山岩以中、基性为主,仍很发育,但沉积岩类已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火山岩以夹层形式出现,沉积岩有明显分带现象。,蒙等地甚至出现富含有机碳质的沉积,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早、晚太古代的花岗岩侵位发生在三个时期:32.4亿年花岗岩及云英闪长岩侵位;29亿年花岗岩类侵位;27—25亿年花岗类侵位。其规模逐步增大,说明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锥形——陆核。 (2)陆核增生和原始板块形成——古元古代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进化: 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 4、大进化的形式 (1)适应辐射: 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 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线系演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5、大爆发: 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 6、大灭绝:

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存条件: 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 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生物生存跳进的总和 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指标: 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 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点: (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分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 第1-2章 1. 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6.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14.进化的不可逆性。阐述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19. 什么叫地史时期? 现代全新世生命开始发生地壳固结 ⊥——————————————⊥ 1.0万年36亿年46亿年 23. 为什么地球可以存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 1.优益的位置:地球处于太阳系中的位置距太阳不近不远,太阳的辐射能达到地球正好使地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2恰当的质量,质量不大不小,它能保持稳定的大气层,使大气中的主要气体不致逸散。 3.迅速的自转,地球昼夜交替,平均12小时,白天不因日光照射时间太长而使地球温度过高;晚上不因时间过长热量完全散失。 4.小的公转偏心率,地球轨道偏心率e不大不小,使近日点时温度不会太高,远日点温度不会太低。 5.有较大的固体卫星,月球的存在在保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个参数的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它的引力影响着地内软流层和板块运动,产生的潮汐使滨海生境丰富多彩。 6.宝贵的液态水,生命离不开水。地球是唯一具有液态水海洋的行星。 7.神奇的大气圈,只有地球的大气圈主要由氧和氮组成,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中有占大气体积约0.03%的二氧化碳,这不多不少的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为保持地球表面温度起到温室效应。 24. 地球上生命产生过程的三个阶段。 (1)形成有机化合物阶段:原始海洋中的无机物(N、H、O、CO、CO2、H2O、NH3、H2S、Hcl、甲烷)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压下形成有机化合物(氨基酸、核甘酸、多糖、类蛋白质、脂肪酸) (2)形成生物大分子阶段: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复杂有机物(甘氨酸、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3)形成生命阶段:复杂有机物经多个生物大分子聚集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初步的生命现象

地层及古生物学 地质大学期末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地层及古生物学(高起专)阶段性作业1 一、判断题 1. 火山岩中可以找到化石(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 2. 恐龙是胎生(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 3. 海百合是植物(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 4. 生命是起源于海洋(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 5. 植物化石是实体化石(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 6. 化石是石头(1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 7.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A)模铸化石B)印模化石C)模核化石D)实体化石答:A 8. Calamites(芦木)是_______(1分)(A) 根化石(B) 茎化石(C) 髓模化石(D) 叶化石参考答案:C 9. 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称__)(A) 侧生动物(B) 后生动物(C) 原生动物(D) 低等动物答案:C 10. 原地埋藏化石多_______(1分) (A) 个体大小不一(B) 个体大小相近(C) 单瓣分散保存(D) 个体破碎磨损参考答案:A 11. 地球上最早的比较可靠的生物出现距今___)(A)35亿年(B)46亿年(C)6亿年(D 32亿年答案:A 12. 四射珊瑚的鳞板与泡沫板属_______?(1分) (A) 轴部构造(B) 边缘构造(C) 纵列构造(D) 双列型构造参考答案:B 13. 以下有关放射虫地史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1分) (A) 前寒武纪就已出现(B) 泥盆纪末绝灭(C) 从寒武纪到现代(D) 二叠纪末绝灭参考答案:C 14. 种子蕨植物门与真蕨植物门的主要区别______)(A) 根(B) 茎(C) 叶(D) 繁殖器官参考答案:D 15. 哺乳类和被子植物大发展阶段称为_____)(A) 新生代(B) 古生代(C) 中生代(D) 元古代答案:A 16. 石松植物门在哪时期为大型乔木_______(1分) (A) 泥盆纪(B) 石炭纪-二叠纪(C) 中生代(D) 现代参考答案:B 17. 高等植物最早登陆在_______)(A) 早志留世(B) 晚志留世(C) 早泥盆世(D) 中泥盆世答案:B 18.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主要区别__)(A) 根特征(B) 叶特征(C) 果实(D) 生活环境参考答案:C 二、单选题 1. 中生代植物物界以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和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类的繁荣为特征,所以中生代也称为____。(6分) (A) 裸子植物时代、哺乳动物的时代(B) 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 (C) 菊石时代、哺乳动物的时代(D) 松柏类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参考答案:B 2. 白垩纪末出现地史上著名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其中____全部灭绝。(6分) (A) 陆上的恐龙(B) 海中的菊石(C) 陆上的恐龙、海中的箭石、海中的菊石(D) 海中的鱼类答案:C 3. 联合古陆(Pangea)在____时期进入分裂解体阶段。(6分) (A) 三叠纪早期(B) 三叠纪中期(C) 三叠纪晚期(D) 侏罗纪早期参考答案:C 4. 以类蜉游—东方叶肢介-狼鳍鱼为代表的生物组合代表了典型的湖泊相,称为____。(6分) (A) 埃迪卡拉动物群(B) 热河动物群(C) 澄江动物群(D) TPN动物群参考答案:B 5. 三叠纪,特别是早、中三叠世仍继承古生代以来的以秦岭海槽为界所显示的“南海北陆”特征,受中、晚三叠世期间____影响,华南地区明显海退。(6分) (A) 海西运动(B) 印支运动(C) 燕山运动(D) 加里东运动参考答案:B 6. 中国三叠纪的古地理具有鲜明特点,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十分注目,南部的海区,以____为界,东侧为华南稳定浅海,西侧为活动的多岛洋盆地。(参考答案:A (A) 龙门山—康滇古陆为界(B) 秦岭—大别山为界(C) 秦岭—昆仑山为界(D) 龙门山—秦岭为界 7. 华南浅海区三叠系以黔南贞丰剖面发育最好,该剖面下三叠统包括____组。参考答案:B (A) 关岭组、法郎组(B) 飞仙关组、永宁镇组(C) 把南组、火把冲组(D) 把南组、火把冲组和二桥组 8. 发生于中三叠世晚期华南大规模的海退,这就是地史上著名的____。(6分) (A) 拉丁期大海退(B) 印度期大海退(C) 安尼期大海退(D) 瑞替期大海退参考答案:A 9.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发育良好,生物化石十分丰富,是中国北部陆相三叠纪的标准剖面,其下统刘家沟组,____为紫红色砂泥质岩。(A) 孙家沟组(B) 二马营组(C) 和尚沟组(D) 铜川组答案:C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

内容简介 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地层学的相关知识,包括地层学的相关概念(地层学、地层、地层单位、地层术语、层型、带及面等)、地层划分的类别(岩石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划分、年代地层划分、磁性地层极性划分及层序地层划分等方法)、岩石地层单位相关知识及生物地层单位相关知识;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海相地层及陆相地层的分阶情况(包括命名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层型剖面位置,生物化石标志,层型剖面岩性特征,同期岩石地层单位,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同期地层阶位对比,底界年龄);第三部分主要是附表,包括最新版的中国海相和陆相区域年代地层表及国际地层表。

第一部分 地层概述 前言 近20年来,我国的地层工作在《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1981)(以下简称《指南》)所倡导的地层分类、术语、划分原则及地层单位的建立与修订程序的指导下,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一般概念 1.1 地层学(Stratigraphy) 地层学是研究构成的所有层状或似层状岩石体固有的特征和属性,并据此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单位,进而建立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时间顺序的一门基础地质学科。地层学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到岩层中所有能识别的特征和属性(包括形状、分布、岩性特征、化石内容、地质年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等),及其形成环境或形成方式和演化历史。构成地壳的各类层状或似层状的岩石——沉积岩(包括固结的或未固结的沉积物)、火山岩及变质岩都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 1.2 地层(Stratum, Strata) 地层是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明显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的岩层和岩石体相区分。 1.3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 根据构成地壳的岩层、岩石体的不同方面的特征或属性,将其划分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单位。地层所具有的特征是多样的,属性也不尽相同,每种特征或属性原则上都可以据以作为地层分类的依据。因此,地层划分的类别也是多样的。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等。 1.4 地层区划(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地层发育特征和状况颇不相同,把不同地区的地层加以对比研究,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之处,阐明其原因,并划分出不同的地层区域,这即是地层区划。这种划分不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地层工划主要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来划分。而决定和影响这些特征的,主要是地壳的活动性、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古生物群的变化等综合因素,其中构造环境起着控制作用。现行的地层区划,是综合各个层系共同特点的综合地层区划。 地层区划可分为两级。一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一级构造单元(或构造域);在同一地层区内,“系”级以上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区系上应可对比,“统”级地层单位可基本对比。二级地层区划(即地层分区),相当于大地构造分区上的二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带);在同一地层分区内,要求“统”级地层单位在岩相和生物组合上完全可以对比,“组”级单

古生物地层学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名词解释:间断平衡论.物种.趋同.趋异.特化 2.用例子说明什么叫生物重演律 3.7地质历史时期最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什么叫绝灭?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2.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3.石化作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 4.解释:双名法,sp,cf,aff,sp,nov 第三章,原生生物界 1.蜓繁盛于时期的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 2..蜓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3.蜓的旋壁分层类型及旋壁分层的组合类型。 4.标明图中蜓的轴切面上的各构造名称。(b)P32 第四章,植物界 1.层叠石是一类特殊的层纹状生物沉积构造,它是和的共同产物。 2.简述植物演化的阶段性。 3.蕨类植物分为哪几个门?各门的一般特性如何? 4.原蕨类植物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它在植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5.裸子植物分为哪几个门?主要门的一般特点如何? 6.名词解释:二岐分支,单轴式分支,合轴式分支,叶序,脉序,小羽片,间小羽片,间羽片,鳞木的叶座 第五章,动物界 1.四射珊瑚的地史分布时期为; 2.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主要有,,和。 3.四射珊瑚隔壁包括,,和三种类型 4.对比横板珊瑚与四射珊瑚的形态,结构差异 5.简述古代珊瑚的生态环境 6.四射珊瑚的鳞板和泡沫板有何区别 7.四射珊瑚的骨骼组合类型有几种? 第三节,腕足动物门 1.腕足类的肉茎主要用于。a.运动b.生殖c.开闭壳d.固着 2.依据腕足类腹匙形台的形态和结构差异可分为哪四种类型。 3.长身贝类的繁盛时代为。石燕贝类的繁盛时代为。 4.腕足类的腕骨类型有哪些类型? 5.腕螺有哪几种形式? 第三节,软体动物门 1.双壳类是通过,和。来完成和控制壳体的开合。 2.简述双壳类的壳体特征。双壳类的绞合构造由哪几部分构成,绞合构造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比较腕足类与双壳类的壳体形态结构差异。

001秭归地区地层简介

秭归地区地层简介 它主要含页岩和薄层石灰岩。在下部主要为页岩,……含有盘状黑色燧石的硬质页岩是这个地层下部的突出特征。……顺次地向上追索,页岩渐渐变得富于钙质。它们先后顺序是:最初为泥质的层纹状蓝色硬石灰岩,其次局部呈鲕状的纯石灰岩层,最后是薄层状白云岩局部被砂质页岩盖覆。” 现在指整合在灯影组之下,平行不整合于南沱组之上,以灰、褐灰、灰白色白云岩为主,下部为灰-褐灰色白云岩,含泥质和硅质磷质结核;中部为灰黑色页片状含粉砂质白云岩;上部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硅质层或燧石团块组成。顶部以黑色碳质页,岩与上覆灯影组分界;底以一层含砾白云岩的底面与下伏南沱组分界。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内,本组由板岩、千枚岩、片岩、变质砂岩与粉砂岩组成,夹大理岩、白云岩与砂质灰岩。上与灯影组白云岩呈整合接触;下与耀岭河组变基性火山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正层型为宜昌田家园子陡山沱组剖面(111°05′28″,30°50′01″)。 上覆地层:灯影组 15.厚层状凝块石微晶一细晶白云岩 ―――――――整合―――――― 陡山沱组总厚度231.50 m 14.黑色碳质粉砂质页岩夹透镜状白云岩和燧石结核,下部以碳质页岩为主。 向上燧石层逐渐增加,顶部碳质页岩风化后呈粉红色叶片状,含银特高26.05 m 13-11.灰黑、灰白色中厚层状凝块石白云岩,微晶白云岩夹球粒状白云岩, 局部夹燧石层,下部含磷及粉砂质62.46 m 10-6.灰黑色薄层状微晶白云岩,粉砂质微晶白云岩夹含磷微晶白云岩, 中部有含磷结核,水平纹层发育,风化后呈叶片状,含微古植物:Aspe- ratopsophosphaera aff. umishanensis,Monotrematosphaeridium asperum, Trachysphaeridium sp. ,T. planum,Zonosphaeridium sp. ,Leiominuscula sp., Laiophosphosphaer a cf.densa等17 m 5-2.深灰色薄一中厚层状含燧结核微晶白云岩,含硅质结核微晶白云岩, 水平层理发育,含粉砂质21.5 m 1.灰色厚层状含砾微晶白云岩,岩石中石英细脉及簇状石英晶体发育,并 偶见有板状石膏。角砾大小不一;大者大于4 cm,小者2.5 cm以下,其成 分有砂岩、绿泥片岩、燧石结核及白云岩等。本层底部有很大而不规则的硅 质及壳,顶部有一层厚约30 cm的细晶白云岩,局部含燧石透镜体 4.32 m ―――――――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南沱组 0.灰绿色冰碛砾岩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本组在省境出露广泛。在南部扬子区内,其除随南沱组分布外,还广布于南沱组未及的房县东-西蒿坪以南、黄陵穹隆北部、神农架-梨花坪背斜东翼、耿集以南、谷城南部、钟祥冷水铺-襄阳观音阁及宜城板桥等地。在北部南秦岭-大别山区内,本组分布于郧西、郧县、丹江、应山北部、随州南部、枣阳南部、京山岔河、安陆白兆山等地,广济、蕲春也有零星分布。 灰绿色、紫红色冰碛泥砾岩(杂砾岩),上部夹薄层状砂岩透镜体,冰碛砾岩(杂砾岩)中的砾石分选性差,表面具擦痕。与上覆陡山沱组白云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下伏莲沱组凝灰质细砂岩或大塘坡组碳质粉砂质页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 xx海洋生物大爆发: 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小壳化石: 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的化石。 xx动物群: xx大爆发的第二幕。 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居群: 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同种生物个体组成了居群。 特征: 居群密度、年龄结构、性比率、分布形式等。 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 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的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化石保存类型: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化石作用: 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含矿质填充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 相: 相是指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共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化石特征的总和。 简述原蕨植物门的主要特点,他们门在植物进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答: 原蕨植物又称为裸蕨植物,植物体小而简单,高不过2m,多为草本,无根和叶。茎二歧式分枝,地上直立茎的表面有角质层和气孔,或有刺状或鳞片状的突起,地下横卧的根状茎具假根,茎内有原始的维管束,为原生中柱。孢子囊单个生于枝的顶端,少数聚集成孢子囊簇或孢子囊穗,同型孢;原蕨植物的出现是植物界从水生生活扩展到陆生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植物体出现了适应陆生环境的输导组织、假根、角质层、气孔等,但是还是原蕨植物分化还较简单,所以大多数还只能生活于滨海、沼泽或潮湿低地。 双壳类外壳的定向和度量!! 简述为什么爬行动物比两栖更适应陆地生活? 爬行类更适应陆地生活因为它们角质化的皮肤可以阻止水分过分蒸发,肺具有更完善的呼吸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生殖方式------能产羊膜卵,并且骨骼构造和大脑比两栖动物更加发育。

西藏自治区地质【附地层表、地质图】

HZYIN改编

西藏自治区地质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 马冠卿 姚宗富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睡,面积 120 多万平方公里,西南与 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家接壤;东南及北部与云南、 四川、青海及新疆四省(区)为邻。平均海拔 4000m 以上,是青藏高 原主体,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位居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 系的东段,是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的地壳厚度和独 特的大地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为国内外地学界所瞩目。 地层本区各时代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尤以中、新生 代海相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地层分布与主构造线一致,大致呈 近 E-W 向展布,东部地区向南转折,形成向东北突出的弧形(图 1.)。 根据区域地质特征和地质发展历程的差异, 以空喀拉-甜水河-美日切 错-澜沧江(以下简称空喀拉-澜沧江)对接带为界, 分为冈瓦纳(南部) 和特提斯(北部)两大地层区,其中包括 6 个分区,13 个小区,地层 系统见表 I,各时代地层出露面积列于图 2;沉积类型及构造建造特 征以图 3 表示。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西藏被几条边界断裂或对接 带所分割,地层区和分区界线明显。 本区的前震旦系、前泥盆系变质程度较深(角闪岩相),均未获古 生物化石。奥陶系生物分属华南型和华北型生物地理区;志留系的生 物与扬子区边缘及欧洲波希米亚的类似; 泥盆系全区均以底栖生物为

主,与我国南方的“象州型”相似。雅鲁藏布江一线以南的石炭系 -二叠系为典型的冈瓦纳区系,是冈瓦纳冰海沉积区,具大陆型冰水 杂砾岩沉积,含南大陆及其边缘海的舌羊齿植物和动物群;空喀拉- 澜沧江一线以北为华夏特提斯相区,含北大陆暖水动、植物群,属华 南型.上述两线之间为冈瓦纳-特提斯相区,含南大陆混生动、植物 群。二叠系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沉积,除昌都地区二叠系层位完 整外在西藏普遍缺失晚二叠世早期沉积。三叠纪开始,分异明显。在 北喜马拉雅的三叠系为稳定连续的浅海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并持 续到始新世中期,拉轨岗日地区为半深海浊流沉积,含少量火山岩及 辉绿岩墙(床)群,雅鲁藏布江地区以上三叠统为主,为深海泥质、硅 质浊积岩沉积。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以下简称冈-念)区南部的拉 萨地区,为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陆缘碎屑沉积;班 公错-怒江(以下简称班-怒)对接带南侧(冈-念北部),为深海远源细 碎屑浊积岩沉积。江达地区以钙碱性火山岩-碎屑岩为主,其西的唐 古拉南侧至澜沧江以东则为浅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局部夹火山 岩)、滨海磨拉石、含煤陆源碎屑岩沉积;昆仑-巴颜喀拉区上三叠统 为浊积岩夹硅质岩,具大陆边缘盆地沉积特征。侏罗系-白垩系在拉 轨岗日为滑塌沉积、钙硅质浊积岩沉积;雅鲁藏布江地区为钙硅质浊 积岩(J3-K1),局部中基性火山岩和锰结核,属深海盆地沉积环境。冈 -念区南部缺失下侏罗统,中-上侏罗统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碎屑 岩、含煤碎屑岩沉积,为陆缘或弧间盆地沉积;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为钙碱性火山岩-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属火山岛弧沉积环境;北部

古生物地层学概要

古生物地层学 名词解释: 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或是没有硬体的生物或植物叶片在岩层面上留下的痕迹)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外模是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模,它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模指壳体内表面特征留下的模,它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内外模所表现的纹饰和构造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模核化石铸

型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根据化石保存条件,不是所有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都能保存为化石,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能被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单名法: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Anthozoa(珊瑚纲)Claraia(克氏蛤) 1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 2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 3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双名法: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 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1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 2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3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 三名法等:用于亚种的命名,由三个词组成 Claraia aurita minor (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 1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

山东区域地层表(最新)

山东省区域地层表 山东省地层,缺失上奥陶系、下石炭系及三迭系外,其他均有出露。基岩出露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三。地层发育比较齐全,从老到新有太古界泰山群;元古~太古界胶东群、胶南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济宁群及土门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中、下统)、石炭系(中、上统)、二迭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奥陶系上统、石炭系下统、三迭系等地层。 地层的分布特征基本上可分为三区。以沂沐断裂带的昌邑~大店深大断裂为界,全省地层分成东西两部分,地层发育情况有很大差别。东部(鲁东地区)发育元古~太古界胶东群、元古界粉子山群、蓬莱群及中生界地层、新生界地层不甚发育;西部鲁中南地区除胶东群、、胶南群、粉子山群、蓬莱群外,其余地层发育较全;鲁西、北地区则发育很厚的新生界地层。 按地层时代由老至新主要岩性概述如下: 第一节太古界 泰山群(前称泰山杂岩)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及其以西地区,是鲁西地区的结晶基底。著名的泰山、鲁山、徂徕山、蒙山和四海山均由此构成。 泰山群主要有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片岩、变粒岩组成,普遍遭受中高级区域变质作用,大部分地区遭受强烈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形成各种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出露厚度大于12000米。 泰山群地层区域变质时代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一般认为在25亿年左右,大致与太行山区的阜平群及辽东半岛的鞍山群相当。 泰山群岩性组合分为四个组。自下而上为: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四个组为连续沉积。从老至新叙述如下: 一、万山庄组(Artw):厚度1300-4631m 本组地层出露不广,主要分布于蒙山一带,构成蒙山倒转背斜的核部。呈北西南东向延伸。徂莱山地区有零星分布。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为主,次为黑云变粒岩、黑云角闪片岩、绿泥片岩等。岩石普遍遭受强烈混合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变质岩的地质年代根据万山庄附近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为24.45亿年。 二、太平顶组(Artt):厚度531-6385m 分布广泛,主要出露在蒙山、金斗山、泰山、新莆山及济宁之告山、肥城一带。区内多数背斜的核部均由此组地层构成。岩层多作北西向延伸。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岩层经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作用形成各种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太平顶附近斜长片麻岩同位素年龄为23.24亿年。 三、雁翎关组(Arty)厚度425-2246m 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内及孟良崮、雁翎关一带;沂山两侧,沂源韩旺、新泰盘车沟一带也有分布。岩性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云母石英片岩,并含有少量的千枚岩。雁翎关地区侵入角闪岩中的伟晶岩脉同位素年龄为22.78亿年。 四、山草峪组(Arts)厚度1000-4060m 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白彦、四海山地区,枣庄以北桌山和新泰山草峪一带。岩性以黑云变粒岩为主,个别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答案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 第1-2章 1. 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着、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 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6.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9. 什么是重演律什么是化学(分子)化石 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而快速重演 化学(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10.印模化石与印痕化石如何区别 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外膜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用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反映生物主要特征。 11. 什么是适应辐射与适应趋同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1)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 ●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演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历史,确定地层层序和 时代,推断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的演变等的学科。 ●地史学: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又称历史 地质学。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发育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对地史学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显生宙近6亿年以来海洋动物的五大绝灭事件: 集群绝灭事件绝灭的海洋动物科数 奥陶纪末绝灭事件22 晚泥盆纪世绝灭事件21 晚二叠世绝灭事件52 晚三叠世绝灭事件20 晚白垩世绝灭事件15 其中晚二叠世的生物危机最严重,几乎占当时海洋动物的总科数一半 ●物种的定义 生物钟是指可以互相交配的而且与其他种群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 化石种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地址时间内,具相同或相似形态特征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形态种是指具有相同形态的居群归于同一个种 物种:由居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生态位●标准化石:分布广数量大,在某一地层单位中特有的生物化石,该层以上和以下的地层 中基本上没有这种化石,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具备时间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 ●水生生物生活方式 底栖、游泳、浮游 ●化石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2)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3)遗迹化石4)化学化石 ●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 生物各级分类单位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属和属以上单位的命名都用一个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即用单名法。属以上的分类单位则用正体。 种名则用两个词表示,称为二名法(双名法)。一个完整的种名是该种从属的属名加上种本名,全用斜体。 亚种学名则用三名法,即由亚种名和所从属的种学名结合构成。亚种名置于种名之后。 在命名法则方面则遵循”优先律”的原则。一个生物分类单位的有效名称,应符合国际动(植)物命名法则的规定,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称为准。以后再有同一化石的命名,应作为同义名而废弃。 ●纺锤虫演化中的主要事件 C1出现,属种较少,个体微小,一般为短轴型的原始类型,以小泽筳科为主 C3 筳类开始繁盛,以纺锤筳科大量出现为特色。 早二叠世,旋壁变化,蜂巢层出现。 中二叠世,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 早中二叠世为筳类的全盛时期

古生物学及其地层学

古生物学及其地层学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化石层序律:不同的岩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根据相同化石对比地层,证明同属于同一个时代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最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生物特征的化石) 指相化石: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标志化石。 地层: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具有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或者土壤)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有宇、界、系、统、阶等,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有宙、代、纪、世、期等。年代地层单位代表的是地质年代(时代),岩石地层单位是某个地质年代所形成的岩石(或地层)。一个是地层,地个是时代,二都是相互对应的。 相对比律(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测到是彼此毗连的相和地区(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层理:指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的纹理。(沉积岩层内部的成层性特征) 沉积环境:沉积物(岩)形成时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区域 沉积相:具有一定岩性、结构、构造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沉积物组合。表征了当时的沉积环境。 笔石: 笔石是一类已灭绝的海洋群体生物,通常隶属于半索动物门,存在于中寒武世—早石炭世。笔石的骨骼为笔石虫体分泌的几丁质经炭化后留下一层炭质薄膜,笔石常呈碳质薄膜保存,很像用笔在岩石上书写的痕迹,笔石一名因此得来。 化石主要产于灰岩或其夹层的薄页岩中,绝少见于砂岩中,代表浅海相动物。笔石群最初由一个胎胞按顺序分出若干个胞管,胞管相连形成笔石枝。 胎胞尖端有一丝附着在海底或其他漂浮物体上。 笔石枝下垂、下斜、平伸、上斜或攀合生长。 胞管为笔石个体住室,成单列、双列或四列排列,前后相互叠覆,后一胞管被前一胞管遮盖的部分称为掩盖部分,未遮盖部分称为露出部分,这两部分之和即为胞管长度,其始部互相贯通形成共通沟,末端露出,形状变化很大,是鉴定笔石的重要特征之一。 笔石枝上胞管开口的一面为其腹侧,反之则为背侧,左右两边为枝的侧面。 菊石: 菊石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是已经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 最早出现在古生代的泥盆纪初期,繁盛与中生代,广泛分布于三叠纪海洋中,白垩纪末期绝迹。 菊石的壳体是一个一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锥形管。 菊石化石均产于浅海沉积的地层中,并与许多海生生物化石共生。 通常呈锥形或者桶形 隔壁和壳壁的接触线叫缝合线,是菊石分类的重要标志, 珊瑚: 海洋生物珊蝴虫的分泌物,构成珊蝴虫身体的支撑结构。分为钙质型珊瑚和角质型珊瑚两种。珊瑚石刺胞动物门珊瑚虫钢海生无脊椎动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