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2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总报告

简介部分

1.标题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序言

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当代课程开发专家认为:“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因地制宜的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是推进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关键。本课题着重探索一切对我校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带来实效的资源的占有和适用,构建具有本校和乃至区域特色的实践和理论体系。

3.摘要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针对当前课程资源开发的不足及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的,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定期集会,分工合作,重点突破,不断完善实施方案,分阶段达成了既定目标。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成员在对校内资料整合的基础上,多次到市、区档案馆、图书馆搜集、查阅地方资料,走访座谈,购买书籍,初步构建了切合学校和地域特点的校本资源库:“高中历史备课资料库”和“乡土历史小书架”。课题组先后开发了《图书章话春秋——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历史沿革纪略》、《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等校本课程,开发了《了解一下我们的家乡》等数个专题讲座,编入《潍坊一中校本课程——专题讲座汇编》。课题组指导

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潍县战役》等十几个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课题组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对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或发表,推动了教研教改的发展,不少实验教师被评为省市级教学能手。课题组配合学校成功举办了系列校友活动,特别是“黄道源先生诞辰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及《黄道源》一书的出版,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4.内容结构图

研究问题、研究背景、研究程序、研究成果、研究结论、研究反思、参考文献、附录

主体部分

一.研究问题:

1、研究目的

(1)构建切合校本特色的富有成效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体系。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自主探索。

(3)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和理性认识。

2、研究意义

(1)探索具有规律性意义的原理、原则、方法和实践模式,获得和建立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的理论架构和实践经验,推进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为我校乃至区域的高中历史教学建立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校本课

程资源库,开发校本课程,推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3)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的弊端,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为学校“百年校庆”做必要的准备,为学校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3、研究假设

历史学科的独特性质、本校及地域的特点使我们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地收集、研究和运用这些资源,可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师生的全面而生动的发展,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4、课题界定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要素。

二.研究背景

1、现实背景

(1)当前,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滞后于课堂教学改革,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实施的需要。课程资源的认识上,不少教师将课程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教科书、参考书;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主要是依靠少数专家,任课教师并没有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实施空间仅仅局限于班级课堂,并没有给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必要空间;课程资源的内容偏重于学科知识的开发,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还原历史学科本质,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最基本条件。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他

们在课内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若不向课外、校外、家庭迁移拓展,很难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而课外、校外、家庭又存在着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它们可以为课内学习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课内外的学习相得益彰。

2、理论基础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样,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他同时认为,人是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是主动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的。也就是说人是积极主动地选择知识的,是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维果斯基(Vogotsgy)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把认知和情感合二为一,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注重学生经验的积累,以便培养出完整的人。在他总结出的十种学习方法中,特别提出了“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尽量多的提供学习的资源,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实验室、学校中的人力资源,以及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利用社区”等方法。

(3)国外课程专家的理论。如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在(Tyler,R.W.)《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泰勒原理”,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要素:

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此外,哈里斯(Haris,W.)、坦纳夫妇(D.andL.N.Tanner),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Stenhouse,L.)等人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指南。

3、相关研究成果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一直代表着课程研究和课程开发的主流传统,体现着课程的主流价值观。由于学校在课程开发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上基本上是以学校为本位进行的,比较关注校本课程(School- Based Curriculum)的研究和开发,比较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课程开发的有关知识的构建注重那些决策、方法、模型、模式、程序、评估等操作性知识。他们取得的重大成果直接转化到学校课程开发和设计之中,推动了学校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有大量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有大量的相关理论知识值得我们整理和借鉴。

由于各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差异,需要我们探索符合我国特点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道路。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学者近几年开始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内涵、运行机制以及出现的问题做了全面探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已经取得了宏观上的重要研究成果,课程资源在来源、范围、形式和采用方式上都得到扩展和再认识。

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在各地区已经进行了零星的探索,主要限于地方的个案的探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突破,真正具有价值的潍坊当地的历史资源开发可以说是大致空白,这种状况制约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