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后现代主义与 后殖民主义思潮
- 格式:ppt
- 大小:341.50 KB
- 文档页数:12
反殖民与后殖民主义的兴起殖民主义是指一国或一民族以武力或其他手段占领和统治其他国家或地区,并将其视为自己的殖民地,通过剥削资源和人力、推行种族主义等方式来实现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殖民主义运动逐渐兴起,积极抵制和反对这种殖民主义的行为。
后殖民主义则是在殖民主义时代之后形成的思潮和理论,试图将过去殖民主义造成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解决或改变。
一、殖民主义下的剥削与压迫殖民主义的兴起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强制性地控制和组织起其他国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殖民国家依赖于殖民地提供的资源,并将他们视为自身的私人财产。
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经济进行剥削,大规模掠夺资源,导致殖民地资源匮乏、经济崩溃、人口减少。
同时,殖民国家通过殖民地内的种族歧视和社会阶级划分,巩固殖民统治,使得殖民地居民遭受来自殖民国家的压迫和剥夺。
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兴起殖民主义带来的剥削和压迫引发了殖民地居民的强烈反抗。
他们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了反殖民主义运动。
这些运动旨在恢复殖民地的独立和自主权,并摆脱殖民国家的统治。
反殖民主义运动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抗争,包括武装斗争、示威游行、抵制殖民国家的商品等。
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反殖民运动包括印度的独立运动、非洲国家的解放运动等。
三、后殖民主义的思潮与理论殖民主义的结束并没有消除其带来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
后殖民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
后殖民主义思潮认为,殖民主义的思想和结构依然潜藏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产生着种族主义、文化霸权和经济不平等等问题。
因此,后殖民主义思潮强调需要重新评估历史,反思殖民主义带来的后果,并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世界。
四、后殖民主义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殖民主义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也深深地渗透到了当地的文化中。
后殖民主义关注并探讨了文化认同的问题。
在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文化进行了强制性的改变和批判。
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
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被不断沦为他者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
事实上,与其说后殖民主义是一系列理论和教义的策源地,不如说它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或“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
在其中,所有的话语实践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后果”。
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
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一、出现的理论背景文学研究在当代的重要转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是后殖民主义出现的重大理论背景。
1964年,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CCCS),以及随之出现的“伯明翰学派”,标志着文化研究的正式出现。
这一过程的倡导者首当提及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与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aggart)。
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识字的用途》、《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等。
殖民主义(colonialism),指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西方强国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国家,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种侵略政策。
其表现形式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通过“自由贸易”形式,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和雇佣兵的来源地。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帝国主义时期,除了采取上述各种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剥削这些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主要形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大批亚洲、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
奉行殖民主义政策的国家转而采用间接的、比较隐蔽的、更具有欺骗性的形式,来维护和谋求殖民利益。
在政治上,一方面允许和承认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另一方面通过培养或扶植代理人来实行控制;经济上以提供“援助”的形式,通过附加苛刻条件的贷款、不平等贸易、组织跨国公司等手段,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对这些国家实行掠夺;军事上以提供军事“援助”的形式,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驻扎军队、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等,实行变相的军事占领。
为了实现其战略目的,它们甚至策动政变、挑起内战、扶植傀儡政权。
这些被统称为新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相对于17、18、19世纪的殖民主义而言的。
也即:原来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是以直接的军事占领为形式,出兵侵略一个国家,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但是20世纪以来,随着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西方发达国家发现原来的直接占领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也会招来人道主义及民主的谴责,于是转而以经济、文化的侵略为主,即从经济上控制,政治上影响,文化上同化。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及其与20世纪90年代其他思潮的复杂关系。
在文章先背景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明确了研究目的和文献综述。
接着在详细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过程,对比分析了与其他思潮的差异与联系,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
文章还探讨了各种思潮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复杂关系的内在原因。
最后在总结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启示,复杂思潮关系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以及不同思潮之间复杂关系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国、20世纪90年代、思潮、复杂关系、影响、发展、相互关系、启示、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思想文化多元化、急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人们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日益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后现代”思潮进入了中国,并迅速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不仅为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想启示,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来源于西方,但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元素,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点。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出现,不仅是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化进程的挑战,更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状况的观察和批判,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通过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其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与20世纪90年代其他思潮的对比分析、影响和发展以及各种思潮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启示。
后殖民主义一、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1、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一般来讲,殖民主义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旧)殖民主义阶段、新殖民主义阶段、后殖民主义阶段。
前殖民主义:指欧洲殖民者侵略、瓜分、掠夺殖民地的历史,在这个阶段,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直接控制的对象。
新殖民主义:指二战之后,随着亚非拉各个前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它们开始在政治、军事上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操纵,取得国家主权。
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受到帝国主义和前殖民地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成为美苏等超级大国争夺的第三世界。
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明显的依附与不平等关系。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与前两个时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
后殖民主义之“后”(post),与其他后学一样,既有时间上的意义,也有价值取向和批评策略上的“反”之意。
简言之,后殖民主义就是反思批判殖民主义之后的全球文化状态。
与前殖民主义理论侧重政治、军事,新殖民主义侧重经济都不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点是文化及其全球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生产和操纵文化的知识分子。
后殖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呼应,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的潮流中崭露头角,并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而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阈和研究策略。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是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兴盛于20世界末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批评思潮,它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东方主义、第三世界批评、媒体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扩张、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冲突、内部殖民等等新问题。
后殖民理论集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少数话语、肤色理论等于一身,展现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和对历史、社会分析的重新强调。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当代西方文学思潮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代,文学作品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形式和主题,而是涌现出各种新的文体和写作方式。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角度对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进行评析。
首先,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潮。
后现代主义作品通常以碎片化、多声部、模糊不清的叙事方式呈现,突破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强调文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复杂的文本结构和模糊的主题,挑战读者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例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威廉·布鲁赫的《城市》等作品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点。
其次,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学中的重要思潮之一。
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探讨了女性在社会、家庭和个人层面上的权利和角色。
这些作品揭示了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并探讨了女性在男性主导的文化中的生存与自我实现的方法。
例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至灯自鸣》等作品都是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第三,后殖民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思潮。
后殖民主义文学作品关注了殖民主义对于原住民和后来者造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
这些作品通过重新审视和重构历史,表达了对旧权力体系的批判和对被压迫者的声援。
例如,奥尔兰多·弗斯的《宽容》、阿赫迈德·萨义德的《国度与生死》等作品都是后殖民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尽管当代西方文学思潮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关注个人的内在世界和情感体验。
当代西方文学作品强调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追求表达个体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体验。
这也是当代西方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区别。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多样性。
它们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的出现不仅充实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思考的视角。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涉及文学、艺术(包括建筑的风格等)、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
这一思潮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
后现代主义思潮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在场形而上学”等的批判与解构。
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思想脉络
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思想脉络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思想脉络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思想脉络
内容提要:本文关注香港“后学”现状,通过对香港学界的后学研究的学术透视,认为香港的后现代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具有独特的处于中西文化之间的“中间性”特色。
其主要表现为:注重当代大众传媒的宏观文化和微观文化分析,强调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不可忽略性,关注当代最新理论范畴及其阐释理论框架,对当下文化精神走向加以把握;同时注重从宗教神学角度看后现代后殖民主义问题,并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香港文化身份和个体价值选择的深层对话。
总体上看,香港的后学研究拓展了中国后学研究的范围,深化了中国后现代后殖民研究的内涵和意义。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