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2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一、粮食行业概述及粮食市场特点

关于粮食与粮食安全。粮食主要指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及其副产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兼具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古往今来,“农本思想”、“以粮为纲”一直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1990年国家建立专项储备粮制度,按年消费量产区不低于30%、销区不低于60%储备粮食,用于平抑粮价、对抗灾害及其他不时之需,目前中央储备粮约2.6亿吨1。国家的基本粮食政策是立足国内粮食生产自给,近几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我国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到6%,控制在安全范围。

关于粮食生产。粮食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土地投入大。我国人多地少,户均种植面积少,粗放作业,粮食生产除稻谷外不具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长足发展,产量从80年代初3亿吨攀升到1998年超过5亿吨,一度呈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卖粮难现象,粮食库存大幅增加,粮价大幅下降;但最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回落至4.3亿吨,粮价出现恢复性增长,粮食库存减少,粮食缺口增大。

关于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现状与未来走势。粮食供给量主要取决于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单产,剔除自然灾害影响,由于一,城镇开发占地、环境恶化、农作物结构调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和粮食生产效益递减等原因,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全国减少耕地面积超过3000万亩,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减少耕地面积超过2亿亩,估计未来耕地面积仍将持续减少;二,粮食单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农民投入的增加,但直接提高粮食单产的科技成果短期内难以突破,农民则因为种粮收益不如其他经济作物而减少投入,长期来看,国内粮食供给稳中有降,专家估计“十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将在4.5亿吨左右徘徊。口粮、饲料用粮和

1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一些中央储备粮企业偷卖粮的投机行为因价格上涨而没有及时补库,估计约1/4的储备库有数无粮。

工业用粮增长拉动粮食需求的持续增长。现阶段粮食消费中,口粮占50%,由于人口增长率大于人均口粮下降率(主要是膳食结构调整),未来口粮消费仍将小幅增长;饲料粮消费占30%,但国内科学饲养推广普及率尚不足30%,饲料工业发展用粮将大幅增加;工业用粮消费占10%,由于粮食价格低廉,酿酒、医药和工业酒精行业将增加粮食需求量,预计未来消费突出增长。国内粮食市场远期趋向供给短缺。

关于粮食市场体系。按每年全国粮食产量4.5亿吨估算,中央储备粮每三年一轮换则每年轮换1/3库存约8500万吨,该部分粮食由中央储备库公开招标或定向定量采购;其余3.65亿吨除农民自用粮食外,全部通过粮食市场体系自由流通。粮食市场体系包括三部分:初级市场(粮食交易所和集贸市场)、中级市场(批发市场)、高级市场(期货市场)。粮食市场主体由中央储备粮机构、国有粮食企业、民营粮食供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不少粮食销区与产区政府签订了供粮协议,来自主销区的粮食经销龙头企业与主产区的国有粮食企业建立起直通购销关系,形成基于粮食订单的稳定供应链条,大额的粮食贸易主要基于上述情况发生。

关于粮食政策。粮食行业较晚放开,根据加入WTO有关协议要求,目前逐步走向市场化。这一过程的政策转向主要有:一是,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放开粮食购销,逐步实现粮食市场的市场化,完善粮食市场体系;二是,改革粮食补贴,由过去实行国有粮食企业保护价收购的价格补贴转向直接补贴农民的收入补贴;三是,逐步降低农业税和粮食流通、加工等后续链条环节税负,分五年取消农业税,部分主产区粮食企业、涉农企业免征部分税种,饲料行业免征增值税等;四是,加强粮食进口的非关税壁垒管制。另外,由于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国家年初开始清理开发区等违规占地,暂缓退耕还林、还湖、还牧,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以保证粮食生产;同时加强粮食出口管制,玉米出口同期大幅下降。

总体来看,我国粮食行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中长期粮食短缺,部分依托国际市场平衡。据专家测算,“十五”期间,我国粮食消费年均增长1.2%,到2005年粮食总需求量达到5.3亿吨,粮食缺口约3000到8000万吨,依靠进口补充。综合供求形势分析,长期来看我国耕地绝对减少、人口绝对增加、粮食工业绝对发展,粮食供应长期将趋向短缺2。

(二)粮食价格稳定,粮食行业微利经营。粮食的基本生活资料和战略物资属性,使得一方面,要保证农民种粮能够取得比较利益,有种粮积极性,即收购价几乎没有下降空间;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能够消费得起粮食,国内粮食价格不应高于进口粮食。粮食成本价与交易价差额不大,价格平稳波动,长期可能趋向微幅上升。粮食经销以及多数衍生产业微利经营。

(三)粮食流通及部分衍生产业销区主导的特征明显。衍生产品(如饲料、食用油、面食等)多为零散销售而营销成本高,以粮食为原料的产业如饲料制造等,多数设立在其产品的主销区,形成数额巨大的粮食流通量并一定程度上主导交易价格。今年初禽流感爆发,广东市场饲料行业发展收缩,直接影响了玉米价格回落和交易量紧缩;而3月份后,情况相反。

(四)粮食产业链条长,流通量大,季节性明显,配套资金需求量巨大。以东北玉米收购为例,商品玉米的收购地点主要集中在吉林、黑龙江,每年10月中下旬到次年1月为玉米收购高峰期,仅黑龙江粮食集团在2003年度收购200万吨玉米,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

(五)粮食产品标准化程度高,变现能力强。粮食属于传统产业,

2另外,有专家研究表明,近20年的粮食生产呈现周期性特点,每10年一周期,前5年政府鼓励、粮价上升、产量增长,后5年政策收缩、价格下降、粮食减产。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入WTO的开放市场下,粮食流通由国内平衡制约转变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多边贸易的选择,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已经大大增加。

形成了标准化的品类标准;在芝加哥期货市场,有21种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上市,在郑州期货交易市场有小麦、绿豆、红小豆和花生仁等品种,大连商品交易所有大豆、豆粕和啤酒大麦上市,近期在大连还将推出玉米期货交易,交易质量全部标准化。在粮食需求远期看涨、供给增加乏力的情况下,加之粮食保质期较长(一般在三年以上),随着各地粮食交易市场的建立完善,粮食较容易变现。

二、粮食流通:商业银行的市场机会

粮食既是终端产品,同时也是原材料,而且粮食产品种类多、用途广泛,形成以粮食为起点的多条产业供应链。在供应链的各个不同环节,交易主体众多,交易产品各异,数量、价值不等,但始终贯穿着物流与资金流的逆向流动,银行结算、融资需求巨大。随着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一个全新而充满商机和活力的业务空间。

(一)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1998年,针对粮食总量阶段性供大于求、市场粮价下跌的情况,国家实施了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和加快国有粮购销自身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01年,提出了“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改革措施,沿海8个销区省市以及部分产销平衡区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一些主产区也放开了一些粮食品种的收购,安徽等地开展了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试点。刚刚在京结束的全国粮改会议,为彻底放开粮食流通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此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实现粮食市场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粮食定购”转向“粮食订单”生产,其主要内容是: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建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为此,2004年,国家将放开粮食收购和价格,进一步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