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素现实人性基础上的伦理观_吕朝龑
- 格式:pdf
- 大小:168.45 KB
- 文档页数:5
对罗素含混性哲学观点的再审视罗素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具有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思想,对哲学、数学、科学、政治等领域都有独具匠心的见解。
其哲学观点多样,但其中最为知名的或许是他所主张的“含混性”的哲学观点。
这一观点指出,世界本质上是含混、不确定和相对的,而不是确定、确定和绝对的。
本文旨在对罗素的含混性哲学观点进行再审视,探讨其思想内涵、理论背景以及在当今世界中的意义。
罗素的含混性哲学观点源于他对哲学定位的思考。
他认为,本质上人们探索哲学领域是为了解决世界的基础问题,即人类对于现实的理解和解释。
然而,这种基础问题往往是无法准确解答的,因为它们与我们的概念和语言紧密相关,而这些概念和语言往往又具有含混的和相对的属性。
例如,我们无法准确描述美感、喜欢、悲伤等情绪,因为这些概念具有相对性和主观性,难以进行精确的定义和描述。
因此,罗素主张建立一种更加适合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哲学形态,其本质就是含混性哲学。
从哲学体系层面来看,罗素所主张的含混性哲学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现实的认知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二是人类认知活动具有局限性和条件性;三是哲学思考具有慎重和审慎的性质。
其次,罗素认为人类认知活动具有局限性和条件性。
他主张认知活动的本质是构建模型或者是打算,其目的是完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然而,这个构建或打算的过程本身具有局限性和条件性。
罗素认为,认知的过程受到我们自身知识和经验的限制,而这些限制具有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人类整个认知过程还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感官、情绪、文化等等。
这种局限性不仅限制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也进一步说明了我们认知过程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最后,罗素认为哲学思考具有慎重和审慎的性质。
他认为哲学是一种双重问题的解决工作,即在问题解答成立的前提上,要对问题本身进行反思和质疑。
罗素认为,这种哲学思考不仅需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需要有随时修正和完善的思维。
浅析罗素的哲学价值罗素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和人类学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罗素的哲学价值。
一、伦理哲学上的价值罗素在伦理哲学方面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他对善恶道德价值的认识和态度。
对于罗素来说,对于善恶道德价值的认识应该基于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而不是基于传统的习俗、道德规则或者信仰。
因此,罗素不赞成宗教或者传统的道德观念,而主张理性和逻辑思考在决定善恶道德价值方面的重要性。
此外,罗素也在自然主义伦理学方面有重要贡献,他提出了“理性自我利益”概念,即人应该通过合理的自我选择、追求真正的自我利益来实现人生的价值。
罗素对伦理学的思考强调了对思想和理性的重视,对于人们现代生活和令人迷惑的道德和价值观的挑战提供了积极的哲学思考方向。
罗素在数学哲学上,提出了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发现了其基础问题存在的矛盾,加深了人们对于数学基础的理解。
罗素提出的“集合论危机”,可以说是现代数学哲学研究的起点。
罗素的贡献在于他率先关注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在数学符号、逻辑和信息论的发展中,数学哲学的研究得到了更好的基础和理论支持。
三、认识论上的价值罗素作为分析哲学的重鼎之一,对于认识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认为认识的基础在于经验,然而,经验本身并不能解释知识的来源。
他提出辩证实在主义,即认识既是基于经验,又需要逻辑证明的理论,通过这种方法对于知识的定义更加清晰和确切,也为逻辑和知识的其它方面提供了更深的知识结构基础。
四、史学价值罗素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史学价值也不可忽略。
他主编的《哲学史》见解独特、思路清晰,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部著作以其客观的描述和对于历史思考的深度分析,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大图,为我们深刻理解和认识哲学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综上所述,罗素的哲学思想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价值。
他对于伦理学、数学哲学、认识论和史学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于20世纪哲学的发展和哲学思考的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人性与道德的伦理之思①王正平摘要:当下中国与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彰显了人性的道德大美与伟大力量。
人性中有道德的善与美,讲道德必须讲人性。
道德生活实践召唤我们不能再对活生生的人性避而不见,而应当积极汲取人类的全部伦理智慧,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求人性与道德关系的真理。
中国传统伦理肯定人有“好利”“好声色”“趋利避害”的自然本性,重视“理寓于欲中”,又强调“导欲于理”。
西方伦理思想不论是感性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认为人性有“自爱自保”“趋乐避苦”“利己心”的一面,又有“同情心”“仁爱心”的一面,人性是一切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的基础。
现代心理科学理论揭示了由人本性所规定的饮食男女的心理欲求,是道德意识和道德原则产生的客观心理基础,人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心理需求,是人深刻的内在道德动机和道德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道德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实践精神”。
人性具有自然本性,又有社会属性,人性通过“需要”和“利益”这两个关键因素对道德具有根本性的决定、影响和驱动作用。
道德则通过心理引导和利益调节的方式改善人性。
人性决定和制约道德,道德又调节和完善人性。
在当前个人与民族利己主义抬头,道德价值观念纷争,人际关系撕裂的背景下,我们应当重建合乎人性的道德理念,大力倡导“善良人性”这个可以成为全社会和全人类唯一达成“叠加共识”的伦理道德,重建良好的道德的秩序,构建中国和世界的生命共同体。
关键词:人性;道德;中国伦理思想;西方伦理思想;现代心理学;历史唯物论;善良人性中图分类号:B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1-0045-(16)DOI:10.13852/KI.JSHNU.2021.01.005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使人们重新发现了人性的巨大道德力量。
这一场全人类百年一遇的大灾难,促使我们从现实生活教训中进行伦理反思:究竟什么是人性、什么是道德?人性与道德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我们应当怎样倡导合乎人性的道德?本文拟从深切感受这场抗疫战斗中广大民众自觉迸发的善良人性的伟大道德力量入手,较为深入系统地从中外伦理思想史、现代心理科学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角度,全面审视道德与人性的本真关系,拨开种种思想迷雾,认识善良人性的重要伦理道德价值,以便我们能够重建与现代人类生活相契合、以科学人性观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真正促进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
罗素婚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反思伯特兰·罗素作为20世纪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散文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著《婚姻与道德》中,罗素提出了一系列反对基督教婚姻伦理思想的新概念,并作为时代的先锋,支持女性主义、婚姻自由。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罗素婚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反思。
第一章,罗素阐述了基督教时代到现代工业社会婚姻、家庭、性道德等各方面发生的变化。
在罗素看来,基督教的负面思想一直毒害着现代文明的人的思想,人们对婚姻持有的圣婚、不离婚思想是错误的,对爱情不能成为婚姻的动机也进行了批判,对于性被认为是可憎的、猥琐的思想进行了有力的反击。
罗素支持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一旦涉及到子女的婚姻就应该慎重对待离婚这件事。
他在《婚姻与道德》这本书中分析了爱情、婚姻与幸福的关系。
他提出何为婚姻以及婚姻幸福的条件,爱情是婚姻的动力,在生儿育女的家庭离婚的可行性和困难性。
在前卫自由思想的激励下,罗素主张性解放和性自由,并赋予婚外恋等现象以理化。
第二章,罗素的婚恋思想指导着他一生的婚恋之路,四次婚姻,无数次的婚外情,使得罗素长达一个世纪的岁月浪漫,丰富。
在罗素去世之后,各界研究罗素的学者和专家通过对他曾经的妻子和情人们的回忆录,来更深的了解他的婚姻伦理思想。
当然,他的行为和思想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反对声和抗议声,亲朋好友的怨声载道,社会舆论的恶性攻击,其他学者的反对都对罗素的工作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但是罗素能抵抗住来自各方的压力,更没有减退对于生活高涨的热情。
同时利用他贵族家庭的特权与各方好友、学者的支持身体力行实践着他的婚姻道德思想。
第三章,虽然人们对罗素后来褒贬不一,但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罗素的前卫思想确实先锋式的改革了传统贵族家庭人员在社会中的影响,他的很多思想比如支持裸替,节制生育等也成为当今时代人们追求的一种新时尚,新潮流。
他提出的性解放、婚姻革命以及试婚制、优生学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很大的流行。
罗素与尼采对伦理学的辩论近现代哲学中的道德与心理观点伦理学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道德行为、价值观和道德判断等问题。
在近现代哲学中,罗素和尼采是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对伦理学的辩论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探讨罗素和尼采在伦理学领域的观点和辩论。
一、罗素的伦理观点罗素是一位逻辑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受到经验主义和辩证法的影响。
在伦理学上,罗素主张一种基于理性和约束的道德观。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当符合普遍的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可以理性地构建出来,并且具有普适性和不可变性。
罗素认为道德行为的标准应当基于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他主张人们应当尽量避免伤害他人,促进他人的幸福和利益。
罗素认为,伦理学的目标是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不仅仅是个人好处的最大化。
二、尼采的伦理观点与罗素不同,尼采是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他批判了传统的伦理观,并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观。
尼采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一种奴隶道德,对人类的自由和个性发展构成了束缚。
因此,尼采主张一种超越传统的伦理学,鼓励人们追求个体的超脱和自我实现。
根据尼采的观点,道德并不存在绝对的准则或价值,而是主观的、流变的,取决于个体和社会的需求和动态。
尼采批判了传统伦理学的价值观,并提出了一种超越人类的超人道德观念,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造力。
三、罗素与尼采的辩论在伦理观点上,罗素和尼采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冲突。
罗素强调普遍的道德准则和对他人的关爱,他认为道德应当具有普适性和不可变性。
而尼采则主张个体的超脱和自我实现,他批判了传统伦理学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
尽管存在差异,但罗素和尼采对伦理学的辩论促进了对道德的深入思考和思想的发展。
他们的观点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洞察力,对于理解和解决伦理学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四、近现代哲学中的道德与心理观点罗素和尼采的伦理观点代表了近现代哲学中众多道德与心理观点之一。
伦理学在现代哲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涌现出多种多样的道德观点和理论。
黑格尔论道德与伦理———以《伦理体系》的欲望概念为中心翁少龙【摘要】本文通过对《伦理体系》中的欲望概念的研究,说明在道德与伦理之间有个重要的中介环节———欲望,黑格尔据此才能将两者贯通起来。
欲望兼有道德与伦理这两个要素,富有辩证运动的特征,是推动道德进展到伦理的内在动力。
欲望是分析道德何以能够进展到伦理的关键环节,由此才能理顺《伦理体系》在术语转换上的关系,进而说明黑格尔尝试提出自己的伦理观念的思路进程。
在黑格尔那里,欲望有个体可感知的经验属性,是黑格尔试图将当时的实证研究贯彻于批判哲学的理论样态,并以此反对康德与费希特的形式主义德性论。
与此同时,黑格尔也将形式性纳入经验的欲望中,用以弥补霍布斯与洛克在经验主义德性论上的缺陷,使道德升华为具有整体主义的伦理性,而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精神哲学。
【关键词】欲望;道德;伦理;精神中图分类号:B516 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23)01-0069-08作者简介:翁少龙,福建惠安人,哲学博士,(厦门361005)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黑格尔《伦理体系》翻译与研究”(20YJC720022)在黑格尔的耶拿著作群中,《伦理体系》(SystemderSittlichkeit)是一部相当重要的作品,存在着非常丰富的解读可能和挖掘潜能,比如,卢卡奇(GeorgLukács)、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e)、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等黑格尔左派学者大都从社会哲学和实践哲学向度做出分析,强调劳动与交换等经验要素在该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与此相对,西普(LudwigSiep)、哈里斯(H.S.Harris)、里德尔(ManfredRiedel)等学者则大都重视从意识哲学和逻辑学层面做出解读,并不过分强调经验要素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和意义。
长期以来,这两种解读路径都试图为自身的诠释合理性做出辩护,并将其作为《伦理体系》的理论基础,事实上,该文本的有些概念无法完全从其中一个方面加以完整诠释,因而很有必要将以上两种解读路径综合起来。
论⼈性和政治------罗素伯特兰·罗素是⼆⼗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最著名、影响最⼤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1950年诺贝尔⽂学奖得主 本⽂着眼于⼤的社会问题:欲望、权利、战争等,却落脚在⼈性与哲学的深度。
偏僻如理,发⼈深思。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罗素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
在其漫长的⼀⽣中,完成了40余部著作,涉及哲学、数学、科学、论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及政治等各个领域,对西⽅哲学产⽣了深刻影响。
1950年获诺贝尔⽂学奖。
On Human Nature and Politics论⼈性和政治Undoubtedly the desire for food has been, and still is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great political events. But man differs from other animals in one very important respect, and that is that he has desires which are , so to speak, intimate, which can never be fully gratified, and which should keep him restless even in Paradise. The boa constrictor, when he had an adequate meal, goes to sleep, and does not wake until he needs another meal. Human beings, for the most not part are not like this. When the Arabs, who had been used to living sparingly on a few dates acquired the riches of the Eastern Roman Empire and dwelt in palaces of almost unbelievable luxury, they did not, on that account, become inactive. Hunger could no longer be a motive, for Greek slaves supplied them with exquisite viands at the slightest nod. But other desires kept them active; four in particular , which we can label acquisitiveness , rivalry, vanity and love of power.毫⽆疑问,占有⾷物的欲望⼀直都在,⽽且现在也仍然在,它是导致重⼤政治事件的主要原因之⼀。
儒家和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探析摘要任何规范的伦理学都可被大致区分为道德要求、道德理由以及用于支撑理由的存在论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等层面。
作为美德伦理学可资采用的两种伦理学范式,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儒家伦理分别提供了以“最高善”和“道”为宗旨的道德理由。
进一步地,前者通过诉诸本性/自然学说和灵魂学说,后者通过诉诸“天命”观念和“心性”观念,描述了相关的存在图景和心灵结构,为各自的道德理由奠定基础。
一、比较的可能严格说来,“美德伦理学”(virtueethics)是一个只可能在现代语境中才会出现的概念。
对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古代思想家来说,尽管是从行为者内在品质的角度出发,从美德与人的自我完善的关系出发来讨论道德问题,然而在他的头脑中,绝无可能出现一个专门的“美德伦理学”概念。
因为,以上述方式进行的道德哲学探究,在他看来,就是“伦理学”本身,而不是与其他类型相对应的一个伦理学分支。
我们之所以常用“美德伦理学”来称呼亚里士多德主义,恰恰是我们的道德观念接受了(至少经历了)启蒙时代以康德主义、功利主义、休谟主义等立场为代表的规则伦理学(ruleethics)的洗礼之后的结果。
正因为在我们的思想脉络中,已经存在这些更强调行动指导功能、更强调正确行动的必然性与义务性的道德理论,所以,当有所反思并回顾伦理学史时,我们才会特别在意古代思想的不同之处,并以其中尤为突出但在现代道德哲学中却日益边缘化的关键词——“美德”——来界定这种伦理学。
把亚里士多德主义视作“美德伦理学”的典范,还只是西方伦理学的内部问题。
毕竟,现代西方学界所讨论的美德伦理学,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重新发现与开掘。
但是,若要引入中西比较的维度而将中国的儒家伦理思想也视为“美德伦理学”,则可能需要更多的谨慎。
一方面这是因为,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并没有西方启蒙以降的现代道德哲学意义上的“规则伦理学”。
因此,将儒家伦理思想视作“美德伦理学”,在根本上,就不可能是中国伦理思想进行内部比较或对照的结果。
Z h e X u e Y a n j i u☆哲学研究☆今天,哲学处在相对低迷时期,人们看不到哲学大师的出现,也发现不了哲学思想的伟大光焰,甚至哲学家园一片空寂、荒芜。
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仔细研究罗素的哲学观,对我们拨去哲学的迷雾,破解哲学的难题,领会哲学的真谛,从而最终恢复哲学在我们中华民族中应有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一个优秀的民族不能没有哲学,这就像黑格尔所说的,如果没有了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1]1.哲学是介乎科学和神学之间的一种东西。
一触及到哲学,我们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在哪个领域去寻求哲学?对此,罗素给哲学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他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
一切确切的知识———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
”[2]这也就是说,由科学证明无误的问题,由神学妄断的问题,都不属于哲学,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一切问题都属于哲学,只有在这个领地,我们才能从事真正的哲学活动。
2.哲学起源于满腹狐疑。
既然哲学介乎科学与神学之间,那么在科学与神学之间剩下的就是那些让人们充满疑窦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就是哲学产生的土壤。
如果说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一切问题都明白无误了,那么哲学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
所以,罗素说:“有许多问题是有思想的人迟早会扪心自问的,这些问题都是科学家无法解答的,而那些尝试自行思考的人又不愿意听信占卜者所提供的现成答案,哲学任务就是去发掘这些问题并处理它们。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论文(2)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论文篇二西方哲学史中的平等思想摘要:古希腊人所确立的权利平等的原则及其光辉的实践是惠赠给近现代西方社会的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古代罗马吸取了古希腊的思想精华,所确立的自由平等理念是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其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对现实社会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关键词:古希腊时期古罗马时期平等思想中图分类号: B083 文献标识码:AOn Thought of Equality in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MEI Jiang-qiao(Ningbo Dahongying College Zhejiang?Ningbo 315175)Abstract: The right of equality principle and its practices established by ancient Greek is an inexhaustible wealth to the recent and modern western society. Ancient Romans absorbed the essence of ancient Greek, whose freedom and equality concept are the core of the modern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These equality principles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real life and its role in the western political philosophy history can not be underestimated.Key words: Ancient Greek; Ancient Rome; Thought of Equality一、古希腊时期的平等思想古代希腊一般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
国内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决策的伦理性的研究概述作者:程洁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01期【摘要】教学求真,是一种理智德性的活动;教学求善,是一种实践德性的活动。
因为求善,教学是一种成人的伦理活动。
近年来,因为教学中频发的教师决策中的伦理问题,学者们将研究的兴奋点逐步由认知活动转向了伦理性思考。
从掌握的有限资料来看,国内学者关于课堂教学中教学伦理问题的论述大多包孕在教学伦理的研究中,直接论述课堂教学中教学伦理问题的言论、著述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我们只能从教学伦理研究历程与状况中去筛滤课堂教学中教学伦理问题的研究概貌。
【关键词】伦理;课堂教学;教师决策;伦理问题一、教学伦理的内涵“伦理”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有论者推论,伦理在我国用来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所需要遵循的准则、原则和规定。
教学伦理就是以现代道德哲学和现代教学论为视角,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伦理现象,揭示其深刻的伦理内涵和师生所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
大部分的国内学者持这种观点。
教学伦理主要研究课堂中教师言行的规范性、教学内容的教育性、师生教学交往行为的道德性以及教学全方位的伦理性。
二、什么是教学伦理决策国内外对于教学伦理决策的研究很少,大都是对教学伦理与伦理决策的论述,很少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所以很难对教学伦理决策进行概念的界定。
只能从伦理决策与教学伦理的概念中综合概述教学伦理决策。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呈现出多元化和差异性,而教师在其现实性上是多重角色的集合,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一方面其职业活动具有公共性特质,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另一方面,他同时又是作为社会中具有独立个性与自由意志的个人。
这些不同的角色和相应的不同责任义务,常常处于矛盾之中,形成角色及其责任的冲突。
人们很容易从实践的维度去看待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面临的这些诸如角色、职责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冲突和矛盾,并把它作为一般的实践问题。
而实质上,在这些冲突的背后是一些相互冲突的价值观,是涉及到伦理的价值观的冲突。
思想道德修养的人性论基础
刘海鸥
【期刊名称】《大学教育科学》
【年(卷),期】2006(005)005
【摘要】人性论是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在古今中外思想史上,有什么样的人性论,也就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修养理论.了解古今中外思想家们的人性论及其思想道德修养理论,不仅可以加深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认识,而且也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及该门课程的建设找到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页数】5页(P95-99)
【作者】刘海鸥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对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的再认识——案例教学在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J], 樊亚蓉
2.关于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一点思考--基于三本院校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经验 [J], 徐本磊;祝万春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困境释因与突破--以人性论为视角 [J], 沈卫星
4.“中国梦”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路径探讨--以《思想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内容为例 [J], 石开玉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民法教育的完善
——兼谈将《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 [J], 胡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存金岳霖:评罗素的所谓追求“永恒的真理”评罗素的所谓追求“永恒的真理”文/金岳霖(金岳霖像)罗素出身于一个政治家庭。
祖父曾经两次当英国的首相,父亲很年轻的时候也参加过竞选议员的活动,祖母曾要他进入政治生活,并且还有过使他作一个英国驻外某大使馆的外交官的安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和以后,他自己也参加了政治运动。
但是,为什么在写了一本关于德国政治的书(1896年)之后,直到1.914年他都没有参加什么政治运动呢?他自己也承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他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
为什么呢?理由可能很多,但是主要的是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他不满意己转变为帝国主义的赤裸裸的资本主义社会,对封建社会的死去有悲哀,看不起“人类”,看不起“人性”,要求超脱“人生”;另一方面,他年轻的时候,已经怀疑基督教,已经不相信上帝了,可是宗教的情感没有消灭,他要在哲学中得到宗教的满足。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所谓追求“永恒的真理”,借以超脱人生,代替宗教。
而所谓追求“永恒的真理”,具体到罗素生活里来,就是数学和逻辑的研究。
在这个研究里,罗素自以为是在追求“永恒的真理”。
但是,上面的说法是需要一些解释的。
罗素虽然是贵族,然而他是在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差不多两百年之后的人,他已经有满脑子的资产阶级思想,他接受了资产阶级相当流行的那种看法,把资产阶级的本性夸大为人类或全民的本性。
这样一来,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成为人类或全民的本性了,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本性也就是“人”的本性了。
“人”既然有这样的本性,“人”既然是这样的动物,对于一个有封建残余思想的人,对于一个习惯于以仁爱为掩盖压迫和剥削的幌子的人来说,当然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在罗素的文章中,《自由人的礼赞》是宣传得最广泛的。
它被重印过十多次,不只是收在哲学书里被重印出来了,而且收在别的书里也被重印出来了。
在这篇文章里,罗素曾表示“人”的事业,“人”的要求、“人”的愿望是渺小的,不重要的,无意义的。
Russell's Viewpoints on Marriage 作者: 吕朝龚
作者机构: 陇东学院政法系,甘肃庆阳745000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学院学报
页码: 1-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罗素;婚姻;人性;道德
摘要:罗素的婚姻观超越了常人的眼光。
他认为。
人类婚姻的基础是人的自然本能、性欲冲动和爱的激情;他要求任何婚姻道德都必须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人们应正确对待性道德,充分张扬爱的自由,恰当考虑孩子的健康成长,适当承认婚外情;他对婚姻的基本态度是重本能、轻理性,重自由、轻现实,重情爱、轻责任。
他的这些婚姻观引起了人们不少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