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谈写作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作文辅导: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中华文化长寿,具有特殊生命力的原因导写(附解题及范文)一、原题再现: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生于斯,长于斯,你对中华文化怎样认知?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
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英国学者罗素于1920 年来到北京大学做了两年的客座教授,他预言中国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极端暴力的革命,然后认识到暴力不能带来和平幸福,进而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文明的优点,重新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另外一次很伟大的文明。
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子的身份完成写作1. 写一篇演讲稿,向来你校参观的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
2. 写一份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议。
3. 写一封信,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审题指导:1.审出真实情境的限制。
材料引用了余秋雨和罗素对中华文化的评论。
话题“中华文化”是热点。
余秋雨谈的是“特殊生命力”,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生生不息,跟其他文化相比,最长寿,最有生命力;罗素预言中国人将会结合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文明的优点,创造出伟大的新文明。
两则材料同一话题,观点各异,情境相同,都是在引导考生思考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2.审出写作任务:三个作文任务如下:向外国中学生介绍中华文化的“特殊生命力”,写成演讲稿;向全校师生发出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倡议,写成倡议书;向某位政要或长者讲述你对“结合东西方文化优点,创造伟大新文明”的建议与思考,写成书信。
3.审出考生写作的情境要求考生身份限制。
名家谈写作最经典的话
1.“写作就是思考的记录,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想法。
”——钱钟书
2. “好的写作不是说得越多越好,而是说得越少越好,用字要精准,传达出来的信息要清晰明了。
”——鲁迅
3. “写作不要为了花哨而花哨,要追求简洁明了,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杨绛
4. “写作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要盲目模仿别人,要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王安忆
5. “写作一定要有激情,只有充满激情的文字才能打动人心。
”——莫言
6. “写作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更要考虑读者的感受和需求,写出能引起共鸣的作品。
”——余华
7. “作家要有良好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用想象创造出更加丰富的世界。
”——刘震云
8. “写作就像是一场修行,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才能写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贾平凹
9. “好的作品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趣味性,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享受。
”——韩寒
10. “写作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它能够唤起内心最深处的思考和感受,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 1 -。
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优秀论文罗素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罗素在写作哲学史的时候注重从多元的角度进行阐释,关注权利、经济、欲望等基础性因素。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罗素与西方哲学史的论文篇1浅析罗素的哲学史观摘要:罗素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罗素在写作哲学史的时候注重从多元的角度进行阐释,关注权利、经济、欲望等基础性因素。
在谈到中国文化时,他提到了历史决定论的害处。
他看到了西方哲学的两部分,一部分是“暗流”,一部分是“阳光”。
他告诉我们哲学使人宽容,使不同文化之间可以找到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生活方式宗教科学多元决定论宽容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3-0000-01罗素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其原因在于历史学能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是我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成为一个大的宇宙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
它以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
哲学不仅追求知识,而且追求智慧。
历史在这个根本点上与哲学是相通的。
而罗素的哲学史观,便是在他的历史观和哲学观中展开的。
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论述罗素的哲学史观。
一、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罗素认为,“一般人的眼中,哲学是高高在上、远离大众、远离社会生活的,这是不正常的。
造成这种不正常的原因有许多,既有人们的误解,认为哲学思想过于艰深;也有从事哲学工作的人把哲学本身哲学化了。
不错,在现代社会中,哲学像其他专业学科一样,也是一门学科,需要专门的人才去研究。
但是,哲学与其他专业学科又有所不同,它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密切相关,因为哲学乃是广义的人生哲学。
”①人生观或人生哲学看起来涉及的范围好像比较小,只与人有关,甚至仅仅与个人有关,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与世界相关,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归根结底会影响我们对人生的看法。
而且更进一步说,我们之所以要认识世界,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认识人生。
作文主题训练------名人篇(罗素)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谓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静的生活,原因是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实的人生乐趣。
——罗素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
——莫言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美】古德)父亲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自己的孩子为自己争光。
(【英】罗素)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李大钊)综合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英国的课本讲拿破仑是被英国人打败的,德国的书本则说拿破仑是被德国人打败的。
有人问英国著名学者罗素:“让我们的孩子相信谁呢?”罗素答:“让英国的孩子读德国的读本,德国的学生看英国的教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你以高二学生代表的身份,在2020年开学典礼上,以“疫情带来的思考”为主题,并结合从下面几句名人名言中感悟到的内容,向全体师生做一个演讲,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②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鲁迅)③没有知识,我们希望的世界不能建立起来。
(英国罗素)④最崇高、最宝贵的财富,除了生命之外,断无他物。
(日本池田大作)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演讲稿;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例文:喧嚣与安静自古以来,喧嚣和安静就被放在一个对立的位置上,文人墨客间关于二者的讨论不免引发现代人对喧嚣和安静两者关系的思考。
关于写作的名人名言关于写作的名人名言1、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我的天才,毁灭我的才华。
任何刚劲的东西,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会从一支唯利是图的笔下产生出来。
2、我写作,是因为我愿把内心深处无声的痛苦用文字表达出来。
——白先勇3、千万不要从形式上去追求比别人写得好。
比别人写得差一些不要紧,要紧的是按自己的特点写。
一开始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拙笨的办法,我国所以出了大堆语言的垃圾,正由于这个缘故。
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做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合理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
最大的智慧是在于字句的简洁,谚语和民歌总是简短的,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情感是足够写成整部书的。
——高尔基4、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我的天才,毁灭我的才华。
任何刚劲的东西,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会从一支唯利是图的笔下产生出来。
需求和贪欲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能使我写得好些。
——卢梭5、写作即是坐下来判断自己。
——易卜生6、以不矫揉造作和真实而为人乐于读吧。
你一旦把政治引入文学作品,可憎的感觉立即出现。
过于追求高雅的文笔,最终既引来钦佩,也带来枯燥。
——司汤达7、努力从人的性格中发掘可稀释的精华。
8、在一生中连一次诗人也未做过的人是悲哀的。
——拉马丁9、作家会在反复审阅自己所写的东西的过程中发现他想写什么。
——《雷蒙德·卡佛:一位作家的一生》10、要写作就需要清静的头脑。
——茨威格11、弹旧调不管弹得多么热情,总有一点学生练习本的味道。
即使愚笨也好,但必须是你自己的!要有自己的气息,自己固有的气息,这一点最重要!——屠格涅夫12、我写作,因为我有一种印象或感觉,这就是上帝在六天内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并不完善。
第七天是他的休息日,从而没有时间完成他的全部工作。
我意识到世界大小,生命过于短促,更无足够的幸福而言。
我写作是为了完善世界,为了完成创世的第人天的工作。
在我的作品中,有我的梦幻和对世界的看法。
作文素材:罗素经典语录2,作文作素材:罗素经典语录251、需求对象的残缺不全,正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52、从每天上学的时间看,中国儿童最有思想。
53、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除了培养生活赖以支撑的主要兴趣之外,总得设法培养其他许多闲情逸致。
54、我们两次出生于这个世界,第一次是为了存在,第二次是为了生存。
55、这世界充满了神奇的事物,耐心等待着我们变聪明好发现。
56、当心灵回到起点时,它已经在过程中有了新的觉悟。
57、幸福的秘诀是:尽量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和物尽可能友善。
58、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
59、对付贫穷要有勇气,忍受嘲笑要有勇气,正视自己营垒里的敌对者也要有勇气。
60、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
61、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
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
62、通过认识到那些引起焦虑的事物并不重要可以缓解大部分忧虑。
63、人活在世上,主要是在做两件事:一、改变物体的位置和形状,二、支使别人这样干。
64、你的每一项专长都能为幸福铺路。
65、思想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它充满破坏力,它令人震惊。
思想对待特权,既有体制,以及安逸的旧习毫不留情。
思想是伟大的,迅捷的,自由的。
66、荣耀归于身经无数年代战斗的勇猛战士,他们已为我们保有了无价的自由遗产。
67、“推理”被看成是智力的标识,表现出人优越于机器。
68、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
69、一个有勃勃生机与广泛兴趣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
70、广义地说,最渴望权力之人就是最可能获得权力之人。
71、爱国就是为一些很无聊的理由去杀人或被杀。
72、使我们无法自由和高尚地活着的最主要原因是对财富的迷恋。
73、我们所需要的,不是相信某种说法或信仰的意愿,而是探究的意愿。
这两者截然相反。
74、能聪明地充实闲暇时间是人类明的最新成果。
75、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
浅谈罗素摹状词理论对语言哲学研究之影响罗素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贡献不仅在逻辑学上卓越,也对语言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罗素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词语分类方法--摹状词,这种方法不仅对逻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语言哲学研究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摹状词是一种描述性词汇,它们可以描述对象或事物的外表或特征,比如“红色”、“大”、“圆形”,但这些词汇本身并不能真正描述对象或事物的本质特征。
罗素认为这种语言现象是源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限制,人类语言无法刻画世界的全部本质特征,因此我们需要使用这些描述性词汇对事物进行描述。
摹状词理论主要是针对语言的描述性部分进行研究的。
在罗素看来,语言是人类思考的重要工具,同时,语言对于知识和思维的组织和表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摹状词在语言的知识表达和语言分析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首先,摹状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概念的构建过程。
在语言中,描述性词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我们通过使用各种描述词汇来描述并理解世界,人类知识和理解的构建过程也是如此。
摹状词对于概念、范畴以及归纳的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其次,摹状词理论的贡献还在于揭示语言表达的一些局限性和缺陷。
摹状词可以描述对象的外表和特征,但并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属性。
这种局限性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和知识构建中。
而诸如逻辑、数学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可以通过语言的命题性和功能性来弥补这种不足。
最后,摹状词理论在语言哲学方面也有其重要性。
罗素在《论语言》中提到,语言的结构和性质与人类思维的性质息息相关。
人类思维是语言的主题,而语言只是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
通过摹状词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在人类思维中的作用,而这种作用不仅限于语言的描述性特征。
总的来说,摹状词理论对于语言哲学的研究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它不仅是逻辑学的基础,也为语言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因此,对于语言和语言哲学的学者来说,掌握摹状词理论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园读书笔记幼儿园读书笔记1借着假期时间,我读了一本关于区域活动方面的书——《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这本书从区域游戏入手,围绕教师在开展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中最关心的五大方面,即区域活动内容与关键经验、区域活动的一般流程、评价要点、问题与对策以及活动案例,进行了理论结合大量实践案例的阐述。
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参与游戏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从某中意义上说,是一种幼儿的主体活动,它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区域活动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为幼儿自主习惯和能力养成发展提供了条件。
我班幼儿是大班孩子,每当他们玩完区域活动后,总会有一些材料被破坏,比如说搭建区的纸箱,孩子们就很随意的坐在上面或用脚踢来踢去,通常遇到这样的事件后,我都会批评不爱惜的孩子,然后自己把箱子修整一下或扔掉,可是,孩子仍旧不爱惜箱子,导致搭建区的纸箱越来越少。
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才发现我的做法都是错的。
我们制作材料时首先要考虑材料的实用性、耐用性、这样可以减少幼儿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不小心导致的破损;摆放材料的位置也要适合幼儿的取放,防止幼儿在取放过程中的自然破损;每当投放新的材料时,我们要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讨论这种材料是什么做成的,使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了解材料的制作过程,使幼儿产生爱惜材料的责任感,培养幼儿爱惜材料的良好习惯。
我们还要制定游戏规则,和幼儿一起商讨,每个区域应有什么样的规则,比如:轻拿轻放、摆放整齐、材料分类,放在固定位置、按正确方法使用材料、及时整理清洁等;对不爱惜材料的幼儿要及时提醒劝告制止。
在材料破损后要指导幼儿及时修补破损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既能体会到爱惜材料的重要性,又能掌握一些基本的修理办法。
看完这本书后,我认为我班幼儿之所以不爱惜材料道具,教育过后又屡教不改,就只因为我没有把他们放在主导的位置,当发生不爱惜材料的情况发生时,我批评他们几句后,剩下的“烂摊子”就我收拾了,孩子们并不能深刻了解、体会到爱惜材料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再遇到不爱惜材料的的情况发生,我会用以上的方法采取措施,我相信我班幼儿不爱惜材料的情况一定会越来越少,会越来越好。
有关名人谈写作的名言
1、写作是一条认识自己,认识真理的路,你只要喜欢写,应该随时动笔去写。
——(中国作家)罗兰
2、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培根
3、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4、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
——马克思
5、文采是一枝魔杖,它可以点石成金。
6、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
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鲁迅名言
7、每个作者如果在文学上能有特殊的成就,他必须成就一种他所独有的风格。
朱光潜
8、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只是为了安顿自己。
关于写作的名言名句简短
以下是一些关于写作的简短而富有启发性的名言名句:
1. "写作是思考的笔录。
" ——托马斯·杰斐逊
2.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 ——威廉·莎士比亚
3. "写作不是为了自我表达,而是为了交流思想。
" ——C.S.刘易斯
4. "作家的任务不是寻找自己的声音,而是要抹去多余的音符,直到只剩下唯一的声音自然流淌。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5. "写作就是将一池沸腾的思想冷却成一行行文字。
" ——阿尔贝·加缪
6. "好的写作就像窗户,我们透过它看到世界,而非看到窗户本身。
" ——E.M.福斯特
7. "写作的第一法则是要有话可说;第二法则是不要撒谎。
" ——约瑟夫·海勒
8. "文学是凝固的时间,是活的思维。
" ——列夫·托尔斯泰
9. "写作是一种发现的过程,你并不总是知道你要说什么,但你开始书写时,你会找到它。
" ——安妮·迪拉德
这些名言体现了写作的本质——一种深刻思考、清晰表达、真诚沟通的艺术。
文学大师谈写作汇总,浓缩的都是精华写作是一项综合能力的反映,从古至今,有不少名家、大师从自己创作的切身体会中总结出了各自写作的技巧,这些技巧,各有侧重,但都有实用,本文将这些名言进行汇总,并分析。
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写作要“为时而著”,这要求我们就必须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会观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获得写作的源泉。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复杂的,社会生活总在不断演变,不断向前发展。
学习写作,要时时、处处留心周围各种各样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只有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跟踪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脉搏的跳动,捕捉生活的热点,才能保持新鲜的、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
同时,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入特有的生活领地,培养一种“穿透”生活、“钻探”生活的本领,去发现生活的真谛、生活的美。
正如老舍所指出的:“深入生活好比挖井,虽然直径不大,可是能穿透许多土壤。
”别林斯基也说:“在活生生的现实里有很多美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
”写作者只有熟悉生活、跟踪生活、深入生活,才能获得写作的源泉,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所以我们一定要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
二、李渔说道:“开卷之处,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收场一局,即以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后数月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
”契科夫说:“请你尽量多的写,请你写、写、写——写到手指头断了为止。
”以上这两位名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要坚持多读勤写。
1.坚持多读阅读是继承前人精神遗产,增长学识,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生活、提高写作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罗素提出的摹状词(sense data)理论,是他的认知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简而言之,摹状词是指我们在感官接收到外界的信息时,所得到的与外界对应的内在感觉或心理状态。
罗素认为,这些摹状词是我们认知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对外界的认知最基本的形式。
首先,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解决了哲学上的一个基本难题,即对外部对象的认知方式。
罗素认为,我们无法直接认识到外界物体的本质与存在形态,所有的认知都只是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而摹状词作为联系感官与外界相互作用的媒介,成为我们认知外界最基本的形式。
其次,摹状词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形而上学上的理论。
罗素认为,摹状词是存在于我们心智中的、彼此独立且不可分割的实体。
也就是说,摹状词代表了人类对外界客观存在的直接体验,而非仅仅是一种由大脑生成的“虚拟现实”。
接下来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摹状词理论的正确性:1. 看到一张红色的苹果,我们会感到红色的视觉摹状词、苹果的形态摹状词、甜味或酸味的味觉摹状词,以及香气的嗅觉摹状词等。
这些摹状词结合起来,构成了我们对苹果的全面认知。
2. 听到一首歌曲,我们会感到节拍的摹状词、歌曲的旋律摹状词、歌词的语言摹状词,以及可能还有人声或乐器的声音摹状词。
这些摹状词的组合,让我们能够对歌曲有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3. 摸到一件丝绸衣物,我们会体验到温度的摹状词、质感的摹状词、重量的摹状词,以及衣物线条和形状的触觉摹状词。
这些摹状词的组合,让我们能够对衣物的质感、形态等方面有直接感受。
4. 品尝一道美食,我们会感受到口感的摹状词、味道的摹状词、香气的摹状词,以及食物颜色和形状的视觉摹状词。
这些摹状词一起作用,让我们对这道美食的口感、味道、香气等方面有全面的认知和感受。
5. 感受到阳光和微风,我们会体验到温度的摹状词、光照的摹状词、风的摹状词以及周围环境的感觉摹状词等。
这些摹状词组成了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舒适。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英]罗素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罗素著读后感《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深入剖析,展示了莱布尼茨哲学的核心观点及其内在矛盾。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罗素在书中对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他指出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莱布尼茨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每一个事物都与其他事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莱布尼茨提出了“预定和谐”的观点,认为上帝在创造世界时就已经决定了世界中的一切,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些预定的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最后,莱布尼茨强调了“世界是最好的可能世界”,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上帝根据自己的意愿创造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合理的,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合理性。
然而,罗素同时也指出了莱布尼茨哲学的内在矛盾和不足之处。
首先,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观点导致了宿命论的产生,即一切事物都是上帝预先决定的,人类的行为和命运都无法改变。
这与莱布尼茨强调的自由意志相矛盾。
其次,莱布尼茨的世界观过于理想化,他认为这个世界是完美的,然而现实世界中的种种不公和苦难却与他的观点相悖。
最后,罗素认为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缺乏实证依据,过于依赖于直观和信仰。
在书中,罗素还引用了大量的原文资料,对莱布尼茨的哲学观点进行了严谨的论证。
这使得我对莱布尼茨哲学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让我对罗素的哲学素养和批判精神感到敬佩。
第二篇范文:《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罗素著读后感——从比较哲学的角度审视在《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一书中,罗素以其独特的比较哲学视角,对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诠释。
通过这一视角,我们不仅能够看到莱布尼茨哲学的内核,还能从中体会到罗素哲学思想的光辉。
罗素首先从东西方哲学的背景出发,对莱布尼茨的哲学进行了全面的比较。
1、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2、你能在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就不是浪费时间。
3、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厌的章节,一切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
4、人的一生就应该像一条河,开始是涓涓细流,被狭窄的河岸所束缚,然后,它激烈地奔过巨石,冲越瀑布。
5、渐渐地,河流变宽了,两边的堤岸也远去,河水流动得更加平静。
最后,它自然地融入了大海,并毫无痛苦地消失了自我。
6、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
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
7、爱情只有当它是自由自在时,才会叶茂花繁。
认为爱情是某种义务的思想只能置爱情于死地。
8、只消一句话:你应当爱某个人,就足以使你对这个人恨之入骨。
9、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
10、不用盲目地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11、幸福的秘诀是:尽量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和物尽可能友善。
12、恐惧是迷信的根源,也是造成残忍的主要原因之一。
智慧始于征服恐惧。
13、人的情绪起落是与他对事实的感知成反比的,你对事实了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动感情。
14、只凭阅读本身并不能提高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能力。
15、如果一生中能读到一本好书,在阅读中又感到乐趣,这种乐趣又把我们引深到思考中去,在思辨中再得到更大的乐趣,这才是一本好书应有的价值,也是它真正存在的意义。
16、眼光长远是理性的,但也是苦闷的,因为美好永远在将来,当下永远有苦难。
17、不要为自己持独特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看法。
18、使我们无法自由和高尚地活着的最主要原因是对财富的迷恋。
19、一切伟大的著作都有令人生厌的章节,一切伟人的生活都有无聊乏味的时候。
20、必要的道德教育最好在婴儿出生的那一瞬间就开始,因为这样开始就不会因太多的期望而失望。
21、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1+1=2论文(1)罗素认为一切事情都需要证明,他和怀海德合写了一本书《数学原理》试图证明1+1=2。
我们还是从康德谈起,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都属于“先天综合判断”。
这种“先天综合判断”是一种客观存在,无需证明,需要探求的仅仅在于: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而在罗素看来,我们必须先证明确实存在“先天综合判断”,然后才能论证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
如果根本就不存在先天综合判断,而奢谈先天综合判断,就属于“文不对题”。
所以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对康德的评价很糟糕:“伊曼怒尔·康德,一般认为是近代哲学家当中最伟大的。
我个人不能同意这种评价,但是若不承认他非常重要,也可说是愚蠢无知。
”(我认为这本书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算不上严肃的哲学著作。
)于是罗素开始了他的“先天综合判断”证明之路,《数学原理》就是罗素的尝试,他试图用逻辑来证明1+1=2。
罗素写作过程中自己发现了“罗素悖论”,简单地说就是理发师不能自己给自己理发,而用哲学语言说就是逻辑本身不能用逻辑来证明。
对于这一点,罗素的学生维特根斯坦显然比罗素研究得透彻,这位公认的逻辑大师最后说的居然是:凡不可说的,应当保持沉默。
知乎网友告诉我,现代数学创造了“集合论”来证明1+1=2。
那集合论本身也需要证明,因果是可以无限上溯的,而最终的原因是在因果之外的,人类无法理解的。
因果是无法证明的,而人类与因果的关系其实是相信。
人类无法证明公理,人类只能相信公理。
这就是“信仰”了。
(2)罗素创造了“罗素的茶壶”,指出了现代基督教的错误。
沿着上文罗素的思路,上帝必须能被证明确实存在,然后才能相信。
而罗素也提出了著名的“罗素茶壶”来指出教会对神的理解的错误。
而人们更加进一步创造了“飞天面教”来指出现代基督教的荒谬之处,而正统的教会居然无法打败它。
宗教的荒谬在哪里?我们看看哲学家对于宗教的批判:自然神论哲学家爱德华-赫伯特对于宗教的认识是这样的,他认为以下五个观念构成了宗教的基础:1)有一个最高的神2)我们应当崇拜他3)敬神的最好形式是正当的道德行为4)我们应该为我们不道德的行为而怀悔5)来世我们将因此生的作为而受赏或受罚。
罗素谈写作I cannot pretend to know how writing ought to be done, or what a wise critic would advise me to do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my own writing. The most that I can do is to relate some things about my own attempts.Until I was twenty-one, I wished to write more or less in the style of John Stuart Mill. I liked the structure of his sentences and his manner of developing a subject. I had, however, already a different ideal, derived, I suppose, from mathematics. I wished to say everything in the smallest number of words in which it could be said clearly. Perhaps, I thought, one should imitate Baedeker rather than any more literary model. I would spend hours trying to find the shortest way of saying something without ambiguity, and to this aim I was willing to sacrifice all attempts at aesthetic excellence.At the age of twenty-one, however, I came under a new influence that of my future brother-in-law, Logan Pearsall Smith. He was at that time exclusively interested in style as opposed to matter. His gods were Flaubert and Walter Pater, and I was quite ready to believe that the way to learn how to write was to copy their technique. He gave me various simple rules, of which 1 remember only two: “Put a comma every four words", and “never use ’and’ except at the beginning of a sentence”. His most emphatic advice was that one must always re-write. I conscientiously tried this, but found that my first draft was almost always better than my second. This discovery has saved me an immense amount of time. I do not, of course, apply it to the substance, but only to the form. When I discover an error of an important kind I re-write the whole. What I do not find is that I can improve a sentence when I am satisfied with what it means.Very gradually I have discovered ways of writing with a minimum of worry and anxiety. When I was young each fresh piece of serious work used to seem to me for a time-perhaps a long time-to be beyond my powers. I would fret myself into a nervous state from fear that it was never going to come right. I would make one unsatisfying attempt after another, and in the end have to discard them all. At last I found that such fumbling attempts were a waste of time. It appeared that after first contemplating a book on some subject, and after giving serious preliminary attention to it, I needed a period of sub-conscious incubation which could not be hurried and was if anything impeded by deliberate thinking. Sometimes I would find, after a time, that I had made a mistake, and that I could not write. the book I had had in mind. But often I was more fortunate. Having, by a time of very intense concentration, planted the problem in my sub-consciousness, it would germinate underground until, suddenly, the solution emerged with blinding clarity, so that it only remained to write down what had appeared as if in a revelation.The most curious example of this process, and the one which led me subsequently to rely upon it, occurred at the beginning of 1914. I had undertaken to give the Lowell Lectures at Boston, and had chosen as my subject “Our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World”. Throughout 1913 I thought about this topic. In term time in my rooms at Cambridge, in vacations in a quiet inn o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Thames, I concentrated with such intensity that I sometimes forgot to breath and emerged panting as from a trance. But all to no avail. To every theory that I could think of I could perceive fatal objections. At last, in despair, I went off to Rome for Christmas, hoping that a holiday would revive my flaggin g energy. I got back to ’Cambridge on the last day of 1913, and although my difficulties were still completely unresolved I arranged, because the remaining time was short, to dictate as best as I could to a stenographer. Next morning, as she came in at the door, I suddenly saw exactly what I had to say, and proceeded to dictate the whole book without a moment’s hesitation.I do not want to convey an exaggerated impression. The book was very imperfect, and I now think that it contains serious errors. But it was the best that I could have done at that time, and a more leisurely method (within the time at my disposal) would almost certainly have produced something worse. Whatever may be true of other people, this is the right method for me. Flaubert and Pater, I have found, are best forgotten so far as I am concerned.Although what I now think about how to write is not so very different from what I thought at the age of eighteen, my development has not been by any means rectilinear. There was a time, in the first years of this century, when I had more florid and rhetorical ambitions. This was the time when I wrote The Free Man’s Worship, a work of which I do not now think well. At that time I was steeped in Milton’s prose, and his rolling periods reverberated thr ough the caverns of my mind. I cannot say that I no longer admire them, but for me to imitate them involves a certain insincerity. In fact, all imitation is dangerous. Nothing could be better in style than the Prayer Book and the Authorized Version of the Bible, but they express a way of thinking and feeling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ur time. A style is not good unless it is an intimate and almost involuntary expression of the personality of the writer, and then only if the writer’s personality is wo rth expressing. But although direct imitation is always to be deprecated, there is much to be gained by familiarity with good prose, especially in cultivating a sense for prose rhythm.There are some simple maxims-not perhaps quite so simple as those which my brother-in-law Logan Pearsall Smith offered me-which I think might be commanded to writers of expository prose. First: never use a long word if a short word will do. Second: if you want to make a statement with a great many qualifications, put some of the qualifications in separate sentences. Third: do not let the beginning of your sentence lead the reader to an expectation which is contradicted by the end. Take, say, such a sentence as the following, which might occur in a work on sociology: “Human bei ngs are completely exempt from undesirable behaviour-patterns only when certain prerequisites, notsatisfied except in a small percentage of actual cases, have, through some fortuitous concourse of favourable circumstances, whether congenital or environmental, chanced to combine in producing an individual in whom many factors deviate from the norm in a socially advantageous manner”. Let us see if we can translate this sentence into English. I suggest the following: “All men are scoundrels, or at any rate almost all. The men who are not must have had unusual luck, both in their birth and in their upbringing.” This is shorter and more intelligible, and says just the same thing. But I am afraid any professor who used the second sentence instead of the first would get the sack.This suggests a word of advice to such of my hearers as may happen to be professors. I am allowed to use plain English because everybody knows that I could use mathematical logic if I chose. Take the statement: “Some people marry their deceased wives’ sisters”. I can express this in language which only becomes intelligible after years of study, and this gives me freedom. I suggest to young professors that their first work should be written in a jargon only to be understood by the erudite few. With that behind them, they can ever after say what they have to say in a language “understanded of the people”. In these days, when our very lives are at the mercy of the professors, I cannot but think that they would deserve our gratitude if they adopted my ad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