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英译研究十年述评_吴秋芬
- 格式:pdf
- 大小:109.49 KB
- 文档页数:4
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中国语言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50多个春秋,经历了30多年的沉寂,从80年代初期开始又有了发展和变化。
新词语的出现是这些变化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80年代后半期以来,新词语以平均每年200多个的速度不断地涌现,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重要词汇资源。
近10年来,新词语的研究引起了语言学界极大的关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本文将回顾这一时期汉语新词语研究的进展情况,探讨其发展规律,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当然,任何研究都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新词语研究也是如此。
我们看到,对于新词语的研究,我们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
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的立场、角度不同造成的。
有人认为,词典编纂者应该对词语作出科学的解释;而在另外一些人那里,则认为是词典编纂者把字典编好就行了。
笔者是赞同前者的,但却也认为,研究者的观点对某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并不能完全忽视。
我们知道,词语是在使用中产生的,词语的使用与所依托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词语的产生有着自身的规律。
比如,我们虽然对早期汉语中的某些词语已经有了明确的界定,但后来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新词语却很难加以说明。
当然,新词语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主要是:一些著作在引证中仅以“带”为单位,这样的引证显得比较粗疏;有的研究者在论述中仍然停留在意义分析层面上,没有看到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规律;在词语引证方面,尽管已经有一些专门论著的出版,但仍存在一些错误,其中一些是非常低级的,甚至可以归入错误的范畴。
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努力改善它们。
这里只是指出一些具体的失误,希望能够促使大家去进行深入的研究。
新词语研究中,有许多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比如在词义分析方面,比较词义学已经积累了许多成果,它们都可以成为我们有益的借鉴。
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是,对词语和表达法的研究往往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词语和表达法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有时候可以使研究工作大大简化,从而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近二十年汉语新词英译探析——汉语新词英译中的异化趋向张京平
【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30)001
【摘要】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组成部分,词汇直接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新词语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能直观迅速地反映社会的发展,历史上社会发展的时期往往也是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时期.在文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新词的翻译也极其重要,尤其对语言文化的传播.通过对对汉语新词的定义、来源的了解,分析新词翻译中存在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运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新词翻译的评价准则及其基本策略,并通过实例研究证明异化策略在汉语新词翻译中的使用倾向.
【总页数】3页(P105-107)
【作者】张京平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怀化,418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异化翻译在汉语新词英译中的优化应用 [J], 王春
2.从文化视角论汉语新词英译中的异化 [J], 翁蜜娟
3.汉语新词语英译中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 [J], 郭娟
4.汉语新词英译的异化趋向以“土豪”的英译为例 [J], 戴淑云;
5.当代汉语新词英译中的误译现象及对策研究 [J], 黄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崛起和发展,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新词、新语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国际政治的变化趋势。
首先,对于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要求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近二十年来,许多新词新语如“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可持续发展”等在翻译时都保持了原貌,以尽量准确地表达其所含义。
同时,也有一些新词新语在翻译时采用了直译法,如“软实力”、“硬实力”等。
这种翻译方法可以较好地将原文的概念传递给读者。
其次,对于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要注重其语言风格特点。
政治新词新语多为简短的词组或短语,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
比如,“一国两制”、“和平崛起”等词组都体现了中国的政治理念,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其特点。
第三,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需要注重上下文的意义传递。
政治文本往往以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式为主,翻译时需要结合上下文的意义进行翻译。
例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其翻译中除了直译之外,还要与上下文相结合,比如“亚太经合组织的领导人会议”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传达政治文本中的信息。
然而,近年来一些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对于一些特定名词的翻译,存在着不够准确和恰当的情况。
比如,“互联网+”一词在翻译时常被译为“Internet+”,虽然传递了原文的概念,但并不符合汉语语言的习惯。
其次是一些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过于拘泥于字面意思,缺乏对其现实背景的深入理解。
这样翻译出来的文本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
综上所述,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翻译时,我们应该注重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保持其语言风格特点,注重上下文的意义传递。
虽然在翻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相信通过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我们将能更好地翻译政治新词新语,使其更好地传达中国的政治理念和发展方向总体来说,近年来中国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汉语新词英译探索摘要汉语新词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在翻译中往往可能会产生不恰当甚至错误的译法。
本文基于“雅贿”一词的误译提出汉语新词的误译问题,并结合汉语新词的特点和译名规范要求,利用具体例子分析出汉语新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以期为汉语新词翻译提供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新词译名规范翻译原则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新词指新造的术语、字、词或短语,它们通常在某一段时间某一群体中出现并逐渐流行起来。
随着我国社会快速进步和网络的发展,每年都会出现大量的汉语新词。
为了更好地传递我国的发展变化、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汉语新词的英译也就具有了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新词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新词的汉译方面(李德凤,2003;韩庆果,2003),而关于汉语新词英译研究较少。
季绍斌(2003:89-91)对汉语新词新语翻译原则及其翻译质量进行了讨论,而杨全红(2003a:70)则认为汉语新词翻译是“一项费力难讨好的活儿”,也有一些研究者(金其斌,2007;陈小全、丁衡祁,2003;杨全红,2003b:144-147;刘金龙,2010:180-181)对具体的汉语新词英译进行了个案研究。
但汉语新词英译仍然出现误译现象,如“雅贿”译为“elegant bribery”。
因此,新词的英译对于规范译名、让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雅贿”的英译误译探析“雅贿”指以文雅古玩为行贿的方式贿赂官员,目前其英译为“elegant bribery”。
但实际上,该译名并没有真实表达出原词的真正意思。
到底该译名错在哪里呢?从当前的社会文化语境看,雅贿指行贿人不再以真金白银、香车豪宅和有价证券等物质行贿,而改送天价香烟、名家字画、珍奇古玩、周鼎宋瓷等,从而从主观上规避行贿风险,也为被行贿者贴上附庸风雅的标签,满足其心理需求,达到行贿的目的。
从该词的构词特征看,该新词的重点是“贿”,而雅只是相应的修饰成分,其结构属于偏正结构。
近10年新词语研究述评刁晏斌 盛继艳(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辽宁大连 116029)摘 要:这里从4个方面对近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新词语的本体研究;新词语的多角度研究;新词语词典的编纂及其研究;几点看法,包括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应当加强的方面。
关键词:新词语;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03)01-0068-03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New Vocabulary in the Past Ten YearsDI AO Yan -bin , SHE NG Ji -yan(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 age and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China )A bstract :This paper provides a su mmary and a review on the study of new Chinese vocabulary in nearly the past ten years in four aspects :1)the study on the body of the new vocabulary ;2)a multi -perspective stud y of the new vocabulary ;3)the compilation and the study of dictio -naries for the new vocabulary .Additio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some weak points on the stduy to be corrected later .Key words :new vocabulary ;study ;review 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汉语新词语研究,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业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在新世纪之初,我们有必要对这方面的研究作一回顾和总结。
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现状及其翻译策略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特色新词的数量和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强。
这些新词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的创新,为国际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词汇资源。
然而,如何准确、恰当地将这些新词翻译成英文,成为了当前翻译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的现状及其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新词的定义、来源和分类进行概述,明确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通过分析当前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意译、音译、借译等多种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评价。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新词英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提供更为准确、规范和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促进中国特色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交流。
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中国特色新词英译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新词的概念及分类中国特色新词,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反映中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以及人民日常生活变化的新词汇。
这些词汇通常源于汉语的创新词汇、外来语的音译或意译、以及网络流行语等。
这些新词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也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为语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创新词汇:这类词汇是基于汉语自身的构词规则和语义演变而产生的。
例如,“互联网+”“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等,这些词汇都是基于中国特有的政策、经济或社会现象而产生的。
外来语音译: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许多外来词汇被引入汉语,并通过音译的方式转化为中文词汇。
例如,“咖啡”(coffee)、“披萨”(pizza)、“迪斯科”(disco)等。
外来语意译:除了音译外,许多外来词汇也被直接意译为中文,以保持其原有的含义。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引言近年来,中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政治领域的词汇也日益增多,使得翻译领域不断面临挑战。
本文旨在对近二十年的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进行系统的述评,以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做出贡献。
一、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定义和特点汉语政治新词新语指的是近年来在政治领域出现的新词新语,包括从外语中引进的新词,也包括创造性的新词新语。
这些新词新语往往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化相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翻译过程中,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的不同、概念的深层含义以及翻译的灵活性上。
二、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的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翻译方法,即将新词新语直接翻译为目标语。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能够准确传达原文信息,但有时会导致表达不准确、生硬的问题。
例如,“贸易战”一词,直译为“trade war”,能够准确传达原文意思,但在汉语中还能拓展出更多含义。
2. 假借法假借法是指通过借用已有的词语或名称来翻译新的概念。
这种方法能够在尊重目标语言文化的同时,传达原文信息。
例如,“文化挂帅”原本是毛泽东提出的概念,但在翻译时可以假借“culture leads”来翻译,以更好地传达概念和内涵。
3. 解释法解释法是指通过解释或注释的方式来翻译新词新语。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直译和假借法都不能准确表达的概念。
例如,“人民群众”一词,在翻译时可以解释为“the masses”,以传达出中国政治体制中的特殊含义。
4. 适应法适应法是指将新词新语适应目标语言文化的方式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能够既传达原文信息,又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可以翻译为“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更符合英语习惯。
三、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的发展和问题近二十年来,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
王铁昆
【期刊名称】《语文建设》
【年(卷),期】1991(000)004
【摘要】20世纪80年代是汉语新词语研究兴起的时期。
造成这一态势的主因,在于词汇发展的本身。
有人统计,最近10年来每年新增的汉语新词语,平均在700个左右,这恐怕还是比较保守的数字。
新词新语的频繁产生,必然引起语言学者异乎寻常的注意。
当然,语言学者的主观努力也是新词语研究日益兴旺的一个原因。
1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语言学者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加之国外某些先进理论、方法的引进,更使语言研究的领域进一步开阔,人们对新词新语等语言变异现象的研究呈现出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和立体化的趋势。
纵观10年来汉语新词新语的研究,其类型、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总页数】5页(P9-13)
【作者】王铁昆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
【相关文献】
1.国内近20年来英汉语新词语研究述评 [J], 金其斌
2.近二十年来汉语新词语研究综述 [J], 王晨琦
3.近年来国内影视旅游研究述评--基于CNKI近10年来影视旅游文献分析 [J], 宇文圆;孙建飞
4.近10年来有关我国"大学出版社"的研究脉络与热点分析r——基于
CSSCI(2006-2016年)的文献研究 [J], 余兴发;杨晓平
5.传播技术的发展引领广播电视研究--基于近10年来我国广播电视研究关键词的分析 [J], 王勇;高利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汉语新词英译摘要:汉语新词英译意义重大,本文对汉语新词的界定、翻译标准,译者的素质和翻译的策略等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汉语新词;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00-0收稿日期:2009-04-12众所周知,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来说,汉译英相对英译汉难度更大。
而汉语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语言系统,尤其是我们处于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反映在汉语语言中,便是各种各样的新的表达法和新词语层出不穷。
这些新词语往往难以在汉英词典中查到现成的英语译法,但是却是我们反映中国现实绕不过去的一关。
本文试对这些新词语的英译做一个初步的探索。
一、汉语新词的界定目前语言学界就新词语的性质与范围问题一直进行着讨论,尚无一致看法。
谈论的焦点在于新词的“新鲜性”上。
研究新词语的性质必须从它的个性,即它与固有词语的主要差别入手,这一个性就是“新鲜性”。
一般说来,新词语的“新鲜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的新鲜性和语义上的新鲜性。
时间上的新鲜性需要确定一个时间界限,现在人们通常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基准,参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文革”为时间界限,语义上的新鲜性是指新的语词或者是新组合的、新引进的、或者是旧语词被赋予新语义。
二、汉语新词的翻译标准对于翻译标准,目前并无定论,其重要原因是翻译不能没有标准,但翻译标准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任何一个翻译标准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任何一个流行的标准又都必然有其可取之处。
综合种种翻译标准,对于汉语新词的翻译,我们提出一个标准,哪就是“忠实”和“通顺”。
所谓“忠实”,是指译文必须表达出原文的内容,而不是形式上的,必须明确的是翻译是“译意”,为了译意往往必须对形式做出改变,现在有些译者由于对汉语新词的意义和精神实质把握不准确,同时对“忠实”的标准有机械的理解,因此常常给出貌合神离的译文,这是我们所有人必须引以为戒的。
所谓“通顺”,是指译文必须符合英文的文法习惯,必须考虑到外籍读者的承受能力,不能使他们觉得文理不通、结构混乱、概念模糊、语言晦涩。
《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语言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作为中国的主流语言,汉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许多新词语。
这些新词语不仅反映了社会现象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对语言和社会的影响。
二、当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原因1. 社会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现象、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潮流不断涌现,为新词语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2. 科技进步:科技的进步推动了新的行业和领域的发展,也催生了大量与科技相关的新词语。
3. 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些外来词也成为了汉语新词语的一部分。
4. 语言表达需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产生新的表达需求,新词语的产生也满足了这种需求。
三、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1. 多样性:新词语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社会、科技、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
2. 创新性: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多样,既有传统的词根加词缀的方式,也有创新性的组合方式。
3. 简洁性:新词语往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传播。
4. 时代性:新词语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特点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四、当代汉语新词语的分类与实例1. 社会类新词语:如“互联网+”、“共享经济”、“二次元”等,反映了社会现象的变化。
2. 科技类新词语: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反映了科技进步的成果。
3. 文化类新词语:如“国潮”、“汉服”、“二次创作”等,反映了文化潮流的变迁。
4. 生活类新词语:如“网红”、“佛系”、“内卷”等,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心态的变化。
五、当代汉语新词语的影响1. 对语言的影响:新词语的涌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推动了语言的更新和发展。
2. 对社会的影响:新词语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我们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
3. 对文化的影响:新词语的传播和普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变化和发展也日新月异。
汉语政治新词新语作为汉语语言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新动态、新趋势。
这些新词新语不仅在中国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国际交流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对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翻译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近二十年来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首先将对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进行概述,然后介绍翻译研究的主要方法、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最后对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和总结,以期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新词新语概述近二十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汉语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新词新语。
这些新词新语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也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
新词新语的出现,使得汉语的词汇更加丰富,语言表达更加多样化和灵活。
新词新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旧词新义,即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含义另一类是新词新造,即创造出全新的词汇来表达新的概念或事物。
这些新词新语在政治领域尤为突出,如“反腐倡廉”、“一带一路”、“全面深化改革”等,这些词汇不仅成为了政治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的常用语。
新词新语的出现,对于翻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由于这些词汇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其背后的语境和含义,避免产生误解或歧义。
同时,翻译者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语言知识,以适应新词新语的不断涌现。
近二十年汉语政治新词新语的出现是社会变革和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于翻译工作者而言,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这些新词新语,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
近十年新词语研究报告近十年新词语的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词语不断涌现,它们往往反映了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对于研究新词语的出现趋势、意义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时代的语言现象和社会发展。
二、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分析近十年新词语的出现趋势和影响,以提供对于新时代语言现象的理解和洞察。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以下方法:1. 文献资料收集:收集近十年的学术文献和相关报道,了解新词语的出现和背后的社会背景。
2. 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的人群,了解他们对于新词语的认知和使用情况。
3. 统计分析: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新词语的出现趋势和影响。
四、研究结果经过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 出现趋势:近十年新词语的出现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主要受到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
2. 影响因素:新词语的出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科技发展、社会发展、文化传播以及年轻人的思维方式等。
3. 社会影响:新词语的出现和流行,往往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它们既是社会变革和青年文化的表现,也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五、研究结论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近十年新词语的出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反映了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2. 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是新词语出现的重要推动因素。
3. 新词语的出现和流行对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它们不仅是语言现象,也涉及到文化、思维方式和社会变革等方面。
六、研究展望本次研究只对近十年新词语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于新词语的出现规律和影响因素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多维度和更大样本的角度进行,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新词语的现象和意义。
此外,也可以对新词语的语义演变和传播方式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拓宽研究领域。
社会语境视阈下的汉语新词英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新词在社会中普遍使用,因此如何准确地将这些汉语新词英译成英文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社会语境视阈出发,系统讨论了汉语新词的英译方法及其实践。
首先,对汉语新词英译,应该选择恰当的英译途径,以正确地传达所涉及的社会语境。
可以采取的英译途径包括直接英译、拆分英译、略译、外来词英译等等。
比如,中国常见的汉字“满拼”可以通过拆分英译方式直接被译为“fullfill”;而“互联网+”则可以采取略译方式英译为“internet plus”。
其次,汉语新词英译应注意其社会文化内涵及语境特点。
不同的汉语新词考虑的背景可能不同,因此英译时也要把这些因素考量在内。
例如,“有钱就是任性”这种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汉语新词,可以用“money talks”这种说法作为英译,以保持相应文化内涵。
此外,对汉语新词英译应注意语言审美,避免英译过程中出现语言不自然的情况。
例如,“说长道短”可将双关语“beat around the bush”作为英译,以表达社会礼节中“说话绕弯子”的概念。
总之,将汉语新词英译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语境、文化内涵及审美的因素,才能准确无误地将汉语新词表达出来。
只有把握住这些实践细节,汉语新词的英译才能更加准确通顺,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 1 -。
10年来的汉语新词语研究在我国的文化语言中,新词语这种现象是非常常见的,它指的是由现代汉语里的基础语素所构成的一类全新的词汇。
可以说新词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们对于语言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了。
今年是新词语研究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里汉语词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新词语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相反还有了不小的发展。
尽管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新词语对于语言规范、教育教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在“十”字当头时代,“十”字新词又受到普遍关注但如果是单纯地从“十”字本身的构造上看,它不过就是一个“十”字,顶多在形状上稍微有些不同罢了,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十”字的引申意义一直都很丰富,甚至可以包括许多表示褒贬之情的感叹语气词。
比如“四通八达”这个成语,原先指的是贯通南北东西的道路,但是自从被人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后,它也就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交通工具那么简单了。
“十”字构词功能的这种灵活性对于这类词语的传播与流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于是乎“十”便成为了最新的时尚词语,大家争先恐后地追逐它。
10年来,许多新词开始出现了。
我们在学习新词语时往往忽略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结构方面的细微差别。
比如“透明”这个词,它是从现代汉语里吸收的,它源于英语的transparent,但是现在我们在书写时还是喜欢把它写成不透明,理由是什么呢?除了音节问题之外,另一个原因是对于现代汉语词语而言,由于读音的分化导致了现代汉语新词汇的多音化。
因此许多人为了使读音统一,宁愿使用一个同音字来替代。
透明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它现在被人称作“无色”。
尽管透明的读音与transparent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有了另一层意思,即“不清楚、模糊”的意思。
“明白”也是如此,这些词虽然有着读音上的差异,但是它们都具有明确的意思,人们也不会再在读音上较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理论与中国声音,成为党和国家宣传事业的重要任务。
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如何呈现,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如何传播,对外翻译是一个关键环节。
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汉语新词能更形象深刻地反映出国家政策、社会民生及大众心态等时代最强音。
同时,汉语新词的英译实践则成为国外了解、感悟并融入中国时代和社会的重要窗口,肩负着“让世界真正认识中国”的重任。
汉语新词主要是指在汉语中不断出现的被创造的新词和被赋予新义的旧词。
追溯近十年汉语新词的发展轨迹,新词贡献率最高的两大类是反映中国政策走向的特色新词和反映社会民生的流行语。
本篇论文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公布的2017、2018“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和2019年两会期间涌现的中国特色新词为语料,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翻译实践,从汉语新词英译的现状分析以及做好汉语新词英译的设想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两会特色新词及其英译两会新词的翻译应从文化和本土化的视角,采取音译或音义译、释译、归译等手段。
英语中如果根本没有对应表达,或者说是我们需要翻译的词语在目的语中属于意义空缺,我们就需要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来进行创造性翻译。
译文必须确保遵从原文意思,并争取在目标语言中具有很好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以下笔者结合目前常见的热词英译,进行具体分析。
例1:人类命运共同体参考译文: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国内国际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