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历史专题复习
- 格式:pptx
- 大小:34.01 MB
- 文档页数:111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专项复习《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1.(2024·湖北·高考真题)1913年,多米尼加对德国进出口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约20%,到1916年这两项数据均清零。
1914—1917年,阿根廷三大农产品大麦、小麦和亚麻的出口量价齐跌。
尽管战时需求挽救了巴西橡胶业,但其咖啡贸易在1914—1915年间下降了三分之一。
1914—1918年,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
这些现象反映()A.世界市场因战争濒临崩溃B.欧美国家侵略重心转移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球性D.单一产业结构弊端显现【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球)。
据题干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一战期间的经济数据变化,多米尼加与德国贸易清零,阿根廷农产品出口量价齐跌,巴西部分产业受影响,而上海、大阪的现代纺织厂产量暴增,这些现象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不同地区经济的影响,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全球性,C项正确;虽然战争确实扰乱了世界市场,但“濒临崩溃”的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直接体现欧美国家侵略重心的变化,排除B项;单一产业结构的问题并非题干现象的主旨,排除D 项。
故选C项。
2.(2024·山东·高考真题)下图为1918年10月23日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大兵与文官》。
该漫画揭示出()协约国军队总指挥福煦对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先生们、如果你们要走这条路,小心踩雷!A.英国对德国的强烈担忧B.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C.战后国际关系体系的脆弱D.英、法、美利益诉求的一致性【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10月(世界)。
阶段复习课专题一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主题线索】主题考情观察主题一两次世界大战项目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为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市场,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导致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政治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掩盖下的矛盾导火线/催化剂萨拉热窝事件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交战双方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轴心国集团(日本、德国、意大利)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九一八事变爆发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地狱”“屠场”)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莫斯科保卫战——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正义的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项目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影响(1)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2)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1)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2)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主题二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项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一超多强”呈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时间1922-1939年1955-1991年1991年至今形成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国际秩序得以建立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涉及条约《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等《北大西洋公约》《华沙条约》—解体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91年苏联解体—评价(1)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2)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威胁了世界和平;由于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相对稳定的局面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史学结论】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趋势(1)总趋势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复习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与影响世界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这两次战争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与伤亡,也造成了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本文将重点复习这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与影响,旨在增强读者对历史的理解与思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其原因复杂多样。
以下为主要原因的简要说明:1.1 列强之间的帝国主义竞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殖民地、市场和资源,进行了激烈的帝国主义竞争。
这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加剧。
1.2 民族主义的兴起民族主义在欧洲迅速蔓延,各民族对于独立和自主的渴望与日俱增。
这导致了一系列的民族冲突,如巴尔干半岛地区的紧张局势。
1.3 军备竞赛与同盟体系的形成为了自身利益和地区安全,各国开始进行军备竞赛,导致军备水平空前增长。
同时,各国也组建了一系列军事同盟,形成了强弱对立的体系。
1.4 误判和错误外交决策许多国家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中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例如,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采取了极端行动,引发了危机。
各国双方的不理智行为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如下:2.1 战争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经济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最血腥的战争之一,约有1700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受伤。
战争也给各国经济带来巨大破坏,许多国家陷入困境。
2.2 世界格局的重大调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帝国崩溃,新的政治实体出现。
例如,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分裂成多个独立国家,使得欧洲地图发生了剧变。
2.3 对德国的巨额赔款与领土削减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承担了战争的全部责任,并被迫支付巨额赔款。
此外,德国还失去了一部分领土,这导致了德国的经济崩溃和民众的不满情绪。
2.4 国际关系体系的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发生了重大变革。
国际社会成立了国际联盟,旨在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些同学说这罪行双方都有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应该是()A.德国蓄意发动的侵略战争 B.英法被迫应战的正义战争
C.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战争
D.塞尔维亚的民族解放战争
2.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小明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记忆二战过程。
下图中①处该填入的内容是()
A.凡尔登战役
B.莫斯科保卫战
C.索姆河战役
D.斯大林格勒战役
3.下面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建立新秩序的示意图,图中的空白处应是()
4.此漫画图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早期某次国际会议的分赃性。
这次会议是()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人类留下的启迪是( )
①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战胜共同敌人
②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
③世界各国都应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④珍惜和平,反对战争识。
学生认真做
题,完成学案
习题。
学生展示发
言。
老师请学生
回答问题后
再作出点评
或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两次世界大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非正义)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两大军事集团(1)三国同盟(德、意、奥)。
(3)三国协约(英、法、俄)。
3、导火索: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
4、过程(1)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
①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德)。
②索姆河战役,规模最大,英国首次使用新武器——坦克(英法)。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
5、"凡尔赛-华盛顿本系"的建立(1)1919年,巴黎和会签订《凡尔塞条约》,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
(2) 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周条约》《王国海军条例》《九国公约》,调整帝国主义国家间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进程(1)爆发: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扩大: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莫斯科保卫战胜利。
②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大平洋战争爆发,规模最大。
(3)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4)转折①太平洋战场,1942年,中途岛海战,美国胜利(美国VS日本)。
②北非战场,1942年,阿拉曼战役,英国胜利(英国vs德国)。
③苏德战场,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胜利(苏联VS德国)。
(5)胜利①开罗会议,1943年11月,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
日本将东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归还。
②德黑兰会议,1943年1月,苏美英决定开辟第二战场。
③诺曼底登陆,1944年,开辟第二战场(两面夹击德军)。
④雅尔塔会议,1945年,苏美英。
1)消灭法西斯、军国主义,惩办战犯。
2)成立联合国。
3)苏联参加对日本作战。
两次世界大战复习题考试内容及要求:1、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了解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2、知道萨拉热窝事件,理解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以凡尔登战役为例,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威胁。
4、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5、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6、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7、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的变化1.原因随着第二次_____的完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_____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_____不平衡,使各国的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
2.表现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世界工业产量方面,______一直遥遥领先,_____次之,___和___分别居于第三位和第四位。
70年代后的40年间,发生巨变。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_____,_______居第二位,而号称“世界工场”的_________却退居第三位,________则居第四位。
3.影响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激烈的角逐中纷纷寻找伙伴以壮大’自己的力量,逐渐结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1.三国同盟(1)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签订了《_______》(2)________年5月,德、奥、意三国在____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最终形成____。
(3)三国同盟以_____为核心,____是其中的动摇者。
2.三国协约(1)为了对付德国,1894年,俄、法两国正式结成同盟。
(2)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德国实力的急剧膨胀,英国深感威胁严重,放弃了自19世纪中叶以来奉行的“_____”政策,1904年,与法国签订了《英法协约》,__年,又与俄国签订了《英俄协约》,最终形成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结构】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1)20世纪初,全球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获得了又一次的迅猛发展,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电报电话的发明,各地之间的信息联系更为便捷迅速;内燃机的发明与使用,飞机、汽车、内燃机车和新的轮船,使各地之间的物质、人员流动大大加快和更为频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半殖民地、殖民地纷纷纳入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和影响的体系之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在这个体系中,各国各地区联系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利益的彼此联系使战争一旦发生,波及的就是众多国家。
(2)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实力对比发生变化。
为争夺殖民地和重新瓜分世界,后起新秀和老牌列强矛盾尖锐。
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由于主要欧美国家各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国内人民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的强弱不同,导致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引起了列强争夺世界市场和殖民地霸权的矛盾。
三大主要矛盾:英德矛盾(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法德矛盾(矛盾的缘起: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50亿法郎,丧失在西欧和中欧霸主地位。
德国则唯恐法国东山再起,为防范法国,极力扩充军备;法国则为复仇做准备);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
(3)列强一面积极扩军备战,一面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为了霸权和殖民地,纷纷扩军备战。
列强之间,既有矛盾的尖锐,又有矛盾的调和,为了主要矛盾,调和次要矛盾,从而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就为世界规模的战争出现奠定基础。
三国同盟原因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体系过程1879 德奥结盟——明显的反俄性质1882 德奥意三国同盟建立,德国成为其核心三国协约原因三国同盟威胁法俄;德国咄咄逼人;英国力不从心,放弃均势,寻求盟友过程1892 法俄缔结军事协定——标志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1904《英法协约》1907《英俄协约》——标志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同盟国(德语Mittelmächte,意为中央国);协约国(法语Entente Powers,Entente意为谅解)(4)军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专题16 两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 - 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分析与预测(全国通用)一、两次世界大战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是当时各国为了争夺殖民地、市场以及在欧洲以及世界末了的霸权地位而导致的全球性战争。
其原因主要包括军备竞赛、政治协商困局、民族主义和殖民地问题等。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转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动荡,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二战的爆发,则是由于各国在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留下的问题上的无法妥协和美国等外部干涉的影响而导致的。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战的结束标志着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大变化。
这期间,联合国、北约、华沙条约等各种国际机构和条约的诞生,推动了国际关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此次战争的胜利国主导了国际格局,美苏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二、十月革命1. 十月革命的背景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是俄国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升级的结果。
十月革命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突出批判,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
2. 十月革命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次巨大推动。
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了世界上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同时也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成立,推动了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3. 十月革命在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直接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并在十年内完成了在中国革命的转变,促成了中国人民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改造中国。
•间接的影响: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制度,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借鉴参考。
三、高考考察形式根据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分析,两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是历史考试中的重点考点。
在高考中,可能会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填空、解释文句、简答题、论证题等多种题型来考察考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