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正式通车运营,全线长约658千米,设计时速为250千米,途经秦岭,为世界首条穿越艰险山脉的高速铁路。西成高铁陕西段的桥隧比高达94%,在秦岭中超过10千米的特长隧道就有7座,隧道群规模为全国之最。下图示意西成高铁线路。据此完成1—2题。

1.西成高铁穿行于高密度隧道群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频发的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B.绕开地质复杂地段,降低工程造价与难度

C.节省建桥资金的投入,缩短建设工期

D.实现高铁直行,保障行车安全与高速

2.影响西成高铁建设的主导因素是

A.科学技术因素B.地形地质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D.资源物产因素

【参考答案】1.D 2.C

B错。建隧道并不回缩短建设工期,C错。

2.影响西成高铁建设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C对。科学技术因素是保障,不是主导因素,A错。随着科技发展,地形地质因素不再是主导因素,B错。高铁以客运为主,资源物产因素的影响小,D错。学科~网

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及其关系

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受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运输需求)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和人口的分布等,是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等)影响选线;科技因素是克服不利地形因素的保证。

2.交通线区位分析的一般思路

(1)宏观选线方面

①考虑线路投资,分析社会经济因素:

a.促进资源开发与调配。

b.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

c.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d.合理布局交通网。

e.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

②考虑建设难度,分析自然因素:应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

③考虑不利条件,分析科技因素:现代交通建设,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条件制约。

(2)微观选线方面

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如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节点。方

便快捷、少占耕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3.交通运输线对区域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②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③北极航线的开通对极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2)对农业的影响

①交通线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明显,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

范围。

②乳畜业、园艺业等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

③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学科%网

(3)对工业的影响

交通线对工业的影响最明显。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要布局在主要交

通线附近。

(4)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具体表现

详细内容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

扩展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发展的主轴线 交通线变化引起聚落空间形态

变化

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同时,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5)对商业的影响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一般布局在交通干道沿线。

(6)对旅游业的影响

交通通达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旅游业的发展。

(天津河西区2018届高三一模)“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内陆的进

出口商品可以在当地完成订舱、报关、报检等手续,将货物交给货代或船运公司。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

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节点,天津港不断优化海陆双向物流网络布局。近年来,天津港陆续在内陆

腹地辟建了25个“无水港”,完善港口与内陆的运输通道,实现内陆地区与国际航远的贯通。据此完成1—2题。

1.“无水港”业务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高铁运输快速发展B.海运速度不断加快

C.河海联运逐步实现D.集装箱运输迅速发展

2.天津港在内地大力发展“无水港”业务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运输成本B.减轻港口负担

C.扩大港口腹地D.节约运输时间

【答案】1.D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