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社会》读书报告副本
- 格式:docx
- 大小:114.68 KB
- 文档页数:5
《景观社会》读后感
在阅读《景观社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于作者对于现代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精辟阐述。
书中提出的“景观社会”这一概念,让我对当今社会的现象和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书中指出,现代社会已经从商品社会演变为景观社会。
在这个新的社会形态中,直接现实已经转化为视觉符号,媒体、广告、影像等成为了我们感知社会的主要方式。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现实虚拟化、影像化,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符号和影像的世界中。
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价值观。
在景观社会中,表面现象和虚假影像往往比真实本质更为重要。
人们往往被各种视觉符号所吸引,而忽视了真实的社会问题。
例如,媒体对于名人的过度关注和对于奢侈品的崇拜,都在无形中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让我们认为这些表面的东西才是生活的重要部分。
然而,书中的观点并非完全消极。
作者也提出了解决景观社会问题的方法。
他认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价值观,摆脱对于表面现象的过度追求,回归真实的生活本质。
同时,我们也需要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于媒体和广告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不被虚假影像所迷惑。
总的来说,《景观社会》这本书对于现代社会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另一面。
虽然书中观点有些许消极,但这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个充满视觉符号和影像的世界。
景观拜物教: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景观拜物教: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引言德波(Guy Debord)的《景观社会》一书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批判之一。
在这本书中,德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景观化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文将通过文本学的角度来解读《景观社会》,分析景观拜物教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商品对于个体、社会和文化的殖民化。
一、景观拜物教的形成背景在《景观社会》一书中,德波指出,资本主义的景观化过程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景观拜物教是一种消费主义的宗教信仰,它以商品和娱乐为神,通过无休止的消费来获取幸福感和满足感。
景观拜物教的形成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市场经济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景观拜物教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商品生产和消费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商品的多样性和可供选择性大幅提高。
这种多样性和可供选择性使得消费者可以通过不断购买新的商品来获得新鲜感和满足感。
1.2 大众传媒的崛起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景观化的文化娱乐开始泛滥。
大众传媒以其强大的宣传力量和广泛的传播渠道来营销商品和塑造人们的消费观念。
因此,大众传媒成为景观拜物教的重要推手,将商品和消费观念灌输给大众。
1.3 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为商品消费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体验。
随着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技术的普及,消费者可以更加方便地购买商品,并享受到更多的购物体验。
这种便利性和体验性进一步加深了景观拜物教的影响。
二、景观拜物教对个体的影响景观拜物教对个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份认同的重塑、欲望的无限扩张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2.1 身份认同的重塑景观拜物教通过商品的拜物化和人与商品的关系来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
个体通过消费高档品牌和奢侈品来表达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这种身份认同的建构往往是建立在外在形式和物质表象上。
景观社会读后感《景观社会》读后感。
《景观社会》是法国社会学家让-巴蒂斯特·杜比埃所著的一部著作,通过对现代社会中的景观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景观社会对人们生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深远影响。
这本书引起了我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杜比埃首先对景观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分析。
他指出,景观社会是指当今社会中,人们更多地通过视觉和感官来获得信息和体验,而非通过传统的文字和语言。
这种景观化的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广告、媒体、城市规划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景观都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杜比埃认为,景观社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感知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景观社会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所处的环境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景观,无论是电视广告、网络图片,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和街道,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感知和行为。
我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被景观社会所塑造,我们更多地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通过感官来体验生活,而非通过文字和语言。
这种景观化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变得更加注重外在的表象,而忽视了内在的精神世界。
我们追求的不再是真实和深度,而是表面和快感。
这种景观社会的影响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肤浅和表面,人们更多地追求的是外在的形式和虚荣,而非内在的真情和理解。
通过阅读《景观社会》,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己在景观社会的影响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景观化的影响,我的生活方式也更多地受到了外在的表象和快感的驱使。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试图摆脱景观社会的影响,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内心的真实和深度。
我也开始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交流和理解,试图建立更加真诚和深刻的社会关系,摆脱表面的虚荣和肤浅。
总的来说,阅读《景观社会》让我对当代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思考。
图1 荒谬的口号大肆盛行 图2 许多普通的日子变成购 物节、送礼节 140WENHUAXINLV 文化心旅141正如一句著名的广告词——“颜值是第二生产力”,商家把颜值这个肤浅的层面鼓吹成成功的内在推动力,而从结果来看,许多人不假思索地接受了。
“景观是一场永久性的鸦片战争,是一场根据自己的法则不断扩张的、精心设计的、强迫人们把货物等同于商品,把满足等同于生存的鸦片战争。
”商家为了利益制定出一套法则,用看似合理的外衣包装它,并通过各种渠道不择手段地宣扬它。
被景观控制了的人们轻而易举地便接受了。
这就是如今许多荒谬的口号大肆盛行(图1),许多普通的日子变成购物节、送礼节的原因(图2)。
“从汽车到电视,景观系统选中生产的所有商品,作为不断强化制造‘孤独人群’的武器,同样也服务于这一景观体系。
”如果说在德波生活的时代“孤独人群”只是少数的话,今天的社会已经被他们占领了。
智能手机、随身听、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不断升级,以及社交软件和自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同时也产生了“低头族”等社会问题。
199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中一对小朋友并肩而坐却通过聊天软件交谈的荒谬场景,如今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这些被景观系统选中的产品,将会使诸如此类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
二、景观化的建筑德波在第48节中论述:“从前使用价值被理解为交换价值的一个暗含的方面,然而,在目前被倒转的景观世界里,使用价值必须被明确显示出来,这不仅因为它的真实的现实被过度发展的商品经济所侵蚀,而且还因为伪造的生活需要一个虚假的理由。
”前一段时间特别火的一座寺庙——河北易县的后山奶奶庙,就是使用价值被明确显示出来的典范。
它不仅赤裸裸地在每座大殿前挂上“正殿”“前殿”“中殿”“后殿”的牌匾,而且本着“缺哪个神仙,随便建一个”的原则创造了许多人们需要的神仙,如手握方向盘保佑驾驶安全的“车神”,保佑当官的“官神”,保佑高考成功的“学神”等(图3)。
景观社会的观点1人类生活的堕落德博追溯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在其中真实的社会生活已被表象所取代。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一过程,在他看来就是“商品完全成功地殖民化社会生活的历史时刻。
”[2]“景观"一词定义了德博眼中发达资本主义、大众媒体和各种形式的政府的合流。
景观就是商品关系取代人的关系的社会的颠倒的表像。
在对景观社会的分析中,德博指出生活已经贫瘠.缺乏真实性使得人类知觉受到影响,批判性思维的阻障伴随着知识的堕落.2大众媒体和商品拜物教《景观社会》批判了当代消费文化和商品拜物教。
全球化一词普及之前,德波讨论了阶级分化,文化同质化和大众媒体的问题。
“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转化为一个表象。
"[1]这是指当代社会中影像的位处中心的重要性。
德波说:影像已经取代了真正的人类联系。
因而,“景观不是影像的堆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在消费社会中,社会生活无关生活本身,而在于占有。
景观利用影像向人们传达他们所需要和必需的。
所以社会生活的发展又导致了“从占有到显现的普遍转向,由此,一切实际的占有现在都必须来自其直接名望和表象的最终功能。
"[4]“在一个真正颠倒的世界,真相不过是虚假的一瞬间。
”[5]3宗教与市场的比较德波将当代大众媒体市场和从前宗教的社会作用相比较.被大众媒体传播的商品影像制造了“宗教般的激情”[6],产生“像古老的宗教拜物教一样,与它不能自已的狂喜和不可思议的奇迹相一致的……空前炽热兴奋的时刻。
”[7]”标题:”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居伊•恩斯特•德波(Guy Ernest Dobord,1931—1994),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实验主义电影艺术大师、激进左派思潮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于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一书是其最著名的学术论著。
我认为,此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着特定的历史地位。
景观社会读后感《景观社会》读后感。
《景观社会》是一本由法国社会学家让·巴蒂斯特·弗雷德里克·奥吉埃撰写的著作,通过对当代社会的深入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景观化的现象。
在这本书中,奥吉埃提出了“景观社会”这一概念,指出现代社会已经不再是以生产为主导的工业社会,而是以景观为主导的社会。
他认为,景观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成为当代社会的核心特征。
在阅读《景观社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奥吉埃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敏锐分析。
他通过对当代社会的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和研究,揭示了景观社会的多重特征和影响。
首先,他指出了景观社会中的景观化现象,即社会中的一切都被转化为景观,成为一种表面化的存在。
这种景观化的社会,使得人们更加注重外在的形式和表象,而忽视了内在的实质和价值。
其次,奥吉埃还分析了景观社会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指出景观化的社会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向于标准化和同质化,而社会结构也呈现出碎片化和分化的趋势。
通过对《景观社会》的阅读,我对当代社会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意识到,现代社会中的景观化现象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成为了当代社会的核心特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外在的形式和表象,而忽视了内在的实质和价值。
这种景观化的社会,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趋向于标准化和同质化,而社会结构也呈现出碎片化和分化的趋势。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追求表面的繁华和虚荣,而忽视了内心的精神追求和真正的幸福。
同时,我也意识到,景观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深刻地反思和思考。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在的实质和价值,而不是被外在的形式和表象所迷惑。
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内心和精神追求,不被景观社会所左右。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社会结构的碎片化和分化趋势,积极寻求社会的整合和统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应对景观社会带来的挑战,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景观社会读书笔记景观社会读书笔记篇1景观社会读书笔记在阅读完景观社会的后,我深深地被琳达·哈钦森关于社会景观的观点所震撼。
她对于景观社会的描绘,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
首先,哈钦森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主导的时代。
这并不是说我们仅仅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而是说我们的感知和认知方式已经深深地被视觉所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图像和符号无处不在,它们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世界,使我们能够快速理解并接受新的观念。
这不仅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其次,哈钦森强调了消费主义在社会景观中的重要性。
她指出,消费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通过广告、品牌、包装等手段,将商品转化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从而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种消费主义的力量,使得我们不断地追求新的物品,不断地追求更好的生活,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哈钦森提出,景观社会是一个充满冲突和矛盾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个人与社会、技术与文化、真实与虚拟等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无处不在。
然而,她也认为这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反思和批判来认识自我,通过思考和实践来改变世界。
总的来说,景观社会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让我们思考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们的思考和行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景观社会读书笔记篇2景观社会读书笔记《景观社会》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这本书中,布尔迪厄探讨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兴起,以及它在社会结构和个人心理中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即社会不再被看作是生产型的,而是消费型的。
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趋势,而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布尔迪厄认为,消费不仅仅是购买物品的过程,而且是展示个人身份和地位的方式。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通过购买名牌、旅游、豪华汽车等方式来展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景观社会》与当今社会的思考当我们深入探讨当今社会,会发现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在这本出版于2007年的著作中,德波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深入发展,世界已经逐渐被“拍摄”或被转化为一系列的景象。
这不仅仅是关于影像的问题,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体验和与这个世界互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景观”是什么。
在德波的眼中,景观是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我们的消费、娱乐、信息获取等都与景观紧密相连。
例如,当我们打开社交媒体,浏览各种新闻或广告,我们实际上是在与一个由影像、符号和信息构成的景观互动。
这种景观化的社会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们的生活不再是直接的、真实的体验,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中介和转化。
这些中介不仅仅是影像,还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符号和信息流。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构建和重塑的世界中,而这个世界的形成往往不是基于现实,而是基于欲望、消费和虚幻。
回到现实,我们可以发现景观无处不在。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在路上看到的广告牌、电视上播放的广告、手机上的推送消息——这些都是景观的一部分。
它们不是基于真实的需求或信息,而是基于如何激发我们的欲望,促使我们进行消费。
景观不仅是关于商品和消费,它还是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进一步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个景观社会中?德波认为,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生产的日益发达和商品的丰富,单纯的物质需求已经不再是主导人们行为的唯一因素。
相反,欲望、符号和形象成为了新的驱动力。
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满足,更是心理上的满足和认同。
这种心理满足往往是通过消费来实现的。
一个商品不仅仅是一个实用的物品,它还承载了各种符号和意义。
例如,一个名牌包包不仅仅是为了装东西,它还代表了地位、品味和认同。
这种符号化的消费正是景观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这种景观化、符号化的生活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我们越来越远离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积极参与,而是沉浸在一个由影像、符号和欲望构成的世界中。
景观拜物教_商品完全成功的殖民化——德波《景观社会》的文本学解读引言:《景观社会》是由法国哲学家德波于1967年出版的,该书对现代社会的景观逻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本文将从文本学的角度解读《景观社会》,探讨其中揭示的景观拜物教现象以及商品的完全成功殖民化。
一、景观拜物教的形成《景观社会》中德波指出,景观是一种通过视觉形象和符号来塑造和控制现代社会的方式。
当代社会中的景观已经完全占据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人们的行为、思维和观念都纳入到了一种被操控和统一的系统之中。
同时,景观与拜物教相互依存、相互滋养。
景观不仅仅是一种被消费者观看的形象,更是一种价值承认和崇拜的对象。
这种景观拜物教正是现代社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二、商品的完全成功殖民化景观社会的本质就是商品逻辑的极致发展,商品的成功殖民化也是景观拜物教现象的重要体现。
1. 虚假的满足感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指出,现代景观社会无论是通过各种媒体还是广告,都在为人们提供一种虚假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是建立在商品购买和拥有的基础上的,人们通过消费来获取满足感和幸福感。
2. 商品的等级制度商品在景观社会中通过品牌、价格和形象来塑造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形成了一种等级制度。
人们越追求高档商品,就越能在景观中塑造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获得别人的崇拜和认同。
3. 信息的商品化在景观社会中,信息也被成功地商品化了。
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社交媒体,都将信息变成了一种商品,被不同的机构和个人利用来获取利益和影响力。
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也在不自觉地参与了商品的消费和拜物教。
三、景观拜物教的影响1. 剥夺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景观拜物教通过对人们的视觉和观念的操控,剥夺了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能力。
人们受到了广告和媒体的影响,成为习惯性的消费者,不再能够独立选择和判断。
2. 消费主义浪潮的滋生景观拜物教促使了消费主义的兴起和泛滥。
人们被不断灌输购买的欲望和需求,为了追求满足感和幸福感,不断购买各种商品,导致浪费和无节制的消费。
《景观社会》读书报告摘录:完美的分离活的每个方面分离出来的影像群(images)汇成一条共同的河流,这样,生活的统一便不再可能被重建。
重新将他们自己编组为新的整体的、关于现实的片断的景色。
只能展现为一个纯粹静观的(contemplation)、孤立的(seule)伪世界。
这一世界之影像的专门化,发展成一个自主自足的影像世界。
在这里,骗人者也被欺骗和蒙蔽。
作为生活具体颠倒的景观,总体上是非生命之物的自发运动。
从整体上理解景观,它不仅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结果,也是其目标。
景观不是附加于现实世界的无关紧要的装饰或补充,它是现实社会非现实的核心。
在其全部特有的形式—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中,景观成为主导性的生活模式。
景观是对在生产领域或由生产所决定的消费领域中已做出的选择的普遍肯定。
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景观总是现存体制条件和目标的总的正当性的理由,景观也是这种正当性理由的永久在场,因为它垄断了耗费在生产过程之外的大部分时间。
在真实的世界变成纯粹影像之时,纯粹影像就变成真实的存在—为催眠行为提供直接动机的动态虚构事物。
为了向我们展示人不再能直接把握这一世界,景观的工作就是利用各种各样专门化的媒介,因此。
看的视觉就自然被提高到以前曾是触觉享有的特别卓越的地位;最抽象、最易于骗人的视觉,也最不费力地适应于今天社会的普遍抽象。
但是景观不仅仅是一个影像的问题.甚至也不仅仅是影像加声音的问题。
景观是对人类活动的逃避,是对人类实践的重新考虑和修正的躲避。
景观是对话的反面。
哪里有独立的表象,景观就会在哪里重构自己的法则。
景观源于世界统一性的丧失,现代景观的巨大扩张表现了这一丧失的全部。
所有个别劳动的抽象化与整个生产的普遍抽象化,均在景观中完美地显现出来,它的具体化存在方式就是精确地抽象。
在景观中,世界的某一部分把自己展示给世界,并且优越于整个世界。
景观不过是这一分离的共同语言。
观众只是通过一种他们单方面的关系与真正的中心相联系,这一中心使他们彼此之间相互隔离。
因此,景观重新统一了分离,但却是以他们的分离将他们重新统一。
作为景观的商品景观的自我运动是:它妄称自己是人类活动中以流动状态存在的一切方面,以便以一种将活生生的价值颠倒为纯粹的抽象价值的凝结状态的东西来加以占有,在这些迹象中,我们认出了宿敌——商品,乍看起来它是如此微不足道和显而易见,而实则相反,它是如此复杂并充满了形而上学的精妙。
欲望的意识和意识的欲望,是同样的事业,这一事业以其否定的形式寻求废除阶级,寻求工人直接占有他们活动的每个方面。
这一事业的对立物就是景观社会,在那里,商品在它自己创造的世界里凝视着自己。
表象内部的统一与分裂景观,像现代社会自身一样,是即刻分裂(divise')和统一的。
每次统一都以剧烈的分裂为基础。
但当这一矛盾显现在景观中时,通过其意义的倒转它自身也是自相矛盾的:展现分裂的是统一,同时,展现统一的是分裂。
弥散的景观与商品的丰裕相联系,与现代资本主义不受干扰的发展相联系。
这里的每个个别的商品,都凭全部商品产品庄严伟大之权威,都借景观赞美的商品目录之美名被证明是正当的。
景观不歌唱人类及其武器的荣耀,它颂扬商品及其激情。
每个商品都追随着自身的激情进行盲目的斗争,却不知不觉实现了某些超越他自身的东西:商品的全球化同时也是全球的商品化。
因此,作为商品的狡计的结果,当商品的每一个特殊表现形式都最终阵亡时,一般商品形式却持续向前发展达到完全的自我实现。
绝对精神这一绝对的英雄力量做它想要做的事,并想要它所做过的事,它的最终目标是与当时存在的事情协调一致。
因此,在被历史的思想所取代的过程中,哲学已达到这样一点:它只有通过拒绝哲学来赞扬哲学的世界。
因为,为了表达意见,它必须预先假定已将万事万物托付给它的这个总体的历史已经终结,并且唯一的法庭——只有在那里真理才可能被裁判的唯一法庭已被关闭。
通过占有绝对权力变成绝对的意识形态,并由局部的真理变为极权主义的谎言时,历史的思想已被如此彻底的歼灭,以致历史本身即使在最经验主义知识的层面上,也不可能再存在。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由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原始主义。
它是神话退化的代用品在幻象和环境最现代手段的景观情境中的复活。
因此它是现代景观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毁灭旧工人运动的作用,也使它成为今天社会的基础性力量之一。
但由于它也是维持资本主义秩序最昂贵的手段,一般来说,它将以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取代为终结,这一资本主义国家将表现出这一秩序更强壮、更理性的形式。
时间和历史与时间一样,“就其废止存在的方面而言,他是唯一的否定性的存在”。
人对自己本质的占有同时也是他对宇宙演变的一种把握。
“历史是自然史自身的现实部分,自然界的变化产生了人类”循环时间已经统治着游牧人口的体验,因为他们发现在他们旅程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同一情况的再三重复。
黑格尔写道:“因为他们局限于始终如一的空间,游牧部落的漫游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当一个社会定居于一个特定的地点,并通过在它内部开发与众不同的区域占有了富有内容的空间,它才发现自己被封闭于这种地方化中。
暂时返回同样的地方,现在变成了在同一地点的时间的纯粹返回,一系列姿态的重复。
受生活的人们只是那些不劳动的人。
希腊共同体中的分裂和他们剥削外国城市的斗争,是建立于每个人的内在分裂基础之上的分裂原则的客观化表达。
梦想普遍历史的希腊,面对外族入侵时不能成功统一自身,甚至不能统一其历法表上有选举权的城市国家。
在希腊,历史时间变成了意识,但它尚没有意识到自己。
资产阶级的胜利也是一种深刻地历史时间的胜利,因为它是不停地彻底变革社会的经济生产的时间。
只要农业生产仍然保持劳动的主导形式,那么保持一定社会基础的循环时间就会强化传统的结合力量,而这一传统总是阻止任何历史运动。
景观时间生产时间——商品时间是一种相等时间间隔的无穷积聚。
它是不可逆时间的抽象化,每一个时间片断,只需要在时钟上将其展示为与其他片断是纯粹数量等同的。
除了它的可互换性之外,它没有任何现实性。
在商品时间的社会统治下,“时间就是一切,人什么也不是;他至多只是时间的残壳”(《哲学的贫困》)。
这一贬值的时间作为“人类的发展的领域”,是时间的彻底倒置。
虚假循环时间是一被工业改造过的时间。
这一时间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并是它自己的一件可消费的商品,这件商品重新组合了一切事物,即:那种在古老整体社会的解体时被区分为私人生活、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一切事物。
可消费的虚假循环时间就是景观时间,不论从狭义上作为影像消费的时间还是从广义上作为时间消费的影像。
影像消费的时间(所有商品的媒介)不仅是景观机制充分实现自己的特定领域,而且也是景观机制展现、聚焦普遍目标的场所,是全部特殊消费的缩影。
领土治理塑造自己整个环境的社会,发展出了定形自己真实领土的特殊技术,这一特殊技术已为这同一系列任务的继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城市是自然和人类环境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按照其逻辑的发展,它已达到总体的统治,现在资本主义能够也必须将空间整体重制进它自己的特殊的环境。
小农阶级是“东方专制”的坚实基础,因为它与生俱来的分散性产生了通向官僚政治集权的自然趋势。
由日益增长的现代国家官僚化所制造的新农民不同于古代的农民,因为从历史的观点看,他现在的冷漠一定是被人造的和被维持的;他天生的愚昧已被有组织的弄虚作假的景观所替代。
这一技术化伪农民的“新城镇”之风景是他们建立的历史时间抑制的突出表达。
他们把自己清晰地铭刻进他们自己建立的风景中,这一风景随着历史时间而碎裂;他们的座右铭可能是:“在这一地点将不会有事情发生,并且也不曾有什么发生。
”历史缺席的力量开始设计他们自己唯一的风景,因为历史的解放一定会发生在城市,尽管至今还没有发生。
文化内部的否定和消费文化产生于废除了古老世界生活方式的历史,但作为一种分离的领域在一个部分的历史的社会,它的理解力和感官交流不可避免地保持为部分的。
文化是没有足够意义的世界的意义。
当艺术独立并以五彩缤纷的色彩描绘它的世界,生活的这一时刻就已变老。
但五彩缤纷的色彩不可能使这一时刻返老还童。
它只能在记忆中被唤起。
艺术的伟大只是出现于生活的黄昏。
表象社会组织的官方思想自身是被由它辩护的一般化的潜沟通弄得晦涩难懂的。
它不能理解在它的世界,斗争是一切事情发生的源头。
景观权力专家在单面沟通的景观语言领域是绝对的,通过蔑视他们的体验及这一蔑视的成功,景观专家是绝对地腐败的。
因为他们感到他们的蔑视已被他们所熟悉的只配被鄙视的个人——真正的观众所证实异轨是反对意识形态的一种弹性的语言。
它显现于那种意识到它没有能力宣示任何最后的确定性的沟通类型之中。
它是一种不可能也不需要被任何以前的或在批判之上的引用所证实的语言,相反,它自己的内在一致和实践效能却是对已被重建的先前真理核心的确认。
异轨将它的根据仅仅立基于作为目前批判的它自己的真理之上物化的意识形态景观是意识形态的顶点,因为它充分曝光和证明了全部意识形态体系的本质:真实生活的否定、奴役和贫乏。
景观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分离和疏远的实质性表达”。
集中于景观的“欺骗的新权力”以“作为物的大量增加”的生产制度为基础,“同样人也屈从于这一异化的力量”。
这是一种需要与生活为敌的扩张的最高的阶段。
“对金钱的需要因而是被政治经济学所创造的真正的需要,并且是它创造的唯一的需要”观通过碾碎被世界的在场和不在场所困扰的自我,抹煞了自我和世界的界限;通过抑制由表象组织所坚持的、在谎言的真实出场笼罩之下的所有直接的经验事实,抹煞了真与假的界限。
消极接受日常现实异化的个体,通过求助于虚幻的魔术般的技术,被推向了反应这一命运的一种疯狂。
我们时代的自我解放是一种来自于物质基础的倒置真理的解放。
这一“在世界中确立真理的历史使命”,既不能由孤独的个体,也不能由被操纵的原子化的大众来完成,它只能并总是由将全部力量还原为实现了民主的非异化形式的、能够消灭全部阶级的一个阶级来完成,即委员会,它以实践的理论证实自己并审视自己的行动。
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当个体“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只有当对话武装起自己去准备自己的胜利条件时,才是可能的。
感想:在我认为整本书可以用这句话来表明“景观—观众的关系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秩序的牢固支座”。
本文中作者德波将马克思曾经面对的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物化现实抽离为一幅离裂于物质生产过程的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性的总体视觉图景,德波指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景观是人们自始至终相互联系的主导模式”。
首先,景观指“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
所谓的少数人,当然是指作为幕后操控者的资本家,他们制造了全部的景观性演出;而多数人,指的则是那些被支配的观众,即普通的芸芸众生,他们在“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这种迷入性的“看”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