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考论》读书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报告题目: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一、书目信息:二、评分要求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与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
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
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本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
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封建”考论》读书报告李月明提要《“封建”考论》探讨了“封建”得本义,介绍了中国、日本与西欧“封建”社会得发展情况,体现出她们之间得共性与个性;着重指出“封建”一词在中国得适用范围,近代以来历史学家们展开激烈讨论,最终以郭沫若得五种社会形态说占据主流。
但这种说法现在已经遭到批判,本书从“名辨”得角度重新探析中国得“封建”社会。
其中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得日本,在“封建制”得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中国社会有着质得不同,这与当时日本得社会发展趋势有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封建制泛封建化名实错位一、作者简介冯天瑜,1942年出生于湖北红安,现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时也就是“汉水文化”文化研究得开创者之一。
她主要从事思想文化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得框架体系与明清文化史,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辛亥武昌首义史》等书。
现在还从事“中、日、西文化互动与近代术语形成”研究,以术语为切入口,探讨近代中国与欧美、日本间文化复杂得三边互动关系,从文化传播学与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中国近代文化得形成与发展。
二、《“封建”考论》得主要结构与内容(一)主要结构目录:题记第一章古义演绎第二章中外通约第三章名实错位第四章正本清源第五章制名指实结语(二)主要内容题记中作者介绍了写此书得背景及原因,着重讲述了中文与西洋文对译过程中存在概念与指称差误、错植得现象。
拨开近百年“封建”概念的迷雾——读冯天瑜《“封建”考论》拨开近百年“封建”概念的迷雾——读冯天瑜《“封建”考论》一在近百年中国社会的语汇中,“封建”一词无疑是其中的关键词之一。
但它在各色人等言语中的流行,却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事,也是这一时期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之一。
在普通民众语言里,“封建”一词及其相关概念,表达的是“愚昧”、“落后”、“反动”、“腐朽”、“顽固”等意义,对立于“文明”、“进步”、“开化”等现代概念;而作为政治和学术术语,与“封建”概念相关的词汇,如“封建制度”、“封建主义”、“封建专制”、“封建意识”等,除了表达民众流行语的基本意义外,更多地是被作为一种标签,标示一种社会形态,具体说,是指自秦代以至晚清中国两千余年的传统社会。
然而,“封建”是中国传统典籍固有的词汇,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封土建藩”、“封爵建藩”,秦汉以降至晚清的中国传统文献,基本上沿用这个意义。
近百年中国社会流行的“封建”概念与中国传统的“封建”概念在意义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延续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封建”概念,与之保持贯通;而且,这个被赋予新义的“封建”概念被强行对应于表示欧洲中世纪社会特征的Feudalism,掩盖了中西社会结构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封建”概念使用上的这种变化始自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一卷第一号《敬告青年》中说:“举凡残民害理之妖言,率能徵之故训,而不可谓诬,谬种流传,岂自今始?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
”他认为两千年来所奉行的儒家思想是“封建时代之道德”、“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政治”,实际上是将秦汉代以后的中国历史视为封建时代。
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在中国传统意义上使用“封建”概念;由于日本幕府体制下的“封建制度”与中世纪西欧的Feudali sm“酷似”,日本以“封建制度”或“封建主义”对应Feudalism,较成功地实现了东西方现代学术语汇的对接。
概念的“考”与“论”——读冯天瑜《“封建”考论》有感周荣
【期刊名称】《《人文论丛》》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最近,又有幸拜读了冯天瑜先生的新作《“封建”考论》,在惊喜、回味之余,作为一名历史学研究者,有一种对本身职业进行自省的无法名状的感触积在胸中,难以释怀。
历史学论著常让人望而却步,若再冠以一个“考”字,则又会吓走一半的读者。
如今,我们要评价的书也以“考论”来命名了,出人意料的是,先生的“考论”所引起的反响丝毫不亚于以前的著作。
【总页数】7页(P603-609)
【作者】周荣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2
【相关文献】
1.一个概念一本书——读冯天瑜先生新作《"封建"考论》 [J], 方维规
2.拨开近百年"封建"概念的迷雾——读冯天瑜《"封建"考论》 [J], 张绪山
3.史学研究的重大成果——读冯天瑜教授新著《“封建”考论》 [J], 郑大华
4.渊博不易明辨亦难——读冯天瑜教授《新语探源》的几点感想 [J], 罗芳
5.现代中国“封建”概念含义溯源——与冯天瑜先生商榷 [J], 甘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封建”考论》承天瑜同志不弃,让我在这里来对他的大作《“封建”考论》发表一点意见,我对这个问题虽然有兴趣,但没有研究;而且近来很忙,只在这两三天抽时间读了一遍,理解不深,谈不出什么有分量的意见,只能谈点肤浅的学习心得。
具体我是什么时候起关注这个问题的呢?现在已记不起了。
若干年前,本校历史学院离休教授薛国中送一篇文章给我看,题为《秦汉社会性质再思考》。
该文认为,秦汉以后中国社会,虽然在西汉初、西晋初时期,周代的封建制度曾经回光返照,但都只是昙花一现,而且与周代封建制不尽相同。
秦汉以后中国社会是君主专制社会,不能称为封建社会。
该文建议称为“专制主义社会”。
我当时读了这篇文章后,尽管觉得它的论点与我们几十年来读到的、而且相信的中国自秦至清社会是封建社会的论点完全不同,但认为有说服力,很有创见。
后来,《武汉大学学报》虽然发表了这篇文章,但可惜未引起什么影响。
再以后,我读到李慎之先生一九九三年发表的《“封建”二字不可滥用》一文,其中提到“湖北大学冯天瑜教授”已经开始了“中国封建制度辨析的工程”,而且完全同意天瑜同志反对将秦至清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的意见。
慎之同志是我很尊重的、我认为极有思想的朋友,他的这些话使我产生了阅读天瑜同志有关著作的意愿。
天瑜同志调来武汉大学以后,我们成为同事,有机会了解到他撰写《“封建”考论》的计划,就一直想拜读他的大作。
现在有幸读到了。
虽然读得不够仔细,今后还要读,但大意是了解的,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本认真做学问的人下了很大功夫的、可称为科学的著作。
它不同于时下有些“著书只为稻粱谋”的人所写的书,容易让人发现不足、缺点甚至硬伤。
我读过一遍,尚未发现问题,甚至疑问。
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水平有限,阅读又不仔细的原故,但它确实对所研究的问题的方方面面考虑得很全面、很周到,而且搜集的材料非常丰富,论证不厌其烦,反反复复,既有条理,又很确切。
可以说,它把自秦至清中国社会不应称为封建社会的道理讲得很透彻。
冯天瑜:《“封建”考论》题记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了。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 Hegel1770—1831):《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2002年夏,笔者访学德国,曾乘船旅行于山川如画的莱因河中游,舟行间,只见两岸每距二、三十公里的苍翠峰峦,多有灰色城堡耸立,它们或者已是断壁残垣,或者还保持着巍峨壮丽的旧观。
这正是西欧中世纪诸侯林立的封建社会的物质遗存。
面对此景,近二十年来一直思考着的“封建”概念辨析问题,骤然齐集心头。
“封建”本为表述中国古代政制的汉字旧名,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近代以前在汉字文化圈诸国(中、越、朝、日)未生异意。
19世纪中叶西力东渐以降,日中两国先后以“封建”对译西洋史学术语feudalism(封土封臣、采邑领主),衍为一个表述普世性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的新名。
“封建”一词经历了概念的古今转换和中西移植,日本因素也参与其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化了此一术语的涵义。
“封建”作为近现代概念史上的重要案例和历史分期的关键环节,释义纷纭,展现了思想文化领域错综复杂的演绎状况,其成败得失与历史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相关联,故对其考索探究、阐微决疑,既非细事,也非易事。
近代以降,汉字文化圈在对译西洋术语时,取音译、意译两法。
音译所用汉字扬弃了字意,仅存字音,起着拼音符号作用,以模拟原语的读音,如以“逻辑”译logic,以“布尔乔亚”译bourgeoisie。
音译不会引起词义错位,但也未能给译词提供意义支撑,其含义只能在词形以外另加诠释。
然而,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不仅有语音,还有语意,包蕴着文化内涵,掌握汉字文化的人更倾向于用意译方式推介外来词。
所谓意译,指按外来语的构词词素,将字面意转换成相应的汉语表述,如上举两例英语词logic(逻辑)和bourgeoisie(布尔乔亚),又意译为“论理学”和“资产阶级”,可由词形窥探内涵,从而为译词提供意义支撑,意译的优长即在于此,掌握汉字文化的人可以观文索义,易于理解。
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年级: 2015级专业:世界史姓名:李月明学号: 2015030062 密封线报告题目:《“封建”考论》读书报告一、书目信息:二、评分要求全书内容提要不能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报告内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观点和论述要完全一致,行文简洁明了。
心得真实,无抄袭与剽窃现象,如发现抄袭与剽窃现象,取消成绩。
总分为100分。
三、教师评语请根据写作内容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注1:本页由报告题目、书目信息有学生填写,其余由教师填写。
提交试卷时含本页。
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
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密封线《“封建”考论》读书报告李月明提要《“封建”考论》探讨了“封建”的本义,介绍了中国、日本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情况,体现出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着重指出“封建”一词在中国的适用范围,近代以来历史学家们展开激烈讨论,最终以郭沫若的五种社会形态说占据主流。
但这种说法现在已经遭到批判,本书从“名辨”的角度重新探析中国的“封建”社会。
其中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在“封建制”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与中国社会有着质的不同,这与当时日本的社会发展趋势有着必然联系。
关键词封建制泛封建化名实错位一、作者简介冯天瑜,1942年出生于湖北红安,现为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同时也是“汉水文化”文化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他主要从事思想文化研究,探讨中国文化史的框架体系和明清文化史,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著作有《中华文化史》、《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辛亥武昌首义史》等书。
现在还从事“中、日、西文化互动与近代术语形成”研究,以术语为切入口,探讨近代中国与欧美、日本间文化复杂的三边互动关系,从文化传播学和文化发生学角度,考察中国近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封建”考论》的主要结构和内容(一)主要结构目录:题记第一章古义演绎第二章中外通约第三章名实错位第四章正本清源第五章制名指实结语(二)主要内容密封线题记中作者介绍了写此书的背景及原因,着重讲述了中文与西洋文对译过程中存在概念与指称差误、错植的现象。
“封建制”一词在与西语feudalism对译时就出现概念的误植,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因此,作者通过语义学来论述“封建”一词的本义、西义,梳理“封建”概念的轨迹,从而提出一种取代泛化“封建”的改良思想。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从语义学分别解释“封”与“建”的含义,从而得出“封建”一词的古义:按宗法-等级原则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阐述了西周封建制的发展和东周封建制的解纽。
第二,论述了皇权时代(秦至清)对“封建制”与“郡县制”的讨论,表明“郡县制”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第三,指出中国语境中的狭义“封建”与广义“封建”,其中狭义“封建”指商周的政制,尤其是西周的“天子建国”和“诸侯立家”,广义“封建”指商周至明清各朝代的各种分封形态。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一,西欧封建制度的来源: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第二,“封建主义”的三种定义:一是16世纪法国法学家在研究中世纪北意大利人波河流域的封土律时,开始对feudalism的研究,二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已概括出西欧feudalism的基本属性,三是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界定了封建制度;第三,对feudalism的解释及西方史学界对西欧“封建主义”的认识;第四,重点突出比较中西方封建制度的异同,并且作者将西欧封建制定义为“契约封建”,中国的封建制定义为“宗法封建”。
第五,论述了与西欧封建制极其相似的日本封建制的发展和变迁以及欧日学者对日本“封建制”与西欧“封建制”的比较研究;第六,讲述了清末民初的中国学者将“封建”的古义与西义相结合来划分中国的历史分期。
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探讨了中国“封建主义”的名不副实的问题极其这种名实错位的发生的过程:首先陈独秀因套用日本、法国的观点而提出“封建”等同于中国的落后、陈腐,出现“泛封建化”的萌芽,其次列宁认为当时中国为“半封建”社会,从而将“泛封建化”提升为普世观念,再次经过中国社会史论战,“泛封建化”的观念获得了学术形态,为以后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最后讨论了对“反封建化”特别是斯大林的“五种社会形态说”的扬弃。
第四章的主要内容:第一,重新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封建社会论,指出“泛封建化”的观念并非出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马克思的社会分期只适合西欧,并不具有普世性的概念。
第二,介绍近代以来的中国学者不是都信奉历史发展的单线论,仍有许多学者对这种单线论的“泛封建观”提出质疑,并著书加以论述自己的观点,如周谷城的《中国社会之结构》、王亚南的《封建制度论》、胡适的《今日思想界的一大弊病》、瞿同祖的《中国封建社会》、密封线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雷海宗的《中外的春秋时代》、李剑农的《中国经济史稿》、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费孝通的《皇权与绅权》和梁簌溟的《中国文化要义》等,主要观点是以商周时期为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秦至清各朝代不属于封建制的范畴,而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时代。
第五章的主要内容:第一,通过对“泛封建观”的批判,“封建制”的名与实得以正源,那么接下来就面对中国的历史分期的变化以及各个分期段的命名问题,中国的学者也进行了尝试,提出了自己对中国历史分期的认识。
如梁启超提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治乱观三分法,夏曾佑按历史演变划分为“上古、中古、近代”三期等。
每个人的历史分期命名都不尽相同,那么历史分期命名应该以何种标准来确定成为当今学者关注的问题。
作者提出了四条标准:制名以指实、循旧以创新、中外义通约、形与义切合。
第二,当代学人包括中国大陆、港台及海外华裔学者、欧美日本学者对中国“泛封建观”的批评。
第三,重点论述秦至清的皇权时代是由宗法制、地主制、专制帝制综合而成的社会形态,并且分析了这三种制度的历史变迁。
第四,作者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粗略和详细的划分:粗略的分为原始时代、封建时代、皇权时代、共和时代;详细地分为原始群时代、氏族共同体时代或万邦时代(先夏及夏代)、宗法封建时代(商代及西周)、宗法封建解体时代(春秋、战国)、皇权时代前期(秦至中唐)、皇权时代后期(中唐至清)、共和时代(民国、人民共和国)。
结语中作者指出关于“封建”名实问题至今尚无定论,但对于论争的原因和性质作者提出三个有见地的观点。
三、个人感想(一)对日本封建制认识日本封建制酷似西欧封建制的问题一直为史学界所关注,甚至这种相似性也被视为近代日本能够迅速地、毫无阻力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早发现日欧封建制的相似性的是幕末时期进入日本的西洋人,他们身临其境地观察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状况等,通过对比得出日本是“东洋版的封建制度”。
那么日本的封建制是如何形成的和发展的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政治上,从氏姓制时代开始,日本的官职世袭,并且拥有土地和部民。
在7-8世纪时,日本模仿学习中国唐朝的律令制度,废除日本的世袭制,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但这种社会状态仅存在了二百年左右,天皇的权威下降,大权旁落于摄政、关白,形成摄关政治,也就是外戚专政。
到了11世纪,天皇为了与摄政争夺权力,依靠武士形成院政政治,从此武士阶层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相继建立了镰密封线仓幕府、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武家政治统治日本长达7个世纪之久。
在镰仓幕府时期,幕府将军与地方豪强武士结成主从关系,将土地赐封给武士,武士以“忠”为信条守护将军的国土;室町幕府时期,这些武士控制了地方的政权,土地增多;到了织丰时期和德川幕府时期,幕府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备,形成支配全国的幕府和坐镇地方的大名的幕府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二元政治体制。
经济上,大化改新后日本废除了世袭的领地和部民,实行班田收授法和租用调制,但推行一段时间后就难以维持,当时的人民为了逃避沉重的赋税,将土地交给有势力的贵族以寻求保护,成为贵族庄园的开采者,实际上形成了所谓的依附农民。
室町幕府时期,守护大名领国制形成,大名控制大部分的庄园,拥有由武士组成的家臣团,领有部民,成为地方上的大封建主。
德川幕府时期的幕藩体制将将军与武士通过领地和禄米分封,结成君臣主从关系,大名、武士等对将军宣誓效忠,幕府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拥有绝对优势,但大名在自己的领地同样有高度的自治权,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的独立权利。
可以说镰仓幕府时期是日本封建制的萌芽时期,室町幕府时期是成熟时期,德川幕府时期是形成确立时期。
从日本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日本有封君封臣和封土制,王权的衰微、主权分割,职官世袭,庄园制经济,武士阶级,农民依附等等,这些社会特色与中世纪的欧洲极其相似,但是在那个时期世界仍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东西方出现如此类似的社会形态是令人惊讶的,这与人类文明在几乎同一时期不约而同地迈入农业文明的门槛是一样的。
(二)对“封建制”正本清源的认识在“泛封建观”出现之时,就已有质疑之声,他们拒绝照搬西欧封建社会形态的模式,而是立足于中国历史的实际进行分期,并且将“封建”的古义与西义相融合,重新命名“封建”一词。
在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前关于这方面的论著有许多,这些著作都批判了“泛封建观”,并提出自己对中国历史分期的划分。
建国后,中国历史编撰受苏联的影响,“五种社会形态说”成为中国历史分期的官方划分标准,直到现在,这种划分方法一直存在于中等教育领域,历史教科书及历史教师仍然教授学生中国社会的五阶段分期法,尤其是对“封建社会”这一社会形态的内容编撰,将秦至清归为“封建社会”的范畴。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所有已形成的历史观被认定为有质疑,甚至不成立,因此,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在内容上的脱节使学生难以正确了解本国的历史脉络。
那么对“封建制”是否做到真正的正本清源呢?正本清源的目的是让国人了解本国历史的发展变化,所以建国之前许多学者的观点应该得到重视,加大对教育工作者的培训等,只有这样,才完全做到对“封建制”的正本清源。
密封线通过对中国“封建制”的考察,发现与西欧“封建制”具有相似性的实在商周时期,尤其是西周时期,而进入秦朝之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则是以“郡县制”为主的中央集权的皇权专制社会,但也有分封的情况,如汉初、西晋、明初,最终为“郡县制”所取代。
因此,有人也将它归结在“封建社会”的范围之内,并将秦至清的社会称之为转义封建社会,表现为封爵不治民,然而与西欧“封建”的主要特征相比较,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
中国没有西欧的庄园制、尚武的武士阶级、君臣的契约关系、城市的自治权等,这些特征是西欧社会在其特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中国的社会形态也是其在符合本国历史实际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制度,在当时这种制度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柳宗元的《封建论》就为我们很好地论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