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91 M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说课稿

课题介绍: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一、教材分析

这节内容是生物选修3基因工程专题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介绍DNA重组技术三种工具的作用。从知识联系上看,既是必修2中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工程原理和应用的延续和拓展,又是本章其他内容的前提,和第二节一起构成了基因工程专题的核心。

这是课标教材和大纲教材在这个内容上的对比。从上面能够看出,课标教材的知识明显详尽。而且增设了模型建构活动。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水平层面,课标教材相对大纲教材都有一定的提升。

二、学生分析

因为基因工程是一门高新技术,学生知之甚少,教材文字描述也较抽象。但经过必修2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对所以只需要辅以直观的图片、动画和动手活动,他们能很好的对这个知识体系实行把握。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基因工程3种工具的作用

难点:载体需要具备条件的分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目标

在这个课时内,将从知识、水平、情感三个方面达成教学目标。具体过程将在教学过程一一得以体现。

六、教学策略

因为教学目标侧重事实性知识的了解,本节课不适合采用探究法实行教学。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采用了讲授、启发式引导和模型建构等方法实行教学,教学设计中落实以下几个措施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2、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大胆展示,勇于质疑。

3、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归纳总结。

七、课前准备

充足的课前准备是有效教学的必要保证,课前做好如下工作

(1)预习必修2中相关内容。

(2)搜集日常生活中相关基因工程的事例资料。

(3)准备模型构建材料。

八、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从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两方面来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1导入

首先是导入,我们总是提倡教育应该回归生活,因为真实的生活中蕴含着智慧,生活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教育素材。所以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课前收集到的相关基因工程的应用实例,比如超市里随处可见的转基因食用油,媒体一直注重的转基因大米和转基因大豆。这样做的目的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我们所学的知识是能够创造价值的,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热情。

除此以外,我还列举了几种生物的不同性状:能固定氮气的根瘤菌、能产生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并由此提出假设——能不能使本身没有某个性状的生物具有某个性状呢?如让禾本科植物能够固定氮气以提升产量和减少污染,让微生物帮我们生产胰岛素以用于治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基因工程——一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新技术。

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回忆必修2中的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并指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而引出三种工具:限制酶、DNA连接酶、载体。

2、精讲点拨

导入课程后,对三种工具逐个实行介绍。

指出限制性内切酶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出来的,迄今约有4000多种。他们的特殊性在于能够识别某种特殊的核苷酸序列,继而从DNA分子内部“下剪刀”,将其剪开。到这里为止,学生对限制酶的作用可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单纯的语言叙述只能是表象的。

我们生物学科是一门理科,理科是讲“理”的,这里的理主要是指思维理性、科学理性,我们生物教学要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改变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知识记忆的不良习惯。所以,讲述完相关内容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材料,模拟EcoR I对DNA分子实行切割。并选择一些小组的成果实行展示。

(视频:在学生实行建构活动前,解释EcoR I是限制酶的一种,其能专门识别DNA中的GAATTC序列,一旦找到这个序列,就从G和A之间剪断,强调剪开的是磷酸二酯键。)

第一个建构活动完成后,提出问题:切下的DNA片段要与受体细胞的DNA连接,同学们根据以往经验,你能说出用什么酶吗?学生最可能的答案是用DNA复制中的DNA聚合酶。老师指出这里用到的并非DNA聚合酶,而是另外一种酶——DNA连接酶。参照学案让学生自主总结出两种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继续实行第二个模型建构活动。——用EcoR I对两个DNA片断模型实行切割,并缝合。

(视屏:在这个模型建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观察两个黏性末端的核苷酸序列,并尝试用连接酶实行缝合,形成重组的DNA分子。同时指出连接酶连接的依然是磷酸二酯键。在模型建构的最后指出除了黏性末端,还有平末端,其切割和连接与黏性末端类似。)

第二个模型建构活动完成后,继续阐述。单纯的DNA片段是很难导入受体细胞的。我们必须寻找到一种运输工具,协助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那么你们觉得哪一种物质能很好的与目的基因去结合呢?当然是DNA.科学家选择的运输工具——载体往往是一些小型的DNA分子,当前通常使用的就是质粒,他是一种能友好寄宿在细菌细胞内的小型环状DNA分子。这里通过课本上的插图来让学生理解质粒。在此基础上实行第三个模型建构活动——实行目的基因、环状DNA的切割及两者的拼接

(视频:这个活动是在前两个模型建构活动的基础上实行的,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重组DNA的构建过程,为下一节内容基因过程的基本步骤做必要的铺垫。

能够说,三个模型建构活动层层递进,由简入难,将抽象的语言描述转化成具体的模型体现,让重点知识轻松地被学生掌握。这样做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基因的剪切、拼接、缝合的科学思想和方法。而且还能极好的培养他们自己动手和自主学习水平。

3、突破难点

本节难点是对载体具备条件的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直接讲述可能达不到效果。所以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实行讨论总结。针对载体具备的四个特点,我设计了4个问题:

(1)如果要把某目的基因导入到动物细胞中,在以下可提供载体的生物中,你应该选择哪种?

A、炭疽杆菌

B、霍乱弧菌

C、大肠杆菌

D、结核杆菌

E、艾滋病病毒

通过这个问题情景能够让学生很自然的得出载体应该具备的特点之一——对受体细胞无害。

(2)多媒体给出目的基因片段以及两种供选择的质粒,其中一种有与目的基因相对应的限制酶切点?让学生在思考中总结载体的第二个特点——有切割位点。

(3)把含有人的胰岛素基因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后,经过增殖产生了大量细菌。怎样才能保证这些个体都含有目的基因?——重组质粒能自我复制

(4)肉眼能观察到受体细胞中的重组DNA吗?实际操作中怎么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进入了受体细胞?——有遗传标记基因。

这4个浅显易懂的问题能够将难点简化,让学生水到渠成的突破这个难点知识。

4、鼓励质疑

到这里,本节内容的主体知识已经全部讲述完毕。但是,再好的教学过程也不能保证学生能百分之百的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常说: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作为教师我们理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引导他们实行思考讨论,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以及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所以在具体教学活动完成后,我安排了一个时间供学生质疑,让他们实行的讨论,针对本节内容讲出他们的疑惑,最后派出代表提出来。最终在我的指导下一一得到解决。

学生的主要疑问:

(1)限制酶和连接酶连接的都是酯键,氢键是怎样切割和连接的?

(2)为什么限制酶在原核生物中存有?

(3)限制酶所识别的序列有什么特点?

九、巩固训练

最后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实行适当的巩固性训练。

例1:下列末端属于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的有哪些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