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禅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3.35 MB
- 文档页数:23
日本禅文化日本文化表现出了独特的神秘主义。
独特,是因为它借助禅的形式表现出生活于现实中的日本人的自我的内心世界。
日本人纤细而哀愁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和审美风格。
日本的美在清冷与寂寞,美丽与幻灭,性感与纯情,快乐与死亡,永恒与无常中体现无遗。
禅,佛教名词“禅那”的略称,意译作“思维修”, “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派别的一支,由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授禅法而创立,后分为很多派别,南宋以来,唯临济,曹洞两派盛行,且流传到日本,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说,日本的美处处体现了日本化了的禅文化的精髓。
一、物之哀世人认为日本消化了中国文化,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精髓是在平安时代,这个时代最具支配的审美观是“物之哀”。
是指一种“物心合一”的意识,以“意”来表现悲哀与同情,爱怜浑成的感动情绪,具有优美、纤细、沉静等特殊的关照意义和情趣意义.这种审美精神是由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来开拓和完成的。
里面的众多人物陷入苦海进行反省时,都进入“善恶不二”、“菩提即烦恼”的境界,紫式部的目的虽然并不是宣扬佛教,但却处处流露出悟道,弃恶的味道。
《源氏物语》对日本后世的影响范围极广,和歌自不用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都不断从它那里获得美的精神食粮。
二、恬静“恬静”是战国时代结束后在人们寻求恢复内心平静的时代里,得势的町人所具有的审美观,是从崇尚“和苑寂静”,敬重“古雅”、“闲静”的茶道中产生的审美观。
指潜在内心的丰富情趣,极其狭隘、简朴的茶室反而寓意无边的开阔和无限的雅致。
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千利休的草庵式空寂茶的精神,是超越人力而回归自然,视茶道为佛道,通过禅宗与茶道的结合,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发现“空寂美”的存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茶道”。
以茶会友,“一味同心”,构成了日本民族“茶道”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佛教对茶的历史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有不少的得道高僧是品茶、制茶大师,他们在茗茶的芳香之中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发展,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关系公元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
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
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
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
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
据史料记载,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园"。
从那以后,弘法大师空海于806年把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献给了嵯峨天皇,他还从中国带回了茶碾、茶籽。
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游近江时,在唐代生活了长达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给天皇,嵯峨天皇对此大为欣赏,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园。
至荣西为止,茶与禅宗的关系可以说是以禅为主,以茶为辅。
茶为坐禅修行时的饮料、禅案的素材、行道之资、救国之助等等。
这些都只能说明茶与禅宗生活的密切关系,仍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法嗣关系。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
利休在茶道圣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技法以台子技法为中心,其诸事的规则、法度有千上万种,茶道界的先人们在学习茶道时,主要是熟记、掌握这些规则。
并且将此作为学习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
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禅文化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禅的思想及禅宗的形式影响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筑、园林、音乐、茶道、书画、武术等。
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
日本“禅”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应用研究作者:赵晖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第06期佛教“禅”的理念是传达一种自然与人和谐存在的思想,利用“禅”的视角与文化达到美化环境及周边景观的作用。
日本文化是以积极吸收新成分而获得发展的发展。
日本传统庭园杰出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各种元素或造型元素的简单排列,而是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出与现实景象相适应的本质性要素,是以一种逐渐的形式来提炼庭园的结构表现。
日本是一个非常盛行禅意庭园表现的国家,通过一些在环境中造景手段让庭院充满安静、空寂的氛围,以此来表达禅意的意境。
其中,日式庭园经历了种种的文化变迁,但它的变化和发展同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一样,一种以积极吸收新成分而获得发展的发展。
日本传统庭园杰出的地方在于,它并不是各种元素或造型元素的简单排列,而是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出与现实景象相适应的本质性要素,是以一种逐渐的形式来提炼庭园的结构表现。
而日式庭园的代表枯山水风格,正是恰到好处表现出这种通宁静与自然之美、禅宗清闲、洁净的氛围。
1.禅宗的源起及分类佛教自汉代以来传入中国已有2000年的历史,在中国境内先后形成了如净土宗、密宗、禅宗、律宗、天台宗等十个宗派,在众多宗派当中,禅宗对于中国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迦叶尊者,据说是印度禅的初祖,在他以后传了二十七代,至菩提达摩是第二十八祖,也是印度禅的最后一祖。
而后达摩祖师来到了中国,便成了中国禅的初祖。
所以达摩在佛教禅宗史上,可说是沟通中印禅宗思想的一座桥梁。
“禅定”作为佛教一个宗派的修持手段,用来平息人们内心的种种烦躁与痛苦,但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历史的推进作用。
“禅”不再只是佛教中的专属名称,而是渐渐的形成为一种文化,也就是利用禅的观念来作为一种审美情态,这样的情态开始影响人们的观念。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禅意文化也开始被应用于人们对环境进行的改造中,这样富有禅意的景观便应运而生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居,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便成了日本思想发展的借鉴。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美学是一种追求自然、简洁、直接、自由、平等、超越言语等观念的东方美学体系。
它始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影响了日本文化、艺术和建筑等方面。
在日本,禅宗美学对建筑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建筑的简洁、自然、空间感、审美观念和文化氛围。
一、建筑的简洁禅宗美学主张简约和寡欲,要达到物尽其用、不多不少的境界。
在建筑中,禅宗美学注重结构和功能上的简洁,强调用最少的材料达到最大程度的效果。
由于禅宗的传入,日本建筑也开始在设计上追求简约、舒适与谦虚。
例如,在日本寺庙建筑中,它们的外观线条简洁自然,寺院内部则让人感觉宽阔、开放。
二、自然的造型和材料在自然观念上,禅宗美学颇为注重自然现象。
传统的日本建筑也自然地融入了禅宗美学的自然观念。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喜欢仿自然的造型和利用天然材料。
例如,在日常住宅中,常常使用竹子、木头、草等天然材料。
这样的建筑更加符合大自然的美学,又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空间感四、审美观念禅宗美学注重从内心和感官上体验美的感觉和思维方式,强调以身心一体来认识世界。
这种审美观念也体现在日本建筑中。
日本建筑强调人与建筑之间的和谐,而不是力求奢华和浮夸。
在日本建筑中,审美雅俗共赏,体现了“蕴藏”的思想,即深邃之中含有浅显之意。
设计上,建筑师力求通过斧凿声、墨汁味、废墟景…等等形式,使建筑带有一种天圆地方、万物归一的感觉。
五、文化氛围禅宗美学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东方文化的精神。
传入日本后,它便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禅宗文化。
日本建筑也融入了这种禅宗文化,使得建筑更加富有情趣和特色。
禅宗美学的宁静、沉静、自然、超然等文化氛围,深深地渗透到日本的建筑文化中,使得日本建筑在呈现东方文化的同时,也彰显出自己的独特美。
总结: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上,更加大的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
它传递了一种新的、更加自然、更加舒适的建筑思维方式,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出一种人性化、平等、自由的价值观。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禅,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
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
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
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
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
”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大约在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
到了13世纪,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日本人所热衷并渗透于文化生活的深处,对日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禅宗佛教的影响下,日本兴起了茶道。
据说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由于久坐疲累,眼皮无法张开,因此撕下眼皮,丢弃在地上。
而在丢弃眼皮的地方,竟然长出一株矮树。
达摩祖师的弟子们,摘下矮树上的绿叶,酿制成水饮用,竟能保持禅坐的清醒。
禅宗的和尚因此常常喝绿茶,好让自己冥想打坐的时候灵台清明。
茶道由此发展而来。
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茶室就是为了茶道而修建的。
日本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连接门廊和茶室的雨道(露地)组成,建筑内外素淡、纯净,家具很少。
茶室是日本简约风格的代表,享受的是一面白墙前一枝插花的简单、静穆和意邃深远,同时也最大的表现出草、木、竹等建筑材料自身的美丽。
整个茶室色彩沉静,使茶人容易达到纯粹的精神交流。
以禅宗的思想去理解日本的茶室建筑,不仅能感受到素朴的茶室独到的美感,更能体会出蕴于其中的理想和生命力。
日本茶室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构造,如壁龛,须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及“墙底窗”,不对称的结构体系等 ,这些独特的设计手法也都有各自深刻的禅意。
解读“日本禅”杨薇内容提要:禅是日本文化的支柱,武士道的核心即来自于禅,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影响着日本艺术美的基调。
禅宗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它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的方向发展,并直接促成“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
把握“日本禅”,是深入破解日本文化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日本禅人生哲学文艺美理念禅宗的发源地在中国,从它诞生之日起,日本僧侣又开始新的“移植”。
12世纪荣西将临济禅,13世纪道元将曹洞禅带入日本,禅宗东渐,很快受到日本武士阶层的垂青。
禅宗乃印度佛教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变高度缜密的、严密的逻辑推理的佛陀教义为非逻辑,靠主观直觉来把握之物。
“中国化”了的禅宗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见性成佛”“直指本心”等简单易行的特点,非常适合来去匆匆的武士阶层的胃口;特别是禅宗强调苦心静修的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及“生死一如”“寂死为乐”“生命轮回”的思想,有利于培养武士钢铁般的意志,并给予驰骋疆场的武士以勇气与理念支持;此外,禅宗崇尚直觉思维重佛教实践,强调“坐禅”“作务”,即以劳动为最佳修炼方式,与中国人相比,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更重直觉与实践,这是禅宗之所以能“长驱直入”于日本文化之中的深层原因。
查尔斯.艾略特在其名著《日本佛教》中也持此见,他说:“禅对于东方的艺术、知识及政治生活来说,具有伟大的力量,禅也是日本式性格的表现,其他所有佛教都没有禅那样`日本式'”(1)。
武士道文化的核心即来自于禅,它不仅构筑了日本人的人生哲学,而且也影响着日本艺术美的基调。
禅宗与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禅”,它使日本文化朝着苦涩、枯淡的方向发展,并直接促成了“物哀”、“空寂”“闲寂”日本文艺三大美理念的形成。
“日本禅”早已走出了中国的“寺院禅房”,被民众化、社会化,并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不同于中国的东方独树一帜的禅文化体系。
一、禅构筑了日本人“生的哲学”1、禅宗“作务”思想禅宗强调“作务”,即砍柴、烧水、打扫、园林、种田等等劳动实践,中国的百丈怀海禅师就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名言。
中国禅宗在日本禅宗是生根、成长于中国大地的中国佛教。
它形成于唐代中期,在中国全土普及后,又传人构成东亚文化圈的各个地域。
现在禅不仅在中国本土,而且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也依然保持着它古老的生命力。
在这些风土各异、文化互别的地域流传的禅,保持着一种怎样的状态?这里拟对传至日本的禅做一番概观。
为了确定本文论述的角度,我想先考察一下文化传播的基本形态。
什么是文化传播?要而言之,就是具有先进文化的国家或地域,把它高度发展了的文化向其他地方移植的过程。
而接受这种文化传播的一方,因其社会状况、期待程度乃至接受能力等种种问题的存在,对优秀文化并不一定是兼容并蓄。
而且因接受国文明程度的不同,对引进的先进文化的融汇改造,也会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状态。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文化传播大致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首先是先进文化圈的文化,在向同样高度发达的异质文化圈传播时,遇到的抵抗、产生的磨擦大多较为强烈,不易进行。
,即使被接受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改造加工。
具体的事例,我们只要看看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形,就可以明白。
中国人对这一异国文化,开始并不那么关心佛教在中国扎根,不仅经过了很长时间,而且在移植过程中还发生厂相当大的变化。
其次是先进文化圈的文化向落后地域传播时,接受一方一般持积极欢迎的态度,因为他们无须劳心费力,就可以获取丰硕的文化成果。
也正缘于此,接受一方会尽力保持先进文化的原状,使其没有太大的变化。
中国的佛教(禅)传人朝鲜、日本以及越南的状况,显然属于这一类。
平安时代传来日本的天台、真言两大宗派,现在仍然保持着唐代都市佛教的状态,而镰仓时代传来的禅家各派,今天也同样散发着浓厚的宋代禅宗原有的气息。
在日本,还有江户时代明僧隐元隆琦(1592--1673传来的临济禅,作为其法系的黄璧宗的独特宗风,呈现的也是当时明代禅的形态。
传到朝鲜的,则是唐代中期处于全盛时代的禅。
虽然后来随着国家的兴亡,朝鲜的禅也发生了种种变化,但基本形态一仍其旧,古风盎然。
禅宗文化影响下的日本庭院摘要:禅宗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深远,日本园林设计也受其影响印上了“禅”的意韵。
从日本“禅”思想起源和审美特点,分析日本传统庭院园林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置石理水、植物配置;结合日本传统庭院的实例,试从上述的四个方面分析日本园林的独特造园手法和艺术成就。
关键词:禅宗思想;日本庭院;审美特点;设计手法。
1日本“禅”思想起源“禅”作为一种宗教实践存在于印度哲学体系之中。
“禅”因主张修行禅定、悟彻本心而从佛教八大宗派中独立出来,成为佛教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禅”起源于印度,并非能反映佛理的全部要义,只是作为一种潜心感悟佛性的实践修行方式。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家思想、道教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印度本土佛教的中式佛教。
“禅”思想作为一种修行方式也被佛教信徒所接受。
禅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是影响了日本的文化,而是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使日本艺术形成了“清寂”、“幽玄”的美学特征,日式的园林艺术也深受这种审美的影响,成为世界园林史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2 日式园林的审美特点日式园林最常见的造园手法有枯山水、池泉园和平庭3种主要方式,其中枯山水是日式园林最具代表性的造园方式。
枯山水的本意是“无水之庭”,多用石块象征山峦,灰白砂石铺就地面象征湖海,并以小块的苔藓或林木点缀,庭院内没有假山与瀑布、池水因而被称为枯山水。
池泉园则是以池水为中心,布置山石、树木及庭院等,反映出日本本土的地理风貌。
平庭则是在一块较为平坦的园地上建设出来的园林,反映出一片原野或者谷底的自然风貌。
从这些常见的造园手法可以看出,日式园林追求的是空灵与自然的美学追求,少有层峦叠嶂的假山和繁琐艳丽的花木,通过较为简洁的修建手法,素雅简淡的配色营造自然之境。
总体上说,日式园林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追求静寂、和谐的统一,也是日本文化的一个缩影。
3日式庭院的造园理念枯山水是日本园林特有的造园形式,也是日本园林的精华。
日本禅宗思想的总结日本禅宗思想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佛教流派,它在日本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对于日本文化、艺术和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思想强调实践和直接体验,强调人们通过内观和冥想来实现觉悟和解脱。
本文将对日本禅宗思想的起源、主要教义和影响进行详细阐述。
禅宗思想起源于7世纪的中国,最初是被引入日本的。
在中国,禅宗思想主要是由达摩(Bodhidharma)带入的,他是一位印度僧人,据传他于520年来到中国并传授了禅宗的教义。
禅宗思想的到来使得佛教在中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流派,它强调直接体验和实践,而非对经文的研究和诵读。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不同学派的影响,如南宗(南禅)和北宗(北禅),这两个学派对于禅宗的理解和实践有所不同。
禅宗思想在日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2世纪末。
当时,一位名叫树石(Eisai)的日本僧人到中国学习禅宗教义,并将其带回日本。
树石在日本建立了临济宗,这是禅宗的一个重要分支。
临济宗通过其教义和修行方法在日本禅宗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禅宗的传播在13世纪达到高峰,当时一位僧人名叫道元(Dogen)将曹洞宗(Soto)引入日本。
曹洞宗强调坐禅(zazen)和平常心(ordinary mind)的修行,这成为后来日本禅宗的主要修行方式之一。
禅宗思想的主要教义包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悟道不二”。
禅宗认为佛性即生性,每个人都具备成佛的潜力。
禅宗提倡通过内观和冥想来认识自己的内心和本性,通过直接体验来实现觉悟和解脱。
禅宗鼓励人们超越言语和思维的限制,直接体验当下的存在。
禅宗修行的关键是坐禅,通过专注于呼吸和当下的体验来观照自心。
禅宗也注重师徒传承,强调在禅宗修行道路上需要一个有经验的导师的指导。
禅宗思想对于日本文化、艺术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的修行方法和教义对于日本的园林艺术、茶道和剑道等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的艺术观念强调自然、简洁和直观的表达方式,体现了禅宗强调直接体验的特点。
名冠中日的天童寺茶禅文化作者:***来源:《茶道》2024年第07期天童寺茶禅文化历史之悠久,茶禅诗偈之丰富,影响中、日两国之深远,包括历代约40位名家吟咏天童寺茶禅诗词之多,堪称中日茶禅文化之最。
壹晚唐咸启开先河,北宋正觉传衣钵天童寺茶禅文化记载始于晚唐住持成启法师。
咸启禅师(?-约860年),曾住苏州宝华山。
宋代佛教经典《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有目无传。
据《天童寺志》记载,其为天童山第七任住持,于大中元年至十三年(847-859年)住持该寺,弘扬洞山宗风,为天童寺曹洞宗始祖。
咸通元年(860年)三月,懿宗皇帝赐其紫衣一袭。
宋代以后,该寺曹洞宗多日本、朝鲜半岛法嗣,皆以天童寺为祖庭,今常来朝拜。
著名的雪窦寺高僧雪窦重显(980-1052年)作有多首与天童寺相关诗词,其中五古《和颂》写到天童寺泉甘茶香,僧人有斗茗之雅好:“玲珑岩古寺,冠乎明越境;海眼通冽泉,天心耸危岭……栖梧凤九苞,追风骏千影。
顾我不争衡,与谁闲斗茗……”。
其中,“玲珑岩古寺”即天童寺,因边上有玲珑岩而名之。
“明越”指明州、越州。
北宋《景德传灯录》记载其留有“吃茶去”法语,南宋《五灯会元》则记为“且坐吃茶”,说明两者含义相近,可以互通,其年代早于赵州从谂掸师法语“吃茶去”。
咸启法语一般以“且坐吃茶”传世,茌中、日佛教界广为传播。
咸启之后,天童寺第21任住持宏智正觉(1091-1157年)禅师创立默照禅,已见其茶禅诗偈20多则,如《偈颂七十八首其七一》云:“浪爪擎舟雪溅空,十年胸际着慈风。
如今堂上时相见,分付饮茶谈笑中。
”颇有茶禅意境。
贰南宋至晚明,中日僧茶禅往来密切据《新修天童寺志》记载,自南宋至晚明,到天童寺学佛留下姓名的日本僧人达32人,其中对日本茶道影响深远的,有被誉为“日本茶祖”的著名高僧荣西、道元、圆尔辨圆等。
荣西(1141-1215年),号明庵,俗姓贺阳,日本备中(今冈山县)吉备郡人。
幼从父学佛,14岁落发,19岁至比睿山受大乘戒,日本临济宗创始人,与宁波因缘深厚。
日本禅宗美学对当代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影响日本禅宗对世界美学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并且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本文对日本禅宗美学艺术设计进行研究,并且探讨日本禅宗美学设计对当代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通过加强对日本禅宗美学的理解,并对当代城市特别是以旅游为主的如韶关这样的城市的人居环境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标签:日本禅宗;美学设计;家居一、日本禅宗美学的形成与发展日本禅宗起源于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唐朝时期,六祖慧能把禅宗在中国发扬光大。
并兴盛于南宋,由日本僧人学习并传入日本。
将开创了日本禅宗的是一位叫荣西的日本僧人,他通过对中国禅宗的努力钻研,使其发展成为具有日本本国特色的禅宗文化,从而建立了日本禅宗。
随着日本历史的不断进展,日本禅宗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即为日本禅宗文化。
首先,禅宗仅仅是日本僧人的生活方式,后来被推而广之,受到老百姓的推崇,并且逐渐融入到生活之中。
在日本镰仓时代的战乱动荡年代,禅宗思想成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抒发了人们对战乱与动荡的厌倦,以及对一些未知神力的向往。
无休止的战乱使人们越来越寄希望于禅宗的天神,希望能够保佑自己平安,希望自己能够与上天合二唯一。
禅宗是佛教的重要派别,在长期的“悟道”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禅宗美学,并逐渐成为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美学思想之一。
二、日本禅宗美学的特点日本禅宗美学同中国禅宗美学中的返璞归真如出一辙,并且结合了日本国民的性格特点,创造出独特的禅宗文化。
日本的建筑和家居风格都有一种古朴自然的特点,其中充分体现了日本禅宗思想的美学特色。
在装饰和建筑上大量使用自然材质,减少人为的部分,从而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日本禅宗美学主要可以概括为“寂”、“简”、“闲”、“素”四个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寂”日本禅宗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空寂,不仅仅代表了一种孤独寂寥之感,还表现了对内心和欲望的克制,以及内心超脱万物的升华,是日本禅宗价值观念的体现。
“寂”最重要的特色就是简单朴素,其以寂静为主要的氛围基调,以“空”为主要的空间属性,从空无一物中发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