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文化与日本设计之美
- 格式:ppt
- 大小:480.00 KB
- 文档页数:10
和风﹒禅——日本设计艺术中的禅宗境界△室内理论 2011-01-13 12:27:05 阅读99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摘要:禅宗与设计艺术的结合,成为日本设计师表现自己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最佳选择,由于禅宗的渗透,日本设计艺术愈发显出灵性和深幽,它所传递出的禅意,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和极静的空灵意境。
当设计师内心和外物和合二为一时,才能体会到空寂的禅意,步入“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境界。
在日本,设计师们信奉“简单的优于复杂的、幽静的优于喧闹的、轻巧的优于笨重的、稀少的优于繁杂”的这一禅宗理念。
前言禅宗,原本起源于中国的北宋时期,由六祖惠能创立,因当时禅宗中“即心即佛,解脱自我,无欲无求,无所矫饰,浑然天成”的思想境界,十分符合宋代文人,他们长期以来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同时又有反叛的思想性格,很快便被禅宗的思想境界所折服!一时间,禅宗便成了文人墨客相聚时议论的主要话题。
后来,随着入宋的日本僧侣增多,日本的禅宗也逐渐兴盛起来。
禅,原本为佛家的一个修炼法门。
日本禅宗经过几代人的传承相袭,禅宗理念已转变为日本人平常生活中的一些智慧。
然而,在日本的设计艺术中,禅宗更是一种独特的设计文化。
在日本,无论在繁华都市或僻静小城镇的商业橱窗里,你常常会发现要不只摆一件陶器,或花瓶只插一束花,四周空空荡荡,空无一物。
茶室里的墙壁上也只挂一幅字画,写极少数的字。
茶庭中的枯山水,也是只放几块石头,其实,这便是“禅心”!禅,推崇的不过是一种简朴的生活形式。
正如同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一样,人活着的最高境界是优雅地活着。
而禅宗“天人合一、宁静致远、中庸和谐”的理念,与海德格尔所崇尚的境界是一脉相承的。
日本人不但不信奉佛教,而且还信奉本国的神道教(即崇拜太阳神、树神和自然神),它是以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观为教义的。
因而,自古以来日本人多尊重自然的原始美,崇尚物体自然的状态,摈弃人为的痕迹,认为自然才是本来的美与真实。
禅宗文化和日本茶室设计之美禅,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
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
禅者心也,心中有禅,坐亦禅,立亦禅,行亦禅、睡亦禅,时时处处莫非禅也。
禅也是顿生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人顿悟,得禅意。
佛陀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瀚无涯。
相传有一天,佛陀在灵山会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大众,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
”佛陀于是将法门付嘱大迦叶,禅宗就这样开始传承下来。
大约在6世纪,佛教传入日本。
到了13世纪,中国佛教宗派“禅宗”在日本流行,为日本人所热衷并渗透于文化生活的深处,对日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禅宗佛教的影响下,日本兴起了茶道。
据说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
由于久坐疲累,眼皮无法张开,因此撕下眼皮,丢弃在地上。
而在丢弃眼皮的地方,竟然长出一株矮树。
达摩祖师的弟子们,摘下矮树上的绿叶,酿制成水饮用,竟能保持禅坐的清醒。
禅宗的和尚因此常常喝绿茶,好让自己冥想打坐的时候灵台清明。
茶道由此发展而来。
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无中万般有"、"一即是多"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
茶室就是为了茶道而修建的。
日本茶室建筑由茶室本身、水屋,门廊和连接门廊和茶室的雨道(露地)组成,建筑内外素淡、纯净,家具很少。
茶室是日本简约风格的代表,享受的是一面白墙前一枝插花的简单、静穆和意邃深远,同时也最大的表现出草、木、竹等建筑材料自身的美丽。
整个茶室色彩沉静,使茶人容易达到纯粹的精神交流。
以禅宗的思想去理解日本的茶室建筑,不仅能感受到素朴的茶室独到的美感,更能体会出蕴于其中的理想和生命力。
日本茶室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构造,如壁龛,须跪行而入的小入口及“墙底窗”,不对称的结构体系等 ,这些独特的设计手法也都有各自深刻的禅意。
侘寂美学与禅宗思想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启示侘寂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其主张的是褪去物质性之后,所看到的事物本质之美。
文章通过对侘寂美学和禅宗思想的分析和认识,结合日本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的赏析,探讨侘寂之美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以及对于设计的思考和启示。
标签:侘寂美学;禅宗思想;枯山水;意境日本侘寂美学与中国禅宗思想侘寂美学是日本美学意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侘寂(Wabi-sabi)是日本传统文化、美学、世界观、思想哲学的根基,是顺应自然时间推移变换的结果,是一种强调朴素淡雅的美,侘寂之美的体现存在于多个维度之上,无论寺庙、庭院园林、茶具、还是服饰,到处都是这个概念的展现。
中国的禅宗思想是印度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后经过发展的产物,追根溯源,日本的侘寂思想源自中国佛家中的禅宗思想,二者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禅宗思想是一种通过心性修持从而得到心性提升的思想,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
禅宗思想强调发现残缺的美,接受自然的变换。
所宣扬的也是一种朴素,淡然,寂静的价值观。
在这种美学的价值观培养下,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自然和生活中的残缺美、朴素美,产生对于生活新的美学观点。
日本园林的侘寂美日本园林中侘寂美的典型代表——枯山水,在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一本造园学专著《作庭记》中最早出现了枯山水一词,书中写道:“于无池无水处立石之庭园。
”随着室町时期的到来,社会的文化阶层逐渐从贵族向僧侣转化,他们开始在寺院中修建小尺度的庭院,运用这种缩微式的园林景观,在庭院的方寸之间体味到山川江河。
在此之后,枯山水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也被僧侣看做是助益于提升修为、参禅冥想之地,因此枯山水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于日本园林。
最严格意义的枯山水,同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日本京都府龙安寺,其中蕴含的侘寂之美言之不尽,这座始建于1450年的禅宗古寺,将日本庭院园林的抽象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方丈庭前一块面积不大的矩形白沙地上,放置着五组(共十五块)大小不一的石块,这组枯山水用白沙、景石、苔藓以及周围的建筑、植物将侘寂之美的静谧、深邃、朴素、淡雅完美呈现,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用线条表示水纹,为观赏者展示了一幅似画非画不对称的山水画卷,诠释了枯山水的最高境界。
浅析禅宗思想影响下的中日园林艺术摘要:中日园林同属东方园林体系,在场地规划、空间营造和艺术风格上有一脉相承之处,它们同样的追求自然、效法天地。
“师承自然”的自然山水进行有计划的植移、加工、改造,但又有所不同。
它们从“形”和“意”上再现自然,故统称为“自然式园林”。
此外中日园林反映出各自对于禅宗文化的不同思考,造园者们往往从禅宗文化中领悟的生命哲学、宇宙观、人生观等,通过筑山、叠石、理水等造园手段巧妙的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之中,营造出一种天然恬静的美好空间。
中国园林在因地制宜,再现出山水的出自然美。
造园者者通过借景、分景、隔景等手段创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深远意境。
日本园林则在咫尺之间运用“以小喻大”、“以动为静”、“以有限见无限”等造景手法将“禅”的观念和美学逐渐融入园林艺术中。
本文将中日园林的文化源流、造园思想及艺术风格来浅析禅宗思想对中日园林艺术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中日园林、自然美、禅宗文化、枯山水一、中日园林的文化源流中式园林鳌立于世界园林艺术的东方,独领风骚。
与欧洲“几何式”园林迥然不同。
中国园林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强调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美及“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称之为“自然式”的园林。
明代造园师计成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八字精妙概括了明人的造园理念和审美旨趣。
以人工效仿自然,自此以后中式园林始终在追求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天真天趣之美,一定意义上反应出道教“无为而治”的哲学观和文学观。
运用筑山、叠石、理水等手法营造出“人化自然”之景。
日本与中国同属东亚国家,日本佛教文化与中国更是同源同流,两者在园林艺术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同属自然山水园林,在整体的布局和动线上看不出规律性和刻意为之的痕迹,追求一种取景通幽,蜿蜒曲折的美,追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这是可以说是同属自然式园林的共同点。
由于二者都收到儒家文化的浸润,日本园林也同样深受佛教传统文化的影响。
从禅文化看日本陶瓷茶碗之美作者:逯欢欢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3期摘要:日本的陶瓷设计表现出古朴、枯淡、幽玄的艺术韵味,是因为它在禅文化的影响下体现出日本自我的内心追求。
日本人这种纤细而物哀的精神气质是属于东方古典世界的禅宗的思想的,在禅文化影响下对日本的茶碗设计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禅文化;茶碗;独特韵味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8-0074-02一、日本的禅文化“禅”原本的意义上是指僧侣坐禅的一种修行习惯,它要求修行者静心静坐,寻求内心的诉求。
约12世纪,禅文化由中国传入日本,禅思想和武士道精神融合,且服务于政治。
平安朝末期,末世观念流行,促使新佛教的产生。
镰仓时代的新佛教否定现世,并由此产生了无常、厌世的思想,“无常”成为对现世最佳的概括。
荣西创建了禅宗之后,禅宗仍未能从这种末世观念中抽身而出。
日本禅宗教人要“身心脱落,声色俱非”,“十方大地平沉,一切虚空进烈”,“到头来生死不相干,罪福皆空无所住”,这种彻底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无论是平民还是武士阶层都会有其悲剧性的一面。
因而日本的意识形态和文艺中的禅注重“对刹那间感受的捕捉,对空寂的追求,它那轻生喜灭,以死为美,它那所谓…物之哀”,闲寂追求“月隐于云”的美感,都突出了日本禅宗美学的特征,产生了对“寂”的审美体验。
二、日本茶碗的审美特征茶碗,在日本不仅仅是饮茶之碗,还有食饭的意思,在本文中论述的为饮茶之碗。
桃山时代随着茶道的兴起和受宋明禅的影响,由千利体设计、指导,长次郎烧造,二人共同创造了乐烧茶碗。
随后千利休创立佗茶思想,提倡从世俗名誉和利益中解脱出来,因而这种精神迎合了隐士们的心理需求,受禅文化影响认为隐藏于月中的幽月比晴空万里的明月更加诱人,因而,千利休设计的茶碗都及其符合茶道的思想。
正如日本现代著名的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在其著作中,列举了茶道和禅的关系,铃术大拙认为:“所谓禅乃表现着日本的灵性,并非说禅在日本人生活中有根深蒂固之关系,而是说,日本人的生活的本身即是禅。
浅谈禅宗美学与东方意蕴对服装风格的影响——以日本服装设计为例摘要:在当今时尚界,日本服装设计师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精妙解读,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独特的设计风格,东方服饰美学的话语权被日本服装品牌占去半壁江山。
禅宗美学如何影响日本服装设计,中国设计师又该如何把握和发展属于中国的东方设计元素?关键词:禅宗美学,日本服装,东方元素1.禅宗与日本禅学1.1 禅宗的起源佛教自西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与儒、道两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
佛教在中国逐渐分成多个宗派,在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中。
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思想主张通过心性修行达到心性升华,从而摆脱烦恼,追求精神境界的思想文化,本质上可以概括为自然-内在-超越。
与其他佛教派系不同,禅宗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认为日常活动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
通过日常的生活,发现清净的本性,体验禅意,最终达到自我超越,寓理想与现实之中,称为禅宗最具有世俗意味的长处。
禅宗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如“道”、“无”、“自然”等,化为几用,不断进化称为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 日本禅学传承禅宗思想于镰仓幕府时代传入日本,此时中国正值南宋,禅宗思想已经发展成熟。
镰仓幕府是第一个由武士阶级掌权的政府,在贵族时代地位很低的武士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鄙视平安朝贵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
武士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需要寻找一种前朝贵族不曾遵循的宗教,这便成为了中国禅思想传入日本的契机。
中国禅宗东传日本后,发展成为了不同于中国禅宗的“日本禅”,进而结合儒学、佛教禅宗、神道,形成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
武士道与禅宗在某种意义上被定位为武士道德与人格的修炼方法,这也使得禅宗美学在近七百年的幕府统治中保持繁荣昌盛,至今仍留有巨大影响。
近代以来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等禅师在西方广泛传播禅宗思想,禅宗已被西方人视为代表东方的神秘文化符号。
浅谈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禅宗是一种东方哲学思想,源自印度,通过中国传入日本。
禅宗美学以其简约、清新、内敛的特点,对日本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美学的影响在日本建筑中融入了禅宗哲学的内涵,体现出一种纯粹而高雅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禅宗美学的内涵和日本建筑的特点出发,探讨禅宗美学对日本建筑的影响。
禅宗美学的内涵禅宗美学强调的是内心的静谧和超脱,反对华丽、浮夸的外在表现,注重个体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世界的美好,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安宁。
在视觉上,禅宗美学讲究简洁、朴素,追求“极简”和“极美”的境界。
在禅宗的思想影响下,日本的建筑艺术呈现出与生活的和谐统一、与自然的融合、与心灵的交融。
日本建筑的特点日本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其体现了禅宗美学的内在精神。
日本建筑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尊重自然和谐的原则,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日本建筑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布局,力求营造一种宁静、简洁的氛围。
建筑形式上注重线条和曲折的设计,简单而不失美感,充分表现了禅宗美学追求极简极美的审美追求。
日本建筑充分体现了禅宗美学在建筑方面的影响,以其朴实、清新、内敛的风格获得了世界的认可与赞誉。
禅宗美学在日本建筑中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简约而不简单禅宗美学注重简约,不浮华也不失深沉,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日本建筑也以其简约而不简单的风格著称,建筑结构简洁、线条流畅,没有多余的装饰,给人以清新、朴素的感觉。
在这种简约之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体现了禅宗美学所崇尚的极简主义。
2. 与自然的融合禅宗美学强调与自然的融合,日本建筑在设计中也充分考虑周围环境的因素,力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筑以一种内敛的姿态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与自然相互呼应,使建筑与自然形成一种无缝对接的关系。
这种与自然的融合不仅展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也体现了禅宗美学所强调的心灵与自然的一体化。
日式和屋的禅意之美【摘要】日本自古以来与中国交往密切,对中国古老繁华的向往衍生出佛学的东传。
日本禅宗审美观的形成是中国佛学与日本本国现状的融合的产物。
这种精神上的审美对日本社会各个层面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禅宗造就日本人民性格的同时,也是日本社会风格的全部体现。
禅宗美学在日本和屋设计中体现出“空”、“寂”、“悟”、“境”的禅味。
在这种禅风雅韵的建筑里,人们远离喧嚣,精神与思维在空寂悟出的禅境里无限的驰骋。
【关键词】日本禅宗;建筑;精神与思维一、日本禅宗审美的来源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是中国古老的文明与印度佛教相融合而发展成的中国民族性宗教之一。
佛教作为一种能够为人民普遍接受的文化载体,在古代文化交流中最初由中国传入日本。
历史上,佛学对日的传播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这种内容丰富的文化复合体,代表了他们所憧憬的先进文化。
它通过祈祷与供养给人们带来精神上与灵魂上的安慰。
禅宗思想在当时对日本政治起到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的同时,其理念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深深渗透到了文学和艺术等各个社会领域。
以至于最终影响了日本人民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方式,成为造就和表现日本人性格的主流思想。
日本在审美性格上的表现与其天然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一个大海中的岛国,四面环水,有着广袤的高山,看起来就是美丽而脆弱的。
台风、海啸、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是日本人民经常遭受的磨难。
稍纵即逝的生命给人们的启发即是美丽就是短暂的繁华,是令人心痛又凄凉的。
人类在大自然的无情面前总是渺小无助,以至于更加崇拜自然。
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使人产生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于是禅宗美学自然与日本人民的审美感情相遇。
禅宗中所引导的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深深吸引着这个岛国的人民,他们从禅宗里得到了心灵上的解脱,得出了关于美的新解,即了悟空寂才能释然欣赏的境界。
日本民族在学习禅宗精神的同时,并没有把本国文化同化,而是用“复合变异”的手法把这种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身体里,从而形成一种独树一帜的审美。
日本建筑里的“禅”文化摘要:本文开篇叙述了对禅的理解,并通过分析日本社会背景、审美情趣以及禅在建筑中的运用来探讨日本建筑设计中禅的精神,由此引发中国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关键词:日本,禅,建筑设计,传统建筑文化,本土文化“禅宗”是东方特有的文化之一。
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尤其是宗教文化方面,禅宗深深渗人日本生活文化及各阶层,对于道德、修养、精神生活乃至于人格的塑造,发挥了极重要的的影响力。
禅是佛教中国化之极致,禅启迪了日本对艺术的探索,并以其具个性的思想赋予独特的色彩。
一、禅在日本建筑中的运用1.1社会背景日本的宗教信仰对日本的设计带来本质的影响。
如:一方面,日本人传统的神道信仰对于自然、祖宗的尊敬和崇拜,形成日本人对于自然风格的高度喜爱,并且形成了干净、整齐的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特征。
另一方面,日本人对于佛教禅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简朴、单纯自然的文化。
并且喜爱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在思想上也推崇老庄的无为学说,精神上推崇引退化、自我控制、自我修养、以小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和孔孟的大我、次序、仁人、中庸外部体系同时并存。
此外,日本人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因此日本以其特有的民族性格使自己的设计变得十分强大。
1.2审美取向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
精神上,他是以日本传统的空灵虚无思想为根底,带有日本自古以来的清愁冷艳的色调,追求其中浮现的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创作风格是写生的同时又是抽象的,一方而继承着日本的王朝文学的关意识,同时伴着冷澈的感触。
日本的审美情趣不重形式而重精神,是从禅宗“多即是一,一即是多”的思维方法的启发而产生的。
它表现的质朴、平淡、温和、单纯、含蓄和空灵,且小巧而儿近纤弱,让人们从这种自然的艺术性里诱发出一种空寂与闲寂的效果,产生一种幽玄的美。
摘要:安藤忠雄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文章从禅学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其“光”教堂的分析寻找其设计思想中的深厚的文化渊源。
了解安藤忠雄在建筑创作中深刻思考和深沉态度,展现建筑师个性化的建筑创作和内敛中的“禅宗”情结。
关键词:日本禅宗文化;安藤忠雄;光之教堂;清水混凝土早在“源氏物语”时代受原始的贬神论文化影响日本人就已特别钟爱天然素材,且对材料本性的认识异常地敏感,在禅宗哲学传入之前,日本民族就已形成其亲近自然的传统审美观,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喜欢运用简单素朴的材料来塑造空间。
而禅宗一经传入后和日本母体文化嫁接,“无处不修禅”“粪堆里寻佛”等禅宗义理被大力宣扬,从而提升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由此观之,日本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简单、素朴、清新的之风与日本的禅宗哲学及传统美学有着深厚的渊源。
一、日本禅宗“禅宗”始于中国,从奈良时代开始传入日本,到镰仓时代,禅宗已成为日本佛教主流,受到当权者和武士们的青睐并成为其精神支柱。
从此,禅的宗旨在日本生根发芽,对其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同时,对日本人的审美取向也带来了实质性的影响。
禅宗认为,人的心性清净空寂,心中灵明的佛性则永不泯灭,只要静悟心中佛性就可成佛。
这种日本民族由来已久的禅学哲理与其艺术思维及审美感悟是相通的,就是感性中的直觉领悟:刹那见千古,平凡出奇幻,自然生妙谛,简易含深趣,禅宗哲学揭示了在“禅定”状态以直观世界和内省自身的方式认知世界和人自身,基于此产生的朴素辨证思想与其建筑设计风格一脉相承。
二、日本传统审美意识日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日本的自然条件,日本远离大陆,自然资源匮乏,海洋性气候明显,经常有突发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
这种生存环境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跟宿命感。
他们认为即使美好的事物也会转瞬即逝,昙花一现。
在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面前日本人感到生命的压抑、自身的渺小,加深了其对自然的崇拜感。
这种无常感和孤寂感渗入到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中与禅宗美学相逢。
・艺术研究源于禅生于简——浅谈日本“侘寂”之美陈析西(华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摘 要:“侘寂”的本质含义是指一种残缺之美,需要我们从世俗的审美中跳脱出来,静下心去欣赏人、事、物的不完美。
这种理念被运 用到现代设计中,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调本质的素朴之美,即简洁并让人安静的设计美学。
本文中将从“侘寂”的源头禅宗思想切入,通过传统和现代设计界的相关案例,浅析日本的“侘寂”之美,以及它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发展和衍生。
关键词:“侘寂”之美;禅宗思想;朴素;简约;本质;自然1 “侘寂”之美的渊源——禅宗思想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最初由印度传入中国。
禅语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非常贴切地反映了禅宗思想的本质——回归本源。
隋唐以后,禅宗思想传入日本,因与当时日本的自然环境、人民思想和生活方式有高度的契合性,其在日本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传播。
日本以禅宗美学追求的自然、朴实和空寂为源头,逐渐铸就了日本审美的核心思想——“侘寂”之美。
“侘寂”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个日本人心中,也融入了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但若真的让他们解释“侘寂”的准确含义,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那标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李欧纳・科仁的著作《Wabi-Sabi侘寂之美》第一次对这个词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侘寂”的本质含义是指一种残缺之美,生活中大部分的人、事、物都具有不完美、残缺或不对称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从世俗的审美中跳脱出来,静下心去欣赏、发现和应用这种不完美。
所谓“侘寂”,既是一种审美,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心态。
将“侘寂”理念运用到现代设计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强调本质的素朴之美。
“去掉所有不必要的”,从最普通的事物中发掘价值和美,这种简洁并让人安静的设计美学,也是如今国内圈粉无数的品牌的设计起源,如无印良品、三宅一生和苹果等。
2 “侘寂”之美的原始表现形式——枯山水枯山水,即在细软的白沙上精心地耙出涟漪,用以代替江河湖海,以石块寓意山川岛屿。
从无印良品的设计看日本的禅宗美学观摘要12世纪禅宗东渡日本之后,经过700多年的发展,已经与日本文化全面融合,禅与茶道、花道、建筑园林、戏剧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式的禅宗美学。
时至今日,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深受禅宗美学的影响。
日本的知名品牌无印良品的理念、产品到设计都充分体现着禅宗的美学精神。
本文在整理了禅宗美学的形成和特点、无印良品的品牌定位和设计哲学的基础上,从材料、色彩、结构和外观四个方面探讨无印良品的设计中蕴含的禅宗美学。
无印良品“简”或“减”的设计哲学是禅宗美学的集中体现。
无印良品不追求非必要的、多余的人工修饰,而是通过洗练且简约的色彩、结构和外观,营造出大方淡雅、清新平和、余韵悠长的禅意之美。
关键词:无印良品,设计,禅宗,美学AbstractAfter the Zen came to Japan in the 12th century, after 700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has been fully integrated with Japanese culture, and formed a unique Japanese style Zen aesthetics by combining Zen with tea ceremony, flower path, architectural garden, drama, etc.Today, all aspects of Japanese social life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Zen aesthetics.The concept, product and design of Japanese famous brand MUJI fully embody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Zen.On the basis of sorting out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Zen aesthetics, brand positioning and design philosophy of Muji ,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Zen aesthetics contained in Muji from four aspects: material, color, structure and appearance.The design philosophy of "simplicity" or "subtraction" is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Zen aesthetics. MUJI do not pursue unnecessary and redundant artificial decoration, but through the simple color, structure and appearance, create a generous and elegant, fresh and peaceful, lingering Zen beauty.Key words: Muji, design, Zen, aesthetics目录引言 (1)一、日本的禅宗美学 (1)(一)禅宗东渡日本 (1)(二)禅宗美学的形成 (1)(三)禅宗美学的特点 (2)二、无印良品的品牌特点 (2)(一)无印良品的成长 (2)(二)无印良品的品牌定位 (3)(三)无印良品的设计哲学 (3)三、无印良品设计中的禅宗美学 (3)(一)从材料看禅宗美学 (3)(二)从色彩看禅宗美学 (4)(三)从结构看禅宗美学 (4)(四)从外观看禅宗美学 (5)结语 (5)注释 (6)参考文献 (7)引言禅宗的“禅”字源于梵语“禅那”,其意为“静虑”、“思维修”等,是佛教基本的修行形式之一。
禅宗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探究引言:随着现代科技和工业的迅猛发展,产品设计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产品设计不仅仅只是追求功能性和实用性,更是需要将美学融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
而禅宗美学作为东方传统美学思想的一种,对于现代产品设计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禅宗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对于产品设计的启示和影响。
一、禅宗美学的基本理念禅宗美学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并对日本传统美学形成了重大影响。
禅宗美学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括“极简”、“自然”和“内心宁静”三个方面。
“极简”是禅宗美学的核心之一。
它强调简洁和朴素,摒弃繁杂和复杂。
禅宗美学倡导的是一种“寂静之美”,即在最简单的形式之中体现出极致的美感。
“自然”是禅宗美学的另一个重要理念。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自然的本源和本真。
通过追求自然的美感,使人们能够体验到自然的纯粹和深邃。
“内心宁静”是禅宗美学的精神内核。
禅宗美学主张“心静如水”,通过内心的宁静和超脱来达到心灵上的平和与安宁。
二、禅宗美学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1. 极简的外观设计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禅宗美学的极简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许多产品在外观设计上采用了简洁大方的风格,减少了繁琐的装饰和线条,注重对基本形态的处理和精准的细节。
极简的外观设计可以为产品带来清新、简约的氛围,让使用者感受到纯净和安宁。
以手机为例,现代手机设计越来越向着极简的方向发展。
简洁的外观设计、纯净的线条和精致的做工,使手机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更是一种美学品味。
如苹果公司的iPhone系列手机,其外观设计简洁大方,线条流畅,简约而不简单,符合禅宗美学的极简理念。
2. 自然的材质运用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注重自然材质的运用,将自然的纹理和色彩融入产品之中,使产品更加接近自然,给人以舒适和轻松的感受。
自然材质的运用使得产品更具有温暖和亲和力,同时也体现了禅宗美学的“自然”理念。
日本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国家,其宗教建筑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日本寺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禅意而闻名于世,展示了日本人对自然、宇宙和心灵追求的独特理解。
第一部分:日本寺庙的建筑风格日本寺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影响,并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日本式建筑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寺庙中的宝塔、山门、庭院和禅房等。
1.宝塔(Pagoda):宝塔是日本寺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宝塔通常由多层的独特结构组成,每层都具有不同的形态和装饰。
宝塔是寺庙中最高的建筑,代表着灵性和宇宙的连接。
2.山门(Sanmon):山门是寺庙入口处的大门,也是寺庙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山门通常由两个巨大的木柱支撑着,上面雕刻着各种佛教神话和故事,展示了寺庙的庄严和威严。
3.庭院(Garden):日本寺庙的庭院被认为是一个精心设计的空间,用于促进冥想、修行和内心的宁静。
庭院通常包括花园、池塘、石径和枯山水等元素,以自然景观来表达对宇宙和自然的尊重。
4.禅房(Zendo):禅房是日本寺庙中供禅修的场所。
禅房通常非常简洁,只有几个座位和一个佛像,以帮助修行者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觉察。
第二部分:日本寺庙的禅意哲学日本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禅宗哲学的象征。
禅宗强调静思和内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觉醒。
在寺庙中,人们通过冥想、禅修和参与仪式来寻求身心的平衡和内在的自由。
1.冥想(Meditation):冥想是禅宗的核心实践之一。
在禅房中,修行者坐在指定的姿势中,专注于呼吸和内心状态,以达到超越物质世界的境地。
2.禅茶道(Tea Ceremony):禅茶道是日本独特的文化仪式,强调简朴、自然和当下的体验。
通过准备和品尝抹茶,人们可以培养自我约束和平静内心的能力。
3.禅绘画(Zen Painting):禅绘画是寺庙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绘画强调极简和意境,通过描绘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来表达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第三部分:日本寺庙对文化的影响日本寺庙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语境下的日本设计——原研哉“白”的内涵解读摘要日本设计中独特的禅宗美学向来备受设计界推崇。
文章解读了禅宗美学对日本设计的影响,以及日本设计界代表人物原研哉“白”的设计理论在禅宗语境下的深层次内涵,对我国设计的发展启发颇多。
关键词:禅宗日本设计原研哉白一、禅宗了解禅宗语境下的日本设计,首先我们要明白何谓禅。
“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一苇渡江,十年面壁,只履西归,慧可断臂,夜付袈裟,以心传心。
”这句话中的众多典故总结了禅宗的由来。
禅宗教义很难用文字总结,可以说“禅”是一个无法彻底解释的概念,任何解释都有其局限性。
“禅”讲究用心去感悟,“以心传心”是禅宗的顿悟法门,人们对“禅”总有其基于自身修行的不同感悟,是无法统一而论的,所以才会有“参禅”一说。
二、日本禅日本禅宗进入大众视野得益于日本禅学研究者铃木大拙。
铃木大拙著书颇丰,通晓佛教文化,曾与胡适先生一同研究、探讨禅宗思想。
铃木大拙一生著书丰富,在《不惧》、《不惑》等书中,他将日本文化与“禅”捆绑在一起解释,日本式的武士道、茶道、能乐、俳句和枯山水等传统文化与禅宗融合,日本艺术和传统文化越来越紧密地与禅宗联系在一起,遂有了“日本禅”这一说法。
虽然其他各种宗教流派都在日本有不少信徒,但都没有像禅这样“日本式”。
“禅”赋予了日本设计独特的审美情操,强调简朴、极少主义的美学和极强的自制与克己;日本设计也反过来将“禅”这一古老的宗教思想与现代世俗生活结合,使“禅”文化在日本继续发展,生生不息。
三、禅宗思想对日本设计的影响日本设计为世界所赞赏的质朴、简约的设计风格与其传统的禅宗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日本设计由于禅宗美学中来自佛教的寡欲,和物哀美学的影响,与现在流行的极简主义的理性与冰冷相比多了一份空与寂的东方式哀愁。
日本设计多使用简洁、沉寂、单纯的色调表现静与空的氛围,让人内心清澈、单纯,也体现了对万物原初之态的推崇。
日本在战后出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设计人才。
禅宗美学和日本现代设计之美 --井上有一田中一光三宅一生安藤忠雄河岸似前额青柳写双眉蝴蝶翩翩舞落花疑返枝-----荒木田守武宗教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一种上层建筑,一种历史现象,他却深深扎根于人类的思想里和生活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实践活动。
禅宗通过一种静悟和修禅的方式,达到的是一种澄明与自在,禅宗美学在日本设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是以一种智慧之美,用一种简洁纯净的方式,为生活创造出一种智慧之境。
日本的设计常常用一种特有的东方的思维和方式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借助于本民族传统的艺术设计符号。
将包含有日本民族意味的图形,以典型的日本的风格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却又常常不使用任何传统的视觉符号,让人们通过心灵感知其中的涵义。
以一种“虚静空灵”“圆融和谐”的禅意境界为基础,结合日本传统的清愁、冷艳的情感,创造出了一种具有明显的东方特色的设计形态。
日本的地理环境特殊,它处于浩瀚的大海之中,使其呈现出一种既开放、又封闭,既辽阔、又狭窄的地理状态,这种矛盾的地理状态由此形成了日本人既排斥、又吸收,既抗拒、又服从,既自尊、又自卑,既勇猛、又胆怯的国民特性,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则是既自然、又人工;既张扬、又含蓄;既伤感、又亢奋;既传统、又前卫。
这些都使日本的设计艺术构成了一幅幅特有图像的景观:似是而非,矛盾共生,即空即有,非空非有。
如井上有一的书法,田中一光的平面设计,三宅一生的服装,安藤忠雄的建筑。
井上有一是一位代表了20世纪后期日本的艺术家。
剃着光头,挥运巨笔,墨迹飞溅,摸爬滚打,旁若无人,无拘无束,放荡不羁,一个野蛮十足的人。
这是大多数人对井上有一的印象。
当整个日本都沉湎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他仍默默无闻,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做人。
他笔下的汉字隐透出新星般清新的惊愕,将人引入寂静的谛听与澄明的现前。
他的作品巧妙地运用了水与墨的融合,颜色浓淡相间于笔触之中。
阴阳、有无、虚实结合,墨色的浓淡在留白处给人遐想。
他的字是一种雅意风致,展现的是最原始最古老的汉字,表达的是汉字本身的平静质感,而不是现代的浮躁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