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学纲要试题三

语言学纲要试题三

语言学纲要试题三
语言学纲要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

1.语言:语言是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工具。2.语言学: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语言研究成果的应用问题,等等。分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个领域。

3.语文学:人类最早的语言研究是从解释古代文献开始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历史和文学而研究语言的。我们把这种依附于其他学科存在的语言研究成为语文学。

4.“小学”:在中国古代,小学先从教授字的形(六书)、音、义开始,就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统称为小学。小学一直是经学的一部分,包括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三个分支学科,

5.理论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的一个部分,与应用语言学相对。主要以语言系统的描写、语言运用机制、语言能力以及语言发展的历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填空

1.古印度、古代中国、古希腊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文言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用它写成的文章称为文言文。

3.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

4.研究语言的结构,主要是研究语音、词汇、语法三个部分。

5.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名词解释

3.大脑左右半球分工

人类大脑左右半球分工不同,左脑主管语言、逻辑、书写及右侧肢体运动,而右脑主管色彩、空间感、节奏和左侧肢体运动。大脑两半球分工是人类特有的,但出生婴儿大脑两半球没有分工。

5.辅助性交际工具

指的文字、旗语、电报代码等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交际工具。这些交际工具若离开语言就不能独立存在。其特点是:都有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

二、填空题

1.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会制造工具,而且人类有语言,这人和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一种语言中的句子数量是无限的,人类之所以能掌握语言,是因为构成句子的语法规则是十分有限的。3.语言是人类社会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最有效的工具。

4.在一定条件下,身体姿势等伴随动作还可以离开语言独立完成交际任务。例如汉民族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送别时挥手表示致意,鼓掌表示欢迎,咬牙切齿表示愤恨,手舞足蹈表示激动或高兴。

5.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思维。

6.汉语的哥哥、弟弟,英语用brother 表示,汉语的舅妈、姨妈、姑妈、婶婶,英语用aunt 表示。7.英语可以直接用数词修饰名词,汉语数词修饰名词一般要加上一个量词。

8.儿童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学习语言。

四、问答题

1.说话和语言有什么区别?

(1)语言不等于说话,说话是对语言的运用

要弄清楚“什么是语言”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语言和说话不是一回事。语言不等于说话,也不等于说出来的话。说话是运用语言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本身不等于语言。

(2)语言是看不见的,它存在于所说的话语中。

2.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语言是交际工具。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纽带,只要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人们用它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

(2)语言这种交际工具是人类特有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掌握语言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只有人类才有,其他的动物,不管是会模仿人说话的鹦鹉,还是接近人类的猩猩,都是没有的。

(3)在人类所有的交际工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

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使用其他的交际工具:(1)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辅助性的交际工具(2)体态语等伴随性的副语言交际工具,(3)盲文、手语等类语言交际工具。但这些交际工具或者使用范围的有限,或者运用效率低下,或者使用频率不高,很难与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相提并论。

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交际工具当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什么说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4.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现象,怎样理解这句话?

(1)语言的社会作用

语言是维持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语言。

所谓“社会”,就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共同体,即一般所说的部落、部族和民族。每一个社会都有它自己的经济基础和与这种基础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所以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有了语言,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才能共同生产、共同生活、共同斗争,协调在同自然力的斗争中、在生产物质资料的斗争中的共同行动。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2)语言对社会成员的制约性

语言对于社会全体成员来说是统一的,共同的,不论王公贵族,学术泰斗,还是奴隶百姓,瘪三小偷,都得遵守社会的语言习惯,谁都不能垄断。不管阶级、集团之间的斗争多么尖锐,斗争的双方都得使用互相懂得的语言。

3)语言在社会变异中表现出自己的性质

但是,另一方面,语言在人们的使用中可以有不同的变异、不同的风格。普通老百姓说话时用词造句的习惯和风格与学术泰斗肯定有差异,但都不能偏离统一的语言规则。比方说,相声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语言表达不同于其他的文艺作品,也不同于我们平常的说话,更不同于科学论文的语言,它通俗、生动、含蓄、夸张,但其中所用的每一个词、每一条规则又都是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经常运用的,所以人们一听就懂,不会因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而影响相互的交际和理解。语言正是在各种变异中表现出自己的性质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符号

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

2.符号的任意性

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本质特征之一。其含义是: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

3.语言符号

特定语言系统中作为音义结合体的语言单位称为语言符号。与一般符号相比,语言符号的主要特点是:音义结合的任意性、能指的线性特征、所指组合的层次性等等。

4.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的层级体系: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一种语言的音位的数目虽然只有几十个,却能构成数目众多的组合。这些组合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语言的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一层又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意义在这里被装进形式的口袋,成了音义结合的最小的符号。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5.组合关系

语言符号的组合方式是顺着时间的线条前后相续,好像一根链条,一个环节扣着一个环节。处于组合链中的两个符号或符号列之间构成的关系称为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比主谓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等都是具体的组合关系类型,是符号和符号组合而成的语言的结构类型。

6.聚合关系

语言系统中的任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如果相互之间存在着(任意)一个共同特征,那么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就构成一个聚合群。处于聚合群中的两个符号之间存在着可以用共同特征加以命名的聚合关系。分广义聚合关系和狭义聚合关系两种。其中的狭义聚合是只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之间所形成的功能聚合关系。

7.替换操作

指的是在分析语言的一种的操作方法,用以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是否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性质。具体操作程序是:在一个特定的结构位置上用一个语言单位代替另一个语言单位,替代后如果整个结构是合法的且不改变原有的句法-语义结构关系,那么即可证明这两个单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功能性质。8.语言能力

广义的“语言能力”指的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的结合。(教材p35)。一个具备狭义语言能力的人可能会因为智障或发音-听觉器官缺损而失去广义的语言能力。后者天生的如聋哑人。狭义的“语言能力”是从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讲的,指的是人类大脑天生就具有的语言装置/语言习得机制/语言器官。

二、填空题

1.任何符号,都是由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构成的。

2.语言符号是能记和所记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能记。

3.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成员约定俗成。

4.语言符号具有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能指组合的线条性特点。

5.语言的底层是一套音位,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词,第二级是词组,第三级是句子。

6.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符号之间的这两种关系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7.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而动物没有,是因为人类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四、问答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符号、符号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所谓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这种记号代表什么意义是社会全体成员都知道的,都认可的。现实生活中,用一个事物做另一个事物意义的标记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街上的汽车,开着开着突然停了,因为遇见了红灯,因为红灯是社会成员约定表示停止意义的记号;一会儿绿灯亮了,汽车又继续往前开,因为绿灯是大家共同约定表示可以通行中一意义的标记。古代人打仗,击鼓表示前进进攻,鸣金(敲锣)表示退却收兵;敌人来了,在烽火台上放火发出信号。现代军营还用号声表示起床、休息等意义。交通警察用手势还可以表示各种意义。任何符号都包括形式和意义中两个方面的要素,二者互相依存,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缺一不可。

7.为什么说语言符号在所有符号中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

(1)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语言符号的形式选择的是声音,即语音,而不是色彩、线条一类作为形式。人类之所以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符号的外在形式,这主要是因为语音符号本身具有突出的优点:一方面,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发音器官人人都有,随时可以使用,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使用非常方便,简便;另一方面,语音的容量非常大,一种语言一般只有几十个音,就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表达思想;而且,用嘴说话还不影响手脚的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声的语言不会因为距离和光线而影响交际沟通。所以人类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而不是无声的手势之类。

(2)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语言符号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复杂的符号体系,符号单位最多,可以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符号层又可分为语素、词、句子三层,每一层次都有相当数量的符号单位。而其它的符号则非常简单,例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只有红绿黄三种色彩的变化,军营的军号通过长短音的组合表示不同的意义,构成也很简单。

(3)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如红绿灯,其中的红灯表示禁止通行,绿灯表示可以通行,黄灯表示预备。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人类任何复杂的思想,以及思想感情的微妙之处,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比如汉语中可以用“死亡、逝世、殉职、就义、牺牲、驾崩、坐化、驾鹤西归、完蛋、蹬腿”表示不同身份的人的死亡,用“精细、精巧、精

美、精致”表示美好的物品的一些细微差别。这样细腻地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功能,除了语言符号,别的符号不可能做到。

(4)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使用者不可能在使用过程中灵机一动,来个新的创造。而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无穷无尽的意义内容,可以由较少的单位组合成较多以致无穷的单位,以少驭多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核心。比如有限的语素组成有限的词,有限的词组成无限的句子。

8.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题要点:

(1)语言是个层级体系

音位语素→词→句子,这就是语言的层级装置:几十成千→成万→无穷,这就是这个层级装置所提供的效能。语言层级装置中的低一层的单位比高一层的单位少得多,高一层的单位都是低一层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整个装置的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一级级翻番增量,这样连跳三级以后,就从几十扩大到无穷。句子虽然无穷,但是句子里所用的材料却不出几千个语素的范围。新句子无非是现成材料的新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的规则可循,这就使说话的人可以纵意驰骋,放手造出符合表达需要的句子来,而在听者的感觉中,新句子都似曾相识,不会发生理解的困难。

(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每个符号都处在既可以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这样两种关系当中。我们正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不但语言符号(词、语素)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也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例如北京后中和an有组合关系的有b,P,m,f,d,t,n,l,z,c,s……由于这些音能在相同的语音结构位置上出现,所以构成一个聚合——声母。在声母这个大的聚合中,还可以根据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的共同性构成小的聚合,例如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表,b,P,m,f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部位排列的。同样,词义的搭配,同义词的选择也反映出意义方面的组合和聚合关系。

9.举例什么什么是组合关系,什么是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学习"与"外语"组合,形成述宾关系。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例如"学习外语",其中"学习"可以用"研究"替换,"外语"可以使用"知识"替换,"学习"与"研究"、"外语"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10.人类的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题要点:

(1)广义的“语言能力”指的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的结合。(教材p35)。一个具备狭义语言能力的人可能会因为智障或发音-听觉器官缺损而失去广义的语言能力。后者天生的如聋哑人。狭义的“语言能力”是从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讲的,指的是人类

(2)大脑天生就具有的语言装置/语言习得机制/语言器官。

(3)一个人能不能说话,这是言语能力问题。狼孩不会说话就属于这种情况。

(4)会说话的人有的能确切地用语言来传情达意,有的就不能,或者水平差一些,这都是表达能力的问题。与语言能力和言语能力本身无关。

另外要注意:表达能力不等于交际能力,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必要条件。

11.人类语言和动物的“语言”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题要点:人类的语言与动物语言的区别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单位的明晰性/非明晰性(2)任意性/非任意性(3)结构的二层性/单层性(4)开放性/封闭性(5)传授性/本能性(6)不受时地环境的制约/刺激-反应只有具备以上特征的符号系统才是真正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人类独有的。

第三章语音

一、名词解释

1.语音

自然界的声音是无限多的,语音不过是无限多的声音中的一种。人类能发出的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那些用来区别意义的声音才是真正的语音。

2.音节

音节是自然感觉到的最小单位。但还不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觉到的最小语音片断。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一个音节可以由一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阿”[A]:也可以由几个音素构成,如汉语的“钱”[??ian]。如果说音素一般人在自然状态下是感觉不到的话,那音节则是能感觉到的,比方说“走”[tsou],一般汉族人都能感到是一个音节,至于问它包含几个音素,那是专业人员的事,一般人不一定知道。

3.音素

从语音的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用对比的方法从音节中切分出来的。音素的不同取决于音质的不同,i和ü音质不同,所以是两个音素。

4.音标

记录音素的标写符号叫做音标。音标不同于字母:音标是音素的标写符号,而字母是文字的书写符号。5.国际音标

国际语音学会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一套音标符号,是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记录音素的符号。其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

6.音高

音高即声音的高低,取决于频率。小的、细的、薄的、短的、紧的物体振动快,声音高,而大的、粗的、厚的、长的、松的物体振动慢,声音就低。这就是为什么女人的声音高而男人的声音低的缘由,前者声带短而薄,后者声带长而厚。音高是汉语形成声调的基础。

7.音强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而振动的大小有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用力大,振幅大,声音就强;用力小,振幅小,声音就弱。音强是英语形成重音的基础。

8.音质

音质指的是声音的基本性质。音素就是人类语言中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实体单位。音质的不同决定了音素的不同。共鸣腔、发音体和发音方法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导致语音音质的

不同。

9.元音

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不受任何阻碍而发出来的音素。决定元音音质差异的因素有:圆唇与否、舌位的高低和前后。所有的元音都是乐音。

10.辅音

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要受某个部位阻碍而发出来的音素。根据声带颤动与否可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根据气流通道可分为口辅音和鼻辅音两大类。所有的辅音都是噪音。

11.发音部位

发辅音时,气流在口腔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常用的发音部位有:上下唇、上下齿、齿背、齿龈、舌尖、舌叶、舌面、舌根、硬腭、软腭、小舌、喉腔,等等

12.鼻化音

所谓鼻化音,是指发音时气流同时从口腔、鼻腔通过并以口腔和鼻腔作为共鸣器的那些音素。所以也叫口鼻音。普通话没有鼻音化,方言中有,如吴方言中的“防”读作[fɑ?35],就是一个鼻化音。

13.发音方法

发辅音时,形成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就是发音方法。常见的发音方法有:阻碍方式(塞、擦、塞擦)、清浊、送气不送气,等等。

14.音位

音位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分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种类型。

15.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

16.音质音位

以音素为材料,从音质的角度来分析出来的音位叫做音质音位。又称音段音位,线性音位。辅音音位、元音音位都是音质音位。

17.非音质音位

非音质音位:由音高、音强、音长等非音质因素构成的音位,又称为超音段音位。常见的非音质音位有调位、重位、时位等。

18.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就是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二、填空题

1.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的属性。2.语音同其它声音一样,也具有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质四个要素。

3.人类的发音器官可分为动力源、共鸣腔、发音体三大部分。

4.在发音器官中,唇、舌头、软腭、小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主动发音器官,上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叫做被动发音器官。

5.根据发音特点,音素可以分为辅音和元音两类,例如汉语音节中的声母,主要就是由辅音充当的。

6.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圆唇与否、舌位高低、舌位的前后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7.根据发音特征描述,写出下列元音:

舌面后半高园唇元音是o ,

舌面前低不园唇元音是a ,

舌面后半低不园唇元音是V ,

舌面前高园唇元音是y 。

8.辅音的发音特点主要是由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决定的。

9.描写下列辅音的发音特点:

[b]是双唇、不送气、浊、塞音,

[p]是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ts]是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g]是舌根、不送气、浊、塞音,

[m]是双唇、浊、鼻音。

10.指出下列各组辅音的区别特征:

[p']-[p]是[±送气] ,

[p]-[b]是[±浊]或[±清] ,

[ts]-[ts']是[±送气] ,

[f]-[v]是[±清]或[±浊] ,

[t']-[k']是[±舌尖中]和[±舌根] 。

11.音位变体可分自由变体和条件变体两类。

12.以音素为材料进行分析的音位是音质音位,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这类音位叫做非音质音位。

13.汉语的音节可分为声调、声母、韵母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14.汉语的调位可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类,其调值分别是55 、35 、214 、51 。15.常见的语流音变主要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例如汉语的"豆腐",实际音质是[toufu],但人们说话时常说成[touf],这种现象是脱落。

16.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音素p、zh、x、h、ü,国际音标分别用[p'] 、[t?] 、[.] 、[x] 、[y] 表示。

三、单项选择

1.从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C)。

A.元音B.辅音C.音素D.音位

2.汉语拼音方案是以(C)字母为基础制订的。

A.英语B.法语C.拉丁D.希腊

3.汉语拼音中的ü、c、h,国际音标分别写作(B)。

A.[u]、[c]、[h] B.[y]、[ts']、[x]

C.[u]、[ch]、[h] D.[x]、[y]、[k]

4.下列说法,(A)是正确的。

A.汉语中的音高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B.妇女的声带比男子要厚。

C.汉语中的音长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D.汉语“天”、“空”两个音节的音高不同。

5.下列说法,只有(D)正确。

A.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弱。

B.振幅越大,声音就越长。

C.频率越高,声音就越低。

D.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

6.对发音器官功能的描述,(B)是正确的。

A.声带在发音中的作用是次要的。

B.舌头的活动,起了调节共鸣器形状的作用。

C.口腔中最为灵活的部位是上腭。

D.声带、舌头等是被动发音器官。

7.关于元音和辅音的区别的描述,(C)是正确的。

A.元音发音时间短暂,辅音发音时间较长。

B.辅音发音响亮,元音发音不响亮。

C.发辅音气流受阻,发元音气流不受阻。

D.发元音和辅音发音器官的各个部位均衡紧张。

8.下列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对应正确的一组是(C)。

A.ê-[e] B.j-[y]

C.h-[x] D.b-[b]

9.下列发音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辅音是(D)。

A.[t]-[d] B.[b]-[p]

C.[s]-[z] D.[t]-[k]

10.下列各组对元音区别的描述中,(A)是错误的。

A.[I]和[y]的区别是舌位前后不同。

B.[u]和[o]的区别是舌位高低不同。

C.[a]和[ɑ]的区别是舌位前后不同。

D.[I]和[a]的区别是舌位高低不同。

11.下列各组辅音,区别特征为清浊对立的一组是(B)。

A.[x]-[h] B.[t]-[d] C.[c]-[ch] D.[z]-[ts]

12.下列说法,(A)是正确的。

A.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B.音素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C.声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D.韵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13.我们在念"老虎"时,通常要把"老"念成阳平,这种变化叫做(B)。

A.同化B.异化C.弱化D.脱落

四、分析题

1.根据发音特点描述,写出下列元音:

①舌面后半低不园唇元音——[V]

②舌面前半高不园唇元音——[e]

③舌面前低不园唇元音——[a]

④舌面后高园唇元音——[u]

⑤舌面前高园唇元音——[y]

⑥舌面后半高不园唇元音——[+]

2.分析下列辅音的发音特点:

①[?]:舌面后、不送气、浊塞音。

②[v]:唇齿、浊檫音。

③[x]:舌面后、清檫音。

④[p']: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⑤[Φ]:双唇、清檫音。

⑥[ts']:舌尖前、清、塞檫音。

⑦[m]:双唇、浊、鼻音。

⑧[b]:双唇、浊、塞音。

3.说明下面各组音素的区别特征:

①[p]-[p']:发音方法不同,[p']是送气音,[p]是不送气音。

②[g]-[k]:发音方法不同,[g]是浊塞音,[k]是清塞音。

③[m]-[n]:发音部位不同,[m]是双唇鼻音,[n]是舌尖前鼻音。

④[p]-[k]:发音部位不同,[p]是双重音,[k]是舌尖后音。

⑤[s]-[z]:发音方法不同,[s]是清檫音,[z]是浊檫音。

⑥[u]-[o]:舌位高低不同,[u]是后高圆唇元音,是后半高圆唇元音。

⑦[ts]-[ts']:发音方法不同,[ts ]是清不送气塞檫音,[ts']是清送气塞檫音。

⑧[y]-[i]:唇的圆展不同,[y]是圆唇元音,[i]是不圆唇元音。五、问答题

1.元音和的辅音有哪些区别?

元音和辅音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气流是否受阻。从发音时气流是否受阻看,发元音时,口腔大开,呼出气流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要闭合形成阻碍,呼出的气流只有克服这种阻碍才能发出声音来。发音时呼出气流是否受阻是元音和辅音最主要的区别。

(2)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部位比较紧张。比较:a—p。

(3)气流强弱。发元音时,由于口腔打开,没有阻碍气流,气流在发音过程中是均匀呼出,因此呼出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呼出气流较强,因为气流是在口腔受到阻碍后克服阻碍冲出来,因而明显有一股较强的气流呼出。我们可以拿一张纸放在口腔前面测试,发元音时,纸张只是轻微颤动一下,而发发音时,纸张在突然放出的气流的作用下,颤动十分明显。

(4)声带振动与否。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因为元音都是乐音,发音十分响亮,没有声带的参与,元音就

不可能发出来;发辅音时,只有少部分浊音声带振动,大部分辅音声带不振动,是清音。

(5)持续时间的久暂。发元音持续时间长,发辅音持续时间短。除了浊辅音以外,清辅音的发音都非常短暂,例如双唇塞音[p],发音上,双唇闭塞阻住气流,然后猛然放开,爆破成声,结束发音动作。平时教学,为了便于学生模仿,教师一般使用呼读音,就是辅音加上元音教读,例如汉语普通话的辅音声母[p、p¢、m],读作[po、p¢o、mo],久而久之,人们就以为普通话[p]的音质就是[po],其实这是一种误解。2.元音的音质是由哪些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举例说明。

元音的音质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嘴唇的圆展三个方面决定的。

所谓舌位,是指发音时舌头的隆起点的位置。舌头前部隆起,就是舌位前,舌头后部隆起,就是舌位后。舌位的高低是指舌头隆起点与上腭之间的距离而言的,口腔开口度越小,舌头隆起点离上腭越近,舌位就越高;反之,口腔开口度越大,舌头的隆起点离上腭越远,舌位就越低。嘴唇的圆展是指发元音时双唇是撮成圆形还是自然展开。例如:[i]和[y]是圆唇与否的区别,[y]和[u]是舌位前后的不同,[i]和[a]是舌位高低的不同。

4.举例说明什么是发音部位,什么是发音方法。

发音部位就是口腔中形成阻碍阻挡气流冲出来的部位。汉语普通话辅音的发音部位,从外向里观察,一共有六个发音部位,辅音相应地分为六类:

1〕双唇音:由上下唇闭合形成阻碍,主要有p、p‘、m、b。

2〕唇齿音:由上齿和下唇接触构成阻碍,主要有f、v。

六个发音部位可以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依次掌握记住,并不难记,只要注意一下各个部位有哪些辅音就可以了,这也不难。

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让气流冲出来的方式。汉语有5种方法。

檫音1)塞音:构成阻碍的两个部位完全闭合,阻住气流通路,然后猛然放开,让气流冲出,故又叫爆破音,主要有p、p‘、t、t‘、k、k‘。

檫音5)边音:舌尖上抬抵住上齿龈,气流从舌的两边流出,汉语主要有一个l。

5.什么是音素?什么是音位?什么是音位变体?三者有怎样的关系?

音位和音素都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二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不相同,但又有联系。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说,是从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只要是音色上有差别,就是不同的音素,而不管它是否区别意义。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只有具有社会性特点,具有区别词形和区别词义作用的语音单位才是音位。

理解,所以它们是一个音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音位实际上概括了好几个近似的音素。因此,音位划分考察的是与意义的区别相对应的语音差别,与意义区别无关紧要的音质上的差别则不加以考虑,

的音素,因为音素a比较典型,所以就选择它来作为这一个音位的代表。一个音位可以是一个音素构成的,也可以是一组音素构成的,这组音素在音质上彼此有区别,但是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语音感上又比较近似,所以概括在一起。由于划分角度不同,所以同样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从自然属性角度看是音素,从社会属性角度看是音位,比如p和p‘,从自然属性看,是两个不同的音素,从社会属性角度看,则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来考察,在汉语中,它们是两个音位,在英语中,它们是一个音位。

为了同一般音素相区别,音位音标都用两条左斜线分隔开,如/a/、/p/、/k/、/b/等等。

6.汉语音节ban、da、guang中的a,是三个不同的音素,但却是一个音位,为什么?

汉语音节ban、da、guang中的a是三个不同的音素,其实际读音分别是[a]、[A]、[?]。这三个读音其实

都是/A/音位的音位变体,其中da中的[A]是典型变体,ban中的[a]是由于受到韵尾n的同化影响所产生的变体;guang中的[?]是受韵头[u]或韵尾[?]同化的结果。因此它们始终处于互补分布的状态中,自然属于一个音位。

7.什么是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举例说明。

元音音位也有辅音音位,它们都是通过音质的不同起区别作用的,一般称之为音质音位,音质就是一个音素的发音特色。语音中还有通过音高、音重、音长来区别意义音位,这些音位同音质没有关系,所以称之为非音质音位。

非音质音位主要有调位、重位、时位等。汉语的声调也是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重要方面,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妈、麻、马、骂四个词,就是音位声调的不同而区别意义的。这种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就是调位。我国粤方言有十个声调类型。通过调位来区别词义,这是汉语语音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重音就是重位,有没有重位,重位的位置不同,往往也要影响到意义的表达,例如普通话[`],其中[]念轻声,这个词的意思是“帘子”,念上声,这个词的意思是“莲子”。能通过元音的长短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音位叫做时位,如英语feel(觉得、以为)念[fi:l],fill(充满、装满、执行)念[fil],就是长短元音的不同来区别的意义的。

8.音位的系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一种语言中的每一个音位都处在至少一个聚合群中。

语言中的音位不是孤立的,每个音位都通过自己的区别特征和其他有共同特征的音位联系着,聚合成群。比方北京话的/p/音位同时处在两个聚合群中:按部位,它是双唇聚合群/p p¢m/的成员(为简化分析,这里不列擦音),按发音方法,它是不送气塞音聚合群/p t k/的成员。

(2)处于同一聚合群中的因为理论上应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

每一个音位不仅处于聚合关系中,而且,处于同一聚合群中的音位,也应该具有相同的组合关系。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辅音/k k¢x/只能与开口呼、合口呼组合,不能与齐齿呼、撮口呼组合,而/t?、??¢、?/则相反,不能与开口呼、合口呼相拼,只能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当然,在平行的、对称的系统中常常出现不平行、不对称的现象,比如北京话鼻音聚合群中的/m n ,/三个音位在组合关系上就有很大的差异。9.什么是语流音变?主要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语流音变就是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

(1)同化: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了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英语中表示复数的s,在清辅音后念清音s,如books,在浊辅音后念z,如dogs。同样的音位,就是受到前面的辅音的影响而念不同的音位,就是被前面的辅音同化了。汉语tanke(坦克),其中的n受k影响,有的特点,就是同化。

(2)异化:两个相同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普通话中的变调是典型的异化现象。比如上声,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如“老虎、展览、打死、纸马、管理”;而上声在其它声调前一律念半上,即21调,如“马上、理由、揽车”。“不”在去声前念阳平,在其它声调前念本音。可见在普通话中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也有变体音位,比如上声实际上有214、35、21三个变体形式。

(3)弱化:语流中,有些音位的发音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就是弱化。普通话的轻声就是比较典型的弱化现象。如头在“木头、念头、苦头”中变成了轻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天天、玫瑰、西瓜”等词语的第二个音节往往也念轻声。

(4)脱落

弱化进一步强化,丢失了某些音位,或在快速发音的过程中省略了某些因为,这就形成脱落。例如把“我们”、“你们”说成/ /、//,把“豆腐”说成/ /,把“不知道”说成//,英语中把“I am”说成“I’m”,把“I shall”说成“I’ll”,等等,都是脱略。

11.音素、音位、音位变体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题要点:

(1)音素是一种跨语言的实体单位,是人类能够发出的可用于自然语言的所有最小的语音实体单位的总称。音位和音位变体都是相对于特定语言来说的:音位是特定语言系统中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功能单位,而音位变体是音位在组合关系中的实现。

(2)音位只具有心理现实性,而音素和音位变体都具有物理、生理现实性。

(3)构成音位是是区别性特征,构成音素的是对立特征;但对音位区别性特征的分析说明必须以揭示音素的自然对立特征为前提。

(注意:也可以按照上述第五题那样的思路来回答这个问题。)第四章语法

一、名词解释

1.语法的组合规则

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组合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我们说话时现创造的,所以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存在于话语之中,是对现实语句结构的高度抽象概括。比如动宾结构,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条组合规则适用于所有动宾结构,如“看电影、读报纸、学文件、下围棋、修房子、买车票”等等。

2.语法的聚合规则

语法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聚合规则是潜存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运用聚合规则的替换方法,将新的词语组装在旧有的装置上,构成新的句子,满足交际需要。比如“买什么什么东西”这个格式,在杂货店可以说“买酱油”,在服装店可以说“买衣服”,在车上可以说“买车票”,在粮店可以说“买面条”,等等。这种替换理论上可以说是无限的,可能造出的新的句子完全无法全部列举。

3.语法单位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

4.句子

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又是言语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表述单位,其最大的特点是:(1)具有一个语调,(2)经常用于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5.词组

词组是词和词的组合,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语义规则组织起来的,是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语法单位。

6.固定词组

具有词组形式当功能上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称为固定词组。固定词组最突出的特点是:(1)意义的相对凝固性,(2)成分的相对不可变更性(其中的成分一般不能更换、增删,次序不能颠倒)。大致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

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它是造句的时候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所谓独立运用,就是它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所谓最小,就是说在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中它处于最低层级,其他层级的单位如词组、句子本身包含了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因此都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8.语素

语素是语言单位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根据是否直接成词可分为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两种;根据是否具有词汇意义分实语素和功能语素两类。

9.单纯词

语言中那些仅由一个语素构成或者只包含一个语素的词就是单纯词。单纯词不一定是一个音节的,可以有双音节单纯词(如连绵词)以及多音节单纯词(如音译外来词)等。

10.合成词

语言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或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的词称为合成词。合成词有复合词和派生词之分。

11.词缀

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如汉语的“第一”的“第”“老师”的“老”英语“un-known”(未知的),“en-able”(使能够),“im-possible”(不可能的)“un-”“en-”“im-”等都是前缀。汉语的“小鸟儿”“棍子”中“儿”“子”,英语的“read-er”(读者)“voice-less”(无声的)中的“-er”“-less”等都是后缀。马来语中的patuk(啄),pelatuk(啄木鸟),“-el-”就是中缀。

12.词根

词根是词义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它可以是成词语素充任的,也可以是不成词语素充任的。前者如汉语中的“人”、“人民”中的人,后者如汉语中“桌子”的“桌”以及“人民”中的“民”。

14.词法

广义的词法包括构词法和构形法两个部分。前者研究词汇意义上的词之内部结构及构成新词的方法。后者研究具有形态性语法意义的词的内部结构或构成问题。狭义的词法仅指构形法。

15.词干

具有形态性语法意义的词一般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单纯的词汇性成分、提供形态性语法意义的部分。前者就称为词干。词干作为一种成分,它是或者由词位直接充任的(books中的book)或者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位组合而成的词位序列充任的(如woman-students中的woman-student)。

16.词尾

具有形态性语法意义的词一般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单纯的词汇性成分、提供形态性语法意义的部分。后者就称为变形语素或构形语素,如果构形语素出现在一个词中最后的位置上则称为词尾。与所有的构形语素一样,词尾只给词语增加语法意义,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

17.直接组成成分

所谓直接成分就是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结构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一个复杂的结构,往往是由许许多多的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按照一定的层次逐级构成。从层次看,每一个层次的结构单位,一般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的。分析词组的层次,就是要分析这个词组在每个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如果直接成分仍然是由几个成分构成的,就要依次往下分析其直接成分,直到所有的直接成分都是词

18.词类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是根据词的语法特征的异同而分出的类别。根据词的词汇意义给词划分的类别不是语法上的词类。常见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等。

19.语法形式

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特定的语法形式必须体现一定的语法意义,反过来讲,特定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在研究语法结构时,需要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起来。

20.语法意义

由特定的语法形式所表达的出来的意义称为语法意义。比如books中-s这个语法形式表达的是“复数”这个语法意义,John’s中的-s这个语法形式表达的是“领属”的语法意义。特定的语法意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反过来讲,特定的语法形式必须体现一定的语法意义。在研究语法结构时,需要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起来。

21.语法手段

语法形式的表现手段称为语法手段。自然语言中使用的语法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就其大者言之,主要有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语序仅仅是其中的表现形式之一。一种语言主要采用哪一种语法手段,不同的语言很不一样。

22.形态

形态即词形变化,是指词与词组合时,由于表示语法意义的需要而发生的词形上的变化。形态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许多语法范畴,主要是通过形态体现出来的。

23.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是对语法意义的抽象概括,也就是说,把特定语言中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就形成一个个语法范畴。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人称、时、体、态等。

24.语法的递归性

语法的递归性主要是针对组合关系而言的。因此所谓的“语法的递归性”是指有限符号和有限规则的无限运用。语法的递归性保证了语言在有限的材料和规则的基础上能够生成无限多句子或话语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的表达需要。任何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有递归性,因而语言才富有组合上的弹性,能随表达的需要而屈伸自如。语言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无法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5.变换分析

语言研究中用于揭示句法多义和句法同义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常见的变换分析手段有:移位、删除、添加、插入、替换、分合等。变换分析至少应保证句子在变换前后基本语义结构关系不变。

26.句法多义

一个词语序列中内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句法结构关系,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句法多义或句法歧义。比如“一个学校的老师”内含两个句法结构关系“一个|学校的||老师)”、“一个|学校的|老师”。在前者中“一个”意义上指向“老师”,是整个“学校老师”的定语;在后者中,“一个”直接限制“学校”,意义上相当于“一所”。27.句法同义

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称为句法同义。句法同义关系不是具体句子间的关系,而是句子格式间的关系。比如“他打破了杯子。”和“杯子被他打破了。”两个句子代表的就是具有句法同义关系的两

《语言学纲要》试题库剖析

绪论、第一章、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语言学 2.语言 5.文言文 6.符号 7.符号形式 8.符号的任意性 9.语言符号 10.组合关系 11.聚合关系 二、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_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用它写成的文章称为__________。 3.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 4.研究语言的结构,主要是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个部分。 5.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五个阶段。 6.语言是人类社会的______________,而且也是思维的______________。 7.在一定条件下,身体姿势等伴随动作还可以离开语言独立完成交际任务。例如汉民族点头表示____________,摇头表示____________,送别时挥手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欢迎,咬牙切齿表示_____________,手舞足蹈表示____________。 8.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的半球控制语言活动,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____________。 9.汉语的“哥哥”、“弟弟”,英语用________________表示,汉语的“舅舅、姨父、姑父、叔叔、伯伯”,英语用______________表示。 10.英语可以直接用数词修饰名词,汉语数词修饰名词一般要加上一个 _____。 11.儿童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学习_________。 12.任何符号,都是由和两个方面构成的。 13.一个符号,如果没有_______,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_______,我们就无法感知,符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 14.语言符号是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______。

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材料(叶蜚声 徐通锵编)-精华

语言学概论 导言部分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我国传统小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门分支学科。 语言交际过程可分“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存在于语言社团中每个人头脑中的共同的语言形式结构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 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的功能语言的思维功能 说话中枢(布洛卡区)-左半球前部-失语症(丧失说话能力,听得懂) 书写中枢-靠近布洛卡区-失写症(失去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能力) 人类大脑特有的语言功能分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左半球后部-失读症(无法阅读理解) 听觉型语言中枢(韦尼克区)-左半球后部-感觉性失语症(听得到但听不懂,也表达不清) 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 ①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 ②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A.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对语言的再编码系统,只有几千年历史。 B.旗语之类的则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C.身势所能传递信息十分有限,还可能被错误理解。 加 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1、为什么说语言是符号?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不同? 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说语言也是一种符号,是因为语言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 ①语言之所以是一种符合,就是因为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 ②语言具有符号的一般特点,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第一性的形式是人类发出的声音,语言符号的意义是对它所指代的一类心理现实的概括。 ③同一般符号一样,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在所有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语言符号是有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构成的音义结

《语言学纲要》模拟试题

《语言学概论》考核题型与分章模拟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计30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计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计10分) 四、分析说明题(每小题5分,计20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计30分)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一、填空(15分) 1.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3.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二、判断正误(15分) (错)1.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错)2.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对)3.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思考题(70分) 1.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说话者在传递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意图,寻求听话者的反馈。而受话者在接收说话者传递的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了解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态度,从而做出回应。这样语言就成为说话者和听话者间交际互动的工具。例如: 三和四同时在教室看书,三坐在窗子边的位置,四坐在中间位置。 A.四说:“今天气温很低。” B.三说:“我马上关上。” A、B的对话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请求。四说“今天气温很低”的目的并不是反映今天的天气,而是向坐在窗户边的三请求将窗户关上。 2、不同语言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思维能力是全人类普遍的,但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会有所不同。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我们学会一种语言也就学会了该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进行思维时常常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A 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对事物的分类可能不同。 英文中的“uncle”,与汉语中伯父、叔父、姑父;堂伯、堂叔、堂姑父、姨父、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培训课件

导言 0.1 复习笔记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1.语言现象 语言现象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它是最早纳入人类研究视野的现象之一。 (1)人类对于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以及相关的许多抽象观念,是在各个古典文明形成的时期出现的。有关语言的理性思考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2)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古希腊的哲学家、古代印度的思想家等,都提出了对语言的一般看法,并且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对语言的最早的理性认识。 2.语言学的发展过程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在各个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化典籍的传承成为文化发展延续的重要途径。这些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要得到学习和继承,都需要语言方面的分析和解释。这样,在许多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区都出现了语文学研究,这是语言的系统研究的开始。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在传统语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语言学三大发源地的成就 ①中国传统语言研究

a.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大量的文化典籍,它们所使用的古代书面语体被后人学习继承,称作文言文。直至20世纪初,正式的书面语一直使用这种文言文的形式。 b.中国传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围绕解读文言文典籍的需要进行的,主要是分析汉字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②古代印度语言研究 a.在印度,文化经典主要是宗教典籍,所用的语言是古代的梵语。最初这些经典是靠口耳相传,后来由文字记载下来。 b.古代印度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对这些宗教经典的解读。古代印度的学者在对语言一般性质的认识以及具体的语音和语法研究等方面都有卓越建树,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语言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西欧语言研究 a.古希腊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语文学非常发达,已经有了系统的语法研究成果。 b.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语言研究传统,形成了拉丁语的语法研究体系。 c.西欧各国有一千多年时间在正式的场合都使用古典拉丁语,语言研究主要围绕拉丁语进行,语法、修辞、逻辑成为学校传授的主课,编出了种种语法、词典和读本,逐渐形成了传统的西方语言学。 (二)语言学的学科性质 1.语文学时期的语言研究不是独立的学科

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最初的语言学是是为了给遗留下来的政治、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等古典文献作注解,而不是探索语言的规律。这时候的语言学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2、语言符号的特点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 (1)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是任意的,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比如:粤方言中读“人”,读作[zen],新会话读作[ng? n],开平话有的读作[ng? n] 、[ngin],台山话读作[ngin],闽南话读作[n^ng],但是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 (2)线条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在时间上呈线性排列。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符号只能一个跟着一个按时间顺序出现,形成延续的线性序列,绝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说出两个符号。如:“庄”的语音形式就是由zh-u-a-ng四个音素依次出现而形成的。 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是指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即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例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可以前后连接起来的横向关系。 (2)聚合关系是指同一结构内相同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纵向关系。即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组合能力)的单位符号之间的关系。 (3)不仅各级语言符号处在这两种根本的关系之中,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同

样也处于这两种关系之中。 4、语音四要素 (1)音高: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发音体(人的发音体是声带)的振动频率。音高在语言中的作用:构成声调和语调。 (2)音强: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发音体振幅的大小。对于语音而言,就是由发音时用力的大小决定的。音强在语言中的作用:构成语调、轻重音。 (3)音长:声音的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音长变化在许多语言中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长在语言中的作用:构成长短音、轻音。如英语中的pool[pu:l](水池)与pull[pul](拖、拉)。 (4)音质:一种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或特征。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音质的不同主要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有关。 5、音位、语流音变、音位变体 (1)一种语言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是针对某种语言而言的。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的角度划分的单位。 (2)确立音位的原则 ①对立原则:凡是处于对立关系中并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几个音素归纳为不同的音位。例如:在汉语普通话中:[p][p‘][t][t‘]几个音素是对立关系确立的不同的音位; ②互补原则:处于互补关系的音素不能起到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位。例如:英语中的[p]和[p‘],汉语中的[a][A][ɑ]等 ③相似原则:但并不是处于互补关系中的音素都可以归纳为一个音位,还要考虑语音相似原则:例如:在普通话中,[t]只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只出现在音节末

《语言学纲要》指导书习题答案(4-6章)

第四章语法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20分,每词4分) 1、内部屈折:指的是依靠词根中元音或辅音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的手段。如,英语foot(脚,单数)-feet(脚,复数),goose(鹅,单数)-geese(鹅,复数),build(建设,现在时)-built(建设,过去时)等。 2、后缀:词缀的一种,粘附在词根语素的后面构成新词。如,汉语的“者”放在动词形容词(或语素)后面表示跟这个动作形状有关的人——长者、作者、编者、工作者、劳动者,等等;又如英语的-er/-or接在表动作的词(或语素)后面表示跟该动作有关的人——worker(工作者),teacher(教师),publisher (出版者),translasor(译者)等等。 3、词尾:是变词语素,它附着在词干后面,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例如英语动词doing,其中的ing就是词尾,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4、复合词: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构成的词,例如汉语“白菜”“电脑”“支持”,英语“themselves”,“waterfall”,都是复合词。 5、语法范畴:是指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的归类,例如“he”的语法意义是主格,“him”的语法意义是宾格,它们都属于格的语法范畴。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1、语法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 2、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3、从形式上看,句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完整的语调。 4、句子里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作出组合的词组叫自由词组。 5、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6、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词法。 7、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三类,例如happinesses中,es是词尾,ness是词缀,happy是词根。 8、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一般把词根和词缀叫作构词语素,把词尾叫作变词语素。 9、词的组合有五种基本类型,例如“研究问题”是述宾结构,“跑得很快”是述补结构,“火速准备”是偏正结构,“我们努力”是主谓结构。 10、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 三、单项选择(20分,每空2分) 1、下列各组词中全都属于复合词的一组是D 。 A.大学、人民、(英)reader B.劳动、阿姨、(英)railway C.瓶子、老虎、(英)unhappy D.道路、材料、(英)classroom 2、下列句子符合英语语法规则的是D 。 A.He am a studentes.B.She is a students. C.I were a student.D.You are a student. 3、英语名词后面加上词尾s或es,这种变化属于语法范畴中的B 变化。

语言学纲要 期末复习资料(题库)

语言学概论试题(1) 一、填空15% 1、语言中最单纯、最常用、最原始和最能产的词是根词。 2、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3、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通称为“小学”。 4、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的日耳曼语族的西部语支。 5、语音可以从生理角度分析它的产生方式,从物理角度分析它的表现形式(传递过程),从社会功能角度分析它的功能作用。 6、是否能够独立(自由)运用,是区分词和语素的根本特点。 7、现代大多数国家的拼音文字的字母,大多直接来源于拉丁字母。 8、具有不同功能的三种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词、句子。 9、语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渐变性和不平衡性。 10、我国宪法(1982年)第19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二、选择题10% 1 、中国的传统语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是(D ) A、文字学B、语音学C、词汇学D、语法学 2、汉语属于(B ) A、屈折语B、词根语C、多式综合语D、粘着语 3、一种语言中数量最少的是(B ) A、音素B、音位C、语素D、音节 4、文字的前身是(C ) A、结绳记事B、手势C、图画记事D、实物记事 5、派生词中包含(B ) A、词尾B、词根C、虚词D、根词 6、语音和语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C ) A、音素B、义素C、语素D、音位 7、汉语单词“忽然”出现的位置是(C ) A、主语位置B、谓语位置C、状语位置D、定语位置 8、以下各种语言变体中,属于社会方言的是 (D ) A、土话B、客家话C、客套话D、黑话 9、下列语素中属于自由语素的是(C ) A、初B、视C、人D、民 10、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叫(D ) A、转换关系B、组合关系C、层级关系D、聚合关系 三、名词解释20% 1、专语语言学: 以具体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 2、组合关系: 指两个以上相连续的语言符号组合而成的线性关系。 3、语流音变:语流中的某些音由于相互影响而发生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叫语流音变。 4、语义场: 由具有某些共同义素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 5、语法范畴: 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 四、试以国际音标标出下列各词的读音10% 1、优秀 2、维持 3、宏观 4、精神 5、离开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9% 瞻仰[+用眼+往一定方向+崇敬地] 1、{

语言学纲要习题答案

导言 一,名词解释(分,每小题分) ,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的结构和发展规律. .指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方面的内容. ,个别语言学,以一种(或几种有联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研究某一种语言的结构. ,静态分析的方法,研究语言相对静止的状态,描写分析语言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的状况,是从横向的方面研究语言. ,动态的角度研究语言发展的历史,观察一种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演变,是从纵向的方面研究语言的历史. ,探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是在具体语言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面又分普通语音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词汇学等分支学科. 二,填空题(分,每空分) .中国印度古希腊罗马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语音词汇和语义语法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 .历时共时历史描写 .历史比较 .《语言论》 .索绪尔 三,问答题(分,每小题分) ①研究对象不同:古代的语言学主要以书面语为主要研究材料,不重视口头语言的研究,而今天的语言学则十分重视口语研究,如制定语言规范,确立共同语的各方面标准等,都要依据口语的研究成果; ②研究目的不同:古代语言学研究语言,主要是给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作注解,比如我国古代的语文学主要就是围绕阅读先秦经典著作的需要来研究文言的,而现代语言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语言的结构,以此探讨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 正因为有这些差别,所以古代的语言学还不是独立的学科,处于附庸地位,而现代语言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又产生了许多边沿性学科. 人类语言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传递与接收问题,可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编码就是发话人利用词语组织语句;发送就是把思维成果变成话语,通过发音器官表达出来;传递就是通过空气振动形成声波,把话语传达给受话人;接收是受话人利用听觉器官感知对方所说的话;解码则经过大脑的思维把声波还原成语言,理解对方话语的含义,从而完成信息传递接收.如果受话人收到语言信息有所反馈,那么上述五个阶段则又重复一遍,只是发话人与受话人调换了. (举例说明略,可结合分析任举一个句子作说明.) 语言是伴随着人类一起出现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所以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了语言的重要性,很早就注意研究语言,所以语言学是古老的,但语言学直到世纪下半叶,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学,后来又建立了语言学的各个部门,语言研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其它学科相比,语言学的确是十分年轻的.语言是社会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密切相关,而语言的发生又与物理,生理,心理等学科密切相关,而现代社会语言与语言的信息处理(如机器翻译,语码转换等)又涉及到数学,计算机科学,所以语言学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的联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如此,随着语言学与别的学科的交融,又产生了许多新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话语语言学,数理语言学,宇宙语言学等等,这些也体现了语言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语言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语言文字是掌握科学技术,提高文化水平的基础,而要学好用好语言,就必须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②制定语言文字的有关政策,制定语言规范,都要在对语言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正好可以作指导;③新兴技术的出现扩大了语言学的应用范围.至于个人,同样可以利用语言学的成果,比如学习一种语言或方言,最好的办法是找到所学语言同自己母语的各方面的对应规律,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利用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结合实际部分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经历举例) 语言学首先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一般所说的语言学,主要是指理论语言学.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论语言学又分普通语言学和专语语言学(具体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以人类所有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是在具体语言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面又分普通语音学,普通语法学,普通词汇学等分支学科.专语语言学以个别的,具体的语言为研究对象.探讨研究某一种语言的规律.从是静态研究还是研究语言的历史看,又分历时语言学和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的发展历史,是纵向研究,比如汉语史研究,共时语言学研究具体语言在某一时代的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规律,对之进行客观的描述,是横向研究.如描写语言学,又分描写语音学,描写语汇学,描写语法学等分支学科,现代汉语就是共时语言学. .在历史语言学产生以前,语言学

《语言学纲要》试题及答案

【练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 )( )三个方面的属性。 2、语音同其它声音一样,也具有()( )( )( )四个要素。 3、人类的发音器官可分为( )( )()三大部分。 4、在发音器官中,唇、舌头、软腭、小舌、声带等是能够活动的,叫做()发音器官;上齿、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叫做( )发音器官。 5、口腔中最为灵活的发音器官是() 6、从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 )。 7、根据发音特点,音素可以分为( )和( )两类。 8、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 )( )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9、辅音的发音特点是主要由( )和()两个方面决定的。 10、[t]—[d]的区别性特征表现为()对立。 11、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字母为基础制订的。 12、语音中具有辨义作用的最小单位是()。 13、一个音位通常是归纳几个音素的结果,那么,属于同一音位的几个音素叫()。14、一般把具有辨义作用的音高、音强、音长形成的音位分别叫做()( )()。15、( )是听觉上能够自然辨别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它也是语音中最小的()单位。 16、汉语的音节通常可以分为( )、()和()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 )、( )三部分,声母和韵母是由()音位构成的,声调由超音质音位的( )构成的。17、常见的语流音变主要有()( )()()四种。 18、我们在念“老虎”时,通常要把“老”念成类似阳平,这种变化叫做( )。 2、指出下列各组音素的区别特征。 [p‘]-[p] [f]-[v] [ts]-[t§] [n]-[l] [y]-[i] [y]-[u] 三、名词解释 1、语音 2、音质 3、音素 4、音标 5、半元音 6、音位 7、音位变体 8、条件变体 9、自由变体 10、典型变体 11、超音质音位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版)复习资料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版)复习资料 一、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复习语言学概论课程,总的要求是: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抓住重点,全面复习。“语言学概论”是语言学方面的一门基础课,重点讲授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本科阶段的其它语言类课程和撰写语言方向毕业论文的理论基础,在整个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现在这门课的学习即将结束,要进行复习考试,弄清楚基本概念的准确含义自然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一点做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也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障碍。复习的时候应抓住重点,就是要根据我们的考核说明规定的重点进行复习;但“抓住重点”不是“只学重点”,而是要通过重点问题的复习达到全面复习的目的,不要自己从主观愿望出发来划定复习范围。复习的总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吃透内容要点 复习不但要掌握比较重大的要点,弄清楚各个章节的框架结构,对各个重点内容的要点也要非常熟悉,每个要点要求都能展开阐述,比如基本词汇的特点,什么是全民常用,什么是稳固,什么是有构词能力,这些特点相互之间是怎样影响的,都必须能结合实例说出个所以然来。如果复习不全面不细致,理解问题不深入透彻,遇到这样的问题恐怕就只能是干巴巴的条款了,那样是很难取得优异成绩的,也不符合本课程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三基”的要求。 第二,掌握常用的名词概念 专门就名词概念提出复习要求,这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名词概念是一门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知识的基础部分,学科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系列的名词概念串连起来的。另一方面,期末试题名词解释题目还是一个考核重点,而且还占有非常重的分量。不但如此,而且在填空、选择、问答题里都要涉及重要的名词概念,至于占试题主要内容的分析题,更是离不开名词概念,否则就无从下手分析。例如:合成词、词与词的组合方式、词组的层次分析等,都涉及到名词概念。 名词概念分两个层次要求:一个层次是对名词概念要求理解其内涵,能结合问题进行分析、解释,能举例说明;一个层次名词概念主要是一些涉及到下位概念的名词,要求理解其内涵,能结合语言实际进行类别分析辨认。我们在中央电大编辑部发行的《期末复习指导》中列出了一些重点名词,复习可参考这部分内容,我们今天也重点介绍一下。 第三,弄清基本理论知识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复习首先要注意把基本理论吃透。所谓吃透,就是能理解其内容,能灵活运用理论来分析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当然,我们强调灵活运用,不是反对有关的记忆,一些基本知识,课程内容的框架,还是应该搞清楚,这样才能做到成竹在胸,所以复习时对所学的知识还要进行必要的梳理,比如像国际音标和元音辅音的发音特点,就必须强化记忆。 第四,加强实践练习。 本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抽象,理解、把握起来也有一定难度。要真正吃透理论

语言学纲要期末考试必考重点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 2、五个阶段: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3、语言的功能: 社会功能、思维功能 4、怎样理解语言符号的系统系? 答: 语言系统的结构: 层级体系二层装置。下层是音位,上层语素、词、句子。运转机制: 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5、语言符号的特征: 任意性、线条性 6、掌握语言需要: 抽象思维能力和发音能力 7、语言的研究: 答: 从自然属性出发: 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属于语音学研究。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起什么作用的研究,属于音系学的研究, 8、"语言的四要素:

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9、音位: 答:音位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 音位变体答: 同属于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就叫做“音位变体”。音位变体又可分为“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条件变体是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自由变体是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1 0、"语法规则的表现形式: 组合规则、聚合规则 11、"语法单位的四级单位: 语素、词、词组、句子 12、"词缀与词根的位置关系: 答: 前缀: 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后缀: 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中缀: 插入词根中的词缀。例如: 第一中的“第“小刀子中的子 13、"组合的递归性和开放性?(简答题)

答: “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语言中句子的格式和长度各不相同,而且抽象也不能使新的规则不断地衍生,这样就需要让一种规则多次起作用。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有限手段可以重复使用的规则。语法规则的这种递归性质,使它成为一种简明的规则,帮助人们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时举一反三,以繁驭简。 1 4、"形态的定义? 答: 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是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形态。 1 5、"语法范畴概念?包括(性、数) 答: 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做“语法范畴”。语法范畴可以分为“词法范畴”和“句法范畴”两大类。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就属于词法范畴。词法范畴又分为“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类。常见的体词属性范畴有: (1)性; (2)数; (3)格; (4)有定和无定。常见的谓词属性范畴有: (1)时; (2)体;

最新语言学纲要期末考试题

A卷 一,简答 1,什么是辅音?辅音又叫“子音”,是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形成的音。 辅音的差异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辅音音色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 辅音(b)和辅音(P)的差异是什么?发音方法不同:他们都是塞、轻音,但由于克服阻碍及气流强弱的不同,故有送气和不送气之分。(b)呼出气流弱,因此是不送气,例如:包、斑、白、拔;(p)呼出气流强,因此是不送气,例如:爬、跑、拍。 2,从语言分化的角度谈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的联系与区别?(PPT上第七章最后一页) 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都是语言随社会分化而分化的结果。这三种语言现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区别: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方言主要是由于职业、性别、年龄等方面因素而造成了某些词语的不一致,因此,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而语音、语法方面的差别则比较小。而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除主要表现在语音上之外,但它在词汇、语法上也存在着一系列差别,所以地域方言之间的差别往往是系统的,因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从一种语言的方言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和原来同一共同语下面的其它方言之间形成亲属语言的关系,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2、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关系: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单一社会如果在地域上的分化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的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如汉语在地域上的各个后代仍属汉语的分支,彼此是方言关系,就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虽有过分裂的历史,但统一却是主流,是长期的。而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最终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原来都是拉丁语的方言,但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各地不仅在经济上彼此隔离而且政治上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国家,这样各地语言的分化就失去了共同的约束,最终形成了具有亲属语言关系的独立的语言。 3,什么是语言的谱系分类?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为哪些主要谱系? 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以母语使用人口排列: 1. 印欧语系 46%(欧洲、北美洲大部份地区、西南亚到南亚) 2. 汉藏语系 21%(东亚) 3. 尼日尔-刚果语系 6.4%(撒哈拉以南非洲) 4. 亚非语系 6.0%,旧称闪含语系(北非到非洲之角、西南亚) 5. 南岛语系 5.9%(大洋洲、马达加斯加、东南亚) 6. 达罗毗荼语系(南亚) 7. 阿尔泰语系(中亚,有争议,有说法为突厥语族和日本语系分别为第7和第8位)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_徐通锵)详细复习资料_课堂讲义笔记

语言学纲要讲义笔记 导言 一、语言的定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由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二、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要把语言学跟语文学区分开来 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 小学是我国古代语文学的统称,由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部分组成。 在古印度,公元前4世纪,著名学者潘尼尼在整理、注释婆罗门教经典《吠陀》时,写了一本《梵语语法》,提出3996条规则,被人们称为最完备的语法书。在古希腊,伯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他们讨论了词为什么具有意义等内容。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1、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联系 语言研究的成果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社会学、民族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所必须利用的,可见语言研究在这些社会科学中已占重要地位。 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相交叉产生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生物语言学、模糊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如: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 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 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解释需要结合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总体上,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可以分为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两大类。(一)理论语言学可分为: 1、一般/普通语言学

2、个别/具体语言学 具体语言学 (1)历时语言学 (2)共时语言学 (二)应用语言学 1、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社会集团的关系。如地域方言、社会方言、语言的接触、语言规划等。 2、心理语言学:研究儿童语言习得、语言的接收和发生过程,等。 3、神经语言学 最近二十年才从心理语言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新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和大脑结构的关系,中心是大脑如何生成语言。 此外,还有数理语言学、统计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等。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是语言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人类还借助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传递信息,它们是文字,旗语,信号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等。 身势等伴随动作等是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形式。 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 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的再编码形式; 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或文字基础之上的再编码形式; 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就是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语言学纲要试题4

语言学概要试题4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符号包括( )和( )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2.汉语的七大方言是指:北方方言、()、湘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3.语言接触从根本上说是()接触。 4.按照词法结构类型,语言可以分为孤立语、()、()和复综语。 5.语言演变的两大特点是()和()。 6.世界语是由波兰医生()提出来的。 7.研究语音演变的凭借主要有()、()和()。 8.方言和亲属语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是由()决定的。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 音位变体 2.音步 3. 克里奥耳语 4.共同语 5.社会方言 6.语法化 三、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音位与音素的区别与联系。 2.区别特征与语音系统平行对称性特点的关系。 3.举例说明为什么词汇发展中会有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现象。 4.世界上独立产生的、成熟的古文字系统(自源文字)有哪些共同特点? 5.举例说明为什么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 四、论述题(第一题12分,第二题13分) 1.举例说明语言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2.汉字体系能不能改革,实现拼音化?谈谈你的想法。 答案 一、填空题 1.形式、意义 2.吴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3.社会 4.黏着语、曲折语 5.渐变性、不平衡性 6.柴门霍夫 7.方言和亲属语言;记录了语言的过去状态的文字;古代借词 8.语音演变的规律以及它所具有的特点(条件性、时间性和地区性) 二、名词解释 1.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音素,就是音位变体。 2.音步是由若干个音节组成的语音单位,表现为语流中大致等距离(登时)出现的轻重、高低、长短或松紧的一次交替,是语言节奏的体现。音步一般为2—3音节,也可以是单音节或4—5音节。 3.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做母语来学习使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语言学纲要期末复习参考资料

导言 一、填空题 1.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学科,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人类语言的规律,使人们懂得关于语言的理性知识。 2.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3.我国传统语言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三门分支学科,合称“小学”。 二、判断题 1.综合各种语言的基本研究的成果,归纳成语言的一般规律,这是具体语言学的任务。(错) 2.世界上有几千种语言,有些语言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大部分语言的研究还很不够,甚至还没有人去研究。(对) 三、名词解释 1.普通语言学 以人类一般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究人类语言的起源、发展、本质。探究人类语言内部结构的共性及普遍规律的语言学门类。 2.应用语言学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指语言教学、文字的创制和改革、正音正字、词典编纂等,广义的应用语言学还包括与计算机有关的及其翻译、情报检索、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3.小学 在中国古代,小学先从教授字的形、音、义开始,就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统称为小学。小学一直是经学的一部分,包括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三个分支学科。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从语言的社会功能上看,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从语言的内部结构上看,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 2.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和文字基础上的特殊领域的辅助交际工具。 二、判断 1.从理论上来说,句子的长度是可以无限的。(对) 2.语言是文字基础上产生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错) 3.文字始终是从属于语言的。(错) 4.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对) 5.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对) 6.在现代社会,文字比语言更加重要。(错) 7.文字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错) 8.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对) 9.会不会说话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对) 10.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对) 11.思维离不开语言,聋哑人不能掌握语言,所以聋哑人不能进行思维。(错) 三、单向选择题 1.下列说法只有()正确。 A.语言是一种心理现象。 B.语言是一种具有阶级性的特殊社会现象。 C.没有语言,利用文字照样可以进行交际。 D.在语言的辅助交际工具中,文字是最重要的。

《语言学纲要》模拟试题

语言学概论》考核题型与分章模拟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 2 分,计30 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 1 分,计10 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计10 分) 四、分析说明题(每小题5分,计20 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0 分,计30 分)

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一、填空(15 分) 1. 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2. 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3.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二、判断正误(15 分) (错) 1. 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错) 2. 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对) 3. 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思考题(70 分) 1. 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说话者在传递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意图,寻求听话者的反馈。而受话者在接收说话者传递的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了解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态度,从而做出回应。这样语言就成为说话者和听话者间交际互动的工具。例如: 张三和李四同时在教室看书,张三坐在窗子边的位置,李四坐在中间位置。 A. 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 B. 张三说:“我马上关上。” A、B 的对话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请求。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的目的并不是反映今 天的天气,而是向坐在窗户边的张三请求将窗户关上。 2、不同语言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思维能力是全人类普遍的,但使用 不同语言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会有所不 同。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我们学会一种语言也就学会了该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进行思维时常常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A 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对事物的分类可能不同。 英文中的“ uncle ”,与汉语中伯父、叔父、姑父;堂伯、堂叔、堂姑父、姨父、舅父、表姑父、表叔……等词对应。 B 相同语素构成的词,可能表示不同的概念手+纸汉:手纸日:信汽+车汉:汽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四章)

第四章语法 1.什么是语法? 语言是由语音形式、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了语言。语音是语言的形式部分,词汇是语言的意义部分,语法是语言单位的关系部分,说的是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的问题。三个部分在语言中的作用:没有语音形式,语言无法存在,没有词汇的内容意义,语言就是毫无作用的空壳,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散沙。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一,且某种意义上说是最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视的要素。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也就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共同理解、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语言组合法则的整体。语法的规则是客观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是语言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说这种语言的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语法具有哪些特点? 1)抽象性:概括了次的变化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即语 法规则是词和句子在言语活动的运用中所归纳出来的共同点。每条语法规则都支配着一大群的词和句子。 2)稳固性:每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大都是千百年来形成的, 变化得很慢,就保证了语言为各时代的人服务。 3)民族性:各个民族语言的语法都有自己的特点。 3.怎样认识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是由哪两种规则构成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语法规则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 A.组合规则就是把语法单位组成更大单位所遵循的规则,是 指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 组合规则的特点: 1)组合规则是抽象概括的,它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语 素或词的组合,而是对一系列同类结构的概括。组合 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说话时现造的。所以组合规 则是现实的,存在于话语之中,是对现实语句结构的 高度抽象概括。聚合规则就是语法单位归类的规则,语法单位替换的规则。用有限的规则表达无限的内容需要用聚合规则,按照聚合规则同类的单位在同一位臵可以互相替换,因为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因此,利用聚合规则,我们可以创造出许许多多符合实际需要的句子,以适应不同场合的交际要求。 聚合规则的特点: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的; C.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区别在于组合规则的现实性和聚 合规则的潜在性。 D.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联系在于:两者必须是相互联系, 共同存在,共同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缺一不可。1)语法规则的抽象概括性通过聚合规更好地得到体现。 因为有聚合规则,使句子的生成有了无数的可能性, 人们可以使用有限的规则造出无限多的句子,语法系 统也变得简明实用,否则,只有组合规则,没有聚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