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四大”
- 格式:doc
- 大小:18.94 KB
- 文档页数:12
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以及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不同身份,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一)“生”京剧中的“生”,一般指剧中扮演男子的演员。
“生”又可分为老生、小生和武生。
“老生”,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
老生又叫须生,或胡子生,这是说老生在舞台上扮演人物时要在嘴上挂一个胡子。
胡子在京剧里有个专门名词叫“髯口”。
老生还有一个名称叫正生,这是说由正生扮演的大多是严肃端庄的人物。
老生一般在剧中扮演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
老生所挂胡子的颜色则表示了人物的年龄。
例如京剧《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是中年人,所挂胡子就是黑色的。
京剧《秦香莲》中的王延龄是老年人,所挂胡子就是白色的。
根据表演侧重的不同,老生行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文武老生等。
唱工老生的演唱部分要多一些,做工老生的念白与身段、表情表演相对要吃重一些,文武老生则是能唱又能打,如京剧《定军山》里的黄忠就是由文武老生来应工的。
因为文武老生在穿戴上大多穿靠衣(盔甲衣),紮靠旗(后背上插四面靠旗),所以又称为靠把老生。
老生在剧中一般注重演唱、念白和细腻的表演,在唱腔上也比较丰富。
老生的念白和演唱都用真声。
念白用韵白来表现。
老生的表演风格刚劲、挺拔、质朴、醇厚,动作造型也以庄重、潇洒为主要基调。
“红生”,红生在京剧行当里,是指老生应工扮演关羽、赵匡胤一类勾红脸的角色。
京剧界一般认为王鸿寿(老三麻子)是京剧红生行当的创始人。
以前虽然也有关羽戏,但剧目较少,因此并没有形成红生这个表演行当。
清末民初,王鸿寿从关羽的化装、服装、盔头、髯口、服装、青龙刀,还有造型、身段、唱腔等各方面,对关羽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还把关羽戏的剧目发展到数十出,并把关羽戏从南演到北,形成了王鸿寿风格的关羽戏一统天下的局面,有了众多的追随者,这才有了红生这个行当。
红生的表演风格独特。
红生吸收了老生、武生、净,三个行当的艺术因素,但与这三个行当又迥然而异。
京剧界的四大坤旦即“上海四大名旦”。
30年代,由于北方出现了“四大名旦”,上海新闻界不甘落后,也由部分推举出上海四大名旦:赵君玉,刘筱衡,小杨月楼,黄玉麟。
但这一名单井未获得广泛承认,流传不广。
还有一部分舆论界的人士认为”上海四大名旦”应为:冯子和,毛韵珂,欧阳予倩,小杨月楼。
其实除这几位以外,当时在上海著名而有成就的京剧旦角还有:贾壁云,芙蓉草,王芸芳,王兰芳,王灵珠等,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保持稳定的艺术声望。
上海四大名旦之说,始终不能与四大名旦井列争衡,也未能持久存在。
中国的京剧有“四大名旦”,也有“四大坤旦”。
谁是“四大坤旦”?并不是上海人口中的方慧珠、童芷苓、李玉茹和吴素秋,而是见诸文字记载,为人们所共认的雪艳琴、章遏云、新艳秋和杜丽云。
清末上海的髦儿戏班从前京剧演员只有男性没有女性,这就是男扮女的由来。
光绪中叶有了女演员,但受到歧视,被称为髦儿戏,进不了大班。
男角称为名伶,女角则以坤角呼之,以示区别。
一方面是受重男轻女封建旧观念的支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坤角的艺术难与男性名角比拟,大都演些减头去尾的唱工戏。
上海是当时最开放的地方,光绪、宣统间,即有郭凤仙专演武旦戏兼工武生,这是坤角演武戏之嚆(读:hao)矢(嚆矢意为“响箭”,比喻“先声”)。
继之又有武生小宝珊,宁小楼、小春来,武旦牡丹花、飞来风、一阵风等应运而生,一时武行人才济济。
到了清末,上海髦儿戏盛行一时。
法界群舞台有老生恩晓峰,花旦张文艳、武生小宝珊,宝善街丹桂茶园有青衣刘喜奎,武生牛桂芬,老生桂云峰,花旦白玉梅,群仙茶园有文武老生小长庚,武旦一阵风,花旦小金仙,大这争看坤角戏,并且掀起一股捧角(坤角)风,好不热闹。
然而好景不长,犹如昙花一现,民国成立后反而日趋衰落,但是北京当时的女演员多习秦腔,即使清末名噪京华的刘喜奎、鲜灵芝、金玉兰、小香水、金钢钻辈,也无不出身梆子班。
所有后来的京剧界成名的女演员,十九来自上海,因而追本溯源,上海可称得上是坤角的发祥地。
京剧的“四大”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 1921 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
以京剧四大名旦最为知名,他们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大名旦合影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各有特色,每人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目。
上世纪“四大名旦”: 1931 年由上海《戏剧月刊》发起征文评论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梅兰芳以 565 分的成绩名列榜首,程砚秋获 540 分,荀慧生获 530 分,尚小云获 505 分。
次年,长城唱片公司约请“四大名旦”联合灌制《四五花洞》唱片,他们这次珠联璧合的合作,使“四大名旦”之称得到社会的公认。
梅兰芳梅兰芳( 1894 年- 1961 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梅兰芳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
他八岁学艺, 11 岁登台。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他的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在 1918 年,梅兰芳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炉火纯青的巅峰时代。
梅兰芳 1926 年出演《贵妃醉酒》剧照程砚秋程砚秋( 1904.1.1 - 1958.3.9 ),男,著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
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
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
1932 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21日的《华北日报》上刊登了一条消息:“今晚不登台演戏——平市名伶程艳秋,原定今晚在中和演《文姬归汉》,唯因国难当前,既挽救之不及,何忍再粉墨登场,显露色相!遂于昨日通知该园,今晚决不出演云。
”尚小云尚小云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
京剧的资料1. 介绍京剧,又称为“宫廷大戏”和“国粹”,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为著名和影响力最大的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北京并在清朝时期逐渐形成,后来成为整个中国的主要戏曲形式之一。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表演和化妆等艺术元素而闻名,被列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剧常以历史故事为背景,通过音乐、歌唱、舞蹈、表演和布景来讲述剧情。
京剧有四大表演艺术,即唱、念、做、打,其中包括唱腔、念白和对白、动作和打斗。
京剧的演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学习,才有资格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
2. 历史发展京剧起源于18世纪中叶的北京,最初是在皇宫中演出的宫廷娱乐活动。
它吸收了中国戏曲的各个剧种的优点,并加入了当时的音乐、舞蹈和表演技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9世纪后,京剧开始在京城以外的地方演出,并逐渐成为广为流传的戏曲剧种。
20世纪初,京剧受到了一系列的挑战。
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变革,传统文化艺术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
然而,京剧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逐渐恢复了它的地位,并在戏曲界保持了领先地位。
3. 基本元素3.1 唱腔京剧的唱腔是其最具特色和重要的元素之一。
京剧的唱腔采用了单音调的形式,即“四大板块”。
这些板块包括“宫、商、角、徵”等不同的音调,通过调子的变化和音乐的节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状态。
京剧的唱腔要求演员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咬字清晰的技巧。
3.2 表演技巧京剧的表演技巧也是其独特之处。
演员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姿态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京剧还注重姿势和眼神的运用,以及身体的舞动和动作的流畅性。
演员还需要学会使用道具、化妆和戏服,来完整地呈现角色形象。
3.3 舞蹈舞蹈在京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京剧的舞蹈动作优雅而独特,常常以优美的身段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动态。
舞蹈在京剧中与唱腔和表演技巧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3.4 化妆京剧的化妆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的脸谱化妆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通过不同颜色和图案的运用,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地位。
京剧四大行当名词解释四大行当指生、旦、净、丑。
京剧四大行当是:老生,老旦,武生,花脸。
京剧艺术是融化了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我们所要学习和欣赏的主要是它的文学价值。
从表演方面来说分为生行(老生),旦行(花旦),净行(小花脸),丑行(三花脸)。
生行:表现人物一定的思想感情,一般分为忠臣,贤臣,孝子,良将。
他们有时还以表现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像《四郎探母》里的杨延辉,《野猪林》里的鲁智深,《碰碑》里的杨继业,《徐策跑城》里的徐策等,他们都是这一行当的代表人物。
这一行当由于长期以来扮演的角色多是主要角色,因此一些流派都是由生行来演变而成的。
如,余(叔岩)派、言(菊朋)派、马(连良)派、高(庆奎)派、谭(富英)派、杨(宝森)派、奚(啸伯)派等。
旦行:主要扮演的是青年女性。
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他们在唱念做打的技艺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比如,表现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人物,唱腔就轻巧细腻,活泼欢快;表现性格温柔内向,有心事的人物,唱腔则委婉含蓄,低回宛转;表现坚强勇敢、有抱负的人物,唱腔又慷慨激昂,奔放挺拔;表现嫉恶如仇、爽直刚烈的人物,唱腔又高亢激越。
他们一般分为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
彩旦属于丑行中的一种,是指那些刻画比较粗俗的、滑稽的女性人物。
旦行:表现人物一定的思想感情,一般分为贤妻良母,贞节烈妇,小家碧玉,革命党人,豪放女性等。
她们的唱腔是表现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由于这些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他们的唱腔也各有区别,如贤妻良母型唱腔轻柔委婉,节奏平稳,多用“慢板”,如《宇宙锋》里的赵艳容;贞节烈妇型的人物唱腔则比较高亢,多用“高拨子”,如《二进宫》里的徐延昭;革命党人型唱腔则高亢激越,如《红娘》里的红娘;豪放女性型的唱腔比较宽广高亢,曲调比较刚健明朗,如《洪羊洞》里的窦娥。
另外,旦行中的小家碧玉型的人物,唱腔则比较清丽委婉,行腔时注意字头、字腹、字尾的清晰和音色的柔和圆润。
京剧的四大要素范文(一)唱京剧唱腔的抒情性较强,在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情绪激动时,常用大段或成套的唱腔尽情发挥﹔此外在叙事、写景、争论、斥责等场合,借助唱功,也可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念京剧的念白,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加工形态的艺术语言,便于与唱相协调。
(三)做做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的泛称,是加工形态的生活动作,通过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步法﹚等的灵活运用,使人物的形象、气质更增光彩。
在京剧里,大祇当戏剧冲突激化、人物感情波动时,做功的幅度就加大,做功的挥洒就更夸张起来。
(四)打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用以表现战斗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景﹐如跌跤、挣扎、晕厥等。
凡用古代兵器刀鎗剑戟等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称'毯子功',还有成套的连续性的武功技术,如'起霸'、'走边'、'趟马'等,一般用来渲染战斗气氛和英武人物的精神面貌。
(一)唱京剧唱腔的抒情性较强,在戏剧冲突强烈﹑人物情绪激动时,常用大段或成套的唱腔尽情发挥﹔此外在叙事、写景、争论、斥责等场合,借助唱功,也可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念京剧的念白,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是加工形态的艺术语言,便于与唱相协调。
(三)做做是舞蹈化的形体动作的泛称,是加工形态的生活动作,通过手﹙手势﹚、眼﹙眼神﹚、身﹙身段﹚、步﹙步法﹚等的灵活运用,使人物的形象、气质更增光彩。
在京剧里,大祇当戏剧冲突激化、人物感情波动时,做功的幅度就加大,做功的挥洒就更夸张起来。
(四)打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用以表现战斗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景﹐如跌跤、挣扎、晕厥等。
凡用古代兵器刀鎗剑戟等(习称“把子”)对打或独舞的,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称“毯子功”,还有成套的连续性的武功技术,如“起霸”、“走边”、“趟马”等,一般用来渲染战斗气氛和英武人物的精神面貌。
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行当是我国传统戏曲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手段,各地方戏曲剧种都有行当的划分。
京剧原分十大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后概括为五大行当:生旦净末丑;最后归并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除这四行外,尚有几类次要的角色,如武戏中的配角“武行”和“觔斗行”,以及跑龙套的“流行”,所以也有七行之说,即“生旦净丑,武流觔斗”。
其他地方剧种的行当和京剧大同小异,现我们就京剧的行当作一简单的介绍——1、生行生行,指戏曲剧目中的男性形象,以面部化妆为俊扮为其特点。
根据其年龄、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不同的种类。
老生:指生行中的中年或老年形象,以戴胡须(即髯口)为其特点。
又根据其不同的表演特点,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靠把老生三类。
小生:指生行中的年轻人形象,根据不同的表演特点,可分为扇子生、纱帽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等类别。
(《群英会》的周瑜是雉尾小生)武生:指生行中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又有长靠武生(表现大将)和短打武生(表现绿林英雄)之分。
前者扎大靠,重工架;后者穿紧身衣服,重翻打。
(如《长坂坡》之赵云)红生:有时将其归入武生行,指勾红脸的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最典型的是关羽和赵匡胤。
2、旦行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
武旦:表现那些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传》中的青蛇、《十字坡》的孙二娘等。
刀马旦: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
老旦:表现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吊金龟》中的康氏、《辕门斩子》的佘太君等。
京剧初级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京剧的四大名旦是以下哪四位?A.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B.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马连良C.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周信芳D.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裘盛戎答案:A2. 京剧中的“生”角色通常指的是?A. 女性角色B. 男性角色C. 反面角色D. 丑角答案:B3. 京剧《霸王别姬》中的霸王指的是?A. 项羽B. 刘邦C. 秦始皇D. 曹操答案:A4. 京剧脸谱中,红色脸谱通常代表什么性格?A. 忠诚正直B. 奸诈狡猾C. 凶狠残暴D. 胆小怕事5. 京剧表演中,以下哪个动作属于“做”?A. 唱B. 念C. 打D. 舞答案:C6. 京剧《三岔口》中,主要表现的是哪两位角色的对决?A. 曹操与刘备B. 张飞与关羽C. 杨延昭与孟良D. 武松与西门庆答案:C7. 京剧《白蛇传》中,白娘子的丈夫是谁?A. 许仙B. 法海C. 孙悟空D. 唐僧答案:A8. 京剧中的“净”角色通常指的是?A. 女性角色B. 男性角色C. 反面角色D. 丑角答案:C9. 京剧《四郎探母》中,四郎指的是?B. 杨六郎C. 杨八郎D. 杨九郎答案:A10. 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挂帅是为了什么?A. 攻打辽国B. 攻打金国C. 攻打西夏D. 攻打蒙古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京剧的表演形式通常包括唱、念、做、______。
答案:打2. 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的革命歌曲是______。
答案:《国际歌》3. 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丈夫是______。
答案:沙四龙4. 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化名是______。
答案:胡彪5. 京剧《打渔杀家》中,萧恩的武器是______。
答案:鱼叉6. 京剧《赵氏孤儿》中,程婴救下的孤儿是______。
答案:赵武7. 京剧《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丈夫是______。
答案:唐明皇8. 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对手是______。
京剧分为哪四大行当生、德、清、丑是京剧的四大业务。
1、生行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
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①老生又称“须生”、“正生”、“胡子生”。
一般都是富有正义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
人物形象以挂“黑髯口”(黑胡子)为主。
按照表演艺术特点的不同,老生又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
安工老生,又称“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书生一类人物,以唱功为主,在舞台上安详稳重,动作较少,故称“安工”,如《上天台》中的汉光武帝刘秀、《捉放曹》中的陈宫等。
衰派老生,又称“做功老生”。
“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状态衰颓的人物,以做功为主,故称“衰派”,如《四进士》中的宋土杰、《卖马》中的秦琼、《坐楼杀惜》中的宋江等。
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将一类的人物,由于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枪把子(剧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加《定军山》中的老将黄忠、《战太平》中的花云、《镇潭州》中的岳飞等。
无论是哪类老生,都是以唱为主,全用本嗓。
安工老生要唱的悠扬婉转,衰派老生要唱的悲愤颓唐,靠把老主要唱的激昂慷慨。
另外,京剧史上有一些老生演员,文戏、武戏都擅长,唱功戏、做功戏、靠把戏都能演,后来就把这种戏路宽的老生演员称为“文武老生”,如程长庚、谭鑫培等。
②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妆不戴胡须,扮相清秀、英俊。
小生演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
小生使用的假嗓与旦角不同,小生的唱法应该刚、劲、宽、亮,听起来声音清跪但不柔媚,刚健但不粗野。
根据人物性格、身分的不同特点,小生又分为袍带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穷生和武小生。
袍带小生,又称“纱帽小生”,扮演做官的青年男子,头戴纱帽是其主要标志,这些角色大部分是文人,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奇双会》中的赵宠、《陈三两爬堂》的陈魁等。
扇子生,多扮演年青的书生、风流儒雅的公子,手拿扇子,头戴文生巾,身穿褶子,所以又称“褶子生。
京剧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京剧的四大行当是生、旦、净、丑,其中“净”是指什么角色?A. 男性角色B. 女性角色C. 正面角色D. 反面角色答案:D2. 下列哪位不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A. 梅兰芳B. 程砚秋C. 尚小云D. 周信芳答案:D3. 京剧中,扮演皇帝的角色被称为什么?A. 生B. 旦C. 净D. 末答案:A4. 京剧中的“唱、念、做、打”分别对应什么?A. 唱腔、念白、表演、武打B. 念白、唱腔、武打、表演C. 表演、念白、唱腔、武打D. 武打、表演、念白、唱腔答案:A5. 京剧脸谱中,红色通常代表什么性格?A. 忠诚正直B. 阴险狡诈C. 胆小怕事D. 暴躁易怒答案:A6.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京剧传统剧目?A. 《贵妃醉酒》B. 《空城计》C. 《梁山伯与祝英台》D. 《赵氏孤儿》答案:C7. 京剧中的“水袖”是指什么?A. 演员的袖子B. 一种表演技巧C. 一种道具D. 一种服装答案:B8. 京剧中的“花脸”通常指什么角色?A. 年轻女性角色B. 年轻男性角色C. 老年男性角色D. 反面角色答案:D9. 京剧中的“二黄”是指什么?A. 一种唱腔B. 一种乐器C. 一种表演形式D. 一种角色答案:A10. 下列哪位不是京剧表演艺术家?A. 谭鑫培B. 杨小楼C. 马连良D. 黄梅戏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包括以下哪些人物?A. 梅兰芳B. 程砚秋C. 尚小云D. 荀慧生E. 周信芳答案:ABCD12. 京剧中的“四大须生”包括以下哪些人物?A. 马连良B. 谭鑫培C. 杨宝森D. 奚啸伯E. 周信芳答案:ABCD13.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各自擅长的流派是?A. 梅派B. 程派C. 尚派D. 荀派E. 黄派答案:ABCD14. 京剧中的“四大名净”包括以下哪些人物?A. 金少山B. 郝寿臣C. 侯喜瑞D. 袁世海E. 周信芳答案:ABCD15. 京剧中的“四大名丑”包括以下哪些人物?A. 萧长华B. 马富禄C. 刘斌昆D. 李多奎E. 周信芳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京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
京剧四行当的相应分工
京剧的四大行当是:生、旦、净、丑。
1. 生:生行分为正生和武生两个分支。
正生扮演风采不凡、礼仪规范的男性角色,表演时姿态优雅、神情自然。
武生则扮演武艺高强的男性角色,擅长表演武打场景。
2. 旦:旦行扮演女性角色,通常分为正旦和老旦两个分支。
正旦扮演年轻美丽、温文尔雅的女性角色,展现柔美的舞姿和动人的唱腔。
老旦则扮演中年或年长女性角色,通常具有坚强、豪气或忧郁的性格。
3. 净:净行扮演青年男性角色,通常是主要的丑角。
净行在表演中经常使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以及独特的口音和幽默的台词,给观众带来欢笑。
4. 丑:丑角也是京剧中的喜剧角色,通常具有滑稽可笑的外貌和性格。
丑角常常扮演经济、守财或愚蠢的人物,他们的表演风格夸张、逗笑,以引起观众的欢笑。
在京剧演出中,四大行当相互配合,互相补充,共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舞台效果,给观众带来精彩的表演。
京剧行当中融化的“末”带给我们的思考京剧行当中融化的“末”带给我们的思考2022-12-13 17:35:05公文范文邢琦淇张威京剧的行当现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邢琦淇张威京剧的行当现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取消了“末”行。
所以我们在讲京剧“末”行的时候,不免好奇它为什么会消失。
“末”的定位“末”,原来是戏中男子的总称,大约和后来“生”的意思差不多,宋元时期就有“末泥色”之称呼。
在南戏中,“生”是主要角色,“末”则是相对于“生”来讲的次要男性角色。
在昆剧中,“末”行是专门扮演中年以上蓄须带髯的角色,可细分为老生、副末和外,其中副末扮演的人物一般在戏中的地位比老生要低些,但昆剧中有一职能担任者叫做报台者,必由副末担任,所以副末又不可谓不重要。
过去班社开台演戏,总是由大面跳加官、副末报台开始,前者叫“动手勿开口”,后者叫“开口勿动手”。
“末”的起源与发展戏曲脚色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流行的戏叫参军戏,戏中有两个角色:一个叫“参军”、另一个叫“苍鹘”,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苍鹘”戏弄“参军”来讽刺朝廷的贪污官员。
到了宋金杂剧、宋元南戏期间,出现了“五花爨弄”(爨,音cuàn,“爨弄”意为表演,因演出大都由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人组成,故名“五花爨弄”)。
“五花爨弄”的演出场景在河南省出土的戏曲人物雕砖上有记载,这些雕砖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末泥,在杂剧中起引领带队的作用;装孤,扮演的是朝廷官员的形象;引戏,在杂剧中负责领舞;副净,在杂劇中专门负责滑稽表演,引人发笑;副末,常常与副净相互配合,插科打诨,也是杂剧中的喜剧角色。
唐代参军戏中的苍鹘和参军实际上就是副末和副净。
后来戏曲脚色的形成有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由“五花爨弄”演变为南戏的生、旦、净、末、丑、外、贴和北杂剧的末、旦、净。
简述京剧的四大行当
在京剧中,行当是指演员在表演中所扮演的角色类型,也是根据角色的性格特征和社会地位进行划分的。
京剧的四大行当主要包括生、旦、净、丑四个部分。
1. 生:生通常扮演男性角色,根据角色不同,又可以分为:武生、老生、小生。
武生主演武打戏份,例如杨家将、虎头关等;老生通常扮演老年学者或政治家,
如洪洲宋公明、东方教主等;小生则多扮演年轻男子,情感戏份丰富,如杨阳洪秀全、明教张无忌等。
2. 旦:旦角是指所有女性角色,可以分为花旦、青衣、刀马旦等。
花旦如《梁祝》中的祝英台;青衣通常指有身份的贵妇或贞洁妇女,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刀马旦则多扮演女英雄或者侠女。
3. 净:净角是带有特殊标志、性格鲜明的男性角色,比如武将、仙人、怪物等。
净角中的一种重要角色为花脸,通常用于扮演戏剧中的恶棍或者英雄。
4. 丑:丑角主要扮演滑稽或者负面角色,如奸臣、书生、老鸨、商人等。
它主要以表现令人发笑和讥讽为主。
每一种行当都有自己丰富的表演技巧和特点,使得京剧中的角色形象充满个性和生动感。
京剧四大名旦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
以京剧四大名旦最为知名,他们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另有越剧四大名旦、豫剧四大名旦、评剧四大名旦、话剧四大名旦、秦腔四大名旦、电影四大名旦、连环画“四大名旦”等。
四大名旦简介梅兰芳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北京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攻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
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 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
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霸王别姬》。
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举办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
关于京剧的一些资料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以唱、念、做、打、舞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唱腔、表演和舞蹈的综合运用,讲述了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故事。
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历史渊源:京剧起源于清代的宫廷音乐戏曲演出,主要受到元曲、杂剧、昆曲等戏曲形式的影响。
它的诞生地是北京,因此得名“京剧”。
在清朝后期,京剧开始逐渐走向民间,成为流行的戏曲形式,并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体系。
表演特点:京剧有着独特的表演特点,包括唱腔、念白、做、打、舞等。
唱腔是京剧的核心,通过富有韵律感的唱腔来表达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动。
念白则是以口语的形式念出剧情和人物对白,增强了戏剧效果。
做指表演者的动作和姿态,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表达人物性格和心理。
打则是指舞台上的动作和打斗场面,京剧有独特的身段和武打动作风格,表现了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
舞蹈则以舞姿和舞步来表达人物情感和动作。
剧目体系:京剧有包括四大类剧目和数百个剧目在内的庞大剧目体系。
四大类剧目分别是历史剧、正旦、花脸和丑角。
历史剧以中国历史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事件为题材,正旦则是女性角色扮演,花脸则是男性角色扮演中颜面彩绘的角色,丑角则是喜剧角色。
剧目的创作和选择都依据内外戏、人物之间互动以及舞台布景等因素。
每个角色的面谱和服装也都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能够让观众对人物特征和情感有直观的认知。
艺术技巧:京剧的表演技巧独特而精湛,需要演员掌握多项技能。
首先是唱腔的表达,演员需要精通各种唱腔,并能正确运用声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其次是念白的技巧,演员需要准确地念出剧本中的台词,并通过声音的起伏和语气的变化来塑造角色形象。
此外,做、打、舞的技巧也需要精细训练,以展现出角色的独特性格和个人魅力。
京剧的传承与发展: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经历了多个时期的传承和发展。
自20世纪初以来,京剧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的传播和创新,使其走入了更广阔的社会群体中,并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京剧四大名旦当代有四位著名的女京剧演员被人们称为“四大名旦”,她们分别是: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和程砚秋。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其中的三位:梅兰芳一九一零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梨园世家。
他父亲梅巧玲是昆曲演员,姐夫王少卿学过昆曲,并得到汪润生等名师指点,而他自幼喜爱文艺,后来成了票友。
开始,他以“梅巧玲”的名字在上海演出,曾与俞振飞同台合作,还常与周信芳同台献艺,名声日隆,与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齐名,被誉为四大名旦。
后来他为了打破老派程式的束缚,在表演上做了许多革新,比如创造了新的唱腔,改革了戏衣和舞台装置,排演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戏,塑造了一系列具有进步思想的妇女形象,终于使京剧在唱腔、表演、化妆、舞蹈、服装、道具、布景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创立了梅派,世称梅派。
不幸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这位艺术大师的身体也受到严重摧残。
在国民党的压迫下,他逃往香港。
此后又回到上海,继续坚持演出。
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上海物价飞涨,他不忍心看到穷苦的老百姓无饭可吃,便不顾美国大使馆的劝告,毅然带领全团同人,在解放前夕献出了最后一次演出。
1949年4月,为了避免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他同团里的同事一起撤退到了香港。
在香港,他被聘为香港大学、崇基学院、中文大学等学校的教授。
1950年5月,由于长期劳累,旧病复发,并引起肋膜炎、肺气肿等症,医治无效,于1952年12月10日在香港逝世。
梅兰芳去世后,移葬在万国公墓。
尚小云一九一六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旗人家庭。
五岁时入私塾读书,九岁开始学习京剧老生,十三岁拜师学戏,工青衣,兼花旦。
一九一七年在北京正式登台演出。
在尚小云艺术的发展历史中,有两件事值得记述。
第一件事是一九一八年她改演武生,从此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女扮男装的艺术生涯。
第二件事是一九二○年应日本某公司邀请赴东京等地演出,历时三年,使尚小云在日本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一九三○年尚小云率领她的第一个京剧班子——荣春社到上海演出。
京剧的“四大”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
以京剧四大名旦最为知名,他们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大名旦合影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各有特色,每人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目。
上世纪“四大名旦”:1931年由上海《戏剧月刊》发起征文评论梅、尚、程、荀“四大名旦”,梅兰芳以565分的成绩名列榜首,程砚秋获540分,荀慧生获530分,尚小云获505分。
次年,长城唱片公司约请“四大名旦”联合灌制《四五花洞》唱片,他们这次珠联璧合的合作,使“四大名旦”之称得到社会的公认。
梅兰芳梅兰芳(1894年-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梅兰芳清光绪二十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
他八岁学艺,11岁登台。
梅兰芳是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行演员,“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同时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表演艺术大师,其表演被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在西方人的眼中,梅兰芳就是京剧的代名词,他的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游园惊梦》、《断桥》等。
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在1918年,梅兰芳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炉火纯青的巅峰时代。
梅兰芳1926年出演《贵妃醉酒》剧照程砚秋程砚秋(1904.1.1 - 1958.3.9),男,著名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
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
北京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
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民国二十年(1931年)9月21日的《华北日报》上刊登了一条消息:“今晚不登台演戏——平市名伶程艳秋,原定今晚在中和演《文姬归汉》,唯因国难当前,既挽救之不及,何忍再粉墨登场,显露色相!遂于昨日通知该园,今晚决不出演云。
”尚小云尚小云是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中国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
尚小云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宫县。
1900年1月7日出生,他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尚小云天赋极佳。
其嗓音宽亮,扮相俊美,身材适宜。
尤以中气充沛、调门高亢、久唱不衰为难能可贵。
由于其声高劲圆亮,以刚为主,很适宜传统青衣的唱法,是以早年初搭各班,以“二祭”——《祭江》、《祭塔》及《玉堂》、《探母》等唱工剧青衣戏享名于时,故有“铁嗓钢喉”之誉。
1962年,尚小云赴山东讲学,这使他留下了一篇《我赴山东教学的讲稿》。
其中对京剧艺术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颇多精辟之论。
比如,在四功五法的表述中,尚小云明确指出五法为“口、手、眼、身、步”,将口法列于京剧表演五法之首。
尚小云是程砚秋以外唯一如此明确、系统阐述的京剧艺术大师。
荀慧生荀慧生(1900~1968)荀派艺术的创始人。
祖籍河北东光,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荀慧生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荀慧生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代表作为《元宵谜》、《玉堂春》、《棋盘山》等,与杨小楼、尚小云、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
1927年和1931年两次当选“四大名旦”,有“无旦不荀”的美誉。
四大须生四大须生,指四位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
在京剧史上,有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的说法。
而在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中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他们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前四大须生余叔岩余叔岩,男,京剧老生。
湖北省罗田县人,生于北京。
谱名第祺,字小云,官名叔巌,巌与岩通,巌字笔画太多,所以常用“岩”代替。
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
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鑫培)派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
余叔岩与弟子孟小冬、李少春合影言菊朋言菊朋(1890-1942),原名锡,北京人,蒙古族。
曾在清廷蒙藏院任职。
因酷爱京剧,业余参加清音雅集、春阳友会等票房。
演老生。
言菊朋早年经常观摩谭鑫培演出,并从陈彦衡学“谭派”戏,又向红豆馆主、钱金福、王长林等请益,唱、做、念、打均有基础。
1923年,在梅兰芳、陈彦衡等鼓励下,正式参加戏班。
以演《汾河湾》、《战太平》、《定军山》、《桑园寄子》、《法场换子》等著名。
高庆奎高庆奎(1890—1942),原名振山(镇山),号子君。
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京剧高派老生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一。
高庆奎原籍山西榆次,生于北京。
其父高四保(士杰)为清末京剧著名丑角演员。
20世纪30年代,高庆奎与余叔岩、马连被誉为老生“三大贤”。
马连良马连良(1901.2.28 - 1966.12.16),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字温如。
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马连良是扶风社的招牌人物。
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青风亭》、《四进士》、《失空斩》等。
父马西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三叔马昆山在上海唱戏,家庭的熏陶,使马连良从小热爱京剧艺术。
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23岁自行组班,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
20世纪,他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
1931年马连良在天津与周信芳同台演出,因他们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
后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四大名丑”萧长华萧长华是著名的京剧丑角,戏曲教育家。
他出身梨园世家,自幼学戏。
12岁登台,15岁专攻丑行。
27岁应富连成科班之聘任总教习。
除主教丑行外,生、旦、净诸行戏也遍为教授。
任职36年,中间一度为了专心教学曾舍弃丰厚收入辍演8年。
从第一科到第七科经他开蒙指导的学生不计其数。
京剧界杰出人才雷喜福、马连良、李盛藻、小翠花、李世芳、侯喜瑞、刘连荣、袁世海、马富禄、叶盛章、叶盛兰、艾世菊、曹世才等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在科班,萧长华主持编剧、整理和教排了大量传统剧目,计约400余出。
建国以后,曾经任中国戏曲学校副校长,校长。
为京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富禄马富禄是富连成第三科的学生,七岁入“鸣盛和”习老旦,后因科班报散,十岁经刘喜益介绍转入“富连成”科班习艺。
,先工老旦,后改丑行。
从师萧长华、郭春山。
由于他天赋条件好,尊师好学,刻苦勤奋,在科班里就小有名气,常与马连良合作,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出科后随杨小楼、梅兰芳、于连泉等赴上海天蟾舞台献艺。
载誉归京后,他继续从萧长华、王长林学艺深造。
后又与诸多名家鼎立合作。
并曾与老生张春彦、小生金仲仁、旦角赵桐珊被誉为荀慧生剧团的四大金刚。
长期为筱翠花、马连良配戏,是“三小戏”和做派老生戏中不可多得的丑角人才。
马富禄的嗓音响堂,天赋条件奇绝,他口齿清晰爽脆,以唱念的绝对优势胜出,每每一个清脆响亮的闷帘“啊哈”,就能掌声四起,拢住台下所有观众的神。
他所演的角色,不论是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还是彩旦、丑婆,都非常有光彩。
他戏路宽广,念白流利,身手矫捷,文武皆通,能戏颇多,除去文武丑角应工戏外,他还能兼演老旦应工戏及花脸应工戏。
茹富蕙茹富蕙出身梨园世家,祖上茹莱卿、父亲茹锡九、兄长茹富兰都是著名的京剧演员。
9岁与兄同时入富连成,工丑行,师承萧长华、郭春山等。
袍带丑、方巾丑、茶衣丑及丑婆子无不娴熟。
其嗓音宏亮,口齿清晰,诙谐而不庸俗。
曾与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诸多名家合作。
其蒋干、汤勤得萧长华精传,曾独步一时。
1949年仅46岁即英年早逝。
朱斌仙朱斌仙7岁入俞振庭创办的斌庆社学艺,与孙毓堃、徐碧云、徐斌寿、杨斌昌、毛庆来、刘庆义、李庆才等为师兄弟。
初习老生后改丑角,15岁出科后拜郭春山为师。
17岁即随梅兰芳剧团赴日演出。
由于他嗓音响亮又极擅刻画人物,所饰<孔雀东南飞>之焦母、《梅玉配》之黄婆、<凤还巢>之程雪艳、《牧虎关》之高来、《李七长亭》之解子、<钓金龟>之张义、<金玉奴>之金松等极负盛名。
他演《逍遥津》之华歆,把那为虎作张的阴险狡诈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一次傍高庆奎演出此剧,竟激怒观众要到后台揍他,他闻讯后忙从后门溜走。
由于他戏路宽又有人缘,各班社争相聘请,有时不得不数处赶场。
在日寇侵华之时,演员处境艰难,靠演戏已不能维持全家生活,便与东安市场雅美利珠宝工艺品商店订约,绘制泥人头脸谱,极为畅销。
后为人仿效流传至今,这就是泥人脸谱的来历,首创人即朱斌仙。
他一生曾与孟丽君、王玉蓉、新艳秋、雪艳琴、朱琴心、赵啸澜、筱翠花、孟小冬、金少山、奚啸伯、李多奎、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等诸多名家合作演出。
1946年夏声戏校迁至上海,朱斌仙应聘到校执教,直至1949年该校停办。
1960年又执教于北京市戏曲学校。
其母亲为梅兰芳堂姐,妻室裘效兰为裘盛戎之姐,长子朱锦华,女婿毕英琦均为著名京剧演员。
萧、马、茹、朱,四大名丑的说法产生比较晚,又因为茹富蕙的早逝和朱斌仙曾经常驻上海,所以没能很广泛的流传开来。
四大花脸京剧四大花脸:是指裘派花脸裘盛戎,袁派花脸袁世海,金派花脸金少山,郝派花脸郝寿臣。
金少山京剧净行演员。
本名义(一说作仲义),又名少山。
满族。
北京人。
清末民初时京剧名净金秀山之三子。
诞辰:1890年,光绪十六年(庚寅);逝世:1948年8月13日,农历戊子年七月初九日郝寿臣郝寿臣(1886~1961),京剧演员,工架子花脸。
原籍河北香河,幼年随父迁京。
7岁学艺,从师吕福善学铜锤花脸,艺名小奎禄。
曾从唐永常、朱子久、阎宝恒等学艺。
熔铜锤、架子花脸于一炉,唱念上自成一格,世称郝派。
以气魄取胜,唱念韵味浑厚,工架凝练,表演浑然一体。
他艺术态度严谨,善于刻画人物,数十年艺术生涯中,在220余个剧目中扮演过160多个主要和次要角色。
裘盛戎裘盛戎,净角演员。
原名裘振芳,北京人,生于1915年,病逝于1971年,岁未过花甲。
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
擅演剧目有《姚期》、《将相和》、《杜鹃山》等袁世海袁世海,原名瑞麟,是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他成功地塑造了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他主演的十余出扮演曹操的剧目赢得了观众广泛的喜爱,被观众美誉为“活曹操”,开创了以架子花脸主演大型剧目的先河,形成了袁派表演艺术的风格体系。
是第二届金唱片奖获奖艺术家,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