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验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英国经验主义的名词解释
英国经验主义是指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英国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核心观点是认为所有知识都源自于经验和感觉,通过感觉来获取知识,进而形成观念和思维。
英国经验主义强调个体经验的重要性,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归纳来获取知识,并持怀疑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的权威和推理。
英国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有约翰·洛克、大卫·休谟和乔治·伯克利等。
洛克在其著作《人类理解论》中提出了“空白板”理论,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是一张空白的薄板,通过感觉和经验来填充知识。
休谟则在《人性论》中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认为所有的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感觉和经验所形成的。
英国经验主义对科学方法和实证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来的实证主义、实证科学和实证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它也为启蒙运动和现代心理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浅析英国经验主义历史及其成就浅析英国经验主义历史及其成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目:西方哲学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姓名:XX学号:XXXXXXXXXX班级:1102班完成日期:2013年5月浅析英国经验主义历史及其成就摘要:在近代经验论盛行于英国,这种经验论一种认识论的理论或学说。
又称经验主义。
其思想主要认为认识产生于感觉经验,推崇科学归纳法的作用。
但其本身又看不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本质区别,甚至把理性认识归结为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在发展的进程中反映了唯物主义经验论想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过度。
关键词:经验论、认识论、培根、洛克、霍布斯、贝克莱、休谟。
目录一、经验论的产生及其概述(一)、经验论的含义(二)、经验论的形成原因(三)、经验论的特点二、经验论发展的历史(一)、弗兰西斯?培根--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提出者1、批判经院哲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2、“四假相说”的提出3、科学方法:归纳法(二)、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系统化者(三)、洛克--“白板说”的提出者(四)、贝克莱--经验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五)、休谟--经验论走向不可知论,“休谟问题”的提出1、经验论走向不可知论,逐步走向衰退2、“休谟问题”的提出三、对经验论发展历史的总评价(一)、合理性(二)、局限性正文一、经验论的产生及其概述英国经验论是近代盛行于英国的一种认识论思想,主要认为认识产生于感觉经验,推崇科学归纳法的作用。
但其却有着看不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有着本质区别,甚至把理性认识归结为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一)、英国经验论的含义一种认识论的理论或学说。
又称经验主义。
它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往往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
(二)、英国经验论的形成原因首先,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
英国经验论实体学说引言:实体学说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存在着独立于人类意识的实体或实在。
这种哲学思想在英国哲学界有着深厚的影响力,本文将以英国经验为基础,探讨实体学说的核心观点以及其在英国哲学界的发展。
一、实体学说的核心观点实体学说的核心观点是存在着独立于人类意识的实体或实在。
这些实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实体学说认为,人类的意识只是对这些实体的感知和理解,而不是创造它们的来源。
在英国哲学界,实体学说主要有两个重要的支持者,分别是伯克利和黑格尔。
伯克利主张只有感觉和知觉存在,而没有物质实体。
他认为,一切物质都是人类意识中的观念,没有独立于意识的实在存在。
黑格尔则认为,实体包括物质和精神,它们是人类意识的对象,但又独立于意识之外。
二、英国经验对实体学说的影响英国经验主义对实体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英国经验主义强调通过感觉和经验来获取知识,这与实体学说的观点相契合。
根据英国经验主义的观点,人类的意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来构建对世界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基于对实体的感知和理解。
在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实体学说在英国哲学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实体学说的支持者们通过分析和探索人类意识的本质和实体的存在,试图寻找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根源。
三、实体学说在英国哲学界的发展在英国哲学界,实体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思潮。
在18世纪,伯克利的主张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他的实体学说被一些哲学家和学者所接受,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哲学家认为,伯克利的实体学说过于激进,忽视了物质的存在。
在19世纪,黑格尔的实体学说成为了英国哲学界的主流。
他的观点受到了许多哲学家的赞同和支持。
黑格尔认为,实体是人类意识的对象,但又独立于意识之外。
他通过对实体的研究,试图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实在的存在。
然而,实体学说在20世纪逐渐受到了一些哲学家的质疑和批评。
一些哲学家认为,实体学说过于主观和抽象,无法提供对世界的客观认识。
英国经验主义(美是感性经验)一、总体把握(关键词)近代欧洲哲学按照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源泉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在英国主要表现为经验论,经验论否认真理的先验性,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
没有经验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在方法论上重视归纳法。
主要集中在十七、十八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声,英国启蒙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抛弃了神学美学的观念,从美是上帝,过渡到美是感性经验,把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提出了美感、想象和审美趣味的问题,力图从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揭示审美意识的结构和特征,从而把握美的规律。
二、历史文化语境(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15世纪末期以来,罗马教会的腐败日趋严重,出售特赦券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
其中加尔文主义对英国影响较大:它提出信仰不是在于无知,而是在于认识,认为人人都可以从认识自己到认识上帝。
在基督教以外,西方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迅猛,推动了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韦达在数学、基尔伯特在电磁学以及维萨留斯和哈维在医学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尤其是天文学的进步带来了人们在认识世界上的根本性变革,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对天文学的贡献从科学上推翻了罗马教会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观念的信仰,让人们在重新审视世界的时候,认识到理性和科学的伟大力量,这就打破了经院哲学的思辨模式,带来了哲学方法的革新。
人们开始用理性来解释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解释社会、人类和历史,这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最紧密的一个时期,哲学的发展几乎与科学的发现同步。
而基督教的一些观念对哲学家仍然具有持久的影响,培根、洛克、贝克莱等都接受基督教的基本理论。
具体到英国,在十六世纪夺取海上霸权后,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启蒙运动由此发生。
在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关荣革命,建立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
浅谈英国经验主义方法论摘要: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以重视感觉经验,并将感觉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的一个哲学流派。
“经验主义”以弗·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主要代表,他们都是英国哲学家,故也常称为“英国经验主义”。
本文介绍的是其中的三个主要代表人物: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方法论。
关键词:白板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怀疑因果关系1688年的“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最反映这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哲学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论。
经验论的立场介于思辨与常识、科学与信仰、怀疑与确定、唯心与唯物之间,我们要对它的不同代表人物的细想做具体的、细致的分析,切不可一概而论。
1.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1.1批判天赋观念论洛克对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最初是从批判天赋观念说开始的。
对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论”原则进行了深入而详尽地批判。
洛克说:“人们单凭运用自己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得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这样一种原初的概念和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
”针对天赋观念是上帝印在人的心灵上的印迹的说法,洛克否认上帝的先验性,上帝的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经验中形成的。
认为天赋观念的基本依据“普遍同意”是荒谬的,认为根本没有什么是普遍同意的东西。
并且明确地确立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凡在理智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中。
洛克指出,天赋观念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它容易被人所利用,一些独裁者往往把自己说成“天赋原则”,解除人们的思想能力,使人们放弃自己的理性和判断,盲目地信仰和追随独断的教条,受宗教和坏学说的支配。
1.2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与他的白板说是同一理论的正反两个方面:他一方面否认了知识来源于天赋观念,另一方面肯定经验是知识的惟一来源。
西方哲学史|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贝克莱乔治.贝克莱乔治.贝克莱(1985—1753),生于爱尔兰。
他的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
贝克莱1734年任主教,他利用洛克经验主义哲学基本学说,来反驳唯物论和无神论。
洛克认为,物体使心灵产生感觉,感觉给心灵提供材料,提供一切知识的原始资料。
心灵予以排列、联合、分离和联系,并反省自己的活动。
一切知识都都限定在经验内,并且我们知道有一个外在的世界。
贝克莱认为,如果人类的知识的基础是感觉和反省,我们只知道观念,那么我们就不知道有一个外在的物质世界。
关于物质,我们仅限于知道自己的意识状态,这时不能把我们的观念同物质等同起来,我们不知道物质是什么和是否存在。
如果洛克观点正确,存在物质世界,但却不认识它,这就会陷于怀疑论。
并且,如果存在物质那样的独立实体和一个纯粹空间,就会与上帝并列,限制上帝,以致认为上帝不存在。
所以,相信物质存在,就会导致怀疑论和无神论。
因此,贝克莱需要排除存在物质这个前提,只用上帝这个至高无上的精神和其他精神的东西,解说一切事实。
认为外在对象(如三川、河岳等)自然的真正的存在,这种由心灵抽象出的观念是不必要的。
我们能够想像或表象我们所知觉的个别事物的观念,但我们不能把个别事物观念分开联合,抽象出一般观念。
比如人们可以抽象一个观念,有“既不是锐角和钝角,也不是直角、等边和等腰,这样一般三角形”。
诚然,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般三角形,而不注意三角形的性质和关系。
人们可以抽象,但不能证明,这样一般而又矛盾的观念。
人用一个名字或符号来代表同一类的一切个别观念,从而就相信有一个一般或抽象的观念相对应。
这样设想的抽象观念对于交流思想和扩大知识来说,是不必要的。
心灵外存在物质世界,这种观念,是抽象出的一般观念。
我们并不能直接知觉到一般物质,并形成感觉。
没有心灵,人的思想、情绪和想像的画面就不存在,它们的存在就在于为心灵所知觉。
也就是说:存在就是被知觉。
简述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发展及对哲学发展的影响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与唯物主义的物质世界在感觉之外的客观性存在矛盾;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发展及对发展的影响之论文范文。
一、近代经验主义的概念以及特征(一)经验主义的概念从认识领域说起,经验是指人类对客观存在的外在表象以及其中的内在本质,进行大脑思维感知和理解,这是一种不同于理性认知的感性认知。
在哲学科学发展的同时,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进而出现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所宣传的主要观点就是经验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任何知识都必须依靠人类的经验感知。
(二)经验主义的特征一是客观性。
经验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从经验而来,这些经验都是客观存在的,例如:看到湖边的天鹅是白的,这个例子中天鹅是白的是从经验中认识得出的。
二是知识增长性。
知识是从经验而来,随着经验的增长,人们的认识和知识也在增长。
例如:鄱阳湖边的天鹅是白的,洞庭湖旁边的天鹅是白的,可以得出鄱阳湖和洞庭湖旁边的天鹅都是白的。
它有知识的增长性。
三是非普遍性。
经验是局限的,永远不可能达到普遍性。
如上边这个例子,虽然能得出很多地方的天鹅都是白的,但是不能肯定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因为我们的经验有限的。
二、近代英国经验主义的产生背景十七世纪初到十八世纪末,英国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英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现了弗朗西斯·培根、牛顿等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人们迫切需要到自然科学中获取知识,推动科技进步,由于自然科学发现的原始阶段需要一些哲学方法论来指导,这样一部分人(代表人物有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等)就开始注重试验归纳,并把这些结论绝对化,一定程度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对经验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历史基础[1]。
三、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简述(一)弗兰西斯·培根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英国经验论的早期代表人物,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
英国经验主义(美是感性经验)一、总体把握(关键词)近代欧洲哲学按照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源泉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在英国主要表现为经验论,经验论否认真理的先验性,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
没有经验就不可能产生知识,在方法论上重视归纳法。
主要集中在十七、十八世纪。
欧洲启蒙运动的先声,英国启蒙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从经验主义哲学出发,抛弃了神学美学的观念,从美是上帝,过渡到美是感性经验,把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提出了美感、想象和审美趣味的问题,力图从主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揭示审美意识的结构和特征,从而把握美的规律。
二、历史文化语境(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15世纪末期以来,罗马教会的腐败日趋严重,出售特赦券的行为直接导致了宗教改革。
其中加尔文主义对英国影响较大:它提出信仰不是在于无知,而是在于认识,认为人人都可以从认识自己到认识上帝。
在基督教以外,西方世界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资本主义发展迅猛,推动了近代科技的迅速发展。
韦达在数学、基尔伯特在电磁学以及维萨留斯和哈维在医学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
尤其是天文学的进步带来了人们在认识世界上的根本性变革,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对天文学的贡献从科学上推翻了罗马教会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理论,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观念的信仰,让人们在重新审视世界的时候,认识到理性和科学的伟大力量,这就打破了经院哲学的思辨模式,带来了哲学方法的革新。
人们开始用理性来解释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解释社会、人类和历史,这是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最紧密的一个时期,哲学的发展几乎与科学的发现同步。
而基督教的一些观念对哲学家仍然具有持久的影响,培根、洛克、贝克莱等都接受基督教的基本理论。
具体到英国,在十六世纪夺取海上霸权后,成为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开始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启蒙运动由此发生。
在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进行了关荣革命,建立了内阁向议会负责的代议制。
十八世纪中叶进行了产业革命,以机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伴随着政治、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英国在哲学领域建立起了一套经验主义的思想体系。
(唯物主义、机械主义、主观唯心的感觉主义、怀疑主义)在文艺实践方面,自莎士比亚以来,英国文学蓬勃发展,创作出大量的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反映资产阶级生活、愿望和理想的文艺作品。
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就建立在经验主义哲学和这一时期的文艺实践上。
三、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生平、观点、贡献、著作)(一)培根(1561——1626)培根出生于一个新贵族家庭,自幼聪明过人,被女王称为“小掌玺大臣”,12岁就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学习神学、形而上学、逻辑学、天文学、数学、希腊文和拉丁文,三年后毕业。
1617年开始担任掌玺大臣,第二年成为英格兰大法官,后又被封为子爵。
1621以受贿罪被弹劾,此后便开始埋头著述,1626年染病去世。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主要哲学著作有:《学术的促进》、《新大西洋》和《新工具论》等,在美学上还有一篇名为《论美》的小短文。
培根的一系列著作奠定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
首先,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认为事物的性质与形式有关。
一切自然现象都是人们直接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说他初步认识到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认识是为了实践、认识也来源于实践,而这里的实践就是直接经验。
这样一来,就把人生理想由过去空洞的观照转到了具体的实践上。
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要借服从自然去征服自然。
也就是说知识的力量要用在征服自然方面,而征服自然就要服从通过经验知识所掌握到的自然规律。
这样的一种观点与过去经院哲学的玄学思辨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他认为哲学家不应该从概念出发而应从感性经验出发。
正如他所说的:“人,既然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他所能做的和了解的,就是在事实上或思想上对自然过程所观察到的那么多,也只有那么多,除此以外,他什么都不知道,也什么都不能做。
”这就是培根经验主义哲学的一个立足点。
从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到一定的基督教色彩,认为人是自然的仆役。
与此同时,在重视感性经验的同时,培根又认为:“经验如果听其自流,只是在暗中摸索,只足以使人混乱而不能教导人。
但是如果它能够按照确定的规律,循着一定的程序进行而不被打乱,那么在知识上就可以希望得到更好的东西。
”这个一定的程序就是实验和归纳,要通过不断的观察和实验去证实和纠正感性认识,从而由个别事例上升到一般原则。
把感性认识看作知识的基础、强调建立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的归纳法以及认识对实践的作用构成了培根哲学的基本观点。
他的这几个基本哲学观点反应到美学上,就使得美学也朝着科学的方向来发展。
他在美学方面主要有这样几个观点:首先是关于想象的观点。
培根把人类的学术分为历史、诗和哲学三个部门,与此相对应:“历史涉及记忆、诗涉及想象、哲学涉及理智。
”这就把哲学的抽象思维与诗的形象思维相区别开了,同时又开创了美与想象的关系的研究。
培根认为:想象既不受物质规律的拘束,可以把自然已分开的东西合在一起,也可以把自然已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这样就在许多自然事物中造成不合法的结婚和离婚。
由此便区分了复现的想象与创造的想象。
并且他认为诗应该是创造性的想象的产品,诗可以通过想象在虚构中表现真实,是一种“虚构的历史”。
在为什么要有虚构的历史方面,培根就文艺的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
他认为文艺可以想象和虚构,因而可以比历史和自然更理想化,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正如他所讲到的“这种虚构的历史的功用在于给人心提供一种阴影似的满足,这是在事物的自然本性本来不能使它满足的那些方面,因为世界在比例上没有心灵那么广阔,如果有比在事物自然本性中所能找到的更伟大的伟大,更精确的善和更绝对的变化多彩,那对于人的精神是愉悦的……(李醒尘P168)因此,在培根看来,诗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甚至要超过历史和哲学,因为诗能表现人类深刻的情感和追求,刻画出人们的风俗习惯和道德品行。
此外,培根在他的随笔《谈美》中提到:在美的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
这是美的精华,是绘画所表现不出来的,对生命的第一眼印象也是如此,没有哪一种高度的美不在比例上显出几分奇特。
这段话经常被解释为培根倾向于一种奇特的美,而如果从全文来看,其实并不能看出对奇特的强调,有些地方还翻译为奇妙,那么就接近于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妙,他在这里强调的事实上是美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反对僵化和固定的模式。
因为他还提到: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Feblicity 朱光潜译为“轻巧”,还有人认为是“巧智”,带有幸运和巧妙的意思),而不是公式。
这也印证了我们上面的判断,包括他所举的几个画家的例子也是说明这个观点的。
(二)夏夫兹伯里(1671——1713)夏夫兹伯里也是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得到洛克的指导,受到良好的教育,11岁就掌握了希腊语和拉丁语。
1686年起赴欧洲大陆游历3年,并于大陆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交往,成为一名自由思想家。
回国后继承父亲的爵位,进入上议院,后受排挤而淡出政治,开始闭门著述。
1713年赴意大利疗养,不久病逝。
在哲学上夏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将启蒙的原则贯彻到宗教教义之中,从人的本性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
他认为上帝不存在宇宙之外,而是内在于宇宙之中,是宇宙的灵魂。
他把上帝、理性和自然都视为一体,并认为可见事物的魅力都是神的原则的显示。
他反对洛克的“白板说”,认为人天生就有诸如“秩序”“德性”的观念,正是这些理性的观念才是道德在人心中的基础。
同样,人的审美能力与分别善恶的能力一样,都是先天具有的。
理性是人心中的善根。
没有理性,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精神生活都是不可能的。
他强调的是先天的主观经验。
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论人、风习、见解与时代的特征》一书中。
在自然神论的思想基础上,他认为神本身是最高的艺术家,宇宙本身的美是第一性美,而人所见到的美是第一性美的影子。
因此,美并不是在事物的物质性上,而是来源于神性。
他谈到:“美、漂亮、好看,这些都决不在物质(或材料)而在艺术和构图;决不在物体本身而在形式或是造成形式的力量。
”。
他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是人创造的,通过形式展示出艺术的美,但是艺术的形式所显示的力量不是人为的,而是神的力量。
“形式决不能有真正的力量,如果它不是经过观察、评判和衡量过的,而是作为一种偶然的符号或标志,显示出平息受跳动的感官和满足人的动物性的那种东西。
”由此可见,他虽然重视形式,但是形式本省只是个符号,它的打动人的力量来源于神。
由此他指出:就连外在形状里我们欣赏的还是性情中某种内在东西的一种奇怪的表现,一种阴影。
也就是说,在夏看来,人的心灵才是美的所在,而心灵之美也是由神创造的,因此自然神是一切美的根本原因。
因此艺术作品和艺术家都是第二性的。
这就类似于柏拉图的观点。
而在对于美的欣赏方面,夏认为:我们一睁开眼睛去看一个形象或一张开耳朵去听声音,我们就马上见出美,认出秀雅与和谐。
在他看来,人的这种审美感与道德感是一致的,都是与生俱来的,他称之为“内感觉”,是一种直觉的活动。
他还谈到:眼睛一看到形状,耳朵一听到声音,就立刻认识到美、秀雅与和谐。
行动一经察觉,人类的感动和情欲一经辨认出(它们大半是一经感觉就可以辨认出),也就是有一种内在的眼睛分辨出什么是美好端正的、可爱可赏的,什么是丑陋恶劣的、可恶可鄙的。
这些分辨既然根植于自然,那分辨的能力本身也就应是自然的,而且只能来自自然。
在这里,他强调有一种来自自然地内在的眼睛,也就是内在感官说。
(别与客观美学又区别于神学美学)夏的学生哈奇生进一步完善了内在感官说。
认为人除了具有能从整齐、有条理以及和谐里识别美的那种关于美的内在感官,还具有一种能够赞许有理性、有德行的行动者的感情、行动和性格的善的内在感官。
此外,哈奇生还将这种能力看做是人类所特有的东西,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
(三)休谟(1711——1776)休谟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律师,外祖父是苏格兰最高民事法院院长。
休谟12岁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但由于经济原因,未完成学业,以后一直自学。
后来做过家庭教师和将军秘书。
1752年被选为爱丁堡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馆长,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后为代理公使,因而与法国启蒙运动领袖狄德罗等人有过密切的交往。
1767担任国务大臣助理,后退休还乡,于1776年逝世。
主要哲学著作有《人性论》和《人类理智研究》,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文《论审美趣味的标准》中。
《论怀疑派》由于过分推崇感觉主义,把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归结为观念联想上的一致,否定事物间的必然规律,从而走向了唯心主义和怀疑论。
他提倡要用“哲学的精密性”来指导审美趣味。
主要用心理学分析方法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趣味的标准这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