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煤炭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31 KB
- 文档页数:2
化工园区脆弱性综合评估方法研究共3篇化工园区脆弱性综合评估方法研究1化工园区脆弱性综合评估方法研究化工园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为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存在大量高风险、高危险因素,如易燃易爆、毒性较强等,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影响到周边环境,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基于此,化工园区的脆弱性评估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化工园区的脆弱性评估指的是评价化工园区面对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外部因素时的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的工作。
脆弱性是指园区在面临风险因素的打击时所遭受的损失和破坏程度。
化工园区脆弱性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园区的脆弱环节,提出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从而减小发生事故的概率,保障园区的稳定运行。
目前,化工园区脆弱性评估的方法繁多。
这些评估方法可以分为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和综合评估模型两大类。
传统的统计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历史数据和现场调查来评估园区的脆弱性,但是由于历史数据流失、不全面和准确性不足等问题,这些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有所限制。
综合评估模型是一种基于多指标、多因素、多层级的方法,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考虑进来,通过量化的方法实现对化工园区的脆弱性评估。
从综合评估模型的角度看,化工园区可以分为三个层级进行评估:基础设施层、物资储备层和全园区层。
具体来讲,就是首先从骨架结构、供电网络、通讯网络、道路交通等各方面对基础设施层进行评估,这一层级的脆弱性对园区整体的抗击和恢复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其次,对各种重要物资进行储备层的评估,园区物资的储备能够直接保障园区在面对危机时的维持能力;最后,全园区层评估是对整个园区各个部分、设施和供应链进行总体评估的过程,并提供化工园区的应急预案。
评估的方法也是有许多不同的,最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为了达到更高的评估结果,FAHP可以根据情况扩展到“模糊逻辑”和“灰色系统理论”等其他评估方法,从而为评估结果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数据分析。
鲁西南主要煤田岩浆岩特征及对煤的影响
赵民;黄春慧;汤振清
【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2000(028)002
【摘要】在对鲁西南地区主要煤田岩浆岩的分布情况、侵入层位、岩性、岩相、岩石类别、时代、来源、厚度、侵入层数等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岩浆岩发育规律及岩浆侵入对煤层、煤质的影响,为今后矿井建设及煤炭开采提供参考.【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赵民;黄春慧;汤振清
【作者单位】山东煤田地质局,泰安,271000;山东煤田地质局,泰安,271000;山东煤田地质局,泰安,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3
【相关文献】
1.巨野煤田郓城井田岩浆岩特征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J], 孟艳慧
2.阳谷茌平煤田杨营井田岩浆岩特征及其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J], 任守康
3.滕县煤田七五井田岩浆岩分布特征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J], 荣晓伟
4.霍西煤田曲村勘查区岩浆岩特征及其对煤层的影响 [J], 陈凤杰;刘润斌;鄣英帅
5.淮北煤田永固井田岩浆岩侵入特征及煤厚预测 [J], 金法礼;冀明君;张培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技成果——生态脆弱区煤炭现代开采地下水和地表生态保护技术适用范围该成果适用于煤炭开采地下水保护利用与地表生态修复技术领域。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地占压和沉陷超过4万公顷,破坏地下水资源约80亿吨,而利用率仅25%,每年损失水资源60亿吨;土地复垦率不足30%。
西部晋陕蒙宁甘是煤炭主产区,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3.9%,且干旱少雨,蒸发量大,生态脆弱,矿井水外排蒸发损失问题突出,煤炭开采造成的地表损伤严重。
该成果的应用对于提高矿井水资源利用率和生态修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原理揭示了生态脆弱区安全高效高回收率煤炭开采(简称现代开采)对地下水和地表生态的影响规律,充分利用井下自然空间和揭示的规律,储存利用矿井水(煤矿地下水库)和地表生态主动型减损与引导型修复。
关键技术1、揭示了现代开采地下水运移和地表生态变化规律开发了煤炭开采覆岩结构变化、地表土壤水、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全周期、多层次、多参数四维探测技术,摸清了煤炭现代开采地下水和地表生态变化规律。
2、首次开发了矿井水井下储用技术建立了煤矿地下水库储用矿井水的技术体系,开发了水源预测、选址和库容确定、坝体建设、水质控制和安全保障技术。
3、研发了地表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开发了基于开采工艺优化减损与人工引导型生态修复和地下水生态复用的地表生态修复技术。
技术流程本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核心部分。
1、建立了综合研究方法,揭示了煤炭现代开采地下水和地表生态变化规律。
2、研发了煤矿地下水库储用矿井水技术。
3、开发了西部生态脆弱矿区地表生态修复技术。
主要技术指标(一)提供了神东矿区用水的95%以上神东建成32座煤矿地下水库,储水3100万m3,3年累计节水超过8500万m3。
(二)实现了矿井水不外排神东大柳塔建设世界首座煤矿分布式地下水库,储水710万m3,实现了矿井水不外排。
(三)矿区植被覆盖率达78%2012年矿区植被覆盖率比2008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煤炭城市社会系统脆弱性评估——以阜新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如今煤炭产业在我国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许多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系统都与煤炭产业密切相关。
然而,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煤炭行业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许多煤炭城市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阜新市是中国北方的一个煤炭城市,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煤炭产业。
然而,由于煤炭的开采及利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阜新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如何评估阜新市煤炭城市社会系统的脆弱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旨在以阜新市为例,全面评估其煤炭城市社会系统的脆弱性。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对阜新市的煤炭产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城市社会系统评估指标体系;2. 使用脆弱性评估方法,对阜新市的城市社会系统脆弱性进行分析和评估;3. 通过对阜新市煤炭城市社会系统脆弱性评估结果的分析,提出阜新市煤炭城市社会系统脆弱性管理和控制措施。
通过以上研究,旨在达到以下目标:1. 对阜新市煤炭城市社会系统脆弱性进行全面评估,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 对阜新市煤炭城市社会系统脆弱性的管理和控制措施提出建议,为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指导。
三、研究方法1.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调研法和实证分析法;2. 文献调研法主要用于对已有的研究文献、政策解读、统计数据等进行收集和综述,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背景资料;3. 实证分析法主要采用量化分析方法,对煤炭城市社会系统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建立和社会系统脆弱性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提出管理和控制措施。
四、论文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
主要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
第二章:阜新市煤炭城市社会系统概述。
主要对阜新市的煤炭产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城市社会系统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章:阜新市煤炭城市社会系统脆弱性评估。
鲁西南地区构造演化与煤变质规律雷小乔;周日平【摘要】从鲁西南基底组成为出发点,依循华北板块构造演化历史的时间脉络,分析了研究区煤变质规律的形成是基底构造与成煤后构造运动双重作用的结果,基底构造决定煤变质的赋存格局,中新生带构造演化是基底构造框架控制下煤形成及深成变质、区域岩浆接触变质、动力变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累积.鲁西南煤变质呈现了从鲁西古陆核向南、西边界断裂不断增高的趋势,即从气煤—气肥煤—肥煤—焦煤的变质规律.【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年(卷),期】2018(030)007【总页数】4页(P22-24,71)【关键词】鲁西南;鲁西古隆起;聊-兰断裂;克拉通破坏;煤变质【作者】雷小乔;周日平【作者单位】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北京 100038;中煤地北京大地高科地质勘查有限公司,北京 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P618.11鲁西南地区位于华北地台鲁西古隆起西南角,区域构造属华北板块鲁西台背斜西南部。
鲁西南含煤区东、南、西、北分别由驿山断裂、南华北北部断裂东端—丰沛断裂、聊-兰断裂和汶泗断裂所围限,东北部为隆起区,西部和南部为止于边界断裂的环隆起分布的隆凹相间块段形成的坳陷区。
煤变质规律呈现靠近隆起区的鲁西南东北部以中低变质程度的气煤为主,西部和南部则表现为由隆起到坳陷到边界断裂,煤变质程度逐步提高,以气肥煤、肥煤、焦煤为主。
东北部隆起区中低煤阶煤的变质是深成变质为主,西部和南部高煤阶煤的变质是深成变质叠加岩浆热接触变质和动力变质等其他多期次、多热源的变质。
中生代及新生代发生的华南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华北板块构造应力作用导致的环鲁西古隆起断裂的复活以及断裂间块体的隆起与坳陷则是煤变质发生的根本,因为断裂发生处岩浆的喷发、华北东部克拉通破坏引起的块体沉陷导致的地热流的升高等,都是煤进一步变质的直接诱因。
本文以基底构造为出发点,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分析了基底构造对鲁西南地区煤变质格局的控制作用。
矿区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孙庆先;贾新果【摘要】借鉴其他领域脆弱性评价方法,率先完成煤矿地区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倡导并建立一种具有煤矿地区特色的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新方法,丰富了煤矿地区地质环境评价的技术手段.用实例分析说明了实现这种新方法的一般步骤,分析结果可作为煤矿地区村镇、厂矿、工程建设选址的技术参考依据.【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年(卷),期】2011(037)002【总页数】4页(P44-47)【关键词】煤矿地区;地质环境;脆弱性;地理信息系统;(GIS)【作者】孙庆先;贾新果【作者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矿山安全技术研究分院,北京市东城区,100013;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矿山安全技术研究分院,北京市东城区,10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4.6脆弱性是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已把脆弱性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
2001年4月,23名世界著名学者在《科学》杂志发表的《可持续性科学》(Sustainabilitv Science)一文把“特殊地区的自然-社会系统的脆弱性或恢复力”研究列为可持续性科学的7个核心问题之一,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地质环境脆弱性是系统受外部扰动灾害不利影响的易损性,导致生命、财产及环境发生损害的可能性。
脆弱性增加,就意味着安全性降低,也即抗御灾害和灾后恢复的能力差。
煤炭资源的开采使煤矿地区地表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且还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使得煤矿地区的地质环境脆弱性与众不同。
鄂尔多斯市某煤矿地区10多个行政自然村(队)因煤矿开采需要异地重建,本文以该煤矿地区为例,运用Map 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该煤矿地区的地质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论述煤矿地区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一般过程和方法,研究成果为村庄选址提供参考。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大小煤矿比比皆是。
在人口密集区,村庄、工厂、公路及沿途商铺的压煤量很大。
探究生态脆弱区保水采煤研究新进展【摘要】生态脆弱地区一般包括我国西北、陕北地区,这一报告研究也主要针对这一部分区域。
为了系统的归纳出保水采技术的研究新成果,促进煤理论的发展,采取了查阅资料和分析文献的办法,对现阶段的保水采煤技术状态进行一个总结。
因此,提出了控制生态水位为核心的科学采煤研究方法,为以后保水采煤的研究方向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保水开采;生态水位;采煤区域【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陕北的侏罗纪煤田是我国煤炭集中程度最高,煤质最优,开发前景最好的大型煤田。
该区域煤层埋藏浅,采煤过程中对地表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称之为前煤层。
说明又十分优质且大量的煤炭资源蕴含其中,从2008年开始以每年2000万吨的速度递增,煤炭采掘行业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由于多年以来毫无节制的开采使该矿区出现了水位下降、泉水、湖泊的干涸,河川基本流量锐减乃至于断流,流域生态的变异和地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一系列的影响。
经过调查过后发现,地下水水位埋深是影响矿区地表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研究控制地下水水位下降的采煤技术,是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方法,也是科学采矿,建设绿色矿区的重要任务。
地下水是维护陕北地区地表生态系统最为主要的因素,地下水系的破坏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不仅是限制了矿区煤业的发展,也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
因此地下水系也是保持矿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只要控制因素,地下水位的埋深对地表生态环境起着严格的控制作用,我们通常把调控表生生态环境中的水位称之为生态水位。
这一理论的出现为保护生态脆弱区的煤矿开采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也是煤炭矿业所面临严重困难。
陕北的生态矿业区覆盖了跨湖群高平原区、沙漠区、盖沙丘陵区。
其典型植物的生长于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最具有代表性,随着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加,植物从沙柳灌丛到沙蒿灌丛交替出现,从小叶杨到旱柳演替。
石化产业基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延立强;吴和成;韩建雨;付俊雅
【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年(卷),期】2024(46)1
【摘要】绿色高效的石化产业基地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基于石化产业基地和生态环境相关特性,联合熵权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德尔菲专家打分法,构建石化产业基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考虑到评价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构建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并选取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十三五”期间,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生态环境脆弱性水平呈递减趋势,计及随机因素的评价模型表现出较强的预测能力,所构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得以验证,可为改善我国特殊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提供参考。
【总页数】6页(P124-129)
【作者】延立强;吴和成;韩建雨;付俊雅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大学大数据与统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甘肃河西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生态重建研究
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
3.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
4.河西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5.石化基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西南煤炭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本研究目的是分析煤化工经济区内的主要煤矿矿山及煤化工企业概况,论证煤矿矿山及煤化工生产对当地地质环境的影响现状y,对煤化工经济区进行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论证煤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适宜性,预测煤化工生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地质环境防治对策,为煤化工建设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在研究区进行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是山东省确定的“十一五”发展重大战略任务。
但是煤化工基地运行势必会对当地地质环境产生负影响,尤其对地下水环境构成相当大的威胁,一旦污染,对其治理、恢复的难度和代价都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通过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分析地下水不同地段潜在的易污染性,圈定地下水脆弱范围,据此进行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划定煤化工基地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及科学意义,也为国内外类似基地或工业园区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该研究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地质环境监测、测量及GPS
等工作手段,查明了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阐明了采空地面沉陷、水环境污染、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现状、形成原因及造成危害。
采用DRAMTIC方法对浅层地下水进行了脆弱性评价、利用专家聚类打分法进行了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
研究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采煤沉陷、废水排放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等,煤化工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水环境污染,与地下水开发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地下水落漏斗、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表水以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为主,浅层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绝大部分为Ⅳ类水质。
浅层地下水脆弱性很高区占评价区面积的0.72%,脆弱性高区占17.52%,脆弱性中等区占38.21%,脆弱性低区占42.44%,脆弱性很低区占1.11%。
煤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脆弱性划分为脆弱性高(Ⅰ)、脆弱性较高(Ⅱ)、脆弱性一般(Ⅲ)及脆弱性低(Ⅳ)4个区,Ⅰ区占评价区面积的12.94%,属地质环境不适宜区;Ⅱ区占评价区面积的15.36%,属地质环境较不适宜区;Ⅲ区占评价区面
积的33.51%,属地质环境较适宜区;Ⅳ区占评价区面积的38.19%,属地质环境适宜区。
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地质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
主要创新点:1.针对特殊的煤化工产业进行了浅层地下水脆弱性及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2.依据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对煤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适宜性做出了分区评价,为煤化工基地安
全建设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