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城建史1、形成固定居民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穴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穴居及地面建筑。
3、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口城市泉州,南京。
4、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
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5、周王城想象图(p13),解释意思“匠人营国·······”:《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意思: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朝后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6、都城城与廓关系: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7、汉长安的规划特点: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的规划格局,政治活动中心位于中、南部,市、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
2、“市北”格局不仅足以发展城内外交换活动,还可以连结渭北各经济中心,延伸经济活动。
3、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表达帝都尊严特性。
中国城市建筑史殷周时代得邑、都、市、城、廓、国①邑与都:邑并不仅就是指城市,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得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得邑为小邑;凡就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得邑称为都,就是奴隶主得驻地。
②邑与市:中等规模得邑设市,这时得市相当于墟、场等,并不就是所有得邑都有市。
③城与国:“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得功能,城市防御性构筑物,就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城同义,体现统治阶级得权利。
④城与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得功能就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城与廓就是有区别得,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就是防御性得,阶级分化使得奴隶主贵族居住城内,一般人居城外廓内。
有得城并没有廓。
⑤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得不一定全就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只有城市或城市附近设了市得时候才出现了城市,中国往往就是先设城后立市,西周形成了早期城市,但城市得称呼产生于战国。
周代得城制及其影响Ⅰ《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立了一整套城市规划制度体系,称为“营国制度”,这一制度就是宗法分封制度在城邑营建上得集中体现,目得就是确立天子、都城布局严谨,强化中轴线得引导作用,将象征皇室威仪得主体建筑大多集中在此轴上。
或从此轴线对称布局。
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就是车轨得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Ⅱ影响:《周礼考工记》就是对中国城市平面布局最早、最完整得记载,被视为指导中国都城规划布局建设得经典。
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文化得精髓,都城得规模、形制要按礼制得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得城制有重要影响。
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一原始居民点1.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而来。
2.特点:1)位置:背山面水,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二级台地。
2)规模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组成。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二城市的形成1.中国城市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奴隶。
2.城市产生的条件:1)社会三次大的分工(畜牧业,手工业,商人)2)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3.中国城市产生的分析:1)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三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城市1.夏2.商(郑州商城)3500年前1)长方形(1700~1800半,周长7公里)2)宫殿区东北角,台地3)城市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3.周:1)城市发展快速原因——分封诸侯2)《周礼考工记》手工业技术3)营国制度对后世的影响A.确立城市主力规划结构以宫为中心,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B.将规划的方法与社会“礼制”很好配合C.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城市1.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1)管子《管子》法家重要著作之一2)商鞅以农业为主3)墨子城市建设从军事观点出发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3)在城市建设上出现的较新的科学理论4)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郡县制的推行使城镇得到大力发展首都——郡——县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二秦咸阳1.渭水北岸上,造土台2.规模很大,布局上比较松散,绵延地域很广的城市3.人口规模,七八十万人三汉长安1.利用秦处离宫兴乐宫修建而成2.兴乐宫——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北宫,桂宫,建章宫3.汉长安城内部的宫殿功能4.城市四周每边开三门,共十二座城门,全城36平方公里5.东西两市6.建设的特点:1)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2)形式和布局一定程度附会《考工记》3)宫殿占据城市很大空间四第一阶段城建活动的表现1.改革营国制度的城邑体制,建立新的郡县制2.在城市建设中增加经济的成分3.按经济要求确定城市规模4.打破井田制的概念,结合地形确定城市形制第三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1.发展和分布的重心南移2.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3.中轴对称布局发展到全城4.由单一宫城发展到三重城结构5.城市要素中宗教建筑大量增加6.市场的位置由城北移到城南,“前朝后寝”二曹魏邺城1.规模:“东西七里,南北五里”2400*1500 36平方公里2.功能布局:1)东西向通向城门干道,南北两部分北部整治活动区,南部居住经济区2)北部:正中宫殿区,前朝后寝,东区后宫东侧戚里,西侧铜雀苑,西墙北端有三个高台南部:划分若干,规整的坊里宫城南为大宅弟,内设3市,手工业作坊3.道路系统:1)采用传统经纬涂制,呈方格网形2)东西向一条主干道,南北向三条干道3)全城共开城门7个(3+2+1+1)4.园林水系:1)由城西北角引水入城2)城西城北建设苑囿5.规划特点:1)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官民不相参”2)“择中立宫”体现营国制度3)形成了中轴对称布局的艺术手法三北魏都城洛阳1.规模:“南北九里,东西六里”,九六城(内城)54平方里外城面积3万平方里2.功能布局:1)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廊2)宫城:南部为大殿,北部为居住内城:全城中轴线钢驼街(正对太极殿)两侧布置重要官署洛阳城共开13座城门,南西各4门,东3门,北2门外城:居住区,共划分323个坊里,呈正方形东西各两市,四通市3.道路系统:1)中轴线铜驼街40米2)内部道路不规则方格网形4.商业宗教建筑:1)大市,小市,四通市2)内城散落布置手工作坊3)寺有1367所5.园林水系:1)城市西北角修筑3个小城堡“金镛城”2)宫城北部修建华林苑3)洛水结合谷水四.隋唐长安城1.城市选址:1)汉长安多朝建都“新气象”2)水质不宜人居住3)分区不明确,防卫管理不便公元583年,修建大兴城(隋)→长安(唐)2.总体布局:1)规模:8700公顷,人口百万以上。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管子大匡》中记载:凡仕者进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战国策齐策》: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
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榖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1、秦在统一全国的基础上,设置了三十六郡。
全国都城虽被拆毁,但这些城市仍然是地区的商业中心,如临淄、邯郸、寿春等。
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都会,如云阳、琅琊、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南海、会嵇、琅琊、芝罘等。
全国的县城都要修筑城垣,以成为坚固而完善的统率地域的据点。
经过战后的修养生息,劝农扶桑,省赋减役等政策,到汉景帝时经济逐渐恢复发展,很快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的稳定和繁荣的局面,进一步为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2、汉武帝时,国际商路的开辟,在河西走廊以西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孝工初建的咸阳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限于渭水之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
渭南部分于昭王时开始拓展。
建兴乐宫,始皇时又建了信宫、阿房宫等,诸庙、章台和上林也位于渭南。
渭北咸阳主要是向东发展。
形成了六国宫殿区。
3、二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由军匠出身、后任少府的杨城延主持。
城共有12个城门,东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宣平门亦称东都门,是出入最频繁的城门。
4、北区五陵: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
5、东汉洛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1、三国时期,吴国又沟通了吴与会稽的航道,成为江南运河的前身。
2、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3、曹魏邺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2、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的区分。
3、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仅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你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4、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4、隋唐时期的“四大都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
5、隋唐长安的地形:8700公顷左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道路系统:1、成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相交,其间还有许多山路,通道每户,成为坊曲。
坊里:共划分109个坊里,面积之大,在中国古代城市中也是空前绝后的,原因:1、坊里的划分完全是由干道网决定的,而是为了便于管理统治。
坊的四周有夯土的坊墙。
市肆:东市集中这位贵族官僚服务的各种商业,西市颇多外国商人的店铺。
水系和绿地:城内最好的绿地是曲江池和芙蓉池园。
6、唐代国内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一为南方海港广州,一为长江与运河交会处的扬州,一为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此外益州、洪州等地也是商业中心。
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1、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的改建: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4倍。
2、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3、疏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4、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
影响: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的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的束缚,主要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防火及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都城大不相同。
2、开封平面规划特点: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平面形状不方正规则。
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是逐渐扩建的,号称四水贯都。
四水: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
3、《平江图》:保存至今的《平江图》,是在南京绍定刻成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最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
4、古代最大的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扬州。
明初一度实行海禁,广州撑了第一大贸易港口。
5、辽上京,上京临潢府,辽代五京之一,是契丹人在草原上新建设起来的第一个都城。
是由汉人康默记、韩延徽规划建设的。
城市布局的显著特征:既重皇权,又有番汉参与。
大内的规划布局:西为朝,东为寝,是中原都城规划思想与契丹毡庐而居的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6、金上京:除具备辽金城邑的典型特点外,上京城墙的建设较早采用了砖砌外表的先进技术,并用铁渣与夯土混筑加固。
7、元上都由刘秉忠规划建造。
8、两条主要供水河道:一是由高粱河、海子、通惠河构成漕运系统。
一条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宫苑内用水系统。
高粱河自和义门北入城,汇成积水潭。
俗称海子。
9、规划的特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而且三套方城整齐规则,中轴线也更对称。
反映了封建社会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加以烘托。
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范围有机结合。
3、完善的上,下水道。
4、城市建设宫城由有经验的中外建筑工匠参与规划和修建,统一领导与指挥。
10、元上都是元时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它的规模比大都小而又比和林城大,既有中原汉族城市规划的传统,又有鲜明的时代民族特色。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1、农村地区出现了定期集市且分布广泛、在山东称集,在广东称虚,在四川称场,江西称亥,定期集市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市镇的大量兴起。
其中以晋商的票号最为著名,山西中部的平遥、太谷、祁县构成了清代中国的金融中心。
2、主要的专业性工商业中心有: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松江;粮食业中心:开封、济南、常州、芜湖、荆州、南昌、成都;南北商业交易中心:淮安、济宁、东昌、临清、德州、直沽;印刷及文具交易中心:徽州、池州、湖州、徐州;边地及各族茶马交易中心:大同、开原、洮州、河州、大理;沿海外贸港口:福州。
;泉州、广州、宁波。
3、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
其中汉口镇、佛山镇与北京、苏州并称天下四聚。
4、明清时期城市的分布:长江下游地区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包括淮河以南的江苏、安徽两省以及浙江北部。
次发达地区包括两类地区,第一类为华北地区,第二类地区包括南方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华南东部,此类地区处于发展的上升期。
不发达地区为衰落停滞的西北地区和发展起步的云贵地区及华南西部。
落后地区为新开发的边疆地区,包括新疆、东北、蒙古、青藏以及东南沿海的台湾等地。
5、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优势得到发挥,称为东西联系的主要交通干线,沿江城市迅速发展,形成沿江城市发展轴线。
6、明代的军事防卫城市:外三关:偏关、宁武、雁门。
内三关:居庸、倒马、紫荆。
九边重镇:辽东、蓟州、宣化、大同、山西、延绥、甘肃、宁夏、固原。
三边:延绥、宁夏、甘肃。
明代的卫所城市具有以下特征:城防坚固,有大量驻军,经济职能相对薄弱,因此在清代失去军事意义后,除少数城市成功的实现了职能的转化而继续发展外,大部分卫所城市都衰落下去。
在边防城市体系中,等级较高的为九边重镇驻地和行都司驻地,其下卫城以及独立的千户所城,最低层得为防御城堡、城寨等,其中九边重镇的城市多数为边境地区的中心,除军事防御职能外,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职能。
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道路系统规划更明显的突出了道路系统的功能。
道路开门,道路的宽度非常大,在古代城市中达到顶峰。
宋东京的城市道路的性质与唐长安城有很大的不同,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
唐长安城的道路有全市性的主要交通干道和一般的划分坊里的城市干道,在坊内另有道路系统。
2、元大都的市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考工记》的城制中有“前朝后市”的记载。
汉长安记载有九市,隋唐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洛阳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
宋以后,商市的分布突破了严格控制的集中市肆的方式,而是沿一些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隋唐长安的市中已有商业与手工业作坊结合在一起的情况,前为店后卫作坊。
宋代的瓦子一般九市靠近商业中心的。
明清时一些大的商市和庙会也属于这种综合的城市生活中心的性质。
如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等。
3、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夜间实行宵禁。
宋代的城市中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
4、汉长安总体布局虽然不规则,但宫殿部分的布局也很验证。
曹魏邺城的总体布局就采用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更加完善,城门的数目与位置、道路的格局、市的分布坊里的大小及划分,均严格对称而衬托出中轴线朱雀大街。
近代部分:1、特殊的租界地:上海、天津、汉口等。
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租借香港虎门条约-外人居留地-租借城市,上海、武汉、天津。
洋务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官办工厂,1865年,江南制造局。
1895年,马关条约,外人可在中国设厂。
2、1927年是武汉规划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将原先的三镇汉口、汉阳、武昌合并为一大区域,重新命名为武汉。
3、无锡:是近代发展的工业城市中民族资本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特别四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发展最为驯熟。
4、淮阴衰落的主要原因:1、帝国主义以先进、低廉的海轮运输代替了落后的运河运输。
从此,中国沿海南北货运几乎都采用了海路运输,给大运河的交通运输带来很大的打击。
2、1911年金浦铁路通车后,中国南北陆上运输几乎以铁路运输代替了大部分的水路运输。
3、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仍回原河道由山东境内入海,同时淮河也因黄河流经时期河床升高而不从淮阴城经过了,这样原来作为三河交汇的淮阴城,改变了原有的交通条件和城市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