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生物第五章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蚯蚓,提高科学观察的能力。
2.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较,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3. 通过比较蛔虫和蚯蚓的区别,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4.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关注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难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师:出示几组图片。
提问:这几种动物同学们认识么,他们是属于相同的动物类群吗?生:学生观察,分类回答问题。
(二)新课讲授1线形动物师:展示蛔虫照片,提出问题。
生: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师:(1)蛔虫的身体结构怎样?生:呈圆柱形,前有口,后有肛门,体表有角质层,消化管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
师:蛔虫寄生的部位?为什么没有被人体内的消化液分解掉?生:人的小肠里;体表有角质层师:蛔虫是怎样运动的?生: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师:蛔虫的生活史生:食欲异常腹部疼痛肠穿孔腹粘膜。
儿童卫生习惯差,饭前便后不洗手、生吃没洗干净的瓜果蔬菜、啃手指等蛔虫会进入儿童体内,从而感染蛔虫病。
师:蛔虫病的预防生:注意个人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冼手。
生:管理好粪便,粪便经杀死虫卵后再用作肥料。
师:除了蛔虫外还有其他的线形动物吗?生:蛲虫、钩虫、丝虫、线虫师:同学们分析一下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生: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师:同学们想一下这些线形动物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吗?生:大多数寄生生活,如蛲(náo)虫、钩虫、丝虫、蛔虫和线虫等,它们寄生在人类、动物或农作物的体内,给人类以及其他动物带来极大的危害。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设计◆模式介绍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求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教材分析《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包括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两个类群,这两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对它们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不熟悉,然而它们在动物的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了解动物的进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学习上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为本节课程学习提供了学习方法和前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掌握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了解蛔虫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
4、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5、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观察法研究动物,运用生物学知识描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
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
◆教学过程【教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的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有什么特征?【学生】指定学生回忆回答,别的学生修正或补充。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复习已学知识,为新要学习的知识做好准确。
【教师】同学们,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孩子常患蛔虫病,体内寄生有大量蛔虫,雨后的你们还见过蚯蚓,这两种动物都比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复杂,它们分别是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代表动物,今天我们将具体学习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相比腔肠动物或扁形动物的复杂之处。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1.3线形动物和环节教案一、二、导入新课图片导入三、探究新知认识蛔虫的形态结构雌雄异体,身体细长圆柱形,两端逐渐变细。
身体表面认识一下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
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培养学大家请看大屏幕上的动物,大家知道这种动物的名字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这种生物的生活世界来了解一下它。
25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形式教师指导时间了解蛔虫的感染途径了解蛔虫对人类的危害思考预防的方法线形动物的主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了解蛔虫的生活史,思考并得出。
蛔虫的生活方式。
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
通过预习和对蛔虫生活史的了解来总结,蛔虫的感染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及预习谈谈蛔虫对人类的危害指导学生总结蛔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特点。
渗透生物的形太结构与生理功能是样适应的。
引导学生总结预防蛔虫病的方法。
对预防方法的总结,渗透德育目标。
要珍爱生命养成卫生好810155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当堂检测检测内容(可粘贴)检测结果分析:作业布置请您在布置作业前先试做,建议根据学情布置个性化作业,为学生减负。
板书设计第三节线形动和环节动物(一)一、蛔虫的形态结构二、感染途径消化道感染三、危害课后反思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波莉亚(数学教育家)。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 5.1.2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项目内容课题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 1.理解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对人体的危害,以及预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及分析综合的能力。
3、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 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2、“观察蚯蚓”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教学准备挂图、水蛭和沙蚕标本、活蚯蚓。
教二、教学过程一) 线形动物1.引言(1)上章我们学习了有关猪肉绦虫的知识,知道猪肉绦虫是一种能够寄生在猪体内和人体内的寄生虫。
除了猪肉绦虫,人体内还有哪些寄生虫呢?——蛔虫、晓虫、钩虫等。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出本课课题。
(2)教师也可以用蛔虫的浸制标本,引出本课课题:首先让学生观察蛔虫的浸制标本(最好是雄、雄在一起)。
然后提问:①大家认识这种动物吗?——蛔虫。
②它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呢?——寄生在人体内。
③它的形态和结构与猪肉绦虫是否一样呢?然后,再放一段录像片,示意蛔虫的生活环境、体色、学过程体形、外部结构以及雌虫和雄虫的区别。
最后,请学生说出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适应寄生生活的特征。
2.蛔虫形态结构结合录像片或挂图,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①人体的消化道能够消化鱼、肉等食物,为什么不能将寄生在小肠内的蛔虫消化呢?②蛔虫在结构上有哪些比猪肉绦虫进化的地方?③蛔虫与猪肉绦虫共有的特点是什么?教师要始终围绕着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引导学生思维,同时要有意识地与猪肉绦虫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归纳出: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有哪些,各自具备的特点有哪些,以及结构上比绦虫进化的地方有哪些。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认识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锻炼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增强热爱生活、关注个人与家庭卫生的意识。
2、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蚯蚓,提高科学观察的能力。
〔2〕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拟,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比拟蛔虫和蚯蚓的区别,提高比拟分析的能力。
〔4〕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的形态构造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关注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3、教学重难点〔1〕重点:1.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特点二、教学设计思路学情分析〔1〕知识储藏:知道蛔虫病,也认识蚯蚓,但对蛔虫、蚯蚓的主要构造和生理特征没有深入观察了解,还不清楚。
〔2〕能力储藏: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从视频中提取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3〕心理特征:有较丰富的合作学习经历和较成熟的表达能力,表现欲较强烈。
.三、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查看?线性动物?预习任务和?环节动物?预习任务及?环节动物?预习活动,初步了解学生本课课前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预习检测作答情况及学生学习问题反应情况。
课前5分钟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进展总结展示和解答。
〔二〕课堂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一〕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蛔虫病吗?〔1〕展示“蛔虫〞图片〔2〕提问:蛔虫是腔肠动物或扁形动物吗?过渡:有位小朋友得了蛔虫病,请带着问题观看是怎么回事?(1)蛔虫生活在哪里?(2)蛔虫有什么特点适合寄生生活?活动2【活动】(二〕线形动物.〔1〕展示“蛔虫〞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蛔虫的体形、体色,及雌雄虫形态区别,交流。
课时计划No 第1 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 5.1.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课型新目的要求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尝试通过观察找出蛔虫和蚯蚓的区别。
4.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5.认同个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关键1.教学重点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蚯蚓的实验。
2.教学难点举例说明蛔虫和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模型等。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方法时间分配一、创造情景,导入新课展示:蛔虫寄生生活的视频。
提问:蛔虫寄生在人体的什么器官内?蛔虫为什么能寄生在人的小肠里?蛔虫病又是如何传染的?初步认识蛔虫的外形,蛔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小肠中,并且是可以传染的。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自主学习:一、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的课件,阅读P10文字,回答问题:1、蚯蚓的体色为暗红色或灰黑色,身体长而圆,由许多构成。
靠近前端几节,颜色较浅、表面光滑,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叫。
蚯蚓除前端和最后端几个体节外。
其它各节都生有,有协助运动的功能。
2、线形动物的身体一般为或,,有和。
多生活在或,也有些种类营生活。
代表动物有、等。
3、环节动物生活在和的陆地环境中,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构成,使它们的身体更灵活。
蚯蚓的身体分和,靠近有一环带。
【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学生展示·教师激励】提出疑问,教师解难。
【学生探究·教师引领】4、观察第9页图5-12,填空:(1)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组成,身体靠近前段有一个,前段较后端。
(2)用手触摸蚯蚓的背部,有的感觉,触摸其腹部则有的感觉。
蚯蚓的运动形式是爬行。
(三)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1、蚯蚓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结构特点功能2、常见的环节动物举例:。
3、概括环节动物的定义:。
4、举例说明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择了常见的寄生在人体小肠内的蛔虫为代表动物,从寄生虫的角度渗透了动物多样性的生物学观点。
探究学习两种寄生虫在形态构造和适应寄生生活的一系列特点,进而得出寄生、寄生虫、宿主的概念及其对人和动物的危害的相关知识,难点是解读人体感染蛔虫的流程示意图。
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尝试通过观察找出蛔虫和蚯蚓的区别。
4.认同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5.认同个人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蚯蚓的实验。
2.教学难点举例说明蛔虫和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构造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主要从形态构造层面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这两个动物类群的代表动物蛔虫和蚯蚓都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因此可在教学中从生活体验人手,课前有方案地安排学生捕捉并饲养蚯蚓,在亲身实践中发现蚯蚓的生活环境,初步认识蚯蚓;课上通过实例分析和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线形劫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活体蚯蚓〔有条件的话还可准备蛔虫的浸制标本和蚯蚓模型〕、糙纸、棉球、放大镜;编写学案;布置预习实验――观察蚯蚓。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附:参考学案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根据要求填写下表:二、讨论1.蛔虫的形态构造特征是如何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2.蚯蚓的外部形态特征是如何与在土壤中生活相适应的?3.蚯蚓的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4.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大雨过后,为什么会出现蚯蚓爬到地面上来的现象?5.线形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6.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教学反思】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学生观察动物的形态构造,总结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学目标:1.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描述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掌握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了解蛔虫病的感染途径、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方法。
举例说明蚯蚓适于生活环境的形态结构特点。
3.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4.通过对蛔虫病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1.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蛔虫适于寄生生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教学方法:点拨引导教学课时:1课时师生共同归纳: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一般虫卵可随粪便排出,然后通过被污染的、蔬菜、瓜果等经口进入人体。
预防蛔虫病的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
4.出示蛲虫、钩虫、丝虫、线虫等图片,介绍其他线形动物。
5.引导学生总结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环节动物1.课件展示蚯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
提出问题:蚯蚓的身体也是细长的,但蚯蚓为什么被称为环节动物?它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特点呢?2.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蚯蚓”。
在学生观察描述的基础上,归纳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的,所以称为环节动物。
结合教材图512蚯蚓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特点,并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区分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背部和腹部,左侧和右侧?(2)与蛔虫的运动相比较,蚯蚓身体分节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用手触摸蚯蚓(尤其注意腹面),你有什么感觉?(3)蚯蚓体表的黏液有什么意义?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4)为什么大雨过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师生共同总结: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大雨过后,由于雨水填满了土壤板书设计: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线形动物1.蛔虫的形态结构2.蛔虫的危害和感染途径3.蛔虫病的预防4.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5.常见的线形动物二、环节动物1.蚯蚓的形态结构2.蚯蚓的运动和呼吸3.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4.常见的环节动物教学反思: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其形态结构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最终能辩证地举例说出他们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第二)讲课教师:学科:生物:2 总数: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适于穴居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在了解其它环节动物的基础上,理解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与讨论,对环节动物门特征的概括,继续培养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蚯蚓适于穴居生活的特点,培养“结构与功能”“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环节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比较,进行生物进化的观点教育;通过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和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一、导言:师: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是我们学好生物学的重要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列举出我们家园的陆地生活生活的动物都有哪些,并回忆他们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一看录像中都有哪些动物,他们又是如何生活和运动的。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它们都是陆地生活的动物,都是与各自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那么你们知道陆地环境与水环境相比有哪些不同点吗?(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质疑)师:你们是在什么地方找到蚯蚓的?师:蚯蚓有哪些特点与环境相适应生:举例并说出所举例动物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方式。
生:仔细观察录像,并例举出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描述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及运动方式。
生:引导学生总结出:陆地环境比较干燥,湿度较小;陆地环境的昼夜温差比较大;缺少水中的浮力;陆地环境中有气态的氧;陆地环境复杂多变……生:湿润的土壤中,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有一定温度的土壤中……(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知识点一:线形动物
观察蛔虫标本及蛔虫纵剖面图,回顾旧知,回答下列问题:
1、蛔虫的体形、体色
圆柱形,两端细长;乳白色,微红。
2、雌雄蛔虫形态区别
雌虫:体粗长、尾端尖直;雄虫:体细小、尾端蜷曲。
3、体表:半透明的,抵抗消化液侵蚀,起作用。
4、消化:消化管十分简单,一条管道,前段有,后端有。
(以人半消化食物为食)
5、生殖:有发达的生殖器官。
6、营养方式:
7、蛔虫动物与人类关系
使人患蛔虫病。
蛔虫病预防:第一:注意个人卫生;第二:严格管理粪便。
(★)8、线形动物
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形;体表有和。
多生活在或,也有些种类营生活。
代表动物有、等。
知识点二:环节动物
观察蚯蚓的形图片,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1、蚯蚓的外部形态
①身体暗红色或灰黑色,身体呈形,由许多
相似的环形_______构成。
有环带的是它的端,
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躯体运动更加灵活。
②用手触摸蚯蚓会有湿润和的感觉,蚯蚓的运动是
靠的收缩和的配合完成的。
2、营养方式:以土壤中的_______ 为食。
(★)3、蚯蚓的呼吸
蚯蚓的呼吸靠______ __完成的,___ __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______可以分泌,使体表保持湿润,氧气就溶解湿润的体表中,然后再进入的毛细血管里,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体外。
(★)4、环节动物
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组成;靠或()辅助运动。
代表动物有、等。
【课堂探究】
(★)1.环节动物身体分节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
(★)2、蚯蚓的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蚯蚓的体表黏液有什么意义?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
(★)3、蚯蚓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土壤湿度、板结度、食物情况),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性(活动时间规律)?
(★)4.大雨过后蚯蚓为何爬出地面?如果农田里的蚯蚓消失了,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影响吗?为什么?
【达标检测】
1.在下列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中,哪项是不属于适于寄生生活的()A.身体呈圆柱形 B.体表有角质层C.生殖器官发达 D.消化管结构简单
2.在下列蛔虫形态结构的特征中,哪项是比水螅在进化上的高等之处()A.虫体细长B.具有消化腔C.四周围有三片唇 D.具有口和肛门
3.蛔虫进入人体是通过()
A.呼吸道B.口腔 C.蚊虫叮咬D.皮肤
4.患蛔虫病的人常有失眠、烦躁、夜惊等症状,其原因是蛔虫()
A.唇片叮咬B.虫体活动C.分泌毒素D.吸食人体营养
5.能正常生活的蚯蚓,其体表状况应为()
A.湿润、光滑 B.干燥、光滑C.湿润、粗糙 D.干燥、粗糙6.在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下列哪种操作可以使蚯蚓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A.环境气体流通好,使蚯蚓体表干燥
B.将蚯蚓的体表涂抹凡士林,使体表保持湿润
C.将蚯蚓放入水中,避免体壁变干燥D.经常用浸过水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7.蚯蚓的生存环境是()。
A.干燥,疏松的土壤B.潮湿,疏松,富含氧气的土壤C.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D.潮湿,疏松,植物稀少的土壤8.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
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爬行
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存环境
9.蚯蚓的体壁总是湿润的,这有利于蚯蚓()。
A.完成呼吸B.在土壤中运动 C.吸收营养D.保持水分10.蚯蚓体表刚毛的作用是()
A.防御敌害 B.协助运动 C.捕杀小动物 D.协助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