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异质性与邻里社会资本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1.79 KB
- 文档页数:7
2008年1月Jan.2008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TI AN J I N UNI VERSITY (S OCI A L SCIE NCES )第10卷第1期V ol.10 N o.1 我国当代城市居民的居住行为变迁及特点闫凤英1,赵黎明2(1.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300072;2.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摘 要:对我国当代城市居民的社会阶层、居住组织结构、社区类型和社区空间、社区组织行为等居住行为的要素进行了分析。
指出当代我国城市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期,城市社会组织结构正在或已经从“单位型”向“社区型”转变。
当代城市居民出现了异质性,多类型城市社区并存是当代城市社会的主要特征,我国城市社区正向阶层化发展。
关键词:居住行为主体;居住聚合模式;城市社区;社区空间中图分类号:C91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339(2008)0120060204 收稿日期:2006209210.作者简介:闫凤英(1967— ),女,博士,副教授.通讯作者:闫凤英,fyan @.一、引 言居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从微观上讲,居住行为是指人们的居住内容,人们对住宅的使用方法及其与生活、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从宏观来看,人类的居住行为是指某时期、某地域、某阶层、某个社会、某个文化圈、某个群体的居住活动的方式和状态的宏观体现,它既包括人类居住的空间特征,又包括人类居住的社会聚合模式和组织形式的选择,表现的是居住行为的群体特征。
人类的宏观居住行为是与社会生产方式、社会聚合关系、婚姻与家庭形态、自然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的[1]。
人类居住空间的发展和分化———从最原始的人类栖身场所,到现代社会的住区和城市,是与人类社会关系形态的发展和分化———社会劳动分工、阶级、氏族、宗族、家庭的出现同步的和同构的。
人类居住空间形态是人类社会关系形态的物质体现。
而人类在居住空间的行为活动的总和———居住行为也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体现。
浅析城市社区里的邻里关系问题作者:苏晴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0期[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社区居民的邻里关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原来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弘扬的邻里间互尊、互帮、互助的良好习俗,在城市社区中几乎不复存在。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现代城市邻里关系的现状,找出影响邻里关系问题的因素,并且针对造成邻里问题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此来改善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现代社会:城市社区;邻里关系[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1 现代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邻里关系是社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古代有“千金买宅,万金买邻”“远亲不如近邻”“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等俗语,都在讲述着邻居的重要性。
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邻里却成为近在咫尺的陌生人,没有了传统邻里关系的融洽。
从理论上来讲,现代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1 冷漠封闭型这种类型的居民完全沉浸在自己独立的世界里,社区里任何事情好像都与他无关,真正是“一墙之隔不来往,擦肩而过不说话”。
这种邻里关系往往存在于异质性社区内,也就是说,社区内居民的社会背景、风俗习惯、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邻里之间处于一种“陌生”状态。
1.2 和平相处型这种类型的邻里之间出门碰到,会相互点点头,寒暄几句,并不知道对方住几幢几楼,缺乏内心深处的情感交流。
这种邻里关系往往存在于居民文化程度较高的社区内,居民邻里之间互相尊敬,但是出于某种顾虑,邻里之间的交往只是“点头之交”。
1.3 烽烟战火型这种类型邻里关系很紧张,平时常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发生矛盾,打架斗殴,甚至闹到法庭,导致生活不得安宁。
这种邻里关系往往存在于居民素质不高、缺少宽容与理解的社区,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
1.4 睦邻友好型这种类型邻里关系非常融洽,邻居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生活舒适自在。
民居形式变迁所引发的邻里关系变化研究[摘要]由于城市现代居民形式由过去开放式的院落结构变为公寓、别墅独门独户的封闭式格局,居住空间的高层化、单元化、独立化、封闭化,一定程度导致人际关系的陌生化和孤立化。
本文对传统和现代不同形式的民居形式下人情关系的不同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新时期下民居形式下人情关系的变化特点,并对其变化原因做了探究。
[关键词]民居形式;变迁;邻里关系;现状1 文献综述由传统民居向现代民居形式改变而引发的我国当代人情关系的变化。
近年来学者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其分别是现代民居形式下的邻里关系现状研究和传统民居形式下邻里关系对当代的借鉴意义方面。
(1)现代民居形式下的邻里关系现状研究。
以高楼大厦、生活小区为代表的现代民居形式下形成的邻里关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中,黄菊(2007)从网络社会下的新地缘、聚合和分散的社区、择邻等方面对新邻里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邻里关系与楼市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董焕敏、徐炳洋(2011)认为,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由以“和平共处型”为主向以“淡漠封闭型”为主转变的趋势,社区本身逐渐失去促使居民密切交往的功能,社区居民缺少参与社区活动的动力;焦实(2011)对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和几千千米以外的网友相聊甚欢,却对住在对面的邻居知之甚少的现状做了深刻的反思。
(2)传统民居形式下邻里关系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面对当代邻里关系趋冷的现状,很多学者对传统民居形式下的邻里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希望能对当下的邻里关系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新构想。
其中,薛瑞泽(2007)从六朝邻里关系的研究出发,提倡用鼓励进取、促人向善的社会价值观促进邻里关系建设;肖群忠(2009)认为,传统邻里关系主要是以道德作为调节手段、以亲仁善邻为道德态度、以乡邻和睦为价值目标、以相容相让为基本道德、以相扶相助为伦理义务,对当代的邻里关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裴夕(2010)从传统儒家家庭伦理的角度对当代邻里关系的建设提出了有益的经验。
城市社区治理结构:三种理论视角的探讨隋玉杰【摘要】城市社区治理是当前社会治理的热点领域,也是我国近年来社区建设的着力点.社会系统理论、需要理论和抗逆力、充权与优势理论是现有的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理论.基于这些理论对现有的社区治理结构方面的一些创新性举措进行反思,有助于探求其背后的动力机制、运作机制和良性可持续发展机制.基于理论分析,现有的社区治理结构存在功能对位型、需求满足型和自力更生型等不同类型.构建理想型社区治理结构需要关注不同类型的治理结构存在的前提条件及其利弊,以便使治理结构的构建更能促进社区善治.【期刊名称】《探索》【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131-134)【关键词】社区治理;治理结构;社会系统理论;需要理论;抗逆力、充权与优势理论【作者】隋玉杰【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69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转型,我国的基层社区一直在探寻一种理想型治理方式。
各地出现了许多社区治理结构的创新举措,于是我们看到城市社区传统的党支部加居委会的二元治理结构在许多城市演变为党支部、居委会加社区服务组织的三元结构,许多城市在大力推动社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三社联动”,更有一些城市出现了四元、五元等多元治理结构。
社区治理结构调整一时成为各地政府尝试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这些调整在本质上是对更宏大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区形态转变的回应,这一回应会使社区治理更富成效但也可能会陷入试误之中,进而影响到社会转型的进程与成败。
毋庸置疑,探讨社区治理结构的合理建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探讨社区治理结构的理想型离不开对于治理概念的解读。
治理不同于统治,它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随着治理范围的扩大,各色人等和各类组织得益借助这些机制满足各自的需要、并实现各自的愿望”[1](5)。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社区工作》题库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10、BCDDC、ACDAD 11——20、ACCBD、ACBCD 21- ——30、CACCB、BDBCB 31- —36、BDCACA二、多项选择题1—一10、ABCD、ABD.BCD、]BCD、AD、ABCD、AC、ABCD、ACD、ABC11- 一20、ABCD、AD、ABCD、AB、ABD、ABCDE. ACD、ACD、ABCD、ABC21- 一30、ABD. ABCD、BCD、ABC> ABCD、ABCE、CD、ACD、ABCD、ABD31- 一36、ABCD、ACDE、ACD 、ABC、ABCD、ABCD三、判断题1、(J)2(X)、3、(X)4、3)5、(X)6、3)7、(X)8、3)9、3)10、(X)ll、3)12、3)13、(X)、14、(X)15、3)16、3)17、(X)18、3)19、(X)20、(X)、21、3)22、3)23、3)24、() 25、3)26、(X)27、(X)28、3)29、3)30、3)31、(X) 32、( V) 33. ( J )34、( V) 35. ( V ) 36 ( V )四、名词解释1、社区照顾:是指在社区内对那些身体和精神有需要的人(如:老人、儿童、弱能者和残障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服务系统对其给予援助性的服务与支持。
2、社区照顾的策略:指我们使用什么方式使服务的使用者和服务者相互理解沟通,进而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我们使用什么方法建立社区照顾的服务网络,以完成社区照顾的任务,实现社区照顾服务的目标。
3、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工作的社会工作者。
他们是或者受雇于政府机构,或者在非营利的社会福利机构(如社区中心),在社区中运用社区工作方法,组织社区居民,动员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进步和发展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4、社区分析:就是对社区进行了解,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社区,才有口J能搞好社区工作。
异质性社区的社会交往与社区认同——北京沙村的个案研究狄雷;刘能【摘要】通过对北京一个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田野调查,基于本土居民适应的视角,讨论分析了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在共居状态下日常交往的内容与层次,并进一步阐述了外来移民对本土居民的家庭生活、社会交往以及社区认同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在客观层面还是主观认同上,“社会距离”真实地存在于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的社会交往中;同时,由于与外来移民打交道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本土居民之间的互动和社区参与受到制约,邻里社会资本这类传统的社会连接纽带遭到破坏,本土居民的社区认同与归属感降低,社区整合与秩序受到了挑战.【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6)002【总页数】5页(P25-29)【关键词】流动人口聚居区;共居;日常交往;社区认同【作者】狄雷;刘能【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众所周知,流动人口已成为城市常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与影响,这类特殊群体只是城市的“过路人”[1]、“准市民”[2]状态。
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群体具有典型的“边缘性”特征:一方面,他们被局限于次级劳动力市场,属于非正规就业,其表现形式为临时工[3];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居住地的选择需要同时考虑经济上的可负担性和文化上的融合性,因此城市边缘地带的租赁房屋便成为他们落脚城市并开始城市适应的首选之地[4][5]。
在很多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地区,本土居民出于利益而积极地开展房屋出租,吸纳了大批的流动人口,这些传统的农村社区逐渐转化为异质性的流动人口聚居区。
从社会交往的视角考察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与融合问题一直是社会学与人口学的经典问题,大多数的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的研究方式,从“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的概念出发,讨论和分析影响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社会交往的因素[6]。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学生姓名:毛水榕院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专业:人口学指导老师:万向东教授20011 年 8 月 8 日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社区邻里间关系的日益淡漠与人们对回复往昔邻里间和睦融洽关系的渴求之间的矛盾,使得城市社区邻里间关系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丰硕。
本文试图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探讨国内外城市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相关的研究情况,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试图从中探讨出新型邻里关系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这是孟子对理想邻里关系的描述。
传统的中国社会在千年来也是如此演绎着,“远亲不如近邻”,相互帮助、闲聊、串门,父辈、子辈、孙辈,世世代代传承着。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现代文明敏感地带和前沿阵地的城市,其居民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邻里关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已被现代社区多元化的新型邻里关系所代替,邻里矛盾也更加突出。
原先在人际交往中占据重要位置的邻里关系逐渐走向衰落,变得越来越淡薄和冷漠。
城市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的转变,不仅是一个学术和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社会民生、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问题。
从现有文献来看,社会学、心理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等众多领域的学者普遍表现了对城市邻里关系问题的关注,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
本文试图运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探讨国内外城市社区新型邻里关系相关的研究情况,对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为之后的研究初步做出一个研究设计。
二、国外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研究综述产业革命引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基地,城市社区的出现,使得多学科学者将目光转向城市中的邻里关系研究。
西方学者有关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研究成果往往分散于各种著作中,纷繁复杂,交叉着多种学科。
城市社区中居委会与业委会关系对社区认同的影响r——以上海546个小区为例马丹;袁浩【摘要】基于2015年在上海市进行的上海大都市社区调查数据,从社区多元治理的角度探讨了在城市社区中,居委会和业主委员会的工作对社区认同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居委会发挥的作用越好,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也会越高.业委会能够正常运转且其他业主能够参与社区的工作,则社区认同也会更高.居委会和业委会的关系比较好,则社区认同感就比较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居委会和业委会的关系对社区认同的影响在居委会能力较弱的社区更为明显.因此,城市社区工作者需要有效激发业主委员会的工作热情,促进业委会和居委会关系的和谐发展.【期刊名称】《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8)004【总页数】7页(P60-65,96)【关键词】社区认同;业委会运行;居委会能力;城市社区【作者】马丹;袁浩【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上海,200233;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上海,2004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一、问题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单位制解体,传统的单位社区也逐渐瓦解。
与此同时,大都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机会,吸引着大批外来劳动力进入城市谋求生计,这使得城市社区居民构成日益复杂化。
以商品房社区为代表的现代社区逐步成为城市社区的主要组成部分。
政府与学界都非常重视城市社区的巨大变化对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行政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作为社区治理绩效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城市居民的社区认同是从学界到政府决策部门都十分关注的内容。
目前,国家正大力推进社区治理的进程,除居委会之外的其他治理主体正在基层治理中逐渐发挥作用。
本文以上海的居民社区为研究单位,试图探究在社区认同的影响因素中,各治理主体所发挥的作用有哪些特点,特别是社区的业委会在社区治理中是否会影响到社区认同。
本文从社区治理的视角考察社区认同的影响机制,希望了解目前上海市社区治理中居委会、业委会和业主等主体的作用发挥情况,同时强调在社区治理中业委会与业主的相互作用,最终聚焦到如何不断完善社区治理模式,提升社区认同这一问题上来。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FUDAN JOURNA L(S ocial Sciences)N o.5 2007城市社区异质性与邻里社会资本研究李洁瑾 黄荣贵 冯 艾(复旦大学 社会学系,上海 200433;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 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加深了社区人口的异质性,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将对城市邻里的社会资本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社区内部异质性对邻里社会资本的作用,国内外学者看法不一。
在剖析争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分类研究框架,认为社区内部异质性对两种性质的社会资本具有不同的影响。
社区内部异质性的增大会抑制整合性的社会资本,但有可能促进链合性的社会资本。
[关键词] 异质性 整合性社会资本 链合性社会资本[中图分类号] C9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20289(2007)05200672007 城市社区的结构变迁对邻里社会资本造成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市场经济的运行扩大了个人在收入、教育等社会经济背景上的不平等,日益增多的劳动力流动和移民则加大了城市社区的异质性①,这两方面的结构性变迁都加深了城市社区的分化程度。
这种深刻的结构变迁使得大量异质人口在社区内聚集和共处,加深了社区内部异质性;同时,邻里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淡薄和冷漠,人际信任逐渐降低,邻里社会资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邻里社会资本又是衡量社区发育的主要指标,是社会整合的重要基础,并对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我国社区结构分化的背景下,研究城市社区内部的异质性对邻里社会资本的影响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一个争论:社区内部异质性是否有利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对于社区内部的异质性与邻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联,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研究体系,现有的国内文献大多零星地提及宏观的城市结构变迁对邻里社会资本的影响,但是两者究竟怎样相互作用以及影响程度如何,目前国内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还不太成熟。
城市社会治理中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以连云港为例发布时间:2022-07-05T02:48:50.480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3月第5期作者:潘刚毅周海华[导读] 社会治理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治理,是以文化为重点的社会治理,对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形成和城市的发展进步意义重大。
潘刚毅周海华江苏海洋大学计算机工程学院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摘要] 社会治理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治理,是以文化为重点的社会治理,对城市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形成和城市的发展进步意义重大。
连云港城市多元共建共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共建的深度和广度、文化融入等方面问题,需要拓宽文化认同建设途径,丰富文化建设内容,提升文化治理成效。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ulture in social governance is the cultural governance in urban development. It is a social governance focusing on cultur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formation of urban social life community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the city. Lianyungang has initially taken shape in the process of multi-element co construction and co governance,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in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co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broaden the ways of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enrich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ltural governance.[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社会治理建设路径社会治理中的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文化治理,是以文化为重点的社会治理,是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过程中,呈现出主体多元性和活动多样性特征,其功能是依靠发挥文化的治理作用,促进矛盾化解、利益调和、社会价值共识形成、真正形成社会生活共同体,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进步。
国外城市社区共同体的研究与重构作者:刘娜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09期【摘要】:国外对城市社区共同体的研究大致经历了社区共同体消失论、存在论和解放论等三个阶段。
通过对国外学术界不同观点进行梳理总结后发现,当前学术界对社区共同体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对城市社区共同体是否存在的形式争辩上,而很少去探讨如何解决当前社区共同体再生的问题。
鉴于此,本文提出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重构社区共同体。
【关键词】:城市社区共同体重构19世纪伊始,西方学术界围绕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城市社区共同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随着影响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社区消失论”、“社区存在论和社区解放论“的三类不同观点。
这些经典的研究为后者开启了城市社区研究之路,同时也加深了后者对城市社区的理解。
然而,本文在通过对国外学术界的不同观点进行梳理总结后发现,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对城市社区共同体是否存在的形式争辩上,而很少去探讨如何解决当前社区共同体再生的问题。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迁,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将受到冲击和影响,出现学术界讨论的“存在、消失、解放”的客观变化。
城市社区共同体发生的变化值得探讨,而如何在现代条件下重构社区共同体则更需要我们的关注。
鉴于此,本文提出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需要在认清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上,寻找一种切实有效可行的方法,将个人与社区连接起来,减少城市化发展中的个人无所适从的迷茫和人际关系的冷漠,以此增加社区凝聚力和社会的向心力,重新构建现代城市社区共同体。
一、国外有关社区共同体的研究城市社区共同体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当时西方社会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变革和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表现在社区中则为社区共同体以及人际关系等发生了变化,针对城市社区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西方学者通过其考察研究形成了“社区消失论”、’社区存在论”、“社区解放论”三种不同的观点倾向。
系别警察管理系学号**********四川警察学院毕业论文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状况调查——以泸州市为例论文作者:宁静指导教师:杨*专业领域:社会学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4月6日学位授予单位:四川警察学院中国四川·泸州2014 年4 月四川警察学院毕业论文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状况调查——以泸州市为例年级 2010 级姓名宁静专业社会学指导老师杨坤成文日期 2014年4月6日摘要本文使用问卷调查法对泸州市若干社区居民进行邻里关系状况调查,了解社区居民对目前邻里关系的认知及其态度,分析影响现代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和谐的原因,为改善城市社区邻里关系提出针对性对策。
笔者认为:影响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和谐的原因主要有:1、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开了人们生活的差距,影响社区邻里关系和谐;2、社会发展导致人们的思维、心理和价值观发生改变,邻里意识淡薄;3、社区公共设施不完备,组织活动不丰富;4、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住户流动性较大。
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的对策主要有:1、社区居民要增强邻里交往的意识,正确处理邻里关系;2、社区要加强公共环境建设为居民交往提供合适的场所;3、社区要举办丰富有趣的活动为居民交往创造机会;4、社区要完善住户管理体制,增加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关键词: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原因对策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y neighborhood in City——Taking Luzhou city as an example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the residents of community survey of Luzhou,to understand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to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he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and analysis the factors of influencing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of modern city neighborhoo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ity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The author thinks that: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hip and harmonious city neighborhood is:1、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gap opened people's life and effected our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2.Social development has led to people's thinking, psychology and sense of values is changed, the neighborhood awareness;munity public facilities is not perfect, activities of the organization is not rich;mun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residents greater mobility. Countermeasures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neighborhood relations is:munity residents to enhance the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consciousness, correctly handle the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2.The community should strengthen public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communication suitable place for the residents;3.The community to hold rich and interesting activities for residents' opportunities;4.To perfect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community residents, increas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a sense of security of community residents. Keywords: City community;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Reasons;Countermeasures目录一、绪论 (5)(一)研究背景、目的 (5)(二)概念界定 (5)(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5)(四)研究方法 (8)二、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现状 (8)(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8)(二)邻里间的互动情况 (9)(三)邻里间的认同感 (10)(四)邻里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11)(五)邻里关系现状小结 (13)三、影响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原因 (14)(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拉开了人们生活的差距 (14)(二)社会发展导致人们的思维、心理和价值观发生改变 (14)(三)社区公共设施不完备,组织活动不丰富 (14)(四)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住户流动性较大 (14)四、构建和谐社区邻里关系的对策 (14)(一)社区居民要增强邻里交往的意识,正确处理邻里关系 (14)(二)社区要加强公共环境建设为居民交往提供合适的场所 (15)(三)社区要举办丰富有趣的活动为居民交往创造机会 (15)(四)社区要完善住户管理体制,增加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15)参考文献 (16)附录:社区邻里关系调查问卷 (17)致谢 (20)一、绪论(一)研究背景、目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邻里之间讲究和谐和睦,守望相助。
治理精细化视域下的城市社区协商民主之路——基于江苏省扬州市新盛街道的思考作者:胡雯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11期胡雯/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府治理研究所摘要: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新盛街道尝试搭建以居民会议、民主恳谈会等为载体的协商议事平台。
本文以新盛街道“红色物管会”的协商民主实践为个案,深入探讨其运行成效及发展困境,最终从治理精细化的视域切入,提出优化基层协商民主的可行性道路,以期为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推动其他城市社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协商议事;新盛街道;“红色物管会”一、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社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也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挥协调基层人民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等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根基。
诚然,基层民主协商与治理现代化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耦合性[1],两者相互嵌入、相互作用。
因此,必须重视城市社区协商治理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社区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地提供精准化服务,最终助力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
社区协商治理的实现必然要以协商议事为前提,居民议事会更可视为社区协商民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涌现出各种社区议事的生动实践。
江苏省扬州市新盛街道以先行先试的勇气和魄力,积极探索推进多元化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机制,尝试打造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新模式,成立“红色物管会”协商议事平台。
其以“罗伯特议事规则”和“开放空间技术”为指导,充分保障参与者具有平等的意见表达权和决策权,助力开展更为高效、结果更具公平性和认同感的民主协商[2]。
目前,成立一年多的“红色物管会”协商议事平台,被新盛街道陆续在各个社区进行推广,不断创新社区协商民主的实践方式。
二、个案分析:扬州市新盛街道“红色物管会”的实践探索基层协商治理是重构国家与社会关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城市住区社会空间分异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探析城市住区社会空间分异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探析反观社区内部,组织、群体和利益的分化 ,推动了社区结构的分化。
在市场经济关系的发展中,社区组织或团体功能细化,社区内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利益集团。
社区成员、社区内部组织和社区整体的利益不再是传统型社区中那样表现为统一的形式,而是表现为相互关联的三者利益。
社区内部形成新的社会结构关系,社区互动形式越来越复杂化,如合作、合并、竞争、同化、分化、冲突、适应等。
亦如自然界的细胞组织一样,社区作为社会结构存在的一种形式,社区分化过程成为城市及城市社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类型化的住区作为未来城市居住社区发展的主导形态,是我国城市社区变迁的必然结果。
城市住区的社会空间分异是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机制在城市社会空间上的表现,而城市化加速发展与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渐确立与成熟使得分异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长远来看,依据国际上社区发展规律分析,未来中国城市社区分异和分化将向纵深发展,分化会进一步加剧,会呈现多样性、显性化、多层次化等新变化。
住区社会空间分异是新老住区更替的产物,从传统街坊住区、单位制住区到新建商品房住区组成了一个居住生态变迁的"连续统",以时间为轴,时间越早的社区越简陋,时间越晚的社区内容越丰富、形式越精彩。
正如桑德斯在其《社区论》中提出:"亦如自然界的细胞组织一样,社区作为社会结构存在的一种形式,社区分化过程成为城市及城市社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住区社会空间分异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城市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宏观上,住区分异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城市社区的来临,这种分异型发展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社会结构运动,并有助于城市空间的展开和城市功能合理的完善配置,它还可以完善城市社区的区域功能。
在中观上,城市社区分化对社区的异质性整合产生功能性影响,城市社区分化使社区的异质性增加,使社区产生异质性整合方式,各种要素和部分功能互补,更丰富的社区样态和理念产生有利于社区发展的正效应。
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来寻求社会支援,受到社区性质和社区居民自身特征的影响。
据我们调查,城市居民寻求业缘关系的意向强于郊区农村,寻求血缘关系、夫妻关系的意向弱于郊区农村。
城市与郊区农村的这一差别在女性中不如男性明显,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寻求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意向增强,寻求夫妻关系和业缘关系的意向减弱。
文化的影响体现在,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寻求夫妻关系和业缘关系的意向增强,寻求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的意向减弱。
另外,人们在寻求血缘关系、业缘关系支援时,对工具性支援要求较高;在寻求夫妻关系、邻里关系支援时,对心理、情感性要求较高。
从广义上讲,社会支援指人们在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
但在本文中,社会支援限指日常生活领域的帮助。
同时,本文的目的不是描述和研究社会支援的客观状态,而是描述和研究人们主观上倾向于寻求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来获得社会支援。
对城市和农村中社会关系的比较研究由来已久。
以腾尼斯(Tonnies,F)为代表的早期欧洲社会学家和以沃思(Wirth,L)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认为,在都市社区里,由于人口的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以及对正式组织的依赖,使得在农村社区中普遍存在的亲密的首属关系削弱了(蔡勇美,1984,14-15页、22-27页)。
家庭关系趋向表面化、浮浅化,甚至最终成为一个“同居的场所”(何肇发,1991,267页;蔡勇美,1984,178页),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注重同亲属之间的联系和义务,亲属关系衰弱。
邻里关系这一在早期社会学思想中被认为是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因城市人经常性的搬迁受到破坏(何肇发,1991,269页;蔡勇美,1984,181页)。
美国社会学家古德(Good,w.j)的家庭研究支持了以下观点: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以血缘为核心的亲属支援模式会慢慢扩展到以包括其它次属关系的社会支援模式(古德,1976,12-13页)。
社区建设与评价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社区建设与评价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 国外社区建设研究现状 (1)2 国内社区建设研究现状 (1)(1)社区建设研究 (1)(2)社区建设的研究方法 (2)(3)社区建设的研究内容 (2)(4)社区评价研究 (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3)(1)社区建设相关研究成果颇丰 (3)(2)星级社区考评体系相关研究资料缺乏 (3)1 国外社区建设研究现状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建设实践早于我国,欧洲早期的救济工作、19世纪中叶德国部分城市实施的济贫改革、19世纪末英国和美国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等都是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二战以后,联合国通过“社区发展计划”来推动社区发展,借以推动基层社会改造。
1西方国家社区建设的实践包含在社区发展运动中。
2梳理社区建设相关文献得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学者对于社区建设内涵的理解都各不相同。
如前文所述,西方发达国家对社区建设实践的研究通常是与社区发展运动相结合的,而单独对社区建设进行定义的学者比较少。
Marie O.Weil认为社区建设是指那些能够支持和促进个人、团体、组织与社区之间的积极联系的活动、实践和政策。
3Gardner J W将社区建设包括具体化为十个方面:多样性及整体融合;共同的价值基础;关怀、信任和团队合作;有效的内部沟通;社区参与;肯定社区之外的联系;关注年轻人的发展;社区发展规划;相关机制建设。
4在西方国家,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角色。
例如美国的社区建设模式,政府、社区委员会、非营利组织的社区居民构成社区管理的主体,他们分工合作,职责明确;政府的职责是制定社区发展的政策和运作法规,提供财政支持等。
英国的社区委员会与警察、教育、医疗等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形成一整套保证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和社会治安的系统。
在加拿大,政府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或民间团体,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发挥主导作用。
52 国内社区建设研究现状(1)社区建设研究1吴晓林,郝丽娜.“社区复兴运动”以来国外社区治理研究的理论考察[J].政治学研究,2015(01):47-58.2匡梦叶.项目制视角下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以广州市幸福社区建设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19(06):93-101+109.3Marie O.Weil. Community building: Building community practice[J].Social work, 1996, 41(5): 481-499.4GARDNER J W. Building community for leadership studies pro-gram[M]. Washington, DC: Independent Sector, 1994: 15-27.5李慧而.国外和谐社区建设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2):109-110.我国最早提出社区建设的学者是朱传一于1994年发表的一篇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我国社区建设工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FUDAN JOURNA L(S ocial Sciences)N o.5 2007城市社区异质性与邻里社会资本研究李洁瑾 黄荣贵 冯 艾(复旦大学 社会学系,上海 200433;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 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迁加深了社区人口的异质性,这种结构性的变化将对城市邻里的社会资本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社区内部异质性对邻里社会资本的作用,国内外学者看法不一。
在剖析争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分类研究框架,认为社区内部异质性对两种性质的社会资本具有不同的影响。
社区内部异质性的增大会抑制整合性的社会资本,但有可能促进链合性的社会资本。
[关键词] 异质性 整合性社会资本 链合性社会资本[中图分类号] C9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20289(2007)05200672007 城市社区的结构变迁对邻里社会资本造成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学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迁:市场经济的运行扩大了个人在收入、教育等社会经济背景上的不平等,日益增多的劳动力流动和移民则加大了城市社区的异质性①,这两方面的结构性变迁都加深了城市社区的分化程度。
这种深刻的结构变迁使得大量异质人口在社区内聚集和共处,加深了社区内部异质性;同时,邻里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淡薄和冷漠,人际信任逐渐降低,邻里社会资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邻里社会资本又是衡量社区发育的主要指标,是社会整合的重要基础,并对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我国社区结构分化的背景下,研究城市社区内部的异质性对邻里社会资本的影响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一个争论:社区内部异质性是否有利于邻里社会资本的生成?对于社区内部的异质性与邻里社会资本之间的关联,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研究体系,现有的国内文献大多零星地提及宏观的城市结构变迁对邻里社会资本的影响,但是两者究竟怎样相互作用以及影响程度如何,目前国内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还不太成熟。
相对而言,国外对于社区、群体以及组织内部的异质性与其社会资本的联系已经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
(一)两派对立的观点1.“同质相容”论。
一派学者持“同质相容”的观点,主张同质性有助于提高社区、组织的社会资本。
研究者从人们的心理认同机制出发,认为异质性会降低社会互动,因为人们不信任那些与自己不相似的人。
所谓 [收稿日期] 2006208229 [作者简介] 李洁瑾(1982— ),女,上海人,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黄荣贵(1981— ),男,广东人,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冯 艾(1977— ),女,北京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3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基层社会变迁与邻里社会资本研究”(项目批准号:05CSH017)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研究:测量与影响因素”(项目批准号:05JA840004)资助,谨此表示感谢。
① 彼得・布劳在《不平等和异质性》一书中对“不平等”和“异质性”下了定义:“人们的所有分化形式,根据它们是否具有地位等级特性,我们可以把它们归分为两种一般形式———不平等和异质性。
所谓不平等,指的就是人们在地位维度上的分布———即他们在权力或财富、教育或收入上的差异程度。
异质性就是指人们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布。
”的“厌恶异类”(aversion to heterogeneity)解释①,这种交往的减少阻碍了异质群体中社会资本的形成。
王颖(200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城市人口中移民比重的增大是造成社区内部异质性提高的因素之一,而且社区内部人群的差异容易引起居民心理上的相互不认同,提高引发矛盾与摩擦的可能性,从而降低邻里社会资本。
近年来,由于我国房屋产权制度的改革,市民有了自由选择住房的权利。
经验研究表明,相同阶层的人愿意聚居一处,以求安全感、社交的便利和一种共同的文化氛围,即所谓均质性住宅区特有的“邻里效应”。
而且社区内部居民的同质性高,他们就能平等地参与社区的决策,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介组织,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更好地实现居民自治(徐晓军, 2001)。
P ortney和Berry(1998)对美国五个城市的数据分析显示,邻里社团的参与度和高度的社区归属感紧密相连,而同质性高的邻里其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也高,所以更倾向于参与邻里组织。
由此可见,人口同质的社区更有可能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从而提高邻里社团的参与层次。
Sam ps on (1997)的一项分析从社区层次理解“集体效能”(collective efficacy),即由于共享期望、相互信任而共同参与社区具体任务的建构,是通过社会资本来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
研究结果显示,同质的社区有更高层次的集体效能,社会资本与社团成员的异质性负相关。
在各种不同的邻里社团中,那些收入和移民的异质性程度较低的邻里社团更有效,即同质性高的社团能利用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本来提高社区的“集体效能”。
Alesina和La Ferrara(2000)认为同质的社区有更高层次的社会互动,因而能生成更多的社会资本。
他们的研究发现,社区成员的种族/民族混合程度高以及收入差异大会降低居民的信任水平,并且在高度异质的社区中,那些要求成员们直接接触的社团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异质性程度高的社区,其社会资本却较低。
2.“异质互补”论。
另一派学者持“异质互补”的观点,认为随着群体、组织内部异质性的增加,它的社会资本也会增加。
又因为社会资本具有正向功能,所以那些内部异质性大的社团、组织更高效。
Narayan和Pritchett(1997)关于坦桑尼亚乡村的研究以及G rootaert(1998)对印度尼西亚农村的研究都表明群体内部的异质性对社会资本有促进作用。
尽管两个研究对社会资本的定义略有不同,Narayan和Pritchett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社团生活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相关的社会规范”,而G rootaert的定义是“那些控制人际互动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机构、关系、态度和价值观”,但他们运用了相似的多层指标来测量家庭层次的社会资本,包括参与社团的数量、社团内部的异质性、群体决策参与度以及对群体运作的满意度等因子,并且都得出了“社会资本促进家庭福利”的结论。
他们特别指出,在人口异质性较大的信贷—储蓄社团中,成员更可能通过较高的社会资本获得贷款,从而更好地应付家庭经济危机。
Stolle和R ochon(1998)认为,社会资本是“将公民相互联系并促使他们更高效地追求公共目标的规范和网络”。
他们的调查表明:那些拥有多样化成员的组织,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种族、阶层的人员,比那些相对同质的群体更易激发起高层次的泛化信任和更广泛的社区参与。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者偏重功效机制,更关注社会资本作为“资本”的工具性。
由于在异质的社团中,可共享的知识和信息更多,因此成员能获取的潜在利益更高,即所谓的“互补效应”。
另外,这些研究者发现,诸如教育、职业和经济地位等维度的异质性对形成邻里社会资本的贡献最大。
(二)对争论的剖析那么,对于群体内部异质性与社会资本的关系,为何不同学者之间的分歧如此之大呢?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研究地的背景对研究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Stolle在后期的著作中提出,要根据研究地的文化背景来看群体内部分化对社会资本的作用。
在同质程度高的社会背景中,如瑞典和德国,由于人们的普遍化信任层次较高,那些内部分化程度高的群体反而更易产生信任;①参见Alberto Alesina,E liana La Ferrara,2000,“The determ inants of trust,”NBER W orking Paper7621,http://w w w.nber org/pa2pers/w7621.但在人口异质性大的国家,情况却不同。
美国是个多民族、多种族相融合的国家,其人口和文化异质性都相当高,在社会信任水平较低的环境中,相对于那些成员背景差异较大的群体,同质群体能产生更普遍化的信任(Stolle,1998)。
由此可见,更大范围的社会背景是理解群体异质性如何影响其社会资本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是上述两派学者在研究邻里、社团、组织的社会资本时,仅仅考察了小群体的成员构成,没有将社区乃至更宏观的社会背景纳入考虑。
持“同质相容”观点者的研究地多为异质性程度较高的城市,其中社区由多元化的居民组成,心理上的共同感促使有着相同背景的人加强互动、增进信任,因此同质性的群体其社会资本较高。
而持“异质互补”观点的学者多在相对同质的乡村作调查,在社区成员背景相似的整体情况下,内部异质的群体反而更能激发普遍化的信任,扩大社团参与面,形成更丰富的社会资本,并提高群体的运作效率。
因此,在考察了社区、群体的嵌入背景后,我们发现这两派看似对立的观点其背后的社会资本形成机制其实并不矛盾。
其次,经过进一步的剖析,笔者发现造成争论的关键原因在于对社会资本的理解不能统一。
社会资本的概念自诞生以来,学术界关于其界定问题就一直纷争不断,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给予了不同的定义。
其中普特南最先将社会资本视作一种组织特点,将社会生活中那些表现为普遍信任、社会网络和互惠规范的特征定义为一个社会或社区的“社会资本”。
虽然这个定义为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社会资本是个多维度的概念,至今它的定义和测量标准尚未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该领域众多研究之间的可比性。
纵观以上研究,两派学者虽然将社会资本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进行分析,但是却倾向于用其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要素:或者是信任,或者是社区凝聚力、归属感,或者是社团参与等来代替社会资本,这种以偏概全乃至任意组合的做法所得出的结论当然是五花八门的。
上述两派对社会资本维度的选取不尽相同:“同质相容”一派注重社会资本的社会属性,更关注信任、社区归属感、小而紧密的网络等促进社会联结的要素,并用心理认同机制来解释异质性对社会资本的作用;而“异质互补”一派则偏重社会资本的经济属性,关注它作为一种“资本”对人们福利、幸福感的作用,主要从功效机制解释异质性对社团参与水平、社团生活质量等社会资本要素的影响。
事实上,群体内部异质性对社会资本不同要素的作用很有可能是不同的,例如过高的异质性可能不利于人际信任、社区归属感的形成,但适度的异质性却有可能促进信息的多样性,提高社群生活的质量。
这种多重性将导致异质性对社会资本各要素的正负作用在整体内部就相互抵消了,最终造成社会资本的外部表现模糊不清、摇摆不定。
(三)社会资本的分类研究视角针对上述不足,本文建议将社会资本合理分类后再进行研究,这样能更清晰地分辨异质性对社会资本内部各要素的不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