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中药甘草炮制工艺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67.17 KB
- 文档页数:6
甘草的炮制方法
甘草,又名甘草、光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
甘草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调和药性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消化不良等疾病。
而要发挥甘草的药效,首先需要进行炮制,下面将介绍甘草的炮制方法。
首先,甘草的炮制需要准备好新鲜的甘草根。
新鲜的甘草根在炮制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留其药效成分,因此选择新鲜的甘草根是非常重要的。
接着,将新鲜的甘草根进行清洗,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
清洗干净后,将甘草根晾干至七成干燥,以便后续的炮制过程。
然后,将晾干的甘草根放入炮制器中,加入适量的清水。
炮制器是一种专门用于炮制中药的器具,其内部有加热装置,可以对药材进行炮制加工。
在炮制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炮制器的温度和时间。
一般来说,甘草的炮制温度在80-100摄氏度之间,时间约为1-2小时。
炮制的目的是将甘草根中的药效成分充分释放出来,提高药效。
炮制结束后,将炮制好的甘草根取出,晾干至完全干燥。
干燥后的甘草根可以保存和使用,其药效得到了有效的保留和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在炮制甘草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炮制的温度和时间,避免过高的温度和过长的时间导致药效成分的损失。
同时,在炮制过程中要保持炮制器的清洁,避免杂质的污染。
总之,甘草的炮制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炮制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甘草的药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药材基础。
希望本文介绍的甘草炮制方法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甘草炮制方法与标准【药材来源】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有炙焦为末(《玉函》)、微炒(《金匮》)的方法。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火炮令内外赤黄”、及用酒浸蒸后炙酥尽为度(《雷公》)的方法。
唐代有炙制(《千金方》)、蜜煎(《千金翼》)法。
宋代增加了炒存性(《博济》)、纸裹醋浸煨(《苏沈》)、淡浆水炙(《证类》)、盐水浸炙、猪胆汁浸炙、油浸炙(《总录》)、爁制(《局方》)、炮、黄泥裹煨(《朱氏》)等方法。
明、清时代又增加了炮再麸炒(《普济方》)、蜜炙(《医学》)、酥制(《纲目》)、涂麻油炙、姜汁炒、酒炒(《必读》)、长流水浸透,炭火炙(《大成》)、粳米拌炒(《得配》)、乌药煎汁吸入,去乌药(《从众录》)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1.甘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带皮或刮去皮,切厚片,干燥。
筛去碎屑。
带皮者为甘草片,不带皮者为粉甘草片。
2.甘草梢:取净甘草,用刀剁下甘草的尾部(即细小部分),用水浸泡,切小段。
干燥,筛去碎屑。
3.蜜甘草:带皮者称炙甘草或炙草,不带皮者为炙粉草,或蜜粉草。
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淋入净甘草片或粉甘草片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甘草片每100kg用炼蜜25kg。
【饮片性状】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或斜片。
表面黄白色,略显纤维性,中间有一较明显的棕色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传统称为“菊花心”。
周边棕红色、棕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
质坚,有粉性。
气微,味甜而特殊。
甘草梢为类圆柱形小段,表面、断面、质地、气味均同甘草片。
蜜炙甘草表面老黄色,微有光泽,略带黏性,气焦香,味甜。
粉甘草表面淡黄色,显菊花纹,周边光洁,淡黄色,有刀削痕迹,质坚实、有粉性、气味同甘草。
【质量标准】甘草按干燥品计算,甘草水分不得过12.0%,总灰分不得过7.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2.0%,铅不得过百万分之五,镉不得过千万分之三,砷不得过百万分之二,汞不得过千万分之二,铜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引言甘草、茯苓等常见的重要药材,大都需要经过炮制工艺后才能作为药材使用,这一过程专业且工艺讲究,既能够将药材的原本天然药性保留下来,又要去掉药材本身的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且由于临床上的应用普遍,需求量高,因此需要炮制方便,药性保留充分。
本文将以甘草这一药材为研究对象,从甘草的基本概述出发,通过对甘草炮制工艺的梳理和研究,以及经过炮制工艺后药效的发挥情况、临床应用普及说明,对该药材以及其炮制工艺发展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整理,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甘草炮制的概述1.甘草的来源、产地甘草是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以一位中草药,其还有很多好听的别名,如: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从甘草的种植常分布于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可以大概得出其喜好干燥环境,适合生长在砂土或者是砂质壤土地带。
2.甘草的炮制方法甘草作为一种重要中药药材具有解毒、抗炎、抗变态反应、祛痰等功效,但是其在作抗炎作用中,由于琥珀酸盐的活性较高,毒性也巨大,因此在入药使用时,需要进行炮制,以降低其毒性。
甘草的炮制方法主要通过将晾晒好的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搅拌均匀后用热气焖十分钟,随后倒入锅内炒至深黄色,待粘性消失后晾干,便炮制出炙甘草。
此外,甘草在炮制时还可以加入麦冬、阿胶、人参、生姜等热性药物,以中和其凉性。
3.甘草的炮制作用《本草纲目》:“甘草外赤中黄,包兼坤离,味浓气薄,资金土德。
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善治百邪,得王道之化。
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经过炮制后的炙甘草甘温益脾,且由于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蜂蜜,因此味道较之甘草更加甘甜,性温而不燥,具有补气、润肺、止咳的功效。
还能顾护中气,养胃调脾二、甘草炮制的成品性状一般的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或斜片,类似黄芪。
表面黄白色,略显纤维性,中间有一较明显的棕色形成层环纹及放射状纹理,有裂隙,传统称为“菊花心”。
周边棕红色、棕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
甘草炮制方法对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分析诸葛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药房 浙江 杭州 310003【摘要】目的:分析甘草炮制方法对甘草苷以及甘草酸的含量影响。
方法:对甘草采取不同的方法炮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的炮制条件下的甘草当中甘草苷以及甘草酸含量进行测定。
结果:甘草在不同的炮制条件之下,甘草酸与甘草苷回收率均>96%,回收率相对较高。
当中,甘草应用25%蜜灸并于60℃下进行60min烘焙时,甘草酸与甘草苷含量均相对最高,分别为2.02%与1.72%。
结论:甘草应用25%蜜灸并于60℃下进行60min烘焙方法相对简单且可靠,同时重现性更好,可对甘草质量进行控制控制。
【关键词】甘草炮制方法;甘草酸;甘草苷;影响[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6-124-02甘草是中医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味中药,其具清热解毒、祛痰止咳且具有调合诸药等良好效果,甘草的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类与三萜皂苷类,其中典型的成分代表为甘草酸与甘草苷[1]。
在对甘草进行使用前,需要对甘草进行炮制[2]。
当前,甘草主要的炮制方法为盐灸、醋灸、炒制、酒灸以及蜜炙等。
本研究分析甘草炮制方法对甘草苷以及甘草酸的含量影响。
1 基本材料1.1 主要仪器 美国Waters生产的Waters 269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PDA检测器;大连依利特公司生产的C18保护柱;Kromasil C18色谱柱;必能信超声公司生产B3200 ST型超声震荡仪;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制备AE240型的电子分析天平;1.2 试剂与药品 高效液相色谱级乙腈与甲醇(美国,迪马试剂公司);优级纯的磷酸(实验室自制);水(实验室自制);生甘草片(内蒙古亿利公司,国药准字H20044312);甘草干燥根。
甘草次酸以及甘草苷的对照品(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2 方法和结果2.1 设置色谱条件 Kroma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控制0.8ml/min,检测波长为252mm与276nm,柱温控制28℃。
试述甘草的炮制与应用吴峰宇;李玉珍【摘要】@@ 甘草的药用部位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主要功效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临床上常用其治疗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并用其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等[1].【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2(028)006【总页数】1页(P513-513)【作者】吴峰宇;李玉珍【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卫生学校,广东,河源517300;广东省河源市中医院,广东,河源5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3.1甘草的药用部位是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要功效是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临床上常用其治疗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并用其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等[1]。
古代炮制方法:古代甘草的炮制方法十分丰富。
不加辅料的炮制方法有炙、炒、炮、煨等,加辅料的炮制方法有酒制、醋制、蜜制、水制、油制、米制、鼓制等。
每种方法又有程度不同的质量要求,如炒法,最先记载炒法是《金匾要略方论》,此后文献还记述了炒的不同要求。
如《博济方》谓“炒存性”、“炒令黄”,《瑞竹堂经验方》载“微炒”,《霍乱论》谓“去皮微炒”。
此外,尚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
如《雷公炮炙论》谓:“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
”《本草纲目》谓:“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得配本草》谓:“大而结紧断文者为佳……和中补脾胃,粳米拌炒,或蜜炙用[2]。
”现代炮制方法:甘草的现代炮制方法有3种,即生甘草、蜜甘草、炒甘草,以生甘草、蜜甘草两种炮制方法最常用[3]。
生甘草切片前软化应少泡多润。
炙甘草每100kg甘草用炼蜜25kg,炙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凉。
文献研究:吴鞠通在晚年的著述《医医病书》中谓:“为其守也,故中满腹胀者忌之,宣通络脉者避之……至于当用甘草之方,如炙甘草汤之类,汤名甘草,以之为君也,治伤寒脉结代,防其脱也,全赖其坐镇不移之力,而用一钱,或八分、五分,不尽其力,乌得有功?此不敢用甘草之病也[4]。
甘草的3种炮制方法,功效各有差异甘草为大宗常用中药材之一,系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主产于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
其味甘,性平,归心、肺、脾、胃经。
因炮制不同而功效略有差异,在临床应用中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为多;炒甘草善于补中益气,顾护胃气;炙甘草多缓急止痛、益气复脉等。
唯其“调和药性”一用最受争议,生用、炒用、炙用各有说法。
又因其“调和药性”可理解为调和药物之间的寒热温凉或毒性作用。
故下面就来介绍下甘草的三种炮制方法,不同炮制与调和药性作用有何关系?一、甘草炮制的发展源流不同的炮制方法,多取决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高低。
《神农本草经》记甘草“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日除日,采根暴干,十日成”。
故当知《神农本草经》中对甘草的炮制方法是晒干。
《伤寒论》载方有113首,含甘草的方剂约有70首,其中有67首方剂用炙甘草。
《说文解字》中“炙,炮肉也。
从肉,在火上”则可理解为,不加辅料去烤,应用药材乃直接烤制或炒制方法。
《伤寒论》首次提出了炮制甘草。
直到南北朝时期,雷敩所著《雷公炮炙论》提出了对甘草的酒炙、酥炙、炒的方法。
而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才有蜜制甘草的方法,可知仲景时代皆为生甘草或炒甘草。
然而对于甘草能“调诸药”功效的记载却由来已久。
历代炮制方法虽有不同,但都可选择应用于方剂中以“调和药性”,而方中甘草一味药偏用于调和方剂中药物之间的寒热温凉。
二、甘草不同炮制方法与调和药性的应用《本草纲目》:“甘草外赤中黄,包兼坤离,味浓气薄,资金土德。
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善治百邪,得王道之化。
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
”故甘草之调和药性乃因其主土气而同兼离火。
汤药入胃,犹如食饮入胃,需胃之腐熟,脾之运化,方能令药之偏性达于周身病处除疾。
今虽诸药相合,配伍利病,然其中药性各异,寒热相离而不守者;或病虽重却需缓缓图之者;或方剂之力当缓缓达其病所者;或药病得力,但恐伤其脾胃者,常于方中稍加甘草一味,则其所虑除矣。
甘草该怎么炙?甘草【处方用命】甘草、粉甘草、炙甘草、蜜甘草。
【炮制方法】1.甘草,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成厚片,筛去碎骗。
2.蜜甘草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淋入净甘草片钟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老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每100kg甘草片,用炼蜜25kg.【成品形状】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厚片。
表面黄白色,中间有明显的棕色形成层环及射线,传统称为“菊花心”,纤维明显,举粉性,周边棕红色,气微,味甜,蜜甘草表面老黄色,微有黏性,有光泽律,气焦香,味甜。
【质量要求】生甘草含甘草酸不得少于2.0%,含甘草苷不得少于1.0%,总灰分不得过7.0%,酸不溶灰分不得过2.0%,炙甘草总灰分不得过5.0%,酸不溶灰分不得过1.0%,水分不得过10.0%.【炮制作用】甘草味甘,性平。
归心、肺、胃经。
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得功效。
生品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化痰止咳,多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食物中毒及药物中毒。
蜜炙甘草甘温,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
常用于脾胃虚弱,心气不足,脘腹疼痛,筋脉挛急,脉结代。
如治脾胃虚弱,神疲食少的四君子丸,治气虚血弱,心动悸,脉结代的炙甘草汤。
治疗脘腹卵急疼痛或四肢拘挛的芍药甘草汤。
【炮制研究】甘草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苷及部分金属元素。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1)甘草酸及甘草含量无明星变化,煎液中甘草酸的含量有所下降。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1)抗心律失常作用加强,免疫作用加强,止痛作用加强。
【贮存】炙甘草所用蜜为中蜜(炼蜜温度为116--118摄氏度),含水量控制在10%--13%,贮干燥容器内,蜜甘草蜜闭,置阴凉干燥处。
防霉、防贮。
中药炮制学论文题目:蜜炙甘草炮制工艺的研究进展学校:青海民族大学班级:09药学班姓名:***学号:**********蜜炙甘草炮制工艺的研究进展【摘要】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炼蜜拌炒的方法称为盐炙法。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1]。
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传统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甘草片的炮制方法,古代有多种,现代临床主要使用甘草片和蜜炙甘草片两种。
蜜炙甘草具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功效。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脘腹疼痛,心气不足,筋脉挛急,脉结代[1]。
【关键词】蜜炙甘草;炮制工艺;设备;辅料。
【Abstract】Net-election or cutting drug,Adding a certain amount of mixing honey and stir method is called salt Sunburn。
Licorice is a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Glycyrrhiza inflate Bat, Glycyrrhiza glabra L. dried root and rhizome。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linical,Only contained in the "Shen Nong's Herbal Classic",As a top grade。
Licorice pieces of processing methods,For a variety of ancient,Modern clinical use of licorice tablets and honey roast licorice piece two。
甘草炮制方法
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和胃止痛的功效。
在中
医药中,甘草的炮制方法对其药效有着重要影响。
下面将介绍甘草的炮制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选择优质的甘草原料至关重要。
优质的甘草应该是颜色黝黑,质地坚韧,有一定的弹性,表面有光泽,有明显的甘甜味。
选择好原料后,需要进行清洗,去除杂质和泥土。
接下来是炮制的关键步骤,炮制甘草的方法有炙、炒、煨、烧等多种。
其中,
炙制是最常用的方法。
炙制甘草时,首先将甘草放入铁锅中,用文火炙烤,炙至甘草外皮变成棕红色,内部呈黄色时即可取出。
炙制后的甘草,药性温和,能够更好地发挥药效。
除了炙制外,炒制也是一种常用的炮制方法。
炒制甘草时,需要用文火炒至甘
草外皮呈棕红色,内部呈黄色,有清香味时即可取出。
炒制后的甘草,药性较炙制稍重,适用于不同的药方。
煨制和烧制是另外两种炮制方法,煨制时,将甘草放入砂锅中,用小火煨炖,
直至甘草变软,内外一致为止。
烧制则是将甘草放入炉中烧烤,直至甘草外皮炭化,内部呈黄色为止。
这两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较少见,但在特定的药方中仍然有一定的用途。
总结来说,甘草的炮制方法有炙、炒、煨、烧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
药方和药效。
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甘草的药效,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药材支持。
希望本文对大家了解甘草的炮制方法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甘草炮制与加工甘草是在中医药应用中最广泛的中药之一,素有“国老”之美称。
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有人赞甘草“砂砾劣境生,红妆裹瘦身,一生甘甜渡,善调诸贤君。
”它概括了甘草的生长环境,性状特征,及部分功效。
笔者将在本文中重点介绍甘草的来源、产地加工及炮制过程等,与业内同仁交流。
甘草来源、产地及性状特征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胀果甘草的根及根茎。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及河岸沙土地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光果甘草生于荒漠或带盐碱草原、撂荒地,分布于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地区;胀果甘草生于盐渍化土壤处,分布于新疆、甘肃等地。
宜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芦头、茎基、枝叉、须根,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一小捆,再晒全干。
甘草药材被习惯认为以内蒙西部产者质优。
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
外皮松紧不一。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
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
甘草功效与炮制加工生甘草功效补脾益气,长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味甘,性平。
炙甘草功效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力胜。
甘温,归心、肺、脾、胃经。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甘草炮制始见于《雷公炮炙论》,目前临床多用生甘草和蜜炙甘草这两种,这是因为甘草与蜂蜜功效相近,均能补益脾气、润肺止咳、解毒,缓和药性。
所以用蜂蜜炮制甘草,可以加强甘草的诸般功效,使之药力增强而持久。
北京太洋树康中药饮片厂在炮制过程中,均严格遵照《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年版操作,保证了药品的质量及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甘草炮制工艺为:取原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浸泡10~12小时,取出,闷润12~24小时,至内外湿度一致,切厚片,干燥;取净甘草片,按大小分档,筛去细末;蜜炙甘草蜂蜜的选择很重要,这直接影响着蜜炙甘草的质量,所以蜂蜜应该进行鉴定。
甘草炮制工艺研究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誉为“人类健康宝库”。
古代医家留下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着甘草的炮制工艺,它的炮制工艺对当今的中草药药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以《本草纲目》为基础,结合今日现代化的药学技术,从甘草的炮制工艺进行研究。
一、甘草炮制前准备甘草可以用来治疗一系列病症,但是要让它发挥出最大的药效,需要经过炮制。
炮制的前提是要对甘草的杂质、湿度、脂肪无机物含量等进行合理的处理。
1.清洁在炮制前,要先对甘草进行清洁。
常用的清洁方法有洗涤法、水浴法、浸泡法等,也可以使用机械方法,如振动筛、鼓风机等。
清洁后,要让甘草完全干燥,防止发霉变质。
2.去皮甘草需要及时去皮,因为皮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多元糖,影响药效,而且这些多元糖也容易被潮湿的环境所氧化。
3.排水甘草中的水分含量也会影响它的炮制工艺,因此在炮制前需要排出水分,使水分含量达到15%左右。
二、甘草炮制1.拆分甘草由花果、茎、叶三部分组成,要根据药材的质量特征,选择不同的炮制工艺;比如,过硬的茎不容易被捣散,应先将茎横断,再用研磨机捣碎成粉末;而花果因其本身较为脆弱,可以直接用研磨机捣碎。
2.炮制研磨好的甘草粉末要结合药物的质量特征,选择正确的炮制工艺和方法。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淬火法、烧制米糊法、烤制米糊法等,其中烧制米糊法是最常用的炮制方法,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整甘草的结构和性质,从而达到有效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的目的。
三、甘草炮制后处理炮制完成后,要先对甘草粉末进行检查,检查其质量,也要对它的活性物质进行综合的测定,这样可以更好地确定药效。
最后,甘草炮制完成后,要进行稳定性检查,比如湿度和温度的测定,以及色彩、气味、粒度等的测定,以便保证药物的质量稳定。
综上所述,甘草的炮制工艺是一门技艺,它要结合药物的质量特征,对甘草进行良好地炮制,以达到最佳效果。
白岩松曾经说过:“好药有三:把它做好,把它用好,把它吃好。
”每一位药师都应该做到把药品炮制好,这样在保证治病救人的同时,也能让药物发挥最佳的效果。
甘草的炮制对其主成分的影响摘要炮制品中,甘草酸的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生甘草、蜜炙、醋炙、酒炙、姜炙、黄连汁炙、黑豆汁炙、盐炙、胆汁炙、炒黄、炒焦、米炒、麸炒、蛤粉炒、滑石炒、清蒸、砂炒。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各种甘草炮制品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主要研究甘草的炮制对其主成分的影响。
标签:甘草;甘草酸;炮制;紫外分光光度法1 实验材料甘草:购买于哈尔滨同泰大药房经鉴定为豆科植物乌拉尔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备用。
液体辅料:蜂蜜、黄酒、盐水、姜汁、黑豆汁、胆汁、黄连汁、米醋、固体辅料:大米、黄土、麦麸、洁净河沙、滑石粉、蛤粉。
对照品:甘草酸单铵盐(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2 炮制样品的制备取净甘草片,分别采用上述辅料炮制,即得盐炙、酒炙、醋炙、姜汁炙、黑豆汁炙、蜜炙、黄连汁炙、鱼胆汁炙、清蒸、酒蒸、麩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炒黄、炒焦、炒炭等炮制品。
3 测定波长的确定取甘草酸单铵盐对照品适量,用水溶解稀释成浓度约为40μg/mL的溶液,以水为空白,照分光光度法在220~360nm波长之间扫描,结果在252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故选择252nm为测定波长4 标准曲线精密称取甘草酸单铵盐2.50mg,用50%的乙醇定容于50ml的容量瓶中,然后用50%的乙醇分别定容于25ml的容量瓶中,在252nm处,测吸光度,结果表明,甘草酸单铵盐在2ug~30ug/m1范围内,吸光度(A)与浓度(C)之间呈线性相关系。
5 样品的测定精密称取样品5mg左右,置于100ml的锥形瓶,再加入50%的乙醇溶液20ml 密封好后,超声提取20min后,在252nm处测其吸收度。
计算含量,结果见下图表1可知:甘草酸的含量生甘草>蜜炙>醋炙>酒炙>姜炙>黄连汁炙>黑豆汁炙>盐炙>胆汁炙>炒黄>炒焦>米炒>麸炒>蛤粉炒>滑石炒>清蒸>砂炒。
甘草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方法研究进展甘草为豆科(Zeguminosae)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Iata Bat.)和光果甘草(Glycyrrhia glabra L.)的根及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传统中医药认为它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功效。
甘草中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有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类化合物(甘草苷、异甘草苷)及甘草多糖等。
现代药理学实验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甘草酸具有保肝和治肝、治疗肾病和心脏疾病、抗病毒、抗菌等作用;甘草多糖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
随着对甘草化学成分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将有限的甘草资源分离纯化成更多、更纯的甘草有效成分具有广泛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甘草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已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目前甘草有效成分提取、纯化方法很多,本文将有关其提取、纯化甘草有效成分的方法做一概述,为进一步研究甘草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提供参考。
1提取方法1.1溶剂法1.1.1水提法水提取法是最原始,也是过去常用的提取甘草有效成分的一种方法,此法虽然对提取设备要求简单、操作简便,但提取得率较低,并且提取液存放易腐败变质,后续的过滤等操作困难、费时,原因可能是由于极性大的水作溶剂,易把蛋白质、糖类等易溶于水的成分浸提出来,因此也易霉变。
但如果需要提取多糖、苷类等极性大的成分时,因为此法溶剂价格低廉,仍为一种可取的提取方法。
1.1.2有机溶剂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是提取甘草有效成分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其生产成本较低,设备简单,在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该方法工艺简单,收率高,同时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以及产品中的有机溶剂残留,影响产品质量。
由于甘草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和三萜皂苷类,因此广泛用于提取甘草的有机溶剂主要有甲醇、乙醇、丙酮和氯仿。
图一:甘草产地加工流程图
秋季采挖后的甘草,先除去茎基、叉枝及须根后,切成60~120cm
将其晒至半干后绑成小捆,再晒干。
也可以加工成皮革和粉草,皮革是将采挖后的根及根茎去净趁鲜去掉茎头、须根、侧根后晒至大半干时, 将甘草根茎顺直,
成干品。
皮革外皮细紧、有皱纹、皱沟, 深红色, 断面黄白色者为最佳。
把甘草装入滚筒式洗草机内洗净,在将原草经过剁、切、剪进行分类。
剁、切、剪掉过于纤细或多余的须根和支根,以及不采挖时挖碎、损伤、霉烂的部分。
滚筒式洗草机、剪钳、竹筛、震荡式筛药机、风车。
图二:甘草饮片炒制流程图图三:甘草饮片炙制流程图
附件3:产地实用切片机附件4:饮片闷润罐
附件5:甘草用蜂蜜润透附件6:甘草饮片
六、参考文献
龚千锋,郑晗,张的凤.甘草采收、加工与炮制[J].江西中医药,2007(10):58-59.
刘磊,吕冬梅,杨薇.炮制因素对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影响[J].。
甘草炮制工艺研究甘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中草药之一,被誉为“天然药物王”,它不仅具有温和、调节脾胃和助消化的功能,还有多项药用价值。
甘草炮制工艺是一种老祖宗传统工艺,可以将原始甘草加热炮制,以提高其药效成分和抗氧化能力。
炮制甘草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药物水溶性,改善其口感,提高其药效成分的含量和活性。
炮制前,原料甘草必须经过清洁、湿度控制等处理,以保证炮制出的药物质量。
炮制过程一般耗时2-3小时,具体炮制工艺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原料甘草炮制,可以用煤气炉、电炉、顶天炉或桶炉等各种炉子;二是炮制后的甘草混合物进行加热蒸发,使其药效成分提高,以提高其药物的质量和活性。
甘草的炮制工艺也包括混合湿法、潮湿法、炸药法和湿粉碎法等。
混合湿法是将原料甘草放入大桶内,再添加水来浸泡,再加入炉子,经炮制半小时左右。
潮湿法是把炮制后的甘草放入水中,把水改变为中度热水,甘草吸收水份,以此来提高其药效成分。
炸药法是将原始甘草放入炸缸中,经过炸制,可以提高其药效成分的含量。
湿粉碎法是将原料甘草浸泡后,放入细砂研磨机中,利用加热溶液加热,经过研磨,使其药效成分提高,并且可以提高粉末的细度。
经过炮制后,甘草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显著提高,其药效成分的活性和吸收率也有所提升,而且口感也会更好。
此外,炮制过程中,还会加热蒸发,有利于去除甘草的不良物质,从而提高其药效成分的含量,进一步增强药效成分的作用。
除了炮制工艺外,还有烘干工艺可以用来对甘草进行加工处理。
烘干是将原料甘草以一定温度放入烘箱中烘干,可以把甘草中的水分大大减少,从而保持其药效成分的完整性,也可以提高其保存期限。
综上所述,甘草的炮制工艺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药物加工方法,可以改善甘草中的活性成分,提高药效成分的含量和活性,从而提高原料中药物质量和活性。
同时,烘干工艺也可以有效地提高甘草的质量,延长其保质期。
总之,要想提高甘草的质量,必须采用正确的炮制和烘干工艺,以提高其实用性和质量。
由于甘草的炮制工艺复杂,而炮制后的质量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采用严格的管理措施,保证原料的质量,以及采用科学的技术来控制炮制的过程,以确保炮制出的甘草质量可靠、可观。
甘草的炮制与功用探讨
李喜亮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咨讯》
【年(卷),期】2012(004)004
【摘要】目的:探讨甘草及其炮制品的功用.方法:按照《中国药典》规定进行炮制,观察生甘草与蜜炙甘草的临床功用.结果:甘草生品微凉,炙品微温,生用则具甘凉之性而清热解毒,炙用则其甘温之质而温中补虚.结论:甘草是临床最常用的药味之一,可补可泻,其功效与炮制密切相关;炮制方法不同,对其有效成分的影响也不一样,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要辨证施治,正确使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总页数】1页(P76)
【作者】李喜亮
【作者单位】虞城县张集镇卫生院,河南虞城,476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甘草炮制方法对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J], 王世华
2.炮制因素对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影响 [J], 刘磊;吕冬梅;杨薇
3.甘草炮制方法对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分析 [J], 诸葛怡
4.甘草炮制方法对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的影响分析 [J], 诸葛怡;
5.甘草含有的甘草苷和甘草酸受炮制因素的影响探讨 [J], 李海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甘中药甘草炮制工艺研究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浅淡中药甘草的炮制工艺研究摘要:甘草为常用大宗药材,药食兼用品种,年需要量约6万吨左右,位列诸药前列。
近年来,家种甘草的生产和销售量趋增,市场较野生品畅销。
甘草国之药老,有“十方九草”之美誉,被大量用于临床配方,同时,甘草提取物被广泛地工业、化工等领域,并有大量的出口。
甘草数量巨大,行情人为性不强,随着家种品的市场占有量增加,关注力明显在增加。
关键词:甘草,炮炙,炼蜜,蜜炙1.引言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的产物,其中中药有效成分不易散失,副作用小,中药方剂可因症、因病的不同随时加减,对于治疗慢性病及疑难杂症有明显的疗效等优点,使中药成为现在药疗主流。
而在临床应用中,药品的疗效是否显着,能否充分发挥它的临床效应,达到治疗目的,炮制这个环节就非常重要。
因为中药材的炮制加工是保证临床医疗根本,只有炮制到位才能使中药的“四气”、“五味”等得以在临床上很好的发挥。
甘草做为中医临床常用的大宗中药品种,我们就有必要研究它的炮制工艺了;甘草在临床应用中,炙甘草是其常用的炮制品。
甘草蜜炙后功能主治的侧重点由清热转为补脾,但目前对甘草蜜炙补脾的炮制机理尚不明确,相关的成分、功效研究比较薄弱,部分理论问题存在异议,工艺仍未规范化。
因此需要确定其工艺,对甘草炮制前后的变化进行研究,初步探讨其炮制原理。
本论文以甘草不同炮制品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化学成分比较、炮制工艺、药理等一系列研究,具体内容如下:各种甘草提取物大多对小鼠脾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炙甘草作用最显着,说明甘草蜜炙后确能提高其补脾功效;生甘草单纯加热、加入炼蜜或两个因素单纯加合并不能等同于炙甘草,只有将两个因素有机地结合才能体现炙甘草的补脾作用。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蜜炙法炮制甘草是有道理的。
研究结果表明,甘草蜜炙后功效重点转为补脾,与其饮片成分发生的质变和量变有关。
2.甘草概况2.1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l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
2.2产地甘草主产于内蒙古、宁夏、新疆、甘肃;2.3性状特征2.3.1甘草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
外皮松紧不一。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
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
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
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
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2.3.2炙甘草形如甘草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放射线状。
质稍黏,具焦香气,味甜。
2.4有效成分(glycyrrhizicacid),又称,一种三衍生物。
为的二葡萄糖醛苷(见苷),是甘草的甜味成份,存在于植物中,在乙酸中结成片状或棱柱状。
在220℃分解,溶于水。
甘草次酸分子式C 30H46O4。
有两种同质异晶体。
分别为300~304℃和287~293℃,比旋光[α]D+163°。
溶于乙醇。
2.5功效与作用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2.6性味与归经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2.炮制方法炮制方法分四个过程:净制、洗润、切制和炮制。
3.1净制除去泥沙、虫蛀品、霉变品、须根等杂质;进行大小、粗细分档,使其均匀一致,便于进一步炮制。
3.2洗润取选好的甘草,放洗药池中来回冲洗,每50公斤冲洗时间为10~15分钟,洗完放润池中加水超过甘草3~5厘米,浸泡2~4小时。
闷润0.5~1小时。
3.3切制在切制前的软化处理过程中遵循“少泡多润,药透水尽”的原则,避免药物有效成分流失,影响药材质量;软化好以后,进行切制2~4mm厚片。
要求厚度基本一致。
3.4炮炙3.4.1蜜制炼蜜:将蜂蜜置锅内,加热至沸腾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捞去浮在表面的泡沫和蜡质,然后用罗筛或纱布滤去杂质,丢掉。
对于浓稠的蜂蜜可酌量加开水稀释,过滤后继续炼制,一般以起鱼眼泡,手试粘性较生蜜略强,颜色稍微加深,炼蜜时温度在105℃为好,比重约1:30即可。
取净甘草片,将定量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甘草片中拌匀,闷润,至蜜汁被吸尽,置炒制器具内,温火加热,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筛去碎屑。
每100kg净甘草片,用炼蜜25kg。
3.4.2炒制取净甘草片适量,置炒制器具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为宜,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3.4.3麸制先将麦麸炒热,加入甘草,炒20~30分钟,至甘草断面呈黄色,筛去麦麸,再用水洗去麦麸,12小时后,切片即可。
3.4.4水炙甘草是以生甘草沾水炒至干后,再沾水再炒,反复多次,直至甘草已熟为度。
4.炮制前后化学成分以及主治功能的变化4.1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1)对甘草粗末和饮片的水煎液做数种物理常数和甘草酸含量测定。
结果证明,甘草粗末比饮片煎出成分多,有显着差别。
粗末头煎比饮片头煎多煎出甘草酸0.357g,粗末二煎比饮片二煎多煎出甘草酸0.14g。
粗末与水的接触面大,利于药中成分煎出。
应用甘草粗末,可达到节约用药的目的。
建议将甘草研成0.15~0.2cm粗末状入煎。
(2)比较生甘草、清炒甘草与6种不同加蜜量的甘草炮制前后甘草酸的含量。
结果表明,甘草酸的含量没有显着变化,甘草酸的含量与加蜜量多少无关。
但从中医角度蜜炙可与甘草起协同作用,故加蜜量以甘草100kg,加蜜18~20kg为好。
蜜炙甘草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作用。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3)对比甘草加工过程中浸泡与浸润时间长短、饮片厚度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浸泡48小时的损耗率,水溶性浸出物为49.89%,甘草酸为48.40%;浸润48小时的损耗率,水溶性浸出物为7.22%,甘草酸为4.49%。
认为甘草只能润,不能泡,浸泡对药材的有效成分损失极大。
润药对某些质地坚硬的药材不能忽视,否则对有效成分和疗效都有严重影响。
饮片厚度是2~3mm时,甘草酸的浸出率为99.91%;饮片厚度是5~6mm时,甘草酸的浸出率为85.22%。
饮片厚度对有效成分的浸出有一定影响,应以2~3mm为好。
诱发大(4)比较生甘草与炙甘草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结果表明,炙甘草在对抗BaCl2白鼠心律失常方面优于生甘草。
炙甘草和生甘草均对CaC1-Ach混合液诱发小白鼠心房纤额,表2现一定的预防作用。
炙甘草和生甘草均有加强异搏定诱发小鼠房室传导阻滞的作用,且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增强。
(5)对比蜜炙炒甘草和蜜炙烘甘草对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与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及其急性毒性。
研究结果表明,炒甘草与烘甘草相等剂量下,有相同的促皮质激素样作用和拮抗地塞米松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抑制作用。
烘甘草的急性毒性低于炒甘草的毒性。
现代化大生产,可用烘甘草代替手工炒甘草,有利于统一工艺标准。
(6)应用纸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烘法与炒法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两者的甘草酸含量变化没有显着性差异。
认为烘法可代替传统的炒法蜜炙甘草,在实际生产上是可行的。
4.2炮制前后功能主治的变化4.2.1甘草味甘,性平。
归心、脾、胃经。
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作用。
生品长与清热解毒、祛痰止咳。
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臃肿疮毒、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等。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
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
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
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
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
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
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
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
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
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着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
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
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
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4.2.2炙甘草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的作用。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4.2.3水炙甘草水炙甘草,古书论述较少,临床对需较长时间服生甘草以解毒泻热,但体质较虚者,可选用水炙甘草,以免过于性凉。
对需温补脾胃而又有脘腹胀满,不宜用蜂蜜滋润腻滞者,可选用水炙甘草,使补而不腻。
古人对生、熟甘草不同炮制与功效的认识,不但是临床实践得出的宝贵经验,也符合现代药理实验。
因此,临证之中,要注意选用经不同炮制的甘草,才能对症下药。
5.展望炮制能够提高药效和用药安全。
是否炮制或是否认真炮制,是密切关素系到药品的质量问题。
实践证明中药炮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保证药品质量,提高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药炮制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临床效果。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必须引起中药加工部门的足够重视。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要严格地按照药典及各地炮制规范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炮制;另一方面不断总结和推广炮制经验,使中药炮制不断得到改善和完善。
参考文献:[1]陈贵廷.本草纲目通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上册:462-463.[2]吴又平.生、炙甘草不可相互代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5,15-45.[3]陈贵延.本草纲目通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下册:639-642.[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二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0-81.致谢在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向关心帮助和指导我的指导老师张小年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两年多的学习经历,面对现在的收获,我感到无限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