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简介
- 格式:pdf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11
中药材加工工艺一、中药饮片的定义中药饮片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将中药材通过净选、切制和炮制三大工序,制成一定规格的成品。
二、中药饮片生产工序中药饮片生产的主要工序简单分为净制、切制、炮炙三大工序。
1、净制净选后的药材称为“净药材”。
“净药材”是药材通过分别选用挑选、风选、水选、筛选、剪切、刮削、剔除、刷擦、碾串及泡洗等方法,达到规定净度的质量标准。
2、切制净药材的切制有鲜切或干切,都需经水润软化。
软化药材要求“少泡多润”“药透水尽”,防止药材内在水溶药效成分的丢失。
切制的方法有切、剪、刨、铹、劈、捣、制绒等。
切制要求一定规格的厚薄度、粒度,切制后的饮片加以干燥,以利保存、保证质量。
3、炮炙炮炙是指取用净制或切制后的净药材、净片,根据中医药理论制定的炮制法则,采用规定的炮制工艺制成药物的过程。
炮炙方法有:加热处理的:如炒制、烫制、煅制、制炭、蒸制、煮制、煨制等。
加入特定辅料再经加热处理的:酒制、醋制、盐制、姜汁炙、蜜炙、药汁制等。
另外,还有采用制霜、水飞等工艺处理的。
三、中药饮片的工序、设备与质量控制中药材必须依法炮制才能达到中医临床用药的质量标准,并能适应中医处方和中成药制剂的用药和调配质量的要求。
一般生产经过备料、净制、浸润、切制、干燥、炮炙等工艺环节,最终使各种规格的饮片达到规定的纯净度、厚薄度和安全有效性的质量标准。
近年来,我国中药炮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表1-1直观比较中药饮片的生产、选用设备与质量控制的情况。
四、中药饮片炮制的一般工艺流程1、净制生产工艺中药饮片净制生产工艺流程图2、切制生产工艺中药饮片切制生产工艺流程图3、清炒生产工艺中药饮片清炒生产工艺流程图4、辅料炒制生产工艺中药饮片辅料炒制生产工艺流程图5、炙制生产工艺中药饮片炙制生产工艺流程图6、燀制生产工艺中药饮片燀制生产工艺流程图7、蒸制生产工艺中药饮片蒸制生产工艺流程图8、粉碎生产工艺中药饮片粉碎生产工艺流程图9、煅制生产工艺中药饮片煅制生产工艺流程图。
古法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与现代炮制方法对比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中药在粉碎、配制成药或切成饮片前后,有一部分需要经过各种方法的加工处理,这叫做“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参考古人经验,并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剧毒或刺激性强的药物,经过炮制后可以减低大部分或一部分毒性。
如乌头、附子、半夏经过炮制后减低毒性。
2、以适当溶媒加工处理,增加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度,使它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较快的发挥治疗作用。
如酒炒、醋蒸等。
3、破坏中药中的某些成分,适当地改变其原有性能。
如炒炭等。
4、便于粉碎、切片和保管。
5、可以矫味、矫臭及赋色等。
6、除去杂质,使它洁净。
(二)古代的炮制方法古人在炮制方面发挥了辛勤卓越的劳动,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为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炮制论”是讨论炮制法最早的书籍,记载了炮制十七法:1.炮:置药物于火上以起烟为度,如炮干姜。
2.爁: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使之微熟为度。
如杏仁。
3.煿:将药物置火炕干,后世改为烘法。
4.炙:将药物和以蜂蜜或姜汁于炭火上微热,如炙黄芪、炙甘草姜炙厚朴,姜半夏等。
5.煨:将药物置炭灰中,煨之使热,如煨木香。
6.炒:将药物置铁锅或砂锅中炒至微黄,如炒谷芽。
7.煅:将药物置炭火上烧令通红,然后放在醋盆中淬。
如煅磁石。
8.煉:将药物用火久熬,如炼蜜。
9.制:制去其偏性,有水制、姜汁制、童便制等。
10.度:量药物的大小长短。
11.飞:研药物为细末,置水中搅拌静置,分取其不同时候的沉淀。
如水飞朱砂。
12.伏:是土类,如伏龙肝,即灶心土。
13.鎊:用金属制成的锉形物,将坚强的药物锉成薄片状,便于制成粉末,如鎊羚羊角。
14.樧:即捣碎。
15.矖:即晒字。
16.曝:将药物置太阳下曝晒。
17.露:将药物放置户外,任其日晒夜露。
这些方法经过千余年来历代医药学家在实践中不断的修改,有的方法内容已更加充实,有的方法则仅有名而不用了。
中药炮制方法汇总中药炮制是指将天然药材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具备一定的医疗药理活性和应用价值。
中药炮制的方法非常丰富,下面将针对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进行汇总介绍。
1.酒制:将中药材与白酒、红酒等高度酒精溶液浸泡,通常时间为数天到数月。
酒制有助于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增强活性,同时也能消除药材的寒凉之性。
2.水煎浸制:将中药材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将浸泡液和药材一起煎煮,直至液体浓缩成药汁。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矿藏更深层次的中药材,以及一些有效成分不易溶于醇类溶剂的中药材。
3.蒸制:将中药材放入蒸锅中蒸煮,蒸发杂质,提取有效成分。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有毒性的中草药,蒸制可以降低毒性,增加安全性。
4.炒制:将中药材放入铁锅或砂锅中进行炒制,常常会加入一些辅助炒制的物质,如食盐、糖等。
炒制可以增加药材的活性,改善药材的外观、气味和味道。
5.曝晒:将中药材晒干在阳光下,以减少水分含量,同时也能通过太阳光的紫外线杀死一些微生物。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一些具有潮湿性的中药材。
6.发酵:将中药材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发酵,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改变药材的性质。
发酵可以增加药材的活性成分、改善其质地和口感。
7.水蒸气炙制:将中药材放入专用的炙制器中,通过水蒸气的作用使其加热,提高活性成分的释放和药效。
8.煅制:将中药材放入砂锅或炉中进行烧煮,使其发生化学变化,增加活性成分和药效。
9.黄漆附贴:将附于其他物质上的中药材用特定的工艺粘贴上黄漆,以增加药效和保护药物。
10.石炮制:将中药材放入石炉中进行炮制,利用高温和石材的特性提高活性成分的释放和药效。
11.水蒸气处理:将中药材用水蒸气进行处理,以改变其性质和活性,使其更适合药理和药用。
总之,中药炮制是中药制备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提高药效和使用效果。
不同的炮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中药材,通过炮制可以调整中药材的药性、理化性质,减少毒性和副作用,增强其治疗作用和安全性。
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中药饮片是指以中草药为原料,采用一定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具有药用价值的干燥品。
其制作方法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采集、筛选、晾干、加工、打包等环节。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药饮片生产工艺的具体步骤和特点。
1. 中草药材的采集中草药材的采集应根据种植、采收、晒制、加工等工作的不同时期,采用适当的采摘器具和方法。
同时,采摘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采用“绿色采摘技术”,确保采摘的中草药材质量。
2. 中草药材的筛选中草药材的筛选主要是对采摘回来的中草药材进行清洗、筛选,去掉土壤、杂质等不利于饮片生产的物质。
同时,对于材料的龄期、产地、性味、化学成分等也要进行筛选。
3. 中草药材的晾干中草药材的晾干是指将采摘回来的中草药材放置在自然环境下晾干,去掉其中的水分、降低其含水率。
晾干时应注意环境卫生,并使用防潮材料保护其质量。
4. 中草药材的加工中草药材加工是指对晾干的中草药材进行加工处理,包括切片、炒制、蒸制、浸泡等。
加工处理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的药材、不同的部位和不同的处理目的进行选择。
5. 饮片的制作中药饮片的制作主要分为浸泡、煮汁、蒸熟、烘干、包装等环节。
浸泡是将加工处理好的中药材泡水,使其软化后更易于切割或研磨;煮汁是将浸泡后的中药材煮开,然后压榨成饮片;蒸熟是将压榨出来的饮片进行蒸熟处理,保证质量和效果;烘干是将蒸熟的饮片进行烘干,使其质量更加稳定;最后是将烘干后的饮片进行包装,以便于储存和销售。
6. 特点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具有一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利润丰厚•生产流程简单,易于掌握和操作•生产质量高,功效稳定可靠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过程,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完善的管理体系。
只有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中药饮片的安全、有效性。
浅谈中药饮片如何炮制内容摘要: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是中药传统技艺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所在,是在历代中医药长期医疗实践中产生,并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1中药炮制的起源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其治疗“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汤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表明当时预治疾病已经使用了药物常规炮制品。
到了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
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
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
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
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明代时期,中药炮制发展得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陈璧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令平和……”。
他还强调:“凡药制造,责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著名的医药学者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
2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2.1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药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药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但也常带有一些非药用部分,而影响疗效,并且不同药用部位药效有异。
中药饮片炮制方法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临床用药需求和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药材凡经净制、切制或炮炙等处理后,均称为“饮片”;药材必须净制后方可进行切制或炮炙等处理。
炮制用水,应为饮用水。
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有关要求:—、净制即净选加工。
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使用挑选、筛选、风选、水选、剪、切、刮、削、剔除、酶法、剥离、挤压、刷、擦、火燎、烫、撞、碾串等方法,以达到净度要求。
挑选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虫蛀及霉变品,或将药材大小、粗细分开,便于加工处理。
筛选选用不同孔径的药筛,筛除砂土、灰屑等杂质。
风选利用药材和杂质的比重不同,用风选设备去除杂质。
水选用水洗去附在药材表面的泥沙等杂质。
剪、切剪或切去药材残留的非药用部分,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
刮、削刮或削去药材表面的粗皮、附生杂物等。
剔除剔去非药用部位。
酶法在适宜条件下,利用蛋白酶等酶制剂酶解除去动物类药材的残肉筋膜等附着物。
剥离剥去果实类药材的外壳等非药用部位。
挤压挤压除去果实类药材的果核等。
刷、擦:刷或擦去药材表面的绒毛或异物。
挖:挖除果实类药材中的内瓤、毛核等。
火燎、烫:用火燎或烫,去除药材表面残留的茸毛等。
撞:撞去药材非药用部分。
碾串:去除药材外表附着的毛须、钩刺、果皮等非药用部位。
二、切制: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均须进行软化处理。
软化处理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
分别规定温度、水量、时间等条件,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切后应及时干燥,以保证质量。
1. 软化包含喷淋、洗、浸泡、润、漂、煮、蒸等方法。
亦可使用回转式减压浸润罐、气相置换润药箱等软化设备。
喷淋有些全草类药材不宜用水浸泡,干切又易破碎,根据其质地,适量喷淋清水,稍润使柔软。
洗用适量水洗去药材表面的杂质;洗药时间依据药材性质而定,对吸水性强或芳香性药材应迅速洗净,以免有效成分流失,称为抢水洗。
浸泡用水或辅料浸泡至该品种规定的时间或程度时,取出,以“少泡多润”、“药透水尽”为基本原则,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中药饮片生产工艺流程中药饮片是将中药材经过一系列工艺加工,制成易于服用和保存的片剂。
它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剂型,具有服用方便、药效稳定等特点。
下面将介绍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流程。
一、原料采集与准备:首先,需要选择优质的中药材作为原料。
中药材要求无虫蛀、无霉变、色泽鲜亮、气味纯正,且符合相关药典规定。
然后,对原料进行洗净、挑选和晾干等处理,以确保质量。
二、研磨粉碎:将经过处理的中药材进行粉碎。
通常采用机械研磨的方法,如碎药机、细碎机等设备,将中药材研磨成适合制片的粉末。
三、浸泡浸出:将研磨好的药粉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酒精等溶剂进行浸泡浸出。
根据不同药物的特性,可以采用常温浸泡、加热浸泡、蒸馏浸泡等不同的浸泡方法。
使药粉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于溶剂中。
四、滤液过滤:经过浸泡浸出后,需要进行滤液过滤。
将药液放入滤器中,使用滤纸或滤网对药液进行过滤,去除杂质和悬浮物。
五、浓缩煎煮:将过滤后的药液转入煮锅中进行浓缩煎煮。
借助设备如电加热锅、蒸锅等进行煎煮,使药液逐渐浓缩,除去多余水分。
六、混合制片:将浓缩后的药液与辅料进行混合。
在制片过程中,可以加入黏合剂、润滑剂等辅料,以提高饮片的质量。
七、成片压制:将混合好的药物料放入压片机中进行成片压制。
通过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使药物料变成形状规整的片剂。
八、晾干包装:将制成的饮片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进行晾干。
使饮片中的残余水分蒸发,确保片剂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然后,将晾干的饮片进行包装,通常使用铝塑包装袋或玻璃瓶等密封包装材料。
九、质量检验:对成品饮片进行质量检验。
主要包括外观质量、含量测定、污染物检测、微生物检验等多项指标,以确保饮片的质量安全。
十、出厂销售:经过质检合格后,饮片可以出厂销售。
将成品饮片存储在避光、防潮、干燥的环境中,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包装、标签贴附和储存,以保障产品的质量和有效期。
以上是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流程。
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环节的质量,确保药材的质量和加工的安全性,以制得出高质量的中药饮片。
中国人治病喜欢喝中药,而喝中药不可不了解中药的炮制知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是中药行业的三大支柱,中医在临床用以治病的物质是中药饮片和成药制剂,通过一定的加工炮制制成中药饮片,供应配方和制剂,中药的疗效并非原药材的疗效,实际是饮片的疗效,因此中药饮片处于三大支柱的中心地位。
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是中药传统技艺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所在,是在历代中医药长期医疗实践中产生,并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时代。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其治疗“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汤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表明当时预治疾病已经使用了药物常规炮制品。
到了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
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
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
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
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明代时期,中药炮制发展得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陈璧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令平和……”。
他还强调:“凡药制造,责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国家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中药饮片炮制是指中药中的饮片原料经过制备加工而成饮片,通常包括切割、旋切、快速混研等工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由民政部提出,实施广泛。
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要求,覆盖常用的饮片原料的处理、制备工艺、加工技术和炮制设备,以及炮制安全性、性能要求等,旨在统一准确完善饮片炮制工艺流程,确保最终产品质量。
考虑到安全性,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在批量炮制和混粉制剂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循规定,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另外,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还规定必须使用正规的药材,选用优质的原料,保证饮片的质量、安全性。
每批饮片产品都要经过厂家严格检测,以确保质量标准,保证这些饮片给消费者带来安全、有效的药效。
综上所述,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旨在保证饮片炮制过程的安全可靠,确保生产的饮片产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给消费者带来满意的服务体验。
的净制都非常重视。
中药亦要求以净制后的“净药材”入药,《中国药典》炮制通则把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
2.2软化、切制与临床疗效中药切制之前,需经过泡润等软化处理,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
然而,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给饮片的干燥带来困难。
利用蒸气软化药材,应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坏。
切制时,饮片不均匀,厚薄、长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药用成分溶出不一。
若需进一步加热炮制,还会出现受热不均,生熟不一,药效有异的情况。
如: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中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
若白芍切厚片,则煎煮时间不易控制。
煎煮时间短,虽能全桂枝之气,却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时间长,虽能取白芍之味,却失桂枝之气。
方中桂枝、白芍均为主药,切均薄片,煎煮适当时间,即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
饮片的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发霉变质。
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含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成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
2.3干热炮制与临床疗效干热炮制,主要是用火加热。
既是最早的炮制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
干热炮制的各种方法中以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
药物炒制,其方法简便,但在提高疗效,抑制偏性,减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许多中药炒制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谷芽、炒麦芽、炒扁豆等。
中药经炒制处理后,能从不同途径调整药物的功用,满足临床不同的用药要求。
煅制法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
此外,煨制、干馏等法对疗效也有明显影响。
尤其是煨制后,药效常有明显的变化,干馏法则常用于制造新药。
如木香生品行气止痛作用明显,煨木香则专于实肠止泻。
2.4湿热炮制与临床疗效湿热炮制为水火共制的一类炮制方法。
常用的有蒸法、煮法、煽法。
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传承与创新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人们对传统医学的重新认识,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被日益重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许多传统的炮制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另一方面,现代技术手段未能有效融入炮制过程中,制约了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进步。
因此,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出发,对中药饮片炮制技术进行传承与创新势在必行。
二、工作原理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临床用药需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提取和精制的一种技术。
在传承传统炮制技术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以提高中药饮片的质量和效果。
三、实施计划步骤1.资源调查:全面调查全国各地的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现状,了解传承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传承与保护:建立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传承与保护基地,通过师徒传承、培训班等方式,培养新一代的炮制技术人才。
3.技术创新: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对传统的炮制技术进行改进和提升。
4.产业对接:推动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的对接,形成产业链,实现产业化发展。
5.质量标准建设:建立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工作。
五、创新要点1.传承与保护模式的创新:通过基地建设、师徒传承等方式,实现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活态传承。
2.技术手段的创新: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对传统的炮制技术进行改进和提升。
3.产业对接模式的创新:推动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的对接,形成产业链,实现产业化发展。
4.质量标准体系的创新:建立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质量标准体系,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六、预期效果1.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传承与保护得到有效加强。
2.现代科技手段在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3.中药饮片炮制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实现有效对接,产业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中药行业的中药炮制技术与工艺中药炮制技术与工艺在中药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材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工艺,如清洗、切割、蒸煮、晒干等,以增强其药效,改变其性味,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中的中药炮制技术与工艺,并分析其对中药质量和疗效的影响。
一、传统中药炮制技术与工艺传统中药炮制技术与工艺是中药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技术和工艺源远流长,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和传承,具有独特的价值。
传统中药炮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洗处理:中药材在采集后需要进行清洗处理,以去除杂质和不洁物。
清洗处理的方式有水洗、蒸汽熏蒸等。
2. 切割粉碎:中药材经过清洗后,需要进行切割或粉碎,以便提高煎煮效果。
切割方式有切片、切丝、切块等,粉碎方式有研磨、研磨等。
3. 蒸煮熬煮:切割或粉碎后的中药材需要进行蒸煮处理,以提取有效成分。
蒸煮的方式有煎煮、煲炖等。
4. 晒干烘烤:经过蒸煮的中药材需要晾晒或烘烤,以去除多余水分,保持适当含水量。
晾晒方式有自然晾晒、遮阳晾晒等,烘烤方式有太阳炙晒、炉烘等。
以上是传统中药炮制技术与工艺的主要方面,这些工艺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药材的活性成分,提高了中药的药效。
二、现代中药炮制技术与工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炮制技术与工艺也在不断创新。
现代中药炮制技术与工艺结合了传统经验和现代科学方法,不断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以下是现代中药炮制技术与工艺的几个方面:1. 超声波提取:超声波提取是一种先进的中药炮制技术,通过超声波的作用,使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迅速释放。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
2. 微波干燥:微波干燥是一种新型的中药炮制技术,通过微波的作用,将中药材中的水分迅速蒸发。
这种技术能够保持中药材的活性成分,同时缩短了传统干燥时间。
3. 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是一种高效的中药炮制技术,通过将中药材与超临界流体接触,迅速提取有效成分。
这种技术具有无污染、高效率等特点。
中药饮片如何炮制中医中药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经过千百年来不断发展、创新、总结、再创新后逐渐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瑰宝。
伴随着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关注,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中医药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药饮片可以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也可以起到保健作用,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中药饮片?一、中药饮片是什么?中药饮片则是中医理论指导下,可以直接用于进行调配或制剂的中药材及其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品,如今已经成为中医临床方剂的基本组成部分。
事实上,中药饮片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用来进行泡水引用的中药制片,而是通过传统中药制药工艺所加工处理与制作的中医药,其包含了多种类型。
中药饮片的炮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制药工艺技术,所谓炮制,在古代本被称之为“炮炙”,按照古代时的说法,“炮”是将药物置于火上进行加热,而“炙”则是用辅料与药物拌和后用火进行加热,“炮”与“炙”两个字主要是指在中药的整个制作加工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两种火处理方式,而且也使对古代炮炙原意的一种延续或保存,更为确切的说是对多种多样中药加工处理技术的反映,而现代将中药炮炙称之为炮制,也是借助“制”来概括中药现代更为广泛的加工方法。
二、中药饮片有哪些功能效果?中药饮片可以有效治疗人体全身所有的疾病,但其有个前提,需要建立在专业中医师辩证论治正确的基础上,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才会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通常中药饮片是以中草药所制成的一种饮片形式,有着很高的药物质量,效果也更好,使用更为便利,更易储存。
可以说,中药饮片是中国中医药的精髓,功效和作用非常全面,可以进行人体阴阳失衡的调和,起到扶正祛邪,扶正固本的功效。
事实上,中药饮片有着很多不同类型,根据具体的功效可以分为补气,补血,温阳,解表,泻下、补肺、清肺,平肝潜阳等等,但实际使用时需要在医生的辨证论治下选择合适的中药饮片。
三、为什么需要进行中药饮片的炮制?从中药饮片的原材料角度来说,其所使用的中药大多是来自自然界中的植物、矿物、动物,其中可药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也会带有一些非要用的部分,这些不同药用部分的药用效果也不同,所以原药材在发挥功效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才需要进行炮制,将非要用部分予以剔除,调整药性,达到增利除弊的效果。
中药饮片炮制的方法详解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是中药传统技艺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所在,是在历代中医药长期医疗实践中产生,并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时代。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其治疗“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汤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表明当时预治疾病已经使用了药物常规炮制品。
到了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
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
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
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着《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
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明代时期,中药炮制发展得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陈璧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令平和……”。
他还强调:“凡药制造,责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着名的医药学者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其巨着《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
对有些炮制方法还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讨论。
继之,缪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常用的炮制方法,在他的着作《炮制大法》中,提出了着名的炮炙十七法。
中药饮片炮制的方法详解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是中药传统技艺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所在,是在历代中医药长期医疗实践中产生,并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一、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战国时代;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其治疗“目不瞑”的秫米半夏汤中就有“治半夏”的记载,表明当时预治疾病已经使用了药物常规炮制品;到了汉代,据有关资料记载,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斩断、研、锉、捣膏、酒洗、酒煎、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翅足、去毛等;同时,炮制理论开始创立;我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在南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着雷公炮炙论问世,记载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炙、炮、煅、浸、飞等;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某些炮制方法,现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明代时期,中药炮制发展得较为全面,在理论方面,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记载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难化增益元阴;陈璧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至令平和……”;他还强调:“凡药制造,责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着名的医药学者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其巨着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治”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对有些炮制方法还运用中医理论加以讨论;继之,缪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常用的炮制方法,在他的着作炮制大法中,提出了着名的炮炙十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中药炮制事业,使中药炮制事业发展很快;各地有关部门都对散在本地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炮制经验进行了文字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全国大部分地区制订、出版了炮制规范;同时,国家在药典中也收载了中药炮制内容,并相继出版了一批炮制专着;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经验集成,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炮制学等;在科研方面,目前全国有许多中医药研究机构都开展了对中药炮制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科研队伍;在生产方面,中药炮制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药物饮片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随着我国技术的革新,炮制生产设备已逐步机械化,如滚动式洗药机,去皮机、镑片机、切片机,各种类型的电动炒药锅等;这些将朝着自动化、联动化的方向发展;二、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1.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药多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药用部位含有一定的药物成分,但也常带有一些非药用部分,而影响疗效,并且不同药用部位药效有异;而原药材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就需要通过炮制,调整药性,增利除弊,以满足临床治疗要求;所以中医临床配方用药都是用炮制后的饮片;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常常是一药多效,而中医治病往往不是要利用药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据病情有所选择,因此,需要通过炮制对原有性效予以取舍,权衡损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减弱,某些不利于治疗的作用消失,力求符合疾病的治疗需求;疾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病情的发展变化多端,症候的表现不一,脏腑的属性、喜恶、生病病理各异,故立方遣药及炮制品的选用都应考虑这些因素;如:女贞子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清虚热,且药性较平和,养阴而不腻,清热而不损阳气,实为滋阴补肾之良药;但生用或制用与病情变化有关,当患者肝肾阴亏,兼有肠燥便秘者,可选用生品,既可补肝肾,又可润肠燥,二者兼顾,且用量宜大;当便秘已去,肝肾阴亏之象尚未完全消除时,除调整处方外,女贞子则宜制用,增强其补肝肾之力,避免过用生品又引起滑肠;由此可知,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所以炮制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一大特色;2.炮制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方法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主要依据;炮制工艺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中药净制与疗效中药净制的方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对药效的影响很大;因此,中药在用于临床之前,基本上都要经过净制处理,方能入药;从古至今,医药学家对中药的净制都非常重视;中药亦要求以净制后的“净药材”入药,中国药典炮制通则把净制列为三大炮制方法之一;软化、切制与临床疗效中药切制之前,需经过泡润等软化处理,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然而,控制水处理的时间和吸水量很重要,若泡浸时间过长,吸水量过多,则药材中的成分大量流失,降低疗效,并给饮片的干燥带来困难;利用蒸气软化药材,应控制温度和时间,以免有效成分被破坏;切制时,饮片不均匀,厚薄、长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药用成分溶出不一;若需进一步加热炮制,还会出现受热不均,生熟不一,药效有异的情况;如: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方中桂枝以气胜,白芍以味胜;若白芍切厚片,则煎煮时间不易控制;煎煮时间短,虽能全桂枝之气,却失白芍之味;若煎煮时间长,虽能取白芍之味,却失桂枝之气;方中桂枝、白芍均为主药,切均薄片,煎煮适当时间,即可达到气味共存的目的;饮片的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高,若不及时干燥,就会发霉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含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成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干热炮制与临床疗效干热炮制,主要是用火加热;既是最早的炮制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药效有明显的影响;干热炮制的各种方法中以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药物炒制,其方法简便,但在提高疗效,抑制偏性,减少毒副作用方面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许多中药炒制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收到启脾开胃的作用,如炒谷芽、炒麦芽、炒扁豆等;中药经炒制处理后,能从不同途径调整药物的功用,满足临床不同的用药要求;煅制法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或者需要制炭的植物药;此外,煨制、干馏等法对疗效也有明显影响;尤其是煨制后,药效常有明显的变化,干馏法则常用于制造新药;如木香生品行气止痛作用明显,煨木香则专于实肠止泻;湿热炮制与临床疗效湿热炮制为水火共制的一类炮制方法;常用的有蒸法、煮法、煽法;此外,还有提净法;部分复制药物仍离不开蒸、煮的方法;蒸法和煮法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多,用得非常普遍;清代医方集解云:“半夏用醋煮者,醋能开胃散水,敛热解毒也,使暑气湿气俱从小便下降;”清代本草新编有“寒水制硫黄,非制其热,制其毒也;去毒则硫黄性纯,但有功而无过,可用之而得宜也”的记载;湿热法炮制药物,其特点是加热温度比较恒定,受热较均匀,因此较易控制火候,加热时间可根据需要灵活掌握;煮法和煽法水量也很重要;若上述条件掌握不好,往往造成药物火候“不及”或“太过”,影响疗效;火候不及,达不到熟用目的;火候太过,则会降低疗效或丧失疗效;如何首乌,蒸制时间太短,服后可出现便溏或腹泻,甚至有轻微腹痛现象;桑螵蛸、天麻蒸的时间过长,则会“上水”,不但难干燥,且会降低疗效;川乌煮制时间太短,则达不到去毒效果;水量应适中,若水过少,则水煮中后还砂到火候要求,水过多则损失药效;辅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疗效用辅料制药起源甚早,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酒醋溃的记载;以后辅料种类逐渐增多,较系统地阐述辅料作用的首推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但以明、清时期资料较多;明代证治准绳在论述黄柏的炮制作用时指出:“生用则降实火,熟用酒制则治上,盐制则治下,蜜制则治中而不伤;”这说明用不同辅料炮制后其适应症、作用部位以及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中药加入辅料用不同的方法炮制,可借助辅料发挥协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尽量符合临床治疗的要求;3.炮制与药性的关系中药通过炮制,其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都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常常异致功效、用途发生相应的改变,运用于临床所产生的效应也不一样;三、中药炮制的作用与目的1.洁净药物保证用量准确原药材含有非药用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夹有泥沙、杂物;动物的皮、肉、骨、筋、角等残留腐肉、恶血;使用前进行清除杂物,洗去泥沙、污垢,筛去灰屑,除去霉烂变质之物和非药用部位,可使药物清洁纯净,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2.便于调剂和制剂植物的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配制量和配方;矿物类、贝壳类、动物骨甲类如自然钢、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于调剂和制剂,而且在短时间内又不易煎出有效治疗的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特殊的炮制方法使其质地变脆变酥,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3.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部分中药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其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为了达到医疗上用药安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非常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如:草乌有浸、漂、煮、蒸、加辅料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4.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中医采用寒、热、湿、凉及辛、酸、苦、咸来表达中药的性能;性和味如果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给病人带来不利的一面;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的病情和患者病情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用不同的炮制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中药往往通过炒、蜜炙等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麸炒以缓其药性”的说法;5.增强药物的疗效中药通过适当的炮制,可以提高中药的疗效;一方面是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而增强疗效;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箱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这便是现代“适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因为种子被有硬壳,炒后种皮破裂,有效物质就便于煎出;另一方面是药物之间相互配合起协同作用,起到增强疗效的效果,如款冬花和紫苑等化痰止咳作用的药物,经蜜炙后其作用增强;再: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分从而提高疗效;如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作用是走而不守,但如经用酒制后,就能上行而清上焦热邪引起的牙痛、口舌生疮等,即转降为升;又如紫胡入经分散入心包、肝、胆、三焦,如果经用醋制后,就可专入肝经,让其专治肝脏疾病;6.矫味矫臭,以利服用动物类或其它具有腥气异味的药物,往往不被病人所接受;为了便于服用;常将此类药物采用相应的炮制方法来去掉其不良的气味,如用酒制乌梢蛇,用醋制乳香等都是为去掉其腥味或异味;7.有利于保存药效和贮藏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当中,都经过干燥处理,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有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可杀虫卵,防止孵化,亦为便于贮存;植物的种子类经过加热处理,能终止种子萌发,而便于保存不易变质;含有特殊成分的药物经加热处理,可破坏酶的活性,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