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的祖师爷积著之理 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陶朱公:计然之策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
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商圣范蠡及其经营思想------引用自天演论《范蠡》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人物,他协助勾践彻底击败吴王夫差而雪耻复国,继而助勾践北向称霸中原。
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务农经商,创造了人生的辉煌,为历史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把握行情,“人取我予”。
范蠡商业经营的最主要目标是“人取我予”,即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与时令、季节的关系也很密切。
他能把握时机,能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东西,当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让货等人,“待乏贸易”。
范蠡运用农业丰歉循环论,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具体说,就是“夏则资皮,冬则资緆(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所谓待乏原则就是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
要准备别人所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高点,占据优势。
三、诚信经商,“不求暴利”。
范蠡经商,不仅善于抓住时机,并且不追求暴利。
《史记》记载,范蠡“侯时转物,逐十一之利。
”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
而且薄利多销,不求暴利,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必成大富。
这是范蠡成功的秘诀之一。
四、因地制宜,多种经营。
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
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具有良好的从事生产的条件,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
在齐地,他从事农业和海上经营,到陶后,除了经营农产品还倡导多种经营。
他曾向鲁国穷士猗顿传授致富经验:子欲速富,应当饲养五种牲畜。
他还提倡养鱼,《齐民要术》记载的《养鱼经》传说就是范蠡所作。
五、注重质量,不图侥幸。
范蠡和计然提出一套“积著之理”,就是贮存货物的原则。
他说:“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重视货物质量,资金要流通,不图侥幸获利。
六、埋头苦干,劳动致富。
范蠡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艰苦奋斗。
他从越国的上将军一变而为普通的劳动者,在官为本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埋头苦干,劳动致富,对传统观念做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是极其深刻的。
商人祖师的经营理念经商是平民们迅速地改变自己艰难处境的最快捷的途径。
怎样才能迅速地拥有自己梦寐以求的财富呢?套用司马迁的观点,就是要努力经商。
他认为,最快速便捷的途径,便是从事商业活动,因为经商是最快捷的致富途径。
司马迁说:“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民,此信末业,贫者之资也。
” 意思是说,由贫穷而变为富裕的最为快速的办法是什么呢?从事农业生产不如从事手工业制作,从事手工业制作不如从事商业经营,依靠刺绣文采,不如依靠在市场上做买卖。
也就是说,手工业制作和商业经营,是平民迅速致富的最佳捷径。
客观地说,司马迁的观点虽然明显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是,他认为商业经营活动可以迅速地改变一个人的艰难处境,这一观点无疑是有见地的、十分中肯的。
尤其是在今天的商业社会里,更是如此。
古今中外依靠商业经营活动迅速地改变自己贫穷处境,甚至富甲天下的人的确不少。
比如在中国古代,陶朱公和端林赐便是在商业领域经营十分出色的代表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商业活动揭示出千古不易的“经商智慧”,指引着后人不断地创造财富,至今人们仍然将他们奉为楷模,尊为祖师,顶礼膜拜。
“陶朱公”也就是范蠡,在“吴越春秋”史上,缔造出越国奇迹的关健人物。
当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山上,为了摆脱困境,寻求生路,盼望有朝一日报仇雪耻,于是起用了范蠡和计然这两个人。
计然是春秋时期天下闻名的经济学家,对治理国家的策略极有研究。
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谈论治国方略,与同时代的其他人截然不同。
计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要打仗,就要首先做好后勤战略准备工作,时刻准备好待用之物。
只有将经济基础打好,国家物质富足了,才可能有条件训练军队,使自己的国家兵力强盛,而人民的富足,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计然的许多见解,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治国方略,而且还是非常精辟和实用的“经商良策”。
计然说:“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陶朱公:计然之策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
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陶朱商经(转载)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人。
他是中国古代商人的圣祖,人称陶朱公。
范蠡看到越王勾践运用计然的理论治理国家,使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十分感慨地说:“计然的策略有七种,越国只动用了其中的五条就取得了如此满意的效果,我打算也用这些策略来发家致富。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范蠡改换姓名,到了齐国就化名为鸱夷子皮,到定陶又化名为朱公,乘坐扁舟往来于江湖之中,从事商业经营活动。
范蠡认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各种商品有各样的用途,发生战争需要军备,日常生活需要各种货物。
透彻了解这些情况,才能掌握商品流通的规律。
作为生意人,要懂得储备各种货物——干旱时期要生产舟船,洪水时期要备好车骑。
农业生产变化无常,丰收时要多留储备粮,以备灾荒时用。
粮食价格要保持合理标准。
粮价低,农民受害,失去种田积极性,田园荒芜,杂草丛生;粮价高,商人没有收购能力,粮食卖不出去。
只有让农民和商人都得利,粮食交易市场才能兴旺。
这既是商经,也是治好国家的重要道理。
商品的质量要完善无疵,手中的资金要不停地周转。
买卖货物,要注意其特点,易腐败的食品不要久留,尽快脱手。
只有掌握了市场的供求情况,知道哪种商品过剩,哪种商品短缺,才能对其价格贵贱了如指掌。
凡商品贵到极点必反贱,贱到极点必反贵。
掌握住这一规律,对于贵的商品也可以像对待粪土似的尽快出手,对于贱的商品则可视如珠玉一样收取过来。
经商者手中的资金不要闲置不用,要使其像流水一样运转流通。
范蠡提出六个经商思想:一是预测行情,窥其先机。
春秋末期,自由经营的私商兴起,他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要获利赚钱,就必须重视市场行情的变化,揣度商品供求和价格的变化,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范蠡是那时善于预测行情、敏于掌握时机、在经营上取得极大成功的代表。
二是贵贱复反,贱买贵卖。
范蠡认为,货物的时贱时贵是会有一定规律的,五谷贱贵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物极必反,物之多少,价之贵贱,会向其反面转化。
积著之理:《史记〃货殖列传》积著之理,务完物,审贵贱,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释义】积微成著的道理,务必保持商品的质量完好,判断货物的价格(趋势),不要使货币停留在手里。
以实物为买卖,不要贮存容易腐坏的食物,不要贪求过分的高价。
通过判断商品供需关系的变化来预测价格的涨跌。
贵到一定程度时会增加供货数量而导致价格下跌,便宜到一定程度时会减少供货而抬升价格。
当商品价格昂贵时,应将货物像粪土一样抛售,不能留着等待更高价格,当市场价格低贱时,要像珍宝一样立刻购入。
总之,要使货物与货币像流水一样经常地流转与运行,才能达到获取较高利润的目的。
《计然曰》内有计然曰三卷二十七则,每则附范蠡(lǐ)按语。
上卷前九则,明路、擅谋、知人、结势、精算、扬善、捕机、造场、自诚,讲为商大势。
中卷中九则,笃义、和世、守规、沉气、仕怨、适援、藏锋、眼锐、防患,讲为商做人。
下卷后九则,知市、巧损、利诱、逐时、交久、积恩、懂行、分权、尽才,讲为商技巧。
《计然曰》文字浅近,明代又称《致富奇书》,明代人创作面大。
《致富奇书》名称不如《计然曰》为佳。
1、明路计然曰:人生於世,非财无以资身。
产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
【贾译】人生在世,无财不能存身。
财富有道,非商不能获利。
范蠡按语: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生放经商,庶(shù)可获利,为资身策也。
【贾译】财富是生存之本,人岂能没有。
如果不懂经营,原有财富也会蚕食耗尽,坐吃山空。
必须用来放贷或者经商,让它获得利息,让它获得增值,这是安身立业之策。
2、擅谋计然曰:财溺于人共爱,义取者希。
利起于众所争,贪嗜者伙。
【贾译】世人都爱财,取之有道,做到义先利后的很少。
财富通过竞争获得,所以贪财如命的很多。
范蠡按语:财者通行蛮貊(mò),虽婴孩亦所知爱。
商人师祖自圭的为商之道东周时期的洛阳人白圭,是第一个把经商当作一门大学问来看待的人。
他之所以名满天下,就是因为他擅长经商,获得了大量财富。
洛阳自古以来就是个商业贸易非常发达的地方,白圭生长在这里,与他日后成长为誉满天下的大商人不无关系。
白圭对经商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一乐观时变一,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践。
在当时的贸易中,大多数商人都喜欢从珠宝、黄金等贵重物品中获利,只有他另辟蹊径。
从事无人间津的农产品买卖。
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谷物是普天下老百姓都迫切需要的东西,虽然利润不高。
但需求极大。
而且.他从自己的经商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让后人受益无穷的为商之道。
比如,.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原则。
就是每年当粮食收获季节或粮食丰收时,农民就会抛售多余的粮食,而且价格会较为低廉,白圭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大量买进。
而如果粮食歉收,农民没有太多的粮食出售,其他人又需要粮食,这个时候他就会把收进的粮食以较高的价钱卖出.从中赚取差价。
白圭还主张商人在商业活动中要有节约开支、勤苦耐劳并与自己的雇工同甘共苦的精神,也就是他所i}的.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憧仆共苦乐。
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做到.乐观时变一,白圭认为还要具备一个商人的基本素质。
他将商人的素质概括为.智、勇、仁、强,。
.智.就是要求商人要具备善于分析形势的能力,面对取舍问题,及时采取正确的经营策略和智慧。
“勇.就是要求商人在判断和行动日寸要果敢,勇于决策。
如果作为一个商人却畏首畏尾,不能决断一件事,那么就注定失败。
.仁就是用优质商品和服务对待顾客。
在白圭的思想中.奸商不属于商人的范畴。
所以在对待下属和供应商时要舍得施强,就是要求商人在为商时,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要像白圭那样做到.趁低吸纳一,需要非凡的洞察力和睿智的眼光。
这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加磨炼,一旦发现机会,就要处之不疑,勇敢地将其变为现实。
陶朱公:计然之策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
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我国被尊称为商界祖师的陶朱公,即范蠡,是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
灭吴后,他急流勇退,弃官经商,成为巨富。
他就是商场、战场都充分遵守了这一法则,而取得战场商场都获大胜。
一叶扁舟下江湖,隐居东钱湖陶公岛,范蠡自称陶朱公,以全世界最早的资本理论“积著之理”经商成为巨富,被后世奉为中国商...宁波自古是个商业城市,宁波人经商办企业以范蠡为祖师,举世闻名的“宁波帮”积著之理越王勾践采用计然关于经商富国的理论。
《史记·货殖列传》:“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积著,就是积微成著。
原指细微的事物积多之后,便成显著。
计然的意思是要保证商品的流通,不使停滞。
时鲜的货物不能保存,不能抬高价格,要利用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引起的物价涨落、不失时机地进行贱买贵卖,使商品和货币保持正常的运转,以获取厚利。
体现的不只是慈善意识更体现了再次创造财富的自信这个月底盖茨和巴菲特就要来中国摆鸿门宴,催着我们的富豪散财,仗着自己说过什么死后裸捐就拽得像个什么似的,欺我中华无人。
更有一帮人动辄说中国人重财,不如西方人轻财,要好生向人家学习。
说这话的分明是没读过书,人家裸捐了不起啦?盖茨和巴菲特的话还只是张条子呢,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首富范蠡早就干过,而且裸捐三次,相当于盖茨三辈子功德,这个怎么就不说出来?最牛的裸捐史:19年裸捐三次第一次裸捐: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灭吴,庆功宴的酒还没冷,谋士范蠡就决定转型了,从政界转入商界,他将家产全部充公,偷偷搞了艘游艇,逃到烟波浩渺的湖泊上,还换个ID叫鸱夷子皮,然后转去沿海地区齐国。
第二次裸捐:范蠡在海边垦荒耕作,发展农牧业。
一不小心就先富起来了,家产积累几千万。
齐王听说有个大能人在此地,慌忙请他出来做国相,他推辞不过,又暂时回到政界,干了三年,成绩斐然,范蠡却辞职走人。
陶朱公:计然之策范蠡在援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
〞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
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
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史记·货殖列传》有载: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风格控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推断论“论其有馀缺乏,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
〞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
“这二者明白了,全部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
〞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根底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
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
〞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
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
“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这里让人着迷的是计然讲到的“岁在金、水、木、火。
〞如果它们是形容词,说水、火之年对应涝、旱好理解,那么金、木是什么呢?显然,这四个字不是形容词,而是与五行有关。
我国被尊称为商界祖师的陶朱公,即范蠡,是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曾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国。
灭吴后,他急流勇退,弃官经商,成为巨富。
他就是商场、战场都充分遵守了这一法则,而取得战场商
场都获大胜。
一叶扁舟下江湖,隐居东钱湖陶公岛,范蠡自称陶朱公,以全世界最早的资本理
论“积著之理”经商成为巨富,被后世
奉为中国商...宁波自古是个商业城市,宁波人经商办企业以范蠡为祖师,举世
闻名的“宁波帮”
积著之理
越王勾践采用计然关于经商富国的理论。
《史记·货殖列
传》:“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
敢居贵。
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贵出
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财币欲其行如
流水。
”积著,就是积微成著。
原指细微的事物积多之后,便成显著。
计然的意思是要保证商品的流通,不使停滞。
时鲜的货物不能保存,不能抬高价格,要利用因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引起的物价涨落、不失时机地进行贱买贵卖,使商品和货币保持正常的运转,以获取厚利。
体现的不只是慈善意识更体现了再次创造财富的自信
这个月底盖茨和巴菲特就要来中国摆鸿门宴,催着我们的富豪散财,仗着自己说过什么死后裸捐就拽得像个什么似的,欺我中华无人。
更有一帮人动辄说中国人重财,不如西方人轻财,要好生向人家学习。
说这话的分明是没读过书,人家裸捐了不起啦?盖茨和巴菲特的话还只是张条子呢,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首富范蠡早就干过,而且裸捐三次,相当于盖茨三辈子功德,这个怎么就不说出来?
最牛的裸捐史:19年裸捐三次
第一次裸捐:公元前468年,越王勾践灭吴,庆功宴的酒还没冷,谋士范蠡就决定转型了,从政界转入商界,他将家产全部充公,偷偷搞了艘游艇,逃到烟波浩渺的湖泊上,还换个ID叫鸱夷子皮,然后转去沿海地区齐国。
第二次裸捐:范蠡在海边垦荒耕作,发展农牧业。
一不小心就先富起来了,家产积累几千万。
齐王听说有个大能人在此地,慌忙请他出来做国相,他推辞不过,又暂时回到政界,干了三年,成绩斐然,范蠡却辞职走人。
走之前,把家产全部散发给亲友族人。
捐完家产之后,范蠡举家迁到山东定陶,遵循他的经济学导师计然的市场原则,在这个居天下之中的地方经商,阻都阻不住地又成首富。
换个ID叫陶朱公。
第三次裸捐:范蠡又有第三次裸捐,此次慈善行为没有具体记录,《史记·货值列传》上说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再就是两次的意思,在19年的商业生涯中,有两次裸捐行为,加上离开越国时的那次,应为三次。
从19年三次来推理,他从创业到成熟到巅峰期,平均6年多时间,这个创富频率现在恐怕重复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