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70后80后90后 一部儿童零食进化史
- 格式:doc
- 大小:19.85 KB
- 文档页数:10
70、80后童年十八种超级零食,全吃过的是土豪!
回忆美好的童年,总忘不了那些诱人的零食。
爸妈买东西回来,把零钱扔到抽屉里,见少不见多,都被熊孩子“偷”去买零食。
甘吉糖,宝塔状,甜甜的,稍有点苦,孩子们都愿意吃。
严格地说不算零食,是专治蛔虫的药,妈妈买了蛔虫药,限制每次一颗,有偷着多吃的没?
记得那时的零食,只要有包装,都有玩具,那些小玩具很有诱惑力。
小涴熊里的卡片,有一套三国里的人物,有时是冲着卡片去买零食。
大大卷,越吹越大,只能嚼不能咽,大人们说,咽下去就把肠子粘在一起了!现在想起来,不知是真是假。
酸酸甜甜,那个小勺子很好玩,收藏了过家家。
彩条糖,也叫棒棒糖,一条能吃好大一会。
口红糖,当年嘴上抹一圈,再舔着嘴唇吃的女孩有没有?
巨好吃的,就是名字听起来像猫!
汾煌雪梅,超级好吃,吃完再砸开里面的果仁。
西瓜糖,一毛两个,化着吃,化到最后,咯嘣嘣全碎了。
魔鬼糖,有人吐出染花的舌头来吓唬熊孩子。
跳跳糖,打开包装,把糖倒进嘴里,然后张大嘴巴,让它跳、跳、跳......
口哨糖,塞进嘴巴里吹呀吹.,一会就吹的口水往外流。
果丹皮,酸酸甜甜的,很费牙。
戒指糖,臭美的女孩子最爱!
妖怪都吃不上的唐僧肉!
大白兔奶糖。
辣条,一毛钱买好多。
冰冰袋,小袋的一毛,大袋的两毛,咬开小口用力一嘬,或者往嘴里挤,那姿态很优雅,令很多小伙伴羡慕。
还记得学校门口的小卖部吗?一下课就往那里跑,里边总是挤得满满的!。
60后、70后、80后、90后一部儿童零食进化史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如果食物是天,那么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
没有零食,天塌不下来,但生活一定会变得像白开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无论是在饥馑的60年代还是日益丰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着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各种零食。
它们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细琢,又或者充满了工业气息……每种零食都无一例外能够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正是出于这份情感,在这里搜罗了各个年代的经典零食们,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独特。
这些零食们,有的已经找不到了,有的还焕发着勃勃生机。
不过我可没有给它们打广告的意思呢。
欢迎补充。
60后·零食是个稀罕物60年代物资匮乏,大多数人还都在为温饱而奔忙,零食对他们来说,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劳作之余为数不多的甜头,是生活美好的希冀。
因此,与后来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虽在形象品质上相形见绌,却享受着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图片来自《60年代小学生的零食》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经济建设”,中国从那个时候开始进口古巴糖,从此古巴糖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联系。
其实“古巴糖”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糖类,就是糖从甘蔗中提取出后,经过粗加工而成的产品,俗称“红糖”。
在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会进一步精细加工成为白糖,而还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装成块状硬糖,成为了当时小孩子们在苦涩生活之余为数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并非今日的“红糖”,事实远没有那么美好……至今,中国仍然在从古巴进口蔗糖,只是进口来的糖纷纷经过多样而精细的加工改头换面,“古巴糖”的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个苦涩年代一样的糖块,也早已在时代的洪流中销声匿迹了。
果味饼干△时间太久远,只能找到包装纸了,上面依稀可见当年饼干的样子在60年代,糖果和饼干算是孩子们对味蕾的为数不多的甜蜜刺激。
吐血整理8090后童年零食大集合,吃过5种以上就是壕!不是我想吃,是我帮大家试试味噢!麦丽素简直就是小时候的灵魂零食NO.1!电视剧同款救命仙丹某个人快要挂了,往他们嘴里塞一颗展开剩余93%外面包裹着巧克力,里面有超酥脆的饼干可惜现在吃,好像已经没有当年的感觉了卜卜星我敢赌2毛钱,没有小伙伴是没吃过卜卜星香辣、海鲜、烧烤味道,那么多年都没涨价现在还没怎么升价只要1.5元一包果断入了3包!香菇肥牛差点就踩雷了,以为那么多年味道变了!Mark住!经典老版是右边【齿留香】的正版的香菇肥牛,口感是软软的很入味,一口咬下去还有一点点汁!那么大一包,就3块钱怀念当年的物价!拿去办公室瞬间好多个魔爪向我伸来你就知道n年之后,它依然人气不减!星球杯吃到现在依然没有腻就算是大学社团团建都一样要买一桶回去吃咪咪到现在,办公室还有几十袋囤货口感咸脆,你喜欢吃红色还是蓝色的味道啊?优卡啫喱糖那么多年依然认得这个包装试吃之后哇!原来是这个味道~大白兔奶糖80,90后集体回忆录外表看起来硬硬的,吃进嘴里才发现又软又甜香芋糖这个包装简单粗暴,辨识度真的很高一看就是当年经常吃的零食一秒暴露年纪了,嘤嘤嘤!牛奶片一板就只有8片吃完都想怀疑人生,一板怎么够吃?强迫症最喜欢听这啪啦一声,正!跳跳糖记得当年第一次吃的时候真的要跳起来“噼里啪啦”的口感,感觉嘴巴都要炸开了~小时候的未解之谜:“点解,跳跳糖会跳?”UHA特浓抹茶糖在学生时代,这真的是糖中的爱马仕啊!等于现在男生眼中的AJ ,女生眼中的YSL上学的时候,真的不舍得一次吃完大大泡泡糖果汁味非常重,嚼起来特别像“橡胶感”Q弹耐吃,吹泡泡那是必备技能啦~汉堡包我们熟悉的汉堡包不好意思,放错图了,应该是下面这个汉堡包造型的果汁QQ糖,没有人不记得吧?那时候还不舍得一口吞,要慢慢分开3块,慢慢品~卫龙辣条这个网红零食不用我多介绍了吧还是只认得这个经典的包装~亲嘴烧红烧牛肉味一个精致的猪猪吃辣条的正确打开方式,了解一下?干脆面以前吃干脆面还要收集里面的贴纸和卡片跟捏碎的华丰面,撒上粉味道一样强烈推荐这个虾仔面,真的超级无敌巨好吃就算是袋子里面的小碎碎我都不!会!放!过,这是一个吃货的执着九制陈皮&九制话梅一定要把这2个元老级零食放在一起特别是九制话梅这个橙色的标志包装。
休闲零食渠道发展历史
休闲零食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休闲零食渠道的发展历史也随着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以下是休闲零食渠道发展历史的一个简要概述。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休闲零食渠道主要以传统市场为主,如夜市、集市等场所。
这时候的休闲零食以糖葫芦、爆米花、瓜子等传统小吃为主,消费者也以年轻人和儿童为主。
70年代至80年代,休闲零食渠道开始出现新的变化,超市和便利店开始进入这一市场,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休闲零食品种,如薯片、饼干等。
这时候的消费者群体已经不
再局限于年轻人和儿童,也开始涵盖了家庭主妇和上班族。
90年代至今,随着快餐文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休闲零食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便利店的数量不断增长,超市的面积和品种也不断扩大,并且更多的休闲零食品牌
开始在网络平台上销售。
同时,各种新型的休闲零食不断涌现,如各种口味的薯片、饼干、糖果、巧克力和坚果等。
消费者的群体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从儿童、年轻人、家庭主妇到
上班族、老年人等各个群体都成为了休闲零食的消费者。
总的来说,休闲零食渠道的发展历史与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
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零食的品类和销售渠道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和完善。
未来,随着更多新兴技术的应用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休闲零食渠道的发展也将不断更
新换代。
水满分陪你见证80后爸爸妈妈和00后孩子的零食大变迁!此刻的爸爸妈妈带小朋友去电影院看电影,根本都会被缠着买上一份爆米花。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香脆可口的爆米花,是小时候去看电影时最巴望的零食!而在80后爸爸妈妈的回忆里,爆米花却有着归于80年代一路的情怀!80后的幼年,都没必要爆米花大叔呼喊,只需临近传来“砰”的一声,就会拿个脸盆装米,振奋的跑下楼排队。
看着“炸弹”转啊转,大叔一脚下去,“砰”地一声,“硝烟四起”,爆米花便出炉了,捂着耳朵仍是吓一跳的孩子们回过神来也欢呼雀跃起来,这即是80后爸爸妈妈小时候最甘旨的零食了。
至于校园门口糖人爷爷的小糖人,那更是稀罕物、奢侈品,如果能转到一个龙,就像中大奖相同,肯定是不舍得吃,要四处向小伙伴们夸耀的。
80后爸爸妈妈小时候吃的零食许多现已在市场上找不到了,画糖人更是现已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过,关于上一代口中传说的甘旨零食,00后孩子也并非太猎奇,由于他们这一代有着更多的挑选。
今日,水满分就来跟咱们共享一下80后和00后的零食大不同吧!麦丽素VS费列罗麦丽素,80后回忆中的“妙药”,在爱演的幼年里,在各类假扮的武侠情节中总不可或缺。
不过此刻家长和孩子都爱上费列罗金莎了。
对照一看,还真的有那种升级换代的感觉。
一个是平民版,一个是小资版。
费列罗胜在口味,麦丽素只能谈情怀了。
无花果干VS蔬果干无花果几乎是昔时仅有的的果蔬干,果条上的粉末吃到嘴唇都白白的,女孩子一条条的吃,男孩子几口就可以消除一包。
而此刻苹果、香蕉、菠萝蜜、芋头乃至榴莲都做成干了。
国外入口,非油炸少增加也比较健康,口感嘎嘣脆的的确好吃。
散装瓜子VS蟹黄瓜子昔时的瓜子大多都是散装,由一个大袋子装着,小贩用报纸把瓜子包成一份一份,有大份也有小份,几个小伙伴凑钱买上一份就嗑上好久。
而此刻孩子吃的现已是蟹黄瓜子,家长最定心的就是没必要忧虑孩子把瓜子壳吃到肚子里,不过它通过加工,油多盐多,幼儿仍是应该少吃。
旧糖果时代作者:殳俏来源:《视野》2015年第07期在中国,最经典的少年儿童零食是大白兔奶糖。
这是一个多么无敌的品牌,从四五十年代出生的我的父母开始,便成为人人垂涎的最高级的糖果,其屹立不倒的品牌形象跨越了60年代、70年代,直到80年代,依然是让人看了喜笑颜开的饭后甜点。
大白兔对90后来说可能是个模糊的印象,因为有非常年轻的小朋友自信满满地说:“我们当然也知道大白兔奶糖啦,就是那只豁着大牙的卡通兔子。
”但这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后才改得比较“洋气”的商标,真正的传统的大白兔奶糖,是蓝白相间的糖纸上,就印着一只面无表情的白色兔子,看上去是一只最普通的在菜园子里吃菜叶的白兔的侧面,但这糖纸、这味道,却是深深印在好几代人的心底里的。
在那个年代,就算吃完了一颗大白兔奶糖,糖纸都是舍不得扔的,因为可以用来折糖纸小人。
在过去,奶糖一定是非常讲究的零食,因为那是有品牌,且用心做出来的。
而小孩子们吃得更多的,则是些用边角料生产出来的、被大人们皱着眉头斥为“垃圾”的玩意儿。
比如酸梅粉,五分钱一包,配一把小勺,其实就是做话梅剩下来的梅肉渣渣以及糖和盐的混合物,带着浓浓的话梅味道,又酸又甜又咸,能吃得小孩子浑身一激灵。
又比如干脆面,就是方便面碾碎了再加点儿香辣调料,每拆一包,里面都有张沾满了调料盒面屑的人物卡片,集齐了便能多换一包干脆面。
有些不够矜持的孩子,津津有味地吃完一包干脆面,还要把卡片舔一遍才算不浪费。
零食要吸引住小孩子其实很简单,任何一个年代的少年儿童,都容易被花花绿绿的颜色和单刀直入的味道所迷惑。
记得当年我所就读的小学校门口,一到夏天就有卖棒冰的小贩出没,通常是一辆自行车,后车架上扛个四方的木箱子,上面压着厚厚的棉被。
有的小贩比较憨直,只卖白色的盐水棒冰,生意便一直不济。
有的小贩比较机灵,卖的棒冰五颜六色:青绿色的是苹果,粉红色的是草莓,橘黄色的是橘子,鹅黄色的是香蕉。
虽然家长们总是翻白眼说:“吃进去的还不都是香精和色素!”但怎么也挡不住彩色棒冰摊前一放学就排起长龙,大家都想要在供应有限的情况下,尽快买到那支颜色最鲜艳的棒冰。
新中国60年的零食史忆苦思甜提到这60年的“吃”,我们不可幸免的要“忆苦思甜”。
50年代,童年的父亲为了延长兜里花生米的享受时刻,花了几个小时把每颗花生米掰成4瓣;60年代,依旧小小姐的母亲急着去捡火车站仍的烂苹果磕破了脑袋;70年代,自己在校门口的小摊儿前转来转去,把摊位上的每一种吃的的价格在内心盘算半天,算计着如何样让自己手里的这几毛钱发挥最大的价值……不管是我们的父母依旧我们自己,每个人都能说出几件如此的事。
然后,我们感叹:现在的小孩是多么的幸福!但事实上,我们有我们的乐趣,让我们一起,重新走进新中国的60年零食代,捡起那些差不多被我们遗忘了的“好吃的”!50~70年代:零食原生态时代50~70年代是我国物质贫乏且简单的年代,然而那个年代依旧有许多令我们难以忘怀和无限向往的东西。
不管是用三五分钱买到街头卖冰棍儿老太太的“奶油雪糕”或小买部的一小袋话梅,依旧在小伙伴那儿讨来的一颗水果糖,依旧春天树上的槐花、榆钱儿,依旧街头艺人的糖浆吹的糖人儿……那种期望专门久终于得到的幸福和满足是现在的小孩无法体会到的……满载回忆的“爆米花”“爆米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那一声巨响爆出的浓烈香味,还在于和伙伴们一起端着大小家什排队时候的叽叽喳喳和开锅之前捂着耳朵躲在远处的甜蜜的期待……”令人纠结的“吹糖人”“关于糖人,总有小小的纠结。
看着那一截被糖人艺人含在嘴里的尾巴,总是有难以抑制的稍稍的恶心。
但是对糖人本身又是不管如何样都难以抗拒……”善解人意的“绞绞糖”“绞绞糖,最能体谅小孩的难处,销售方式极灵活——钱多多买,钱少少买——不管你有多少钱!总能得到相应的一团,就算只得到专门小的一团,也能够用两根小棍绕来绞去玩儿专门久,可不能一下就吃完……”不朽传奇:“大白兔”“有一个关于‘大白兔奶糖’的传奇在几十年之内一直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播着——7块大白兔能够泡出一杯鲜牛奶!之因此一直是传奇,是因为没有几个小孩能‘奢侈’到确实动用7颗糖来实践一下……”身份象征:“泡泡糖”“这种长条泡泡糖,别看形状统一,然而产地、品牌大不相同哦!有上海冠生园的还有本地小厂的,小小孩能够用来炫耀:‘我的是上海买的!’上海是身份象征哦!……”双重享受:“动物饼干”“饼干的造型有小马、大象、老虎、小猪、猴子、小鸟之类,不同的小朋友有不同的吃法。
中国零食发展史
一、零食的概念及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零食,顾名思义,是指在正餐之外食用的各种少量食物和饮料。
在中国,零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零食的种类、口味和消费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始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
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零食变迁
1. 古代:零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人们的主要食物是五谷杂粮,零食种类较少。
然而,糕点、糖果和腌制食品等也逐渐出现,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享受。
2. 近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零食种类迅速增多。
从传统的糕点、糖果到现代的膨化食品、干果等,零食的口味和种类越来越丰富。
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一些西式零食也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
80后零食相关作文素材
八零后美味零食背后的童年故事,你,还记得吗?有人说,思乡,就是从思念家乡的味道开始。
那么我说,回忆童年的故事,就从回忆童年的零食开始。
那些当年我们趋之若鹜的零食,那些与好友一起分享的美味,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经历的故事,你还记得多少?宝塔糖,现在的孩子们应该不认识,说是糖,它其实是甜味的药。
这是一种由陈皮制成的小零食,味道酸甜,可以开胃。
这是酒心巧克力,外面一层代可可脂,中间是一层糖壳,里面包裹着低度的白酒。
这是我吃到的第一款巧克力。
初次吃巧克力就是爸爸的同事从香港带过来的,酒心巧克力里面确实有白酒,其实作为给孩子的零食不太健康,吃多了会头晕的。
但是,因为那时候实在是太爱吃巧克力,只好忍受白酒的辛辣。
吃多了会牙疼的软糖,太甜太黏了。
类似现在的QQ糖,但是更黏牙。
这是我童年时最不爱吃的零食,粘在牙齿上非常难受,不到万不得已断粮的时候,不会去吃的。
眼球软糖,味道没什么特别,看起来吓人。
一般是论个卖,不过店家那一罐子眼睛,看起来有点怕,男生喜欢用它来吓唬女生,对于女生来说,不太友好的一款零食。
大名鼎鼎的麦乳精,泡水干嚼两相宜。
泡水香甜,干嚼香脆。
麦乳精在当时算是高档饮品了,一般家庭喝的时候都相当有节制,家中来客的时候才会泡上一杯待客。
不过孩子们瞅到机会,就会用挖一大
勺子干吃。
麦淇淋蛋糕,一种人造奶油蛋糕。
当时吃的时候造型没有这么好看,没有上面的裱花。
上小学的时候,学校供应课间餐,我们每周就盼望着,吃一次这种奶油蛋糕。
香香甜甜,绝对人间美味,吃进口里,相当满足。
老式小熊饼干80年代生产的简历(原创实用版)目录1.老式小熊饼干的背景和历史2.80 年代生产的简历3.小熊饼干的口感和特点4.小熊饼干的受欢迎程度和影响5.小熊饼干的包装和收藏价值正文【老式小熊饼干的背景和历史】老式小熊饼干是一款经典的中国零食,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 年代。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零食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零食都是以简单的包装和朴实的口感为主。
小熊饼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80 年代生产的简历】在 80 年代,小熊饼干的生产主要是由一些小型的食品厂完成的。
这些食品厂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都比较简单,但是他们却能制作出口感丰富、味道独特的小熊饼干。
小熊饼干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它的口感和质量。
【小熊饼干的口感和特点】小熊饼干的口感酥脆,入口即化,而且有着浓郁的奶香味。
它的形状是小熊的形状,非常可爱,因此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小熊饼干的特点是口感丰富,味道独特,而且不易碎,便于携带。
【小熊饼干的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小熊饼干的受欢迎程度非常高,它不仅在中国国内深受欢迎,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小熊饼干的成功,不仅推动了中国零食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其他国家的零食产业。
【小熊饼干的包装和收藏价值】小熊饼干的包装非常简单,但是却很有特色。
它的包装袋上印有小熊的图案,非常可爱。
由于小熊饼干的历史悠久,因此它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很多收藏家都会收集不同年代的小熊饼干,这不仅是一种投资,也是一种情怀。
总的来说,老式小熊饼干是一款经典的中国零食,它不仅口感丰富,而且有着浓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回看零食50年发展史,发现有这四大趋势作者:詹小艳来源:《创业邦》2017年第11期说起能跨越地域空间引起全国共鸣的事物,一定少不了零食。
作为一个90后谁还没吃过辣条呢?作为一个80后没吃过唐僧肉济公丹可能嘛?部分零食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性回忆。
但是,你知道60后吃什么零嘴嘛?00后的零食又是怎样的天下?“中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食不果腹,零食比较少见,销售的零食大都是包装简易或者散装。
三分钱白糖,五分钱小豆,八分钱大红果,一毛二奶油,两毛钱的冰砖。
炸元宵,红薯干,柿饼,茅草尖,搅糖稀等是60后童年时期珍贵的零食。
70年代中国物资相对匮乏,但比60年代好些了,出现一些真正能被称为“国货”的零食。
玻璃瓶的果味汽水,南方有美津,北方有冰峰;娃娃头雪糕;宝塔糖;赤豆棒冰;五香花生米;三色冰糕;水果罐头;麦乳精;爆米花;大白兔奶糖等。
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热潮,零食更新换代。
舶来品与国产零食分别使出浑身解数争夺这片诱人的新市场。
膨化类零食在80后的童年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奇多”,每袋中都有会有一个主题为“奇多豹”环游世界的奇多圈,不仅可以吃,还有玩具。
著名的小卖部三巨头:无花果,唐僧肉,酸梅粉。
同样受欢迎的,还有五毛钱一包的咪咪,一块五一包的浪味仙,两块一包的卜卜星。
还有亨氏甜麦圈,跳跳糖,小当家、小浣熊干脆面以及高档货“大大泡泡糖”。
排名第一必须是辣条!还有香辣丝,猫耳朵,牛板筋,幸运方便面,火炬冰激凌,麻花,娃哈哈,小龙人,牛板筋,碎碎冰,金币巧克力。
同时涌现出了西化零食,薯片,旺仔QQ 糖,威化饼。
根据城乡经济差异,超市和小卖部是销售的主要场所,专营店少见。
对于00后而言,吃零食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
购买渠道多,加上网购的兴起,只要想吃,可以轻易获得来自全世界的零食,瑞士的巧克力、香港的曲奇、法国的马卡龙等等。
但同时因为多元化,像60s、70s、80s一样集体性的零食没有了,且也不再是儿童专属,而是全民消费。
回味属于8090后的儿时零食大盘点一起来回味童年吧
【导语】:已经长大的你是不是很怀念以前有假放还有零食的日子?属于80跟90后的零食现
在还有吗?那些满载着童年回忆的零食你又记得哪些?
西瓜泡泡糖
这种泡泡糖,有些里面会有酸酸的粉粉。
一毛钱两个,可惜吹不起泡泡。
宝塔糖
严格来说,这并不算零食,而是一种驱蛔虫的药。
明知道是药还喜欢
吃,真是任性。
果丹皮
红红的山楂片卷成一卷,可以一口咬下去,也可以把楂卷摊平了从边
上开始吃。
色素棒棒冰
好一点的五毛一袋,差一点的三毛,用塑料袋装着,各种味道,劣质
可乐味和橘子味最普遍。
冰棍
几毛钱一根的冰棍儿,大热天和小伙伴站在大树下咬着冰棍乘凉,聊
天,仿佛童年永远都不会过去。
BIBI糖
可以吹哨的糖,每次塞嘴巴里吹,都会有口水吹出来对不对!
陈皮丹
味道是甘草和陈皮的混合体,口感酸甜清凉,其中还略带一些中药味。
..........
本文作者:食尚美食说。
史上最全80后童年零食(转载不完整版)
1.跳跳糖。
小时候还算是比较奢侈的零食,一点点倒进嘴里,跳跳!
2.蜜桃精。
这是我们那的叫法,味道现在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还记得那些藏在袋子里的小勺子,很个性
3.棉花糖。
其实也没多好吃,但足以满足小朋友的童心,现在也有而且还改良了,但已经没以前的那种味道了
4.无花果。
记得见过的第一个可以任意封的小袋子就是这种无花果,是一种酸酸的干丝
5.果丹皮。
6.太阳锅巴。
还记得那个电视上的广告,还有那个味道,那时候觉得真好吃
6.小果冻。
隐约记得那个味道很淡,喜欢它的形状和颜色。
8.浇糖稀。
很甜,那时候觉得浇糖艺人好厉害,不买也要在那看上大半天
9. 麦丽素,现在也觉得很好吃。
入口即化,好吃
10.雪人冰棍,那时候最爱吃的冰棍
11.小浣熊干脆面,里面还有小卡片,可是现在各类干脆面的始祖了
12.华华丹有的地方叫老鼠屎,有一股中药味,很怀念那个小盒子
13.大白兔奶糖,经典经典。
回看零⾷50年发展史2017-08-07 18:12图⽂ | 詹⼩艳编辑 | 詹⼩艳说起能跨越地域空间引起全国共鸣的事物,⼀定少不了零⾷。
作为⼀个90后谁还没吃过辣条呢?作为⼀个80后没吃过唐僧⾁济公丹可能嘛?部分零⾷已然成为⼀个时代的标志性回忆。
但是,你知道60后吃什么零嘴嘛?00后的零⾷⼜是怎样的天下?跟着店⼩⼆⼀起去看看。
60后零⾷诚可贵,家庭⾃制⽆品牌。
中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不果腹,零⾷⽐较少见,销售的零⾷⼤都是包装简易或者散装。
三分钱⽩糖,五分钱⼩⾖,⼋分钱⼤红果,⼀⽑⼆奶油,两⽑钱的冰砖。
炸元宵,红薯⼲,柿饼,茅草尖,搅糖稀等是60后童年时期珍贵的零⾷。
70后国货零⾷上线,品牌初现。
70年代中国物资相对匮乏,但⽐60年代好些了,出现⼀些真正能被称为“国货”的零⾷。
玻璃瓶的果味汽⽔,南⽅有美津,北⽅有冰峰;娃娃头雪糕;宝塔糖;⾚⾖棒冰;五⾹花⽣⽶;三⾊冰糕;⽔果罐头;麦乳精;爆⽶花;⼤⽩兔奶糖等。
80后零⾷可吃可玩,洋货对战国产,⼩卖部崛起到了80年代,随着改⾰开放热潮,零⾷更新换代。
舶来品与国产零⾷分别使出浑⾝解数争夺这⽚诱⼈的新市场。
膨化类零⾷在80后的童年中占据主导地位,例如“奇多”,每袋中都有会有⼀个主题为“奇多豹”环游世界的奇多圈,不仅可以吃,还有玩具。
著名的⼩卖部三巨头:⽆花果,唐僧⾁,酸梅粉。
同样受欢迎的,还有五⽑钱⼀包的咪咪,⼀块五⼀包的浪味仙,两块⼀包的⼘⼘星。
还有亨⽒甜麦圈,跳跳糖,⼩当家、⼩浣熊⼲脆⾯以及⾼档货“⼤⼤泡泡糖”。
90后国产式微,零⾷西化,渠道增加排名第⼀必须是辣条!还有⾹辣丝,猫⽿朵,⽜板筋,幸运⽅便⾯,⽕炬冰激凌,⿇花,娃哈哈,⼩龙⼈,⽜板筋,碎碎冰,⾦币巧克⼒。
同时涌现出了西化零⾷,薯⽚,旺仔QQ糖,威化饼。
根据城乡经济差异,超市和⼩卖部是销售的主要场所,专营店少见。
00后零⾷遍天下,不再有集体性的零⾷回忆。
对于00后⽽⾔,吃零⾷是⼀件习以为常的事。
逐渐消失的42种童年零食,80后怀念的经典零食!90后们吃过几种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还记得曾经校园里的小卖部里的零食吗?小时候的味道,小时候的回忆,如果吃过10种以上的,现在已经不在年轻了........1、猪耳朵饼,从外形上来看,像不像猪的耳朵,大大的圆圆的,当时一只一毛钱,非常的香脆可口。
2、奶油雪糕,用纸包的,两毛钱一根。
这个是哪个时代的经典,奶油味浓郁,非常的美味,不再重现的经典的。
3、哈哈饼,饼干,好吃不甜腻,再也买不到了!4、吸管糖,颜色好看,味道也好,就是父母不让多吃,会烂牙的。
那个吸管糖好像有两种,一种是叫某某沙,可以直接一次性吸嘴里吃的有沙沙的感觉,还有一种叫某某仑,那种吸不动,只能咬着吃,吃进嘴里有一种雪糕泥的口感但是不是凉的。
5、辣骨头童年比较怀旧的一款零食,辣骨头,以前吃的一毛钱一包的零食,刚出的两只蝴蝶,歌词就在小吃上面,那时候一块钱,我感觉零几年一块钱零花钱抵得上现在的十块钱6、小当家干脆面,小当家干脆面,脆脆的,很好吃,但我记得买它多半是为了集卡。
小当家'小时候就喜欢里面的水浒英雄卡。
7、小雨伞蛋糕,为啥我买的蛋糕没有小雨伞,只有一个透明塑料盖。
8、花生糖,糖里面还有一颗花生粒在里面。
香甜软可口,超级好吃。
9、橘子糖,外形酷似桔子瓣,很像桔子冻,外面在裹上一些白砂糖。
10、风吹饼,脆脆的薄薄的。
香脆可口。
11、冰袋,咬都咬不动,我们小时候都是摔碎了吃冰,尽量不把袋弄破。
记忆深刻,小时候夏天每天放学都要买一袋冰袋在路上吃,吃完差不多到家了。
以前冰袋两毛钱,没冻住没诱惑力想想那时候有人家里有冰柜有葡萄架葡萄冻硬了吃的吃法羡慕得不要不要的。
12、鸡腿面包,面包中我的最爱之一,就是吃到最后要啃半天棍,因为棍上还有不少面包。
鸡腿面包,和一串砂糖馒头一样的那个面包好吃13、华华丹,我特喜欢收集这个盒子,然后收集到一定数量,就被我妈当垃圾扔了。
14、宝塔糖,家里有个装饰树上有些黄黄绿绿的塑料宝石,以前吃多了宝塔糖就把它也当作宝塔糖时常抓起来咬一咬。
在40年中国零食演化史里,看见你我的童年童年零食是有一点魔法的。
不管你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小时候的你,一定都共同抱有一份对零食的由衷热爱。
甚至可以说不少零食,是伴随着几代人成长的共同味觉记忆。
今天61节,我们整理了过去40年的零食演化史,带你看看那些小时候的零食都是怎么诞生的,都有什么有趣故事?今天想要和你一起,回到童年回忆里的小卖部。
80年代中外零食遍地开花一切都是新鲜的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许多欧美零食饮料巨头开始涌入中国市场。
年底,可口可乐在时隔51多年后重返中国。
整个80年代,它要与价格不到它一半的北冰洋汽水同台竞争。
也许有些人还记得,当年在《新闻联播》后,全国18家电视台同时播放了可口可乐的广告。
据说这花了可口可乐一整年的收入。
1984.4《时代周刊》,里根总统访华手拿可口可乐的年轻人在可口可乐回归那一年,百事可乐也在深圳开了工厂。
相比“根正苗红”的可口可乐,它邀请了张国荣担任亚洲区首位代言人。
这是哥哥一生中仅有的四支商业广告之一。
之后,百事还收购了北冰洋,并把它雪藏长达15年。
自此,在国内汽水市场,两大可乐巨头几乎一统天下。
1979年,当时上海的浦东新区就迎来了喔喔的入驻,在之后的日子里,它贡献了许多茶几上的奶糖,浦东新区也贡献了很多GDP。
1983年,深圳蛇口的小朋友最先吃到了康元提子饼干。
没错,这个牌子不算100%的国货,其实源于新加坡,80年代开始才在中国设厂生产。
差不多同一时期,麦提莎也被美国玛氏集团引进中国。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会先将外面的巧克力啃下来吃掉,然后再单独吃里面的芯芯?据说每100g麦丽素所含热量大约相当于2个麦当劳巨无霸。
虽然瑞士没有瑞士卷,但真的有Sugus瑞士糖。
它也是80年代进中国的,据说小方块的造型是模仿瑞士国旗。
1988年,来自马来西亚的咪咪虾条登陆汕头。
10年之后,福建爱尚(也就是福马食品)做了一款盗版“味咪虾条”,没想到卖得甚至比正版还好。
60后、70后、80后、90后一部儿童零食进化史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如果食物是天,那么零食就好比天上的星星。
没有零食,天塌不下来,但生活一定会变得像白开水般寡淡乏味。
正是因此,无论是在饥馑的60年代还是日益丰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着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各种零食。
它们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细琢,又或者充满了工业气息……每种零食都无一例外能够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正是出于这份情感,在这里搜罗了各个年代的经典零食们,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独特。
这些零食们,有的已经找不到了,有的还焕发着勃勃生机。
不过我可没有给它们打广告的意思呢。
欢迎补充。
60后·零食是个稀罕物60年代物资匮乏,大多数人还都在为温饱而奔忙,零食对他们来说,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劳作之余为数不多的甜头,是生活美好的希冀。
因此,与后来者相比,60年代的零食虽在形象品质上相形见绌,却享受着最尊崇的待遇。
古巴糖△图片来自《60年代小学生的零食》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经济建设”,中国从那个时候开始进口古巴糖,从此古巴糖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联系。
其实“古巴糖”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糖类,就是糖从甘蔗中提取出后,经过粗加工而成的产品,俗称“红糖”。
在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会进一步精细加工成为白糖,而还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装成块状硬糖,成为了当时小孩子们在苦涩生活之余为数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并非今日的“红糖”,事实远没有那么美好……至今,中国仍然在从古巴进口蔗糖,只是进口来的糖纷纷经过多样而精细的加工改头换面,“古巴糖”的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那滋味如同那个苦涩年代一样的糖块,也早已在时代的洪流中销声匿迹了。
果味饼干△时间太久远,只能找到包装纸了,上面依稀可见当年饼干的样子在60年代,糖果和饼干算是孩子们对味蕾的为数不多的甜蜜刺激。
不同于现下各种口味、厚薄形态各异,甚至可以“边吃边玩”的饼干,60年代的饼干显得更加朴实而单一,一如那个年代的人们。
然而,就是这些略显粗拙的饼干,在那个年代却受到了相当高的礼遇:不仅能够在年节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装纸与包装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睐。
再看看现在的饼干,不论是外表的华丽还是内在的美味都远胜于那个年代,却再也不能企及那样的地位了。
△“草原英雄小姐妹”为主题的饼干盒毕竟,物以稀为贵嘛。
70后·穿越时代的经典味道到了7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缓慢回温,一批堪称经典的零食也逐渐开始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独领风骚,抵过了时代洪流的侵蚀。
爆米花私以为,爆米花机绝对可以列为人类零食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煤炉,铁桶,编织袋,黝黑粗糙的机器中却孕育着香甜洁白的米花。
在等待米花出炉的过程中,火焰的跳动与火炉哗啦啦的转动声把期待而紧张的心情推上一个极高点,最后在“嘭”的一声中一齐释放。
简单的设备,低廉的原料,却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的多重刺激与愉悦。
△玉米花△ 大米花不同于现在各大电影院中光洁甜腻的奶油爆米花,70年代的爆米花是粗粝的,抓起一把来,有时还会被小砂石硌到牙齿;其甜味也来得更加纤细而绵长,能够让人不知不觉就吃掉一大袋。
这两种爆米花一如它们所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与东方农耕文化,一个热烈直白,一个含蓄敦实。
而随着生活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精致,我们也越来越难以在街边守候一袋原始粗粝的爆米花了。
总归有一天,那“嘭”的一声与升腾着甜味的白色烟雾,也会一起被当作一件艺术品,成为博物馆中陈列的记忆。
麦乳精“麦乳精”原名“乐口福”,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
其中,“麦”“乳”“精”三个字都各有所指,分别为麦精、乳粉与糊精。
用“麦乳精”来命名,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实,也是它能够家喻户晓的原因之一吧。
麦乳精营养丰富、颗粒疏松,用水冲调能够散发出扑鼻的香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追捧。
由于麦乳精采用真材实料,成本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当作是奢侈的饮品。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关于人们不舍得喝麦乳精,将其当作补品送给病人的情节也频频出现。
想想其实送礼送补品什么的都是安慰剂,比起现在又难吃又傻贵的号称含有各种名贵药材的补品,我倒是更希望收到好吃一点的安慰剂,哪怕它的原料只有大麦和牛奶,也没什么关系呢。
大白兔说到大白兔,应该不需要解释太多了,在零食界乃是号令群雄一般的存在。
在广大70、80、90后的脑海中,一提到“大白兔”三个字,首先想到的恐怕都不是一只毛茸茸的啮齿动物,而是白白的圆柱状奶糖吧。
所以说,这里要介绍一点关于大白兔的可能还鲜为人知的有趣事。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现于1943年,来自上海的“爱皮西糖果厂”(是的,“爱皮西”这个拗口的充满了洋味儿的名称其实就是英文的“ABC”)。
奶糖的最初包装也并不是大白兔,而是红色的米老鼠,并名为“ABC米老鼠糖”。
1950年代糖果厂被收为国有,不管是“ABC”还是“米老鼠”这些崇洋媚外的符号是大大的不行滴,于是才改头换面成了圆乎乎的“大白兔”。
△别看大白兔那么亲切可爱,人家的配方可是有专利哒!从创立之初就可以看出,即使有着平易近人的外表,“大白兔”的内里还是十分高洋上的。
大白兔奶糖最初采用手工制作,每天生产800公斤,还是“限量版”。
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大白兔还曾经打出“七颗大白兔等于一杯牛奶”的宣传语,地位相当于营养保健品,那可是相当贵重滴。
(不过想想看,大白兔似乎比牛奶要贵些……吧?)红虾酥说到大白兔,就不得不说说红虾酥——一个奶糖,一个酥糖,曾经牢牢占据着国产零食的半壁江山。
红虾酥,其实是酥糖的一种,因其糖块的形状洁白中镶有褐色条纹,活像虾的中段,因此得名“红虾酥”。
红虾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酥、脆、香、甜”四个字。
在制作上集中了传统工艺的精华,用料考究。
一律选用优质榴花砂糖,高浓度葡萄糖浆和“二八麻酱”,经多次熬炼拔拉折包而成。
这种糖皮薄酥脆、糖馅层次清晰,吃起来香甜可口,不粘牙不腻口,吃后不留残渣。
——摘自百度百科词条“大虾酥糖”至于红虾酥的原产地,一说是北京,一说是大连。
无论如何,红虾酥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民族品牌远销海外,口味自然没得说。
不仅如此,红虾酥的生命力也相当之强,相信不少九零后的童年也少不了这种红红的酥糖的身影。
如此想来,我们着实应该感谢这些糖块们,几十年来不仅口味始终如一,连外表也保持着最初质朴的模样。
正是它们,让不同世代的人们有了共享的甜蜜回忆,并能够在长大成人的年岁中还保留着与这些回忆相连的滋味。
80后·零食,不只可以用来吃哟到了80年代,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热潮,带来的不仅有新的社会面貌,更有新的零食。
舶来品与国产零食分别使出浑身解数争夺这片诱人的新市场,而最幸福的,莫过于那些在小卖部前徘徊的孩子们了。
奇多△奇多有“三宝”:奇多圈、吉祥物,最后才是粟米条从80年代起,以马铃薯为原料,浸染着西方浓厚工业气息的膨化食品开始流行起来,奇多(Cheetos)堪称其中的典型代表。
膨化食品不只奇多一种,而奇多之所以红遍大街小巷,靠的不仅是酥脆的粟米条,更有“吉祥物”与“奇多圈”为之推波助澜。
△想当年,收集这东西的小孩子不在少数吧?将好吃与好玩结合,奇多的成功不仅意味着零食界的变革,更反映出80后的娃们开始不愁吃不愁穿啦,对零食的追求又上升了一个境界,“零食”的意义也迈出了从“调节口味”到“休闲娱乐”的重要一步。
小时候吃的果丹皮,酸酸甜甜的,越吃越好吃,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休闲食品,还记的小时候的课堂上,将果丹皮塞在书包里,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放一片在嘴里,轻轻咀嚼,生怕被老师发现了,越嚼越有味,都忘了打瞌睡。
说完酸的,咱们来看看辣的吧!还记得唐僧肉吗?那可是小编小时候的最爱,可惜长大以后就再也没有吃过,因为寻寻觅觅,总是找不到啊~说到“唐僧肉”,00后们可能会问是不是《西游记》里面的唐僧肉呢?是不是吃了就长生不老了?哈哈,事实上这是一种小零食,麻辣味的,小编是地地道道的90后,在我念小学的时候吃过,然而之后就再也没见过,相信80后们应该会有更深的感触,回忆一下小时候吃唐僧肉的情景吧!小时候的回忆都是五味陈杂的,是不是忘了还有甜的啊?哈哈,接下来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一种有甜味但还能创造神奇大泡泡的东西,猜猜是什么呢?没错,就是泡泡糖。
看到以上这些80、90后小时候最爱的零食,你是否也回忆起更多零食了呢?顺便提一句,回忆归回忆,马上到了儿童节了,记得给孩子准备一份小礼物哦,或者带孩子出去走走,多多享受亲子的乐趣吧!麦丽素麦丽素,英文Mylikes的音译,内层疏松的奶球外面包裹着一层巧克力。
麦丽素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口感——嚼碎与融化在口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可以在两种吃法中交替直到天荒地老。
不仅如此,对于囊中羞涩的小学生来说,麦丽素同样“美丽”的价格也让巧克力这种东西变得不再那么不可企及。
△看,《甄嬛传》中,四郎就是被这颗麦丽素毒死的呢麦丽素的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它的口感,更在它的外形。
那硕大浑圆的棕褐色颗粒,闪耀着神秘的光泽,能够第一时间打开想象力泛滥的小孩子的脑洞。
难怪它在民间还有“大力丸”的外号:浑厚圆实,传说中的大力丸大概就应该长成这样吧。
再加上荧屏上各种古装剧为之推波助澜:那所谓的“绝情丹”“伸腿瞪眼丸”“含笑半步癫”,无一例外都长成这样,连大小都惊人地相似呢。
大胆设想一下,当年吃麦丽素长大的熊孩子们有了娃,带着娃一起看古装剧,指着剧中的各色丹药对娃说:娃啊,那就是麦丽素!娃瞪着天真无邪的眼睛问:麦丽素好吃吗?我也想吃!……于是麦丽素就这么代代相传了下来。
小卖部“三巨头”:无花果、酸梅粉、济公丹说完了舶来品,就不得不提到与之鼎立的“小卖部三巨头”。
它们虽其貌不扬,却有着酸甜爽口的治愈味道与同样治愈的价格,这也是它们吸引小朋友们掏腰包的两大杀器。
“三巨头”之首便是最猎奇的“无花果”。
此无花果与真正的无花果并无半毛钱关系,却在孩子们世界观形成的童年时期无孔不入,抢先占据了“无花果”这一名词的“鹊巢”,致使不少80、90后长大后看到真正无花果的本尊,无不惊呼这是个神马玩意儿。
事实上,“无花果”的包装虽然简陋,吃多了舌头也会发白,却全然不是“三无”产品,细心的人可以在“配料表”中找到,它的主要配方是东南亚特产的一种木瓜丝。
而随着近些年来“怀旧零食”热潮的兴起,不少厂商又恢复生产“无花果”——当然,伴随着必然的偷工减料:昔日的木瓜丝变成了今日的萝卜丝,口味也大打折扣。
不过,既然在配料表上诚实地写了,就酌情加上几分人情分吧:D“三巨头”之二——酸梅粉,一毛两毛钱就能买到,往嘴里倒起来像嗑药一样。
别看它从包装到吃法都这么魔性,其实它好歹也是某省特产,由传统饮料酸梅汤引发而来,配方也很讲究,据说除了主料乌梅外,还有若干种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