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治疗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5.22 KB
- 文档页数:3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和治疗作者:杜军保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05期在儿童不明原因晕厥(UPS)中约80%系血管迷走性晕厥(VVS)。
2006年我们课题组对此病的诊断提出了具有卫生经济学效益的临床诊断方案,以及基于血流动力学类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VVS的诊断目前对于VVS患儿的诊断主要依据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
直立试验操作简单,危险性较小,所以可以采用它对VVS患儿进行初步筛查,排除需与VVS进行重要鉴别诊断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和直立性低血压。
具体方法是让患儿平卧在倾斜床上几分钟使其处于平静状态,并测量患儿的基础心率、血压和常规心电图,将倾斜床倾斜至90°,使患儿处于直立状态,以激发其晕厥或晕厥先兆症状发作,站立10分钟后再次测量患儿的心率、血压和常规心电图,试验过程中要观察患儿的一系列变化。
通过直立试验可以排除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和直立性低血压。
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是患儿在直立试验或直立倾斜试验的10分钟内,心率增加930次/min或心率最大值≥120次/min,同时伴有直立后的头晕或眩晕、胸闷、头痛、心悸、面色改变、视物模糊、倦怠、晨起不适,严重时可出现晕厥等症状。
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标准是:①平卧时血压正常,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及自主神经系统疾病的证据:②体位由平卧变成直立后3分钟内血压下降,收缩压下降20mmHg,或收缩压下降至90mmHg以下,或舒张压下降10mmHg。
心率无明显变化。
直立倾斜试验(HUT)是VVS诊断中的重要客观检查手段,它包括基础直立倾斜试验(BHUT)和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激发的倾斜试验(SNHUT)。
BHUT试验前3天停用一切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试验前12小时禁食,试验时要求安静、光线黯淡、温度适宜。
应用美国Dash2000多导生理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的变化,并定时记录(每次2分钟),出现症状时连续记录。
患儿仰卧10分钟,记录基础动脉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然后站立10分钟重新记录血压、心率及心电图,以除外直立性低血压等疾病。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方法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突然站立或
长时间站立后,出现头晕、眩晕、恶心、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甚至发生晕厥。
对于这种疾病,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
首先,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治
疗策略。
这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乙酰心苷、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激动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心脏的功能,提高心脏的收缩力
和心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对于一些伴随症状如焦虑、
抑郁等,也可以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比如,在
日常生活中,患者应该避免长时间站立,尤其是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
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也对改善血管迷走性晕厥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从而减轻症状。
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该养成良好的
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饮食方面,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酒精,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良
好的饮食习惯。
总的来说,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我们应该采取综合性
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通
过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重视自身的健康,积极
配合医生的治疗,早日康复。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1.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有什么共同点?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为晕厥的最常见类型,每年美国发生晕厥的患者大约有100万,其中40%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
Calkins等强调,虽然血管迷走性(也叫血管减压性)晕厥可临床诊断,但是在该人群中不必要的诊断试验的费用达到了16,000美元。
2.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病理生理是什么?虽然不能充分理解,但是如Foster在1888年提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机制被认为是由于复杂的心动过缓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以维持意识清楚。
今天,用于解释和触发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模型是Bezold-Jarisch反射(命名于两位独立工作的生理学家,主要研究心室对容量的反应)。
3.什么是Bezold-Jarisch反射(贝-亚反射或贝-贾反射)?Bezold-Jarisch反射(BJR)是一种神经心源性反射,通过心脏机械感受器激活启动而发生作用。
BJR显示,心室容量减少激活位于心室下后壁的牵张感受器。
心室这种矛盾的伸缩通过神经交通发送冲动到中枢神经系统。
这种交通主要包括迷走神经活动度,导致副交感神经活性的显著增加,最终产生特定个体出现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三联症:血管舒张、心动过缓、意识消失。
当前关于这些机制的最流行理论来自于控制出血或内脏传入神经受到刺激的动物研究。
4.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其他机制有哪些?虽然Bezold-Jarisch反射是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主要机制,但是很多中枢神经系统递质也极可能发挥作用。
这些递质包括5-羟色胺、腺苷和阿片类物质(即麻醉中常给的药物)。
有趣的是,纳洛酮,一种阿片受体拮抗剂,也有增强压力反射机制的作用,这表明,阿片类物质可抑制这些压力反射介导的迷走反射。
此外,在情绪紧张阶段(比如麻醉医生在静脉导管植入时静脉穿刺困难时导致),前脑和下丘脑也在BJR中发挥调节作用。
5.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因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特殊生理机制尚未明了,因此,很难鉴别可能存在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患者。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什么原因文章目录*一、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什么原因*二、血管迷走性晕厥如何预防*三、血管迷走性晕厥如何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是什么原因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周边血管突然扩张,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减少,使心脏有加快和加强收缩的反射动作,某些人会因过度激发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而引起心跳忽然减慢、周边血管扩张,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血管迷走性晕厥如何预防注意适当休息,掌握动静结合,有利于身体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
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血管迷走性晕厥如何治疗药物治疗:1.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已经有很多年,可能机制是:降低左室机械感受器的敏感性;阻滞肾上腺素的作用(晕厥前机体出现特征性的血浆儿茶酚胺水平提高,儿茶酚胺释放可以矛盾性增加对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敏感性,激活心脏机械感受器)。
虽然β受体阻滞剂在非对照研究中认为是有效的,但在对照研究中,与安慰剂比没有明显差异。
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对年龄大于42岁的一小部分病人有效。
2.氟氢可的松。
氟氢可的松是人工合成的盐皮质激素,可以促使水钠储留,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外用血管a受体的敏感性。
在非对照研究中,氟氢可的松对减少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是有效的。
一项随机的对照研究证实,氟氢可的松与阿替洛尔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相似。
3.血管收缩药。
在美国,血管收缩药被允许用于治疗体位性低血压,也能用于治疗反复的血管迷走性晕厥。
甲氧胺福林是a1受体激动剂,能收缩血管。
Ward等随机双盲的交叉试验发现,接受甲氧胺福林(5mg/d,分3次服)治疗的患者,与安慰剂组比,晕劂发作频率减少,生活质量提高。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指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介导反射,导致内脏和肌肉小血管扩张及心动过缓,周边血管突然扩张,静脉血液回流心脏减少,使心脏有加快和加强收缩的反射动作,某些人会因过度激发迷走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进而引起心跳忽然减慢、周边血管扩张,结果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表现为动脉低血压伴有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而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种综合征。
疾病概述晕厥(syncope)是指突然发作的短暂的意识丧失,同时伴有肌张力的降低或消失,持续几秒种至几分钟自行恢复,其实质是脑血流量的暂时减少。
晕厥可由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引起,但临床根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还有许多病人不能找到原因,长久以来称之为"不明原因晕厥"。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S)是小儿时期不明原因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据不完全统计,约有80%晕厥属于此类。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是非常普遍的,它常常会复发,尤其是当情绪受到相当压力,极度疲劳、疼痛、恐慌,或置身於人挤、闷热的房间里更容易发作。
由于除心脏外,全身其它部位的血管不受迷走神经支配,近年有些学者认为使用"神经心源性晕厥"可能更为恰当。
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晕厥。
编辑本段发病机理虽然Lewis提出血管迷走性晕厥这一诊断已近70年,但至今人们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是患儿自主神经系统的代偿性反射受到抑制,而不能对长时间的直立体位保持心血管的代偿反应。
正常人直立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液聚集在肢体较低的部位,头部和胸部的血液减少,静脉回流减少,使心室充盈及位于心室内的压力感受器失去负荷,向脑干中枢传入冲动减少,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通常表现为心率加快,轻微减低收缩压和增加舒张压。
而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儿对长时间的直立体位不能维持代偿性的心血管反应。
成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研究进展成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研究进展引言:成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adult vasovagal syncope,AVVS)是一种以血管迷走神经活性亢进为基础引起的晕厥症状。
该疾病发病率较高,严重程度不一,给患者带来了诸多身心困扰。
本文将对成人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病因探讨1. 迷走神经功能异常迷走神经是影响心脏和血管系统的主要神经,其异常活性常导致血管扩张和心率降低,进而引起晕厥症状。
研究发现,迷走神经功能异常在AVVS患者中普遍存在,且可能与遗传因素、精神因素、代谢紊乱等相关。
2. 血管张力调节障碍研究表明,AVVS患者的血管张力调节功能异常,血管容量失去正常的调节能力,易出现血管扩张以及血压下降等症状。
研究还发现,某些血管舒张因子的异常释放与AVVS发病密切相关。
二、病理生理研究1. 心电图监测有研究发现,AVVS患者在晕厥前、期间和后均可出现心电图改变。
晕厥前可观察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心律不齐等迷走神经调节异常表现。
晕厥期间可出现心电图异常,如窦性停搏、心室颤动等。
晕厥后心电图多恢复正常。
2. 体征监测血压、心率和脑电图的监测有助于了解AVVS患者的生理特征及其与晕厥发作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晕厥前期,AVVS患者常常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和迷走神经抑制,导致血管扩张和心率变慢。
晕厥期间,交感神经及血压、心率的改变与晕厥的发作密切相关。
三、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AVVS患者晕厥前常先出现迷走神经活动增强的自主神经症状,如头晕、乏力、出汗、恶心等。
随后出现晕厥症状,如眩晕、视力模糊、耳鸣等。
据此可进行初步诊断。
2. 诱发试验诱发试验是证实AVVS诊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试验方法有直立倾斜试验、Valsalva呼吸试验以及药物诱发试验等。
通过观察试验过程中患者的血压、心率、脑电图等指标变化,可以明确诊断。
四、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指应用药物来控制血管扩张和心率降低的过程,如托吡酯、地尔硫卓等。
心电与循环2020年第39卷第1期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 )是最常见的晕厥类型[1],多因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引起迷走神经相对亢进所致。
虽然VVS 并未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但晕厥反复及不可预测的发作可能引起外伤,对患者的工作生活及精神状态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VVS 患者仍然需要积极有效的治疗以减少晕厥发作及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变、倾斜体位锻炼及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措施,但治疗效果仍未令人满意。
起搏器治疗VVS 已有30年历史,但由于各临床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目前仍有一定的争议。
本文将从起搏器治疗VVS 的原理、相关临床研究、目前的争议及建议等方面对起搏器治疗VVS 作一综述。
1起搏器治疗VVS 的原理1.1VVS 的血流动力学根据患者发生VVS 时的血压及心率变化,VVS 可分为3个类型:(1)血管抑制型:因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低血压;(2)心脏抑制型:以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力减弱为主要表现;(3)混合型:上述两种机制均存在。
根据VVS 国际研究(vasovagal syncope international study ,VASIS )的定义[2],心脏抑制型可分为:心率<40次/min 持续>10s ,但无>3s 的停搏,血压下降出现在心率减慢之前(2A 型)或心脏停搏>3s ,血压下降发生在心率减慢之后或同时出现(2B 型)。
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 ,HUTT )能够模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诱导晕厥再次发作,目前广泛用于VVS 的筛查。
Guida 等[3]认为HUTT 诱导的晕厥或先兆晕厥与患者自发晕厥并无显著差异,Brignole 等[4]却发现患者自发晕厥时心电图表现与HUTT 所反应的血流动力学不相关。
HUTT 阳性患者心脏停搏发生率为6%~32%[5-7]。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心率变化幅度将会减缓,心脏停搏发生率也随之减低。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治疗方法血管收缩药是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另一种方法。
它们可以通过收缩血管来提高血压和血流量,从而减少晕厥发生的可能性。
常用的血管收缩药包括米多君、依普利酮等。
然而,使用血管收缩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可能引起心悸、头痛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心脏起搏器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心脏起搏器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刺激心脏来维持正常的心率和心律,从而减少晕厥的发生。
但是,使用心脏起搏器也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因素,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决定。
总之,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宣教和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等。
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并且坚持治疗,避免晕厥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可用于治疗反复的血管迷走性晕厥。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小型电子设备,能够通过电极刺激心脏,使其保持正常的心律和心率。
一项研究发现,患有反复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在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后,晕厥的发作频率显著降低。
体位训练体位训练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改变身体的姿势,训练患者逐渐适应从床上或椅子上站立的过程,从而减少晕厥的发作。
研究表明,体位训练对于治疗体位性低血压和血管迷走性晕厥都有一定的疗效。
改变饮食惯一些研究表明,改变饮食惯也可以对反复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增加盐的摄入量可以帮助提高血压,从而减少晕厥的发作。
此外,适量饮用咖啡因含量较高的饮料也可以帮助提高血压,减少晕厥的发作。
综上所述,治疗反复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药物治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体位训练和改变饮食惯等。
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小儿为什么会晕厥晕厥是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导致大脑皮层高度抑制而引起的短暂的意识丧失。
常见于年长儿。
小儿发作前先感到全身不适、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出汗,尔后眩晕、肢体发软,突然意识丧失。
晕厥的常见类型是:1. 反射性晕厥。
最为常见,约占各型晕厥的90%。
又可分为单纯性晕厥的体位性低血压。
单纯性晕厥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紧张、恐惧、闷热、站立时间过长;或是因各种穿刺、注射、拔牙等引起的。
体位性低血压则发生在由卧位或蹲位突然起立时,或站立时间过长时。
某些药物如冬眠灵、左旋多巴等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2. 心源性晕厥。
如严重的心律不齐、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3. 脑性晕厥。
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无脉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铅中毒性脑病等。
4. 延髓性晕厥。
脑干的血管病变、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高位脊髓灰白质炎等;某些药物如安定剂、镇静剂对血管运动中枢有直接抑制作用。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晕厥是儿童的常见病症,女孩比男孩发病率高,发病的高峰年龄为15 ―19 岁之间。
晕厥病因复杂,可由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 ,VVS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许多原因引起。
除此以外,仍有部分患儿其晕厥的原因始终不明。
VVS 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病因, 约占所有晕厥患儿的80% 。
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Bezold―Jarish 反射有关。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诊断是临床上颇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主要依赖于( 1 )发病年龄多为年长儿(一般在 5 岁以上);( 2 )晕厥发作前可有某些精神刺激,疼痛刺激或持久站立等诱因;(3 )晕厥发作前部分病人可伴有先兆,如头晕,恶心,多汗等;( 4 )晕厥发作时间短暂,意识丧失,肌张力丧失;( 5 )直立倾斜实验(Head-upright Tilt Test, HUT )阳性;( 6 )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治疗方法
导语:可能有一些朋友会听说过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这样的症状,不过真正了解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人肯定是不多的吧,毕竟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斌不是
可能有一些朋友会听说过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这样的症状,不过真正了解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人肯定是不多的吧,毕竟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斌不是一种我们常见的症状,我们周边也很少有人会患上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这样的症状,不过由于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关于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信息。
宣教和改善生活方式
血管迷走性晕厥常由某些因素触发,有些可能只在特定情况下发作。
因此,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工作,尽量避免这些触发因素,尽量停用可以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
一旦发生晕厥前驱症状时,患者要立刻平躺,既可避免外伤也能防止晕厥的发生。
有研究报道:反复出现血管迷走性晕厥的患者,在前驱症状时,进行手臂和腿部的屈伸运动,有助于防止晕厥发生,这可能与骨骼肌泵作用增加静脉血液回流有关。
增加液体和钠盐的摄入,也可能有助于预防晕厥发生。
Younoszai和El-Sayed等研究发现,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每天至少摄入2L液体和120mmol的钠(约7g盐)可以升高血压,增加血容量,减少晕厥发生的频率。
也有部分临床医生,建议站立训练,类似于“脱敏”疗法。
让患者每天靠墙站立10~30min,逐渐适应这种体位性容量变化的影响。
但这种治疗方法还存在很大争议,而且长期依从性较差。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已经有很多年,可能机制是: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