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内镜鼻窦手术配合
- 格式:pptx
- 大小:3.84 MB
- 文档页数:36
鼻内镜医护四手操作手术配合何鹏飞;王斌全【摘要】应用鼻内镜医护四手操作对20例慢性鼻鼻窦炎和慢性鼻鼻窦炎合并息肉病人进行手术配合治疗,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视野更加清晰,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各项配合顺利完成.主要护理配合要点包括术中持镜配合、出血止血配合和息肉切除配合等.【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17(031)009【总页数】3页(P1121-1123)【关键词】鼻-鼻窦炎;鼻内镜;医护四手操作;单手操作;手术配合;持镜护士【作者】何鹏飞;王斌全【作者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6鼻内镜手术主要以改善鼻窦引流、恢复鼻腔通气为主要目的[1]。
由Messerklinger和Stammberger教授提出的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对鼻窦炎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了显著进步[2]。
传统的手术方式,即单手操作,是指鼻内镜手术过程主刀左手掌控鼻内镜,右手拿取器械吸引或者切割[3],仅剩下一个右手操作手术器械,这样的手术方式导致术者不仅在工程力学方面存在缺陷,长期以来会引起术者手臂、颈椎神经等损伤,而且还会由于术中变换器械中断手术,延长手术时间[4]。
此外,随着鼻内镜手术范围及领域的不断扩大,鼻内镜手术操作更加复杂,需求更加精细。
因此,鼻内镜手术过程中需要一个专科持镜人员,以解放主刀双手,进行更加精细的操作。
似乎医生助手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随着临床的开展和调研,医生不愿总拿内镜或者长期的助手工作,总想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导致在合作过程中,没有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整体效果不佳;再者,额外增加一个持镜医生助手会增加手术费用和病人负担。
作为科室鼻内镜手术专科组护士,担当鼻内镜持镜助手是科学之举,将势在必行。
开展鼻内镜医护四手操作技术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也是未来鼻内镜手术团队建设的必然趋势。
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护理配合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护理及配合对于进行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后的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患者,患者手术后,进行手术后的护理工作,分析总结患者的治愈情况。
结果:我院鼻窦窥镜下鼻窦手术护理良好,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
结论: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期间整体护理是提高鼻窦手术治愈的重要环节,做好出院指导及术后随访工作以及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时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整体护理鼻内窥镜技术以其较高的准确性、损伤性小、可以直视观察方便操作的极大优势,成为目前国内耳鼻喉科诊治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的最先进、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手术后的护理工作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样的重要。
可以有效地避免手术的一些并发症的出现,使手术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0例患者,其中有170例患者进行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的治疗,非手术治疗的有 10例患者。
在这180例手术患者中,男100例,女80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 46 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脓涕、反复鼻塞、头痛以及部分嗅觉减退等病症。
对患者进行表面麻醉外加局部麻醉或者全身麻醉的条件下,应用 Messerklinger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钩突前缘进行纵行切口,分离并且切开钩突,开放筛泡清理筛窦,认真仔细地去除筛顶、额窦及其病变,去除上额窦自然开口及后囟,开扩上额窦开口,视病情而定采用蝶窦开放术,患者手术后要进行精心地治疗及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已治愈出院。
出院后随访5—12个月,患者都没有出现出血及严重并发症的情况。
1.2 方法1.2.1 术前护理手术前积极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医务工作人员要帮助患者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工作,具体如鼻窦 CT、血常规、心电图、血凝试验等术前检查,促使病人对护理工作进行良好的配合,全方面提升患者满意度及手术的治疗效果。
工作单位:351100莆田福建省莆田市九五医院耳鼻咽喉科黄娟:女,大专,护师收稿日期:2012-05-25※五官科护理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护理配合黄娟王在霞摘要总结了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护理配合。
包括对鼻内镜手术术前、术中和术后进行护理和配合。
认为护士熟悉手术原理和手术设备,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娴熟配合手术,并做好术后观察护理,对保证鼻内镜手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很有价值。
关键词: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护理配合中图分类号:R473.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6400(2013)03-0070-02真菌性鼻窦炎既往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疾病,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局部类固醇激素的广泛应用,鼻内镜外科技术的广泛普及以及影像学、病理学等技术的快速进步,患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生活质量的重视,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据报道[1],13% 42%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存在真菌感染。
从2004年10月 2011年10月本科收治了3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在局部麻醉或者静脉复合麻醉下行鼻内镜手术,现将手术过程的护理配合要点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确诊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4例,男13例,女21例,年龄21岁 65岁,平均43岁,病程两月至十余年,均为单侧发病,单纯上颌窦发病31例,上颌窦和前组筛窦病变2例,蝶窦病变1例。
1.2手术方法均采用局部麻醉,采用Messerklinger 术式。
按照病变的范围进行相应的鼻窦开放,充分扩大病变鼻窦开口。
术中同时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纠正明显的局部解剖变异,如中鼻甲气化、中鼻甲曲线反张、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息肉样变、筛泡或钩突肥大等。
填塞前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腔以防残留真菌菌丝。
1.3疗效评价采用内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
治愈:症状消失,鼻内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干酪样物及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镜检查见窦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量干酪样及脓性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镜检查见术腔粘连,窦口狭窄或闭锁,息肉形成,有干酪样物、真菌团块及脓性分泌物。
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体会发布时间:2023-01-05T01:33:53.291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29期作者:董英超[导读] 探究慢性鼻-鼻窦炎应用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价值。
董英超吉林市润德耳鼻喉科医院吉林吉林132011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鼻-鼻窦炎应用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价值。
方法于2020年1月~2022年1月吉林市润德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7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为对象,电脑流水号法分组,对照组(单号)38例应用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研究组(双号)38例应用鼻内镜鼻窦手术+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对慢性鼻-鼻窦炎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内镜鼻窦手术;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慢性鼻-鼻窦炎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鼻窦黏膜,临床患者表现为鼻塞、面部肿胀、流脓涕,部分患者伴有乏力、头晕症状,对患者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鼻内镜鼻窦手术是慢性鼻-鼻窦炎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该手术虽然能达到治疗目的,但术后容易复发,效果欠佳。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逐渐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开始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
本次研究以7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为对象,探究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价值,现对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6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对象来源于吉林市润德耳鼻喉科医院收治患者,研究开展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1月。
(1)纳入标准:经过鼻内镜检查确诊为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表现为鼻塞、黏膜水肿等,首次手术,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鼻部过敏史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沟通障碍患者[1]。
分析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将鼻内镜手术与药物结合用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治疗中,对两种方式结合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分组研究,对照组仅实施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药物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鼻通气时间、鼻粘膜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更短(p<0.05);观察组并发症率为2.5%,与对照组12.5%相比,明显更低(p<0.05)。
结论:鼻内镜手术联合药物用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治疗中,效果理想,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为耳鼻喉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以脓涕、鼻塞、鼻粘膜充血、头痛等为临床常见症状[1]。
慢性鼻窦炎可同时合并鼻息肉,临床对此病多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理想。
但术后若未给予相关对症处理,会增加复发几率。
近年来关于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的报道多有出现,本研究将鼻内镜手术与药物结合用于我院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治疗中,取得不错效果。
报道见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数据收集时间在2015年3月-2017年3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以治疗意愿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及对照组(n=40)。
男47例,女33例,年龄28.5~43岁,平均(34.59±4.28)岁,慢性鼻窦炎窦筛骨质病理分级为Ⅰ至Ⅳ级。
两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有比较意义。
1.2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诊断标准。
排除:手术禁忌症者;药物过敏者;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1.3方法[两组均实施鼻内镜手术,方法:术前归于抗感染药物静滴,对鼻腔进行盥洗2周。
行局麻,选择鼻内镜Messerklinger术式,将息肉摘除,根据患者疾病情况行筛泡、钩突切除,随后开放筛窦、额窦、蝶窦。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究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合并症患者采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作用与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收治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100例开展研究。
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
常规组应用传统药物治疗,实验组应用经鼻内镜手术。
探究疗效、鼻腔鼻窦情况。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
实验组鼻腔鼻窦评分在术后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经鼻内镜手术可用于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治疗,整体治疗效果明显,能够实现对多种疾病症状的改善,值得推广。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经鼻内镜手术;临床疗效慢性鼻窦炎是指鼻窦(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长期受到炎症的影响而引起的慢性病变。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鼻涕、面部压力或疼痛感、头痛、嗅觉减退以及咳嗽等。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鼻腔解剖异常、鼻息肉等[1]。
鼻息肉是指在鼻腔和鼻窦内生长的柔软肿块,通常是由于慢性鼻窦炎引起的。
鼻息肉可以阻塞鼻腔和鼻窦的通气通道,导致鼻塞、鼻涕增多、嗅觉减退以及面部压力等症状。
它们也容易受到感染,导致炎症和疼痛[2]-[3]。
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合并症,同时两种疾病症状会相互影响,所以对于治疗方式的要求也更加苛刻。
近些年研究认为,经鼻内镜手术可用于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的治疗,不仅有利于控制患者的疾病症状,还有利于患者鼻腔鼻窦状况的改善[4]。
对此,本文以我院慢性鼻窦炎和并鼻息肉患者为例,探究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
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100例开展研究。
实验组患者50例,男女分别30例、20例,年龄(68.24±3.55)岁,病程(6.24±1.44)岁。
存在流体和鼻塞症状41例、头痛24例、嗅觉功能减退22例。
鼻内镜鼻窦手术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慢性鼻窦炎及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
2鼻中隔偏曲。
3肥厚性鼻炎或泡状中鼻甲等导致鼻阻塞者。
4脑脊液鼻漏修补。
5鼻腔、鼻窦异物及前颅底异物。
6恶性突眼、眶内脓肿或急性眶内出血。
7外伤性视神经管骨折。
8鼻腔、鼻窦及鼻咽囊肿和良性肿瘤。
9慢性泪囊炎、外伤性泪囊炎及泪囊异物或泪囊黏液囊肿。
10蝶鞍区占位性病变。
11局限鼻腔鼻窦的恶性肿瘤或可疑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探查等。
【禁忌证】1伴急性传染病、血液病或严重心血管病等全身疾病,且未良好控制。
2侵犯广泛的恶性肿瘤。
【操作方法及程序】1熟悉解剖,在内镜下必须熟悉鼻腔内立体视野下的解剖结构才能进行手术,否则易发生错误或不必要的损伤,术者最好能先做尸解训练后,再进行临床实践。
2内镜和手术器械同时通过鼻阈后,钳头并不在视野中,寻视中易损伤出血而影响手术。
要求内镜先进入鼻腔,然后手术器械沿镜杆进入视野。
3内镜下手术配合,要多次反复练习后才能熟练掌握,30°内镜应为首选用镜,其视野宽,死角小,手术适应性强,一般无须频频更换其他角度内镜。
4微创概念与功能保存是内镜手术的灵魂。
在清除病变,建立引流通道时,必须保存正常的组织结构,保护鼻黏膜功能。
术中的操作方法及程序,应根据手术适应证和目的来认真选择。
一、钩突切除术钩突切除术(又称筛漏斗切开术)是鼻内镜下行中鼻道手术的基本步骤。
【适应证】1钩突畸形、生理性肥大或息肉样改变,影响窦口鼻道复合体引流者。
2半月裂及筛漏斗中有息肉或瘢痕粘连或其他局限性病灶。
3为开放筛漏斗,进一步为鼻额裂、筛窦或上颌窦手术提供进路。
【禁忌证】1急性鼻炎和鼻窦炎者。
2中鼻道有占位病变,钩突窥视不清者。
【操作方式及程序】1仰卧位头抬高30°。
2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3鼻腔黏膜以1%鼻卡因(加1‰肾上腺素)表面麻醉,收缩血管2次。
4用0°或30°镜确认钩突后,用钩突切开刀,在钩突前下方紧贴鼻腔外侧壁骨刺入,贯穿整个钩突进入半月裂或筛漏斗中,前上到鼻额裂,后用咬骨钳咬断前端,取出钩突。
鼻内镜手术配合要点及器械维护【关键词】内窥镜(Endoscope)外科手术(Surgical Procedures,Operative)外科器械(Surgical Instruments)【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044-01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是近年来鼻科学领域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等疾病的一次巨大变革,是一种创伤小、痛苦小、可直视的一种先进的手术方法。
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是在彻底清除不可逆病灶的基础上,把纠正鼻腔鼻窦解剖学异常、畅通窦口鼻道复合体和各窦的窦口、重建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以及尽可能保留窦内粘膜和中鼻甲等生理功能单位作为手术的基本原则,以此创造改善和恢复鼻腔鼻窦粘膜形态及生理功能的条件来治愈鼻窦炎。
这一观点在九十年代初期得到国际鼻科学界的公认并迅速推广,使越来越多的鼻外科医生逐渐抛弃已经习惯了的根治性手术方式,而采用一种小范围或局限性的手术来解决广泛的鼻窦病变。
我科自2007年6月开展此项手术以来,共治疗各类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病例196例,现将手术配合要点及术后器械维护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在我院住院准备接受FESS手术的患者196例,其中男109例,女87例,年龄12~73岁。
各类慢性鼻窦炎患者162例,其中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患者89例;鼻中隔偏曲患者20例;其他鼻腔鼻窦肿瘤患者14例,均行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或鼻中隔矫正术。
术中患者情绪稳定,鼻内镜及动力刨削系统使用良好。
2 术中配合要点2.1 术前健康教育。
患者普遍会对手术产生较明显的、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
护士应了解这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术前一日探视患者,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释,向患者简要介绍手术方式并告知患者鼻内镜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少、疗效好等优点,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使其主动配合手术。
还可请手术成功的患者与其交谈,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以最佳心态接受手术。
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发表时间:2018-07-13T13:52:14.567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6期作者:鲁永玉[导读] 慢性鼻窦炎伴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该疾病的发生对于患者的伤害性非常大。
(甘肃省临夏县中医医院甘肃临夏 731800)【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0例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进行研究,(参与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将其依据入院顺序不同作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
对照组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实施经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药物治疗。
对比两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治疗效果。
结果: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观察组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数据对比结果存在鲜明的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观察组的手术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鼻腔恢复通气时间、黏膜恢复、切口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而言十分良好,数据对比:P<0.05。
结论:经鼻内镜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手术情况,对患者术后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经鼻内镜手术;药物治疗;慢鼻窦炎伴息肉;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6-0096-02慢性鼻窦炎伴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病,该疾病的发生对于患者的伤害性非常大,而且病程较长、难以治愈、容易复发,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十分不利[1]。
如何提高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病情,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在本文当中,对本院收治的80例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展开研究,探讨手术与药物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具体内容详见正文。
1.资料、方法1.1 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80例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