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春愁》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99 KB
- 文档页数:2
春愁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景中日甲午之战,中国战败。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的马关同日本政府签订中日和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丘逢甲得知此消息,怒发冲冠,刺破手指,血书拒倭守土四个字。
之后,他串联台湾士绅,组织义军,誓死抗敌,因得不到外援,事败内渡,回到原籍广东。
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1896年5月5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丘逢甲痛定思痛,写下了《春愁》这首诗。
整体赏析此诗仅四句,却将忧国怀乡之情表现得无比深沉强烈、动人心魄,是传诵一时的名篇。
首句春愁难遣强看山,貌似平淡,其实蕴含的情感特别丰富。
这一句诗中,作者化用的或许正是唐代诗人杜甫《春望》的诗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写的是安史之乱时,春天依旧,山水依旧,但国家支离破碎,人民流离失所。
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
而此时的丘逢甲却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春景。
为了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看山。
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为国事担忧愁闷。
但看山也并没有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登高眺远,那让他心惊的挥之不去的往事此时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作者禁不住悲情满怀、怆然泪下。
次句往事惊心泪欲潸,道出了起句中强字的答案,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也直接化用其中。
杜甫诗意是,连花也为国家的动荡不安而伤心落泪,鸟也为人民的痛苦而惊心动魄。
无情的花草禽鸟都为时局黯然神伤,诗人内心的痛苦自然不须多说。
往事惊心泪欲潸,一方面渲染了春愁的分量,另一方面又暗中悬疑,欲露又止,将吐还吞。
如果说诗的前两句还没有点明春愁的具体内容的话,那正是诗人为后两句蓄势,为后面感情的喷涌而出作渲染。
后两句使足千钧笔力,道出底蕴: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两句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
作者始终未能忘记前一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
跨越百年的春愁——丘逢甲爱国诗《春愁》赏析(2004年作)跨越百年的春愁——丘逢甲爱国诗《春愁》赏析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春天的北京,春天的人民大会堂,春天的一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会有一个会议吸引着全世界亿万人的眼睛,那就是中国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个话题——台湾问题,每年都会被记者提及,今年也没能例外。
为什么?因为它是大陆与台湾两岸同胞跨越了百年的春愁。
2004年3月14日,台湾联合报社记者向温家宝总理提问说:“3月20日台湾要举行大选,还要进行公投,您认为公投对两岸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您关注台湾的大选吗?您对大选以后两岸关系的前景有什么看法?”温家宝总理首先严正地阐明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接着温家宝总理又激动地诵读了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来表达和平统一的愿望:“明年是《马关条约》签署110周年,这里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湾诗人用血和泪写的28个字的诗,他的名字叫丘逢甲,是台湾彰化人。
他说'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是怎样的一位爱国诗人?《春愁》诗的背景是怎样的?这首诗有着怎样的思想内涵?它又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呢?丘逢甲(1864—1912),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台湾爱国诗人,字仙根,号蛰仙,又号仲阏,别号南武山人、仓海君。
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官至清朝的工部主事,因不愿做京官,辞职回到台中、台南讲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第二款第二条即清政府永久割让“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消息传至台湾,整个台湾岛群情激愤。
丘逢甲也刺破手指写下血书,上奏清政府,要求清政府废除条约。
接着又毅然辞别家人,积极组织民众成立抗日保台义勇军,自任大将军。
丘逢甲率义军浴血奋战二十多天,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渡海至大陆的广东。
古诗文《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赏析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清朝: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译文及注释【译文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
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注释①潸:流泪的样子。
②四百万人:指当时台湾人口合闽、粤籍,约四百万人。
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简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
诗的大意说:春回大地,面对着春天的景色,引起我无限春愁,这春愁无涯无际,难以排遣,勉强观望山景,仍然难以消除胸中的悲愁。
想起惊心动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四百万同胞都为此伤心万分,同声大哭,因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让了台湾。
作者是台湾省苗栗县人,近代爱国诗人。
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时,他曾领导义军抗日,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失败后退到大陆,他心怀故土,想起家乡被侵略者占领,家愁国恨交织在一起,对着春景,不免有“感时花溅泪”之慨。
全诗直抒胸臆,十分感人。
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背景丘逢甲是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
台湾被清廷割让给日本后,丘逢甲组织台湾义军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战失败后返回从教。
诗人思念台湾同胞,不禁流下满腔热泪。
这首诗可与后面一首谭嗣同的《有感一章》对看,因为这两首诗都表现出晚清爱国志士们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心忡忡,以及对大好河山被割裂的悲愤之情,他们坚信宝岛台湾总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赏析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
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
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
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
丘逢甲爱国七言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出处:《春愁》。
意思是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流淌。
例子:有个老爷爷给孩子们讲历史故事的时候说:“你们看呐,就像丘逢甲说的‘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咱可不能忘了过去那些艰难的日子呀!”“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出处:《春愁》。
意思是四百万同胞一起痛哭,去年的今天台湾被割让出去。
例子:历史课上,老师激动地说:“同学们,想想丘逢甲的这句‘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咱得多珍惜现在的和平呀!”“英雄愧说郑延平,目断残山一角青。
”出处:《有感书赠义军旧书记》。
意思是自己在民族英雄郑成功面前感到惭愧,望着残缺的山河只有一角还显青色。
例子:一个学者在讨论历史时感慨:“丘逢甲这句‘英雄愧说郑延平,目断残山一角青’,多让人痛心呐!咱得努力让国家更强大。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出处:《汕头海关歌寄伯瑶》。
意思是海水浩渺,岛屿如同九点烟尘,这里实在是雄伟的天险之地。
例子:导游在介绍景点时说:“大家看这壮丽的景色,是不是有点像丘逢甲说的‘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呢?”“东南半壁日昏昏,万骑临流待北奔。
”出处:《闻海客谈澎湖事》。
意思是东南半壁江山昏暗不明,众多兵马在河边等待向北奔去。
例子:一个历史爱好者在讨论时局时说:“这情形有点像丘逢甲那句‘东南半壁日昏昏,万骑临流待北奔’,真是让人着急呀!”“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出处:《离台诗》。
意思是宰相有权割让土地,孤臣却无力挽回大局。
例子:在讨论历史悲剧时,有人叹息道:“丘逢甲这‘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太无奈啦!”“天下兴亡匹夫责,江山寥落酒人悲。
”出处:《秋怀八首和邱仙根工部原韵》。
意思是天下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江山寥落让人悲伤。
例子:一群年轻人在讨论责任时说:“咱得记住丘逢甲这句‘天下兴亡匹夫责,江山寥落酒人悲’,好好为国家做点事。
忧国怀乡,动人心魄!——丘逢甲《春愁》赏析忧国怀乡,动人心魄!——丘逢甲《春愁》赏析陆军121师根据相关资料整理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春愁》这首七绝,写于《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后的1896年的4月17日,可谓是一篇台湾沦陷的周年祭文。
如果要给这首诗拟一个副题的话,那就非“国耻日作”或“台湾沦陷周年祭”莫属,明白了这一点,才会更深地体悟诗人那痛彻骨髓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丘逢甲(1864-1912),字仙根,世称“仓海先生”。
祖籍广东镇平,出生于台湾苗栗县一个富有爱国传统的塾师家庭,少年时就有报国之志。
他虽身居台湾,却“以天下为己任”(江山渊《丘逢甲传》),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他“尤感国家民族之患”,“恒为大吏陈国家之计”。
中日甲午之战,中国战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的马关同日本政府签订中日和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
丘逢甲得知此消息,怒发冲冠,刺破手指,血书“拒倭守土”四个字。
之后,他串联台湾士绅,组织义军,誓死抗敌,因得不到外援,事败内渡,回到原籍广东。
《春愁》写于《马关条约》签定、割让台湾一周年之际。
诗仅四句,却将忧国怀乡之情表现得无比深沉强烈、动人心魄,是传诵一时的名篇。
首句“春愁难遣强看山”。
春天本来是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美好季节,可此时的诗人却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为了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看山”。
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为国事担忧愁闷。
但“看山”也并没有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登高眺远,那让他心惊的挥之不去的往事此时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诗人禁不住涕泪交流了。
次句“往事惊心泪欲潸”,一方面渲染了“春愁”的分量,另一方面又暗中悬疑,为后两句蓄势——到底什么样的往事让诗人如此黯然神伤?诗的前两句欲露又止,将吐还吞,极力蓄势。
后两句使足千钧笔力,道出底蕴:“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原来到今天台湾被割已经整整一周年了,世代生息的故园就这样被割让给了异族,这怎能不让四百万生于斯长于斯的台湾同胞放声痛哭。
爱国诗歌(带翻译和赏析) 3篇爱国诗歌(带翻译和赏析)·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关于爱国的古代诗句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欢乐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理想.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13、唐·李梦阳: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趣味历史知识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在1405年到1433年的近30年间,有一个率领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是谁?2、南朝祖冲之撰写的数学论文集,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直到唐代还被用作数学课本。
请问是哪一本著作?3、从本质方面来看,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什么?4、 1727年,清朝迁开始在西藏设了一个官员,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名字叫什么?5、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从1862年正式开学,主要教习外国语文和自然科学,培养了许多翻译人才和外交官员。
它的名称是什么?6、美洲出现的第一个独立的国家是?7、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是?8、地处亚洲革命风暴最南端的国家是?9、西周在政治上采用的是哪一种制度?10、世界第八大奇迹是指中国的哪一个历史遗迹?11、一个世纪前,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的根本目的在于?12、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定了不平等条约,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是什么条约?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哪一次运动?14、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是哪个国家的谁?15、澳门正式回归中国的时间?16、中国革命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17、原始社会时期的北京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18、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屈原。
他生活在当时的哪一国家?19、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最根本原因是?20、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哪两个国家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21、辛亥革命发生在哪一年?22、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世界头号和二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的两个国家分别是?23、世界上第一个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的时间是?24、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来看,中国和日本的土地制度最相似?25、中国古代第一个享有盛誉的名医,创造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医生,请问他是谁?26、推翻西晋王朝的少数名族是?27、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哪一年结束?28、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的革命政党是?2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在哪里成立的?30、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召开,确立了什么国策?31、世界上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32、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是共产国际的第几次代表会议?3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做什么?34、唐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名臣是谁?35、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发生于我国古代的哪一历史时期?36、中国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前身是?37、.1937年12月至次年1月日军进行了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遇难同胞达30万人以上。
春愁浅析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台湾诗人丘逢甲《春愁》这首七绝,起句“春愁难遣强看山”,貌似平淡,其实蕴含的情感特别丰富。
这一句诗中,丘逢甲化用的或许正是唐代诗圣杜甫《春望》的诗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写的是安史战乱之时,春天依旧,山水依旧,但国家去离破碎,人民流离失所,连花也为国家的动荡不安而伤心落泪,鸟也为人民的痛苦而惊心动魄。
无情的花草禽鸟都为时局黯然神伤,诗人内心的痛苦自然不须多说。
丘逢甲想要在美好的春天,登山临水,借美好的春光来排遣心中的痛楚,即因去年故乡台湾沦陷而郁积在心中的愁绪与痛楚。
而一个“强”字,又道出了这一份“春愁”是春光与大自然的山水所不能疗治自己内心忧愁的矛盾心情,描摹出了想借登山暂忘忧而又害怕春光触动自己内心伤痛的复杂情感。
第二句“往事惊心泪欲潸”,道出了起句中“强”字的答案,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也直接化用其中。
“往事”显然是指诗人一年前组织义军抗日保台失利、台湾失守沦陷等事情。
这就进一步表明,诗人的春愁决不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那样的少女思春怀人的伤感,也不是一般士大夫“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那样的春光不再及时行乐的喟叹。
诗人的春愁是沉重的,是关系国家奇耻大辱的弥天大愁,怎能不惊心?怎能不潸然泪下?眼中的山水又怎能消解心中的丝毫愤怒?如果说诗的一二两句还没有点明春愁的具体内容的话,那正是诗人为后两句蓄势,为后面感情的喷涌而出作渲染。
“四百万人”是指当时台湾的人口而言,在这首诗的后面,诗人加了注解:“台湾人口合闽粤籍,约四百万人也。
”写作此诗之时,诗人已内渡大陆,显然这句诗是诗人对今日台湾的想象,不是亲历所见。
在诗人看来,在这样一个台湾沦陷一周年的祭日,一个国耻日,台湾一切有血性的同胞一定会和自己一样伤痛不已,潸然泪下。
于是诗人便将这一情景借诗行凝固为一个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四百万人齐下泪的意象,读来让人感到多么悲壮,多么苍凉,多么富有感染力和情感撞击力。
古诗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翻译赏析《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作者为清朝文学家邱逢甲。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释】①潸:流泪的样子②四百万人:指中国台湾当时总人口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割让给日本【翻译】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
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
【赏析】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
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
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
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
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
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
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
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
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
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怀自信心,便能跨越每个历史考试障碍,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别忘记做哦。
障碍以下是我们为你收拾的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题,期望对大家有协助!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题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是A、《南京条约》B、《尼布楚条约》C、《北京条约》D、《望厦条约》2、自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饱受屈辱。
下列侵略战争曾经攻占炮轰北京城的是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3、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先生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该诗的往事是指中国在下列哪次战争的失败。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A、中央《南京条约》B、中美《望厦条约》C、中法《黄埔条约》D、中俄《瑗珲条约》5、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2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降低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A、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B、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C、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在一定量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6、李明同学搜集了有关五四运动的标语和口号,并从里面获知了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一条,它是A、外抗强权,内除国贼B、还我青岛C、废除二十一条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7、最早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的不平等条约是A、中英法俄《北京条约》B、中日《马关条约》C、中英《南京条约》D、《辛丑条约》8、中国近代兴办的培养翻译人才和军事人才的学校最早出目前A、戊戌变法时期B、鸦片战争以前C、洋务运动时期D、中华民国成立后9、1902年,北京城一茶楼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
李天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张地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王麻子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春愁丘逢甲〔清代〕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作者简介】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
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
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
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
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
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译文】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想起往事就深感惊心难安,不由潸然泪下。
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为的是去年的今天腐败的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了侵略者日本。
【注释】潸:流泪的样子。
四百万人:指当时台湾人口合闽、粤籍,约四百万人。
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赏析】此诗抒写了作者回首一年前签订《马关条约》之往事时的哀痛心情,表达了作者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语句警拔,撼人心魄,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春愁难遣强看山”,貌似平淡,其实蕴含的情感特别丰富。
这一句诗中,作者化用的或许正是唐代诗人杜甫《春望》的诗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写的是安史之乱时,春天依旧,山水依旧,但国家支离破碎,人民流离失所。
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
而此时的丘逢甲却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春景。
为了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看山”。
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为国事担忧愁闷。
但“看山”也并没有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登高眺远,那让他心惊的挥之不去的往事此时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作者禁不住悲情满怀、怆然泪下。
“往事惊心泪欲潸”,道出了起句中“强”字的答案,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也直接化用其中。
丘逢甲《春愁》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春愁[清]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②,去年今日割台湾③。
〔注释〕①本篇选自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
是作者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内渡大陆后的作品。
②四百万人,当时台湾本地和福建、广东籍的台湾人共约四百万人。
③去年今日,指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解析〕这是一首饱含着无尽悲愁的感怀诗。
诗人在表达对清朝统治者的卖国行径无比愤恨的同时,倾诉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它的作者丘逢甲,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绪的台湾诗人。
他是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进士,任工部主事。
但他深爱故乡台湾,不久重归故里,先后在台中、台南等地各书院讲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即在家乡督办团练,准备抗击入侵者。
第二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祖国领土台湾被割。
面对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丘逢甲誓不屈服,率领义军顽强抵抗二十多昼夜,终因弹尽援绝而失败。
他被迫离台,返回原籍广东梅州镇平(今梅县蕉岭),但仍念念不忘故土和乡亲,坚信总有一天宝岛台湾会回归祖国的怀抱。
一八九六年四月,正值台湾被日寇强占一周年之际,丘逢甲登上镇平的员山,面向宝岛,遥寄一分深沉的乡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前两句,表明作者心境。
明媚的春光,宜人的山色,却给诗人增添了深重的愁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想起了“往事”。
诗人本来是为了排遣郁积在心中的愁思而勉强去“看山”的,却不料越看越愁。
回想往日惊心动魄的激战,诗人激动不已;又想到如今台湾被日寇铁蹄践踏,故乡人民挣扎在黑暗之中,又觉悲愤难抑。
他百感交集,情不自禁,眼泪也要流下来了。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后两句点明诗人“春愁”之所在,强调他“愁”得“泪欲潸”的原因。
祖辈世代开垦的宝岛,整整四百万人民的家园,就在“去年今日”,被腐朽的清廷拱手送给了日本强盗,诗人如何能够忍受这巨大的苦痛! 他悲愤的程度达到了极点。
丘逢甲《春愁》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丘逢甲《春愁》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春愁近代・丘逢甲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释】:丘逢甲的《春愁》作于1896年春,时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让台湾等内容的《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
①潸:流泪的样子。
②四百万人:指中国台湾当时总人口。
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割让给日本。
【翻译】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
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赏析】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
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
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
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
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
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
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
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
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
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
春愁
韦庄〔唐代〕
自有春愁正断魂,不堪芳草思王孙。
落花寂寂黄昏雨,深院无人独倚门。
译文
心中的春愁让人悲痛的肝肠欲断,哪里能感受春草美好,一心思念心中人。
花瓣在黄昏时分寂寂无声的飘落,深静的宅院里只有一个人独自倚门守候。
注释
寂寂:寂静无声貌。
韦庄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
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
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
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
《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出自清代诗人丘逢甲的《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赏析
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
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
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
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
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
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
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
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
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
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春愁丘逢甲注音版古诗古诗带拼音版chūn chóu春愁qiū féng jiǎ丘逢甲chūn chóu nán qiǎn qiáng kàn shān ,wǎng shì j īng xīn lèi yù shān 。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sì bǎi wàn rén tóng yī kū,qù nián jīn rì g ē tái wān 。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古诗的意思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
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古诗赏析此诗仅四句,却将忧国怀乡之情表现得无比深沉强烈、动人心魄,是传诵一时的名篇。
首句“春愁难遣强看山”,貌似平淡,其实蕴含的情感特别丰富。
次句“往事惊心泪欲潸”,道出了起句中“强”字的答案,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也直接化用其中。
后两句使足千钧笔力,道出底蕴:“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这两句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主要是由于作者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此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全体国人的共同情感和心声,包含着作者爱国爱乡,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感人至深,因而成为传诵一时的名篇。
丘逢甲《春愁》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丘逢甲《春愁》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春愁
近代?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注释】:
丘逢甲的《春愁》作于1896年春,时值包含有清朝政府向日本割让台湾等内容的《马关条约》签订一周年。
①潸:流泪的样子。
②四百万人:指中国台湾当时总人口。
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割让给日本。
【翻译】
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
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
【赏析】
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
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
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
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
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
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
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
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
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
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阅读训练】:
“强看山”中,“强”的意思是:。
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2分)
读了这首诗,令人联想到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唐朝诗人写的《春望》一诗,诗的颔联“,”表达了与丘逢甲《春愁》诗同样的感情。
(2分)
【参考答案】:
不忍心(强忍悲痛)。
为祖国的山河破碎而痛苦万分。
杜甫(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1分,不分小句,每错、漏、添2字扣0。
5分,扣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