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二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意思“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出自宋朝诗人辛弃疾的古诗作品《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1、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2、可怜:可惜【翻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
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
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
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
咏怀古迹·其一原文,注释,赏析咏怀古迹·其一原文,注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一原文,注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怀古迹·其一作者:杜甫朝代:唐朝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作品翻译】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作品注释】支离东北风尘际,漂(piāo)泊(bó)西南天地间。
支离:流离。
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淹:滞留。
日月:岁月,时光。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共云山:共居处。
羯(jié)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
词客:诗人自谓。
未还:未能还朝回乡。
庾(yǔ)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南北朝诗人。
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
“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
【作品赏析】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
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
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难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至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至鄜州探视家小,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旋弃官,客秦州,经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
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欢迎借鉴!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全文翻译: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注释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指王昭君。
3、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大沙漠。
4、省:略。
一说意为曾经。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5、环佩:妇女佩戴的玉饰,此处借指美女(王昭君)。
一作“环珮”。
夜月魂:一作“月夜魂”。
6、胡语:胡音。
7、怨恨曲中论(lún):乐曲中诉说着昭君的哀怨。
鉴赏这首诗因昭君村而哀叹其人的遭遇。
诗人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于是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描写长江的古诗诗句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00余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东部(安徽、江苏),在上海市汇入东海。
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描写长江的古诗诗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描写长江的古诗1、念奴娇·绿云霁雨:无名氏绿云霁雨,倚晴空千尺,长江澄縠。
十里薰低、绣幕四叶,其馀华屋。
怪得清都,奔云拥鹤,环佩声相续。
朝来无是,有人初降仙箓。
且与小试民曹,梅花岭外,雪片三冬足。
眼底承家人物在,楚楚珪璋兰玉。
雾阁云窗,翠眉红颊,解唱长生曲。
壶中难老,定应两鬓长绿。
2、七夕日宿长江:李新去岁龙城乐事多,楼头乞巧傍青娥。
今年织女知何处,不见星郎送渡河。
3、长江霁雪图:钱宰昔年壮游下江汉,霁雪千峰排两岸。
今年看画忆旧游,万里江山入清玩。
岷峨岗脊来蜿蜒,青城一峰高插天。
东驰衡山走千里,匡庐五老下与石城北固遥相连。
冰峦雪壑互起伏,照见日华破初旭。
神光混茫元气浮,奋如巨鳌簸坤轴。
烂如秋空云,浩如沧海涛。
又如瑶台银阙天上头,皎皎白月空秋毫。
回光下照中流水,风吹河汉银云起。
中流空阔不胜寒,一洗丹碧秋漫漫。
山川历历真伟观,来往十年游未半。
不如云瀛楼上来倚栏,一日看遍江南山。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5、题长江图三绝:王柏一目长江万里长,几多兴废要商量。
时人莫作画图看,说著源头正可伤。
6、长江二首:苏泂长江无六月,大地绝纖埃。
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
问桐知叶落,修桂待花开。
畴昔扁舟兴,分明欲唤回。
7、水龙吟·小沟东接长江:苏轼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
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
【长江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1、春时江上帘纤雨。
——江开《菩萨蛮·商妇怨》2、江清爱与消残醉。
——吴文英《杏花天·咏汤》3、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
——李白《郢门秋怀》4、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
——李白《江南春怀》5、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6、江之外,淮山暝。
——吴潜《满江红·齐山绣春台》7、为君将入江南去。
——张先《渔家傲·和程公辟赠》8、轩窗坐临江,烟影浮轻翠。
——刘道著《湘江秋晓》9、山之下,江流永。
——吴潜《满江红·齐山绣春台》10、念君久不归,濡迹涉江湘。
——陆机《门有车马客行》11、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12、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安石《南乡子·自古帝王州》13、旧江山、浑是新愁。
——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14、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15、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汪遵《乌江》16、屈宋魂冥寞,江山思寂寥。
——马戴《楚江怀古三首》17、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
——李邴《汉宫春·梅》18、一种孤怀千古在,湘江词赋奏清商。
——静诺《咏秋兰》19、苍江依旧绕斜阳。
——刘基《浣溪沙·语燕鸣鸠白昼长》20、望断江南音信绝。
——赵鼎《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21、江头月底,新诗旧梦,孤恨清香。
——陆游《朝中措·梅》2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23、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
——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24、主人情意深,不管江妃怨。
——辛弃疾《生查子·重叶梅》25、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
——孙道绚《滴滴金·梅》26、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吴潜《水调歌头·焦山》27、云鸠拖雨过江皋。
六首经典的描写长江的诗词及翻译站在长江边上,倾听大浪淘沙的声音,远眺长江边的落日彩霞,那种震撼人心的美,也只有在长江之畔,才会有深有体会吧。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长江的诗词及翻译,希望你喜欢!一、早发白帝城李白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
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
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二、夏日绝句李清照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四、登高杜甫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五、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唐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译文: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苹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过江》原文及翻译赏析《过江》原文及翻译赏析《过江》原文及翻译赏析1过江江渚风高酒乍醒,川途渺渺正扬舲。
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
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
不须倚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
翻译/译文译文江风阵阵让人酒意咋醒,行舟扬帆行驶只觉路途遥远,一片茫茫。
溅起的浪花化作细雨眼前一片氤氲朦胧,水鸟向人俯冲,水的腥气扑面而来。
三国、六朝俱成陈迹,唯有春草、晚山依然青碧。
不想倚着船棹吹奏长笛,唯恐会有蛟龙潜出水面来听。
注释江渚:江边。
扬舲:扬帆。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如桨。
赏析/鉴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雄旷浩渺的长江,激发了多少文人的灵感诗情。
这首过江诗,就是一篇得江山之助的佳作。
首联以直叙入题,展示的是一幅江行的画面;江风阵阵,吹送着渡船从渚边出发,向着遥远的对岸驶去。
然而字里行间,又隐现出了船上诗人的心态。
一方面,“酒乍醒”,精神一振,于乘风破浪中自然生出浩然和快意;另一方面,“风高”必然水急,当是舟行甚速,而诗人却有“川途渺渺”之感,是一种苍凉迷惘的心情。
这种既壮又悲的旅感,便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颌联写目击的江景。
陆地渐远,茫茫蒙蒙如笼烟雾,所谓“汀烟”,说明渡船已到江心。
此时江浪扑面而来,撞击船身而碎成沫雨,更加濡湿了视界;劈波而行搅动了水中的腥气,引来了俯冲而至的水鸟。
这一联于视觉之外,尚有“湿”的触觉和“腥”的味觉,使人如身临其境;写的虽是浪花、沙鸟之类的船外之物,却现出了船行的动感;风高浪急而唯有“沙鸟迎人”,又进一步印证了“川途渺渺”的孤茫的旅况。
从而将过江的题面,更加生动、淋灕地表现了出来。
由近瞻转入远眺;更由广袤的空间而及于纵深的时间;这主产生了颈联的神来之笔。
长江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而且以其天堑的地位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历史。
江山年年如旧,人事几许盛衰,浩荡不息的大江最善于向人们提醒这种时空的错位。
在诗歌的语言中,春草与“愁”、青山与“恨”本有着频繁的联系,而“三国旧愁”、“六朝遗恨”与“春草碧”、“晚山青”恰又无一不是本地风光,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结合。
《望天门山》李白描写长江的诗词解析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00余公里,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长江的诗词。
【望天门山】唐代: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创作背景《望天门山》是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望天门山】艺术特色“望”字统领全诗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
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
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
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
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
“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
“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
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译文及注释【望天门山】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吴松道中二首》其一译文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梳理的有关《吴松道中二首》其一的相关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一、原文吴松道中二首·其一晁补之〔宋代〕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二、译文天刚破晓,船又起航,秋雨霏霏,风声萧萧;江南水乡满是随风飘荡的落叶。
天气寒冷,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一直向南飞去;一年将尽,旅程仍是漫长没有尽头。
鸟儿们跟在船只后,有时船身猛一倒退,便急急地避了开去;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便惊得鱼儿四散开去。
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我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三、注释①吴松:即吴淞,江名。
②萧萧:形容风声。
③岁晚:年末。
④枫桥:桥名,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名“枫桥”。
四、赏析这首诗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二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
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爱国诗: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爱国是炎黄子孙的不解情结,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自古以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诲不知影响了多少文人墨客,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告诫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爱国诗: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注释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⑸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创作背景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一作:愁予) 1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
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
”。
【描写长江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描写长江诗句11、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晏几道《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路》2、梦觉春衾,江南依旧远。
晏几道《清商怨庭花香信尚浅》3、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卢纶《长安春望》4、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5、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6、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
张孝祥《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7、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8、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高启《寻胡隐君》9、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10、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11、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12、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张籍《春别曲》13、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
文及翁《贺新郎西湖》14、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15、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16、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17、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
葛长庚《水调歌头江上春山远》18、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杜甫《野望》19、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李白《行路难其三》20、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21、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杜甫《宿府》22、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贺铸《惜余春急雨收春》23、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24、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杜甫《曲江二首》25、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26、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27、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杜甫《曲江二首》28、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意思“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咏怀古迹·其三》第五六句,其古诗全文如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释】⑼明妃:指王昭君。
⑽去:离开。
朔漠:北方大沙漠。
⑾省:曾经。
⑿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
佩:通“佩”。
【翻译】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赏析】第三首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但是,诗的,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
夔州歌十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夔州歌十绝句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夔州歌十绝句唐代:杜甫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其一瞿塘一作:“夔州”)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其二)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
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
(其三)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其四)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
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其五)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
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其六)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
(其七)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
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
(其八)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其九)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堂天下无。
借问夔州压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
(其十)译文: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其一瞿塘一作:“夔州”)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
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
(其二)群雄竞起问前朝,王者无外见今朝。
比讶渔阳结怨恨,元听舜日旧箫韶。
(其三)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
枫林橘树丹青合,复道重楼锦绣悬。
(其四)瀼东瀼西一万家,江北江南春冬花。
背飞鹤子遗琼蕊,相趁凫雏入蒋牙。
(其五)东屯稻畦一百顷,北有涧水通青苗。
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
(其六)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
(其七)忆昔咸阳都市合,山水之图张卖时。
巫峡曾经宝屏见,楚宫犹对碧峰疑。
(其八)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其九)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堂天下无。
借问夔州压何处,峡门江腹拥城隅。
(其十)注释: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中巴之东巴东山:东汉末刘璋据蜀,分其地为三巴,有中巴、西巴、东巴。
【长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长江二首杜甫长江二首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
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
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
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
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色借潇湘阔,声驱滟滪深。
未辞添雾雨,接上遇衣襟。
【译文及注释】首章,睹长江而慨身世也。
上四借水以感时事,下四触景而动归恩。
众水会集而争赴一门,其迅急可知。
自此东流赴海,水有朝宗之义。
今盗贼据险为乱,尔不尊朝廷而将谁尊耶?石如马,险可畏。
猿垂饮,物可憎。
写景中亦含归意。
江水飞翻,阻人归路,而归心终不可阻,亦何用飞翻为哉。
此八句整对格,亦虚实相问格。
1、瞿塘峡,在夔州东一里。
云安在州西百三十里。
永泰元年,公在云安。
云安与万州为邻,使君一滩占两境。
时崔旰叛蜀,故有“朝宗人共挹”、“万国奉君心”之句。
2、《旧书》:涪州涪陵郡,武德元年以渝州之涪陵镇置。
万州南浦郡,武德二年析信州置。
俱属山南东道。
3、《寰宇记》:瞿塘在夔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
连崖千丈,崩流电激。
《方舆胜览》:瞿塘峡,乃三峡之门,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望之如门焉。
4、《诗》:“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诗》:“挹彼注兹。
”共捐,犹言共饮其德。
5、以一门应众水,以谁尊应朝宗,皆用斜对法。
《杜臆》云:朝宗者,人所共取,今盗贼不知此义,准是尊尔者,见逆理之必亡也。
二句解作正对。
以下章奉君例之,则谁尊当主君说。
6、李膺《益州记》:滟履堆,夏月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
又曰犹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故犹豫也。
《水经注》:江中有孤石为淫豫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则没,亦有裁出矣。
乐府,“淫豫大如马,瞿唐不可下。
”《寰宇记》:滟滪堆,周围二十丈,在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唐峡口。
7、《水经注》:瞿唐峡多猿,猿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取之放着北山中,初不闻声。
吴均书:“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谢灵运《游名山志》:“观挂猿下饮,百丈相连。
”次章,申明上章之意。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一作:愁予) 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
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
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
古诗过扬子江·天将天堑护吴天翻译赏析《过扬子江·天将天堑护吴天》作者为宋朝诗人杨万里。
其古诗全文如下:天将天堑护吴天,不数崤函百二关。
万里银河泻琼海,一双玉塔表金山。
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塞北闲。
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
【前言】《过扬子江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组诗作品。
第二首诗称赞扬子江形势险要,景观雄丽,交通便利,含蓄地表达了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天意不能代替人为的观点。
组诗写景结合形势,意境开阔,感慨深远。
【注释】⑷天堑:天然的壕沟。
《南史·孔范传》:“隋师将济江(伐陈)……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吴天:指今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苏州原为春秋时吴郡,至宋与杭州都属浙江西路。
⑸崤函百二关: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崤函是崤山和函谷关的合称,今陕西潼关以东到河南新安县地。
百二,或解释为险地置兵二万,可抵敌百万;或解释为守兵百万,可拒敌二百万。
皆极言秦地险要。
⑹玉塔:喻金、焦二山,如双塔矗立。
【赏析】第二首诗从议论入题,载重而来,不见痕迹。
开头表出长江的天险地利。
首联极言长江之险,用“天堑”直接代指扬子江,说长江天堑是南宋的天然屏障,崤山、函谷关也难与之相提并论。
颔联以具体的形象加以形容,上句描写长江澎湃的气势,如万里银河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回;下句描写金、焦二山挺拔的气概,高耸云霄,隔江对峙,犹如一双玉塔。
前两联极写长江天险,气势宏伟,意境开阔。
尤其是颔联,“银河”“琼海”“玉塔”“金山”,句中自对,“表”名词转动词,“金”字一字两用,都显得巧而不俗。
清词丽句,把祖国山河写得非常可爱。
颈联从正面点明当时的形势。
出句写江之北岸,战旗飘拂,正是淮南边备之地,着一“近”字,金人逼迫之势可见。
船行离对岸越来越近,诗人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对句写“鼓角吹霜”,正是边塞景象。
看金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听金人“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扬子江此时似乎变成了玉门关,直教“金山端的替人愁”(杨万里《雪霁晓登金山》)。
【长江二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杜甫长江二首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
孤石隐如马,高萝垂饮猿。
归心异波浪,何事即飞翻。
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
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
色借潇湘阔,声驱滟滪深。
未辞添雾雨,接上遇衣襟。
【译文及注释】
首章,睹长江而慨身世也。
上四借水以感时事,下四触景而动归恩。
众水会集而争赴一门,其迅急可知。
自此东流赴海,水有朝宗之义。
今盗贼据险为乱,尔不尊朝廷而将谁尊耶?石如马,险可畏。
猿垂饮,物可憎。
写景中亦含归意。
江水飞翻,阻人归路,而归心终不可阻,亦何用飞翻为哉。
此八句整对格,亦虚实相问格。
1、瞿塘峡,在夔州东一里。
云安在州西百三十里。
永泰元年,公在云安。
云安与万州为邻,使君一滩占两境。
时崔旰叛蜀,故有“朝宗人共挹”、“万国奉君心”之句。
2、《旧书》:涪州涪陵郡,武德元年以渝州之涪陵镇置。
万州南浦郡,武德二年析信州置。
俱属山南东道。
3、《寰宇记》:瞿塘在夔州东一里,古西陵峡也。
连崖千丈,崩流电激。
《方舆胜览》:瞿塘峡,乃三峡之门,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望之如门焉。
4、《诗》:“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诗》:“挹彼注兹。
”
共捐,犹言共饮其德。
5、以一门应众水,以谁尊应朝宗,皆用斜对法。
《杜臆》云:朝宗者,人所共取,今盗贼不知此义,准是尊尔者,见逆理之必亡也。
二句解作正对。
以下章奉君例之,则谁尊当主君说。
6、李膺《益州记》:滟履堆,夏月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
又曰犹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故犹豫也。
《水经注》:江中有孤石为淫豫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则没,亦有裁出矣。
乐府,“淫豫大如马,瞿唐不可下。
”《寰宇记》:滟滪堆,周围二十丈,在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唐峡口。
7、《水经注》:瞿唐峡多猿,猿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取之放着北山中,初不闻声。
吴均书:“企水之猿,百臂相接。
”谢灵运《游名山志》:“观挂猿下饮,百丈相连。
”
次章,申明上章之意。
上四,言朝宗至海,见世当戴君。
下四,言归心阻雨,叹已难出峡。
江涨波阔,似预借潇湘之色。
水奔声急,如欲驱滟滪使沉。
此状水势之壮悍。
一说:潇湘之阔,其色皆借资于此,以潇湘乃江水下流也。
《杜诗博议》:江流之大,不辞雾雨。
雨接江流而上,过人衣襟之间,所谓波浪兼天者如此。
1、东极,指东海。
《史记》:“周览东极。
”
2、《西都赋》:“众流之限。
”《尚书大传》:“小水大水,东流归海。
”
3、古史:执玉帛者万国。
4、《列仙传》:王子晋游伊洛问,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
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