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功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1.80 KB
- 文档页数:1
牧牛山者,在县之东北隅,去城十里。
山不高而林深,泉清而石奇。
登斯山也,可以望云雾之变幻,听松风之萧瑟。
山间有泉,名为“碧云泉”,泉水潺潺,清澈见底。
有石曰“飞来石”,形状奇特,如飞鸟展翅,栖息于山巅。
译文:牧牛山,位于县城东北角,距离城池十里。
山势不高,但树木茂密,泉水清澈,石头奇异。
登上这座山,可以观赏云雾的变化多端,聆听松风的凄凉哀婉。
山中有泉,名叫“碧云泉”,泉水淙淙流淌,清澈见底。
有一块石头叫做“飞来石”,形状奇特,宛如飞翔的鸟儿展翅,栖息在山顶。
注释:1. 牧牛山:指位于县城东北角的一座山,具体名称未提及。
2. 县之东北隅:指县城的东北角。
3. 去城十里:距离县城有十里路程。
4. 山不高而林深:山势不高,但树木茂密。
5. 泉清而石奇:泉水清澈,石头形状奇特。
6. 登斯山也:登上这座山。
7. 望云雾之变幻:观赏云雾的变化多端。
8. 听松风之萧瑟:聆听松风的凄凉哀婉。
9. 山间有泉:山中有泉。
10. 碧云泉:泉名,意为清澈的泉水。
11. 泉水潺潺:泉水淙淙流淌。
12. 清澈见底:水清见底。
13. 飞来石:石头名,形状奇特。
14. 形状奇特:形状与众不同。
15. 如飞鸟展翅:宛如飞翔的鸟儿展翅。
16. 栖息于山巅:栖息在山顶。
牧牛山,地处县城东北,虽不巍峨,却树木葱郁,泉石奇观令人称奇。
登临此山,可赏云雾变幻之景,听松风萧瑟之声。
山间碧云泉清澈见底,飞来石形状奇特,宛如飞鸟栖息山顶。
此山虽不高,却别有一番风味,引人入胜。
古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跟着杜甫去旅行(11):译杜甫纪行诗《泥功山》
杜甫自秦州到同谷十二首纪行诗的第十一首《泥功山》,是行进在今成县抛沙镇一带时所作。
杜甫一家从草坝下到丰泉村,然后沿着响水河畔一路向东,渡过抛沙河,来到抛沙镇,这里距离同谷县城只有10多里地了。
《泥功山》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
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
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
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
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
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自译:
青泥河畔路难行,从早到晚陷泥中。
常年泥泞因水患,筑坝挡水劳人功。
避难不畏路途远,却要泥里把命终?
白马溅污变色黑,小儿蹒跚成老翁。
强壮似猿哀身坠,迅捷如鹿力亦穷。
谆谆寄语北来人,此路慎过莫匆匆。
青泥河是流经成县县城的主干流,杜甫沿途经过的响水河、抛沙河属于青泥河的支流。
泥功山位于成县县城西北部的山区,抛沙镇处在泥功山山区河流的下游,这里处在南、西、北三面流水汇聚的低洼地,土质疏松,夏季多雨时经常洪水泛滥、多发泥石流灾害。
冬季虽然雨水不多,但白天冰雪融化后,道路异常泥泞,这让杜甫一家人陷在泥水中,有些寸步难行。
杜甫秦州至同谷十二首纪行诗的写作地点。
同谷县(今成县)县城西部卫星图,抛沙镇处在南、西、北三面流水汇聚的低洼地。
从鸡峰山顶向西看,积草岭(今草坝)比西狭栈道东口高出很多。
从鸡峰山顶向北看,抛沙镇处在泥功山山区河流的下游处。
从鸡峰山顶向东看,从抛沙镇到同谷县(今成县)县城。
欧阳术创编 2021.02.02 欧阳美创编 2021.02.02《过大孤山小孤山》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
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
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
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
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
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
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
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
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
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用楼台亭榭稍加装饰,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
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
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
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
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
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
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
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
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抓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
古诗蜀国弦·枫香晚花静翻译赏析《蜀国弦·枫香晚花静》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贺。
其古诗全文如下: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前言】《蜀国弦》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
此诗前六句生动具体地描写蜀国山水的特征,后两句讲一位蜀国依恋故土不忍辞别的情景。
全诗用一连串可见的生动形象摹写可听而不可见的弦声,让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把乐曲所表达的复杂多变情境一一展现出来,创造了一个感伤幽艳的奇妙的音乐境界。
【注释】⑴枫香:枫树有脂而香。
郭璞注《尔雅·释木》云:“枫树似白杨,叶圆而岐,有脂而香,今之枫香是也。
”⑵锦水:即锦江。
在今四川省境内,因此水濯锦,锦彩鲜润,故称濯锦江。
南山:不详何山,当在锦江南岸。
⑶惊石:危险骇人的山石。
坠猿哀:用杜甫《泥功山》诗“哀猿透却坠”句意。
坠:一作“堕”。
⑷竹云:一作“行云”。
⑸秋浦:秋日的水滨。
唐张九龄《别乡人南还》诗:“东南行舫远,秋浦念猿吟。
”⑹粼粼:水流清澈貌;水石闪映貌。
一作“鳞鳞”。
⑺红泪:美女的眼泪。
晋王嘉《拾遗记·魏》:“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
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则红色。
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
”后因以“红泪”称美人泪。
⑻瞿塘:即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四川省。
陆游《入蜀记》卷六状其“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
”非常险要。
【翻译】枫树飘香,傍晚花草恬静,锦江水中,映出南山的倒影。
险石欲坠,野猿哀啼,半山竹云叫人发愁心惊。
一轮寒月高挂在秋夜的江畔,照得晶莹的沙粒闪闪发光。
谁家的女子在这里哭泣,不忍辞别故土,走出瞿塘。
【赏析】诗题“蜀国弦”,是乐曲名。
李贺诗中多次写到蜀国弦,如“拂袖风吹蜀国弦”(《牡丹种曲》),“蜀国弦中双凤语”(《听颖师琴歌》),均指乐曲,可证此诗所写是蜀国乐曲。
活水源记文言文翻译活水源记原文:(1)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草多竹,其木多枫、多松。
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
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
(2)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
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深不逾尺,而澄彻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华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3)其中有石蟹,大如钱。
有小鲭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鸲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
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何虫也。
(4)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深爱之也。
译文:灵峰山,山上有金鸡峰。
峰上的草大多是竹子,数木大多是枫树、松树。
鸟类大多是竹鸡,竹鸡的形状像鸡但比鸡小,身上有花纹色彩,喜欢鸣叫。
有座寺庙坐落在山中,四面环山。
寺前面的山叫做陶山,是华阳外史(官职名)陶弘景隐居的地方。
寺的东南面的山叫做日铸峰,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
寺的后面叫做薄崖石,石上有座楼阁叫做松风阁,奎上人(宗奎)住在里面。
有泉水。
泉水开始始从石头缝里流出来,细细流淌,冬天温暖,夏天冰凉;流成一个小渠,冬夏季节都不干涸。
小渠满了之后向西南流去,贴着沙土地前行,水深不到一尺,而且清彻可以照人,俯视泉水薄崖石上的松竹花草都在水底下。
所以秘书卿(官职名)白野公经常来游玩,整天坐在水旁,给这泉水起名叫做活水源。
泉水中产石蟹,铜钱大小。
也有小鲭鱼,颜色纯黑,生活在石头洞穴里,水鼠经常来吃他们。
【文言文】鲁公治园文言文翻译及原文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叠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作茅亭于池上,以避暑气。
匠人曰:“亭虽好,蔽日多矣。
”公犹夷不能决,事遂寝。
【译文】鲁公想要整治园子,打算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置挖出来的土。
”鲁公于是就停止了。
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
”鲁公认为这个主意不错,想要实行。
他的妻子说:“难道不怕小孩子和女子跌倒吗?”鲁公又停止了。
有人说:“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要在池上建造一个茅亭,用来避暑。
工匠说:“亭子虽然好,但是遮住的阳光太多了。
”鲁公犹豫不决,这件事最终搁置了。
这则文言文虽然篇幅不长,却生动地描绘了鲁公在治园过程中的种种纠结和犹豫。
首先,从鲁公的行为来看,他在面对各种建议时,缺乏自己坚定的主见。
当父亲提出无处置土的问题时,他轻易地放弃了挖池的想法;而当有人提议土可叠山时,他又心动想要实施。
这显示出他在决策时容易受到他人意见的左右,缺乏对自身想法的坚持和对整体规划的清晰思考。
其次,鲁公的妻子提出担心小儿女跌倒的问题,又让他再次停止行动。
这表明鲁公在考虑问题时,没有充分预见到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而是一遇到反对意见就立刻改变主意。
再者,对于在池上建茅亭的想法,工匠提出的蔽日多的观点又让鲁公陷入了犹豫之中。
这反映出鲁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对各种因素的权衡不够果断,缺乏果断决策的能力。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不少启示。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决策。
像鲁公这样犹豫不决,缺乏主见,很容易错失良机,或者导致事情无法顺利推进。
我们应该在做事之前,先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和目标。
明确自己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以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哪些步骤。
这样在面对他人的建议和意见时,才能有一个判断的标准,知道哪些是对实现目标有益的,哪些是偏离了方向的。
杜甫陇蜀纪行诗《泥功山》臆解刘雁翔【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2)004【摘要】《泥功山》一诗语调轻快,用词趋向口语化,理解貌似简单,但实际上古今注释多偏离了方向。
要比较彻底地解读本诗,必须注意三点:其一,关于泥功山的位置《方舆胜览》已基本注清,泥功山和青泥岭是相隔数百公里两座山,不能混淆;其二,"朝行……暮在……"是秦汉以来尤其是唐人惯用的句式;其三,本诗的创作原型是泥功山一带长久流传的民谣。
%Du Fu' s poem, Nigongshan, recording his travel along Long and Shu, enjoys a light intonation and the wording takes more colloquial features. The poem looks easy to understand, but actually a lotof noted to it have strayed away. To relatively interpret this poem,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 must be specially taken into account: a. the accurate location of Nigongshan, which was basically cleared out; b. "in the morning-"and in the evening"'" is a commonly used structure since Qin and Han Dynasties; c. the prototype of the poem is the widely circulated ballad around Nigongshan.【总页数】4页(P54-57)【作者】刘雁翔【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2.7【相关文献】1.谈杜甫由陇入蜀的两组纪行诗 [J], 李国丰2.杜甫秦蜀和湖南纪行诗比较论 [J], 刘曙初3.《泥功山》属秦州纪行诗吗?——兼论杜甫秦州、同谷纪行诗并非各为12首 [J], 孙启祥4.杜甫陇蜀纪行诗《木皮岭》地理位置讨论 [J], 刘雁翔5.论吴挺复起经营陇蜀与南宋保蜀战略的政争——以《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文献为中心 [J], 张旭辉;蒲向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文】维某年月日,皇帝陛下率百官,躬临宫廷湖之庙,以祀湖神。
时维风和日丽,天朗气清,百官肃立,香烟袅袅。
皇帝陛下亲率群臣,恭行祭礼,以示崇敬之忱。
朕闻,湖神者,天地之灵,人间之望也。
其德广被,泽被苍生,故得百姓之心,享人间之祀。
朕以四海为家,天下为公,岂敢忘湖神之恩德,不致敬以报之?昔者,宫廷湖之水,源自远山,汇于广野,滋养万物,润泽民生。
湖神庇佑,使湖波不兴,百姓安居乐业。
今湖神庙成,朕特亲临,以示敬意,以祈湖神继续庇佑我国国泰民安。
皇帝陛下率群臣,跪于庙前,俯首膜拜。
祭品陈于案上,香烟缭绕,香气扑鼻。
朕命太常少卿读祭文,以告湖神:“伏维湖神之灵,赫赫神威,仁泽万方。
臣等恭谨以告:皇帝陛下,体天心,怀仁德,敬天爱人,思泽百姓。
今临湖庙,特祭湖神,愿湖神赐福,使我国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
湖波不兴,岁岁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臣等不胜感激之至,愿湖神福荫,永垂不朽。
”祭文既毕,皇帝陛下亲自举杯,奠酒于地,以祭湖神。
群臣随声附和,共同祭拜。
礼成,皇帝陛下起立,环视庙宇,感慨万分。
朕观湖神庙,建筑宏伟,雕梁画栋,气象万千。
湖神之像,庄严神圣,栩栩如生。
朕心所感,湖神之灵,定能感知朕之诚心,赐福于我国。
朕命群臣,常来湖庙,祭祀湖神。
愿湖神之恩,永存于人心,使我国家昌盛,人民幸福。
皇帝陛下退后,群臣皆拜谢而退。
宫廷湖之庙,香烟缭绕,祭祀之声,传遍湖畔。
湖神庇佑,我国永享太平。
【翻译】在某年某月某日,皇帝陛下带领百官,亲临宫廷湖的庙宇,以祭祀湖神。
当时正是风和日丽,天空晴朗,百官肃立,香烟缭绕。
皇帝陛下亲自率领群臣,庄严地举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湖神的崇敬之情。
朕听说,湖神是天地之灵,人间之望。
其德行广大,恩泽遍及苍生,因此深得民心,受人敬仰。
朕以四海为家,天下为公,岂敢忘记湖神的恩德,不致敬以报答?昔日,宫廷湖的水源来自远山,汇聚于广袤的田野,滋养万物,润泽民生。
湖神的庇佑,使得湖面平静,百姓安居乐业。
山川者,天地之元气所凝结,四时之灵气所孕育,自古及今,皆为国家之根本,民族之依托。
夫山河之固,非一日之功,乃千年之基。
是以王者必察其险易,知其利钝,以保国家之安宁,民族之昌盛。
山者,如巨灵之臂,横亘天地,拱卫社稷。
其峰峦起伏,如龙蛇之状,蜿蜒曲折,气势磅礴。
水者,如玉带之流,贯穿山川,滋养万物。
其波澜壮阔,如银河倒泻,浩渺无垠。
山川之固,固在险要,固在秀美。
夫山川之固,首在地理。
山川之险,莫过于关隘。
关隘者,国家之门户,兵家必争之地。
如长城之雄伟,秦岭之险峻,太行之奇峭,皆足以拒敌于国门之外。
是以王者必筑城以守之,设兵以卫之,使敌不敢轻举妄动。
次在民心。
山川之固,固在民心所向。
民心者,国家之根本,民族之灵魂。
王者以仁义为政,以诚信待人,以仁爱为怀,使民安居乐业,乐业乐生。
如此,民自乐其生,而国家自然坚固。
又次在法制。
山川之固,固在法制之严。
王者立法,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法者,国家之命脉,民族之精神。
王者以法纪为重,使民知法畏法,不敢违法乱纪。
如此,国家自然稳固。
复次在人才。
山川之固,固在人才之盛。
人才者,国家之栋梁,民族之精英。
王者以礼贤下士,广纳人才,使国家兴盛,民族昌盛。
如此,山川之固,固在人才之用。
末次在边疆。
山川之固,固在边疆之安。
边疆者,国家之屏障,民族之屏障。
王者必守边疆,固国防,使敌不敢侵犯。
如此,山川之固,固在边疆之守。
总之,山河之固,固在地理之险,固在民心之向,固在法制之严,固在人才之盛,固在边疆之安。
王者能察此五者,则国家必固,民族必昌。
是以,王者之务,在于保山河之固,固国家之本,保民族之根。
山川之固,非一日之功,乃千年之基。
王者若能兢兢业业,慎终如始,则山河之固,必能永世长存。
夫如是,国家长治久安,民族繁荣昌盛,山川之固,固而不移。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的意思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
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
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
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
【译文及注释】译文华山峥嵘而崔嵬,是何等的壮伟高峻呀!远望,黄河像细丝一样,弯曲迂回地从天边蜿蜒而来。
而后,它奔腾万里,汹涌激射,山震谷荡地挺进。
飞转的漩涡,犹如滚滚车轮;水声轰响,犹如秦地焦雷。
阳光照耀,水雾蒸腾,瑞气祥和,五彩缤纷。
你千年一清呀,必有圣人出世。
你巨灵一般,咆哮而进,擘山开路,一往而前。
巨大的波澜,喷流激射,一路猛进入东海。
华山的三座险峰,不得不退而耸立,险危之势,如欲摧折。
翠崖壁立,丹谷染赤,犹如河神开山辟路留下的掌迹。
白帝的神力造就了华山的奇峰异景。
顽石铸就莲花峰,开放于云雾幽渺的云台,通往云台的栈道,一直伸向高深难测的幽冥之处,那里就住着长生不老的丹丘生。
明星玉女倾玉液,日日曦微勤洒扫;麻姑仙子手似鸟爪,最可给人搔背挠痒。
西王母亲手把持着天地的门户,丹丘面对苍天,高声谈论着宇宙桑田。
他出入于九重天宇,华山为此增光辉;东到蓬莱求仙药,飘然西归到华山。
甘美的玉液琼浆,如果惠予我这样的好友畅饮,我们就可骑着两只茅狗,腾化为龙,飞上华山而成仙。
注释⑴西岳:即华山。
丹丘子:即元丹丘,李白于安陆时所结识的一位道友,于颜阳、嵩山、石门山等处都有别业。
李白从游甚久,赠诗亦特多。
⑵“西岳”两句:据《华山记》所载,从华山的落雁峰“俯眺三秦,旷莽无际。
黄河如一缕水,缭绕岳下”。
峥嵘:高峻貌。
⑶盘涡毂(gǔ)转:车轮的中心处称毂,这里形容水波急流,盘旋如轮转。
⑷荣光休气:形容河水在阳光下所呈现的光彩,仿佛一片祥瑞的气象。
泥功山(贞元五年于同谷西境泥公山权置行成州)
唐代:杜甫
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
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
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
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
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
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译文
西湖风光好,天光水色融成一片,景物都那么鲜丽。
鸥鸟白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就听惯了不停的管弦乐声。
那风清月白的夜晚更是迷人,湖面好似一片白玉铺成的田野,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呢,这时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啊!
注释
云物:云彩、风物。
琼田:传说中的玉田。
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古诗活水源记翻译赏析文言文《活水源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
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
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鱼责)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
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1)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
(2)槠(zhū)一种常绿乔木。
(3)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4)寺:指灵峰寺。
(5)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
(6)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
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
永明年间(483—493)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
(7)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
(8)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
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钩五剑。
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
山川肖形神纪行蕴人文——杜甫在陇右的行吟林家英【摘要】杜甫与陇右的缘分,可谓得山川之助,歌诗更助于山川.他从雄秀奇丽的高山巨川感发诗兴,与大自然展开心灵的对话,从而发出和谐的共鸣,赋予陇右山川以美学品味,为中国古代诗歌史增辉添彩,给后人尤其是甘肃人民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宣传甘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发旅游资源,滋润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均有积极的意义.【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3)001【总页数】5页(P60-64)【关键词】杜甫;陇右;陇右文化;地域特色;人文内涵【作者】林家英【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立秋后,杜甫辞官西行,携家度陇坂,客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赴同谷(今甘肃成县),而后辗转入蜀。
在将近半年时间中,杜甫在陇右创作了登临纪行、写景咏物、述怀遣兴、思亲怀友等内容的诗歌100余首。
秦州、同谷同属陇右地区,论者通称之为陇右诗。
冯至先生说:“在杜甫的一生,七五九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1]本文从解读作品着手(所引杜甫诗概据“仇注”,为免繁冗不一一注出),结合笔者曾经考察杜甫行踪的心得体会,[2]仅就杜甫陇右诗的地域特色、人文内涵略述已见。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3](《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七)地处黄土高原陇山之西的秦州,坐落于南北群峰环抱的山谷之间。
“莽莽”更兼“万重”,状州城之“孤”而不弱,其连绵起伏的气势、神韵堪入画图,秦州城依山傍水,雨量充足,草树丰茂,气候温润,四季分明,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称,无论山坡、河谷,物产丰富,是发展农业自然经济的一片沃土。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
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
船人近相报,犹恐失桃花。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三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
庐山二石工传文言文翻译摘要:1.庐山二石工传简介2.庐山二石工传文言文翻译3.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文言文特点正文:【庐山二石工传简介】庐山二石工传,即《庐山谣》,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绘庐山风景的诗篇。
诗中以庐山的两块石头为题材,通过歌颂庐山的壮美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和高远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庐山二石工传文言文翻译】原文:北山白云里,青天万里长。
背着青楼名利,抱拥白云香。
帝里文星相点头,九皋声桃李传新晓。
王家贵儿,长安不负遗名,谁许携手过中庭。
翻译:北山的白云飘渺在青天之间,万里长空显得格外辽阔。
舍弃了名利场的繁华,投身于白云的清新怀抱。
在皇宫中,文星纷纷点头称赞,九皋的声音传播着桃李的盛名。
王家的贵子,在长安城中享有盛誉,谁愿意与你携手共游中庭?【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文言文特点】在翻译庐山二石工传这首文言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词汇差异:文言文中有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汇,需要查阅古汉语词典进行解释。
如“背着”表示“舍弃”,“抱拥”表示“投身于”等。
2.句式特点:文言文的句式较为特殊,有时需要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如原文“帝里文星相点头”,可译为“在皇宫中,文星纷纷点头称赞”。
3.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对仗、押韵、比喻等,翻译时要尽量保留这些修辞效果,使译文更加优美。
4.表达方式:文言文在表达方式上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意译。
如原文“王家贵儿,长安不负遗名”,可译为“王家的贵子,在长安城中享有盛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庐山二石工传这首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使其更便于读者理解。
《愚公移山》课下注释【部编版八上第23课】【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bai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课下注释】1、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2、【太行、王屋】山名。
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3、【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4、【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5、【河阳】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6、【且】将近。
7、【惩】苦于。
8、【塞】阻塞。
9、【迂】曲折,绕远。
10、【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11、【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12、【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
【毕】,尽、全。
13、【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指】,直。
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14、【汉阴】汉水南岸。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15、【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同。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张可久《殿前欢·客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双调]殿前欢·客中[元]张可久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
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
青泥小剑关①,红叶湓江岸②,白草连云栈。
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注]①青泥:指青泥岭,坎坷难行。
剑关:剑门关,地势险要。
②湓江:长江的支流。
(1)“功名半纸,风雪千山”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分)(2)在这首元曲中,“望”和“随”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请对此做具体分析。
(4分)【参考答案】:(1)对比。
“功名半纸,风雪千山”将功名之渺小和仕途奔波之艰难进行对比,突出了追求功名的沧桑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结合诗句阐释1分,产生的艺术效果1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望”长安,可见作者对功业之渴望,但“可望而不可及”,前程渺茫,鬓发已斑。
(1分)“随”征雁,言极被动,明知功名虚幻,却还要四处奔波。
(1分)作者内心无法挣脱的矛盾,以及无法把握的人生无奈和悲哀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2分)(意思对即可。
若有其他见解,言之成理亦能得分。
)[注释]⑴青泥:指青泥岭,又名泥功山。
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古为入蜀要道,道路崎岖曲折,坎坷难行。
⑵白草:枯草。
连云栈:栈道名,在陕西汉中地区,全长四百七十里,为古代川陕地区栈道。
[译文]眺望长安,前程一片渺茫,鬓发已银白斑斑,追随那南来北往的征雁,经历多少险难。
泥泞路滑青泥岭,蜀中天险小剑关,红叶纷飞湓江岸,白草飞沙连云栈。
得了个半纸功名,穿越风雪千山。
【赏析】:此曲表现了作者对仕途功名的厌倦和否定,流露出对社会的不平和感慨。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
”最后以“功名半纸、风雪千山”的深沉慨叹作结,尤觉悲愤之至。
开头两句,点出滞留“客中”的缘由。
前程渺渺和鬓发斑斑,直贯全篇,已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哀愁与失望。
“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二句概述奔波仕途的艰苦。
由此生发,笔随意转,接连使用了“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这样三个对仗工整的短句,形成鼎足式的对语,具体描写“艰难”之状。
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的意思摘要:一、引言二、解释“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的来源三、介绍“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在中文文学中的意义四、分析“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的象征意义五、总结“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在中文文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正文:【引言】“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是一句出自古代文学作品的话,许多读者在初次接触时可能会对其含义感到困惑。
本文将详细解释这句话的来源和含义,并探讨它在中文文学中的意义和象征意义。
【解释“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的来源】“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这句话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庐山谣》,作者是明代文人杨慎。
全文如下:“庐山谣,兹游止矣。
长江横渡,更无舟楫。
过七冲,越焦海,三寸黄泥地。
”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游历庐山时的景象,其中“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是形容旅途中所经过的地形。
【介绍“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在中文文学中的意义】“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这句话在中文文学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先,它以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法展示了诗人所经历的艰苦旅程,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其次,这句话通过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传达了人生的哲理,即人生如旅途,充满了挑战和艰辛。
【分析“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的象征意义】“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这句话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方面,“过七冲”和“越焦海”代表了人们在人生旅途中必须克服的重重困难和挑战。
另一方面,“三寸黄泥地”则象征着人们在克服困难后所获得的宁静和安详。
因此,这句话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总结“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在中文文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总之,“过七冲越焦海三寸的黄泥地”这句话在中文文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