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PHBV吸油材料与传统聚丙烯吸油材料的性能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87.13 KB
- 文档页数:4
PBAT的共混改性综述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是一种新型的完全生物降解脂肪-芳香族共聚酯。
与其它聚合物进行共混改性是改善PBAT基材综合性能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降低该材料价格的重要方式。
为拓展PBAT材料的应用范围,扩大PBAT 的市场需求,有必要利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共混改性。
1. PBAT与可降解聚合物共混改性1.1 PBAT与聚乳酸(PLA)共混PLA是一种脂肪族聚酯,其合成原料乳酸可完全由生物法发酵制得,脱离了传统的石油原料,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高的强度;同时PLA具有生物可降解性,最终的降解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使之在以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日用品以及生物医疗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PLA虽然具有较高的强度及压缩模量,但是其质硬而韧性较差,缺乏柔性和弹性,极易弯曲变形,抗冲击和抗撕裂能力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PLA的使用范围。
同样作为一种生物降解材料,PBAT恰好具有良好的拉伸性能和柔韧性,利用PBAT与PLA共混来对其增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前人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LA/PBAT)复合材料,实验表明,PBAT能够抑制PLA的结晶,导致材料断面出现孔洞和凹槽,随着PBAT用量的增多,材料断面孔洞的尺寸会有所增加,这会导致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下降。
但是,PBAT的柔性链段能有效改善PLA的脆性,当PBAT质量分数为30%时,PLA/PBAT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最大,达到9%,同时,其冲击强度也能够达到5.33kJ/m2。
前人在PBAT与PLA共混的过程中发现,随着PBAT用量的增加,PLA/PBAT 复合材料中两相的相容性变差,这也是PLA/PBAT共混物力学强度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为了进一步提高PLA/PBAT复合材料的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前人通常在该共混物中引人增容剂以减小两相界面张力,增大界面结合力,改善共混体系的力学相容性和抗冲击性。
HQEE改性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的制备及应用苗宗成;张永明;赖小娟;杨振福【摘要】采用耐高温聚酯多元醇、脂肪族二异氰酸酯、对苯二酚双(β-乙基)醚(HQEE)为主要原料,合成了具有高稳定性、无VOC的新型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乳液(HPUA),采用1,4-丁二醇(BDO)扩链,合成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乳液(BPUA),考察乳液配制的水性胶粘剂在铝箔/PVC上的粘结应用性能.结果表明,HPUA和BPUA乳液的稳定性均表现优良.和BPUA相比,HPUA的各阶段热分解温度(T20、T30、T50、Tmax1和Tmax2)得到明显提高.该复合乳液配制的水性胶粘剂在铝箔/PVC之间的T-剥离强度达到15.3 N;易氧化物等指标符合医药包装标准,该HQEE 改性水性聚氨酯胶粘剂适用于医药铝塑包装.【期刊名称】《应用化工》【年(卷),期】2019(048)003【总页数】4页(P541-544)【关键词】水性聚氨酯;乳液;胶膜;扩链剂;改性;医药包装【作者】苗宗成;张永明;赖小娟;杨振福【作者单位】西京学院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3;西京学院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3;西京学院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23;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长庆石油工程监督公司,陕西西安7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23.8水性聚氨酯(WPU)具有毒性低、污染性小等优点[1],被广泛用在包装印刷、胶粘剂等方面。
聚氨酯粘结剂具有透明度高、抗油、抗磨以及高粘结强度的优点[2]。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环保法规变严格,医药包装中挥发性有机物(VOC)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低VOC型WPU胶粘剂的应用成为了热门。
但单一的WPU乳液存在耐温性差、粘结能力低等缺点,为了增强WPU的粘结应用,需对其进行改性[3-4]。
本文以无毒的对苯二酚双(β-乙基)醚(HQEE)作为改性剂,合成具有零VOC、无三乙胺、耐温型等优点的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HPUA),并采用BDO 为扩链剂,合成了BPUA乳液,对比了HPUA和BPUA乳液及其膜的相应性能。
聚羟基烷酸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3.1 概述聚羟基烷酸酯(PHA)是一类细胞体内的生物降解聚合物,是生物聚酯里的一大家族,目前已经发现有150多种不同的单体结构。
虽然PHA结构变化多,物理性能各异,但都具有生物可降解性。
PHA的主要品种有聚β-羟基丁酸酯(PHB)、聚β-羟基戊酸酯(PHV)及其共聚物——聚β-羟基丁酸酯/聚β-羟基戊酸酯(PHBV)等。
PHA聚合度高,因而结晶性高,全同立构,不溶于水,与传统的PP 类似,但其具有完全生物降解性,可在环境中完全降解为水和CO。
PHA既具有2完全生物分解性、生物相容性、憎水性、良好的阻透性等独特的性质,又具有石油基树脂的热塑加工性,可采用注塑、挤出、中空成型等工艺进行加工,成型注塑制品、薄膜、容器等,也可以和其他材料复合。
其应用遍及高档包装材料、医药卫生(可被人体吸收的药物缓释材料、植入型生物材料等)、农业等各个领域。
其中,PHB是最常见的,是短链的PHA,包括PHBV,是目前大规模生产的生物聚酯。
3.2 PHAs的合成PHAs的化学结构如图3-1所示,其中单体长度为3~15个碳不等,主要取决于侧基R的大小。
图3-1 PHAs的结构PHAs的合成方法可分为生物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
化学合成法由于成本较高,目前已基本不采用。
生物合成法又可分为细菌合成法和基因合成法。
由于PHAs是许多细菌在营养不平衡的条件下合成的细胞内能量和碳源贮藏性物质,因此细菌合成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微生物种类、合成底物与合成途径都对PHAs的合成起关键作用。
目前,科学家们在尝试各种组合方法,以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趋成熟,人们又把目光投向转基因植物。
如果将细菌合为碳源、太阳能为能源合成PHAs,就可大幅度降低生成路径引入植物后,以CO2产成本。
因此,基因合成法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合成方法。
3.2.1微生物合成路线用微生物生产PHB和多羟基戊酸的聚合物技术早已经出现。
1975年,英国帝国化学公司(ICI,后改为Zeneca)以葡萄糖为底物开发了P(3HB),商品名为Biopol®。
2021.33(1) MODERN PLASTICS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20212观代更护Ailfl些物 世r 降解型料物理改研究进展孙浩程I 崔玉磊2王宜迪I 回军I(1.中国石油化丄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00;2.中国石油化丄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出分公司胜利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00)摘要:综述了可降解塑料的概念、发展及分类,重点介绍了近年來国内外具冇代表性的聚乳酸、聚用基脂肪酸酯两种生物 基可降解塑料物理改性的研究进展,针对改性中存在降解机理不明确、忽略新材料的全生命周期仔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 对其未来的应用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基可隆解塑料聚乳酸聚轻基脂肪酸酯物理改性DOI :10. 19690/j.issnl004-3055. 20200166Research Progress on Physical Modification ofBio-Based Degradable PlasticsSun Haocheng 1 Cui Yulei' Wang Yidi 1 Hui Jur?(1.Dal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SINOPEC »Dalian , Liaoning , 116000 ; 2,Shengli Oil Production Plant ,Shengli Oilfield ♦SINOPEC ,Dongying ,Shandong , 257000)Abstract : The concept , developm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degradable plastics were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physical modification of two kinds of bio-based biodegradable plastics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 including polylactic acid andpolyhydroxyalkanoate was mainly introduc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odification , such as the unclear degradation mechanism and the neglect of the whole life cyclemanagement of new materials, were analyzed , and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andapplication were prospected.Key words : bio-based degradable plastics ; polylactic acid ; polyhydroxyalkanoate ; physical modification近年来,人们对塑料污染的关注日益增加,对 环境危害的认识逐渐加深。
VOCs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苟东晓;孙佳星;苏宪章;高雯
【期刊名称】《山东化工》
【年(卷),期】2024(53)8
【摘要】各类工业导致挥发性有机物(VOCs)大量排放,对我们的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同时威胁人体健康,亟待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治理。
VOCs处理工艺中,吸附法优点突出,应用最广泛,吸附剂则是吸附法的核心。
介绍多种吸附剂材料,明确其吸附机理,深度分析不同吸附剂吸附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展望不同吸附剂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3页(P114-116)
【作者】苟东晓;孙佳星;苏宪章;高雯
【作者单位】山东省蓬渤安全环保服务有限公司;中海油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1
【相关文献】
1.吸附法处理VOCs气体的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2.碳基及碳基复合材料吸附剂对VOCs吸附性能研究进展
3.VOCs高效吸附材料研究进展
4.生物炭材料吸附VOCs 研究进展
5.用于VOCs吸附的多孔材料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聚丙烯技术及市场发展分析报告作者: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赵文明摘要:综述国内聚丙烯装置技术发展情况,对国内主要聚丙烯生产工艺的优势和缺点进行评述,简述了国内聚丙烯市场形势,并就我国聚丙烯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聚丙烯,技术水平,市场调查,述评聚丙烯(Polypropylene,PP)是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之一,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合成树脂。
聚丙烯具有比重小、无毒、易加工、抗冲击强度高、抗挠曲性及电绝缘性好等优点,可采用注塑、挤塑、吹膜、涂覆、喷丝、改性等多种加工手段生产各种工业和民用塑料制品,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汽车、建材、医疗、包装等领域。
1 装置、工艺技术和催化剂1.1 生产工艺截至2008年底,我国聚丙烯生产企业已超过80家,生产装置100余套,总生产能力780万t/a左右,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聚丙烯生产国。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溶剂法、液相本体—气相法、间歇式液相本体法、气相法等多种生产工艺并举,大、中、小型生产规模共存的生产格局。
其中,连续法装置46套,生产能力为636万t/a,占国内总生产能力的81.6%左右;此外,我国还存在大量间歇法小本体聚丙烯装置,单套年产量不足万吨,至多十几万吨,而合计能力超过100万t/a.约占国内总生产能力的18.4%左右。
2008年国内聚丙烯装置技术情况汇总于表1。
20世纪70年代国内聚丙烯产业开始起步时,引进的技术为最早的溶剂法工艺。
目前,国内仅有辽阳石化1979年投产的一套4.35万t/a装置尚在运行,采用Amoco常规溶剂法工艺,可生产包括塑料级、纤维级和薄膜级三大类25种牌号的产品。
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多为液相-气相本体法工艺,其中主要是三井油化公司液相本体-气相法工艺(Hypol工艺)和海蒙特公司液相本体-气相法工艺(现Basell公司Sphefipol工艺)。
这些采用引进液相本体-气相法工艺建设的生产装置相继建成投产,使得我国聚丙烯生产技术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
作者简介:王晓晖(1999-),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塑料改性与加工工艺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23-10-09聚丙烯(PP )是一种产量较大的通用塑料,PP 为无色、无味的热塑性树脂,其密度较小、硬度较高、热变形温度好、加工比较容易,价格成本比较低,因此而广泛应用于汽车产品、电器、电子产品、包装等方面。
聚丙烯复合材料因其良好的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汽车内、外饰件和结构功能件[1],但由于PP 复合材料的合成与加工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催化剂、加工工艺和氧化物残留等,因此,在高温下聚丙烯会释放一些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产生刺激性的气味,严重影响了车内的空气质量。
2017年,国家对GB/T27630—2011中关于甲醛、乙醛、丙烯 醛、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等含量指标的推荐性标准转变成强制执行标准,强化了车内空气质量的管控,使得低气味、低VOC 含量的研究成为汽车内饰行业的研究热点之一[2]。
所以本文通过在聚丙烯中加入具有复杂组分的碳酸钙填充母料模拟聚丙烯材料日常生产使用中主要VOC 的来源,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生产颗粒料,利用气相色谱仪研究萃取剂(BYK -P4200)用量对于降低PP 复合材料VOC 的影响,该萃取剂的主要成分是吸附在聚丙烯载体上的含聚合物表面活性物质的水性溶液。
在这项研究中,也研究了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结晶性能以及力学性能,为生产高性能、低VOC 的聚丙烯复合材料提供理论基础。
低VOC 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王晓晖,洪远杰,王选伦*(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 400054)摘要:本文以聚丙烯为基体,使用碳酸钙填充母料模拟聚丙烯材料日常生产使用中主要可挥发性有机物(VOC )的来源,系统研究了萃取剂(BYK -P4200)对于PP 复合材料VOC 的影响,与此同时,还研究了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结晶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BYK -P4200用量的增加,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明显减少,高温使用性能显著提高,抗拉强度变化不大。
驱油剂调研报告目录1 提高采收率与驱油剂概述1.1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意义1.2 驱油剂在提高采收率中的作用2 化学驱油剂的发展现状、应用、存在问题2.1 聚合物驱油剂...........................................................................2.1.1 聚合物驱油的发展 .........................................................2.1.2 目前我国聚合物驱油的现状...........................................2.1.3 聚合物驱油的应用 (3)2.1.4 聚合物驱技术现在存在问题...........................................2.2 表面活性剂驱油剂....................................................................2.2.1 表面活性剂驱油的发展 ..................................................2.2.2 常用驱油表面活性剂使用现状2.2.3 表面活性剂驱研究前景2.3 碱驱油剂2.3.1 碱驱的发展2.3.2 碱水驱主要的应用方法及特点 .......................................2.4 复合驱油剂 ..............................................................................2.4.1 复合驱问题的提出 .........................................................2.4.2 二元复合驱 (8)2.4.3 三元复合驱 (9)2.4.4 复合驱油体系的深化:从三到二,从有碱到无碱 (9)2.4.5 ASP 三元复合驱技术中的几个问题................................2.5 几种新型的前沿驱油剂 ............................................................2.5.1 超份子化学驱油剂 .........................................................2.5.2 份子沉积膜驱油剂2.5.3 纳米液驱油剂2.5.4 生物酶驱油剂3 化学驱油剂新发展4 国内外化学驱油技术发展趋势4.1 国外化学驱油技术发展趋势4.2 国内化学驱油技术发展趋势4.2.1 聚合物驱大规模工业应用及配套技术4.2.2 复合驱油技术及配套工艺技术 .......................................4.2.3 高温高盐高粘高蜡等苛刻条件油藏聚合物驱技术..........4.2.4 泡沫复合驱油技术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4.2.5 扩大驱油剂的原料来源 (17)4.2.6 驱油剂与驱油强化剂共同发展 (17)石油作为极其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世界范围内的需求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