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
- 格式:docx
- 大小:16.01 KB
- 文档页数:2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教育过程和结果并重的理念。
它的是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提升,以及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
质量观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还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具体内容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需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倡导多元化,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以美国为例,许多高校在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行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关键能力和素质。
同时,他们还注重实践教学,开设了大量的实验课程和项目,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并重。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优化教育资源,实行多元化教学,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大众化教育能更多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需求,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自学考试作为一种灵活的教育形式,逐渐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和认可。
然而,在自学考试快速发展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围绕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自学考试质量问题展开探讨,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自学考试是一种以考生自我学习、自主考试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形式。
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自学考试具有学习方式灵活、考试周期短、取证时间快等特点,能够满足广大求学者的学习需求。
自学考试的灵活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自学考试的考试难度相对较大,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自我约束力和学习能力。
自学考试的学习周期较长,需要考生做好长期学习的准备。
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根据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问题?G649.2 A 1006-026X(2018)08-0000-01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处在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阔步迈进的阶段,深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继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主要思想?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当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占18-22周岁人口的比率。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我国自2018年以来,国家推出一系列的法律、决定、计划,积极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力图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2018年为9.8%,2018年为10.5%,2000年为12.5%,2018年为13.3%,2018年为15%,达到马丁特罗所说的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提前三年完成了毛入学率15%的目标,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2018年为19%,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2018年为22%,2018年为23%等等,来说明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获得了大发展,学生人数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
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
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
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
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
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
本人参加学校举办的校杯辩论赛,一路披荆斩棘,和队友一起,将一个个对手斩于马下,最终获得校杯冠军。
现在比赛结束了,本人决定把一些资料发出来,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高手愿意指导的或者有志同道合喜欢辩论的朋友加QQ:812439629,验证信息注明:辩论。
大家可以共同进步。
谢谢!辩题:正方:高等教育应该大众化(我是正方)反方:高等教育应该精英化立论陈词时间:2min30s谢谢主席,评委,对方辩友,观众朋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方所持的观点是:高等教育应该大众化。
当然在此之前我先为大家解释一些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以上。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等一系列变化。
高等教育应该为何应该大众化?接下来我将详细阐述。
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据2010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统计,在奥运会等重大赛会中,80%的志愿者来自高校。
青年作为一个国家对外展现其综合国力的窗口,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坚力量,高校教育普及化正为其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第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
从中国的现状来说,经济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需要培养大量的高水平的生产、管理人才。
创新人才基本上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若中国未来的人才储备量太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将处于十分不利地位。
而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将人力资源转换为人才资源的核心保障。
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作用,将现今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历史证明,高等教育精英化已经不能满足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第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个人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高等教育大众化能满足公民系统的接受知识,提升能力,完善自我的渴求。
所以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校作为一个教育组织机构应该面向全社会,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及教育模式,让“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特罗教授在介绍、评价了上述四类发展模式后,接着分析了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和普及阶段转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两难问题——规模扩张与质量、平等的矛盾;扩大招生与毕业生过剩的矛盾。
在分析中进一步阐述了他自己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见解。
其一,在看待规模扩张与质量、平等相矛盾的问题上,他认为,大众和普及高等教育所依赖的质量评价标准不能沿袭传统的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应该持‚多元‛,或曰多样化的评价标准。
至于‚平等‛问题,他认为在精英教育‚一元主义‛的前提下讨论平等问题,那是理想化的平等,脱离了现实;应该在为青年和公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上大学机会的基础上,考虑平等问题。
他义无反顾地赞同扩张主义者的态度与口号:宁可降低水平也要扩张,决不为平等而限制发展;‚有总比没有好‛。
其二,在看待扩大招生与毕业生过剩的矛盾问题上,他呼吁,不能以精英教育时代的传统就业观念来看待当今大众与普及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要树立大众教育时代的新就业观。
他认为,‚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从来就不是说他们无法找到与非大学毕业生进行竞争的工作,而只是没找到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工作。
然而,大众高等教育打破了这种毕业与就业之间的传统联系,它允许大学毕业生在不失尊严的情况下寻找任何地方的工作。
‛他还提醒人们,对这种所谓的‚高学历低就业‛现象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大学生从事这些工作,可通过发挥创新精神,运用知识和创造力去改造这些工作。
而且大学毕业生挤占中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还可增进中学毕业生继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动机,这正是高等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表现。
《高等教育学》学习提纲一、了解掌握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
(1)古代高等教育:通过探索高深学问,最终达到修身、新民的目的。
高等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死而后已。
中西相同。
特点∶1. 形式个别大师的聚徒讲学,设王宫廷、寺庙、或私学中。
2、目的或内容目的为培养官吏和神学人士。
东方古代教育以人文教育和伦理教育为特色,辅以少量的自然科学教育.西方则以人文,自然和雄辩教育为主,辅以伦理教育、3. 对象上,中国有教无类西方是少数人的特权。
4. 管理上,东方由政府和寺庙管理,西方以私学为主。
(亚历山大图书馆具有国际意义。
)(2)近代高等教育:以探索高深学问、培养人完整的人格为目的。
它的典型是德国柏林大学。
特点:1.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大学的雏形 2. 目的和内容上,以继承和探索真知为使命,培养学术性和专业型人才3. 对象上,属于精英教育4. 管理上,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3)现当代高等教育:以探索高深学问、培养人的智力为目的。
它的典型是哈佛大学。
特点:1.形式上,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它专业学院、技术学院、师范学院等各层次各类型的院校,都属于第三级或中学后教育的范畴。
2.目的和内容上,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强调教学和研究的实用性。
3. 对象上,高等教育逐渐实现大众化和普及化。
4. 管理上,在自治与外部控制中实现平衡.比较而言,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的重心是道德,旨在使人的身语意合乎宇宙人生之道。
现代高等教育的重心是知识,旨在使人成为经时济世之才。
二、了解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演变。
1.人才培养(中世纪-18世纪)①以培养古典专业人才为主的阶段(中世纪)②社会发展对新型专业人才的需求与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职能的变化(18世纪中期)③高等教育大发展与高等学校培养专业人才职能的扩展(20世纪以后)2.科学研究,发展知识(1809年,洪堡创办柏林大学)①古典知识与高等学校发展知识职能的萌芽(中世纪)②现代科学的发展与高等学校发展知识职能的产生(18世界末)③当今科技发展与高等学校发展知识职能内涵的变化(20世纪以来)3.社会服务(1862年,林肯签署《莫里尔法案》)①封闭式的开放∶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萌芽(中世纪)②美国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与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19世纪美国)③全面开放:当今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新发展(20世纪以来)三、了解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理解新时代本科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意义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些基本理论目前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本文首先回顾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过程,其次对各国学者对大众化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发展意义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路飙升。
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政府所要求的15%的目标,而这个数字正是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所认定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临界点。
因此从2002年起,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据2006年2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1%,在校生数2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
至此,即使按照我国有的学者认为的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0%才标志着进入大众化,那么到2005年,单纯从数字上看,中国高等教育都已经无可争议地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了。
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优点除了数量增长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之外,还显得隐性与不确定;而带来的问题却已经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大学校舍拥挤、资源短缺、就业率下降、质量下滑,等等。
我们想要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利大于弊,就必须在理论上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正确的认识,并在政策上作出正确的回应。
“大众化”一词提出以后,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内涵。
在马丁·特罗看来,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阶段,或者说是一种模式。
而许多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时候,是把大众化作为一个目标,或者说一种政策。
而同时,大众化也是指一种过程,是“一个引入大众高等教育和处于大众高等教育系统环境下的过程”。
①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引入中国之后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产生(一)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提出1.阶段论。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机遇和问题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成为本科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
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时在办学定位、专业与地方产业结构结合、办学质量、经费投入、大学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必须认真解决。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机遇;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一支新生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了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在办学定位、专业与地方产业结构结合、办学质量、经费投人、大学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若不认真解决,将严重影响这类学校的未来发展。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产生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考察美国高等教育量的扩张和质的变化的基础上,于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概念。
他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教育”和50%以上为“普及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精英教育”阶段。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199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百分之九提高到百分之十五左右。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到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据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171所(含独立学院293所),其中:“211工程”高校(116所)占9.9%,非“211工程”高校(1055所)占90.1%。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摘要: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质量体系,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质量。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有着不同的主题,而高等质量观也是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变革进行着不断地嬗变。
故此文章以下就高等教育质量观特征为开篇,分别论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观构建意义,继而给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灵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无论是在过去精英高等教育阶段,还是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质量都是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
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极为丰富,所以高等教育不能用统一的质量标准去衡量,只能用不同的质量标准去规范指导。
在看待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方面,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用精英教育质量观去看待大众化高等教育,二是用大众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去忽视基本的质量要求。
因此让大众化成为人们追求的方向和目标,不断提升大众化的水平,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视野中多样的教育质量观势在必行。
一.高等教育质量观特征1.发展性质量观树立发展的质量观,是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的重要基础,具体而言,发展的质量关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宏观层面,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而高等教育使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各个专业的教育工作,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而且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也有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开展教育工作,高校的自身发展成果往往体现在教育质量方面,因此,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能够充分凸显高校的教育功能,进而更好的推动高校的自身的发展。
其次,从微观层面来看,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能够帮助高校学生更好的发展。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作用对象,对于大学生而言,随着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能够使其更好的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并谋求更好的发展,而大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受到的高等教育[1]。
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百度百科上的说明是: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于2003年大学入学率达到15%,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1998年高校招生数仅108.4万人,1999年猛增到159.7万人,增长率为47.3%,以后几年增长率虽有所下降,但招生数仍不断增长,直到2006年增长率为11.5%, 招生数为530万人,高校扩招告一段落。
2007年、2008年高校招生增长率分别为6.9%和5.6%,显现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没有8年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推迟相当长一段时间。
有人认为从1999年到2006年的中国高校扩招是大跃进、大冒进的表现,是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
而回看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大众化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重视高等教育的浪潮。
从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来说,美国高等教育在1970年就达8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3.7倍;日本高等教育的在校生在1980年为183万多人,比其1950年的学生人数增长了将近6倍;前苏联在1970年代的高校在校生达458万多人,是其1950年学生人数的2.7倍。
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扩张是世界性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就是对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对二战以来西方各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回应,它所要分析和解释的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规模扩张与系统性质变化的关系,以及相关的理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有关的问题。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需要再创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是对西方,尤其是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阐释。
该理论对研究中国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必须看到,中国与美国在社会结构、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在高等教育领导体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机构设置、学科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所以,在借鉴国外理论的同时,要研究自身的问题,创造自己的理论。
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不争的客观事实。
那么,是什么推动了大众化的形成和发展呢?由于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而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动力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总体说来,二战后各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有着悠久的重视教育的传统。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生产价值和教育的经济功能更加凸现。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而且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具有双重效益。
对个体而言,教育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个人收入的个人效益;对社会而言,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提升综合国力。
在国家的层面上,国际竞争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全方位竞争,但从根本上说是国民素质和人才的竞争。
所以我认为我国高校扩招是有一定基础的,有强大的推动力。
一是经济大发展的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年均GDP增长率在9%以上,迫切需要大批人才、各类人才的支撑。
二是人民群众需求的推动力。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以后,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迫切需要子女能够上大学。
三是改革开放的推动力。
1978年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国实行全方位改革开放,高等教育也从一元办学体制向多元办学体制转变,民办高校、独立学院、中外合作办学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扩招。
从1999年到2006年的8年间,我国高校招生数增长了391%,在校生增长273%,大大缓解了人才紧缺的状况,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的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