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极六合针法

太极六合针法

太极六合针法
太极六合针法

太极六合针法

天涯独行客

太极六合针法是以太极八卦天人相应理论为基础,运用人体全息理论,以神阙为核心,通过对神阙、腹部及四肢重要腧穴的针刺,发挥神阙经气的“放射状效应”并与外围的经气相连接,以此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针法。人体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复杂功能的系统,天体八卦是反映自然的,而人体八卦是反映人体的。人体不但普遍存在着太极阴阳全息,而且普遍存在着八卦全息。人体是一个大太极,而各部位又都存在着小太极,大脑及五脏六腑都存在着太极两仪,人体又是一个大八卦全息,各部位又都充满着小八卦全息,无论脐、眼、耳、手、足、腹等都存在着八卦全息,并且都可以八卦定方位,通过八卦体现了人体的相关性和整体性。人体是一个大阴阳合物体,神阙是一个小阴阳合物体,是全身经气聚集之所在,任、督、冲、带、足太阳、足阳明、手太阴、足少阴之气皆会聚于此,神阙之气通百脉,内走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外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令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无所不通,无微不至。

所谓六合,即天、地、阴、阳、人、针、六合为一。天地相合(天地相交.八卦相错),阴阳相合(内阴外阳.自然相交),人针相合(两精相搏谓之神.神者人之元神.下针如有神也)。天地者,万物之所容,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天为阳为气,地为阴为血,以天调气,以地调血,以人调气,以气调神,以神调针,此太极六合针法之根本也。如上所述,人体处处有太极和八卦,人的整体是一个大太极八卦,腹部是一个中太极八卦;而腹部的中心点神阙是一个小太极八卦;三个太极八卦融为一体,天地阴阳尽在其中唉。天者气也,地者血也,人者神也,针者器也,天人相应,神气合一,神至气往,气至血行。经主气,络主血,针之所以治病,调阴阳通气血活经络也。人之所以驱病,得天地阴阳之造化也。神阙通过太极八卦方位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内络五脏六腑,外连四肢八骸,“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人体的生长盛衰均能通过对神阙及其相应方位的针刺得以调理。太极六合针法以太极八卦理论为基础,以中医的脏腑辩证为准则,以内八卦神阙为核心,以中八卦腹部为调和,以外八卦头身四肢的为对应,通过简单的行针操作,使人体的脏腑腹背阴阳之气内外相交,上下通应,任督两脉全面贯通,从而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疾病得以痊愈,因此它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治病针法。

太极六合针法的研究应用是在脐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等多种针法的基础上,融入太极阴阳八卦为一体的新针法。在历史的针灸的理论中,神阙一直被列入禁针范围,就连现在的针灸教科书中,神阙仍被列入禁针的穴位之一。神阙是百脉之所聚,全身的经络系统都在神阙纵横交错相连接,同时神阙也是人体最大的全息元之一,这么重要的穴位却不能用针去治疗疾病,实为我中华针道之憾事。后世医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己逐渐冲破了这一禁区。我在童年时代看到村里有位老中医针刺神阙治疗中暑腹痛、腹泻,疗效非常满意,记得我10岁哪年的夏天因中暑腹痛求治于老中医,他将一支牙签般粗细的纯银针一下插入了我的肚脐,虽然痛的我民了起来,但却能感受到针入痛止之奇效。那次治疗的感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记忆,在我学医后,多次跟老中医学习针刺神阙治疗疾病,但由于那时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教材资料可作参考,治疗仅局限于中暑腹痛、腹泻,肠胀气、小儿消化不良等一些简单的疾病,及至后来学习了脐针疗法后,才扩大了治疗范围,系统应用于临床。1961年,周柏如氏对神阙试针探讨,针刺神阙治疗浮肿、泄泻、排尿困难、子宫脱垂等病症,可以说是对神阙禁针的突破,开了针刺神阙治疗多种疾病之先河。继而钱志云氏等运用针刺神阙治疗各种疾病,经针刺500多人次未见一例医疗事故。2001年,浙江温州的齐永氏经过对神阙针刺机理的深入研究,用太极阴阳八卦的理论应用于神阙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成功。徐占英氏用神阙十

字取

穴法应用于临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徐氏虽然没有直接针刺神阙穴,却对以神阙为中心与周围的腧穴配合治疗多种疾病提出了新的理论。以上这些理论都为太极六合针法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太极六合针法是以脐针疗法和中国传统针灸的理论高度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论点,但它决不是单一的脐针、腹针和体针,是一种全新理论指导下的新针法,疗效也非所有单一针法可比。但毕竟它现在还只是处在雏形阶段,许多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去探讨并在实践中验证充实,才能不断地完善。

神阙与腹部主要俞穴:神阙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隶属任脉,与督、冲合称为“一源三歧”,有培元固本、回阳救逆、健运脾胃、和胃理肠等功能。让我们先来看看神阙周围的腧穴:中脘为任脉的腧穴,是胃之募穴、脾之结穴,又是任脉及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之会穴,八会穴中之“腑会”,具有温中散寒、清热化湿、消食导滞、理气活血、温补脾胃、扶正祛邪等功能。中脘位处中焦,是上腹部的重要穴位之一。气海为任脉之腧穴,为肓之俞,可升阳益气、补肾固精、行气化湿。关元亦属任脉之穴位,为足三阴经与任脉之交会穴,小肠之募穴,有温阳固脱、通调三阴、益肾保健、泌别清浊的功能。关元位处下腹的中心点,是下焦的重要腧穴之一。天枢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大肠之募穴,是大肠腑气输注汇集之处,位居身之中,具有升降气机,斡旋上下的作用,能调理胃肠,行气活血,可调中下二焦之气血。大横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具有调理肠胃、宣通腑气、健脾益气的功能。以上这些俞穴纵横交错分布,使腹部及全身之经气上下贯通。由于这些穴位都分布于上下腹部,故对治疗胃肠疾病的功效犹为突出。如纵行分布的中脘、下脘、皆有健脾和胃、理肠之功能,关元、气海、皆可培元固本,温补冲任。横向分布的天枢、大横都有健脾理气、通调肠胃的功能。分而言之,中脘、下脘位居中焦,以调理中焦为主,因消化系统以脾胃为首,又中脘为腑之会和胃的募穴,故中脘、下脘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气海、关元、中极位居下焦,皆系先天肾气之源,以调理下焦为主。天枢和大横居中,这些为腹部的纵横线的主要穴位,可调理中、下二焦脏腑功能,健脾和胃,培元固本,起到先天后天同调的作用。从经络角度讲,中脘、下脘、神阙、气海、关元皆为任脉穴,前面巳提及督、任、冲、“一源三歧”。督脉的分支与任脉并行,冲脉与阳明、少阴之脉并行,督脉“总督诸阳”,任脉“总任诸阴”,故取此纵横交行的诸穴,可达协调阴阳之目的。“胃为水谷之海”,“脾为后天之本”,而天枢为胃经之腧穴,大横为脾经的腧穴,与神阙联系在一起,可共同调整督、任、冲脉及脏腑功能,从而起到先后天同治的整体调整作用。再加上任脉、少阴肾经、太阴脾经和阳明胃经的其它穴位,在腹部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经穴网络。而这些经穴同腹部和神阙的太极阴阳八卦信息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通过针刺神阙和腹部的相应方位,能起到调和脏腑,平衡阴阳,治愈疾病的作用。如胃下垂、慢性胃炎、溃疡病、腹痛、急慢性肠炎、慢性肠功能紊乱、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胆囊炎、胆石症、肛肠病、膀胱炎、遗精、痛经、癃闭、更年期综合征、中风、中暑、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坐骨神经痛、荨麻诊、过敏性鼻炎等,人体的所有内外疾病,几乎都能得到有效治疗。

神阙与督脉的关系:督脉的循行,起始于小腹部,当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阴部的“廷孔”即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一络脉,分布外阴部,会合于会阴,绕向肛门之后,它的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而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在男子,则循阴茎,下至会阴部,与女子相同。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督脉的另一支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沿着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督脉的别络名长强,

挟脊旁上项,散布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分别走向足太阳经,深入贯膂。

另据《奇经八脉考》,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

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的含义。督脉循身之背属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因为督脉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它的脉气多与手足阳经相交会,大椎是其集中点。另外,带脉出于第二腰椎,太阳、阳维交会于风府、哑门。所以督脉的脉气与各阳经都有联系。又因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和脊髓有密切的联系。《本草纲目》称:“脑为元神之府”,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密切关系。体腔内的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配,因此,脏腑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所以金代医家张洁古认为:督脉“为阳脉之都纲”即为此意。

督脉循身之背,入络于脑,如果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的病证,这都是督脉经络之气受阻,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之故。由于督脉总统一身之阳气,络一身之阴气,不仅发生腰脊强痛,而且也能“大人癫疾、小儿惊痫”。同时,督脉的别络由小腹上行,如脉气失调,亦发生从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以及癃闭、痔疾、遗尿、女子不育等

证。据《针灸大全》载八脉八穴,后溪通于督脉,其主治证有手足拘挛、震颤、抽搐、中风不语,痫疾、癫狂、头部疼痛,目赤肿痛流泪,腿膝腰背疼痛,颈项强直、伤寒、咽喉牙齿肿痛,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等。因神阙与督脉相通,故针刺神阙亦能通调督脉和治疗上

述各症。

神阙与任脉的关系:1、任脉起始于中极下的会阴部,向上到阴毛处,沿腹里,上出关元穴,向上到咽喉部,再上行到下颌,口旁,沿面部进入目下。

2、冲脉和任脉,都起于胞中,它的一支循背脊里面上行,为经络气血之海。另一支浮行在外的,沿腹上行,会于咽喉,循行于咽唇口周围。

3、任脉,起于中极穴的下面,向上经过阴毛处,沿着腹壁深处再上行经过关元穴,到达咽喉部。

4、任脉别络,名尾翳(鸠尾),从鸠尾向下,散布于腹部。实症,见腹皮痛;虚症,见瘙痒。取用其络穴。

另据《奇经八脉考》,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龈交,复而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

任脉的“任”字,有担任、妊养的含义。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故有“总任诸阴”和“阴脉之海”的说法。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足三阴与任脉交会于中极、关元,阴维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廉泉,又冲脉与

任脉交会于阴交。足三阴经脉上交于手三阴经脉,因此任脉联系了所有阴经。

任脉起于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它所经过的石门穴,别名称为“丹田”,为男子贮藏精气,女子维系胞宫之所,又为“生气之原”。

任脉循行胸腹正中,于小腹部与足三阴经交会,如脉气失调,可发生前阴诸病,如疝气、白带、月经不调、不育、小便不利、遣尿、遗精、阴中痛等。

从以上任督两经的循行分布和与各经的交会来看,任督两经联络了全身的阴阳各经和奇经八脉,而神阙本身就在任脉的循行线上,也是任脉的穴位;督脉的一条支络从小腹上行“出脐中央”,因此,神阙不单是通过任脉与全身的诸阴经相交会,同时也通过督脉与全身的诸阳经相交会,故有“脐朝百脉”之说。由此来看,针灸神阙穴能治疗全身各经的疾病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太极六合针法的相关理论中,脐八卦的理论和脐络诸经的理论都至关重要。

神阙与四关十二原的关系:《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按灵枢经的本义,四关为腕、踝、膈、脐,其所属的十二原穴为手腕部的太渊、大陵和足踝部的太冲、太白、太溪,再加上膏之原鸠尾和肓之原肚脐,而神阙本身就是四关和十二原的穴位之一,其治疗脏腑疾病的功效不言而喻。

神阙既是全身最大的全息元之一,也是全身庞大经络系统的枢纽中心,能起到统率和通调全身经络气血的作用,同时神阙亦是身体最大的能量激发点之一,针刺神阙时,可激发能量呈放射状向周围(包括深部)扩散,但这种放射状的扩散作用犹如无线电的波段一样,其向周围放射时波幅会受距离的限制,有时还会受人体各种因素的干扰,所激发的能量信息有时无法到达病灶区域,这也是我们单用脐针治疗时失败的原因之一。此时我们若能在其循行放射的路线上或在其远程的腧穴同时下针治疗,则能起到一种导引、接纳和通调经气的作用,能促使经气直达病所,增强神阙所发射的经气对病灶区域的输布,增强治疗效果,从而能快速地治愈疾病。

人体八卦方位分布:太极六合针法的理论将人体分为内、中、外三个八卦,内八卦即脐八卦,中八卦即腹八卦;外八卦即体八卦。三个八卦与人体的对应均以后天八卦的方位定位,脐八卦和腹八卦与人体的对应定位如下:

一、八卦与脏腑对应(内八卦):

乾-大肠兑-肺坎-肾离-心震-肝巽-胆艮-胃坤-脾歌诀:乾金大肠兑金肺,肾水坎位心火离;震肝巽胆同属木,艮土属胃坤土脾。

二、八卦与身体外表对应(外八卦):

乾-首坤-腹坎-耳离-目艮-手、鼻兑-口巽-股震-足歌诀:乾为头首坤为腹,坎为两耳离为目;艮为手鼻兑为口,巽为腿股震为足。

三、八卦与躯体对应(体八卦):

离-头坎-尻兑-左腰震-右腰坤-左手巽-右手乾-左足艮-右足

歌诀:顶离坐坎,兑震束腰,擎坤举巽,踏乾踩艮。

顶离坐坎――离,南方火位,头也;坎,北方水位,尻也。

兑震束腰――兑,西方金位,左腰也;震,东方木位,右腰也;。

擎坤举巽――坤,西南土位,左手也;巽,东南木位,右手也。

踏乾踩艮――乾,西北金位,左足也;艮,东北土位,右足也。

人体外八卦的方位分布以洛书的定位为依据,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土居中”。头在上居离位,尻在下居坎位(洛书.既有二、四为足,又何来履一?人岂有三足乎?坎一实为神龟之尾?-编者);坤为左上肢,巽为右上肢;(双手上举状)乾

为左下肢,艮为右下肢。兑为左腰,震为右腰,神阙居于中土。

太极六合针法是一种具有穴位综合效应的针法,它的治疗机理和作用比较复杂,主要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脏腑、平衡阴阳,通调内、中、外太极八卦、补虚泻实,与时间性发作疾病的配合治疗等。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治疗前首先辩明是脏腑病症还是经络病症,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明辩。属脏腑病症的确定那个脏腑为病,是经络病症的确诊那条经络为病,这样才能下针治疗。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经主气,络主血,经络是人体中气血运行的通道。简言之,经络就是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经是主干道路,络是细小的支路,道路是用来运输人和各种物资的,好人和营养物资可以在路上运送,坏人和毒品也可以在路上运输。而经络是人体内大大小小的通路,是用来输送气血的,正气可以在经络中运行,邪气病气也可以在经络中传变。而穴位则是分布在这些道路上大大小小的车站;好人可以进出车站,坏人也同样可以进出车站,同理,正气可以在穴位汇聚出入,邪气也可以在此汇聚出入。经络系统是人体复杂的动态功能结构,而人体的内、中、外八卦是构成人体庞大的经络网络通路的枢纽,神阙则是这个网络枢纽的中心点。同时神阙也是人体最大的信息窗口,当某条经络受邪气的侵袭或堵塞不通后,就会出现各种症状,这些疾病的信息就会反馈到神阙,在神阙出现异常反应点,治疗时可根据这些反应点去辩明何处有病,是脏腑为病还是经络为病,如属经络为病,则应辩明病在那条经络,阴经还是阳经,属表还是属里,属虚或是属实;一般来说急症新病多属表症实症,慢病久病多属里症虚症,然后根据病情以生克补泻确定处方用穴。例如头痛一症,有急性头痛和慢性头痛之分,又有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之别,治疗前须先辩证后再行施治;再如按头痛的部位来分也各有所别,前额痛为阳明头痛,偏头痛是少阳头痛,后头痛是太阳头痛,巅顶痛是厥阴头痛,因所属经络不同,治疗配穴也就有所不同。头痛虽然所患的经络不同,但都可在神阙下针治疗,这是因为神阙与所有的经络相通,阳明和太阳头痛可针内八卦的离位为治疗针,因离为阳为火,躯体八卦属头,方位又属太阳,再在中八卦下针,针尖指向中脘,中脘为阳明六腑之会,可引导经气上行,然后在头痛的部位针刺纳气,如前额痛针头维为纳气针;对少阳头痛的病人,可以神阙的巽位为治疗针,在中八卦的相应方位为导引针,再在头痛部位针刺纳气,这样三部齐下,上下经络得以疏通,内外气血得以调和,为疾病的治愈开辟了快捷的通道。

协调脏腑、平衡阴阳:治疗脏腑疾病时,在内八卦和中八卦下针的同时,可配合五俞穴、原穴、络穴、郄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和下合穴等进行治疗。以上这些腧穴是人体穴位的精髓,我们最好能加以熟悉。五俞穴是十二经分布于四肢末端的五个腧穴,五俞穴的治疗作用各有特点:井主神志病、心下满,荥主发热病,俞主风湿痹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胃肠等六腑病症,在治疗时各有所主,可以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原穴是脏腑之气经过、留止和聚集的部位,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外邪的作用,因此原穴治疗脏腑的疾病犹为重要。络穴能沟通表里两经,既能治本经病,又能治疗相表里经的疾病。郄穴为经气深聚之处,有疏通气血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症,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痛症。募穴是脏腑经气结于胸腹部的腧穴,六腑病症多取募穴治疗。八脉交会穴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八脉交会穴具有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可上下相交取穴,疗效很好。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经气所汇聚的腧穴,与其所属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八会穴具有调理脏腑、调和气血、舒筋益髓的作用,凡是属于脏、腑、气、血、筋、脉、骨、髓这八个方面的疾病,皆可取其相关穴位与内、中八卦配合治疗。六腑下合穴是从胃经、胆经、膀胱经三条阳经上的六个下合穴处别出了一条支脉直接到六腑,均分布在下肢的膝关节以下,下合穴

具有调理六腑输导经气的作用,凡六腑的病症皆可用下合穴治疗。

在太极六合针法治疗脏腑疾病时,内、中八卦与以上这些人体的重要腧穴配合治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难经.六十七难》说:“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腹为阴,背为阳。“阴病行阳”就是五脏有病多反应于背俞穴,“阳病行阴”就是六腑有病多反应于胸腹部的募穴。从上述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五脏六腑关系最密切的穴位是背俞穴、募穴和原穴,其次与六腑关系最密切的还有下合穴。因太极六合针法针刺时患者的体位一般取仰卧位,不便用背俞穴治疗,故临床治疗中五脏疾病大多配合原穴治疗,也可配合募穴;如肺脏有病可选取原穴太渊和募穴中府。肝脏有病可选取原穴太冲和募穴期门。脾脏有病可选取原穴太白和募穴章门。肾脏有病可选取原穴太溪和募穴京门。心脏有病可取原穴大陵和募穴膻中等。治疗六腑病症首取下合穴和募穴,如胆病可选取阳陵泉、日月。胃病可选取足三里、中脘。大肠病选取上巨虚、天枢。小肠病可选取下巨虚、关元。膀胱病取委中、中极。三焦有病可取委阳、石门。当然还可配合其它的一些重要腧穴如络穴、郄穴、交会穴等,同时还要根据脏腑病症的寒热虚实,用五行生克制化补泻法定位治疗,使脏腑气血协调,阴阳平衡。

通调内中外太极八卦:太极六合针法在治疗人体头颈躯干和四肢的疾病,尤其是在治疗四肢的一些运动系统疾病时,以所患肢体的八卦方位定位取穴,治疗时可配合病灶部位的一些重要穴位,如上肢疾病可在针刺神阙的坤位或巽位同时,根据据所患病症的经络配合针刺上肢的一些腧穴如后溪.、腕骨、中渚、三间、合谷、外关等,也可针络穴和郄穴;治疗下肢疾病在针刺乾位或艮位的同时,根据所患疾病的经络配合针刺下肢的俞穴如足临泣、内庭、太冲、太溪、昆仑、束骨等。如治疗头面颈项部的疾病时可根据所患疾病的具体方位先针内、中八卦的离位或时钟的11点、1点处、再针头面或颈项的病灶部位。躯干和其它部位的疾病亦可参照上法对应治疗。除用上述方法配合治疗之外,也可配合各经的一些重要腧穴如两经或多经的交会穴以增强疗效。

通调四关经气:四肢末端是阳气之根、阴气之本所在,也是外八卦的分布区域,肘膝以下的腧穴对头面躯干和内脏的疾病有重要的治疗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据灵枢经的有关内容,四关为腕、踝、膈、脐。十二原指肺经的太渊,心经的大陵,肝经的太冲,脾经的太白,肾经的太溪,以上五经各两穴共计十穴,再加上膏之原鸠尾和肓之原神阙共计十二穴。当病在心时配合针大陵(心包代君受邪),病在肺时针太渊,病在脾时针太白,病在肝时针太冲,病在肾时针太溪;病在上焦针鸠尾,病在中焦针神阙;病在下焦配合针气海。这样能使内、中八卦之气与四关经气相通,对治疗五脏的病症疗效会更好。

时间性发作疾病的配合治疗:人的气血昼夜循行于周身,如环无端,川流不息,气血每隔一个时辰流注于一条经脉,每日按次序循行于十二经脉一周称为“大周天”,同时气血每日还沿着人体前后的正中线任脉和督脉循行一周称为“小周天”。《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就是说有时间性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可取五俞穴的“输”穴进行治疗。对于一些有时间规律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用脐针疗法中的脐地支取穴定位法与十二时辰经气流注相结合,能增强其治疗效果。如丑时失眠、肩痛和腰腿痛的病人,可先针内八卦的丑位,再针相应中八卦的丑位,然后针肝经的输穴太冲,这样内、中、外八卦相结合治疗,会比单一的针法更能起效。再如寅时的咳喘、胃痛、心绞痛,可针内、中八卦的寅位后,再针肺经的输穴太渊。其它如针内、中八卦的卯位配合大肠经的输穴三间治疗卯时发作的病症,针辰位配合胃经的输穴陷谷治疗辰时发作的病症;针已位配脾经的输穴太白治疗已时发作的疾病,针午位配神门治疗午时发作的病症等,这些可依例类推,不一而足。另外,对于发生在任督两脉的时间性疾病,针内、中八卦的同时可根据不同时间配合腹背经气流注

的穴位进行治疗也会有很好的疗效。

信息效应:针灸治病的机理非常复杂,中医与西医的说法也不尽相同,一个穴位能治疗多种疾病,一种疾病也能由多个穴位去治疗。全身有相当多的穴位治疗十种以上的疾病,如再加上配穴的话就更多了。张显臣氏曾作过一个统计:手足三阳经共有218个穴位,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痛的就有130个;手足三阴经共有91个穴位,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腿的就有46个:督脉28个穴位,可治以上病症的有20个,任脉虽然没有穴位可治上述病症,但也有人用腹部对应点治疗腰痛。全身合计大约有196个穴位可以治疗颈肩腰腿的疼痛麻痹。若再加上奇穴、天应穴、耳穴等,还有后来发明的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多种针法,真是难以计数,这么多的穴位,临床使用起来真是够复杂的了。

治疗疾病靠的是经络和穴位,经主气,络主血,经络是人体中运行气血的通道。经络好比飞机飞行的航线,飞机就按照航线飞行,但飞机飞过后还是一片天空,根本看不到航线。经络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的,但从显微镜和解剖刀下却又看不见其踪影。那么针灸又是如何通过经络和穴位治疗疾病的呢?其实穴位就如分布在人体上大大小小的信息窗口,当人体的某个脏腑或某个部位有病时会从这些窗口上反映出来,而当我们针刺穴位时,就如电子元件一样发射出一种治疗信息,而病灶就像是红外线接收窗,把从穴位发出的治疗信息接收进来后对有害部位进行治疗。我们可以把针刺穴位后所产生的治疗信息称之为“信息发射效应”,同时可以将病灶接受治疗信息的现象称之为“信息接收效应”。从穴位发出的治疗信息除了循经感传外有一定的盲目性,它可以向本经发射,也可以向相表里的经络发射,有时也可向经络以外的路线发射,在向本经发射时还可向多点发射,就象电视台向空间发送信号一样,能向邻近的本地区发射,也能向较远的周围地区发射,本地的用户能收看电视节目,外地用户也能收看,前提是发送信号的电台与接收信号的用户波段与频率相一致。病灶也可以从多方向接收治疗信息,就象一台电视机能接收多家电台的信号一样,所以我们能用一个穴位治疗多种疾病,亦能用多个穴位和治疗点治疗同治一种疾病,就如以上说的全身十三条经络有196个穴位能治疗颈肩腰腿痛的道理一样。明确了以上这些问题后,为什么太极六合针法能治疗多种疾病的机理就变得更为清析了,针刺神阙后所产生的治疗信息是向全方位发射的。我们首先针刺内八卦神阙产生了“信息发射效应”,治疗信息向外发出,此时病灶点产生“信息接收效应”将从神阙发出的治疗信息接收,而针刺腹部的中八卦可引导从神阙发出的治疗信息向病灶点导引输送,不但能引导信息更为准确地到达病灶部位,同时加快了信息的传送速度,这样治疗信息从发射、引导和接收衔接在一起,提高了治愈疾病的效率。

四步同疗操作法:

第一步,针刺内八卦为治疗针。先辩证论治,后组方用穴,做到成竹在胸,有的放矢。首先通过脏腑和经络辩证确定病灶和病根之所在,然后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以及发病时间等具体情况,以脐八卦、脐洛书、脐地支等定位方法确定治疗方案,根据组方所定的生克补泻格局依次在神阙针刺治疗。

第二步,针刺中八卦为导引针。按神阙针尖循行的朝向在距神阙边缘约一寸以外(距离可酌情调整)下针,针尖的朝向可与神阙一致(→→)。在这里针刺目的有二,一是导气,将针刺神阙穴后所激发出来的经气{治疗信息}往病灶处导引。二是催气,对经气加以催化以加快向病灶处的传送速度。

对于经气激发后的方向感传,在中国传统针法的循经感传方面就有诸多论述,如在四肢治疗头面部或胸腹部疾病时针尖偏向病灶处,以加速经气的循经感传,我们可以称为“经络感传效应”。但针刺神阙时其治疗信息并不沿着经络的路线感应传导,它所感传的方式有二:一是循着针尖的方向作放射状感应传导,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针尖朝向感传效应”。这种感传效应在治疗以脐洛书定位和体表的疾病时非常明显。二是治疗以八卦定位所

属脏腑的病症时,其治疗信息并不是依针尖的方向作放射状传导,如治疗胃病时我们针神阙的艮位,可胃并不在艮位的方向上,再如治疗肺病时针兑位,肺所处的位置与针刺的方位也不一致,但治疗信息却能感传到胃和肺部,我们可以将这种感传方式称为“脏腑感传效应”。那么这种治疗信息又是如何感传到达胃部的吸呢?只能用神奇的太极八卦理论去解释了。

脐八卦的脏腑感传效应既复杂又微妙,很难用现代的医学理论去阐释。神阙是全身最大的全息元,也是全身最大的能量激发点之一,针刺神阙后所激发的经气能量可呈放射状感传,它不但以神阙为中心向周围放射扩散传导,同时也向腹部的纵深地带放射和扩散,我们可以将这种放射扩散现象称为神阙经气的“放射状效应”。从神阙发出治疗信息所产生的“针尖朝向感传效应”有时比“脏腑感传效应”更为明显。在治疗一些身体表面的简单疾病时不难看出,只要针尖朝向病灶方位就能迅速奏效,这或许就是神阙经气所产生的“放射状效应”治疗作用。

针刺中八卦导引经气后,不但能使从神阙发出的治疗信息更为准确地到达病灶点,而且能对信息起到一种催化作用,加速信息向病灶部位的传导,尤其是对一些四肢末端的病灶,还能起到一种“接力效应”。

第三步,针刺病灶为纳气针。经过以上的两步针刺后,从神阙发出的治疗信息己向着预定的方向感传,此时我们可在病灶处针刺以接纳从神阙传来的信息。当然我们平时在用的许多针法如董氏奇穴、张氏的手足三针、腕踝针等远道取穴治疗法,都没有在病灶部位直接下针去治疗,治疗信息也能按预定的意向到达病灶部位并取得相应的效果,这可能与人体患病后病灶处有一种接收治疗信息的感应域有关,我们也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病灶信息接收效应”。那么我们若在病灶部位扎针后,这种信息的接收不是更快、更准、也更全面了吗。比如说脐八卦的艮位,按外八卦的定位对应属手和鼻,而按脐洛书的对应属右下肢,那么我们如针刺艮位后它的治疗信息是发往手或鼻呢还是发往右脚?如发往手的话是发往左手呢还是发往右手?如上下同时发送的话就如一支军队的力量被分成了两半,这就需要去引导和接纳,哪里有病就引向哪里,这样力量就集中了,治疗效果也就好了。不过我在临床实践中如治疗上肢的疾病还是以脐洛书的定位为优,即以巽位或坤位去治疗左右手的疾病其疗效远比针刺艮位来得快,尤其是治疗体表的运动系统疾病或急性痛症,这些巳在临床治疗中多次得到证实。

治疗脏腑的病症时,纳气针的针尖可朝向神阙(→⊙←),头面四肢的的疾病酌情针刺,不必拘于一格。胃肠、妇科等神阙周围邻近的胸腹部疾病,可在中八卦的稍远处下针,如上腹中线的鸠尾、上脘、下腹中线的屈骨、中极、腹侧线的带脉、大横等,还有隅角线上的胃经、脾经等一些穴位都可配合治疗,针刺这些穴位时针尖都应朝向神阙(→⊙←),与神阙发出的经气迎而待之,合而围之,能很快见效。

第四步,针刺相关腧穴为加强针。根据所患病症的脏腑或经络,取五俞原络等重要穴位以加强疗效。其所取穴位前文己详细论及,在此不作重述。

太极六合针法在治疗中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用“四步同疗”法,一些简单的疾病只要二至三步即可合用,比如神阙周围一些表浅的疾病,只以一至二步合用即能达到治疗效果,当然也有许多简单的疾病,只须针刺神阙就能解决。但治疗一些复杂的疾病时,最好能用四步同疗为好。

“四步同疗”为太极六合针法之核心内容,以内八卦为治疗针,以中八卦为导引针;以外八卦为纳气针,以五俞原络郄募会合等重要腧穴为加强针,构成了四步联合用穴治疗的独特理论,其寓意深远,疗效卓著。它摒弃了以往针刺治病只单用一种针法治疗嫌力之不足,又克服了多种针法同时混用易导致气血错乱之弱点,四步同疗使经络气血内外交融,太极八卦混然一体,百利而无一弊。神阙是全身经络系统的枢纽中心,犹如战争时的武器兵力调控指挥中心,邪气就如入侵之敌无处不入,正气就像作战的军队无往不胜;如某地有敌人入侵

需要军队去作战时时首先在指挥中心发出指令并派出军队,而腹部的中八卦则是负责供给和转运的中转站,在这里下针恰似给军队补充营养物质后继续引导军队往作战的目的地;而病灶处就是正邪相搏的战场;在疾病的发作点下针犹如开门迎客,迎接军队进入阵地去打仗。有时由于疾病比较顽固,我们可以同时针刺前文所述及的一些相关的腧穴以加强疗效。如果说将内八卦发出的治疗信息比作主力部队的话,那么人体一些重要腧穴的经气聚集点就如同是地方部队,正如有时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从指挥中心出来的主力部队力量还不足以消灭顽敌时,就得动员地方部队参战以加强战斗力,里应外合,围而歼之,顽敌岂能不克。顽敌既克,顽症亦除,绝处逢生,妙理自成。“四步同疗”内外合一,上下通应,相辅相成,上中

下三焦原气通达,内中外八卦天地相应,疗效非一般针法所能比。总之,太极六合针法是以天、地、阴、阳、人、针相合,天人合一的全息思想为基础理论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操作中可灵活应用以追求实效。

针具选择:针神阙时根据年龄、性别和体质不同选用0.18-0.25毫米的毫针,长度可在13-25毫米之间,最长不要超过30毫米。针腹八卦可选用0.25-0.30毫米,长度在5至75毫米的针。外八卦和其它配穴的用针可酌情选定。总之,为减轻疼痛,用针不要太粗,以细针为宜。

运针:各部位都应快速进针以减少疼痛,进针时不必运针,待全部完成进针后再开始双手同时运针以联接经气,这样经气交互联通,遥相感应,如用电针仪连接催气疗效会更好。

留针时间:太极六合针法没有固定的留针时间,急症、实症少留,慢病、虚症久留,一般性疾病留针时间约在30分钟左右即可。

操作部份写得较为简单,医者必须先掌握脐针疗法和传统针灸,同时熟释太极六合针法的全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总结、提高。

相关附表:

注:大即大周天,表示经气在十二经脉的循行时间,小即小周天,表示经气在任督两脉的循行时间。

大周天循行歌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小周天循行歌诀:周身气血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子时走往心窝头,丑时须向泉井求。

井口是寅山根卯,辰到天心已凤头;午时却与中原会,左右蟾宫分在未。

凤尾属申屈井酉,丹肾俱在戌时位;六宫直等亥时来,不教乱传斯为贵。大周天经气循行如下:

子时足少阳胆经(临泣穴)→丑时足厥阴肝经(太冲穴)→寅时手太阴肺经(太渊穴)→卯时手阳明大肠经(三间穴)→辰时足阳明胃经(陷谷穴)→己时足太阴脾经(太白穴)→午

时手少阴心经(神门穴)→未时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申时足太阳膀胱经(束骨穴)→

酉时足少阴肾经(太溪穴)→戌时手厥阴心包经(大陵穴)→亥时手少阳三焦经(中渚穴)

因大周天经气循行是以肺经开始,所以从寅时起至丑时止(见大周天歌诀)。

小周天经气循行如下:

子时心窝(鸠尾穴)→丑时泉井(膻中穴)→寅时井旦(廉泉穴)→卯时山根(王宫穴.印

堂下一寸鼻根处)→辰时天心(百会穴)→已时凤头(风府穴)→午时中原(脊中穴)→

未时蟾宫(肾俞穴)→申时凤尾(长强穴)→酉时屈井(会阴穴)→戌时丹肾(关元穴)→

亥时六宫(神阙穴)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表2

六阴经五腧穴五行配属表

阴经五行井(木)荥(火)俞(土)经(金)合(水)

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表3

六阳经五俞穴配属表

阳经井(金)荥(水)俞(木)经(火)合(土)

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胃(土)历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

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膀胱(水)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胆(木)窍阴侠溪临泣阳辅阳陵泉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以下四肢末端的五个腧穴,是人体经络之气出入之所,所

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五腧穴的治疗作用:五腧穴的治疗作

用各有特点,一般井穴主治神志病、心下满;荥穴主治发热病;俞穴主治风湿痹痛;经穴主

治喘咳、寒热,咽喉病;合穴主治胃肠等六腑病症。

表4

十二原穴表

十二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经别肺经心经心包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脾经肾经肝经胃经膀胱经胆经原穴太渊神门大陵合谷腕骨阳池太白太溪太冲冲阳京骨丘墟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就是五腧穴中的输穴,是

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十二原穴的治疗作用:据《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以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

外邪的作用,对脏腑疾病常有较好的疗效。

表5

十五络穴表

阴经络穴阳经络穴

手太阴肺经列缺手阳明大肠经偏历

手厥阴心包经内关手少阳三焦经外关

手少阴心经通里手太阳小肠经支正

足厥阴肝经蠡沟足少阳胆经光明

足少阴肾经大钟足太阳膀胱经飞扬

足太阴脾经公孙足阳明胃经丰隆

任脉鸠尾督脉长强

脾之大络大包

十二经脉的络穴皆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加上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

强(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布于胸胁),共有十五络穴。络穴的治疗作用:能沟通表里

两经,故有“一络而治两经”之说。取络穴治疗,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其表里经之病,

而且治疗效果很好。

表6

十六郄穴表

阴经郄穴阳经郄穴

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

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

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

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

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

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

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

阴跷脉交信阳跷脉附阳

郄穴是经气深聚之处,有疏通气血的作用。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以下,用于治疗本经循

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血症,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表7

八脉交会穴

经属八脉通八脉会合部位及主治病症

足太阴公孙冲脉胃、心、胸部疾病

手厥阴内关阴维同上

手少阳外关阳维目外眦、颊、颈、耳后、肩部病症及寒热往来足少阳足临泣带脉同上

手太阳后溪督脉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病症及发热恶寒等表症足太阳申脉阳跷同上

手太阴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病症和阴虚内热

足少阴照海阴跷同上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经气相通的8个腧穴称八脉交会穴均分布在肘膝以下。其作用有调整脏

腑、疏通经络的作用,既能治奇经病,又能治正经病。可上下相交取穴,临床治疗效果很好。

表8

下合穴表

经属三阳六腑下合穴

手三阳太阳小肠下巨虚

阳明大肠上巨虚

少阳三焦委阳

足三阳太阳膀胱委中

阳明胃足三里

少阳胆阳陵泉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皆分布在下肢膝关节以下。从胃经、胆经、膀胱经三条阳经上的六个腧穴处别出了六条支脉直接到六腑。上下合穴的治疗作用:下合穴具有调整六腑、输导经气的作用。凡六腑的病症皆可治疗,而且效果很好。

表9

十二背俞穴表

五脏(心包)背俞穴六腑背俞穴

肺肺俞大肠大肠俞

肾肾俞膀胱膀胱俞

肝肝俞胆胆俞

心心俞小肠小肠俞

脾脾俞胃胃俞

心包厥阴俞三焦三焦俞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请注意是脏腑之气而不是经络之气),十二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自上而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12穴。背俞穴的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其脏腑相应的病症,也可治疗与脏腑相关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而且用途广泛,效果很好。

十二募穴表

脏腑募穴主治病症脏腑募穴主治病症

肺中府肺病心包膻中心包病

肝期门肝病心巨阙心病

胆日月胆病胃中脘胃病

脾章门脾病三焦石门三焦病

肾京门肾病小肠关元小肠病

大肠天枢大肠病膀胱中极膀胱病

募穴是脏腑经气结于胸腹部的腧穴,请注意是脏腑之气而不是经络之气,也就是说,背俞穴、募穴是直接与脏腑相联通的部位所在,这就是“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五脏六腑各有一个募穴,共12个穴位。募穴的治疗作用:六腑病症多取募穴治疗。募穴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与其它俞穴配合使用,即所谓之“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两穴也可相互诊察病症,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查俞,察俞而诊募”。

表10

八会穴表

八会穴名经属

脏会章门脾经募穴

腑会中脘胃经募穴

气会膻中心包经募穴

血会膈俞膀胱经穴

筋会阳陵泉胆经合穴

脉会太渊肺经输穴

骨会大杼膀胱经穴

髓会绝骨胆经穴

八会穴是脏、腑、气、血、精、脉、骨、髓等精气所汇聚的腧穴,与其所属的八种脏器组织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八会穴具有调理脏腑、调和气血、舒筋益髓的作用。凡是属于脏、腑、筋、骨、髓、血、脉、气这八个方面的疾病,皆可取其相关穴进行治疗。取气会膻中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表11

经脉交会穴表

经属穴名交会经脉

手太阴中腑手、足、太阴之会

手阳明肩髃足阳明、阳跷之会

巨骨手阳明、阳跷之会

迎香手、足阳明之会

足阳明承泣阳跷、任脉、足阳明之会

巨髎阳跷、足阳明之会

地仓阳跷、手足阳明之会

下关足阳明、少阳之会

经脉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即本经腧穴与他经相交会的穴位。经脉交会穴的治疗作用:经脉交会穴既能治疗本经的疾病,又能兼治所交会经脉疾病。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的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治疗任脉的疾病,又可治疗足三阴经的疾病;大椎是督脉的经穴,又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既可治督脉的疾病,又可治疗诸阳经的全身性疾病;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经穴,又与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相交会,故既可治疗脾经病,亦能治疗肝、肾两经的疾病。

四关(脏腑原穴配穴法):少阴配少阳;太阴配太阳;厥阴配阳明;上下肢相应

原络配穴法:以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络穴。

原募配穴法:即十二原穴与十二募穴相配,均治五脏六腑疾病。

原合配穴法:分为表里经原合相配,同经或异经原合相配。

募合配穴法:即将本脏腑的募穴与合穴相配,属于远近配穴法。

十二原穴歌: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六郄穴歌:

太阴肺孔最,厥阴包郄门,少阴心阴郄;大肠经温溜,小肠经养老,三焦经会宗

太阴脾地机,厥阴肝中都,少阴肾水泉;阳明胃梁丘,少阳胆外丘,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跷脉交信,阳跷脉跗阳。

十二募穴歌:天枢大肠中府肺,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日月胆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八会穴歌:脏章门,腑中脘,气膻中,血膈俞,筋阳陵,脉太渊,骨大杼,髓绝骨。八脉交会穴:

公孙配内关,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脉合于心.胸.胃;

后溪配申脉,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脉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足临泣配外关,足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列缺配照海,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小六合针法

小六合针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1、头痛 【辩证组方】:乾卦、坎卦、震卦、离卦。 乾卦、坎卦、巽卦、离卦 方义详解:乾卦为首主脑,脑为精明之府。乾卦为治疗多经络多病因所致头痛的重要卦位。坎卦主肾应脑,肾为元气之根,藏精而生髓,坎卦乃肾水之源,具有滋养肾阴,补肾益精、滋肝养脑的功效;主要治疗肝肾气虚所致的头痛。震卦主肝柔筋,主治颠顶之头痛。离卦主心通络于脑,其洛书方位亦应于头脑。 2、落枕 治疗组方:巽位、离位、坤位,洛书或时钟位。 方义详解:巽卦五行属木,主筋脉之病。主治颈项筋脉扭伤致强直强硬的落枕等病。离卦五行属火,应于洛书头脑之位。坤卦应脾,主肌肉,五行属土。主治颈项两侧肌肉僵硬的落枕,坤卦主要是松肌柔肉和洛书的方位治疗。 3、颈椎病 治疗组方:乾位、坎位、震位、离位。 方义详解:方中乾卦主脊强肾,坎卦主肾壮骨,震卦主肝柔筋,离火具有温补脾土舒缓肌肉之功。以此四卦调控,多法相应,自有法简效宏,针到病治之功。 4、肩周炎 治疗组方:艮位、巽位、坤位、曲池。 方义详解:艮卦属阳明应手,艮为山,卦性为止,阳明经络循肩而上。配合坤、巽两卦治疗肩周炎当会有很好的疗效。巽卦应胆,洛书位对应左肩。 5、急性腰扭伤 治疗组方:乾位、坎位、震位。 方义详解:乾卦主督脉应脊椎,督脉。坎卦主强腰补肾之功,腰为肾经气血汇集之处。震卦应肝主筋,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之功,三卦同取,能使筋肉强健、骨脊润和,腰痛自治。 6、腰椎间盘突出 治疗组方:乾位、坎位、震位、内关。 方义详解:乾卦主脊椎,通调督脉,疏通太阳膀胱经气;坎卦主肾与膀胱,补肾益精,疏通腰部气血。震卦应肝主筋,强筋通络、理气散瘀。坎水得金而生,震木得水而滋,如此脊通腰柔,骨坚筋韧,疾病自然而愈。 2内科病 1、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 【辩证组方】:中土、乾卦、坎卦、离卦 乾卦、坎卦、巽卦、离卦 坎卦、离卦、坤卦 坎卦、震卦、离卦 坤卦、坎卦、离卦

太极六合针法入门

太极六合针法入门 太极六合针法自推广应用于临床应用以来,已被全国广大的针灸界同仁所认识,由于针法易学易用,安全微痛,操作简便,高效快捷的特点,喜欢它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还有不少朋友对针法不是很了解,仍持观望的态度在六合的边缘徘徊,我们决定于10月20至21日在河南郑州市召开首届太极六合针法经验交流会,邀请大家参加这个年会,就是想让朋友们对六合针法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对于这个年会我们有三个目的: 第一,通过这次会议,让大家认识六合,了解六合。这次会议主要目的就是想让大家了解六合针法,因为现在针灸界有许多有关六合的传言,对六合针法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的说它疗效神奇,百病皆治;也有的说它疗效平平无奇特之处,还有一些朋友则认为六合针法即脐针加腹针。这次会议大家可以听一听(听老学员的应用六合经验介绍),看一看(看现场操作演示),验一验(亲身体验感受一下),我相信大家通过这三步后就会对六合针法有更多的了解。 第二,交流六合针法临床应用经验。六合针法自1998年公开以来,已有80个人参加了面授培训,还有个30人参加了小六合针法网络班学习。第一批参加面授的学员已有三年临床经验了,还有很多六合的后起之秀,他们不但用六合针法治疗常见疾病,而且还能治疗疑难疾病,在六合这块新天地里有很多创新发明,使临床疗效更为增强。这次他们会把出色的成功经验在会上详细介绍,让大家一起分享六合成果。

第三,建立六合大家庭,宏扬六合精神。六合理论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所以这个针法是属于社会的,属于人民的,它起源于社会、自然,将来还是要回归于社会和自然。好多人不明白六合是什么意思,我可以用两句话作简单的说明:“放之则弥六合,收则退藏于密”,也就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之意,故六合即为天地自然之道,六合针法即天地自然针法。 六合针法的培训是终身制的,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以后无论何时何地有课或培训班,老学员如有兴趣,都可以免费参加听课再培训。这是每个六合学员的权利,当然有权利也会有义务,每个六合的学员,都有义务研究六合,宣传六合,发扬光大六合精神。所以凡经过六合针法培训的学员,就是进入了六合团队。我们要精诚团结,凝聚六合大家庭的力量,共同努力把六合针法发扬光大,将六合针法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同心弥六合,大业照千秋。 六合针法属道家易理针法,针法的内容渗透了一些道家理论,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为万物的化生规律,也是太极六合针法四步通调基础理论;并把太极、八卦、河图、洛书等作为布针的基本模式治疗疾病;六合针法是天地自然针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天人相应,人天合一的自然理论应用于针法。六合针法也是易理针法,把易经的简易、不易、变易、交易四大总则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同时属于综合性的针法,几乎可以将中国所有的针法熔为一体,所以大家不担心学习了六合针法后会放弃以前所学,如能将六合针法与以前所学的各种针法融合后应用于临床,则疗

神奇小六合针灸法

一患者因受寒、潮致腰疼后,扩筋膜涨,引起右腿股疼,怕凉,就是二十几度的天气,腰部也围着一件衣服。 取穴:乾、坎、巽、离、内关。 针法:小六合。 按次序在手掌上进针,针后不到一分患者笑着说,真快,腿不疼了。 神奇小六合:头疼、闷、血压高、头部出汗、恶心针

进症退

一患者头疼、闷、血压高、头部出汗、恶心。 取穴:坤、乾、坎、离、中土。 针法:小六合。 先在左手进坤、乾两针,患者说头已经舒服了,再离位一针,患者说虽然好多了,就是心还一点慌。接着在右手中土再进一针,患者说这会儿诸症已消。实泄其子,因离火盛,故在右手中土进针,以泄离火之盛。

神奇小六合:颈腰椎增生,左颈酸胀,左膝、手麻等症针入即效 一患者颈腰椎有增生,左颈酸胀不适,左膝麻,左手麻等症。 取穴:坤、乾、震、离。 针法:小六合。 按次序进针,感觉轻松一些了,但还有点麻感。在手有瘀结处拍几下后,手麻已消。但左膝还麻,去针,在右手上艮位进一针,找到其腿上瘀结,用小针刀外解结后,前后不过五分钟,诸症法去。

最后在右手艮位上的一针 神奇小六合:入针即效治类风湿 王某,女49岁,北京。2010年4月25日求治。 症状:类风湿关节炎三年了,原来是腿疼,吃了一段时间中药,腿不疼了,现在出现双手指疼,双手无法握拳。针法:太极小六合针法。

取穴:坎、巽、震。 我说,今天不算为你治疗,你也不了解我的治疗效果,先给你试三针,看看效果,你觉得效果好,你就过来治疗。如果没有效果你就不用过来了。 她说,好的,谢谢了。 第一针从左手坎位进。我说,你握一下右手,她就握了一下,手指已经合笼一些了。 第二针从左手巽位进。我说,再握一下右手,她又握了一下,这回手指快握紧了。 第三针从左手的震位进,我说,接着握一下右手,这回她很兴奋,把拳头握紧了(如图)。

太极六合针结合毫刃针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太极六合针结合毫刃针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太极六合针结合毫刃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偏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针灸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太极六合针结合毫刃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治愈19例,显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太极六合针结合毫刃针治疗偏头痛,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太极六合针;毫刃针;偏头痛 偏头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有过或轻或重的偏头痛。它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伴随出现的症状,如血管紧张、感冒、发热、脑部炎症等,甚至一些全身性的疾病有时也可引起偏头痛[1,2]。西医治疗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曲坦类止痛药为主,此类药物缓解偏头痛症状的疗效显著,但易造成一定的药物滥用现象,且副作用较多,长期疗效较差。如消化道溃疡、肾功能损害、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肺动脉高压等。中医治疗则将其分为肝阳上亢头痛、外感头痛、瘀血头痛、肝阳上亢头痛、肾虚头痛、瘀血头痛,采用传统针灸辨证治疗[3-5]。但往往疼痛缓解慢,病程缠绵难愈,疗效差。作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采用太极六合针结合毫刃针治疗偏头痛,发现其见效快,无副作用,长期疗效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中医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门诊收治的6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及排除标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4.07±10.36)岁;病程1~10年。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2~59岁,平均年龄(33.36±10.43)岁;病程1~1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偏头痛诊断标准[1]:①发作时持续时间为4~72 h;②发作5次以上;③排除器质性疾病,或者虽提示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可证实偏头痛的发作与该疾病无相关性。 1. 3 排除标准①滥用止痛药物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③患有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④不能配合治疗方案治疗者。 1. 4 方法 1. 4. 1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针灸治疗:患者在治疗床取仰卧位,施术部位

小六合针法

1、头痛 【辩证组方】:乾卦、坎卦、震卦、离卦。 乾卦、坎卦、巽卦、离卦 方义详解:乾卦为首主脑,脑为精明之府。乾卦为治疗多经络多病因所致头痛的重要卦位。坎卦主肾应脑,肾为元气之根,藏精而生髓,坎卦乃肾水之源,具有滋养肾阴,补肾益精、滋肝养脑的功效;主要治疗肝肾气虚所致的头痛。震卦主肝柔筋,主治颠顶之头痛。离卦主心通络于脑,其洛书方位亦应于头脑。 2、落枕 治疗组方:巽位、离位、坤位,洛书或时钟位。 方义详解:巽卦五行属木,主筋脉之病。主治颈项筋脉扭伤致强直强硬的落枕等病。离卦五行属火,应于洛书头脑之位。坤卦应脾,主肌肉,五行属土。主治颈项两侧肌肉僵硬的落枕,坤卦主要是松肌柔肉和洛书的方位治疗。 3、颈椎病 治疗组方:乾位、坎位、震位、离位。 方义详解:方中乾卦主脊强肾,坎卦主肾壮骨,震卦主肝柔筋,离火具有温补脾土舒缓肌肉之功。以此四卦调控,多法相应,自有法简效宏,针到病治之功。 4、肩周炎 治疗组方:艮位、巽位、坤位、曲池。 方义详解:艮卦属阳明应手,艮为山,卦性为止,阳明经络循肩而上。配合坤、巽两卦治疗肩周炎当会有很好的疗效。巽卦应胆,洛书位对应左肩。 5、急性腰扭伤 治疗组方:乾位、坎位、震位。

方义详解:乾卦主督脉应脊椎,督脉。坎卦主强腰补肾之功,腰为肾经气血汇集之处。震卦应肝主筋,有疏风通络,调和气血之功,三卦同取,能使筋肉强健、骨脊润和,腰痛自治。 6、腰椎间盘突出 治疗组方:乾位、坎位、震位、内关。 方义详解:乾卦主脊椎,通调督脉,疏通太阳膀胱经气;坎卦主肾与膀胱,补肾益精,疏通腰部气血。震卦应肝主筋,强筋通络、理气散瘀。坎水得金而生,震木得水而滋,如此脊通腰柔,骨坚筋韧,疾病自然而愈。 2内科病 1、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 【辩证组方】:中土、乾卦、坎卦、离卦 乾卦、坎卦、巽卦、离卦 坎卦、离卦、坤卦 坎卦、震卦、离卦 坤卦、坎卦、离卦 坤卦、兑卦、坎卦、离卦 乾卦、坎卦、离卦 2、高血压 【辩证组方】:坤位、坎位、离位,内关 乾卦、坎卦、离卦,内关。 坎卦、离卦,内关 3、心脏病 【辩证组方】:中土、坎卦、离卦,内关。 坎卦、震卦、离卦,内关。 坤卦、坎卦、离卦,内关。 4、痔疮

太极六合棍

六合棍 棍谱 一、起式二、退步上撩三、上步提膝背棍四、三连棍五、提膝背棍六、马步拦腰棍(3个)七、打花座盘八、翻身扑步摔棍九、崩、架、打三棍十、打花太公钓鱼十一、行步败势十二、崩立棍十三、马步立棍十四、背步戳棍十五、扫膝棍十六、转身座盘十七、回身戳十八、犀牛望月十九、转身座盘二十、回身上步挑裆二十一、三劈棍二十二、回身戳二十三、并步点棍二十四、上步左右三撩棍二十五、上步歇步拍地棍二十六、转身马步扛棍二十七、并步点棍二十八、立棍二十九、扣步回身上戳三十、立棍扣步上步戳三十一、上步架棍三十二、双臂合棍三十三、蹬腿三十四、左右打虎三十五、并步吊打三十六、进步肋下挎肘舞花(3个)三十七、转身倒插步点棍(3个)三十八、乌龙搅海三十九、三盖打四十、旋风脚四十一、云棍四十二、风扫残云四十三、左右撩棍四十四、收势

一、起式 图(1) 面南背北自然并步齐步站立,精神抖擞,右手垂臂上体右侧虎口朝前握棍,棍贴身直竖身体右侧,棍尾端着地,棍头朝上;左臂松垂贴身于身体左侧,眼神平视正前远方。 图(1)(2)(3)图(4)(5)图(6)图(2)(3) 扭头眼神左视,左臂座腕舒臂左展,接而头恢复正常正视,左臂屈臂收回胸前,立掌单掌合什,如同道家打聘礼姿势。 二、退步上撩 图(4)(5) 右手提棍向上举棍过头,随接提右腿向后腿撤一步,落脚成重步,左脚脚跟上翘成虚步脚尖点地,再而左臂提臂前伸,在右手下棍之后部抓棍,接继右手后带,左手上抄,使棍头护肩打顺弧走势上挑,而先向前送棍把,后而后摇,走逆弧贴于左胯左旁,整体成挑势。 三、上步提膝背棍 图(6) 身形左转成胸面对朝向东,两臂打棍花变右手单手握棍将棍斜背于背后,提左膝,成臂前伸探臂,掌心朝前打亮掌。 四、三连棍图(7)—— 图(7)(8)(9)(10)1、图(7)(8)(盖劈棍) 承继上式提膝背棍,前落左腿,就而右臂单手握棍下右上位置抡棍而起,接而左转身成胸面向北,就势抡棍,就势再上右腿进步,右手握棍斜劈而下。 2、图(9)(下打) 承继本式前个动作两臂握棍在身前平棍下打。

太极拳源流

太极拳源流解密 2008-01-31 太极拳源流解谜 李昌 2003年发掘出了纂修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博爱县唐村《李氏家谱》,此家谱的面世可以解决李自成大将李岩身世、太极拳起源、洪洞移民路线三个方面的悬疑问题。《李氏家谱》为唐村李氏十世李元善(1642年—?)修编,据家谱记载,明初山西移民首至河南河内(今博爱县)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官府在此“设司驻员,迎迁分办”,移民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受“三教圣师舍食传拳”,又据《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可知,僧道所授拳为唐初李道子所创的“无极养生武功”。自此唐村李氏世代文武双修,迨至李氏八世李春茂“中贡后入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艺,誉传神功”,九世李仲、李岩兄弟二人和姑表兄陈沟陈奏廷三人“太极门拜师结义……创艺太极拳养生功”。从后世留传的李氏拳谱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拳谱名称上,三兄弟创艺的“太极养生功”就是今之太极拳,从太极功到太极拳是古今名称的变迁,三人所学的“十三势拳”也是今之太极拳,从十三势到太极拳是古今概念的延展。由此,太极拳起源的问题浚清矣,太极拳原是由明末陈王廷、李仲、李信三人共同确立,若说太极拳源出道门,是太极拳根源于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若说十三势是太极拳,因为十三势是太极拳的母拳,若说太极拳是张三丰始创,则是完全的无稽

之谈,溯祖张三丰无疑缩短了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所以太极拳始源既与张三丰无关,亦与武当山无染。 现代所谓的太极拳,在创始之初称为“太极养生功”,这个名字直接源出唐初李道子所始创的“无极养生功”。李道子为什么命名为无极养生功?因为千载寺原名无极寺,李道子所创乃源于导引吐呐的养生法门,故名无极养生功。李陈兄弟何以命名为“太极养生功”?因为三人拜师学艺于太极宫,目的为养生健体,宗旨一脉相承,所以仍以养生功自称,故名太极养生功,简称为太极功。功又通称为拳,无极功和无极拳、太极功和太极拳,异名同谓,所以李氏家谱中也称无极养生功为无极拳。三人在太极宫所学武功即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通臂拳以及千载八势、心意六合拳等。无极养生功为唐初李道子始创,在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已经流传数百年,自创艺以来,李道子凭此“功惊武林”,并且生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庐山传艺,塑艺少林”,直到晚年方“归故育弟”,可见无极养生功当日的辉煌,并在大江南北传下了种子。所以,自唐以来,无极养生功即已在社会或方外流传。十三势未知源于何时,也许是无极养生功的别名,从十三势拳超乎寻常的养生效果可见端倪。据《李氏家谱》记载,八世李春茂(1568年—1666年)时已经传习十三势拳,十三势实为十三种劲法的总结,涵盖了武术运动中千姿万态的劲法规律,是对拳术的最高总结和把握,对此笔者另文专述,不赘。十三势在博爱习惯地被称为“十三势软手”,简称“软十三”,有多套,从《李氏拳谱》中李鹤林所留传的“十三势”拳谱来看,和当今之杨式太极拳几近相同,可知当年陈长兴所传于杨禄禅的就是十三势拳,但此十三势不见于后世的陈式太极拳中,可知陈家沟的拳有失传。通臂功即今之108式通臂拳,温县陈家沟还有谱在,山西洪洞还有传习,当今博爱县也有传习,观之拳谱,有诸多名称来源于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之三十二势,可知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产物,据《李

转载太极六合针法

转载 太极六合针法图说明 圈子从内向外依次为: 1、太极图、河图洛书中五点 2、方位:东南西北 3、十二地支图 4、洛书八方图 5、八卦卦符 6、八卦卦名和五行属性 7、八卦的内、外卦与脏腑、身体对应 8、八卦与人体脏腑器官对应 9、八卦所属主要功效 10、八卦所属主治疾病 11、八卦与十二经络的主要配穴 八卦各卦与人体脏腑器官对应 乾卦:属性健。对应大肠、脑、脊椎、督脉、胸部、左下腹、左下肢、男性生殖器。 坤卦:属性顺。对应脾胃、任脉、腹部、左肩、肌肉、消化系统。 震卦:属性动。对应肝脏、双足、神经、筋脉、筋膜、右腰、右胁肋、右肩臂等。 巽卦:属性入。对应胆腑、肱股、右肩、神经、食道、肠道、淋巴系统、呼吸器官。 1、坎:属性陷。对应肾、膀胱、任脉、耳、腰、骨、髓、脑、发、性器官、血液循环、泌尿生殖、免疫系统。 离卦:属性附。对应心脏、心包、血脉、小肠、眼目、头脸部、颈部、胸部、上腹部。 艮卦:属性止。对应脾胃、鼻、手、右下肢、脚背、足趾、背脊、皮、乳房等凸起之处。兑卦:属性悦。对应肺脏、气管、食道、口舌、咽喉、牙齿、左腰、左肋、肛门、皮毛。八卦各卦所主功能 乾卦:功能:醒脑清神、强脊补肾、通调督脉、固肠涩肠、通肠导滞、通阳散瘀、舒筋利节。清风散热强腰壮骨等。 坤卦:健脾和胃,通腑导滞、清热化湿、温中散寒、升清降浊、宣通腑气、强健肌肉等。震卦:功能:平肝熄风、舒肝利胆、解痉止痛、强筋通络、调和气血、舒和性情等。 巽卦:功能:清热解毒、疏风解表、抗拮过敏、袪风止痒、疏肝明目、消肿散结、通关利窍、清热散邪等。 坎卦:功能:补肾益精、滋阴降火、温肾壮阳、补肾调经、清热利湿,调理两阴,疏通气血、生殖发育、通调三焦等。 离卦:功能:清心火、泄烦热,抗炎、抗过敏、温补阳气、活络明目、安神定志、通畅气机、利气宽胸平气降逆等。 艮卦:功能:温补脾胃、清热化湿、消食导滞、调理肠胃、宣通腑气、理气止痛、疏通经络、强筋利节。 兑卦:功能:宣肺解表、润气止咳、降逆平喘、清热利咽、益肺补肾、散风利节、清热消肿、疏风透表。 八卦各卦主治疾病 乾卦:主治:头项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坐骨神经痛、关节炎、肠炎、便秘、痔疮、头痛、头晕、高血压、面瘫、强直性脊柱炎、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等。 坤卦:主治:脾胃、腹部疾病、脾虚泄泻慢性痢疾、消化不良、慢性鼻炎、四肢肌肉无力、

太极拳的合劲

太极拳的合劲 (2007-10-28 20:51:15) 转载 标签: 教育杂谈 太极拳的合劲 云风懒人 太极拳非常讲究合劲,《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近;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电视剧《太极宗师》中杨玉乾最危险的关头,老师终于把此歌诀吐出,杨玉乾得此密语,遂如常山之蛇,勇猛多变,风卷残云般战胜了对手。这不传之密即是“合”在其中。 太极拳本是开合一道,有合必有开,有阴必有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关于太极拳的开合,陈鑫论之谓“以吾身本有之元气,运于吾身,其屈伸住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而已”,复曰“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术之妙”;“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又谓“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如是“周身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头直,眼平视,肩与肩合,肘与肘合,大腿根与大腿根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平心静心”“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殷勤骨节张”;“每日细玩太极拳,一开一合在吾身”;最后定论“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从上述前辈论拳可以看出,太极拳合劲是非常紧密的,须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开则俱开,合则俱合”,“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后人总结太极拳之合,简单为“六合”,即外三合与内三合。属于外者,一般来讲,肩与胯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属于内者,一般来讲,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亦有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 太极拳合劲之紧密,于外形上,必须做到肩与胯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所以,如果在盘架时不能合住、合好劲,是练不出浑厚的太极功夫的。从这一点讲,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中杨玉乾闻歌诀而立即得太极真谛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平素练拳盘架合不住劲的人,如何能在打手实战中体现合劲呢?如果把太极拳比作桶的话,劲合好便等于把桶箍实了,滴水不露,水自能渐积渐深;若比作车胎的话,则周身合好劲,等于胎整无孔,不至于漏气,故内气与日俱增,渐渐充盈,终得“磅礴大气”,功力自深。 太极拳合劲,外形合不住,不可谈“内合”。外形上如何合住方为合式?以陈式太极拳“单鞭”一式论,定式后,一般来讲,左肩与左胯合,上下对位;右肩与右胯合,上下对位;左手与左足合,两尖两照;右手与右足合,上下不错位;左肘与左膝合,上下呼应,右膝与右肘合,上下相倾。单鞭动作定势时(其实太极拳哪有什么定势,此处云定势是指我们一般情况下所说的定势动作),双手各取一石子,定式后松手,石子各落于左右足前,这略算外合合住。若把认识平

第十一章神阙

第十一章神阙探密 一、神阙的解剖结构 神阙,俗名肚脐或称脐孔,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生理标志。脐的最深处称脐底,一部份人的脐底中心有一处小的突起称为脐蕊,脐蕊周围与脐壁之间的凹陷部份称为脐沟;脐的周围部份称为脐壁,脐壁上有许多深浅不等的皱襞,称为脐襞;脐与腹部平面的交界处称为脐缘。脐的大小深浅个体差异甚大,一般来说脐孔大的人体质较好,但也有例外的。 脐是新生儿脐带脱落后在前腹壁形成的一个环状的凹陷瘢痕,由致密的瘢痕组织构成,上皮的深层即与脐筋膜和腹膜相连,称为脐环。由于脐部没有皮下组织,也没有腹膜外脂肪组织,因此,脐和脐环是前腹壁上的薄弱点,同时也为药物的渗入提供了一条较好的途径。胚胎时期通过脐环的结构有:卵黄柄、尿囊、脐尿管以及两条脐动脉和一条脐静脉,随着胚胎的发育,卵黄柄、尿囊和脐尿管逐渐萎缩成纤维束,脐环逐渐缩成一个小口。出生后,结扎剪断脐带,形成小脐痂,迅速愈合上皮形成,从而使脐环处形成内陷的疤痕。在疤痕形成过程中脐动脉和脐尿管残余及其周围纤维化程度高,充填以致密的纤维性组织;而脐静脉纤维化较差,有时甚至没有闭锁,因此脐环上缘组织融合较差。 脐为圆形之凹陷,但很少有正圆形,大多为椭圆形或偏圆形,尤其是成年人,由于身体各方面功能和结构的变化,神阙的外形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脐孔变小、变浅,皱襞增多,有的因腹部脂肪的增加而使脐孔下陷,到中老年后,由于精气的衰退,脐孔逐渐闭锁,这在女性更为明显。 二、神阙的古典理论 脐孔,别名气合穴、气舍穴、气寺穴、维会穴、命蒂穴等,是人体生来俱有的先天性标记。脐孔何谓叫神阙?神即神气、元神,尊长、父母或先天之意;阙原指君王居城之阙门,神阙意即为元神通行之门户。气合:气,气态也,合,会合也,气合意指任脉气血在此会合。本穴为人体体表重力场的中心,对人体中的外表物质有强大的收引作用,任脉之气行至此后皆缩合而降,故名气合。气舍:气,气态也,舍,来源也,气舍意指本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来源之处。由于人体引力场的作用,体表的气血物质在此皆为缩合变化后深聚,但本经气血并非全部在此缩合聚集,而是仍有小部分气血循任脉上行,这小部分上行之气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故名气舍穴。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结也。命蒂其意指神阙为胎儿未出生时与母体相连的生命纽带。 神阙不仅是人体唯一目能所见手可所及的最大穴位,同时还包括中枢脉、膻中、丹田等在内的一个微观系统即“神阙系统”。在了解神阙时我们要从有形的局部认识升华到无形的系统层次认识,那样才能对神阙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找到太极六合针法的重要理论依据。神阙是中国传统养生学、传统哲学和传统修炼学(禅修、丹道)的研究实践的总结。她虽然没有披戴神秘的外衣,却在医学上有着神奇的效用。 神阙为神之中舍,上为天部,下为地部,神阙居中为人部;神阙之周围上有水分下脘、中脘,下有阴交、气海、中极,两旁为盲俞、天枢、大横,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广大无边。父母相交始成胎时,先天脐带如荷茎,系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胎满,则神气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人自出生以后,心灵之神与生命之神分离,心灵之神上升于脑中,生命之神仍留于脐内。因此,神阙不仅是一个先天生命系统,同时也是后天生命系统,对整个生命体起着宏观调控作用。 鉴于神阙在人体中的特殊作用,早在上古时期,古人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即用原始的针灸、热熨、敷贴、按摩等手段进行脐疗。春秋战国时期,在帛书《五十二病方》中计

八字疗法+太极六合针法

八字疗法+太极六合针法 女,35岁, 自述:手臂手指麻痛、脚底前方疼痛已数月。看了中西医,其他医生诊为骨刺、颈椎增生。 我用八字疗法:尾椎、胃三针、大椎、感冒三针、百会、手臂对应区。 本想用脚底对应区,因怕她受不了所以用百会代之。 该患者针后,自觉轻松,舒服多了。 因在她大椎附近见有5mm长的紫青筋凸起,问她是否有经痛问题,她惊奇地问我何以知道的?我笑笑叫她躺下再用太极六合针法针之。穴位有如四正位或四寓位,中八卦:引气归元、外八卦:董氏针法针之妇科穴、还巢穴、肾关、复溜、太冲、丰隆、足三里等穴位交换针之。如此针了两个月多,也有八次之多吧(因是义诊,每星期只有一次),她告诉我经痛已没有了,现还是每星期来给我针灸做保健。 腹泻特效穴 最近门诊腹泻病人多,大多是急性肠胃炎,除了采用输液纠正液体丢失之外,我还运用在别处学到的一个穴位进行治疗。效果很好,不敢私藏,转来和各位针友共同提高. 一个治疗腹泻特效新穴的发现与临床运用 武巍松 贵州省毕节市通津路8号51900 自1 990 年笔者发现该穴以来,凡遇泻泄、肠炎之类的疾病;只采用本穴一穴点治、一般最多1分钟便治愈,10年来的经验证明,采用该穴治病,方法简单,时间最少,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远非任何药物可比。 1. 临床资料: 门诊病人中最大80岁,最小的有未满月的新生儿;有急性腹泻1天达38次的、有痢疾、肠炎数月的,有还未作过治疗的,也有老是输液、打针、吃药无效的。 2. 治疗方法: 2.1 .穴位。断腹泻穴.位于足临泣与地五会之间,大约于脚小趾与四趾丫前一指半,近地五会穴约1分处是穴.以手食指轻按,凡腹泻患者,该处压痛。 2.2 .取穴: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左右脚,任取1穴即可。

太极六合针法

太极六合针法 天涯独行客 太极六合针法是以太极八卦天人相应理论为基础,运用人体全息理论,以神阙为核心,通过对神阙、腹部及四肢重要腧穴的针刺,发挥神阙经气的“放射状效应”并与外围的经气相连接,以此达到治愈疾病的一种针法。人体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复杂功能的系统,天体八卦是反映自然的,而人体八卦是反映人体的。人体不但普遍存在着太极阴阳全息,而且普遍存在着八卦全息。人体是一个大太极,而各部位又都存在着小太极,大脑及五脏六腑都存在着太极两仪,人体又是一个大八卦全息,各部位又都充满着小八卦全息,无论脐、眼、耳、手、足、腹等都存在着八卦全息,并且都可以八卦定方位,通过八卦体现了人体的相关性和整体性。人体是一个大阴阳合物体,神阙是一个小阴阳合物体,是全身经气聚集之所在,任、督、冲、带、足太阳、足阳明、手太阴、足少阴之气皆会聚于此,神阙之气通百脉,内走五脏六腑,使百脉和畅,外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令毛窍通达,上至泥丸,下至涌泉,无所不通,无微不至。 所谓六合,即天、地、阴、阳、人、针、六合为一。天地相合(天地相交.八卦相错),阴阳相合(内阴外阳.自然相交),人针相合(两精相搏谓之神.神者人之元神.下针如有神也)。天地者,万物之所容,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天为阳为气,地为阴为血,以天调气,以地调血,以人调气,以气调神,以神调针,此太极六合针法之根本也。如上所述,人体处处有太极和八卦,人的整体是一个大太极八卦,腹部是一个中太极八卦;而腹部的中心点神阙是一个小太极八卦;三个太极八卦融为一体,天地阴阳尽在其中唉。天者气也,地者血也,人者神也,针者器也,天人相应,神气合一,神至气往,气至血行。经主气,络主血,针之所以治病,调阴阳通气血活经络也。人之所以驱病,得天地阴阳之造化也。神阙通过太极八卦方位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内络五脏六腑,外连四肢八骸,“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人体的生长盛衰均能通过对神阙及其相应方位的针刺得以调理。太极六合针法以太极八卦理论为基础,以中医的脏腑辩证为准则,以内八卦神阙为核心,以中八卦腹部为调和,以外八卦头身四肢的为对应,通过简单的行针操作,使人体的脏腑腹背阴阳之气内外相交,上下通应,任督两脉全面贯通,从而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疾病得以痊愈,因此它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治病针法。 太极六合针法的研究应用是在脐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等多种针法的基础上,融入太极阴阳八卦为一体的新针法。在历史的针灸的理论中,神阙一直被列入禁针范围,就连现在的针灸教科书中,神阙仍被列入禁针的穴位之一。神阙是百脉之所聚,全身的经络系统都在神阙纵横交错相连接,同时神阙也是人体最大的全息元之一,这么重要的穴位却不能用针去治疗疾病,实为我中华针道之憾事。后世医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己逐渐冲破了这一禁区。我在童年时代看到村里有位老中医针刺神阙治疗中暑腹痛、腹泻,疗效非常满意,记得我10岁哪年的夏天因中暑腹痛求治于老中医,他将一支牙签般粗细的纯银针一下插入了我的肚脐,虽然痛的我民了起来,但却能感受到针入痛止之奇效。那次治疗的感受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记忆,在我学医后,多次跟老中医学习针刺神阙治疗疾病,但由于那时条件的限制,也没有教材资料可作参考,治疗仅局限于中暑腹痛、腹泻,肠胀气、小儿消化不良等一些简单的疾病,及至后来学习了脐针疗法后,才扩大了治疗范围,系统应用于临床。1961年,周柏如氏对神阙试针探讨,针刺神阙治疗浮肿、泄泻、排尿困难、子宫脱垂等病症,可以说是对神阙禁针的突破,开了针刺神阙治疗多种疾病之先河。继而钱志云氏等运用针刺神阙治疗各种疾病,经针刺500多人次未见一例医疗事故。2001年,浙江温州的齐永氏经过对神阙针刺机理的深入研究,用太极阴阳八卦的理论应用于神阙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成功。徐占英氏用神阙十

弘扬太极文化 打造学校特色

弘扬太极文化打造学校特色 为迎接南京青奥会的到来,六合区瓜埠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在练习太极拳。 六合区教育局有关领导在时任瓜埠中心校长柯庭华陪同下感受瓜埠中心小学的太极文化。 六合区瓜埠中心小学创建于1921年,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办学成绩斐然的学校。2003年,学校异地搬迁至长岗路1号。 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创建成为南京市示范学校、南京市实验小学,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近年来,学校努力打造以“平衡、和谐、自然”为核心价值观的太极文化,坚持培养学生儒雅的风度、坚毅的品质、尚美的思想。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太极拳“道法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和伦理观,人通过练拳与大自然静静地交流、交融,将自

己融入大自然之中,进入一种恬淡自然的境界。学校结合教育部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要求,全面推进学校的体育教育,逐步形成以武术操、太极拳为载体的特色办学项目。 太极拳特色项目建设的实施目标 1.通过教学太极拳活动,使教师掌握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既修身养性,又锻炼身体。通过练习、表演、比赛等形式把学生从课堂带到操场,走向社会。多角度,深层次地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树立崭新的素质教育的理念。 2.通过教学太极拳活动,使学生掌握一项技能,发展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培养团结协作、勇于拼搏、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我能行”的信心,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乐学”。 3.通过教学太极拳活动,达到学校的全面和谐。太极文化的核心是和谐。学校的科学发展、质量提高、师生的发展都离不开和谐。具体表现在让学生全面发展、快乐生活。同时在特色创建的过程中学校办学水平得到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素质教育不断深化。 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2006年,六合区瓜埠中心小学被评为省级实验小学,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谋求特色发展,学校把太极拳作为特色发展项目,组织校内骨干教师编写了《平衡、和谐、自然》——太极文化校本课程,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学生练习太极拳,至此,“自然、平衡、和谐”的太极文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不断地改变着全校师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课程理念:平衡、和谐、自然 课程目标:允文允武、修身养德。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儒武的风度、坚毅的品质、尚美的思想。 课程内容:基本武术动作训练、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练习以及武术常识和太极文化理念的宣传渗透。低年级学习基本步法、手型,三年级学到第12式(单鞭),四年级学到24式,五、六年级熟练掌握。 课程管理:学校教科室牵头,骨干教师引领,班主任培训推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在校园显著位置进行太极文化氛围布置。 课程组织:安排体育课部分时间、体育大课间、快乐周三活动和下午的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练习,每周两次组织教师开展42式太极拳练习活动。 课程评价:每个年度安排一次全校性的太极拳考核,举行太极文化周系列活动(举办太极画、太极手抄报、太极知识竞赛、太极精英赛等系列活动)。 营造浓郁的太极文化氛围 瓜埠中心小学不仅开发了太极拳的校本课程,引领全体师生系统地练习太极拳,了解太极文化的历史发展及渊源,深刻认识太极文化的内涵。而且在校园文化布置方面,也力求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了解太极文化知识,学习太极拳,感受太极之美。学校还专门安排了校内的太极拳教练(本校教师)拍摄了太极拳的分解教学动作并

六合定位法

(一)、内八卦定位法 内八卦是太极六合针法中“太极八卦经络调控系统”的枢纽中心,大部份疾病的治疗都在内八卦组方、定位并布针施治,通过刺激局部的信息效应器激发深聚的能量,然后把激发出来的能量转化为治疗信息,通过太极八卦经络调控系统向周围的病灶部位输布。 内八卦的定位以神阙为中心,直径约为三寸左右。它不是以肚脐的大小范围为界定(这一点是与脐针疗法的最大区别),因为肚脐的的大小各人相差甚大,在腹部所占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个人,肚脐的大小范围也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内八卦的定位应以整个腹部的比例去衡定。我们将腹白线的中心点至腹部边缘假设为六寸,两边相加为十二寸,内八卦的直径范围约为三寸,它在腹部所占的比例约为腹横线的四分之一。这个定位法是参照古代道家的练功结丹的方法而定(道家练功结丹称神阙为下丹田)。 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去衡定内八卦的大小范围?上面说过,除了各人肚脐的大小不同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环境、生活起居和饮食习惯等的改变,肚脐的外形、深浅、皱襞等结构都会不断发生变化,本来很深的肚脐变得浅了,或因腹部脂肪的积聚使脐孔变深,有的大肚脐变得小了,圆形的变为斜的等不一而足。尽管肚脐的形状变了,但它里面所储存的信息源却没有因此而改变,因为所改变的只是肚脐的外表形状。或许是由于年龄的增长精气衰退,神阙所储存的能量也相应减少。就如我们一家人住在一栋房子里,年长日久后,由于风雨的侵蚀,房子的外围倒塌剥落,整幢房子的轮廓变得小了,但住在房子里的人却没有因此而减少。 笔者经过实验,在内八卦范围内针刺治疗,与单纯的在神阙针刺其效果相仿,这样,对于那些肚脐畸形或闭锁的患者治疗时带来了

第四章河图

第四章河图.洛书 一、河图 河图相传为远古时代伏羲氏所作,以生数成数两部份组成(见图),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其数一六在下,二七在上,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居中。北方水位,是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一六共宗;南方火位,是为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二七同道;东方木位,,是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三八为朋;西方金位,是为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四九作友。中央土位,是为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我们看一下图,它的规律是一至五为生数,六至十为成数,排列是生数在内,成数在外,此为阴阳内外相交之理。 天之数一、三、五、七、九,单数为阳,地之数二、四、六、八、十,双数为阴;天之数为五个,地之数亦为五个。由于数字排列的圈、点位置不同,相互得以表示天之圆与地之方,而表示地方边边相等的特征,各有五个点汇合在一起,为地之数十。天数之和为二十五,地数之和为三十,表示天地之数的总和为五十五。这总数五十五可表示天地运行的变化。 河图为五行顺行,自然无为之道,二七在前,一六在后,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居中,其位五行五象:一六在后表示北方壬癸水。二七在前表示南方丙丁火。三八在左表示东方甲乙木。四九在右表示西方庚辛金。五十居中表示中央戊已土,其形方象地;中央五点中的四点又象太极含四象,中间的一点象太极含一气,其形圆象天。因此,河图反映的是天地变化之道。 河图坐北朝南,左东右西,五行顺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逆天而行是右旋。所谓“顺生逆死”,天道左旋主生也。 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 二、洛书 洛书古称龟书,传说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此图象,其图结构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阳数,四隅黑点为阴数(见图)。 洛书实有运用河图之妙,此图对位相合皆为十,一九合十,三七合十,二八合十,四六合十,总数四十,皆为阴数。而加之以中五,则纵横上下交错皆为十五,总数四十五,皆为阳数。表明阳生于阴、阴统于阳、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理。河图和洛书为体与用、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河图为体而体中有用,洛书为用而用中有体。 洛书之数以奇数为主,居四正之位;而偶数则居四隅之位,受制于奇数。正者为君,偶者为臣,体现了阳主阴辅之理及五行相胜的顺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右旋一周,而土复克水也”。北面一六为水,西面二七为火,南面四九为金,东面三八为木,中央五为土,从北始右旋为相克关系。 洛书阳的奇数次序是1、3、5、7、9,阴的偶数次序是2、4、6、8、1,分别按次序连

九宫八卦针灸图文

神奇的太极六合针法一、叩响神秘之门

神阙,这道人体上特殊而神秘的阙门,有史以来,有多少医家在为进入人体内这座深遂的宝库而努力,但时至今日,仍未能完全进入这道密码重重的阙门,挖掘出里面的宝藏以解开其中的千古之迷,令无数医家学者望“阙”兴叹。的确,神阙深处的迷太多太多,要想完全将它解开还有较长的时间距离,现在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在这道神秘阙门的边缘探求一些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叩开神阙这道神秘之门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只要有志于探宝者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在崎岖的甬道中勇于探险,最后必将能进入这座神奇而光辉的殿堂,提取出人类所需的奇珍异宝。 清·邵同珍在《医易一理》中说:“人身一小太极,即两仪四象八卦人身亦具焉……”。人身处处有太极,天体太极存在于天地之间,人体太极隐含于人体之内。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理论无处不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着。人处天地之间,宇宙的各种信息无不与人相关,就天体与人体而论,天地是个富含自然信息的大太极,而人体是个隐含生理和病理信息的小太极。就人体本身而论,人的整体是一个大太极,各部位又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太极,无论头、胸、腹、脐、眼、耳、鼻、手、足等都可成为各自的小太极,就如每个细胞都是一个全息元一样。这些大大小小的太极,亦是人体的信息窗口,人的经气和信息无时无刻都在体内相互交贯流通,同时也在与宇宙的信息相互交贯流通,就如同太极的阴阳之气在永恒地运转一样。 光有了“太极”这两个字还不足以说明针法的全部内容,必须要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称才能体现针法的魅力。太极六合针法是以太极八卦理论为基础,以传统的经络学说为核心,以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太极八卦经络信息系统为起点,以人体的内、中、外三层八卦为模式,经多方位多角度综合后产生的一种新针法。它既要体现天、地、人三才之宇宙观,又要结合阴阳经络气血的循环,必须是全方位的综合,才能体现出针法强大的生命迹象,所谓“六合”,首先是将天、地、日、月、阴、阳“六合为一”,也就是将天地之道、日月之光、阴阳之气融为一体,注于针法之中,以收神效;其次就是将人体的三层太极和三层八卦融为一体“六合为一”;然后人体的三阴三阳六经合为一体,也即是将人身的上、下、左、右、内、外“六合为一”。 中国有个著名的拳种叫“心意六合拳”,相传为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姬际可所创。在修习心意六合拳的时候,有“外三合”和“内三合”的要求。所谓“外三合”是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是身体各部分在运拳时都要互相配合;而“内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即是要内心的心情与拳招、力度等合一,实战中方可发挥出更猛的威力。 太极六合针法与“心意六合拳”在某种意义上颇有相似之处。如该针法在布针时要求内外相合,上下相合,阴阳相合,气血相合,同时也要求操作者神针相合,医患相合(亦为六合之义);医者在行针时要求意念高度集中,全神贯注,把自己精、气、神、意、法、针同患者融为一体,才能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所以该针法所阐述的尚有诸多“六合”。因太极六合针法属温柔的针法,刚则为阳,柔

九宫八卦针灸图文.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神奇的太极六合针法 一、叩响神秘之门 神阙,这道人体上特殊而神秘的阙门,有史以来,有多少医家在为进入人体内这座深遂的宝库而努力,但时至今日,仍未能完全进入这道密码重重的阙门,挖掘出里面的宝藏以解开其中的千古之迷,令无数医家学者望“阙”兴叹。的确,神阙深处的迷太多太多,要想完全将它解开还有较长的时间距离,现在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在这道神秘阙门的边缘探求一些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叩开神阙这道神秘之门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只要有志于探宝者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在崎岖的甬道中勇于探险,最后必将能进入这座神奇而光辉的殿堂,提取出人类所需的奇珍异宝。 清·邵同珍在《医易一理》中说:“人身一小太极,即两仪四象八卦人身亦具焉……”。人身处处有太极,天体太极存在于天地之间,人体太极隐含于人体之内。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理论无处不在现实生活中体现着。人处天地之间,宇宙的各种信息无不与人相关,就天体与人体而论,天地是个富含自然信息的大太极,而人体是个隐含生理和病理信息的小太极。就人体本身而论,人的整体是一个大太极,各部位又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太极,无论头、胸、腹、脐、眼、耳、鼻、手、足等都可成为各自的小太极,就如每个细胞都是一个全息元一样。这些大大小小的太极,亦是人体的信息窗口,人的经气和信息无时无刻都在体内相互交贯流通,同时也在与宇宙的信息相互交贯流通,就如同太极的阴阳之气在永恒地运转一样。 光有了“太极”这两个字还不足以说明针法的全部内容,必须要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称才能体现针法的魅力。太极六合针法是以太极八卦理论为基础,以传统的经络学说为核心,以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以太极八卦经络信息系统为起点,以人体的内、中、外三层八卦为模式,经多方位多角度综合后产生的一种新针法。它既要体现天、地、人三才之宇宙观,又要结合阴阳经络气血的循环,必须是全方位的综合,才能体现出针法强大的生命迹象,所谓“六合”,首先是将天、地、日、月、阴、阳“六合为一”,也就是将天地之道、日月之光、阴阳之气融为一体,注于针法之中,以收神效;其次就是将人体的三层太极和三层八卦融为一体“六合为一”;然后人体的三阴三阳六经合为一体,也即是将人身的上、下、左、右、内、外“六合为一”。 中国有个著名的拳种叫“心意六合拳”,相传为明末清初的武术家姬际可所创。在修习心意六合拳的时候,有“外三合”和“内三合”的要求。所谓“外三合”是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即是身体各部分在运拳时都要互相配合;而“内三合”是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即是要内心的心情与拳招、力度等合一,实战中方可发挥出更猛的威力。 太极六合针法与“心意六合拳”在某种意义上颇有相似之处。如该针法在布针时要求内外相合,上下相合,阴阳相合,气血相合,同时也要求操作者神针相合,医患相合(亦为六合之义);医者在行针时要求意念高度集中,全神贯注,把自己精、气、神、意、法、针同患者融为一体,才能收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所以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