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方言节目的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248.99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方言电视节目王双麟【摘要】@@ 一、方言电视节目的发展轨迹rn其实早在中国电台建立之初,就有方言文艺节目的出现,随着1956年国家正式下达文件推广普通话,方言在大众媒体中一度消亡沉寂,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借助互联网、地方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的力量再度勃兴.在各地方言节目的发展过程中,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和山东齐鲁频道的<拉呱>,是比较著名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栏目.【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1页(P33)【作者】王双麟【作者单位】南阳电视台【正文语种】中文一、方言电视节目的发展轨迹其实早在中国电台建立之初,就有方言文艺节目的出现,随着1956年国家正式下达文件推广普通话,方言在大众媒体中一度消亡沉寂,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借助互联网、地方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介的力量再度勃兴。
在各地方言节目的发展过程中,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和山东齐鲁频道的《拉呱》,是比较著名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栏目。
二、方言电视节目现状近年来,一些地方台播出的用方言表达并产生一定影响的节目有很多,其中主要有: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山东卫视的《剧来风》、齐鲁电视台的《拉呱》、四川电视台的《经济麻辣烫》、湖南电视台的《越策越开心》,以及名扬全国的杭州电视二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等。
一时间,方言电视节目遍地开花、蓬勃发展。
但总体来说,方言电视节目影响力并不是很大。
就全国整体数量来看,方言节目在所有电视栏目中所占比重是很小的,即使是在方言节目较多的成都,其数量也不过占了总量的1/40。
而普通话不标准、习惯夹带方言的主持人也是极少数,而普通话节目依然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体中绝对的主流和大数。
以民生为主靠群众推广,也有争论,褒贬不一。
三、方言电视节目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原因(一)受众需求是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观众看电视有两个需求,一个是获取信息,一个是放松娱乐,获取信息会看新闻类节目,放松娱乐会看曲艺、歌舞类的节目。
电视方言类节目的优缺点论文一、电视方言类节目出现的必然性电视方言节目是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以地方语言为表达形式而推出的一类节目。
继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之后,电视方言节目逐步向全国各地蔓延并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
湖南电视台的《越策越开心》、《一家老小向前冲》、《故事会》、《红胖子哈哈秀》等节目不但让观众津津乐道,同时也借由节目的高收视率捧红了主持人汪涵、马可以及本土相声演员奇志、大兵;而广州电视台的粤语新闻《新闻日日睇》、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上海电视台的方言情景节目《老娘舅》、福州电视台的《攀讲》等,这些节目的收视率都很喜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众的收视取向也越发地多元化和专业化,电视媒介已经进入了“窄播”时代,面对的目标受众也从原来的“大众”走向了“分众”,进而再走向有着特定收视喜好的“小众”。
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讲,集中精力办好特色频道和特色栏目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诉求点上,方言类节目作为电视市场细分的一个空缺,以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充分满足了地方观众的收视需要。
此外,电视方言节目在内容上大多取材于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平民化的节目内容为观众所喜闻乐见,易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和认同感;而富有地方特色、个性鲜明的主持人更是以一种“邻家小妹”或“邻家大哥”的亲切形象,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因此,电视方言节目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电视方言类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优化方略电视方言节目发展到今天,引来了各界的质疑。
观察几种不同意见,我们发现目前电视方言节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进行优化。
1.表达方式受到质疑,应予优化语言文字工作者认为,方言不利于推广普通话,在方言类节目一出现时就被质疑。
其实,这只是个节目比例问题。
也有语言学家认为,推广普通话和保存方言并不对立。
方言是地方生活方式、文化的重要载体。
有些描述地方风俗、特有文化现象的词语,只出现在该地的方言里。
电视方言节目的优势及前景管窥【关词】方言电视节目民俗文化多元化艺术感染力风土人情近年,用方言主持电视节目,已成地方电视台的一道“独特风”。
方言这一“奇妙的传语言”,在节目主持人语艺术中发挥着特殊作用,生了神奇的传播效应。
它的要艺术效果体现在熟、亲切、轻松等几个方面,尤其够在本土观众当中生较强烈的共鸣,从而赢得较的收视率。
方言视主持,应充分运用家乡语言的熟感、亲切感,拉近与观之间的距离,使之在潜移化中接受思想传播效果。
应用方主持,切忌以此为噱头哗众取,吸引观众眼球,否则将成为昙花现,适得其反。
一、使用言能够使节目比较好地切入受众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理积淀的交汇点,增强语言感染力方言作为“一方之言”包含着民俗习惯、文化统、心理积淀等多地域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当地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当民间思想的朴素表形式。
方言在其流传的地和人群中,比任何一种外地来的语言包括国家行的普通话更具有活力,更具生命力。
我们发现懂得在节目主持过程中灵使用方言的主持人往往容被受众接受、喜爱。
如山西电视台的《老西谝吧》、《醋故事》,大同电视台的《周末茶座等节目开播后,在当地观众中起了强烈的反响。
方言浓烈的域文化印迹对方言区的人们产生潜移默化深刻、持久终身影响。
主持人使用“土气”“粗陋”的方言使们找到了返璞归真的感觉受众的思维阐发与持人语言表述趋于同步从而在节目中获得对本土文化强烈的依附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使用方言持节目,顺应了当今开放、多元社背景下民众对于文化多元内心诉求新中国建立后,大力普及普通话,使得长时期内广播电视几呈现出一个纯普通话声屏世界,显得单一甚至乏味。
视和广播里充满了严肃的面孔和声,观众被政治味浓厚的生硬腔、话腔、文件腔形成的“高雅”意的纯普通话世界所淹没。
当今在开放、多元的文化语境的背后,现代文化向后现代文变迁的大背景。
人们不希望所有广播电视时刻都是严肃、高的,而是更加愿意在们寻求轻松、流行、时尚、刺激,有一部分广播电视目能够为他们提供消遣娱、缓解压力、情感交流、色认同的开放的文化游。
简析影视作品中方言文化的运用与发展近些年来,影视作品中不乏方言的影子,优秀的方言影视剧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那么方言电影是从何时开始起源的?现在的发展形势又有哪些?本文将以经典和热播的方言影视剧为例,浅析方言影视剧其中蕴含的意义。
标签:方言影视剧;普通话;传承;正能量在我国的影视剧刚起步发展的时候,影视创作者大都选用普通话作为影视语言。
但是在最近这些年,很多影视作品开始采用方言对白的形式。
我们发现,在宁浩导演的电影《疯狂的石头》放映加上之后风趣幽默的《武林外传》的热播,影视作品中开始频繁出现方言对白。
方言影视剧也开始了大踏步的发展。
一、方言的产生与特点百度百科中提到,人们在居住人群相对固定并且长期定居的条件下,形成的不同地域所特有的语言就是方言。
方言的存在源于方言具有其地域性和生活化的特点。
方言的词义多样并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它使得表达更细腻、更具体。
能恰如其分的地表达出人的所思所想,相对于普通话具有更强的表述功能。
方言来源于生活,所以使用方言比使用普通话更加贴近生活,可以让我们更贴切的表达,与受众更好的沟通交流。
二、方言影视剧的发展历程我国方言的种类不胜枚举,通过方言传达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早年,善于发现和生活的戏剧人率先将方言这一表演形式采用在戏曲中。
如苏剧的“细腻”,川剧的“泼辣”,京剧的“厚重”等等。
地方戏曲拥有他们别具一格的特点。
在20世纪40年代的时候由我国文人引发了一场重要的“方言文化运动”,使得文学作品更接地气、走进千家万户。
因为众多知名文艺工作者的倡导,“方言文学运动”的主张由最初的在文学中运用地方语言逐步成长到用地方语言完成整部文学作品。
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品和相声是最先将方言与表演联系在一起的。
许多不朽之作都是源于发掘了方言中的幽默感。
比如,中国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的相声所采取的逗乐手段,就运用了天津方言和唐山方言。
随后的赵本山的东北小品系列能够博得观众喜欢,在小品中独树一帜,也是因为抓住了东北方言的娱乐效果。
116广电视角浅析我国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生存现状韩银平(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摘 要:方言作为独特地域文化的积淀,蕴含特有的文化价值,承载着受众的乡土情结,因此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具有发展的合理性和鲜明的自身特征。
本文通过总结当前典型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特征了解其生存状况。
关键词:方言;电视新闻;传播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4-0116-01所谓方言,通常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是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
[1]尽管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被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并推广了数十年,但方言节目凭借自身承载的独特地域文化,借助现代大众传播媒介,逐渐发展为地方台的特色节目。
各地媒体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受众,以方言这一独特语言表现形式推出了系列节目,从方言小品、方言影视剧、方言栏目剧,一步步渗透到用方言播报新闻。
一、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特征探析2004年元旦,杭州电视台西湖频道率先推出杭州话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
节目一经推出便受到观众喜爱,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推出了各自的方言类新闻节目,一时间方言类新闻节目遍地开花,好评度、收视率也一路飘红。
笔者选取《阿六头说新闻》(杭州方言)、《师爷说新闻》(绍兴方言)、《拉呱》(山东方言)、《新闻日日睇》(粤语)、《有么说么新闻大社区》(普通话和济南话)、《听我韶韶》(南京方言)、《百晓讲新闻》(温州方言)这7档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进行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方言类电视新闻节目有如下五方面的特征:(一)节目名称方言化为凸显方言播报的特色,这类节目往往以方言命名,节目名称展现浓郁的地方特色。
例如,《阿六头说新闻》中的“阿六头”使用吴语杭州话,意为“消息灵通、能说会道”,《拉呱》中的“拉呱”二字在山东方言中是“聊天”的意思。
(二)播出平台地方化受限于地域方言,这类节目通常作为地方电视台的特色节目,只在地方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的网络平台播出。
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反思【内容提要】本文从根本原因、依托、外部因素、内在动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原因,预测了其发展趋势,并理性地看待因其出现而引发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原因发展趋势反思方言节目指各地媒体尤其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以方言这一独特语言为表达形式推出的节目。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的娱乐类电视节目中或多或少有了方言的参与。
当时代的脚步迈入21世纪之后,方言类电视节目呈现勃兴之势。
比较典型的就是泉州电视台第四频道——闽南语频道的开办,它是首个经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开办的方言频道,是以泉州方言节目为主、以闽南人文为特色、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两岸乡亲”为宗旨的、中国大陆第一个全部采用闽南方言播出的电视综合频道和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中发挥独特作用的重要载体。
在这之前,也就是2004年8月,在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的主持下,(阿六头说新闻> (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生活麻辣烫>(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重庆电视台)和<越策越开心>(湖南经济电视台)等电视方言栏目就已入选“全国百佳栏目”。
这说明方言电视节目在很短的时间内满足了人们的收视需求,呈现勃兴之势,一度成为地市级电视台收视率的增长点。
那么,它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其发展趋势又如何呢?我们应如何理性地看待它在发展过程中引发的一些争议呢?笔者试从这三个方面对方言电视节目作一些探究。
一、方育电视节目兴起的原因1、受众需求是方言电视节目兴起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方言电视节目和普通电视节目同质的情况下,有方言背景的受众更倾向于收看本方言的电视节目(前提是那些节目质量比较高)。
一些研究者分析了方言节目存在的社会环境,认为方言节目活跃的地区大都具备经济发达、文化厚重而活跃、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活悠闲而富足等特点。
第4卷第04期<4鎳谂H文化传播与审美重庆方言节目的退化趋势及发展建议-----以《生活麻竦烫》为例徐桐沁(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重庆401331)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契机,社会群体的互动黏性开始增强,节目类型趋向多样化,受众不再只热 衷方言本土节目而是开始投入综艺节目的怀抱。
而普通话、英语热的普及更是使方言本土剧遭受到了重创,如何在追求创新性的基础上维持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摆在媒体行业的一大难题。
本文以重庆本土节目 《生活麻辣烫》为例,通过对重庆方言节目的现状及退化趋势进行分析,提出目前出现的困难和未来发展的 方向。
关键词:方言节目;退化趋势;存在问题;改进意见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21 ) 04-0101-0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方言节目开始大量涌现,方 言节目自身代表的本土文化被更多的本地受众认可,社会上更是多次掀起了学习地方方言的热潮,广东话、杭州话以及重庆话成为受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 题,而重庆更是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一1‘巴渝文化”,在渊源的历史长流中,衍生了重庆人耿直、泼辣的性 格,独特的山路地形和湿润的气候、温度造成了重庆人 喜欢吃火锅、与朋友豪爽喝酒和爬坡上坎的本土形象。
各大方言节目开始创办并形成激烈的竞争。
方言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受众传递思想和 沟通情感的桥梁,也是一种文化的隐喻,更是日常生活 中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习惯,有着本土的特色和趣味 性,同时也承载着一种乡愁与回忆,同一地方的人说着 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话”也在无意识当中划分出地域 群体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家乡人喜爱说家乡话也是 他们认同家乡文化的一种体现,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 有权利和义务使这种文化得以传承。
另一方面,方言在交流沟通中时常存在着它的精 妙之处,普通话较多使用书面语言,缺少具象化和夸张 性,虽能准确、文明地表达观点但却不能以一种风趣幽 默的手法凸显出描述对象的精髓,例如:重庆人描述瘦 弱的人可以叫作“豁漂”、而描述愚笨的人可以叫作“方 脑壳”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隐私性,只有本地区的人 才能解码这些方言所代表的讯息。
方言创新性发展的例子方言新闻是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类独具特色的本土化电视节目形态。
作为民生新闻的分支,方言新闻在此后的20多年里呈现勃兴之势,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自创节目。
2005年,台州电视台文化生活频道创办了台州首档方言节目——《阿福讲白搭》,节目自开播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创造了台州乃至浙江晚间新闻的收视神话。
近年来,受到新媒体以及卫视大型综艺节目的冲击,地级台收视下滑,市场份额萎缩,即便是收视群较为稳定的方言节目也不能幸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走过辉煌的十年,《阿福讲白搭》始终以创新作为驱动力,从观众的需求和体验出发,不断更新和完善节目内容,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下面笔者就以《阿福讲白搭》为例,探究地级台方言节目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提升节目品质,走出新媒体挤压的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阿福讲白搭》节目概况“讲大的天文地理,讲细的鸡毛蒜皮,本地早的吃功,饭店嫂的讲功,阿福白搭喷松”。
“白搭”是台州本地方言,有“闲聊”、“谈论”的意思。
这几句话是《阿福讲白搭》的片头语,形象地概括了节目的内容和特色,早就成了台州街头巷尾人们耳熟能详的一段顺口溜。
《阿福讲白搭》创办于2005年,是台州电视台文化生活频道的主打节目。
主持人阿福用台州话来讲述家长里短和奇闻趣事,以平民的视角来诠释民情冷暖和市井生活,是一档独具台州地域文化和用台州方言讲新闻的晚间新闻节目。
节目形式有播报、评论、互动等类型,时长为45分钟。
《阿福讲白搭》的收视群体主要为本地中老年人和中低文化程度人群为主,其中女性占多数。
因为形式活泼,内容通俗,节目广受电视观众喜爱,很快成为台州本地的名栏目,主持人阿福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主持。
据统计,从2006年到2011年节目平均收视率达到12个点以上,为台州所有自办电视节目之最。
2010年8月和10月,台州文化生活频道采取不同形式,分两次对全市1800个(家)市民(含新台州人)、个体工商户和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阿福讲白搭》的知晓度达93%以上。
新闻知识(2009.12)·视听天地·方言栏目剧发展探析——以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为例张亮亮提到方言栏目剧,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个地方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方言栏目剧。
如重庆电视台著名的《雾都夜话》、陕西电视台广受欢迎的《百家碎戏》、《都市碎戏》等等。
这些栏目一般在各地方电视台的固定时段播出;时长大约三四十分钟;内容以反映百姓日常生活琐事为主、各集内容之间没有相关性,是一种特殊的电视栏目。
比如,播出语言是当地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演员以未经专业培训的群众演员为主,而不是职业演员;采取制播分离的方式,一般由当地私营广告公司拍摄制作,电视台购买和播放的电视短剧。
方言栏目剧在发展中,为地方电视台不仅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也赢得了传播区域文化的美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观众对方言栏目剧的收视热情逐渐下降,陕西电视台《百家碎戏》和《都市碎戏》的收视率都曾面临“十分困难的收视形势”。
考察方言栏目剧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形式,不仅是对这一类电视栏目发展的研究,也是对地方电视台如何在发展中创造性利用当地区域文化资源的探索。
本文主要以陕西电视台的《百家碎戏》为例进行阐述。
一、方言栏目剧的兴起和发展《百家碎戏》在开办之前,陕西电视台在方言栏目剧方面已经具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2005年5月陕西电视台开播的《都市碎戏》,月平均收视率曾攀升到9.5%,播放频率也从最初的每周一集到现在的每天一集,仍然广受观众欢迎。
可以说,《都市碎戏》的成功是陕西电视台再次开办方言栏目剧《百家碎戏》的一个实例保证。
2006年5月份,陕西电视台举行了一次全省观众收视调查,《百家碎戏》排在最受欢迎节目的前两位。
《百家碎戏》主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方言为主要表演语言。
栏目通过方言反映农村生活,可以说主要是为了吸引农村观众。
因为经济和教育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有限,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很多听不明白某些普通话词汇的意思。
方言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方言正逐渐丧失其在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
然而,方言作为我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和保护。
而方言电视节目作为一种对方言文化进行传承和展示的媒体形式,不仅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对策。
本文将针对方言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方言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1. 缺乏精细化的制作大部分方言电视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着制作精细度不高的问题。
无论是从节目策划、选材、拍摄角度选择,还是后期剪辑和制作效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既导致了节目整体质量不高,也限制了方言电视节目的发展。
2. 内容单一化目前的方言电视节目大多以话题简单,内容单一为主。
常见的方言节目内容包括小品、相声、歌曲表演等,这些内容的单一化往往使得方言电视节目缺乏新意和吸引力。
同时,方言电视节目的播放时间也相对较短,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3. 缺乏创新性一些方言电视节目在形式上缺乏创新,既不能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也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
这种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导致了方言电视节目的传播受限,难以取得更大的发展。
二、方言电视节目发展对策1. 提高制作精细度为了提高方言电视节目的质量,需要在制作过程中加强精细化管理。
可以加强选材策划,引入优秀的编剧和导演,提高方言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
同时,注重节目的后期剪辑和制作效果,保证方言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
2. 类型多样化方言电视节目应该通过增加节目类型的多样性来吸引观众的关注。
可以引入情景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等不同类型的方言电视节目,丰富观众的选择。
同时,可以尝试与其他非方言电视节目进行合作,产生更好的创意和效果。
3. 注重创新性方言电视节目在形式上应该更加注重创新。
可以通过采用新的拍摄手法和剪辑技术,创造出更具艺术感和吸引力的方言电视节目。
同时,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和时事话题,将方言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引发观众的共鸣。
电视方言类节目的优缺点近年来,方言类节目在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兴起,大多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在一片赞扬和肯定的声音背后,我们也不难听到社会各界对电视方言节目的不同声音和意见。
一些节目策划准备不足急于开播,质量问题和不良影响也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
在此,笔者试图对方言类节目的发展方向和优化之道进行一些探讨。
一、电视方言类节目出现的必然性电视方言节目是以所在地区为目标市场,以区域性观众为主要定位,以地方语言为表达形式而推出的一类节目。
继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之后,电视方言节目逐步向全国各地蔓延并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
湖南电视台的《越策越开心》、《一家老小向前冲》、《故事会》、《红胖子哈哈秀》等节目不但让观众津津乐道,同时也借由节目的高收视率捧红了主持人汪涵、马可以及本土相声演员奇志、大兵;而广州电视台的粤语新闻《新闻日日睇》、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上海电视台的方言情景节目《老娘舅》、福州电视台的《攀讲》等,这些节目的收视率都很喜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受众的收视取向也越发地多元化和专业化,电视媒介已经进入了“窄播”时代,面对的目标受众也从原来的“大众”走向了“分众”,进而再走向有着特定收视喜好的“小众”。
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讲,集中精力办好特色频道和特色栏目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诉求点上,方言类节目作为电视市场细分的一个空缺,以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充分满足了地方观众的收视需要。
此外,电视方言节目在内容上大多取材于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平民化的节目内容为观众所喜闻乐见,易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和认同感;而富有地方特色、个性鲜明的主持人更是以一种“邻家小妹”或“邻家大哥”的亲切形象,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因此,电视方言节目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电视方言类节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优化方略电视方言节目发展到今天,引来了各界的质疑。
观察几种不同意见,我们发现目前电视方言节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可以从这些问题入手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