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一、单选题1.台湾问题的实质是( A )。
A.中国的内政问题 B.中国同美国的关系问题C.中国同日本的关系问题 D.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2.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 B )。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D.南海问题3.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是在( A )。
A.《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B.《告台湾同胞书》C.《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D.“九二共识”4.美国政府于1954年12月与蒋介石集团签订(B),把台湾、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下,阻挠中国统一。
A.《与台湾关系法》 B.“共同防御条约” C.《中美联合公报》 D.台湾防御条例5.从1955年8月到1970年,中美大使级会谈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 C)A.签订“共同防御条约”B.提出“一纲四目”C.美国从台湾撤兵D.遣返战俘6.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 C )。
A.“一纲二目” B.“一纲三目” C.“一纲四目” D.“一纲多目”7.(A)年,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被从联合国大会驱逐出去。
A.1971B.1978C.1979D.19828.中美正式建交于(C)年。
A.1971B.1978C.1979D.19829.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A)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
A.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B.收回台湾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D.武装统一台湾10.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A),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A.《告台湾同胞书》B.“叶九条”C.“邓六条”D.“九二共识”11.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的是(A)。
A.邓小平B.江泽民C.周恩来D.毛泽东12.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享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高度的自治权利,主要体现在(A)A.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B.拥有立法权C.拥有终审权D.拥有独立司法权13.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C)以法律规定。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1】为什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肖吟新张济琳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顺利回归祖国,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从而结束了香港为英国殖民统治长达156年的历史;1999年12月20日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从而结束了澳门为葡萄牙殖民统治长达446年之久的历史。
今天,在祖国大家庭里的香港和澳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民生改善,民主推进,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这一论述表明了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依然必须继续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一、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祖国统一问题的独创性贡献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后,如何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问题摆上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议事日程。
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题,以尊重历史和现实的科学态度,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推进国家统一的和平进程。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在保持中国大陆地区社会主义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容许港澳台地区维系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以实现两岸四地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这一伟大构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和创造精神,为实现祖国统一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也为和平解决国际、国内争端提供了创造性思路。
正是以“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指针,经过22轮的艰苦谈判,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学习要点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坚强意志。
中国共产党在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奋斗的进程中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这个构想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生动现实。
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
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但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我们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练习题及其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一国两制”的最初提出是为了解决( A )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C.澳门问题D.港澳问题2.1963 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 C )A.一国两制B.和平统一C.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D.台湾社会改革可以从缓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这是(B)A武力统一的提法 B解放台湾的提法C和平统一的提法 D两党对等谈判的提法4.实行“一国两制”后,港澳台特别行政区(B )A.完全自治B.高度自治C.享有充分的自治权D.享有自己独立的外交5.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A )A.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B.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力C.只要台湾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统一日期可以拖延D.实行“一国两制”后,台湾特别行政区与香港享受同等的待遇6.日本侵占我国台湾的时间是(D )A.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B.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C.1938年日本占领广州,武汉之后D.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二、多项选择题:1.台湾问题是( CDE )A.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B.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问题C.中国的内政问题D.必须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不允许外国干涉E.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2. 港澳台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包括 ( ABD )A.行政管理权B.立法权C.外交权D.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E.独立的防务权3. 在香港问题上,邓小平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这说明( ABD )A. 香港问题实质是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但主权归中国所有B.主权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高权力,没有商讨的余地C.香港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不需要与别国商谈,只靠中国自己解决D.香港问题是中英两国之间关系的问题,主权归中国所有,只能商谈主权回归时间和程序E.香港问题和台湾问题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允许外国干涉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 ABD )A.核心是一个中国B.两制并存,共同发展C.高度自治,外交自主D.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E.解决台湾问题主要寄希望于台湾政府当局5.以下关于中美关系,正确的说法有(BD )A.中美正式建交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际B.1958年美国提出“划峡而治”阴谋,党提出“联蒋抵美”策略C.台湾问题实质是中美关系问题D.解决中美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中美“三个联合公告”E.1984年“八.一七公告”主要解决美国对台湾军售问题6.关于“九二共识”说法正确的是( CDE )A.是海峡两岸通过书面方式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是海峡两岸在“汪辜会谈”之后签定的书面承诺C.是新时期党对台工作的工作方针D.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E. 坚持“九二共识”,就必须反对“一边一国”和“一中一台”。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不会改变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其原因是()A.特别行政区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B.台、港、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C.两种制度的地位不同,中国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D.特别行政区没有国防和外交权2.澳门问题产生的依据条约是()A.南京条约B.中葡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3.台湾问题产生主要是()A.南京条约B.开罗宣言C.马关条约D.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4.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是在()A.1949年3月B.1949年10月C.1949年12月D.1954年7月5.美蒋签定”共同防御条约”时间是()A.1953年7月B.1954年12月C.1954年9月D.1949年3月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提出来的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C. 澳门问题D. 西藏问题7.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在()签署的A.1984年9月B.1984年12月C.1997年7月D.1982年9月8. 中英关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是在()举行A.1984年9月13日B.1984年12月19日C.1997年7月1日D.1990年4月30日9.中葡关于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是在()举行A.1984年9月13日B.1987年4月13日C.1997年7月1日D.1999年12月20日10.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是在()签署的A.1984年9月B.1987年4月C.1997年7月D.1982年9月11、被邓小平誉为"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A.《中英联合声明》B.《中葡联合声明》C.《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2、“一国两制”的基础和前提是()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B.港澳台地区实行高度自治C.港澳台地区保持繁荣稳定D.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13、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代替“解放台湾”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十二届三中全会D.党的十二大14、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是在()A.1979年B.1982年C.1983年D.1984年15、香港澳门问题是()A.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B.中国内政问题C.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的问题D.不可以谈判的问题二、多项选择题1.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包括()A.以“一个中国”为基础B.实行“两种制度”C. 台、港、澳地区实行高度自治D.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2. 在我国八十年代祖国统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C. 澳门问题D. 西藏问题3. 香港问题产生的依据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4.台湾问题是()A.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 B.属于中国内政C.主要是由于美国直接插手造成的D.主要是由于中日甲午战争造成的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有()A.一个中国B.两制并存C.高度自治D.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6.目前解决台湾问题()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B.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C.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D.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7. 香港是亚太的()中心A.经济中心B.金融中心C.贸易中心D.航运中心8.从香港回归以来,中央政府已经推出实施的措施有()港股直通车B.建立更紧密经贸安排C.开放人民币业务D.增加个人游9. 台湾问题的实质()A.是主权问题,B.是中国的内政问题,C.是涉及中国是统一还是分裂的问题。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一、单项选择1. 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A.外交问题B.国际政治问题C.内政问题D.中美关系问题2. 台湾问题的中心是().A.祖国一致B.一国两制C.一国两政府D.“三通”3. “和平一致,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在小地域和小范围内推行资本主义B.祖国一致C.大陆坚持社会主义D.两岸三通4. 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的目标是().A.力求和平一致,放弃使用武力B.力求和平一致,拒绝使用武力C.力求和平一致,承诺使用武力D.力求和平一致,不承诺放弃武力5. 两岸和平一致拥有的文化基础是().A.建设有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文化B.长久形成的台湾地区文化C.目前融和现代世界文化D.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异传统二、多项选择1. “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包含().A.在一其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B.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行切割的构成部分C.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D.保证香港、澳门、台湾的高度民主自治和繁华稳固E.香港高度自治2.依照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A.立法权B.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C.独立的外交权D.行政管理权E.军队3.在台湾问题上,我们果断反对().A.“一中一台”B.“两其中国”C.“台湾独立”D.“外国参与”4.我国宪法例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行切割的一部分。
这表示().A.“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其中国B.特别行政区一定坚持四项基来源则C.大陆人民能够自由进出特别行政区D.特别行政区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机关E.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5.对于台湾问题,以下哪些提法是正确的().A.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两岸一致,但不承诺放弃武力B.反对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C.我们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行入侵D.我们要对台湾恢复履行主权E.台湾问题是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参照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A3B4D5D二、多项选择择题1ABCD2ABD3ABCD4ADE5ABC。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一、单选题1.实行“一国两制”后,澳门特别行政区()A.接受中央政府委派的各级官员B.不享有独立的司法权C.最高行政管理权归属中央政府D.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正确答案是】:D2.“一国两制”的前提是()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国B.台港澳实行高度自治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D.台港澳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正确答案是】:A3.“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思想是()A.改革开放B.实事C.和平共处D.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答案是】:B4.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同胞书》,第一次提出大陆和双方尽快实现的“三通”是()A.通邮、通商、通讯B.通邮、通航、通信C.通邮、通航、通商D.通商、通航、通讯【正确答案是】:C5、《中华人民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被正式通过是在()A.1985 年B.1987 年C.1990 年D.1993 年【正确答案是】:C6.“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问题提出的A.B.澳门C.D.港澳台【正确答案是】:C7.问题不同于澳门问题,其本质是因为问题是()A.历史遗留问题B.殖民统治遗留问题C.中日美关系问题D.中国政问题【正确答案是】:D8.1995 年1 月30 日,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阐述了解决问题的()A.九条方针B.六点构想C.八项主D.三个立场【正确答案是】:C9.我国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基本方针是()A.中国政府承诺不以武力解决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C.享有完全自治权D.与美、日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正确答案是】:B10.中国政府主“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武力,目的是()A.准备用武力解放B.以武力压统一C.对付人民D.对付“台独”和某些外国势力把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正确答案是】:D11.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解决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A.我国建成小康社会B.我国综合国力增强C.人民D.当局【正确答案是】:C12.()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A.1985 年B.1987 年C.1990 年D.1993 年【正确答案是】:A13.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主的是()A.周恩来B.C.D.【正确答案是】:A14.在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A.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B.争取和平统一,不首先使用武力C.只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统一日期可以拖延D.实行“一国两制”后,特别行政区与享受同等的待遇【正确答案是】:A15.1963年,周恩来把我们党关于和平解决问题的政策和思想,归纳为“一纲四目”。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三、实现祖国完全同意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个制度”的概念1982年12月,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1983年6月,邓小平提出的“邓六条”使“一国两制”构想更加充实、具体化1985年3月,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和平发展?一、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二、坚持从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三、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四、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一、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可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二、和平与发展是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三、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共同发展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四、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二者都还未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努力2.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格局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世界多极化有利于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有利于推进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美好、和平未来的渴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但它注定是长期的、复杂的,单极秩序观和多极秩序观的较量有时候是十分激烈的。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全球生产力大发展、世界经济水平发展,另一方面它会带来各种全球与各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国际竞争,增加国际风险,同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也会造成巨大冲击。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开始于().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C.台湾问题D.西藏问题2.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A.外交问题B.国际政治问题C.内政问题D.中美关系问题3.“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问题是()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不能动摇B.港、澳、台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C.一个中国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地位4.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一国两制C.和平统一D.承认台湾事实上的独立地位5.中国政府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目的是()A.准备最后用武力解放台湾B.以武力争取台湾统一C.对付台湾人民D.防止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独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大陆分裂出去6.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的自治权有()A.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B.立法权、司法权C.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D.行政管理权、司法权7.20世纪50年代中期,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是()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叶剑英8.首次正式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提法的文献是()A.《告台湾同胞书》B.《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C.《汪辜会谈共同协议》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9.2005年3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 ) ,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A与台湾关系法B反分裂国家法C国家安全法 D 祖国统一法10.“一国两制”的基础是( )A.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B.坚持一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C.两种制度长期共存D.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11.“一国两制”构想首先用于解决( )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C.澳门问题D.台海问题12.()中首次以“实现统一大业”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标志着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4.B
5.A
6.A
7.B
8.B
9.C
10.D
11.D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2. ABCD
3. CD
4. ABCD
5. ABCD
6.ABCD
三、辨析题
1.答:正确。
和平共处原则原指的是国际关系中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的长期和平相处的问题,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理论却是用它来解决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社会制度的相处问题。
2.答: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中国党和政府始终保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但同时
也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中国政府一旦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分裂祖国的台独势力就可能任其自流,为所欲为,外国势力也可能会为所欲为地染指台湾问题。
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台独势力分裂中国或者长期以拖拒统的意图。
四、简答题
1.答:(1)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定地维护一个中国原则;(2)在坚持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攻武备”的总方略;(3)首次提出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两岸谈判的主张;(4)将做好台湾人民工作提升到“完成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的战略高度,努力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5)指出台湾问题不能无限期地拖延下去;(6)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与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2.答:(1)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2)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3)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4)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5)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6)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五、论述题
1.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具体来说,有十个方面的内容:(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
“一国两制”是中
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