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国招贴设计风格
- 格式:ppt
- 大小:138.15 MB
- 文档页数:22
欧普艺术在生活当中的应用计划方案欧普艺术是一种视错觉艺术,其使用明亮的色彩,造成刺眼的颤动效果,以达到视觉上的亢奋。
欧普艺术在生活当中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欧普艺术(Op—Art)又被称为“光效应艺术”和“视幻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
“OP”是“Optical”的缩写形式,意思是视错觉。
这是一种精心计算的视觉艺术,其使用明亮的色彩,造成刺眼的颤动效果,以达到视觉上的亢奋。
欧普艺术招贴设计生活中的应用1 欧普艺术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欧普艺术是即波普艺术之后在西欧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的一种新的风格流派。
早起的欧普艺术主要以黑白形式出现,直到60年代初才加入色彩。
1965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了题为“眼睛的反应”的展览。
其中展出了大量精心设计并且按照特定规律排列的波纹和几何形画面,造成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
这些几何形体间的关系,以及光亮、色彩和视觉对于形状感知而产生的幻觉使欧普艺术家们展开了深入的探究,也使得欧普艺术备受关注并且成为流行艺术,并对欧美日本的工艺美术和装饰艺术以及家具设计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欧普艺术变幻无穷的视觉印象,以强烈的刺激性和新奇感,广泛地渗透于欧美和日本的建筑装饰、都市规划、家具设计、娱乐玩具、橱窗布置、广告宣传、纺织品印染,以及芭蕾舞、电视观赏等多种设计领域,之后更蔓延全球,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 欧普艺术在服装中的应用欧普艺术在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地方当属服装领域。
欧普艺术风格的服装主要利用欧普艺术的光效应原理,通过几何形和色彩对比,构成视觉错乱的印象。
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几何印花来表现。
如Buberry的经典格纹,miu miu的羊皮褶皱包等都是通过几何形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排列构成的欧普艺术形式的表达。
在2022年秋冬季,英国知名时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奎因、日本时装设计师川久保玲和纪凡希品牌以大小不同的黑白棋盘式格纹等,成功塑造女性丰美的胸线和臀线,以及纤细的腰身。
1.前言(2分钟)法巴黎被人们誉国首都为世界文化艺术之都,也是招贴的发源地。
法国对欧洲乃至世界的招贴设计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谢雷特、劳特累克等招贴设计师使招贴这种艺术形式得以确立并发展。
在法国层出不穷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运动也推动世界艺术的不断前进。
招贴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不断出现的艺术风格。
可以说一个时期的招贴风格是当时艺术发展水平的缩影。
法国的招贴设计师通过对招贴表现方式的探索表现了法国人的自由和浪漫,其招贴风格轻松和潇洒,注重对优雅的古典主义和自由的人文主义的表达,从美术的角度去探索着设计语言。
2.萌芽早在16世纪人们开始关注图形和字体设计。
18世纪,图形与字体设计领域诞生的洛可可风格具有崇尚贵族风尚的时代特征。
3.成长(1)(一分钟)朱尔斯.谢雷特,1836年出生于巴黎一个工匠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排字工人。
在他13岁的时候,他成为石印的学徒工,他经常去卢浮宫欣赏华托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体现。
艺术风格:他把多种绘画风格和传统的壁画艺术融入到招贴作品中,使之产生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他的作品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人风格,有很强的绘画性和装饰性。
可以说谢雷特以他特有的艺术天赋,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领域,也开辟了现代广告的道路。
(2)(一分钟)土鲁斯-劳特雷克出生于贵族之家,因缺钙,无法正常发育而变成侏儒。
1882年开始在画室习画,1 8 8 6年迁到巴黎蒙马特区。
他在这里结识了各阶层的人,沉醉于夜生活,流连于酒吧与磨坊之间。
在灯红酒绿中,土鲁斯-劳特雷克似乎在享受,又似乎冷冷地在观察。
热闹无比的红磨坊,繁华之后尽是寂寞与无奈,这里提供的艺术素材,使他的广告画大放异彩。
作品欣赏:强烈而敏锐的观察力,让他擅于捕捉瞬间的风采;简单清爽的色彩,丰富了作品,又不致抢走人物的吸引力;神似而形随的画法,近景丰富而背景简单,宛若流动的时间,留下一幅快照。
虽然疾病缠身,他的作品却极为生动活泼,人间的欢乐,成为冻结在其作品里的永恒。
法国的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装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开始在1880年代,在1890年至1910年达到顶峰。
新艺术运动的名字源于萨穆尔•宾在巴黎开设的一间名为“新艺术之家”的商店,他在那里陈列的都是按这种风格所设计的产品。
此艺术运动是在20世纪之初,位于大众文化最高点的艺术和设计风格。
新艺术运动的潜在动机是与杂乱的折衷主义和过分追求真实的自然主义的决裂。
新艺术运动主张今天的艺术应立足于现实,抛弃旧有风格的元素,创造出具有青春活力和现代感的新风格。
同时,在师从自然上,又提出了应该去寻找自然造物最深刻的本质根源,发掘决定植物、动物生长、发展的内在过程。
新艺术最为典型的纹样都是从自然草木中抽象出来的,流动的形态和蜿蜒交强的线条,充满了内在的活力,体现出蕴含于自然生命表面形式之中的无休无止的创造过程。
促成新艺术运动发生和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的因素。
自普法战争之后,欧洲得到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政治和经济形势稳定。
不少新近独立或统一的国家力图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打入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这就需要一种新的、非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文化上,所谓“整体艺术”的哲学思想在艺术家中甚为流行,他们致力于将视觉艺术的各个方面,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平面设计及手工艺等与自然形式融为一体。
在技术上,设计师对于探索铸铁等新的结构材料有很高的热情。
对于艺术家自身而言,新艺术正反映了他们对于历史主义的厌恶和新世纪需要一种新风格与之为伍的心态。
新艺术的出现经过了很长的酝酿阶段,许多著名的设计史家都认为英国文化为新艺术运动铺平了道路,尽管由于其后的种种原因,英国本身并不是这种风格走向成熟的国度。
新艺术运动十分强调整体艺术环境,即人类视觉环境中的任何人为因素都应精心设计,以获得和谐一致的总体艺术效果。
新艺术反对任何艺术和设计领域内的划分和等级差别,认为不存在大艺术与小艺术,也无实用艺术与纯艺术之分。
招贴设计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技术2、法国室内设计中国风脉络特征探析3、室内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4、扎染艺术在室内设计的应用5、服装设计教学中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全文总字数:16249 字篇一: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技术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研究1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特点在绿色建筑的建设规划阶段,就需要对于节能环保的因素进行关注与考虑。
结合建筑整体的建设预算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这也是绿色建筑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建筑的建设中,需要关注对于能源的应用以及节约,选择节能环保的相应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的设备,并且利用好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自然的资源。
这种形式的建筑在国际著名建筑师的作品中早已出现了一些作品,即在于对于建筑本土化的关注。
在日本的著名建筑师设计的长城脚下的公社系列建筑“竹屋”中,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即是来源于本土的竹材;此外,在我国获得建筑学界最高奖项王澍的设计: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中,对于本土的材料应用也在升级,应用了周围村庄拆后的建筑材料[1]。
当然,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概念性,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以及建设中,需要对于这种重要的概念以及意识进行关注。
2设计中对于绿色技术的应用2.1充分的应用清洁能源在建筑的建设阶段中就需要应用相应的水电资源等展开建设的工作,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于水电资源的应用进行关注,尽量的使得清洁能源能够在建筑的建设中得到应用。
同时,设计中绿色性关注,能够使得不同施工阶段中对于建设能源的使用达成有效的节约。
例如,积极的应用建筑施工场地中的风能、太阳能等,实现一部分的能源节约。
在建筑建设完成之后,其所应用的绿色性设计需要更为明显,在建筑的采光等因素上,需要积极的应用自然光线。
因此就需要对于建筑的朝向、结构的设计等进行具体的关注与斟酌。
建筑中各种设计需要对于光能以及其他清洁能源的长期应用进行有效的关注,例如,在建筑的顶层中需要预留出一部分的安装相应太阳能设备的空间,鼓励建筑使用者进行相关设备的安装。
110招贴艺术作为一种视觉传达艺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并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最广泛的职能是作为一种传播商业和文化等信息的视觉媒体。
招贴设计追求观赏者的共鸣,大都不是抽象的绘画和具象的摄影,更不是字谜。
它不但要求图形的完美与新颖,还应追求图形“以少胜多”和高度的内涵凝练成简洁的图画,能给人以深远的联想空间。
好的招贴不是让作者过分地“给予”即添加和描述内容,而是由观赏者自由地“获取”并加以自身的感悟,即在图文诱导下的“意合”。
它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有着自身的规律特点。
而构思巧妙、寓意性强、形象生动就是招贴设计的主要特点。
一、中西文化差异下的招贴设计历史西方是广告招贴的发源地,所以西方文化对广告招贴的影响十分巨大而深远,西方绘画艺术的每一次波动都能直接影响到招贴的创作风格。
从19世纪末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开始,以莫里斯为代表的艺术家针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问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艺术与工业生产和销售结合起来,以解决由于大工业生产而带来的机械化生活形态。
这一做法,对于招贴设计新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有许多艺术大师也直接参与招贴画的设计。
在欧美的设计界中,图画构成在招贴设计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图画构成主义更注重几何图形与色彩的使用,用抽象了的几何图形与强烈的色彩形成视觉冲击力。
与此同时,流行于法国的立体主义对招贴设计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立体主义对自然物象进行分析和判断,从中提取了精粹的形并使之几何化,立体主义改变了传统的绘画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招贴的视觉语言。
从西方的招贴进程我们可以看出,招贴设计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进步的。
亚洲在广告招贴上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这类国家的经济发展,亚洲的招贴设计在世界上开始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巴黎国际广告招贴沙龙的作品中,韩国的参展作品令人刮目相看。
在亚洲的招贴设计中,日本的广告招贴设计最具有代表性。
二战后的恢复时期,日本的设计界开始将西方现代设计的风格流派同日本传统的艺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招贴设计比较文/王玉亭招贴,英文是“poster ”,也称“海报”,通常指单张形式、可张贴的印刷广告。
1、背景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至整个欧洲大陆。
机械化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并给现代商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量的商品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商业美术的兴起,大量的商业海报伴随着商品而不断涌现。
这个时候欧洲的平面设计出现了从维多利亚风格向“新艺术”风格的转变,法国平面设计的一个重大发展的转折点是1881年,法国政府在此年解除了对于商业海报招贴的相当一部分的控制和禁止规定,除了教堂和官方的报告栏之外,海报基本可以在任何地方张贴。
这个行动,导致法国立即产生了一个海报、招贴的设计和制作热潮,法国的街头成为法国海报艺术的新画廊,海报的新形象、内容和色彩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要求而产生,不少艺术家开始在这个领域工作。
19世纪末从法国开始的“新艺术”运动为商业美术奠定了一个基础,法国的艺术家在新的环境之下开始从事大量的商业美术设计,这些艺术设计家中最早的、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性的是朱里斯•谢列特。
19世纪的石版画艺术和海报招贴在风格和内容上既互相融合又相互影响,石版画与招贴海报从它们的诞生之日起就紧密相连、互相融合,没有清晰的分界线。
石版画印刷技术是在1796年由德国人阿罗斯•森尼非德首先发明的。
这项技术是根据“油水不容”的简单原理,通过在光滑的石板平面上用油性的笔或墨进行绘制,经过腐蚀处理使画过的部分能粘住油墨,再经过平版印刷机施加压力,最终被印刷到纸上,可用它来印刷各类书籍插图、海报等等。
石版画与海报艺术就像是一根藤上开出的两朵艳丽的花,相互映衬,相互融合,共同在石版技术发展的鼎盛时代绽放。
[1]石版画的制作便捷、绘画性强等特点都成为日后印刷海报的最佳选择,这也成了谢列特主要商业海报的创作媒体。
2、朱里斯•谢列特简介朱里斯•谢列特(Jules Cheret,1836~1932)1849年(13岁)在一家石版画印刷工厂当了3 年的字体和铸字学徒。
历史发展中的招贴风格及其演变现代招贴的产生,发展与风格流派(1866-1918年)一现代招贴的产生朱尔斯.谢雷德,法国著名画家和设计家。
余1866年在巴黎自己的印刷厂设计制作的第一张彩色石板招贴,在现代招贴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现代招贴的诞生。
二新艺术运动19世纪末,法国产生了新艺术运动,这是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派生出来的新型的装饰艺术运动。
主张对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以及传统的装饰风格进行反思,提倡师法自然,从自然形态中提取新风格的视觉表现元素。
三象征主义1880年,法国出现了象征艺术。
它受新艺术运动风格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采用理性和抽象的表现手法,在作品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观理念和情感,强调形象和色彩的象征性,隐喻性,通过艺术化了的客观对应物来传达某种意念或思想。
四表现主义20世纪初,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开始流行表现主义,有抽象和具象之分。
表现主义风格的招贴,注重主观意象和自我感受,用感情去夸张自然形象和色彩,用各种强有力的表现技巧来增加艺术感染力,以表达出特定的情调,节奏和意境。
装饰艺术,现代主义与招贴的繁盛(1918-1945年)一装饰艺术装饰艺术1925年起源于法国,后流行与世界,是20世纪前半叶的主导设计风格之一。
二客观广告1910年,起源于德国柏林的“客观广告”,倡导“简而又简”的表达方式来客观的陈述事实,使有限的画面有效的传达出必要的商品信息。
三构成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十月革命前后,俄国产生了至上主义与构成主义,在欧美各国绘画界和设计界,尤其在招贴设计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荷兰风格派20世纪初叶,荷兰画家,作家,设计师凡.杜斯堡创立风格派并主编了《风格》杂志。
改派成员有莱克,蒙德里安,奥德。
五包豪斯德国伟大的设计思想家,著名建筑师格罗庇乌斯于1914年任魏玛工艺美校校长,1919年创立包豪斯国立建筑学校,这是世界上第一所新型的设计学校。
一大批杰出的设计家,艺术家加盟该校,从事教学和创作,掀起一场对现代设计风格和教育体系影响到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众多领域,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
浅析穆夏的艺术风格及其对中国当代招贴设计的影响作者:王琳姜飞逸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07期摘要:阿尔丰斯·穆夏是19世纪艺术界“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设计因极具个人风格被后世称为“穆夏风格”。
穆夏风格以其流畅生动的植物线条和对女性柔美形象的描绘为主要特点,以此来表达出作品的内容和穆夏赋予作品的感情。
穆夏风格对后来的中国当代设计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当代招贴设计影响最大,其风格特点对于后代设计师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阿尔丰斯·穆夏;穆夏风格;女性形象;中国当代招贴设计;一、穆夏风格形成的渊源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场艺术界的“新艺术”运动席卷了包括英美在内的十余个欧美国家,其中以法国艺术界所取得的成果最具代表性,其涵盖面几乎包括所有的艺术领域。
法国自始至终都是艺术的多元发展及凝结之地,更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它在“新艺术”运动中所呈现出的成果更是影响了英美及其他欧洲地区。
阿尔丰斯·穆夏便是法国“新艺术”运动平面设计领域中一颗闪耀的明星。
他是一位传统和创新并存、引领时代风格的伟大艺术家。
在穆夏的绘画风格中,有三种因素影响了穆夏之后的绘画风格,也让穆夏的作品成为了“新艺术”运动在广告领域中最引领潮流的佳作。
(一)宗教艺术1860年阿尔丰斯·穆夏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他的童年时光在布鲁诺圣彼得罗马天主教堂的唱诗班中度过,从小耳濡目染的宗教环境对他的绘画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堂中巴洛克风格的绘画、雕塑等深深地印刻在穆夏的脑海中。
正是因为教堂圣洁的气氛这使他之后的绘画风格中的女性都有一种光辉、温柔的圣母形象。
所以,宗教艺术风格对其之后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浮世绘风格1851年前后,日本解除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开始了明治维新。
这个时期日本积极地向西方学习并向他们宣传本国的优秀文化,日本绘画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浮世绘也慢慢从东方走向全世界,在全世界艺術界也掀起了风潮,并与“新艺术”运动进行融合对艺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股“和风”的潮流。
浅析“新艺术运动”与法国现代招贴画作者:袁小琰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4年第08期摘要:法国的现代招贴画设计与新艺术风格运动及其现代主义艺术存在紧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预示着现代主义艺术的开端。
它从很多方面表现出现代艺术及其设计艺术都与传统绘画形式拉开了距离。
尤其是对招贴画艺术来讲,法国现代招贴画改变了对传统绘画艺术的依赖,形成了与现代主义艺术相关的艺术设计领域的自我特征。
关键词:新艺术运动现代招贴画设计“新艺术运动”指兴起于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一场艺术运动,它最初发展于欧洲后波及到美国,是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某种前兆。
新艺术运动的内容延伸到很多与艺术相关的领域,例如建筑装饰、室内家具、平面设计、书籍插图、服装设计,以及造型艺术等,甚至包括文学、音乐、戏剧、舞蹈。
法国不仅是新艺术运动诞生的地方,也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发源地。
1895年12月,在巴黎的普罗旺斯街,萨姆尔·宾开办了一家画廊,取名为“新艺术”。
他是当时公认的日本艺术的鉴赏家及收藏家。
这家画廊积极经营东亚日本的艺术品,尤其是当时一些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由于对日本艺术的传播,对法国成为当时新艺术的诞生地,及其现代设计艺术的产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新艺术运动的艺术潮流,法国的现代设计招贴画表现出了很多新的艺术元素。
这与当时法国的社会繁荣有很大关系。
19世纪晚期,巴黎的繁华涌动着一股变革的思潮。
巴黎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中心,大批对现代艺术抱有热忱的青年人都涌向巴黎,试图一展才华。
画家、舞蹈家、诗人、及其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他们一起装扮着巴黎的时尚。
这时候,为了大量宣传这些时尚的表演,招贴画就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情况又促进了现代招贴画的诞生。
巴黎成了现代招贴画最流行的地方。
早期的招贴画有一个关键特征是,它依赖于绘画元素而存在,也就是说,招贴画和传统古典绘画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然而,随着现代艺术运动的兴起,加上日本或者其他非欧洲艺术元素的影响,还有当时新艺术运动对工业机器影响的设计艺术的排斥,使现代招贴画很快远离了传统绘画艺术的束缚。
从设计元素进行分析,运用日本木刻的那种对外形和轮廓线优雅的刻画,以及具有拜占庭艺术华美的色彩和几何装饰效果,再加上巴洛克、洛可可艺术的细致而浪漫的描绘。
那流畅而富有感性化的装饰性线条、简洁的轮廓线和明快的水彩效果。
女性形象都显得甜美优雅,身材玲珑曲致,富有青春的活力整体以暖色的浅黄色,又以蓝色来作为烘托去主体人物。
可以看出这些色彩不仅搭配的非常和谐,能够很到位的体现出复古而高贵优雅的感觉,而且这几种色彩有着很清晰明朗的层次感,由重色到浅色的对比,就使画面中人物得到了凸显,具有比较强烈的空间感。
当然我们还会注意到画面上方的装饰花纹,虽然这些花纹的底色是偏深蓝的色调,但是花纹本身的浅蓝灰色与红色的组合,恰好与人物漂亮的头饰颜色是相呼应的。
人物咖啡的头发上浮现一点浅灰蓝色与红色饰物的点缀,显得格外艳丽而又不张扬。
(3)以下是劳特累克的<红磨坊>招贴画从设计元素进行分析,画面分为三个层次,前景中戴着帽子剪影式的英国绅士,以流畅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结构 ,给人以不吉利之感的瘦削男子,好似世纪末巴黎街头游荡的幽灵。
中景用概括而轻盈的线条勾画出高踢大腿的拉·古柳小姐。
远景是如中国民间剪纸的绅士太太们,他们围观着拉·古柳小姐,似一群幽灵。
主要运用了牌坊上表现灯火的亮黄色、纯度较低的墨色以及红舞女的鲜艳红紫色,营造了一个灯红酒绿的气氛。
在这里烟酒氤氲,人声嘈杂,乐队奏起节奏鲜明的曲调,催促着人们起舞。
拉·古柳小姐在画面的比例上充当了主角的位置,而她的裙摆以白色在整个画面中很明显,而下面那个咖啡色的削瘦男子,制造了画面的紧张感。
身着白色的拉·古柳小姐,与红色的衣服形成强烈对比,突出红舞女的脸部表情。
整张招贴画,运用了明度对比,形成了画面空间。
隐退的昏暗空间背后,是围观的人群(4)以下是冈特·兰堡的招贴作品《土豆》冈特·兰堡是欧洲"视觉诗人"派公认的一位最有创造力的招贴大师;他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追求画面的韵律感、层次感,用最简单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他的作品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给视觉世界带来了新的力量和生机。
浅谈欧美招贴设计的主要流派与风格作者:闫承恂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年第06期摘要:欧美的招贴设计呈现出风格迥异、流派纷呈的多元格局,以德国、瑞士、波兰、美国这四大学派最具代表性。
文章对四大学派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阐述其形成背景、创作理念和风格特征,并提炼出主要设计师和经典作品,希望为国内的设计同行提供借鉴和启迪。
关键词:招贴设计流派风格招贴又称“海报”,意指张贴于纸板、墙面、车辆或其它载体的印刷广告,是户外广告的主要形式之一。
与其它广告媒体相比,招贴的创作更加宽松自由,艺术家可在其中表达强烈的个性和艺术信息,一些优秀的招贴已超出广告实用功能的限制,成为名垂青史的艺术杰作。
由于地域、文化和经济的差异,世界各国的招贴设计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在招贴艺术发展最成熟的欧洲和北美地区,已形成以德国、瑞士、波兰和美国为代表的四大学派。
一、德国招贴学派德国招贴学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已形成。
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教师莫霍里·纳吉受俄国构成主义影响,在设计上强调几何结构的非对称性平衡,喜欢用抽象照片的拼贴来形成作品的现代感,这种手法对后来德国的招贴设计有很大影响。
纳吉的学生赫柏特·拜耶毕业后留校任教,他致力于字体改革,创造了以无饰线体、小写字母为中心的新字体系列,并将之运用到招贴设计中,形成简洁鲜明、强烈有力的风格。
拜耶辞职后,朱斯特·史密特主持包豪斯的平面设计和字体设计教育,他把包豪斯的设计传统继承下来,进一步发展了高度理性化、功能化、减少主义化的设计风格。
至此,包豪斯的招贴设计进入了成熟阶段,形成了自己完整的面貌和形象。
虽然1933年包豪斯在纳粹的迫害下被迫解散,但它的招贴设计思想影响了全球的招贴设计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的招贴设计又有新的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原西德出现了一种诗意的视觉表现方式,它的视觉处理是通过对摄影图片的拼贴组合实现的。
战争风格——招贴设计史上的时代烙印战争风格——招贴设计史上的时代烙印招贴画,早期多在街头巷尾等公共场合出现的一种具有一定宣传内容、由图片文字及插画构成的平面广告作品形式。
“招贴”按其字义解释,“招”是指引注意,“贴”是张贴,即“为招引注意而进行张贴”。
招贴的英文名“poster”,在牛津英语词典里意指展示于公共场所的告示(Placard displayed in a public place)。
在伦敦“国际教科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广告词典里,poster意指张贴于纸板、墙、大木板或车辆上的印刷广告,或以其他方式展示的印刷广告,它是户外广告的主要形式,广告的最古老形式之一。
招贴画在国内还有一个名字叫“海报”,没有一本中文词典对“海报”一词作过专门解释,但据传说我国清朝时期有洋人以海船载洋货于我国沿海码头停泊,并将poster张贴于码头沿街各醒目处,以促销其船货,沿海市民称这种poster为海报。
依此而发展,以后凡是类似海报目的及其他有传递消息作用的张贴物都称之为“海报”。
战争时期招贴设计的特殊性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招贴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幅色彩斑驳的产品宣传画、引人入胜的电影海报、某些大型活动的宣传方式。
但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招贴画展现了丰富的题材、感人的故事、时事的战局等内容,成为当时人们获取前线消息、了解国家形式、政府宣传策略等非常重要的手段。
招贴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能够产生良好的信息传达作用和宣传鼓动作用。
所以在战争期间,招贴画被广泛应用于反战宣传、揭露敌人、提高士气、鼓动生产等等方面。
反战招贴画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宣传工具,在战争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战争期间,宣传正义、打击敌人、动员全民参战的招贴设计不仅吸引了许多著名平面设计师的参与,出现了许多极为杰出的设计作品,招贴画的个性表达方式加上战争时期特殊的物质文化精神等条件的特殊性,使得这一时期的招贴设计创作手法、版面风格等方面均不同于以往设计海报风格,在整个平面设计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