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首届四川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举行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于2015年5月至10月期间举办,优秀获奖项目将获教育部专项资金支持。
据悉,此次大赛分报名、初赛复赛、总决赛三个阶段。
报名时间为2015年6月8日至7月31日。
校级初赛、省级复赛时间是7月-9月。
校级初赛以高校为单位开展,遴选参加省级复赛的项目。
省级复赛以各省(区、市)为单位组织开展,择优遴选300个优秀团队参加全国总决赛。
全国总决赛时间定于10月中旬在吉林大学举行。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发布会上表示,互联网领域是目前创新创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也是最具变革性的一个领域,实现“互联网+”对于优化产业结构,经济的增效升级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实际上这次聚焦‘互联网+’,是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
现在一些新业态规模快速扩展,使得人才出现了行业性的数量短缺,所以此次大赛也是一种引导,让高校更为主动的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应用性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
”张大良称,教育部将专门设置一个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从中提取一定的资金来支持优秀获奖项目。
此外还会提供相关的后续孵化服务,同时也会募集社会资金的支持,比如引入一些创投公司和风投。
“如果是一些好的项目,风投是愿意投资的。
”张大良称。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韩晓峰在发布会上表示,此次大赛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以赛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并促进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
”本次大赛由教育部与有关部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吉林大学承办。
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果总结报告)成果名称:工程实践教育与科训体系相融合,培养互联网+时代软件双创人才完成人:洪玫林涛琚生根王鹏邰明松唐宁九孙界平赵辉李茂何丹完成单位:四川大学2018年4月目录1引言 (3)2建立双创教育课程体系 (4)2.1面向学生全面教育的“新生研讨课” (5)2.2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竞赛指导课程群 (7)3学生学术型社团建设 (8)4建立科研训练体系 (9)5专业竞赛与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相结合 (9)6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双创人才培养生态环境 (10)6.1多层次企业实训/习,校企协作育人 (10)6.2开设企业课程和名家讲坛 (11)6.3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 (13)7开展双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3)7.1邀请国外专家授课,实施国际化课堂教育 (14)7.2参与开设国际联合课程,实施现代化教育 (18)7.3开展海外实训项目,直接接触国际IT前沿 (19)8建设双创教育支撑平台 (20)8.1建设多元化的双创实践教学平台 (20)8.2建设双创教育的信息平台 (21)8.3建设跨学科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22)9双创教育的教学模式 (23)9.1课程模块化教学 (23)9.2翻转课堂教学 (24)10结束语 (25)1引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催生了创新创业型软件人才的需求,这为软件“双创”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新的挑战。
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作出重要批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四川大学也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行动计划”。
四川大学软件学院自2001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国际化、工程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在工程教育、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本成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依托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致力于探索“工程型软件人才”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历史在中国,创业计划比赛最早于1998 年在清华大学举行。
1999 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包办的首届 " 挑战杯 "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成功举行。
2000 年,第二届 " 挑战杯 " 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在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2002 年第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在浙江大学举办;2004 年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在厦门大学举办;2006 年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在山东大学举办;2008 年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在四川大学成功举办,把大学生创业浪潮推向了新的顶峰;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决赛于2010 年 9 月在吉林大学成功举办。
(第一届)1999 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包办的首届”挑战杯”和讯网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北京成功举办,比赛由和讯网资助,聚集了全国120 余所高校近400 件作品。
大赛的举办使”创业”的热浪从清华园向全国扩散,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轮创新创业的高潮,孕育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产生了优秀的社会影响。
(第二届)2000 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包办的第二届”挑战杯”万维投资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在上海成功举办,比赛由万维投资网资助。
大会共收到来自全国24 个省 137 所高校的 455 件作品。
在社会各界的关怀支持下,一批创业计划进入实质运转操作阶段,技术、资本和市场的联合向更深的层次推动。
(第三届)2002 年,由浙江大学包办的第三届”挑战杯”天堂硅谷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在杭州成功举办,教育部成为比赛主办单位,杭州市人民政府作为包办单位参加了比赛,并提供了所有经费支持。
比赛成为2002 西湖展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致力于打造创业天堂的杭州市甚至提出要将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永久留在杭州。
附件首届四川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团队名单一等奖(10个)组别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姓名项目成员姓名指导老师姓名创意赛移路相伴-肾移植术后长期随访数据库及医患交流网络平台饶正胜段维萍、张薇薇、刘劲松、邱阳宋涂润、林涛创意赛“知贤网”——基于大数据挖掘的精准招聘网站刘亚兰祖旭、曾力、李莎李晓峰创意赛“光圈儿”大学生摄影社交平台侯培轩朱晓伟、吴其锶、程天鹏、訾婧闻徐海鑫创意赛基于智能车锁的骑行移动互联网平台李正奎李超、张琪、岳景辉、吕琳钟胜创意赛基于北斗和蓝牙的智能物流监测系统王岚蔡虞挺、俞巧君、梁丰研、周正龙、李鸣明、席旷、周倩芸雷勇、韩芳、曾晓东实践赛微果快线周子健杨雨鹏、廖荣华、崔家乐卢莉实践赛Galantour·伽蓝途川藏户外旅行江文韬李钊、王颖颖、尚超、陈润章李晓峰实践赛果果青年公寓二次创业运营项目黄俊棚匡泽静、黄松钟胜任敏、熊涛、郑翼、实践赛“乐乐医”患者诊后随访及慢病管理系统吴刚廖光东、李鸿浩、何利邦、郭涛、陈俊、彭星辰王成弟、马婧实践赛实唯科技Swaylink物联网平台项目冯军帅周欣媛、邹嘉欢、郭悦颖、张捷徐海鑫、唐立新二等奖(20个)组别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姓名项目成员姓名指导老师姓名创意赛心电医疗服务平台–Keeper莫绪旻应俊康、林文海、徐若川、赵兴旺王鹏、洪玫创意赛C loudGarden——云端物联的室内种植系统刘洞宇张肇祺、熊娜、赖欢、孔庆明珠赵辉魏溶、杜长劼、创意赛基于网络APP管道监测清洁系统张正雄刘亚兰、钟诗琪、李晓峰胡馨文、黄珂创意赛购时GoSmart——基于LBS的平台商业服务+大数据精准营销郭悦颖邹嘉欢、伍志鹏、马汐楚、常鸿博刘用明、陈良银创意赛“易卡汇”移动端会员管理系统张越杜佳欣、范曦临吴良创意赛高原雄鹰生态旅游开发张雷王巨琳、马俊楠、林丽、郭一墨李珊iDentist互联网+口腔医疗的智能化视诊平台李洪锐穆乐文、何晨、申文帝、程强、朱晓荞、张博创意赛赵辉李开军、唐茜、郭姗姗、徐恒、创意赛基于3D虚拟设计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皮革制品创新销售平台马浩原邓子叙、孙俊杰、方玉婷、王绒、高浩祥、胡雨辰、徐波、苏德强、周晋傅绪林、蒋黎敏、文川创意赛Y ouPH(优品)——个人精准卫生online平台庞钰鑫黄嘉玲、汪鎏、赵苓琦郑波创意赛食管胃交界手术专用器械研发及市场推广计划艾源何明莉、朱丽、王家嵘、舒驰王自强创意赛为农--基于物联网的O2O农产品智能交易平台。
关于印发《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校内各单位:为探索新形势下综合型大学实践教育教学新模式和新途径,加强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的规范管理,结合学校近年来创新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学校组织相关部处、学院进行了认真讨论,制订《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
请遵照执行。
附件:1。
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2。
四川大学本科生各类创新教育学分评分表3.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申请表4。
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审核汇总表四川大学二O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附件1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了强化我校本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根据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结合学校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教育学分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的经历和所取得的具有一定创新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审核评定获得的学分。
第三条创新教育学分的申请范围1、参加各种学术性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2、个人自主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参加学院、学校和国家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科学探索、科研训练等“进实验室、进课程组、进科研团队”等活动,达到一定时间,经指导教师和学院审核认可者;3、参加社会实践、创业就业培训或实践;4、参加自主立项或教师的实验技术创新项目,参加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共享仪器设备操作等技能培训,参加小发明、小科研等创新实验活动;5、参加国际合作项目与海外研修计划,参加的学术报告会或学术讲座(包括海外文化讲座);6、参加国际、国家、省市、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实验技能竞赛;7、获得计算机证书与外语证书,获得国家级或国际注册资格证书、专业技能(水平)证书或专业认证考试证书;8、获得科技成果、科技发明专利;9、发表论文、作品;10、经学校认定的其他活动或项目。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热点问题解答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热点问题解答为激发国内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教育部昨天传出消息,将组织举行2016年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大赛要求参赛作品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
据介绍,此次大赛参赛项目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互联网+”传统产业;二是“互联网+”新业态;三是“互联网+”公共服务;四是“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
大赛分报名、初赛复赛、总决赛三个阶段。
报名时间为6月8日至7月31日。
全国总决赛时间定于10月中旬在吉林大学举行。
此次大赛共设立金奖30个、银奖70个、铜奖200个,并在金奖团队中设立冠、亚、季军。
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问题解答近日,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邀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和网友互动,解答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关问题。
问:对于高校来说,什么样的项目符合“互联网+”的要求? 张大良:本次大赛的主要任务是把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导各地各高校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
参赛项目主要分四类:一是“互联网+”传统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应用的创新创业项目。
二是“互联网+”新业态,即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创业项目。
三是“互联网+”公共服务,即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结合的创新创业项目。
关于举办首届四川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赛的通知
各学院及同学:
为了全面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我校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多学科交叉优势,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充分发挥我校在材料、高分子、先进制造、互联网通讯技术、医学以及商学等应用型文科领域的特色,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我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做好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的推荐工作。
学校决定举办首届四川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互联网+”成就梦想,创新创业开辟未来。
二、竞赛组织
设立由分管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大赛组织委员会(简称“大赛组委会”),负责大赛的组织实施工作。
在大赛组委会的领导下,大赛的具体实施由教务处牵头,校团委、学工部共同完成。
邀请各相关学院、大学科技园、行业企业和创投风投机
构等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参赛项目评审和赛事指导有关工作。
三、参赛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要求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培育产生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以及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
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互联网+”传统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含一二三产业)领域应用的创新创业项目;
2.“互联网+”新业态: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创业项目,优先鼓励人工智能产业、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互联网金融、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大规模个性定制等融合型新产品、新模式;
3.“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结合的创新创业项目;
4.“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创业项目。
参赛项目内容须积极健康。
参赛项目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项目鉴定证书、专利证书等。
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取消参赛相关权利并
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对于已注册运营的项目,在报名时需提交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等相关证明材料。
四、参赛对象
大赛分为创意组和实践组。
创意组参赛条件:申报人为我校在校生(不含在职),原则上应为是团队负责人或创业企业法人,团队尚未正式注册或注册时间晚于2015年5月1日。
实践组参赛条件:申报人为我校在校生(不含在职)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原则上应是创业企业法人,且创业企业在2015年5月1日前已注册。
以创新创业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
鼓励跨专业、跨学院、跨校组建团队参赛,每个参赛团队成员不少于3人。
五、赛程安排
(一)大赛报名阶段(2015年6月25日起):所有参赛团队登陆“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进行网上报名,也可通过大赛移动端报名(下载大赛APP或订阅大赛微信公众账号)。
(二)项目评审(2015年8月26日前):分为项目计划书书面评审和项目展示及答辩评审两个阶段。
项目计划书评审内容及要求:创意组根据团队创意设计撰写项目计划书,实践组根据公司实际经营情况撰写创业项目计划书。
内容主要包括产品/服务介绍、市场分析及定位、
商业模式、营销策略、财务分析、风险控制、团队介绍及其他说明。
通过项目书书面评审遴选优秀项目参加项目展示及答辩评审。
项目展示及答辩评审内容及要求:参赛团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展示并回答评委提问。
项目展示内容主要包括产品/服务介绍、市场分析及定位、商业模式、营销策略、财务分析、风险控制、团队介绍等。
可进行产品实物展示。
展示及答辩过程中,语言表达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项目报告与展示(10分钟)并回答评委提问(5分钟)。
六、评审原则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原则。
七、奖项设置和获奖奖励
大赛以参赛项目整体(包括项目组成员和指导老师)为单位设立奖项,奖项数量原则上为:一等奖10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30项。
并从获奖项目中推荐优秀项目参加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赛区选拔赛,同等情况下,实践组项目优先推荐。
项目奖励分为项目发展经费与现金奖励:
一等奖:每项奖励项目发展经费5万元人民币,指导老师奖励现金5000元人民币;
二等奖:每项奖励项目发展经费2万元人民币,指导老师奖励现金3000元人民币;
三等奖:每项奖励发展经费1万元人民币,指导老师奖励现金2000元人民币。
项目发展经费视项目进展情况分批划拨。
九、报送材料
(一)项目申报表(纸质、电子版各一份),使用A4纸双面打印装订。
(二)项目计划书(纸质、电子版各一份),使用A4纸双面打印装订。
项目计划书电子版为PDF文件,大小不超过30Mb。
实践组参赛团队还需提交组织结构代码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其他佐证材料(专利、著作、政府批文、鉴定材料等),作为纸质计划书附件上报。
(三)一分钟展示视频(电子版)。
视频格式不限,需保证画面流畅,声音清晰,大小不超过1G。
十、赛事咨询
何露老师联系方式:85400031
张韵老师联系方式:85401222
四川大学
201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