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带三维目标第三单元(13)
- 格式:docx
- 大小:44.83 KB
- 文档页数:23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了解“段”,掌握分段的基本形式及意义。
2.通过诵读本单元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受文学情感。
3.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了解叙事文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分段的基本形式及意义。
2.难点:理解叙事文的特点,辨析不同段落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课文:《小草的朋友》2.教学课件3.教学资料4.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热身活动1.同学们早上好,请大家起身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准备好开始我们的课程。
二、导入新课1.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认真观看课文《小草的朋友》的插图,让学生就图片展开联想。
三、学习新课1.让学生跟读课文,领略文中情感。
四、课堂练习1.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巩固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知识点。
二、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思考:何为段,段的作用是什么。
三、学习新课1.教师讲解段的概念,分段的方式。
四、课堂练习1.布置学生小组任务,让学生形成段落。
第三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学生展示自己小组完成的段落,分享学习成果。
二、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新文本,理解文本整体结构。
三、学习新课1.学生分段阅读,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文章分段习题,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五、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是部分学生在理解段落关系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巩固中提高。
以上是本单元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总设计-部编版(学历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
2. 学习使用句子成分进行句子分析和构建。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
2. 学会使用句子成分进行句子分析和构建。
教学内容1. 句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成分。
2. 句子成分的分类和功能。
3. 句子分析和构建练习。
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入句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介绍句子成分的分类和功能。
3. 操练:通过个别操练和小组合作,让学生掌握句子的分析和构建方法。
4. 练习:设计各类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澄清重点难点。
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批改学生的作业和练习题,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教学安排本单元共计4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导入和讲授句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 第二课时:讲授句子成分的分类和功能。
- 第三课时:操练句子的分析和构建方法。
-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和课堂总结。
参考资料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2. 相关语文教学参考书籍。
以上是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总设计的简要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以进一步设计每节课的详细教案和教学活动。
大课题大自然的魅力主备共 2 学时备课学导学内容人时本节内1. 观潮容导1、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学2、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目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标及无穷的威力。
导学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重、难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点教具多媒体准备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导学个性化设计一、课前三分钟:( 3 分钟)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促使学生认真也有紧迫感。
)听讲,练习口(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才,让说话者也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有紧迫感。
)知如何说起,教师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3、指名朗读第二段4、讨论以下问题。
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5、齐读第三段。
6、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7、教师朗读第四段。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 “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齐读第三8、讨论: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段。
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 A)2、完成补充练习。
( B)3、投影练习显示。
( C)讨论: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明确:“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小学语文教案三维目标【篇一: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带三维目标、板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观潮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五、朗读课文1、轮读2、自由练读3、同桌互读六、小结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三维目标) 1观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提出读书要求:自己轻声读课文,标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文章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4.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5.(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学生打开字典查一查,说一说。
三、自主学习,识记解词1.借助拼音,读准生词。
2.根据字的组成规律记忆字形。
把难写的字在生字表下方写两遍,易混的字找出形近字写在生字下方。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重点点拨: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布置作业完成第二课的配套练习题七、板书设计2某雅鲁藏布大峡谷地理位置世界第一成为世界景观奇特关注热点生物多样八、课后反思3鸟的天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根据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第三单元的教学大纲,本文将对该单元内容进行精讲。
这一单元主要涵盖了课文《小猴子捞月亮》的阅读、理解、表述和联想等方面,旨在帮助小学生提高汉字识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化认知水平。
一、教学目标1. 能够熟练认读本单元课文所涉及的生字和词语,并能够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2. 能够理解本文的意思,并能够描述文中的事情和情景。
3. 能够从本文中联想到其他的故事和文化现象。
4. 能够在班级中进行口头表达和交流,并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面部表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字和词语的认读、文中事情和情景的描写和理解、友好交流和合作。
难点:理解文字和情景的联系和本质、掌握合适和友好的交流方式和氛围。
三、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阅读和交流为主,将文学欣赏、诗歌朗诵、口语交际和试讲讲解相结合,旨在开发学生的感性理解、表达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口头交流,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口语表达水平。
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 阅读教师为学生播放课文《小猴子捞月亮》的录音或漫画,并组织学生跟读,帮助他们熟悉和认读课文的生字和词语。
教师为学生详细注解文中出现的生字和词语,并让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旨。
3. 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两组,组织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探究文中的情节、人物和象征意义。
教师同时引导学生互相倾听和尊重,注意言辞的文明和礼貌。
教师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讨论的结果,从中获得收获和启示。
4. 诗歌朗诵教师为学生介绍和讲解一首与《小猴子捞月亮》相关的古诗或现代诗,并让学生分别朗诵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并不断给予肯定和鼓励。
5. 口头表达教师为学生设计几道关于本文的问题,让学生在口头表达中回答。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面部表达,提高他们的口头交流技巧和表达能力。
教师鼓励学生在班级中进行小组或个人的演讲和对话,提高学生的自信和动手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总设计-部编版(学历案)一、教学内容1.1 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包括《麻雀》、《爬天都峰》、《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等课文。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既有民间故事,又有自然风光,旨在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1.2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掌握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团结互助等良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词汇积累和口语表达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步骤4.1 课前预让学生预课文,查阅生词,了解课文内容,为课堂做好准备。
4.2 课堂导入通过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图片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4.3 课堂讲解1. 讲解生词:让学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注意词语的用法和搭配。
2. 分析课文:解读课文内容,讲解课文中的语法点和修辞手法。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4 课堂练1. 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 完成练:让学生完成课后练,巩固所学知识。
4.5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带三维目标、板书)1、观潮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五、朗读课文1、轮读2、自由练读3、同桌互读六、小结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1《观潮》教材分析:本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
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学情分析:四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字、词、句。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
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和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好情境,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壮观的景象。
难点: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板书课题:观潮)二、初步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笼罩(lǒnɡzhào)薄雾(báo)横贯(ɡuàn)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切,不明朗。
标题: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三》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描述的场景,感受其中的氛围。
2.掌握生字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事物。
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生字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氛围。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语文园地三》。
2.课件或黑板。
3.生字词语卡片。
4.阅读材料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特色风景或风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20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语文园地三》,让学生先听一遍。
2.请学生读课文,并标记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
4.教师讲解生字词语的读音和意义,确保学生掌握。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分角色或小组进行课文内容的表演或复述,加深印象。
四、语言表达(15分钟)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述自己想象的场景或情节,发挥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指导学生在表达时如何运用生字词语。
五、阅读理解(15分钟)1.设计一定数量的阅读理解题,考察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请学生完成题目并相互交流讨论。
六、复习总结(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
2.学生回答问题、给出自己的体会或意见。
课后作业1.默写生字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2.回家复述课文《语文园地三》。
3.完成阅读理解题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语文园地三》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勤奋学习,做好相应的预习和复习,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9 巨人的花园(3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溢、允”等8个生字。
会写“溢、允、墙”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洋溢,允许、训斥”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文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课前准备1、让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再次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童话故事。
2、课文教学录音带或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
3、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先问学生读过哪些童话故事,知道哪些童话中的角色。
然后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己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故事中的角色。
2、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
(播放本课录音至第;自然段。
)激趣: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
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放手阅读,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a、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c、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
d.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并交流各自的看法。
3、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梳理,最后把问题归纳一下,点出“巨人拆除围墙前后,巨人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
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第二课时 2复述故事,研究问题1、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
3、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小组朗读,交流感受1、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
3、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
总结交流,揭示道理1、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
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
(重点是像“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赶走了。
”等含义深刻的句段。
)2、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是,阿!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善良、宽容的心带来的是春天。
“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板书)。
再读课文,感受特点1、自读课后“资料袋”,谈谈读后了解了些什么。
2、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从这篇课文印证“资料袋”中说的童话的特点。
3、读后,可以与同学合作表演片断,还可以抄写自己最喜欢的词、句。
安排作业1、生字词书写。
2、布置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课后小记:我在教学这课时,先以“墙”为切入点。
然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出与墙有关的对比变化。
结果,有的组发现巨人砌墙前与拆墙后花园情景有了很大的变化:之前花园风景如画,之后却花不开,鸟不来,还有的组发现巨人砌墙与拆墙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先前他表现的很自私,之后变得宽容了……然后我让学生们把自己的发现用列提纲的形式板书到黑板上。
最后,再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同学们都积极踊跃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整堂课上都是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取向,我只是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
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9、巨人的花园 3一、我会辨字组词。
牌()添()拆()允()碑()舔()折()吮()愉()酷()喧()唤()偷()浩()宣()换()二、我会连线找朋友。
漂亮的寒风快乐地训斥欢乐的严冬尽情地游戏刺骨的笑声大声地渡过漫长的花园孤独地玩耍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漂亮──()孤独──()喜欢──()允许──()凝视──()常常──()仍然──()训斥──()喧闹──()四、缩句(9分)1、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严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孩子们在花园里愉快地游戏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巨人的花园又成了孩子的乐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课内阅读我真棒。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chìcì)责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níng nín)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
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他不禁(jìn jīn)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kùhù)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
谢谢你!”1、我会在文段括号内用“√”选择正确的读音。
2、我会写出下面的近义词。
任性()凝视()冷酷()叱责()3、我会在文中找出它们的反义词。
盛夏()热忱()4、照样子写词语。
火辣辣:_______________5、我能给短文中未加标点符号的地方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6、“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这是巨人醒悟后说的一句话,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的原因:()A、因为自己太任性——一次次赶走孩子们,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B、因为春天还没有到来。
7、“噢!是这么回事呀!”句中的“这”指__________。
巨人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想一想,巨人大声叱责的时候,心里可能怎么想的?9、从巨人的话中,从这篇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请写下来。
10、“男孩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
”想象一下,小男孩面对巨人的大声叱责,可能会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六、课外阅读我能行枯叶蝶枯叶蝶就像两片灰色的枯叶,除了翅膀的轮廓,一点也不像蝴蝶。
生物学家说,它变成这个样子有利于它的生存。
我却感到它很可悲。
为了保存自己,竟抛弃了自己斑斓的色彩和优美的图案。
它再也不是一只蝴蝶了,它失去了蝴蝶的灵和韵。
失去了自己的本,失去了自己的品格,那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枯叶蝶只是一种稀有蝴蝶。
绝大多数蝴蝶面对着残酷的生存环境,也不愿意放弃对展示自己本质的追求。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
( )的色彩( )的图案( )自己( )追求2、不改变意思,将下面的句换一种说法。
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失去了自己的品格,那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枯叶蝶的外形就像两片灰色的枯叶,很独特。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它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10* 幸福是什么(2课时)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彼、锹、权”等6个生字。
(二)过程与方法:尝试合作表演课文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向身边的人访谈对幸福的理解。
3、搜集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有的童话在故事的讲述中会让我们体会到一个道理,比如《巨人的花园》,我们学完后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
)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话,故事也很动人,读完后也会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2、板书课题并读题:幸福是什么初读课文1、读连接语,请学生说说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要求。
(a、想想文中三个小孩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b.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带着连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课文。
3、自读课文后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交流讨论1、请同学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
2、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学习以后的收获。
学习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重点。
)4、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拓展交流老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读后,老师做简要点评,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时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
1、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2、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我教学的是《幸福是什么》,学完课文后,学生对童话的主题幸福的含义有了比较深刻的,透彻的了解(幸福就是通过劳动,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这个主题很显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有意义。
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有很多种含义,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学生说不出这样概括的话,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能说说自己的幸福吗?”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幸福,说出自己的生活。
于是,同学们的情绪高涨起来,一个个说着自己的幸福。
那么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原来的经验和课外书上获得的知识,展开再想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引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
这样在他们的脑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10、幸福是什么 5一、将下列带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q __ __à__uǎhuo铁锹树杈爪印养活二、给下列词语中的多音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xiāng xiàng 互相( ) 相声( )hǎo hào 好奇( ) 学好( )zuōzuî工作( ) 作弄( )dōu dū都是( ) 首都(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或写出词语的意思。
():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说谦虚的话。
彼此:( )。
有益;( )。
四、从下面词语中找出近义词宽阔突然惊奇宽广忽然诧异假如晌午如果中午相识认识()──()()──()()──()()──()()──()()──()五、找出句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画上横线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里。
1、这位姑娘显得那么谦让、美丽、善良。
()2、小井周围的树苗已经长成枝叶强壮的大树。
()3、草地上还有鹿和兔子跑过的事迹。
()六、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1.十年前,三个牧羊的孩子把一口老喷泉的泉眼____________了,又挖了一道____________,还把堵在泉口的____________都挖开了,清亮的泉水流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