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大江东去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苏轼《念奴娇》诗歌赏析及分析引言:《念奴娇》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此词怀古抒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念奴娇》赏析及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诗歌赏析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
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
"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
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
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
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
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
"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
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
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篇1看《赤壁》,那江流澎湃,波澜壮阔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那一系列熟悉的人物,那许多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战争故事,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向了那个英雄倍出的遥远年代,而苏轼的这首千古绝句更是令我心灵震撼,久久无法释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一开头就描绘了奔腾汹涌的长江水,并且把江山,历史,人物合写,将读者从眼前壮景带入千古兴亡的历史气氛中去,感受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作者伫立江边对景抒情的壮怀。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泛泛的对江山,人物的感想,归到赤壁之战的具体史迹上来。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
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令人联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不由得发出感叹:锦绣的河山,美丽如画,那时候,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下阕从周瑜写起,写得具体,丰满:刚刚娶小乔为妻的周瑜,春风得意,英姿焕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中挥着羽扇,头上系着纶巾,一身儒将装束,风度翩翩。
谈笑风生中,就使曹军船舰烧为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三句,作者由怀古而转入个人身世的感慨。
“故国”,指赤壁古战场。
“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像灵魂向古代游历了一番。
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才三十多岁。
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谪居黄州。
此次游览赤壁,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他豪迈奋发的感情,故谓“多情”。
关于描写江东的100个诗句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4.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5.长江东,长江西。
两岸鸳鸯两处飞。
相逢知几时。
——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6.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江神子·恨别》7.潜将满眼思家泪,洒寄长江东北流。
——薛逢《九日雨中言怀》8.鹤外唐来有谪星,长江东注冷沧溟。
——李洞《过贾浪仙旧地》9.惊鱼拨剌燕翩翾,独自江东上钓船。
——李商隐《江东》10.黄山高哉,岿然为江东之巨镇兮,壁立於两浙之上游。
——汪莘《黄山高》11.赤水宁辞三峡远,双鱼为寄楚江东。
——吴国伦《过白厓驿(驿故阿落密地)》12.黄鹤楼前帝子宫,古来形胜控江东。
——周霆震《至正十二年壬辰正月武昌失守》13.江东客里逢立春,节物风光愁杀人。
——荪谷《立春吴体》14.四海龙蛇寒食后,六陵风雨大江东。
——徐渭《岳坟》15.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
——汪遵《乌江》16.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杜甫《成都府》17.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李白《行路难三首》18.门口侍船应有待,大江西即大江东。
——范梈《赠余使君致仕还江东》19.大江东去,长安西过,为功名走尽天涯路。
——薛昂夫《中吕·山坡羊·大江东去》20.江东日暮云,渭北春天树,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薛昂夫《双调·楚天遥带清江引》21.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杜甫《江亭》22.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
——朱敦儒《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23.能使江东归老客,迟留。
——苏轼《南乡子·宿州上元》24.好风休簸战旗红,早送鲥鱼如雪过江东。
——陈维崧《虞美人·无聊》25.呼吸八千人,横行起江东。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翻译及赏析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翻译及赏析1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朝代:明代作者:杨慎原文:《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翻译: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不管是与非,还是成与败(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现在都是一场空,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
当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
和老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
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滚滚长江,汹涌东逝,不可拒,不可留。
浪花飞溅,千古英雄在个中湮没不闻。
对也罢,错也罢;成也好,败也好,功名,事业,一转眼的工夫就随着江水流逝,烟消云灭,不见踪影。
只有青山仍旧矗立眼前,看着一次又一次的夕阳西下。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
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
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
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
形容站的高看的远,目光远大的诗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描写目光远大的诗句。
以下是其中一些:1. “登高望远,人间皆微尘。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意思是:登上高山俯瞰大地,发现人类都是微不足道的尘埃。
这是一种形容目光远大的诗句,它表达了人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世界和生命。
2. “将星陨落不惊天,万古长空几许年。
” ——康熙皇帝《御制康熙南巡诗》意思是:即使那些高高在上的星辰掉落,也不会引起宇宙的震动,因为时间的长河中,它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
这句话也强调了目光远大的重要性,因为只有站在更宏大的角度上,才能体会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广阔。
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苏轼《赤壁怀古》意思是:大江东流,波涛汹涌,抚平了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
这句话也含有一种目光远大的思维方式,因为它强调了历史的流变和时间的无情洗礼。
4.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 ——范仲淹《岳阳楼记》意思是:即使一个小小的蚁穴也有力量毁掉一千里长的堤坝,而一个高大的建筑也需要通过每一层积累才能成为完美的结构。
这句话也表达了目光远大的思考方式,因为它强调了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关联。
5.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意思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着不同的阴晴圆缺一样。
这句话也涉及到目光远大的思维方式,因为它揭示了生命和宇宙之间的相似之处。
总之,以上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一种目光远大的思考方式和文化视角。
它们强调了人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生命和宇宙,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真理和价值。
黄鹤楼苏轼诗句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就好像我看到黄鹤楼的那一刻,心中涌起的那股兴奋啊!就如同鸭子最先感知到江水的温暖一样,我最先感受到黄鹤楼的独特魅力。
例子:我一到武汉,啥都顾不上,直奔黄鹤楼去啦,那感觉,哎呀,真的绝了!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黄鹤楼不也是这样嘛,从不同角度看都有不一样的美呀!例子:和朋友们围绕着黄鹤楼,从各个方向观赏,每个人都发出惊叹声呢!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站在黄鹤楼前,仿佛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滔滔洪流,真神奇啊!例子:我站在那儿,脑海里就出现了好多古代名人的身影,就好像自己也穿越了一样,太震撼了!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和我们对黄鹤楼的喜爱一样,不管相隔多远,都心系着它呀!例子:有个朋友在外地,每次提起黄鹤楼都满怀向往,这就是情感的联结呀!5.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黄鹤楼不也如此么,无论什么样子都那么迷人啊!例子:不管是白天阳光照耀下,还是夜晚灯光映衬中,黄鹤楼都是那么让人着迷,真的!6.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在黄鹤楼中游玩时,不也有这种感觉吗?例子:有时候在楼里走着走着,就觉得自己像迷失在一个奇妙的世界里一样呢!7.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那股豪迈的气势,就像我看到黄鹤楼时心中的豪情啊!例子:登上黄鹤楼,我忍不住像个大侠一样,极目远眺,那感觉,太爽啦!8.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看到黄鹤楼的壮丽,我也忍不住想疯狂一把呢!例子:在黄鹤楼前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哈哈,就像个孩子一样!结论:黄鹤楼和苏轼的诗句一样,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韵味,能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情感共鸣。
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豪放表示雄豪奔放,也指气魄大而不拘小节,也指处理事情果断有魄力.本文为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轼有名的豪放的诗句11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虽然结尾流露了消极情绪,但从全词看,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和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2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词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3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4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时见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5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宋代: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苏轼描写祖国山水的诗1.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星雕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渔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孤帆离影碧空天下,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来孟浩然至广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山随平野天下,江入大江流(李白《涧荆门送行》2.黄河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去,奔涌至海不复回去。
李白《将进酒》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下日圆。
王维《置福塞上》3.桂林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汉碑看看山东,唐碑看看西安,宋碑看看桂林(俗语)1、《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泪眼两神气,唯有敬亭山。
2、《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唐·孟浩然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曝光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唐瑜海西头。
3、《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天下,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婉故乡水,万里送别舟。
4、《归园田居》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拎月荷锄归属于。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粘严重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浅。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6、《青溪》唐·王维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回,趣途并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碧碧和泛菱荇,谦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选补盘石上,泛舟将已矣。
7、《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首再分,青霭进看看并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初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文本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默写版)苏轼大江东去,浪淘(táo)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tāo)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fā)。
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lǔ)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huá fà)。
人生如梦,一尊(尊:通“樽”,酒杯)还(huán)酹(lèi)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释译版)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湖北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pú qí)县西北。
文赤壁、武赤壁之说。
(填词,向湖北致哀!!铭记,湖广填四川,黄冈孝感)怀古:1.思念古代的人和事。
2.一种玉饰的名字,又叫"平安扣",一种外圆内圆的古钱型小玉饰。
【怀古诗】题材意图: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情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构思特征:1.怀古"点"的相对统一。
既然是怀古诗,诗人的抒怀的情感必须有一个触发点,也就是说,怀古诗中一般都会出现一个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
这些"点"既可以是某处遗迹,也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还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
2.怀古形式的相对统一。
(9班)从怀古形式的角度看,一般怀古诗都会选择"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这两种对比的模式。
豪放诗词豪放诗词大全100首1、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
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2、书愤五首·其一作者: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3、示儿-作者: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4、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作者:辛弃疾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看大江东去
浪花淘尽千古英雄
笑指点江山
是非成败转头成空
此地一为别
青山旧两初歇
豪情却向谁说
机遇难赊东风暂借
流年似水足印重叠
赤壁难辨风流云散
只剩当时明月夜
枉海阔天空故人曾入梦
几度夕阳红晚钟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暂寄天地之间敌友难分
和你终须一别
秋月春风残雪
人生纵使一别天涯共此明月每一个如花的女子
都有一个似玉年华
为期待中的故事
拼尽一切的绽放
每一凋落的花事
应征流年的落差
有多少苦涩的结局
不能再重新的嫁接
前世护花的使者
能否相逢在今生的篱下
在他房前屋后
做一朵永不凋谢的黄花
灯火阑珊墨迹还未干
烈酒一盏把思恋点燃
借你的剑
不知何时能还
若前世有缘
今生又何必为难
此生若注定无缘
也不愿让你心酸
我走过万水千山
只为对面执手相望
不曾见过记忆的脸
却是前世留下的烙印
我在跨越镜花水月
在枯桐之间思恋依然不变
为你惊鸿一瞥留下的失去蝶
每一个陌生的交界
闯入失去温度的泪
多少雨你才会撑起纸伞
落花在亭外又依稀了几番
流水送走呼唤我不忍想象
惊扰了河岸也惊扰了垂杨
你低头唏嘘了那些过往
夕阳映屋檐斜阳照子窗
悠然的旧时光我却黯然
一句一伤无话可讲
你坐看缘分了断
当意念已转再多遗憾
也只是空谈
我起身安静捏香思恋停止了想象要多少斑驳青苔才会入墙
不经意的离开成为了永久的遗憾留住剎那
为你而开!。